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2页
第2页 / 共212页
第3页 / 共212页
第4页 / 共212页
第5页 / 共212页
第6页 / 共212页
第7页 / 共212页
第8页 / 共212页
第9页 / 共212页
第10页 / 共212页
亲,该文档总共2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共十二章共十二章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一、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二、常用二、常用解剖术语解剖术语第二章第二章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第一节骨及骨连结第二节第二节骨骼肌骨骼肌第三章第三章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第一节第一节消化管消化管第二节第二节消化腺消化腺第四章第四章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第一节第一节呼吸道呼吸道第二节第二节肺肺第三节第三节胸膜和纵隔胸膜和纵隔第五章第五章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第一节第一节肾肾第二节第二节输输尿管尿管第三节第三节膀胱膀胱第四节第四节尿道尿道第六章第六章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第七章第七章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第一节第一节内生殖器内生殖器第二节第二节乳房和会阴乳房和会阴第八章第八章腹膜和腹膜腔腹膜和腹膜腔第九章第九章 脉管系脉管系 第一节第一节 心血管系心血管系 第二节第二节淋巴系统淋巴系统第十章第十章感官感官第一节第一节视器视器第二节第二节前庭蜗器前庭蜗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第一节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第第二节二节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第三节第三节脑和脑和脊髓传导通路脊髓传导通路第十二章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在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分科方法很多,巨视解剖学,微视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一、人体的组成一、人体的组成(一)细胞细胞是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二)组织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而构成。(三)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四)系统功能相关的器官按顺序连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有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人体九大系统人体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和呼吸运动消化和呼吸泌尿生殖脉管系泌尿生殖脉管系感觉神经内分泌感觉神经内分泌九大系统要牢记九大系统要牢记二、常用解剖术语二、常用解剖术语(一)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又称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足尖向前。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标准姿势象立正标准姿势象立正身体直立两眼平身体直立两眼平掌心足尖都向前掌心足尖都向前上肢下垂下肢并上肢下垂下肢并(二)方位术语(二)方位术语上、下;颅侧、尾侧;前(腹侧)、上、下;颅侧、尾侧;前(腹侧)、后(背侧);内侧、外侧;内、外;后(背侧);内侧、外侧;内、外;浅、深;近侧、远侧;尺侧、桡侧;浅、深;近侧、远侧;尺侧、桡侧;胫侧腓侧;左、右;垂直、水平、中央等胫侧腓侧;左、右;垂直、水平、中央等。(三)轴和面(三)轴和面均为假想。均为假想。1轴轴包括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包括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2面面包括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包括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第二章第二章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概述概述1运动系统组成运动系统组成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骨借骨连结构成整体的支架即骨骼,肌附着于骨。