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增分突破二虚词不虚,重在落实增分突破二虚词不虚,重在落实考情快递考情快递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所谓常见文言虚词,具体是指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明确提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如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文言文阅读定可获则、者、之。如能熟练掌握其用法,文言文阅读定可获得四两拨千斤之效。其考查方式主要是选择题与文言翻得四两拨千斤之效。其考查方式主要是选择题与文言翻译题两种形式。译题两种形式。(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詹鼎传明方孝孺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一个“与”,介词,跟;后一个“与”,连词,和。B项,前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关系;后一个“以”,介词,把。C项,的两个“所”都是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D项,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揣度语气,可译为“大概”。答案C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译文:_(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译文:_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注意以下字的翻译:(1)故、业、奈何、从游;(2)孰哉、是、活、乃、问。答案(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2)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参考译文】詹鼎,字国器,是台州宁海人。他家向来贫贱,父亲在集市卖饼为业,寄居在本县有钱的人家里。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寄居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经常自己温习功课,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能改变,就让他入学读书。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氏同样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能和詹鼎谈论的了。他们的老师辞别离开了,于是詹鼎就成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制住他,于是授予他高官。方国珍在庆元成立府署,选置有才能的人为僚属。方国珍听说詹鼎有才能,用计谋扣留了他。詹鼎被抓住后,没有办法,因为这样才替他做事,作了庆元府都事,以廉洁出名。方国珍的弟弟任平章事的时候,有人违反法律,他便将此事委托给詹鼎处理,詹鼎按法论罪。平章事的妻子受贿,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同意,说:“现在方国珍想要做大事,应该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令,怎么能让妇人干预呢?”没答应她的请求。平章事的妻子非常恼怒,就诬告他,詹鼎被关到牢狱中,半年后才释放。詹鼎又被重新任用,担任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所占地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认为詹鼎是一介书生,不懂得军旅事情,多次违反约定。詹鼎就将大家聚集到院子里叫来一个驿丞斥责他不奉公守法,斩首示众。在庭内的人都吓得大腿发抖,跪着上前请罪,直到跪得无法站起来,詹鼎才罢休。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有事禀报,都是跪着说话,不敢抬头看着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竹简案卷堆满跟前,一会儿就判决完。元至正末年,我军(朱元璋的队伍)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万分恐惧,乘船逃到海上去了。皇上大怒,想要派水兵讨伐他。(方国珍)走投无路,詹鼎代方国珍起草上表谢罪,他的言辞非常恭谨有理。皇上浏览表后叹道:“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啊?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就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他的罪。并且让方国珍做了右丞,詹鼎也被召到京师。当时河南行省郎中一职空缺,吏部请求任命詹鼎担任这一职务。丞相说:“我们一起共事,以詹鼎这样的才能,不应该外派的。”待职半年后,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刑部建制还不完备,有司衙门请求再任命其他官吏。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许多人。”他就这样被人称道。詹鼎在刑部,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威名,人们都乐于他不苛刻。碰到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赃款。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自己实在不知情。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最终诛杀詹鼎,与他亲近的一百多人也都被处死。1课文中虚词意义落实不到位,比如课文中虚词意义落实不到位,比如“今其智乃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不能及(师说师说)”中的中的“乃乃”,应是副词,应是副词“竟然竟然”的意思。的意思。应以课文为根本,掌握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应以课文为根本,掌握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2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把虚词的连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混淆。如“虽然虽然”,在古汉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在古汉语中有几种意思:虽然这样、即使这样等。等。3用今义释古义。如把“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的“既”解作连词“既然”,其实是副词“已经”的意思;把“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中的“无”解作“没有”,其实是“无论”的意思。4不能准确把握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要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虚词意义推断策略1进一步强化语境意识,联系语境判断其词性与含义。2准确把握和区分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重点把握高频文言虚词,如“以、而、之、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3完成后一定要注重检查。判断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力争原句提供的字词一个不空,尤其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虚词需特别注意。现场阅卷评阅试卷,明确得失【典例】(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选自苏辙集,有删节)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译文:_(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译文:_(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译文:_试卷采样试卷采样我来阅卷我来阅卷采样得分采样得分_扣分依据扣分依据_我来答题:我来答题:_【对比分析】采样得分(1)1分(2)3分(3)3分扣分依据(1)应注意关键实词“屈”“礼”“委”及重点虚词“之”“以”;其中“以”应解释成“把”,“委”应是“委托”之意,所以扣2分。(2)应注意关键虚词“以”,状语后置“于言事官远”中“于”的含义;翻译正确,3分。(3)应注意关键词“尔曹”“姑”“师”“之”。“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扣1分。规范答案(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定向规范常见文言虚词释义的五种方法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2013年湖南卷)“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第一句的“以”作介词,可译为“用”;第二句的“以”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如:(2012年湖南卷)“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第一个“其”在句中是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在句首作代词,可译为“它们”。3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2013年湖南卷)“乃以上客礼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根据语境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句的“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2013年天津卷)“汝亦为此恶行乎”“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根据语法分析第一个“为”是动词,“做出”;第二个是介词,“替”。5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2013年天津卷)“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中的“以”为连词,“因为”。【演练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居无何,家果失火,乡居里中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选自说苑权谋)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曲其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译文:_(2)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译文:_(3)主人乃寤而请之。译文:_答案(1)把直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2)(你)当初如果听从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杀牛摆酒席,始终也不会发生火灾。(3)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参考译文】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客人便对主人说:“把直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过了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邻人们同情他赶紧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把直烟囱改成弯的建议的那位客人。有人对主人说:“(你)当初如果听从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杀牛摆酒席,始终也不会发生火灾。现在论赏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