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1页
第2页 / 共121页
第3页 / 共121页
第4页 / 共121页
第5页 / 共121页
第6页 / 共121页
第7页 / 共121页
第8页 / 共121页
第9页 / 共121页
第1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测测 量量 管管 理理 体体 系系 测测 量量 过过 程程 和和 测测 量量 设设 备备 的的 要要 求求 GB/T19022-2003 idt ISO10012:2003GB/T19022-2003 idt ISO10012:2003 姬全周 1 1 引 言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在本标准中,术语“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2 2 GB/T 19000GB/T 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 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该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 1显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量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要求要求” ” 以正体字出现。以正体字出现。“ “指南指南” ”在相应的在相应的“ “要求要求” ”段落后面的框内,段落后面的框内, 以斜体字出现。以斜体字出现。“ “指南指南” ” 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 “要求要求” ”的增加、限制或修改。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它标准的任何要求。 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 19001-2000GB/T 19001-2000的第条款和的第条款和GB/T 24001-1996GB/T 24001-1996的第条款。的第条款。3 3引 言 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目的1) 1) 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2) 2) 对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的结果进行控制,确保超差对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的结果进行控制,确保超差 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过程方法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原则之一。过程方法是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原则之一。 本标准用于:本标准用于: 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 立法和执法机构;立法和执法机构; 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和审核。4 4 引 言 ISO10012标准具有广泛的适宜性1)1)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配备测量设备水平和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配备测量设备水平和具有不同要求的组织均可以利用其建立的测量管具有不同要求的组织均可以利用其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理体系;2) 2) 适用于简单测量过程的一般控制到复杂或关键测适用于简单测量过程的一般控制到复杂或关键测量过程统计技术控制;量过程统计技术控制;3) 3) 标准所指的测量过程除指常规测量活动外,还可标准所指的测量过程除指常规测量活动外,还可包括如设计、试验、生产和检验中具有特有形式包括如设计、试验、生产和检验中具有特有形式的测量过程;的测量过程;5 5引 言4) 4) 本标准要求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适用于各相关方,本标准要求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适用于各相关方,包括采购产品的外部顾客,提供产品的组织和从包括采购产品的外部顾客,提供产品的组织和从事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事质量、环境、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第三方;的第三方;5) 5) 测量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测量管理体系是组织整个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测量设备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发挥和体它通过测量设备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发挥和体现企业计量工作的技术基础作用。现企业计量工作的技术基础作用。按照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计量工作,有利于满足其按照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计量工作,有利于满足其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它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6 6引 言计量确认测量过程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 6.资源管理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5.管理职责 顾客测量要求 测 量 结 果 顾 客 满 意 8.4 改进输入输出 测量管理体系模式7 71 1 范围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求。它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量要求。 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 19001GB/T 19001、GB/T GB/T 2400124001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和任何其它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入。 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 15481GB/T 15481(idt ISO/IEC idt ISO/IEC 1702517025)标准的要求。)标准的要求。 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它标准和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它标准和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人员能力和实验室间比对人员能力和实验室间比对。8 81 范 围IS010012IS010012:20032003标准界定的范围标准界定的范围 a) a) 测量过程的控制;测量过程的控制; b) b)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标准有助于一个组织符合标准有助于一个组织符合IS09001IS09001:20002000标准中监视和测量标准中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的要求,装置控制的要求,IS014001IS014001:19961996标准监视和测量管理的要标准监视和测量管理的要求。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作为这两个标准体系认证的一求。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作为这两个标准体系认证的一种重要的输入种重要的输入。标准与标准与ISOISOIEC17025IEC17025标准的关系标准的关系 ISOISOIEC17025IEC17025检验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的通用要求检验和校准实验室的能力的通用要求是检定校准实验室认证标准,对测量过程、方法、环境、人是检定校准实验室认证标准,对测量过程、方法、环境、人员能力、数据处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员能力、数据处理有更高的要求,因此ISO10012:2003ISO10012:2003标准标准不拟增加和代替不拟增加和代替ISOISOIEC17025IEC17025标准,仅可作为参考。标准,仅可作为参考。9 9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000-2000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基础和术语 VIMVIM:1993 1993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BIPMBIPM、IECIEC、IFCCIFCC、ISOISO、IUPACIUPAC、IUPAPIUPAP、OIMLOIML)。)。10102 规范性引用标准 引用标准所列出的标准为引用标准所列出的标准为 ISO9000ISO9000:2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基础和术语 19931993国际通用计量学基础术语国际通用计量学基础术语 这两个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进行修这两个文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进行修 正,因此,应查询最新的现行有效的文本。正,因此,应查询最新的现行有效的文本。11113 术语和定义3.1 3.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3.2 3.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3.3 3.3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3.4 3.4 计量特性计量特性3.5 3.5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3.6 3.6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12123 术语和定义 3.1 3.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 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种相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种相 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将将计计量确量确认过认过程和程和测测量量过过程的每个程的每个过过程和程和过过程程 要素按照系要素按照系统过统过程要求建立程要求建立计计量管理体系,量管理体系, 以以发挥发挥体系的整体作用。体系的整体作用。 将将计计量确量确认认和和测测量量过过程控制活程控制活动动,按照系,按照系统统 过过程的构想程的构想进进行整体行整体实实施施, ,可以达到各个可以达到各个过过程程 单单独活独活动动所不可比所不可比拟拟的效果。的效果。 13133 术语和定义 3.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measurement process 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测量是为了获得测量数据进行的一组操作, 包括设备、环境、人员能力、程序、控制方法、监视等。测量过程是一个由未知测量信息到已知准确可靠测量信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增值”过程。14143 术语和定义3.3 3.3 3.3 3.3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测量设备measuring equipmentmeasuring equipmentmeasuring equipmentmeasuring equipment 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1)1)测测量量仪仪器器仪仪表;表;2)2)基准基准测测量量设备设备和和标标准准测测量量设备设备,即,即计计量基准和工作量基准和工作标标准器;准器;3)3)测测量用量用辅辅助装置,如助装置,如测测量用各种量用各种转换转换装置,装置,稳压电稳压电源以及源以及对对加工加工产产品的量品的量值值有影响的工装、膜具、胎具和定位器等;有影响的工装、膜具、胎具和定位器等;4)4)检验检验装置和装置和测验测验装置,包括各种理化分析装置,包括各种理化分析仪仪器和器和标标准物准物质质;5)5)检检定装置和校准装置;定装置和校准装置;6)6)测测量量软软件和件和测测量量测测量数据量数据计计算算软软件;件;7)7)监视监视装置和装置和记录记录装置装置。 