2运动系统功能运动系统功能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为枢纽,骨骼肌为动力。共同完成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及运动的功能。运动系统组成、功能运动系统组成、功能运动系统骨连骨运动系统骨连骨支持运动加保护支持运动加保护肌肉动力骨杠杆肌肉动力骨杠杆关节枢纽连邻骨关节枢纽连邻骨第一节骨及骨连结一、骨及骨连结概述(一)骨总论(一)骨总论1骨的形态分类骨的形态分类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2骨的部位分类骨的部位分类成人骨共206块,按在体内所处部位不同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颅骨分脑颅骨和面颅骨,共23块,躯干骨共51块,四肢骨共126块,另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各部骨数目各部骨数目各骨数目分开记各骨数目分开记记住位置就容易记住位置就容易脑面颅骨二十三脑面颅骨二十三躯干总共五十一躯干总共五十一四肢一百二十六四肢一百二十六全身骨头基本齐全身骨头基本齐还有六块体积小还有六块体积小藏在中耳鼓室里藏在中耳鼓室里3骨的构造骨的构造骨主要由骨质、骨髓、骨膜构成。(1)骨质:即骨组织,又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主要分布于长骨干和其它骨的表面。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2)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腔隙内。又分黄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能造血。成人髂骨、胸骨、椎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3)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骨的最外边,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在骨的生长、发生、修复和改建中起重要作用。(二)骨连结总论(二)骨连结总论1骨连结分类骨连结分类根据骨连结的结构形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1)直接连结:包括膜性连结、软骨性连结、骨性连结。(2)间接连结:即关节。2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关节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基本构造都一样。(1)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2)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和关节内软骨等。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内软骨藏关节腔内软骨藏韧带加强稳固性韧带加强稳固性基本构造都一样基本构造都一样3关节的运动关节的运动(1)屈和伸:是围绕冠状轴的运动。(2)内收和外展:是围绕矢状轴的运动。(3)旋内和旋外:围绕垂直轴是的运动。(4)环转:是屈、外展、伸、内收连结起来的动作。即近侧端不动远侧端作圆周运动。二、躯干骨及连结二、躯干骨及连结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共51块。借骨连结构成脊柱和胸廓。(一)脊柱(一)脊柱1椎骨(1)名称及数目:成人椎骨26块,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1块(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2)椎骨的一般结构:椎体、椎板、椎弓、椎孔、棘突、横突、小关节(3)各部椎骨的特点1)颈椎特点:椎体较小。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棘突末端分叉。特化颈椎有: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寰椎。第二颈椎,有齿突,又称枢椎。第七颈椎,棘突特长,又称隆椎。其棘突是计数椎骨的重要体表标志。2)胸椎特点: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肋凹。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3)腰椎特点:椎体大。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4)骶骨:呈三角形,前面主要结构有岬、骶前孔等。后面主要结构有骶后孔、骶管裂孔和骶角等,骶角是骶管麻醉时重要的体表标志。侧面主要结构有耳状面等。