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探析 1.1传统艺术体育化转变,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传承广度 通过研究把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简单化、现代化、体育化、大众普及化。在遵循传统的昌黎地秧歌基本动作韵律,音乐特性的基础上,以先进文化为导向,融入新的音乐元素,把昌黎地秧歌传统艺术资源进行体育化的转变,创编成健身操,健身舞蹈使其动作变化更多,舞蹈语汇既现代又简洁,在动态上融入时代气息,很好地表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使其即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人们对其了解和认识,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更多地域的人都来学习昌黎地秧歌、了解河北的民俗文化,以期为昌黎地秧歌更好的蓬勃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健身、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1.2探索体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体育与民俗文化的互动 把昌黎地秧歌健身操,健身舞蹈引入体育课堂,使其在发挥大众健身作用的同时,使更多的大学生对民俗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体育与民俗文化的互动,为开发体育潜在课程,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特色体育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好基础。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的实际价值 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将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拓展,丰富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习的一个平台。通过师生对昌黎秧歌健身操和健身舞蹈的学习,充分提高师生对传统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其保护意识的责任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打好基础。 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将弥补,河北省民间舞蹈进入体育课堂,在普通高校推广与普及的空白,同时拓宽与延伸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展,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进一发挥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大众健身的作用。因此,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以及社会实践价值。 3.目前国内外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活动不断深入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为了更好的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 2006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518项,其中河北省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入选民间舞蹈类。 昌黎地秧歌产生于元代,主要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的广大农村。当时人们为了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边唱边扭,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 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戏剧秧歌形式,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 昌黎地秧歌属于北方秧歌。通过互联网及石家庄各大音像书店、图书馆查询,目前对于昌黎地秧歌的研究极少,尤其是图书、音响方面的资料,远远不及东北的秧歌、花鼓灯、胶州秧歌的影响力、辐射面。 目前国内对于昌黎地秧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性、纵深性,本土性以及传统艺术资源的挖掘研究。目前对昌黎地秧歌体育化转变,改造利用,创新性传承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昌黎地秧歌创新性传承研究,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艺术在普通高校普及发展开辟一条新路。 科 【参考文献】 1隆荫培, 徐尔充著. 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2法 卡琳娜. 伐纳著,郑慧慧译. 舞蹈创编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大众艺术体操. 体育院校普修通用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吕艺生著. 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国家级健美操指导员培训教材.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01. 6威廉. 维尔斯曼(美)著. 袁振国主译.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