15153 术语和定义 3.4 3.4 计量特性计量特性计量特性计量特性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m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 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 注注1. 1. 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 注注2. 2.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计计量特性一般是指量特性一般是指测测量范量范围围、测测量的系量的系统误统误差和随机差和随机误误差、差、测测量的重复性、量的重复性、稳稳定性、以及定性、以及测测量可靠性等。量可靠性等。计计量特性取决于量特性取决于测测量量设备设备本身的本身的设计设计、制造工、制造工艺艺和所用原和所用原材料和原器件的材料和原器件的质质量。量。测测量量设备设备投入批量生投入批量生产产之前,之前,应经过应经过定型定型鉴鉴定和型式批准,定和型式批准,在使用之前在使用之前应进应进行校准或行校准或检检定。定。由于由于计计量特性量特性对测对测量量结结果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也是果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也是测测量量设设备计备计量确量确认过认过程和程和测测量量过过程控制的影响因素。程控制的影响因素。16163 术语和定义 3.5 3.5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metrological confirmation 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作。计计量确量确认认是一个是一个过过程。通常包括校准和程。通常包括校准和检检定、必要的定、必要的调调整修理、再校准、整修理、再校准、验证验证其是否其是否满满足足计计量要求以及封量要求以及封印和印和标记标记等等7 7种操作活种操作活动动。 计计量确量确认认的目的是要确定的目的是要确定测测量量设备设备能否能否满满足足预预期使用期使用要求。所要求。所谓预谓预期使用要求是指期使用要求是指测测量量设备设备特性特性满满足足顾顾客客的使用要求。的使用要求。 计计量确量确认认的两个关的两个关键键是:是:检检定或校准、定或校准、验证验证。 17173 术语和定义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metrological functionmetrological function 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技术职能。 计计量量职职指指实实施施测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行政管理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行政管理职职能和技能和技术术管理管理职责职责,计计量量职职能能组织组织中中应应具有明确的具有明确的职职能、能、权权限和地位。限和地位。18184 4 总要求总要求总要求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组织应规定属本标准所确定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程,在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和内容时,应考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虑由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见图设备的计量确认(见图2 2) 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见见7.2)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19194 总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 要求; 依据不符合计量要求带来的风险和后果,确定体系的范围内容; 测量管理体系应由以测量过程控制和测量设备确认和必要的支持过程组成; 测量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 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 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的程序更改。20205 5 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管理职责 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5.1 5.1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 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21215 管理职责 计量职能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 应明确计量职能部门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 定各级组织和人员岗位和职责。 职责和权限可通过计量职能分配表、岗位职责、 岗位作业 指导书等形式作出规定。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 持计量职能。 企业计量机构可按“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的模 式自行设定。2222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23235 管理职责 5.2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全面透彻地了解顾客的测量要求,从而正确的转化为全面透彻地了解顾客的测量要求,从而正确的转化为 顾客的计量需求;顾客的计量需求; 将顾客的计量要求转达至整个组织,使所有的相关人将顾客的计量要求转达至整个组织,使所有的相关人 员正确理解并认真实施员正确理解并认真实施。 测量能力应满足顾客的要求:测量能力应满足顾客的要求: 1)1)所配备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所配备测量设备的测量能力; 2)2)测量过程的控制能力;测量过程的控制能力; 3)3)测量人员的操作能力;测量人员的操作能力; 4)4)符合测量要求的环境条件;符合测量要求的环境条件; 5)5)测量方法、测量程序;测量方法、测量程序; 6) 6) 测量过程的监视能力测量过程的监视能力 。24245 管理职责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应向顾客、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可靠的证据证组织应向顾客、第三方认证机构提供可靠的证据证明测量管理体系满足了顾客规定要求。明测量管理体系满足了顾客规定要求。证明测量管理体系能满足顾客规定的要求的证据包证明测量管理体系能满足顾客规定的要求的证据包括:括:1)1)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证据。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证据。2)2)测量设备的校准、验证记录;调试或修理记录以及测量设备的校准、验证记录;调试或修理记录以及发现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记录。发现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处理记录。3)3)测量过程的受控和监视记录。测量过程的受控和监视记录。4)4)各种测量记录各种测量记录5)5)顾客满意度评价记录,特别外部顾客对满足其计量顾客满意度评价记录,特别外部顾客对满足其计量需求反馈信息的记录。需求反馈信息的记录。25255.3 5.3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性能判定客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观准则、程序及其控制。26265 管理职责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由负有计量职能的管理者由负有计量职能的管理者通过识别和分析企业计通过识别和分析企业计量工作的现状量工作的现状, , 确定和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可测量确定和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可测量的质量目标体系;的质量目标体系;制定的质量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或可审核性;制定的质量目标应具有可测量性或可审核性;确定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评价准则,形成程确定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评价准则,形成程序文件。序文件。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按照各有关部门进行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应按照各有关部门进行分解并在各级组织层层落实。分解并在各级组织层层落实。27275 管理职责 质量目标质量目标 组织制定的质量目标至少应包括:组织制定的质量目标至少应包括: 1 1)测量设备配备率)测量设备配备率 2 2)测量标准受检率)测量标准受检率 3 3)在用测量设备周期受检率)在用测量设备周期受检率 4 4)在用测量设备周检合格率)在用测量设备周检合格率 5 5)测量设备完好率)测量设备完好率 6 6)高等控制测量过程受控率)高等控制测量过程受控率 7 7)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28285.4 5.4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 8章)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所有措施。29295 管理职责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评价体系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管理评审是评价体系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手段和方式。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手段和方式。最高管理者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测量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评审进行系统的评审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结果对测量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结果对测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目标进行必要的改进;管理体系和质量目标进行必要的改进;计量职能部门对管理评审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措计量职能部门对管理评审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措施应做好记录。施应做好记录。30305 管理职责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要取得成效的关键是在计量职能的组织 下,各相关部门对管理评审会的内容和议程做好 充分的准备,事先编写好各部门应提交的书面报告。 管理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会议应形成评审报告,对报告中提出的整改项目要进行跟踪和验证。 31316 6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资源管理 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外部供方外部供方6.1 6.1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6.1.1 6.1.1 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规定测量管理体系中所 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有人员的职责,并形成文件。32326 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人员的职责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管理者规定测量管理体系所有人员及计量职能管理者规定测量管理体系所有人员及其岗位职责,并形成文件。其岗位职责,并形成文件。 