5)尾骨: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各部椎骨特点各部椎骨特点椎骨外形不规范椎骨外形不规范抓住要点能分辨抓住要点能分辨颈椎体小棘分叉颈椎体小棘分叉横突有孔最明显横突有孔最明显胸椎连肋有肋凹胸椎连肋有肋凹棘突叠瓦下斜尖棘突叠瓦下斜尖腰椎承重体最大腰椎承重体最大棘突后伸宽又扁棘突后伸宽又扁2椎骨的连结 椎骨间的连结主要有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图2-1)。 (1)椎间盘 1)位置:位于相邻椎体之间。 2)构成: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冻状,位于中央。 3)临床意义: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椎间盘椎间盘椎体之间纤维环椎体之间纤维环胶状髓核在中间胶状髓核在中间后外薄弱易脱出后外薄弱易脱出压迫神经致痛瘫压迫神经致痛瘫(2)韧带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1)三条长韧带: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后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后。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2)两条短韧带: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3)临床意义: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脊柱韧带及意义脊柱韧带及意义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脊柱韧带,三长两短腰椎穿刺,棘上棘间腰椎穿刺,棘上棘间再透黄韧,进入椎管再透黄韧,进入椎管3脊柱的整体观(1)前面观: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2)后面观: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后伸。(3)侧面观: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后。脊柱的整体观脊柱的整体观上细下粗尾部尖上细下粗尾部尖承受压力密相关承受压力密相关后观棘突一条线后观棘突一条线颈短胸斜腰平扁颈短胸斜腰平扁侧观生理四个弯侧观生理四个弯线条大方又美观线条大方又美观胸骶弯曲凸向后胸骶弯曲凸向后颈腰二曲凸向前颈腰二曲凸向前(二)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构成。1胸骨(1)形态分部: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胸骨柄上方凹陷为颈静脉切迹,柄、体交界处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2)临床意义:胸骨角平对第二肋软骨,是记数肋的标志。2肋:共十二对。(1)形态分部前部为肋软骨,后部为肋骨,末端有肋头,内面下缘处有肋沟.(2)肋的连结1)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2)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同。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称浮肋。肋的连结肋的连结一肋连于胸骨柄一肋连于胸骨柄二肋对角标志明二肋对角标志明三至七肋与体连三至七肋与体连八至十肋成肋弓八至十肋成肋弓十一十二称浮肋十一十二称浮肋前端游离肌肉中前端游离肌肉中3胸廓的整体观及运动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上窄下宽。肋骨间为肋间隙,由肋间肌封闭。(1)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围成,向前下倾斜。(2)胸廓下口:由第十二胸椎、十二肋、十一肋、肋弓、剑突围成,膈肌就是附着于胸廓下口周围的骨面。(3)胸廓的运动:吸气时,胸廓和肋上升。呼气时,胸廓和肋下降。胸廓形态、运动胸廓形态、运动胸廓形似小鸟笼胸廓形似小鸟笼上窄下宽扁锥形上窄下宽扁锥形上口狭小前下斜上口狭小前下斜下口封膈分腹胸下口封膈分腹胸容纳保护心肝肺容纳保护心肝肺呼气下降吸气升呼气下降吸气升三、颅骨及其连结三、颅骨及其连结(一)颅的组成颅骨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1)脑颅:包括顶骨2、颞骨2、额骨1、枕骨1、蝶骨1、筛骨1。(2)面颅:包括泪骨2、颧骨2、腭骨2、下鼻甲骨2、上颌骨2、鼻骨2、犁骨1、舌骨1、下颌骨1。另有三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部的中耳鼓室内。(二)颅的整体观(二)颅的整体观1颅顶观成人颅顶借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紧密连结,新生儿颅缝交界处由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颅顶观颅顶观颅顶借缝连结紧颅顶借缝连结紧三缝名为冠矢人三缝名为冠矢人婴颅骨化未完成婴颅骨化未完成缝间膜闭叫颅囟缝间膜闭叫颅囟2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凹凸不平,由前向后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1)颅前窝:筛板、筛孔等。