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4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5页 / 共34页
第6页 / 共34页
第7页 / 共34页
第8页 / 共34页
第9页 / 共34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梅贻琦(著名教育家、清华故校长):“” 大学是创造新思想新知识的地方,也是传播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地方,大学还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地方。 所有的知识都是分析工具。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第一部分 孔子教育思想反思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1. 孔子施教的社会背景 1)礼崩乐坏: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2)战争频繁: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3)制度更替:专制政治制度现象倪端 4)社会分化:“士”阶层崛起 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争最终导致专制政治取代贵族宗法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更加有效的暴政取代了旧的暴政,并非社会进步。 二、几个需提前说明的问题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夏桀及商纣皆因暴政亡国,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亡国制度是主要原因。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国语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专制政治暴虐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以前。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2. 孔子施教活动的实质 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不是他对自己的理性和观点的学术性反思,不是学术研究活动,而是他在实践层面带头反省自己的言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每日都有进步。 孔子的施教本事上是道德实践活动。他领导的是一个道德修身团体,而非学术研究团体。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很少就他提出的道德观念的对错及合理性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子路对孔子的批评大都是关于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儒家的道德原则方面的。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3. 孔子的教育是私学还是官学 1)孔子是自己招弟子,自己收学费,不向君主负责。孔子自己决定教育内容、方法、目的,鲁国君主不干涉。(学术下移) 从上述角度看,是私学。 2)孔子办教育经过鲁国君主的批准,教学的内容都是君主提倡的,赞同的,也是大众推崇的。孔子继承了西周官学的精神,目标(仕),内容(六艺),为官方培养人才,有利于官方的统治。从这个角度看,是私学化的官学。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一)孔子的原创性思想成就: 1. 儒家的创始人,给予“仁”、“礼”以新的含义,并作为治世的基本方针来提倡。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观点,也有创新性。 2. 整理文献。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编纂:诗、书、礼、易、春秋。 3.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原创性贡献。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不悱不启等。(二)弟子的成就: 1. 弟子的数量:孔子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三、孔子及其弟子及思想成就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2. 孔子对弟子的评价: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孔子弟子中有名的大概有20多人。除上述10人外,还有:曾参、原宪(子思)、漆雕开、公冶长、宓不齐、澹(dan)台灭明、颛(zhuan)孙师(子张)、公西赤、曾点、有若等,这些人大都得到孔子的赞扬。 另外有名字记录下来的总计大概有50多人。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3. 孔子弟子的成就 1)道德成就 他们以孔子为思想导师和道德导师。 崇尚仁义、虚心好学、安贫乐道、忠孝、慎独、洁身自好、刚强勇武、见义勇为、杀身成仁。 其中最突出的有颜渊(安贫乐道)、子路(死于卫国内乱)、曾参(孝行)等。 孔子的一些弟子以自己高尚的行动表明他们对孔子学问的尊崇,丰富了儒家的思想内涵。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2)政治成就 孔子本人曾做官,努力想改变现实,恢复礼治,但没有成功,被迫流亡。 他的弟子有很多在外面做官,仲弓、冉有、子贡、子路、宰予、子游、宓不齐、子思、高柴、公西赤等,还有闵损、颜渊、曾参,不愿做官。原宪先做后辞。 子夏、澹(dan)台灭明带出众多弟子。,特别是子夏,培养出一批很优秀的人,对魏国政治影响很大(为魏文侯师)。 子贡外交成就很突出,但无正史记载。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3)子弟的思想原创性贡献 曾参强调君子“慎独”礼记大学,还在孔子相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孝”的思想大戴礼记曾子大寿; 子张主张“君子尊贤而容众,嘉能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扩展了孔子“爱”的思想; 漆雕开主张人性有善有恶论衡本性,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子夏在孔子死后思想上呈现出与法家思想结合的特征。 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与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比较:与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比较: 苏格拉底有弟子百余人。苏格拉底有弟子百余人。 其中较为突出的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逍遥学派的柏拉图、墨加拉学派创始人欧几有:逍遥学派的柏拉图、墨加拉学派创始人欧几里德、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西尼(他培养了另一里德、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西尼(他培养了另一个哲学大师:第欧根尼)、昔勒尼学派创始人阿个哲学大师:第欧根尼)、昔勒尼学派创始人阿里斯提普(善是快乐)、史学家色诺芬、教育家里斯提普(善是快乐)、史学家色诺芬、教育家伊索克拉底等。伊索克拉底等。 特别是柏拉图,他的原创性贡献远远地超特别是柏拉图,他的原创性贡献远远地超过了自己的老师,成为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哲过了自己的老师,成为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4)孔子弟子成就总结: 孔子弟子:德行一流,政事二流,思想原创力三流。 