人员及岗位职责可用如下方法描述:人员及岗位职责可用如下方法描述: 1) 1) 组织机构图组织机构图 2) 2) 体系职能分配表体系职能分配表 3) 3) 岗位描述岗位描述 4) 4) 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 33336.1.2 6.1.2 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的记录,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当使用正在培训中的员工时,应进行充分和适宜的监督。适宜的监督。 34346 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 能力和培训能力和培训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任职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任职资格,业务能力和专门技能作出规定,并形成文件。资格,业务能力和专门技能作出规定,并形成文件。 识别培训需求,计量职能的管理者确保实施培训。识别培训需求,计量职能的管理者确保实施培训。评价、验证培训的有效性;保存培训记录。评价、验证培训的有效性;保存培训记录。通过培训使员工应明白自己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通过培训使员工应明白自己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体系有效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对体系有效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因工作临时需要,使用未经过相应培训的人员,则应因工作临时需要,使用未经过相应培训的人员,则应强调加强对这类人员的监督,确保其工作能满足相应强调加强对这类人员的监督,确保其工作能满足相应的要求。的要求。35356.2 6.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6.2.1 6.2.1 程序程序 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制定新的程序或更改现有的程序应经授权批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准并受控。程序应现行有效,需要时可获得和提供。供。36366 资源管理 6.2.6.2.信息资信息资 程序程序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活动应形成文件,这是建立测测量管理体系的所有活动应形成文件,这是建立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应足够详细、结合组织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程序文件应足够详细、结合组织实际、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过确认。实际、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并经过确认。 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控制要求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控制要求包括: 1)1)程序文件必须经过授权人批准,确认有效;程序文件必须经过授权人批准,确认有效; 2)2)文件的修订或变更也必须经过授权人批准;文件的修订或变更也必须经过授权人批准; 3)3)工作现场必须随手可得到受控的程序文件。工作现场必须随手可得到受控的程序文件。37376.2.2 6.2.2 软件软件软件软件 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有效。量结果有效。38386 资源管理 6.2.6.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软件软件软件是指测量用软件和计算测量结果的软件。软件是指测量用软件和计算测量结果的软件。编制程序文件对软件进行控制,控制应包括对软编制程序文件对软件进行控制,控制应包括对软件的标识,编码、存档和使用控制。件的标识,编码、存档和使用控制。软件开发后和投入使用之前对其有效性进行测试软件开发后和投入使用之前对其有效性进行测试并经授权人批准。并经授权人批准。软件测试包括:程序检查和测量结果重复性检查软件测试包括:程序检查和测量结果重复性检查等。等。39396.2.3 6.2.3 记录记录记录记录 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40406 资源管理 6.2.6.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记录记录记录是测量管理体系所有活动唯一的证据,因记录是测量管理体系所有活动唯一的证据,因而对体系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进行控制而对体系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进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并编制相应的记录控制程序文件。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记录的控制要求包括:对测量管理体系有关记录的控制要求包括: 1)1)记录的标识记录的标识 2)2)记录的书写记录的书写 3)3)记录的保护记录的保护 4)4)记录的检索记录的检索 5)5)记录保存期记录保存期 6)6)记录的处置记录的处置41416 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记录记录 体系记录分类体系记录分类 1)1)测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测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 a)a)体系文件体系文件 b)b)体系内审报告体系内审报告 c)c)体系评审报告体系评审报告 d)d)体系监视记录体系监视记录 2)2)测量设备与测量能力的记录测量设备与测量能力的记录 a)a)测量设备记录测量设备记录 b)b)测量能力记录测量能力记录 c)c)人员的操作能力记录人员的操作能力记录 d)d)环境记录环境记录 42426 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 记录3)3)测量活动记录测量活动记录 a a) 利用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检定的记录;利用测量设备进行校准检定的记录; b b) 理化分析人员进行理化分析的记录;理化分析人员进行理化分析的记录; c c) 检验人员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检验人员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和最终检验 记录。记录。 d) d) 设备运行的各种参数记录设备运行的各种参数记录测量设备确认记录和测量过程控制记录在和中测量设备确认记录和测量过程控制记录在和中有详细规定。有详细规定。 43436.2.4 6.2.4 标识标识标识标识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设备应与其它设备清楚地区分。44446 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标识标识标识是体系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涉及多方面标识是体系信息存在的一种方式,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一般为:的内容,一般为: 1)1)测量设备的状态标识;测量设备的状态标识; 2)2)体系文件标识;体系文件标识; 3)3)高度控制测量过程的标识;高度控制测量过程的标识; 标识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标识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标识可以是单独标识,也可以是集中标识。标识可以是单独标识,也可以是集中标识。标识一旦丢失、损坏或超过时,其所标识的对标识一旦丢失、损坏或超过时,其所标识的对象为不合格测量设备或失效文件。象为不合格测量设备或失效文件。45456.3 6.3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物资资源物资资源6.3.1 6.3.1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测量设备测量设备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的测量结果。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保持和使用形成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文件的程序来接收、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测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量设备,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性。纳入或撤出测量管理体系中的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处理程序。46466 资源管理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计量要求的测量设备;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计量要求的测量设备;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应包括在测量管理体系内;量管理体系内;测量设备经确认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测量设备经确认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测量设备必须在规定的环境下使用;测量设备必须在规定的环境下使用;测量设备的管理测量设备的管理 : 1 1)申购)申购 2 2)审批)审批 3 3)购置)购置 4 4)入库验收)入库验收 5 5)装卸运输)装卸运输 6 6)贮存保护)贮存保护 47476 资源管理 物资资源 测量设备 7 7)领用发放)领用发放 8 8)使用、保养、维护)使用、保养、维护 9 9)降级、报废)降级、报废组织应提供测量设备清单,其中包括名称、型号、组织应提供测量设备清单,其中包括名称、型号、出厂编号、计量特性,对在用测量设备应有被测出厂编号、计量特性,对在用测量设备应有被测参数和参数最大不确定度。参数和参数最大不确定度。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办法。测量设备的分类管理办法。 48486.3.2 6.3.2 环境环境环境环境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49496 资源管理 6.3.6.3.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环境环境规定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规定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文件。对环境进行监视和记录,需要时根据记录的数据对环境进行监视和记录,需要时根据记录的数据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环境条件可分为:环境条件可分为: 1)1)标准工作条件标准工作条件 2)2)正常工作条件正常工作条件 3)3)极限条件极限条件 50506 资源管理 物资资源物资资源 环境环境环境条件一般指:温度及其变化率、湿度、照度、环境条件一般指:温度及其变化率、湿度、照度、噪声、振动、电源电压、电磁干扰、生物霉菌、清噪声、振动、电源电压、电磁干扰、生物霉菌、清洁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洁度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环境当环境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环境影响的修正。修正的数据及其依据均应保持详细的影响的修正。修正的数据及其依据均应保持详细的记录。记录。对可能产生相互干扰或影响的工作区对可能产生相互干扰或影响的工作区( (如实验室与如实验室与车间之间车间之间) )应采取措施进行隔离,防止产生相互影应采取措施进行隔离,防止产生相互影响。响。51516.4 6.4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外部供方外部供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52526 资源管理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外部供方外部供方外部供方是指为本组织测量管理体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外部组织。对外部供方的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应制定专门的文件。