(2)颅中窝:垂体窝、蝶鞍、圆孔、卵圆孔、棘孔、眶上裂、视神经管等。(3)颅后窝: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耳门、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等。 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观前窝中央是筛板前窝中央是筛板筛孔通鼻嗅丝穿筛孔通鼻嗅丝穿中窝之中垂体窝中窝之中垂体窝前高后高似蝶鞍前高后高似蝶鞍两侧圆孔卵圆孔两侧圆孔卵圆孔棘孔位于最后边棘孔位于最后边前部通眶眶上裂前部通眶眶上裂圆形短管视觉连圆形短管视觉连后窝中央是大孔后窝中央是大孔前外舌下神经管前外舌下神经管岩部后面内耳门岩部后面内耳门颈静脉孔二沟延颈静脉孔二沟延注:圆形短管视神经管二沟横窦沟、乙状窦沟3颅底外面观分前后两区,前低后高。(1)前区:主要有骨腭、牙槽弓、鼻后孔等结构。(2)后区:中部是枕骨大孔,其它主要结构有枕外隆凸、颈静脉孔、茎突、茎乳孔、乳突、下颌窝。4颅的侧面观主要有外耳门、颧弓、颞窝、翼点等。翼点:位于颞窝,是额、顶、颞、蝶四骨相交汇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外力打击易引起骨折而发生颅内出血。翼点位置、意义翼点位置、意义翼点位于太阳穴翼点位于太阳穴额顶颞蝶会颞窝额顶颞蝶会颞窝内有脑膜中动脉内有脑膜中动脉骨折皆因骨质薄骨折皆因骨质薄5颅的前面观(1)眶:略呈四棱锥形,容纳视器。主要结构有眶尖、眶口、眶上缘、眶上切迹、眶下缘、眶下孔、眶上裂、眶下裂、泪囊窝等。(2)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前口为犁状孔,后口为鼻后孔。(3)骨性鼻旁窦:是骨性鼻腔周围骨内含气腔隙。起减轻重量、发音共鸣作用。主要有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四对。骨性鼻旁窦名称特点骨性鼻旁窦名称特点鼻旁窦,如音箱鼻旁窦,如音箱鼻腔周围骨内藏鼻腔周围骨内藏额筛蝶窦上颌窦额筛蝶窦上颌窦都有开口通鼻腔都有开口通鼻腔(三)颅的连结颅骨之间多为直接连结,只有下颌骨与颞骨之间形成颞下颌关节。1颞下颌关节构成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髁突(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2颞下颌关节特点颞下颌关节特点为:关节腔内含有关节盘。关节囊松弛,易脱位。颞下颌关节构成及特点颞下颌关节构成及特点下颌头,下颌窝下颌头,下颌窝构成关节功能多构成关节功能多关节腔有关节盘关节腔有关节盘关节囊壁前薄弱关节囊壁前薄弱咀嚼语言做表情咀嚼语言做表情张口过大向前脱张口过大向前脱四、四肢骨及其连结(一)上肢骨及其连结1上肢骨每侧32块,包括肩胛骨1、锁骨1、肱骨1、桡骨1、尺骨1、腕骨8、掌骨5、指骨14。(1)肩胛骨:呈三角形,分两面、三缘、三角。后面有肩胛冈,末端延为肩峰,是肩部最高点。外侧角形成关节盂,参与肩关节构成。上角、下角分别平对第二、第七肋,是计数肋骨的标志。(2)锁骨:呈“”形,内侧为胸骨端,外侧为肩峰端。(3)肱骨:为典型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为膨大的半圆形肱骨头,参与肩关节的构成。下端有肱骨小头和滑车,参与肘关节的构成。肱骨头外下缩细称解剖颈,肱骨上端与干交汇处为外科颈,因此处最易发生骨折需去外科治疗而得名。肱骨干后方有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肱骨下端内上方后面有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肱骨主要结构可归纳为两头、两颈、两沟。肱骨主要结构肱骨主要结构上大下小两个头上大下小两个头小头推着滑车走小头推着滑车走解剖外科两个颈解剖外科两个颈骨折快往外科走骨折快往外科走尺桡两个神经沟尺桡两个神经沟同名神经沟内走同名神经沟内走。(4)前臂骨:包括内侧的尺骨和外侧的桡骨,习惯称为内尺外桡内尺外桡。1)尺骨:为一上大下小的长骨。主要结构有鹰嘴、滑车切迹、尺骨头、桡切迹、尺骨茎突等。2)桡骨:主要结构有桡骨头、尺切迹、桡骨茎突等。(5)手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1)腕骨:8块,排成远近两列。近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远侧列由外向内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腕骨名称腕骨名称舟月三角豆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大小头状钩2)掌骨:由外向内依次为1、2、3、4、5掌骨。3)指骨:14块。拇指为2块,其余各指为3块。2上肢骨连结(1)肩关节1)构成: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2)特点:肱骨头大、关节盂较浅小。关节囊松弛、易向前下脱。运动灵活、稳固性较差。