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好的故事 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 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 圆形结构 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 我 自身的现实处境, 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这其中, 昏沉的夜 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 而 美的人和美的事 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二、说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 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2. 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3. 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4. 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三、说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四、说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五、说教法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 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六、说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二) 、作者介绍介绍鲁迅先生笔名由来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三) 、介绍好的故事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条件。(四) 、初步感知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五) 、研习探究出示下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演习探究,学生反馈后,教师明确,是每个学生对文章有个总体上的认识。五个问题分别是:1.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2.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3.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 何尝有一丝碎影, 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 “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这个美好的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六) 、重点赏析教师找出课文中三个能够反映作者思想的句子,和学生一起重点赏析, 结合作者的境遇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这三处重点分别是:1.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 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2.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 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 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3.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七) 、写法探究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 “圆形结构” (现实梦境现实) ,懂得作者这种结构留给人们的思考。探究结尾处的意义深长。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 只见昏沉的夜。 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八) 、提炼升华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 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七、说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现实昏沉的夜板书突出了文章的圆形结构, 展示了梦境中的许多景物, 这是作者心中最美好的向往和憧憬。25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澄”等1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3. 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4.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好的故事乌桕 新禾 野花农夫 村妇 村女天 云 竹2. 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教学策略】1. 字词教学本课共有 13 个生字。生字的学习,要结合汉字结构进行。比如“搁”“综”“瞬”等字在教学时,可利用左形右声的特点帮助记忆;“萍” “藻”等字也是形声字,但要强调上形下声的特点。 多音字“削”在教学中,可借助句子理解记忆。本课有许多难懂的词语,可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它们的意思。2. 阅读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 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 从文章的圆形结构中披文入情,既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 又品味了文字的魅力, 还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3. 表达运用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 引导学生理解梦境中的景物的意蕴。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从而使学生将方法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学生真正从学过走向学会。【教学准备】(1)搜集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综、漾”等13 个生字,理解运用“预告”等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一、别样风景引文章,故事内容触于心1. 出示课件。(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师: 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 这次观赏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 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 站在桥上眺望, 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出了老街向右转, 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2. 这条路线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走过的山阴道。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 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课件出示:1913年 6月 26 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3. 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鲁迅先生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设计意图】美的环境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美化人的精神世界。 充满诗情画意的照片与婉转动听的轻音乐相结合, 使学生身临其境。 美好情境的创设, 是丰富学生情感的良好手段,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 快乐的事。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 使学生更快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二、初读课文识生字,解词方法学于心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直接跳过。2. 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情况。(1)课件出示生词:课件出示: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萍藻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凝视 骤然 陡然 凌乱(2)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读音。预设: 纠正“瞬间”“骤然” “瘦削”的读音。(3)学生齐读词语。(4)区别“综”的形近字。综()踪()棕()(5)学习多音字。削 xu(瘦削)xi o(削铅笔)3. 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课件出示:膝髁( x k ):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皱蹙( zh u c ):皱缩。瘦削( sh u xu ):形容身体或脸很瘦。参差( c n c ):不整齐。澄碧( ch n b ):清而明净。