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破山寺后禅院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唐常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qng )音。 常建简介 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 诗名:破山寺简介 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1.1.人:进入。人:进入。2.2.初日:初升的太阳。初日:初升的太阳。3.3.竹径:一作曲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竹径:一作曲径,径:小路。幽处:幽深的地方。4.4.禅房:僧侣的住所。禅房:僧侣的住所。5.5.悦:使愉快。鸟性:鸟的性情。悦:使愉快。鸟性:鸟的性情。6.6.空:使空:使空,使没有杂念,使净化。空,使没有杂念,使净化。7.7.万籁:各种声音。此:这里。万籁:各种声音。此:这里。8.8.但:只。但:只。9.9.磬: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作为信号。磬: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作为信号。词语注释词语注释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更加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1.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出了什么景色出了什么景色出了什么景色? ?2.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3.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4.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情?哪些感情?哪些感情?哪些感情?5.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者感受到了什么?者感受到了什么?者感受到了什么?6.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提问提问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中心思想中心思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