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金融案例学习目的本金融案例旨在通过高盛投资银行欺诈案例使同学们了本金融案例旨在通过高盛投资银行欺诈案例使同学们了解:解:1.1.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2.2.怎样认识高盛诈骗事件?怎样认识高盛诈骗事件?3.3.高盛在中国还有哪些阴谋?高盛在中国还有哪些阴谋?本次金融案例导引 PART1介绍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区别初步了解一下高盛集团PART2高盛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内容PART3高盛事件结案后的反思PART4高盛在中国还有哪些阴谋?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本源业务本源业务存贷款证券承销功能功能 间接融资,并侧重短期融资 直接融资,并侧重长期融资 主要利润来源主要利润来源存贷款利差 佣金经营方针与原经营方针与原则则 追求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者结合,坚持稳健原则 在控制风险前提下更注重开拓 监管部门监管部门 中央银行主要是证券管理机构 风险特征风险特征 一般情况下,存款人面临的风险较小,商业银行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投资人面临的风险较大,投资银行风险较小。高盛集团(Goldman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尔森是高盛前总裁,后来的美国财长盖特纳也是从高盛出来的;为欧盟领导着危机应对事务的马里奥德拉吉,是高盛的前副总裁;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是高盛的常务董事;被美国政府委派监管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卡什卡里,也曾经在高盛任职,这些人被媒体称之为“高盛帮”。云集了这么多“高人”,高盛集团在全球各地的投资的确“与众不同”。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中,高盛集团的“本领”被彻底显现出来。高盛集团2009年全年净利润为133.9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为22.13美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2.5%。看看周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其他投行基本全在赔钱。在许多人眼中,现任高盛集团CEO布兰克芬带领高盛帝国通过金融危机在全球攫取资产,让公司取得最佳业绩并给高盛员工带来了福利:2009年,高盛集团向其3.17万名员工支付了高达230亿美元的奖金。而布兰克芬本人每年也拿着数千万美元薪水,屡屡刷新华尔街薪酬纪录。在普通美国人遭遇金融危机、纷纷负债时,高盛集团员工却拿着如此高的薪水和奖金,这些举动激怒美国公众。高盛也由此面临美国证交会的指控。PART2高盛的诈骗流程及内容“衍生产品交易是一场血腥的游戏,猎物就是毫无防备的投资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Lewis)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高盛能够在金融海啸中消灭了竞争对手,并且从中获取暴利呢?高盛欺诈门的由来2005年至2007年初,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如既往的一路高歌,与之配合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化产品市场火热,所有的投资银行都对这个巨大的市场虎视眈眈,高盛也不例外。但是在2007年底,高盛开始减少披露有关次贷的信息,高盛将不再披露在房市上是看涨还是看跌。高盛欺诈门的由来当时高盛和对冲基金保尔森公司已经预感到美国次贷的隐患。然而高盛不但没有向公众披露次贷危机,反而精心挑选BBB级债券,并将这些有毒资产包装成优质证券推销给客户,但私下里却将这些证券做空。怎样才能让投资者买有毒证券呢?拉来保险公司垫背高盛31岁的副总裁法布里托尔雷(FabriceTourre)负责这笔交易,他认为需要一个第三方独立的管理者,人们才会购买这款产品。于是他找到了ACA资产管理公司。高盛和托尔雷知道,如果他们向投资者披露,一个保尔森对冲基金这样的空方投资者在挑选抵押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要推销有毒证券几乎不可能。所以在合约中注明ACA是投资组合挑选人,利用ACA的品牌来销售这些债券。接下来ACA在高盛的撮合下,于保尔森讨论并敲定了BBB评级的63只基础抵押贷款投资。他们将有毒证券打包进复杂的金融产品当中,并使评级机构赋予AAA级的评级,将其出售给投资者,加重并加速了这场危机的传播,高盛误导投资者相信,保尔森公司和高盛集团在该交易中属于做多一方。高盛保尔森对冲基金BBB级有毒债券打包包装投资者ACA资产管理公司不信任做担保,不必担心风险事件结局 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在2007年获得近10亿美元的利润。