外部供方为组织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 1) 测量设备 ; 2) 辅助装置 ; 3) 检验设备、试验设备 ; 4) 理化分析设备及适用的标准物质; 5) 测试用计算机与专用测量软件;53536 资源管理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 6) 6) 环境监测和过程监控用的监视设备;环境监测和过程监控用的监视设备; 7) 7) 与测量有关的各种记录器与自动报警器;与测量有关的各种记录器与自动报警器; 8) 8) 维修用的零部件、原器件或组合件等。维修用的零部件、原器件或组合件等。 提供外来服务的组织主要包括:提供外来服务的组织主要包括: 1) 1) 提供检定或校准服务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提供检定或校准服务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的权的 检定校准实验室;检定校准实验室; 2) 2) 提供修理、调试或安装的外来技术服务机构;提供修理、调试或安装的外来技术服务机构; 3) 3) 提供人员业务培训、设备装卸运输等外来服务提供人员业务培训、设备装卸运输等外来服务的机构。的机构。54546 资源管理 外部供方外部供方 外供产品必须通过外供产品必须通过CMCCMC认证,维修、安装部门应认证,维修、安装部门应取得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取得政府计量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提供测量设备检定或校准服的实验室应具有符合提供测量设备检定或校准服的实验室应具有符合IS0IS0IECl7025IECl7025标准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或证明满足标准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或证明满足ISOISOIECl7025IECl7025标准要求的技术能力的证据。标准要求的技术能力的证据。5555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7.1 7.1 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计量确认计量确认7.1.1 7.1.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 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 2和附录和附录A 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求。计量确认包括测量设备校准和测量设备验证。 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限制和特殊要求。 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5656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7.1.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 计量确认目的是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计量确认目的是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 量过程的使用要求。量过程的使用要求。 测量设备及其计量特性是测量过程最主要的影响测量设备及其计量特性是测量过程最主要的影响 因素,因此要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首先应确因素,因此要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首先应确 保测量设备本身的计量特性。保测量设备本身的计量特性。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 量要求,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或按照规定的量要求,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或按照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对测量设备进行确认。计量确认间隔,对测量设备进行确认。 5757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7.1.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总则总则计量确认关键的步骤是检定校准和验证,检定计量确认关键的步骤是检定校准和验证,检定校准是确定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否满足规程校准是确定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否满足规程或规范的要求,验证是确定测量设备是否满足或规范的要求,验证是确定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对于列入强检目录的测量设备必须由各级法定对于列入强检目录的测量设备必须由各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行强制检定,本单位进行验证。计量技术机构进行强制检定,本单位进行验证。5858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7.1.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总则总则校准是要确定被校设备的示值误差,测量设备的检校准是要确定被校设备的示值误差,测量设备的检定是要确定被检设备是否满足相应计量检定规程规定是要确定被检设备是否满足相应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要求属法制计量范畴。定的要求属法制计量范畴。利用标准物质对理化分析设备进行分度或定度,这利用标准物质对理化分析设备进行分度或定度,这也是测量设备校准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测量设备校准的一种常用方式。对于暂时无法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可以通过同对于暂时无法检定或校准的测量设备,可以通过同类测量设备的比对类测量设备的比对, ,以修正测量的系统误差,确定是以修正测量的系统误差,确定是否能满足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否能满足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计量确认的过程和方法应编写程序文件。计量确认的过程和方法应编写程序文件。 59597.1.2 7.1.2 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 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行调整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每次对不合格的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修改时,应评审其计量确认间隔。6060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7.1.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确认间隔是测量设备的校准间隔或检定周期,确认间隔是测量设备的校准间隔或检定周期, 校准间隔可由使用部门根据计量技术法规、测校准间隔可由使用部门根据计量技术法规、测量设备校准的历史数据和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量设备校准的历史数据和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和频次确定;和频次确定;标准的附录标准的附录A A 给出了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确定指给出了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确定指南,南, 表述了确认间隔的初始选择和确认间隔评表述了确认间隔的初始选择和确认间隔评审方法,可供调整校准间隔的参考。审方法,可供调整校准间隔的参考。6161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7.1.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计量确认间隔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对不同种类测量设备规定的检定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对不同种类测量设备规定的检定间隔,作出的统一规定。在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办法中间隔,作出的统一规定。在计量器具分类管理办法中 A A类测量设备必须严格遵守,类测量设备必须严格遵守,B B类测量设备可适当的类测量设备可适当的扩大扩大2 23 3倍,倍,C C类可只作首次检定。类可只作首次检定。对实行自主校准的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要定期评审对实行自主校准的测量设备的确认间隔,要定期评审,适时调整。,适时调整。在周检过程中,发现不合格测量设备时,应对确认间在周检过程中,发现不合格测量设备时,应对确认间隔进行评审,隔进行评审, 评审应有记录。评审应有记录。对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调整应编制相应的程序文件。对测量设备确认间隔的调整应编制相应的程序文件。62627.1.3 7.1.3 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 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旦改变将会被发现。 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计量确认过程程序应包括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应采取的措施。6363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7.1.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设备调整控制调整控制主要适用具有影响计量特性可调部件的测调整控制主要适用具有影响计量特性可调部件的测量设备。量设备。 封印的调整控制应做到,若未经授权者改变或调整封印的调整控制应做到,若未经授权者改变或调整封印,封印即自行破坏或产生明显的破坏痕迹。封印,封印即自行破坏或产生明显的破坏痕迹。测量设备封印用的材料可采用填料、涂料、焊料、测量设备封印用的材料可采用填料、涂料、焊料、线材或标签。线材或标签。对测量、计算软件应采取加密和写保护的措施。对测量、计算软件应采取加密和写保护的措施。封印破坏的测量设备应按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封印破坏的测量设备应按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64647.1.4 7.1.4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 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明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 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应保持并可获得这些记录。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应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是否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需要时,记录应包括:需要时,记录应包括:a)a)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b)b)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c)c)计量确认结果;计量确认结果;d)d)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e)e)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见);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见);f) f)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6565g)g)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h)h)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 i) i)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 j) j)使用限制;使用限制;k)k)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 l) l)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的人员标识;m)m)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它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如编号);n)n)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o)o)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p)p)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修改或维修前的校准结果。