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a 教育需要后世博效应 中国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历时 184天,2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前所未有;7000多万的总入园人数打破了 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总入园人数纪录;103万的单日入园人数打破了 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单日入园人数纪录,堪称影响巨大。在园区 5.2平方公里区域内,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大戏,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上海世博会犹如惊鸿一瞥,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也注定给中国留下深远的历史影响, 现在曲终人散, 但它带给我们的回味、思考乃至新的行动刚刚开始。 这么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欢聚上海世博会是以世博精神维系的。国际展览公约明确指出,“世博会是一种展示活动,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 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 或展望未来的前景”。 世博会展现的各国新技术、 新理念、 新文化, 不仅可以使人们大开眼界,也产生思想碰撞,将产生新一轮学习、竞争和进步。世博会上各种精彩的文艺演出则令人愉悦,使世博会既充满理性,又富于感性,它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以“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在弘扬世博精神方面作了很好的诠释,也为打造上海城市精神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博精神是一座堪与世博会媲美的精神富矿,它对于规划和实施“十二五计划”,贯彻落实两会两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上海世博会有其厚重的精神遗产,其中创新精神是重要一部分。世博精神能够持久、延续,创新精神是不竭的动力源泉。它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化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运行规划等多方面,历届世博会所反映出的创新思想和方法无不令人称赞,引人入胜。英国世博会的蒸汽机、美国世博会的汉堡包等无不对现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上海 2010世博会与历届世博会一脉相承,坚持创新,尤其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两个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受到世人称赞。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中, 有逼真的模拟城市街道、有宽阔的主题广场,通过实体展示,报告、研讨、活动、表演等形式,让参观者提前领略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天衣无缝。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 “这是世博历史上第一次以具体的最佳实践案例, 作为新的一员参与到世博会中”。评价很高。对于“后世博”上海城市的发展,上海的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和使命?中共上海教委党委书记李宣海就此发表意见: 创新是核心, 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要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其次要坚定不移地aa 走开放办学之路;第三,要以“扶需”为重要导向;第四,要努力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李宣海同志的意见对我们的教育改革颇具指导作用。 上海世博会也让我们的精神文明接受洗礼,文明礼仪的提升也是弘扬世博精神的应有之义。上海世博会开园之初,复旦大学教授杨福家在观博后,针对少数游客不文明举动在演讲中指出:国民素质是世博会的最大展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主办方的努力、舆论的引导以及游客的不断自律,文明礼仪水平有所提升。表现在多次公布的测评报告中显示:游客文明观博的“指数”不断上升。 这次上海世博会园区也是一个特有的“文明大学”, 进入园区的游客客观上都接受了文明礼仪的训练,这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它超越了观博本身,但对国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很有意义。 当然,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但杨福家指出,这两者固然紧密相连, 国民素质都并不应完全依赖经济, “培养好公民”是任何社会基础教育的准则。杨教授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在后世博时代,我们对学生的文明素质教育须臾不可松懈。 上海世博会已经拉上华丽的帷幕,如何让教育继承其精神遗产,在后世博发挥出后劲,成为教改的助推器,显示其后续效应,值得深思。其实,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在观博后就曾指出, 世博园区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试验场”, “世博会也为教育提供着有益的启示”,他认为“从上海世博会不难看出, 可持续发展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 乃至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理念, 而它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才能为推动城市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时代,上海教育任重道远。 (作者:李北宏,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委会副主任)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