【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学是学习语文的启蒙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 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为精读教学的“读得有感情”打下基础。只有加强对初读课文的自学情况检查,才能掌握字音、字形、词义,使之正确运用,积累词句。4. 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1)听课文录音。(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3)指出不足之处。预设: “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句话中的“倒影”读作“d o y n”,不读“d o y n”。“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读时注意停顿,省略号停顿时间稍久一些。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在昏沉的夜”一句要读出话已尽、音未了之感。【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及时发现自己朗读中的不足,寻找差距。如此,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同时也不会被这个榜样所束缚。接着让学生朗读,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朗读的技巧。三、再探课文解疑惑,结构特点明于心1. 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 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 请大家谈一谈,好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2. 生回答,师相机点拨。预设: (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写得很美。写了乌桕、野花的迷人,同时,也写得非常细腻。(2)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很轻松休闲的文章。(3)我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脑子会浮现相关画面。(4)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5)我感觉这篇文章很黑暗,重复出现“昏沉的夜”。3. 师总结。师: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生答:作者的梦。师: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夜”。(板书内容:现实梦境)师: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构方式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生答:首尾呼应。4. 小结。文章起于昏沉的夜, 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 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让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解决疑问,文章所谓“好的故事”其实就是梦。四、课后作业摹字帖,读写结合动于心1. 描红、临写本课字帖。2. 抄写本课词语。3. 课后熟读课文。【设计意图】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注意给学生留白,课内已教授朗读技巧,课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熟读文章。生字的临写,词语的抄写,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 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2. 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3.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1. 复习生字词。课件出示:1. 选字填空。综踪棕()迹 ()色 ()合2. 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瘦削(xu xi o)的他正在削(xu xi o)土豆。2. 请学生完成练习,师讲解答案。3. 导入新课。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生答: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设计意图】这一复习环节, 既温习了形近字的学习, 又巩固了多音字的运用, 还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铺垫。二、品读课文寻美梦,景物意蕴现于心1. 明确好故事的特点。(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在朦胧中, “我”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课件出示语句: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板书内容:(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生:第 3 自然段到第 10 自然段。(3)默读课文第 3 自然段到第 10 自然段。2. 体会好故事。(1)生自由读写 “好的故事” 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 “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课件出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A.预设: 生汇报交流内容生:这是本文的文眼, 告诉我们这个好的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无穷无尽,说明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错综起来的美的人与美的事比喻为云锦、万颗奔星。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 (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生: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 并水里的萍藻游鱼, 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 ,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 和尚,蓑笠,天,云,竹” ,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 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但是又在融合后却又退缩,说明遇到了阻力。 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 “丛树和枯树” 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C.预设: 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 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生:第 7 自然段里的“茅屋、狗、塔、村女、云”与第5 自然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我发现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不断变化。 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 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 试分析意蕴。“一丈红”, 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 然后又把它比喻成“红锦带”,“一丈红”立于枯柳下,看似瘦削无力,但也是新力量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何都是写的倒影?一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 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 二是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即新思想可能会被旧势力粉碎, 但如水中的倒影一样, 当水面风平浪静时, 又会重现景物,不会消失。3. 小结。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反复强调的: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梦” ,用文中的话讲就是生:美丽,幽雅,有趣。(板书内容)现实? 梦境美丽,幽雅,有趣好的梦【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文章中, 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较多, 在教学中, 要抓住主要景物剖析意蕴,从而理解文本,情感上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通过“读找圈议悟”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文本,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三、品析夜景探昏沉,执着追求立于心1. 揭示现实。过渡:虽然我们还没明白这个梦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大家不要着急, 我们先放一放。我们知道这个梦最终醒了,而我们课文第39 自然段写的是梦中的世界,而开头和结尾是现实中的世界,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生:昏沉的夜。(板书:暗的夜)(板书内容)暗的夜现实? 梦境美丽,幽雅,有趣好的梦2. 理解昏沉的夜。我们知道这个好的梦就是作者在这个昏沉的夜晚做的,那么这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鲁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者说他写这篇文章时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品析。