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与人性教育与人性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与人生教育与人生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一、人性含义、人性假设与教育一、人性含义、人性假设与教育(一)人性的含义(一)人性的含义 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具有生物性、社会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种特征。性和精神性三种特征。 1. 生物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自然实体所固有的性质、特征,它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现实存在的第一要素,诸如人的有机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和机能都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具有以下主要特征:u自主调节能力自主调节能力 u遗传变异性遗传变异性 u未完成性未完成性 2.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指人作为社会实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人的社会关系规定的。人的社会属性也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人的社会属性具有以下特征:u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u人际交往中的互动性 u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规范性。3.精神属性精神属性 “精神,主要指对人的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 。具有以下特征:u人的精神活动具有能动性 u人类精神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自我意识。 u价值定向性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二)人性假设与教育(二)人性假设与教育1.人性本善论与教育人性本善论与教育 对教育的力量充满了信心,强调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其自然,使人的本性充分发展;反对社会对人做出种种不合本性的规范,并把现实社会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恶行,都看作是由坏的文化或社会造成的。 2.人性本恶论与教育人性本恶论与教育 认为教育的主要意义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以形成人对社会秩序有益的习惯,通过教育养成的习惯可以成为人的第二天性,使人高于动物,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他们看重的是教育的规范作用。 3.科学人本观与教育科学人本观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科学人本观与教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马克思主义对的人的本质的解说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历史性。人就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就是实践与教育的结合。从自然属性上看,人具有可以教育的基础。从社会属性上看,人也必须通过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生活,传承文明与文化。 (三)教育与人性的解放和发展(三)教育与人性的解放和发展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是以人性自由为中心、以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展开的。 人性自由是教育的核心,但何以真正地尊重个人价值、促进个性发展,把现实的教育改造为人性的教育和自由的教育,却是难题。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促进儿童自由发展方面,不是没有成就,但在“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下,“解放儿童”仍是我国教育变革的重要课题。 应超越功利尺度来把握人的社会化问题,把教育社会化社会化和教育个性化结合起来并自觉地向后者偏移,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对话、行动体验等合乎人性的行动,使人性从现实生存向价值生存迈进,从逐步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的目的。 二、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二、人的可教性与必教性(一) 人的可教性 1.可教性的结构基础 一是人类在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重量超过大多数动物,为其复杂功能奠定了基础。二是人类两足行走的工程学设定了骨盆开口的限度,从产道功效看,骨盆开口适应或制约脑子的大小,从而影响了大脑的发育程度。三是人脑功能的可塑性。人类“幼稚”的大脑在后天能生长2/3的事实说明,人类大脑不但具有良好的结构可塑性,而且具有良好的功能可塑性,丰富的后天生活环境为可能转化为现实提供了机会。2.可教性的功能基础 一是脑功能区结构比较复杂。布洛德曼将大脑划分为52个功能区,运用核磁共振、电子扫描等技术研究证实了众多机能中枢的存在。二是人类脑具有特殊的言语机能,即在脑功能区中存在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阅读中枢、听话中枢等人类特有的言语机能中枢人类具有动物所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口腔、喉腔等语言器官结构的特殊性、上肢结构的灵活性等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必要条件。 (二)人的必教性1.人的社会化需要教育 从人的未完成性和社会要求成熟性之间的矛盾出发,即人从自然人要发展到社会人,必须经过从未完成性过渡到成熟性的人这样一个过程。 从社会群体对个体的要求来看,社会需要成熟的个体来组成整体,各行业也需要成熟的个体进行科学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2.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1)人天生是一种文化生物,生来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其生物装备相对于动物来说有很大的弱点,因此只能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在某种文化中,才有生活能力。有文化,就离不开教育。(2)人是需要教育的,也是必须接受教育的。(3)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儿童阶段,而是要贯穿人的整个一生。(4)教育不只仅仅发生在年长者与年轻人之间,同样也可能发生在同龄人之间。三、教育人性化、教育异化及其改造三、教育人性化、教育异化及其改造策略策略(一一)教育人性化的合理性教育人性化的合理性 人性化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目的是培养完全的人格。教育人性化应体现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人性化等方面,但前提是教育制度人性化。(二二)教育异化及其克服教育异化及其克服 谋求教育人性化,必须正视教育中的人性异化问题。其表现在: 1.教育性质的异化。教育由培养人,塑造人的工程异化为一种金融投资活动。 2.教育 劳动手段的异化。疯狂追求升学率,标准化考试,为了追求升学率,各类学校的幕前幕后活动真是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3.劳动产品学生的异化。教育的异化导致学生人性,人格的全面“异化 ” ,学生主体能动性丧失 ,造成学生片面发展。思考:思考:16岁博士是教育神话还是教育异化岁博士是教育神话还是教育异化 ?