问题一:弟子的成就能否作为评价老师教育成果的标准之一。 问题二:弟子“德行一流,政事二流,思想原创力三流”能反映出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哪些问题? 问题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什么意义? (正面和负面影响)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5)基本结论: 孔子在培养弟子的品德方面非常成功 孔子在培养弟子的政事能力比较成功 孔子在培养弟子的思想原创力方面很失败。 当前人类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相互竞争的主要方面。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应当审慎的思考、全面的评价,认清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决不能不加分析和批判地照搬照用。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一)孔子施教的目标扼杀了弟子对孔子所教学问的反思意识。 1.孔子要求弟子们学习、理解、接受“道学”,最终要在内心确立对道学的“信”使“道学” 转化成自身内在的信念。作为信念的观念比一般观念(含科学知识)对人的实际生活影响更为根本。 2.只有把道学内化为信念,该观念才能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 3.孔子教育方法的实质是知、信、行三合一。信则不疑,不疑则无反思和批判。四、为什么孔子弟子的思想原创力很低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二)孔子的治学态度堵塞了弟子的质疑道路。(二)孔子的治学态度堵塞了弟子的质疑道路。 孔子的治学态度应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对孔子的治学态度应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对“ “已治之学已治之学” ”的态的态度,二是对度,二是对“ “未治之学未治之学” ”的态度。的态度。 未治之学:未治之学: “ “十有五而志于学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论语 为政为政 ,到老时仍,到老时仍“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论语论语 述而述而, “ “三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人行,必有吾师焉” ” 论语论语 述尔述尔,在,在6969岁时,他仍然十分恭岁时,他仍然十分恭谨地向渔父请教谨地向渔父请教“ “道道” ”的问题,的问题,庄子庄子 渔父渔父。 已治之学:宰我问已治之学:宰我问 “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子曰 “ “食夫稻,衣夫锦,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於女安乎?” ”曰曰 “ “安!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宰我出。子曰我出。子曰 “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 论语论语 阳货阳货。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不仁”是很重的责骂。孔子的循循善诱在哪里,诲而不倦在哪里? 孔子曾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那些不喜欢探究学问之“如之何”的弟子,他是没有办法对其进行教导的。但现实中孔子所说的“探究学问之如之何”只能是弟子对他所教学问的正面探究,而不可能是质疑和批判,因为后者在他看来是离经叛道的表现,是得不到鼓励和认可的。然而,怀疑精神是思想创新的直接推动力,当弟子们的质疑之路被阻塞时而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表现出坚信不疑的态度时,他们在思想上原创能力必然受到会极大的束缚。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三)孔子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弟子的创新能力 以“弟子问仁”为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而由已,而由仁乎哉”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吾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以上均出自论语颜渊。 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1.请关注老师和弟子问答的特点。 2.请关注孔子的思维特点,这一点在宰予问三年之孝中也有表现。 3.一般来说,人们在探讨一个问题时如果不对其中的核心范畴的定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即不去把握该范畴的本质,势必会影响对这类问题的理解。忽视逻辑的思维是没有深度的,孔子探讨问题的方式显然不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孔子的弟子们在不清楚“仁”的具体定义而仅知道它的某些具体表现的情况下,内心是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一范畴的。 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思维方法对教学方法效果的制约: 1.不探讨认识对象的本质的、一般的性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些演绎方法就无法被有效运用。 2.学思结合的不可操作。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怠” ,还说:“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睡,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为政。 为什么孔子认为单纯的“思”无益? “思”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与“学”不同的另一类方法,单纯的“思”并非无益,关键是如何“思”。孔子之所以把“学”与“思”区隔开来,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在孔子那里,“学”不包含“思”,“学”是如何正面理解、接受和践行儒家的道德观念,既是一种道德实践行为,也是把所学内化为信念的行为。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思”既是单纯地对这些观念进行的领悟活动,自然为孔子所反对。一种“思”如果不趋向于严密的逻辑性,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走向顿悟或玄想,其内容则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 请看:“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父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材,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颜渊是孔子和其他弟子公认最聪明的弟子,在这里他一方面由衷地夸赞孔子教育方法之好,另一方面又发自内心地感叹理解孔子的观念如此之难,这种矛盾的心理恰恰说明孔子所传授的学习方法难度是相当大的。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四)弟子们对孔子的态度制约了自身的创新意识 1.