肩关节构成特点肩关节构成特点肩关节,很灵活肩关节,很灵活关节囊松下薄弱关节囊松下薄弱肱骨头大盂浅小肱骨头大盂浅小运动不当向下脱运动不当向下脱(2)肘关节1)构成: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上端构成。2)特点:一个关节囊内包括三组关节,即肱桡、肱尺、桡尺近侧关节。韧带有固定桡骨头的桡骨环状韧带和尺、桡侧副韧带。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屈肘关节时呈三角形,伸肘关节时呈一条直线。 肘关节构成及特点肘关节构成及特点 肘关节,最特殊肘关节,最特殊 一个囊内包三组一个囊内包三组 肱桡肱尺桡尺近肱桡肱尺桡尺近 桡环韧带尺桡副桡环韧带尺桡副 屈肘三角伸直线屈肘三角伸直线 脱位改变能查出脱位改变能查出 (3)手关节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指骨间关节等。(二)下肢骨及其连结1下肢骨每侧31块,包括髋骨1、股骨1、髌骨1、胫骨1、腓骨1、跗骨7、跖骨5、趾骨14。(1)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三骨在髋臼处汇合而成。髋骨的结构可归纳为三个一、三个二、三个三。髋骨主要结构髋骨主要结构髂耻坐骨三合一髂耻坐骨三合一一面一孔一个嵴一面一孔一个嵴二二窝二线二切迹窝二线二切迹三节三支三个棘三节三支三个棘注:一面耳状面;一孔闭孔;一个嵴髂嵴;二窝髂窝、髋臼;二线弓状线、耻骨梳;二切迹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三节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三支坐骨支、耻骨上支、耻骨下支;三个棘髂前上嵴、髂后上嵴、坐骨棘。(2)股骨:是人体最粗大的长骨。主要结构有股骨头、股骨颈、股骨体、大转子、小转子、内侧髁、外侧髁等。(3)髌骨:略呈三角形。位于股骨下端前方。(4)小腿骨:包括内侧的胫骨和外侧的腓骨,习惯称为内胫外腓内胫外腓。1)胫骨:较粗大,主要结构有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等。2)腓骨:较细小,主要结构有腓骨头、外踝等。(5)足骨:包括跗骨、跖骨、趾骨。1)跗骨:共七块。最上方的是距骨,距骨下为跟骨,距骨前有足舟骨。跟骨前接骰(音tou)骨,足舟骨前接内、中、外侧三块楔(音xie)骨。跗骨名称跗骨名称距下有跟前接舟距下有跟前接舟舟前三楔跟前骰舟前三楔跟前骰2)跖骨:由内向外依次为1、2、3、4、5跖骨。3)趾骨:趾2块,其余各趾均三块。2下肢骨连结下肢骨连结(1)骨盆1)构成: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借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及韧带而构成。2)骨盆界线:由后向前依次为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联合上沿。3)大小骨盆的划分: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大、小骨盆。界线以下为小骨盆。4)4)小骨盆的两口:小骨盆的上口即界线小骨盆的两口:小骨盆的上口即界线, ,下口由后向前下口由后向前依次为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依次为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沿。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沿。 5)5)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见表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见表2-22-2: 表表表表2-2 2-2 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 男性女性骨盆上口心形圆形骨盆下口较狭窄较宽大骨盆腔漏斗形圆桶形耻骨下角70o75o80o100o骨盆构成、分界及男女骨盆比较骨盆构成、分界及男女骨盆比较骶骨尾骨两髋骨骶骨尾骨两髋骨构成骨盆起保护构成骨盆起保护界线以下小骨盆界线以下小骨盆男窄女宽很清楚男窄女宽很清楚男腔漏斗女腔桶男腔漏斗女腔桶男小女大看角度男小女大看角度(2)髋关节1)构成: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2)主要特点:股骨头圆小、髋臼由髋臼唇加深。关节囊厚而坚韧、只有后下壁稍薄弱。囊内囊外均有韧带加强,囊外为髂股韧带、囊内为股骨头韧带。髋关节构成及特点髋关节构成及特点股骨头圆髋臼深股骨头圆髋臼深髋臼周缘髋臼唇髋臼周缘髋臼唇外内韧带髂股头外内韧带髂股头囊薄后下余坚韧囊薄后下余坚韧(3)膝关节1)构成: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构成。2)主要特点:是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关节囊松弛但韧带发达,囊外有髌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关节腔内有呈“C”形的内侧半月板和呈“O”的外侧半月板,以加强稳固性和适应性(图2-3)。