教育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这才是教育的根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会一个人一技之长、生存之道。如果本末倒置,将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作为教育的根基,那么教育必然异化。 社会发展只有以人为根本目标、基本动力和终极尺度,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人的本性才能获得表达并提升。 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策略对教育目的的思考 教育是要在功利价值关怀与生命价值关怀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 对师生关系的思考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与人生教育与人生一、人的存在与教育一、人的存在与教育(一)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一)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1 1死亡的问题死亡的问题2 2奴役的问题(追求自由的倾向)奴役的问题(追求自由的倾向)3.3.有限的问题(人的存在时间、发展空间是有限有限的问题(人的存在时间、发展空间是有限的)的)4.4.孤独的问题(人必须与人交往孤独的问题(人必须与人交往) )4 4自我认同的问题(我是谁自我认同的问题(我是谁?”?”或或“我是什么我是什么? ? )(二)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二)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在终身教育理念提出来之后,人们认识到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的对象,有关教育对象范围的认识扩展了 。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 随着师范教育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开展,教师将自己看作是一种“专业人士”依靠特殊的专业态度、技能、知识及其训练而生活的人,并拥有相应的专业权威。 再次再次,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就必须就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础上重构师生关系。 第四第四,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教育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最后,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后,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就应该就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二、人的形象与教育二、人的形象与教育(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1.“宗教人宗教人” 的形象的形象旧约圣经对人的形象作了描述:第一,人是神的摹本。第二,人贵有灵性。第三,人有原罪。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人丛心灵上认识、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2.“自然人自然人” 的形象的形象 萌芽于12世纪,描绘于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 人的本性不是神性,而是人本身固有的一种发展倾向自然人在本性上是与大自然相通的。 教育要尊重和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3.“理性人理性人”的形象的形象 特征:人是有理性的;理性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界限;理性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 “理性人”的形象对于18-19世纪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影响很大。 教育必须培养和训练人的理性,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活动必须合乎理性;教育强调纪律和秩序。4.“社会人社会人” 的形象的形象 19世纪中叶出现,有两种形象“政治人”“经济人”形象。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由于上帝,也不是由于自然或理性,而是由于社会,离开社会,人就不成为其人。它为国家主义思潮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二)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二)重塑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1.“游戏人游戏人” 的形象的形象 萌芽于18世纪,形成于20世纪 特征:人人都喜爱“游戏” ;人人都生活在“游戏”之中;人人都是“游戏”者;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看到他自己。 教育中游戏状态的缺乏是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游戏精神应该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一种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的平等关系。2.“文化人文化人” 的形象的形象 特征:人是文化的产物;人性就是文化性;特征:人是文化的产物;人性就是文化性;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性也是多种多样的;理解一个人意味着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理解一个人意味着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 教育就是使人教育就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文化化的过程”,教育也是,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的人性多样性,师生交往的过程是一化背景中的人性多样性,师生交往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往和对话的过程。种跨文化交往和对话的过程。“文化人文化人” ” 的形象能都引导教育者理解教育活的形象能都引导教育者理解教育活动的历史性、具体性、相对性和复杂性。动的历史性、具体性、相对性和复杂性。3.“制造人制造人” 的形象的形象 特特征:人是征:人是“制造制造”或或“劳动劳动”的动物。恩的动物。恩格斯有着大量的论述;人从天性上说是喜欢劳动格斯有着大量的论述;人从天性上说是喜欢劳动或制作的;人对劳动的厌恶,主要是异化劳动造或制作的;人对劳动的厌恶,主要是异化劳动造成的。成的。 “ “制造人制造人” ” 的形象给予教育者的启发:一的形象给予教育者的启发:一方面我们要重新看待劳动课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方面我们要重新看待劳动课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用,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教劳结合”的思想;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启迪我们思考另一方面则启迪我们思考“教师厌教教师厌教”、“学生学生厌学厌学”的问题。的问题。 综上,人的宗教情怀、自然性情、理性偏综上,人的宗教情怀、自然性情、理性偏好、社会倾向无不可以通过好、社会倾向无不可以通过“游戏游戏”、“文化文化”、“制造制造”或者或者“劳动劳动”范畴得到重新解释。范畴得到重新解释。 