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记录。6666七、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确认记录应能证明测量设备满足了预期计量要求。确认记录应能证明测量设备满足了预期计量要求。确认是确定测量设备满足计量要求的最基本过程,确认是确定测量设备满足计量要求的最基本过程,必须形成并保存好确认记录。必须形成并保存好确认记录。确认过程记录必须由授权的确认人员签字、由授权确认过程记录必须由授权的确认人员签字、由授权的复核人员认可,以证明计量确认结果的正确性和的复核人员认可,以证明计量确认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可靠性。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数据有专门的规定。本标准增计量确认过程记录的数据有专门的规定。本标准增加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验证和验证结果。加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验证和验证结果。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所列数据项应该足够充分。计量确认过程记录,所列数据项应该足够充分。确认记录的书写、保存、处置应满足的要求。确认记录的书写、保存、处置应满足的要求。6767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7.2.1 7.2.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 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6868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7.2.1 7.2.1 总则总则测量过程是在测量人员,利用测量设备,按照测量过程是在测量人员,利用测量设备,按照规定的测量方法,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规定的测量方法,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进行的受控活动。受控活动。 计量职能部门应对测量过程进行策划、设计、计量职能部门应对测量过程进行策划、设计、确认和实现,并编制程序文件进行控制。确认和实现,并编制程序文件进行控制。在策划过程中识别测量过程中的在策划过程中识别测量过程中的“ “高度控制高度控制” ”过程是十分必要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识别测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大必须识别测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的大小,以和测量过程的控制相匹配。小,以和测量过程的控制相匹配。6969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7.2.1 7.2.1 总则总则高度控制测量过程形成的文件应充分地描述:高度控制测量过程形成的文件应充分地描述: 1) 1) 被测参数及允许的最大不确定度;被测参数及允许的最大不确定度; 2 2)使用的测量设备及其特性要求;)使用的测量设备及其特性要求; 3) 3) 所使用的测量程序以及测量软件;所使用的测量程序以及测量软件; 4) 4) 工作的环境条件;工作的环境条件; 5) 5) 测量操作者的资格和技能;测量操作者的资格和技能; 6 6)监视方法。)监视方法。 70707.2.2 7.2.2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 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引起的风险相称。这些过程要素和控制应包括操作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者、设备、环境条件、影响量和应用方法的影响。 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程应设计成能防止出现错误的测量结果,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施。 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应确定和量化测量过程预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特性 。7171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按照对产品质量、组织的效益重要程度,测量按照对产品质量、组织的效益重要程度,测量过程可分为过程可分为 “ “高度控制测量过程高度控制测量过程” ”和和“ “一般控一般控制测量过程制测量过程” ”。 高度控制测量过程包括:高度控制测量过程包括: 1) 1) 关键、重要或精密的测量参数;关键、重要或精密的测量参数; 2) 2) 与组织经济效益、效率相关的参数与组织经济效益、效率相关的参数 3) 3) 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的测量;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的测量; 4 4)溯源测试;)溯源测试; 5) 5) 测量结果不准确会造成费用很高的测量。测量结果不准确会造成费用很高的测量。 6) 6) 由于相关原因,测量设备不能满足测量要求由于相关原因,测量设备不能满足测量要求 测试;测试; 7272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 7) 7) 组织认为应作为高度控制的测试。组织认为应作为高度控制的测试。 除此而外,其他的测量过程,则为除此而外,其他的测量过程,则为“ “一般控制测量一般控制测量过程过程” ” 。测量过程控制设计是针对高度控制测量过程而言的。测量过程控制设计是针对高度控制测量过程而言的。测量过程的设计首先要分析和识别过程和过程要素要测量过程的设计首先要分析和识别过程和过程要素要素,特别是影响特定过程测量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识素,特别是影响特定过程测量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识别,要素包括:操作者、测量设备、环境、影响量、别,要素包括:操作者、测量设备、环境、影响量、测量方法、监视方法,并对这些要素进行控制。测量方法、监视方法,并对这些要素进行控制。 7373 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测量过程设计要做到一旦出现错误测量结果,能迅测量过程设计要做到一旦出现错误测量结果,能迅速检测出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政措施:为此要制速检测出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政措施:为此要制定测量过程正常运行的判断准则和判断方法;定测量过程正常运行的判断准则和判断方法;设计中应明确对测量过程实施监督和验证的方法;设计中应明确对测量过程实施监督和验证的方法;对于一般控制测量过程,要求做到测量设备必须确对于一般控制测量过程,要求做到测量设备必须确认合格和按照规定的测量程序进行测量即可。认合格和按照规定的测量程序进行测量即可。测量过程的设计应形成文件。测量过程的设计应形成文件。74747.2.3 7.2.3 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足计量要求。 受控条件应包括:受控条件应包括: a)a)使用经确认的设备;使用经确认的设备; b)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 c)c)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 d)d)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 e)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 f) 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 g)g)按规定实施监视。按规定实施监视。7575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 测量过程实现就是为满足计量要求,使事先设计测量过程实现就是为满足计量要求,使事先设计 好的测量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好的测量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测量过程通常的受控条件:测量过程通常的受控条件: 1)1)必须使用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必须使用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 2)2)采用经过证实有效的测量程序;采用经过证实有效的测量程序; 3)3)有需要的信息资源有需要的信息资源( (包括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包括准确可靠的测量数据) ); 4)4)必须保持和维护符合测量要求的环境条件;必须保持和维护符合测量要求的环境条件; 5)5)使用经过培训合格有资格证书的测量人员;使用经过培训合格有资格证书的测量人员; 7676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2 7.2 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的实现6)6)规定测量结果报告的适当方式;规定测量结果报告的适当方式;7)7)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过程参数的监视和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测量过程参数的监视和测量,收集和积累足够数量的测量数据。测量,收集和积累足够数量的测量数据。一般说来,一个高度控制测量过程只要符合以上一般说来,一个高度控制测量过程只要符合以上 的要求,那么该测量过程应是受控的,该测量过的要求,那么该测量过程应是受控的,该测量过程有关的产品加工过程也应是受控的,加工的产程有关的产品加工过程也应是受控的,加工的产品质量应该是符合标准的。品质量应该是符合标准的。 对于对于“ “ 一般控制测量过程一般控制测量过程” ”,只要使用经计量确,只要使用经计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执行测量程序或操作规程,认合格的测量设备、执行测量程序或操作规程,就可视为测量过程受控。就可视为测量过程受控。77777.2.4 7.2.4 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测量过程的记录 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容包括:求,记录内容包括:a)a)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的操作条件;b)b)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不确定度信息;c)c)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d)d)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e)e)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f) f)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g)g)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人员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 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修改、出具和删除这些记录。7878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7.2.4 7.2.4 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控制记录是测量过程受控的证据,是分测量过程控制记录是测量过程受控的证据,是分析测量过程失控原因的依据,也是改进测量过程析测量过程失控原因的依据,也是改进测量过程的重要途径。的重要途径。计量职能部门应保持和维护好测量过程控制记录,计量职能部门应保持和维护好测量过程控制记录,以证明已满足顾客对测量过程的要求。以证明已满足顾客对测量过程的要求。测量过程控制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量过程控制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 测量过程要素,包括测量设备;核查标准;测量测量过程要素,包括测量设备;核查标准;测量操作人员;环境条件;控制程序;监视方法等。