课件出示:1. 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2. 鲁迅先生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3. 学生交流。A.预设: 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生:我觉得当时的现实是喧嚣的、混乱的,而且缺乏正能量,阻碍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的实现。(1)请用两个词概括这个昏沉的夜。(喧嚣、混乱)(板书:喧嚣、混乱)(板书内容)暗的夜喧嚣、混乱现实? 梦境美丽,幽雅,有趣好的梦(2)请注意这个句子的后边是冒号,冒号有什么作用?(解释说明。冒号一般有两种作用, 用在前边是提示下文, 用在后边是总结上文。 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昏沉的夜”是对全段的总结,所以这两句话对发现夜的特点很有意义。)(3)此时作者在干什么呢?(抽烟,说明他有点惆怅的感觉,抽烟是因为心中有愁绪。)(板书内容)暗的夜喧嚣、混乱、惆怅现实? 梦境美丽,幽雅,有趣好的梦(4)作者为什么感到惆怅呢?(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惆怅。作者还是有些心烦意乱的,烟草的烟雾在身边,说明他的内心是烦乱的;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说明周围是嘈杂的。)(5)补充写作时间。文末是二月二十四日, 其实应该是一月二十八日, 因为这篇文章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丝。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放爆竹, 只有他是孤独的、 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6)我们用这些词来概括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这是现实世界的;还记得梦境中的情景吗?(美丽,幽雅,有趣的好梦。 )文章将现实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梦境的美好,故事的美好。(7)男生朗读“昏沉的夜”部分,感受夜的黑暗;女生朗读“好的故事”部分,领悟故事的美好。通过鲜明的对比,体会“好的故事”。【设计意图】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好的故事”的内容。鲁迅先生曾经和他的学生萧军说过这样一句话: “ 野草技术是不坏的,但心情有些颓唐。”技术就是技巧,其实我们读懂这篇文章的密码就是这个技巧对比。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去体会“好的故事”好在哪里。B.预设: 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预设: 美梦醒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社会。 “大石”具有象征意义,指旧势力,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正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1) 试着想一想, “好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具体指什么? ( 新生 新青年等。 )(2)这些“好的故事”遇到了那些阻碍呢?(课件出示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新生流产 1907年 新青年解体 1922 年兄弟失和 1923年婚姻和爱情 1925年(3)结合背景,同学们应该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个梦最终醒了,梦想的境界消失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中来。我们可以概括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请大家仿照这个句子,再说几句话。(于迷茫中寻求阳光,却依然迷茫。于冷寂中寻找温暖,却依然冷寂。于沉闷中寻求生动,却依然沉闷。 )(4)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实的世界是让人绝望的,梦想的世界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仿写: (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 )(5)但是文章就这样结束了吗?在这一种清冷、惆怅、孤独、寂寞、绝望的感觉中结束了吗?(没有,鲁迅先生要追回“好的故事”。 )C.预设: 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课件出示: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预设: 虽然刚一融合的新旧事物很快退缩,美好的梦境总是一次次被打碎,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还是要追回、完成、留下这篇“好的故事”。(1)明知是绝望,但仍然要和绝望抗争,北京大学汪晖教授称之为:反抗绝望。(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一说鲁迅先生流露在好的故事中的哲学。 (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板书内容)暗的夜喧嚣、混乱、惆怅人生信仰执着追求现实? 梦境美丽,幽雅,有趣好的梦课件出示第 12 自然段,生齐读,读出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课件出示: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设计意图】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 好的故事的哲学也在文本中。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好的故事”多次受到的迫害,同时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四、拓展延伸多问题,推荐阅读1. 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家再交流一下。预设: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要呼唤希望?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 ,其中有什么寓意?2. 推荐阅读。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 课后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著作,如野草呐喊 ,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探究疑难,解决疑难,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正如本文的圆形结构。 一堂课的教学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有的内容,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自己去找答案, 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水平,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好的故事 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特点的短文,篇幅并不长, 总共不到八百字。 但是作者正是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是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思索的,以精美的文字、 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1. 情感渲染,引起共鸣。 学生不是无情物,只是未到动情时。在教学中,教师用音乐和图片来揭示鲁迅先生“好的故事”中的路线,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始就对鲁迅以及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2. 鲜明对比,深刻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批画词句,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现的人生哲学。本文的教学技巧在于对比,将现实的黑暗与梦境的美丽进行对比,感受“好的故事” ;将新思想的出现与旧社会的迫害进行对比,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与执着的人生追求。再将文章进行多次对比朗读,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想促悟,读中悟情。3. 先学后教,贴人而教。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说:“要贴到人物来写。”他的高徒汪曾祺认为, 这是沈先生的小说创作经验的精髓。其实语文教学, 也要体现这句话的精神:教师的教要贴着学生来教。这节课,教师始终坚持一个教学原则:先学后教。 在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补充本文的创作背景, 再结合文本理解,得出对“好的故事”的深刻理解: “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 “反抗绝望”。学生从此得到启发,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最后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研读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揭示人生哲学。至此教师确认学生阅读的主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再次提问学生是否还有新的问题。 教师贴着学生的学习困难而施教,适时点拨。 这才是贴着学生来教。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