从从“游戏人游戏人” 、 “文化人文化人” 与与“制造人制造人” 的角度来看,人的本性是的角度来看,人的本性是“生成的生成的”,而不是,而不是“给定的给定的” ,是,是“多样的多样的” ,而不是,而不是“同一同一的的” ,是,是“异质的异质的” ,而不是,而不是“均质的均质的” ,是是“开放的开放的” ,而不是,而不是“封闭的封闭的” 。三、教育与人生境界三、教育与人生境界 当今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工当今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工具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盛行。处在此背具理性至上、功利主义盛行。处在此背景下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景下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的同时, ,或许不明白其生存的目的和意义或许不明白其生存的目的和意义何在,人生的境界问题被学生、家长和何在,人生的境界问题被学生、家长和教育者们所忽略。教育者们所忽略。 人生境界被忽略的原因有:人生境界被忽略的原因有:u 现代社会的功利化。由市场、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所塑造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地道的功利社会和消费主义社会。u 现代教育的功利化。教育成为满足国家和个体不断增长或膨胀的物质和社会需要的工具。u现代教育理论的功利化。有大量关于“劳动力” 教育和“公民” 教育的研究,但是对关于 “人” 的教育的研究关注不够。(一)中国历史上几种人生境界(一)中国历史上几种人生境界1.儒家的人生境界儒家的人生境界 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芸芸众生划分为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芸芸众生划分为“小人小人”与与“君子君子”两大人生境界。两大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根据人对于其所做之事的冯友兰先生根据人对于其所做之事的“觉觉悟悟”程度,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程度,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 :自然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后两种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后两种境界需要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需要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2.道家的人生境界道家的人生境界 道家从人的自然性和本体性出发提出道家从人的自然性和本体性出发提出成的成的“真人真人” ” 或者或者“至人至人”是最高的人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老子所向往的生境界。就是老子所向往的“婴儿婴儿”境境界,无争无执,无知无欲,见素抱朴,界,无争无执,无知无欲,见素抱朴,无为而为。无为而为。3.佛教的人生境界学说佛教的人生境界学说 佛教认为,人生的本相是痛苦,导致痛苦的根源是欲望,因此,人生要想摆脱痛苦,就要彻底去除欲望,因此,“涅槃”是佛家的最高人生境界。 “涅槃”本意是熄灭,引申意思为“圆寂” 或“圆满”。 比起道家、儒家,佛教的境界更容易达到,是最具有大众性的。综上,u 儒家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让人们儒家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让人们经天纬地,建功立业;经天纬地,建功立业;u 道家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让人们道家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让人们见天知性,返朴归真。见天知性,返朴归真。u 佛教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教人们佛教强调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教人们破除心障、追求圆满。破除心障、追求圆满。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根据人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根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悟程度的不同对宇宙人生的觉悟程度的不同, , 把人的把人的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 :自然境界、功利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二)西方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二)西方历史上的几种人生境界学说说1.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境界学说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境界学说 划分人生境界的标准是理性,最有理性严格按照理性来生活的人就是最有境界的人。2.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境界学说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境界学说 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丹麦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之一。 他认为人在走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种不同的生活境界。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信仰阶段。3.尼采的人生境界学说尼采的人生境界学说 尼采认为人类的精神经过三种变形:从“骆驼” 到“狮子” 再到“婴儿” 。达到“婴儿”的境界为 “超人”一种理想的人格形象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1.教育应该关注人生的境界问题教育应该关注人生的境界问题 从性质上看,人生境界问题是一种人的存在问题。如人生的人品问题、幸福问题、意义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 如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们的“心灵转向”。 大学里的“三钢领”“八条目”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学习,实现儒家所崇尚的人生境界。2.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n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种比较漫长的过程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种比较漫长的过程n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比较复杂和艰难的过程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比较复杂和艰难的过程n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内在的过程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内在的过程n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 不同的人生境界的实现需要不同的教育,几不同的人生境界的实现需要不同的教育,几乎每一种人生境界学说都有自己相应的教育观乎每一种人生境界学说都有自己相应的教育观点或方案。点或方案。3.教育能为人生境界的提升做些什么教育能为人生境界的提升做些什么第一第一, ,指出人生境界的问题。人生境界问题指出人生境界的问题。人生境界问题不同于人的生存问题。不同于人的生存问题。