操作人员;环境条件;控制程序;监视方法等。2) 2) 设定的测量过程控制数据,包括测量过程参数及设定的测量过程控制数据,包括测量过程参数及其累积的数据,设定的控制限及其变动,同时控其累积的数据,设定的控制限及其变动,同时控制数据应包含测量不确定度的数据;制数据应包含测量不确定度的数据;7979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7.2.4 7.2.4 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记录 3) 3) 测量过程失控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测量过程失控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 4) 4) 测量过程控制所采集测量数据的频次和日期;测量过程控制所采集测量数据的频次和日期; 5) 5) 测量程序文件,包括检验验证文件及其编号;测量程序文件,包括检验验证文件及其编号; 6) 6) 负责测量过程记录的人员及名称;负责测量过程记录的人员及名称; 7) 7) 测量人员要求的能力与实际的能力。测量人员要求的能力与实际的能力。 测量过程控制记录的形成,修改、提供和删除应由测量过程控制记录的形成,修改、提供和删除应由授权人员负责,并在相应程序文件中作规定。授权人员负责,并在相应程序文件中作规定。 80807.3 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3.1 7.3.1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量不确定度 。 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所有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8181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是:表征合理的赋予被测量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是:表征合理的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它表示了对测量结果的不可信度或对测量结果有它表示了对测量结果的不可信度或对测量结果有效性的怀疑程度。效性的怀疑程度。测量管理体系所包括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估算测测量管理体系所包括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估算测量不确定度,而且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和计算量不确定度,而且对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和计算作详细的记录。作详细的记录。 8282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在进行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对高度测量过程进在进行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对高度测量过程进行确认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和分析时,对造成行确认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和分析时,对造成测量变动性的所有已知来源均应形成记录,不确测量变动性的所有已知来源均应形成记录,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确认有效前进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确认有效前进行。行。关于测量不确定度估算和表示执行国家质量技术关于测量不确定度估算和表示执行国家质量技术总局发布的总局发布的JJF1059JJF10591999 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与表示。8383 7.3.2 7.3.2 溯源性溯源性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溯源到SISI单位标准。单位标准。 对对SI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准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SI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 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同意且不存在SISI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单位或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使用。数时才使用。 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根据测量管理体系、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顾客或法律法规要求的期限予以保存。8484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溯源性溯源性溯源性溯源性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够溯源到够溯源到 SISI单位标准。测量结果如果不能实单位标准。测量结果如果不能实现溯源,测量就缺乏可比性现溯源,测量就缺乏可比性, , 测量结果就没有测量结果就没有意义。意义。 确保测量结果实现溯源性的方式包括:确保测量结果实现溯源性的方式包括: 1) 1) 测量设备的校准;测量设备的校准; 2) 2) 测量设备的检定;测量设备的检定; 3) 3) 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 4) 4) 测量设备的相互比对;测量设备的相互比对; 5) 5) 利用核查标准进行重复性测量或校准。利用核查标准进行重复性测量或校准。85857 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溯源性溯源性溯源性溯源性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实现溯源性,测量结果的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实现溯源性,测量结果的溯源记录应予以保存。源记录应予以保存。提供校准或检定的实验室应该是可靠的。提供校准或检定的实验室应该是可靠的。 它们它们应该符合应该符合IS0IS0IECl7025 IECl7025 国际标准要求,国际标准要求, 通过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校准检定实验或测试实验国家实验室认可的校准检定实验或测试实验 室才是可靠的实验室。室才是可靠的实验室。按规定的保存期,保存量值溯源记录的结果。按规定的保存期,保存量值溯源记录的结果。86868 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总则总则总则总则审核与监视审核与监视审核与监视审核与监视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改进改进改进改进总则总则总则总则 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a 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b b)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8787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8.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分析和必要的改进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分析和必要的改进并组织实施,以确保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符合标并组织实施,以确保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符合标准的要求。准的要求。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的对象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监视的对象包括: 1)1)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 2)2)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高度控制的测量过程; 3)3)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度。体系实现质量目标的程度。8888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1 8.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监视的方式和手段有:监视的方式和手段有: 1)1)顾客满意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顾客满意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 2)2)核查标准;核查标准; 3)3)测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测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测量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测量设备确认和测量过程受控。设备确认和测量过程受控。8989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8 82 21 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 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计量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它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9090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8.2.1 8.2.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和审核评价测量管理体系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和审核评价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测量管理体系适宜性是指:测量管理体系适宜性是指:1) 1) 体系的质量目标是否适宜实际情况。体系的质量目标是否适宜实际情况。2) 2) 体系组织结构是否适宜体系的运行。体系组织结构是否适宜体系的运行。3) 3) 体系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和组织的实际情况。体系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和组织的实际情况。4) 4) 测量设备配备水平能否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测量设备配备水平能否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5) 5) 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能否满足测量要求计量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能否满足测量要求. .6) 6) 环境设施等能否满足规定的要求。环境设施等能否满足规定的要求。9191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 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8.2.1 8.2.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 1) 1) 评价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是否有效。评价测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目标是否有效。 2) 2) 确定顾客对实现其计量要求的满意程度。确定顾客对实现其计量要求的满意程度。 3) 3) 测量过程是否连续受控。测量过程控制对改测量过程是否连续受控。测量过程控制对改 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效益是否有效。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效益是否有效。9292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顾客满意 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用信息的方法。