膝关节特点膝关节特点膝关节,最复杂膝关节,最复杂承受压力也最大承受压力也最大关节囊松韧带补关节囊松韧带补髌下韧带最发达髌下韧带最发达内内C外外O半月板半月板前后韧带相交叉前后韧带相交叉注:髌下韧带髌骨下方的韧带,即髌韧带。(4)足关节 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 (踝关节)、跗跖关节、 跖趾关节、趾间关节等。第二节第二节骨骼肌骨骼肌一、概述一、概述运动系统的肌属骨骼肌,每块肌都可看作一个器官。(一)肌的分类1根据肌的位置分为头肌、躯干肌、四肢肌等。2根据肌的功能分为屈肌、伸肌、内收肌、外展肌、旋内肌、旋外肌等。3根据肌的外形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等。(二)肌的基本构造每块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构成。肌腹由肌纤维构成,具有收缩功能。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阔肌的肌腱又称腱膜。(三)肌的辅助结构1筋膜又分浅筋膜和深筋膜。1)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又称皮下筋膜。2)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2滑膜囊位于腱和骨面接触处,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含滑液。3腱鞘包于长肌腱外面,为一互相连续的双层鞘状结构,内含滑液。肌的分类构造辅助结构肌的分类构造辅助结构长短扁肌轮匝肌长短扁肌轮匝肌肌腹肌腱两相依肌腹肌腱两相依筋膜腱鞘滑膜囊筋膜腱鞘滑膜囊辅助减少摩擦力辅助减少摩擦力二、头肌二、头肌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一)面肌又称表情肌,主要有枕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等。(二)咀嚼肌 配备于颞下颌关节周围,主要有咬肌、颞肌等.三、躯干肌三、躯干肌躯干肌包括颈肌、背肌、胸肌、腹肌、膈和会阴肌等。(一)颈肌1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双侧收缩可使头后仰。2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之间。3舌骨下肌群位于舌骨与胸骨之间。(二)背肌1斜方肌为项背部三角形扁肌,作用于肩胛骨。全部肌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2背阔肌为胸侧部和背下部阔肌,作用于臂。可使臂内收、旋内、后伸。运动员参加接力赛接棒时就是臂内收、旋内和后伸。(三)胸肌1胸大肌胸廓前面,作用于臂。可使臂内收、旋内,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2前锯肌有助臂上举的作用.3肋间肌包括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收缩可呼气,肋间外肌收缩可吸气。(四)膈位于胸腹之间。包括周围的膈肌和中央的中心腱。膈肌收缩胸腔扩大,引起吸气,膈肌舒张胸腔缩小,助呼气。膈上有三个裂孔,分别是食管裂孔、主动脉裂孔和腔静脉孔,三者分别有食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通过。(五)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和腹外侧壁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1腹直肌腹正中线两侧,上宽下窄的长肌。2腹外斜肌腹前外侧壁扁肌,肌束由外上斜向内下(类似手插口袋)。3腹内斜肌腹外斜肌深面,肌束由外下呈扇形向内上。4腹横肌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呈水平方向。腹肌腹肌腹外斜肌插口袋儿腹外斜肌插口袋儿腹内斜肌扇子面儿腹内斜肌扇子面儿腹横肌,裤腰带儿腹横肌,裤腰带儿前部贴着一直板儿前部贴着一直板儿注:插口袋指腹外斜肌肌束方向。扇子面指腹内斜肌肌束方向。裤腰带指腹横肌肌束方向。一直板指腹直肌。5腹部局部结构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是肌及筋膜间的斜行裂隙,长约45cm,有四壁、两口。(1)四壁:前壁,主要由腹外斜肌腱膜构成。后壁,由腹横筋膜构成。上壁,由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弓状下缘、联合腱构成。下壁,由腹股沟韧带构成。腹股沟管四壁腹股沟管四壁前面盖着口袋盖儿前面盖着口袋盖儿后面贴着裤腰片儿后面贴着裤腰片儿上边顶着横斜梁儿上边顶着横斜梁儿下边踩着沟韧带儿下边踩着沟韧带儿注:口袋盖口袋指腹外斜肌,口袋盖指腹外斜肌腱膜。裤腰片裤腰带指腹横肌,裤腰片指腹横肌深面的腹横筋膜。横斜梁指腹横肌、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和联合腱。沟韧带指腹股沟韧带。(2)两口:内口,称腹股沟管深环,也称腹环。外口,称腹股沟管浅环,也称皮下环。(3)通过结构: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6腰方肌:位于腹后壁。