“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荀子子道 2.“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这两个典故,一个是弟子认为孔子在应知的范围内无所不知,只是弟子问问题的方式不对,另一个则认为孔子之贤就像日月一样不可企及、无法超越。设若这两则发生在孔子得意门生之间的对话是弟子们对他的普遍态度,则说明弟子们实际把孔子看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道德完人。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在孔子那里“学”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过程,而是同时还是一个不断提高德行的过程,德性越高,也就意味着“学”的越高。既然弟子们认为孔子之贤如同日月,也就同时承认了孔子之学高无人能及 。孔子和弟子们一样把自己看作比弟子们更高的思想与道德的先知先觉者,他既孜孜不倦地追求“道”,也以传“道”者自居。他的弟子,不论是先进弟子,还是后进弟子,不论在年龄上与他的差距有多大或多小,也不论在德行上的修行有多高,对他来说始终都是道德上的后进者。弟子们对他的这种态度在他看来恰恰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是道德修身的必要条件。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是在道德实践领域的需要尊崇的原则,而不是针对孔子的道德观念的怀疑,因为孔子本人就是“仁”的极力倡导者。弟子们可以怀疑孔子的行为是否符合“仁”,但绝对不会怀疑孔子倡导的“仁”这一观念本身的合理性,在现实中弟子们恰恰是把孔子看作是践行“仁”的最高境界的人。 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与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本质区别,前者是道德上的信条,后者表现出对真理的客观态度,不是指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孔子的很多主张并非不合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孔子对这些主张的态度以及他对弟子的要求恰恰是在导引弟子们在只信不疑的前提下把这些观点推向极致。例如“孝”的主张,无论是在伦理学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如果把“孝”推到极致,就会对思想及社会的进步产生危害,曾参的愚孝不是偶然的,是孔子引导的结果。 安贫乐道固然可贵,但若因此忽视健康也是得不偿失的:颜渊之早死或许也与孔子的教育有关。 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第二部分 孔子施教与中国的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孔子、孔子的弟子及后世儒生始终是高度肯定和认可孔子为儒家确立的基本观念、道路和方法,不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儒家在为中国社会寻求治理之道的时候,都以它们为基本的立场和出发点,而从不怀疑它们、质疑它们和批判它们。 教条主义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对当代中国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五四以来对儒家的批判,只是去了政治化,深层次的恶劣影响并未消除。任何一种被我们视为能有效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思想,都有可能被推崇到类似于专制政治时代儒家地位的程度。 这一点与西方思想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孔子开创了儒家教条主义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专制政治最需要的就是人们在思想上对它所提供的信条采取儒家对待孔子的那种只信不疑的态度,只要把孔子的思想加以过滤和筛选,使对孔子的思想的诠释符合自身的需要,并利用专制政治权力把这种诠释加以权威化,儒家的教条主义与专制政治就可实现充分的结合,孔子思想中的合理成份成了专制政治的招牌,儒家的教条主义则起着巩固和强化专制政治的作用,例如三纲五常。 儒家最终能成为中国专制时代的正学是由其内在的逻辑决定的,尊孔运动在中国专制政治时代之所以历久而不衰,其外在原因是专制政治的追捧,内在原因是儒家自孔子时代就已形成的教条主义。 。二、孔子的施教为儒家与专制政治的结合确立了内在逻辑。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三、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教条主义传统 在封建时代,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成为不可触碰、不可怀疑的真理。一代代的学者和思想家们丧失了对孔子思想的辨识力,一味地推崇和做正面解读。教育过程注重对“道学”的理解、掌握、记忆和运用,轻视对知识的批判和创造,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批判和怀疑意识。 两汉的经学教育和唐朝开始的科举教育都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在儒家的意识形态地位丧失后,对孔子思想不加分辨的非理性尊崇消失后,对思想的思想不加分辨的非理性尊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并没有改变,我们用其他的东西替代了儒家和孔子地位,继续进行非理性的尊崇。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之所以盛行,一方面是国家管理控制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这种观念有非常深厚的、肥沃的社会土壤。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四、中国古代教育回顾与反思 (一)两汉的经学教育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专制、思想一统(秦始皇即已开始)是春秋战国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在轴心时代做出的最为重大的悲剧选择。 2.五经博士的设立(皇权对儒学的阉割) 3.经学的教条主义倾向 4.经学的衰败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二)科举教育 1.举办科举的目的和作用 2.科举教育的残酷性以朱元璋班教育为例 1)大办教育 2)赵麟的命运 3)思想的严密控制 3.科举考试的弊端和后果对整个民族的思想进行阉割 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4.从宋明理学看中国专制时代的思想特点及社会功能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之所以成为超稳定结构(只有朝代更替,没有明显的社会进步:专制、愚昧、残忍长期延续),其根源也在于身为“正学”的儒家在自身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双重束缚下根本不可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无法为中国社会提供新的治世思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纯粹是后世儒家的呓语,是儒家教条主义的导致的孤芳自赏心态的典型体现。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迷经信典,就是出卖自己! 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孔子施教与儒家教育传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