9393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8.2.2 8.2.2 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度是实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的主顾客满意度是实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的主要方法,也是进行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测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要手段。体系的顾客分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体系的顾客分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内部顾客指:工艺设计部门、质检部门和使用测量设备指:工艺设计部门、质检部门和使用测量设备的部门。的部门。 外部顾客是指:订购产品的最终顾外部顾客是指:订购产品的最终顾客。客。计量职能部门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得到满足来计量职能部门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得到满足来监视和收集有关顾客满意度的信息。监视和收集有关顾客满意度的信息。 收集他们收集他们对提供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满意程度进行对提供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汇总和分析。调查、汇总和分析。9494八、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8.2.2 8.2.2 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有关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可采用以下方式:有关顾客满意度信息收集可采用以下方式: a)a)上门调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上门调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b)b)请上述部门的代表参加顾客意见调查座谈会;请上述部门的代表参加顾客意见调查座谈会; c)c)发放顾客意见调查表;发放顾客意见调查表; d)d)与顾客接触时征求顾客意见。与顾客接触时征求顾客意见。计量职能部门对顾客的满度进行登记、记录、汇总、计量职能部门对顾客的满度进行登记、记录、汇总、整理和分析,重点应放在顾客不满意的意见,制定整理和分析,重点应放在顾客不满意的意见,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予以纠正。相应的纠正措施予以纠正。规定收集顾客满意度信息的方式和利用顾客满意度规定收集顾客满意度信息的方式和利用顾客满意度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9595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 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 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更改。组织应确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合格及其原因。9696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体系审核是体系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活动,体系审核是体系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活动,必须制定年度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必须制定年度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 1 1)评价体系文件的符合性;)评价体系文件的符合性; 2 2)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适合性和实现质量目标的)测量管理体系实施的适合性和实现质量目标的 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 3 3)针对审核发现的不合格,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针对审核发现的不合格,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 因,制定实施纠正措施,使体系不断改进。因,制定实施纠正措施,使体系不断改进。 9797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体系审核的策划:体系审核的策划: 1 1)制定测量管理体系年度审核方案;)制定测量管理体系年度审核方案; 2 2)编制审核计划)编制审核计划( (日程表日程表) ); 3 3)编制审核检查表,作好审核组内部分工。)编制审核检查表,作好审核组内部分工。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测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 1) 1) 确定审核的方式、方法;确定审核的方式、方法; 2) 2) 首次会议;首次会议; 3) 3) 现场审核现场审核 4) 4) 确定不合格项,填写不合格报告;确定不合格项,填写不合格报告; 9898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测量管理体系审核 5) 5) 召开末次会议,宣布内审结果;召开末次会议,宣布内审结果; 6) 6) 编制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编制测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7) 7) 指导和督促发生不合格的部门或人员制定纠正指导和督促发生不合格的部门或人员制定纠正 措施;措施; 8) 8) 审核组组长或指定审核员进行跟踪和验证;审核组组长或指定审核员进行跟踪和验证; 9999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 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应按照形成文件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 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监视应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 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的风险相匹配。 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文件的要求。100100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体系监视的主要对象是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体系监视的主要对象是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监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体系监视的目的是发现测量过程的变动或异常,体系监视的目的是发现测量过程的变动或异常,及时迅速检测出存在问题,以便采取纠正措施。及时迅速检测出存在问题,以便采取纠正措施。监视的重点是容易失控或失控造成严重后果的监视的重点是容易失控或失控造成严重后果的测量过程。测量过程。 101101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2 8.2 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审核和监视 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监视的方法监视的方法 核查标准法核查标准法 控制图法控制图法 比对法比对法监视结果应形成记录,监视方法应在程序文监视结果应形成记录,监视方法应在程序文件中作出规定。件中作出规定。102102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8.3.1 8.3.1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计量职能应确保发现任何不合格,并立即采取措施。取措施。103103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的体系是指体系不符合不合格的体系是指体系不符合ISO10012ISO10012标准的标准的要求;要求;计量职能部门应确保及时检测出体系的任何不计量职能部门应确保及时检测出体系的任何不合格并应立即采取措施;合格并应立即采取措施;计量职能部门应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评审、内部计量职能部门应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评审、内部审核和监视,发现测量管理体系的不合格,并审核和监视,发现测量管理体系的不合格,并记录不合格,作出不合格标识,及时采取纠正记录不合格,作出不合格标识,及时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或纠正措施。104104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 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 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必要的纠正措施。 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由于不合格而更改某个测量过程,在使用前应进行有效确认。应进行有效确认。105105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 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不合格测量过程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的定期监视,发现或者怀疑给出不通过测量管理体系的定期监视,发现或者怀疑给出不正确测量结果的任何过程,作出适当的标识或记录。正确测量结果的任何过程,作出适当的标识或记录。对测量过程出现不合格而采取的纠正措施,需要时应对测量过程出现不合格而采取的纠正措施,需要时应进行纠正措施有效性验证。进行纠正措施有效性验证。 不合格测量过程处理步骤:不合格测量过程处理步骤: 1)1)进行评价,确定潜在后果,确定是否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评价,确定潜在后果,确定是否采取纠正措施; 2)2)制定实施纠正措施;制定实施纠正措施; 3)3)对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对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 4)4)更正测量过程,修改有关文件。更正测量过程,修改有关文件。106106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 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a)a)损坏;损坏;b)b)过载;过载;c)c)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d)d)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e)e)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f) f)误操作;误操作;g)g)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h)h)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电磁场、灰尘)。107107 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应将该设备从服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这类或标志。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报告。这类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能返回使用。 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它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它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他用途完成计量确认后,应确保其改变后的状态能清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楚地显示出来,并包含有使用限制的标识。 