当然最大的赢家是高盛,2007年因公司抵押贷款部看空次贷市场而大赚近40亿美元,并给交易员们发放了高额奖金。让我们再看看那些购买有毒证券的投资者的状况投资者们损失惨重,如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oyalBankofScotlandGroupPLC)亏损8.41亿美元,德国的IKB(德国工业银行)亏损了1.5亿美元。欧盟为救IKB烧钱135亿美元。就连当初和高盛合作的ACA也因巨额赔单而处于停业状态。最终在这些有毒金融衍生产品的催化下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但是在此之前,高盛早就准备好了如何面对政府的制裁和公众的谴责。如何面对SEC(美国证交会)制裁2010年7月16日,针对美国证交会(SEC)指控高盛涉嫌在与次级抵押贷款关联的债务抵押债券中欺诈投资者,高盛集团同意支付5.5亿美元以平息这一指控。在协议中,高盛承认其所犯“错误”,并承认在证券营销材料中含“不完整的信息”。PART3高盛欺诈门结案后的反思高盛“欺诈门”结案后的反思新型金融衍生品通过正常的市场机制促使正反两方面的正确信息反馈至市场投资者,最终反映真实的市场价格。新型金融衍生产品戳破了资产泡沫,使部分投资者损失惨重,也使部分投资者谋取巨额利润。高盛欺诈门的反思但是我们应该辩证的客观的看待金融衍生产品,虽然这次诈骗会深化金融危机并使实体经济面临阵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新型金融衍生品确实起到了及时戳破泡沫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资产泡沫长期不破裂,后果将会更加不堪设想。高盛“欺诈门”结案后的反思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并不代表我国的监管严格高效,而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低。证券市场本身并不完善,因此金融衍生品市场更加需要规范调整。所以在高盛“欺诈门”结案后对金融衍生产品及其监管进行反思,对我国显得相当有必要。证券监管部门应当通过优化交易制度,促使金融市场透明,切实防止大型金融机构控制市场并非法谋取巨额利益。1.必须尊重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规律,重视市场预警机制,强化多渠道宽领域的监管与监督。2.加快建立前瞻性防范监管体系,强制构建和规范公司个体行为,并对相关机构推销金融产品所有的说明义务作出强制性规定。3.我们需要关注金融改革的进展,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监管领域的改革进展。4.清楚的认识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长治久安的基础,金融只是一个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相应的措施PART4高盛在中国还有哪些阴谋?补充:高盛在中国的阴谋中国难道在高盛眼中真的是“一流的民工,二流的产品,三流的金融机构”吗?高盛与包括太子奶、深南电、国航及东航的签署对赌协议,拖垮中国公司。在深南电对赌事件中,高盛正是在不断唱高油价的时候,反手看空油价与深南电签下对赌协议。而太子奶事件中,调低蒙牛、伊利和光明的股市目标价格的同时,加快接管陷入“资金链断裂”困难的太子奶。这其实是粉饰一新的“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思路。 我们熟悉的高盛以最低价入股中国银行的事件,就手段耍尽,如同欺诈。在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并且声言,中国四大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但结果是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在工商银行上市,高盛就通过入股该行四年获利近120亿美元。一边唱衰,一边暗地里购买其股份,与美国司法部门正在调查的其欺诈行为如出一辙。高盛之所以在中国大发横财并且如入无人之境,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1.中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对高盛等世界性大公司曾经出现过盲目崇拜和盲目信任。2.以不断吹起的引资热与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作为背景,高盛想进入中国,中国求之不得。3.高盛高薪培养对中国各个方面十分熟悉的中国留学人员。这些人对中国无论是法律法规、人文环境、行政司法状况还是各种潜规则都了如指掌。4.中国在监管上特别是监管海外企业上的松懈、纵容甚至助纣为虐,使得高盛们得以在中国大赚特赚、“横行霸道”。 总之,和美国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还有很多路要走,对中国而言,培养一流的金融人才和提供严格监管的金融市场迫在眉睫!谢谢观看!小组成员:李浩然邹恕恕李鹏飞刘苗谢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