第二,传播人生境界学说,使了解历史上第二,传播人生境界学说,使了解历史上各种人生境界学说各种人生境界学说,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人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境界的问题。生境界的问题。第三第三, ,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精神世界, ,不断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的超越。不断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的超越。 。第四第四, ,改变当今重科学轻人文、重物质轻精改变当今重科学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取向神的取向, ,使教育关注人的价值生命。使教育关注人的价值生命。最后最后, ,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 叶圣陶叶圣陶认为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大致有后列三点: 一、以教育认识自己二、以教育革新自己 三、以教育成就自己 第三节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二)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二)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1.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自觉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主体能力是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2.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如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气质、性格等。 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它的一切活动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它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有目的地培养人来组织几乎都是围绕着有目的地培养人来组织和展开的。和展开的。 (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系统性表现在:一是计划性。系统性表现在:一是计划性。二是组织性。三是协调性。四是全面性。 (三)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三)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学校教育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校教育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选择性。一是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选择性。 二是教育内容的选择性。二是教育内容的选择性。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的选择性。三是在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的选择性。 (四四)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对人一生的发普通教育和通识教育中,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展具有“定调定调”与与“定性定性”的意义的意义 教育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它是教育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决定作用,它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有条件的、有限的。“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教育无用论教育无用论”都是都是应该批判的。应该批判的。思考:思考: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一定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一定起到主导作用吗?吗?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有效发挥的条件(一)学校教育的内部条件(一)学校教育的内部条件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和基础性要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和基础性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其次,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要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条件要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再次,学校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充分再次,学校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充分而正确的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而正确的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而正确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正确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二)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 从家庭条件方面来讲,学校教育主导作从家庭条件方面来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要考虑家庭的环境效应。用的发挥首先要考虑家庭的环境效应。 其次,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其次,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思考:思考: 如何看待如何看待“在家上学在家上学”? 从社会条件方面来讲,教育主导作用从社会条件方面来讲,教育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与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关的充分发挥首先与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关 。其次,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其次,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性。性。 问题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思考:问题思考:1.1.对人性的认识及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对人性的认识及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2.2.教育异化的表现及如何实现教育的人性化。教育异化的表现及如何实现教育的人性化。3.3.教育应如何应对人的存在问题?教育应如何应对人的存在问题?4.4.教育怎样提升人的人生境界?教育怎样提升人的人生境界?5.5.教育在个体社会化和个体化中的作用教育在个体社会化和个体化中的作用6.6.论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论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