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的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的产品进行重新检查。新检查。108108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 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凡是不能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或规定要求的测量设备凡是不能满足预期使用要求或规定要求的测量设备都是不合格测量设备。都是不合格测量设备。标准列出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具体例子。标准列出不合格测量设备的具体例子。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如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止使测量设备的使用人员如发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验证不合格,准备不合格报告。用,验证不合格,准备不合格报告。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的方式不合格测量设备处理的方式 1)1)重新检定或校准;重新检定或校准; 2)2)修理或调试及随后的再校准;修理或调试及随后的再校准; 3)3)降级或报废。降级或报废。109109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不合格控制 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不合格测量设备 对不合格测量设备可能给出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进对不合格测量设备可能给出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必要时进行复测或采取其他追溯措施,行评价。必要时进行复测或采取其他追溯措施,同时形成相应的处置记录。同时形成相应的处置记录。对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简单说,就是对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控制程序简单说,就是“ “标标识、记录、评价、处置和追溯识、记录、评价、处置和追溯” ”。 1101108.4 8.4 改进改进改进改进总则总则总则总则 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它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111111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4 8.4 改进改进改进改进 8.4.1 8.4.1 总则总则总则总则根据内部审核的结果、管理评审得出的结论和顾根据内部审核的结果、管理评审得出的结论和顾客的反馈意见,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行策客的反馈意见,对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进行策划和管理。划和管理。体系改进的内容是:设定应达到的质量目标、识别体系改进的内容是:设定应达到的质量目标、识别改进的机会、制定措施、确定验证方法、实施改进改进的机会、制定措施、确定验证方法、实施改进并予以验证。并予以验证。改进的管理包括:改进的管理包括:1)1)对改进的机会和方法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改;对改进的机会和方法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修改;2)2)实施改进后,如果涉及有关文件应及时修改并及时实施改进后,如果涉及有关文件应及时修改并及时传达组织相关部门。传达组织相关部门。112112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纠正措施 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要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 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经过验证。 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1131138 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4 8.4 改进改进改进改进 8.4.2 8.4.2 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纠正措施识别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的纠正措施;识别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的纠正措施;评审所要采取的纠正措施;评审所要采取的纠正措施;实施纠正措施;实施纠正措施;验证实施效果;验证实施效果;采用的纠正措施后必要的文件修改;采用的纠正措施后必要的文件修改;保存必要的记录。保存必要的记录。114114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下述各项的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下述各项的要求: a)a)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c)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d)d)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 e)e)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115115八、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4 8.4 改进改进改进改进 8.4.3 8.4.3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确定潜在不合格,分析不合格原因;确定潜在不合格,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制定预防措施; 评价预防措施;评价预防措施;实施预防措施;实施预防措施; 对实施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验证;对实施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验证;必要的文件修改;必要的文件修改;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匹配。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匹配。 endend 116116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 1 计量法制要求 2 技术能力要求 3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117117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一、计量法制要求1 1 总则总则 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组织的测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 “体系体系” ”) 应符合应符合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以及相关的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要求。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下列要求是按现行的计量法律法规提出的,其随后如有修订,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则按修订后的要求实施。2 2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 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组织在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制发公文、统计报表; b) 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 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 e) 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3 3 计量人员计量人员 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1181184 4 计量标准计量标准 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组织用于计量检定和(或)校准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应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经相关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按JJF1033-2001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计量标准考核规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5 5 强制检定强制检定 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组织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安全防护和环境监测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 4.6 4.6 特定要求特定要求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从事计量器具制造和(或)修理的组织应按照制造、制造、 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的规定,履行相应的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手续,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从事定量包装商品生产的组织应遵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规定督规定的要求。的要求。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从事零售商品销售的组织应遵守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规定定。119119二、技术能力要求二、技术能力要求1 1 总则总则 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体系的计量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应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2 2 检测能力检测能力 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计量检测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a) a) 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b) b) 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c) c)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职业健康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d) d) 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程的要求。3 3 检测水平检测水平 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需要时,计量检测水平应该满足以下要求:a) a)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测量设备以满足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b) b) 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测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测量管理体系和计量检测数据。120120三、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 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12112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