躯干肌主要肌的作用躯干肌主要肌的作用斜方肌,肩靠脊斜方肌,肩靠脊背阔肌,能接力背阔肌,能接力胸大肌,可提躯胸大肌,可提躯前锯肌,助臂举前锯肌,助臂举肋间肌,呼吸气肋间肌,呼吸气腹前壁,腹直肌腹前壁,腹直肌外侧壁,三扁肌外侧壁,三扁肌外内斜,横最里外内斜,横最里(六)会阴肌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肌,主要有肛提肌、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等。盆膈:由肛提肌与其上、下的筋膜一起构成,封闭小骨盆下口后部。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与其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封闭小骨盆下口前部。盆膈和尿生殖膈盆膈和尿生殖膈骨盆下口两膈封骨盆下口两膈封肌肉一块膜两层肌肉一块膜两层盆膈在后夹提肛盆膈在后夹提肛尿膈在前夹深横尿膈在前夹深横六、四肢肌六、四肢肌(一)上肢肌(一)上肢肌 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 1 1肩肌肩肌 主要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等。主要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等。 三角肌:位于肩部三角肌:位于肩部, ,可使肩关节外展可使肩关节外展90900 0。2臂肌分前后两群。(1)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等。肱二头肌:两个头,作用于肘关节。可屈肘关节及前臂旋后。(2)后群:为肱三头肌,三个头,作用于肘关节。可伸肘关节。3前臂肌比较复杂,位于桡、尺骨周围,包括前后两群,每群又可分为浅、深两层。前群一般为屈肌(屈肘、屈腕、屈掌、屈指)或旋前肌(前臂旋前),后群一般为伸肌(伸肘、伸腕、伸掌、伸指)或旋后肌(前臂旋后),每块肌的功能多与名称一致。(1)前群:共9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图2-4),深层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前臂前群肌名称前臂前群肌名称前臂前群桡向尺前臂前群桡向尺肱桡旋前桡腕屈肱桡旋前桡腕屈掌长指浅尺屈腕掌长指浅尺屈腕拇长指深深方居拇长指深深方居(2)后群:共10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图2-5),深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手肌可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内侧群。(1)外侧群:较发达,有4块,作用于拇指,隆起形成鱼际。(2)中间群:位于掌心或掌骨之间。(3)内侧群:有3块,作用于小指,形成小鱼际。(二)下肢肌可分为髋肌、股肌、小腿肌、足肌。1髋肌位于髋关节周围,作用于髋关节。分前后两群,前群主要有髂腰肌,后群主要有臀大肌和梨状肌等。(1)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可使髋关节前屈旋外。(2)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其外上1/4部无重要血管神经,是临床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作用于髋关节,使其后伸和旋外。(3)梨状肌:能使髋关节旋外。2股肌也称大腿肌,分三群。(1)前群股四头肌,位于股前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缝匠肌,呈扁带状,屈髋屈膝。(2)内侧群:为5块内收肌,即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均可使髋关节内收。(3)后群:共三块。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三肌均可屈膝关节、伸髋关节。3小腿肌也比较复杂,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前群多为足的伸肌和内翻肌,后群多为足的屈肌和内翻肌,外侧群为足的外翻肌。(1)前群:包括长伸肌、趾长伸肌、胫骨前肌等。(2)外侧群:包括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3)后群:浅层为小腿三头肌,以跟腱止于跟骨。深层有趾长屈肌、长屈肌和胫骨后肌。1)内翻足的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2)外翻足的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4足肌: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第三章第三章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概述概述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构成,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粪便。(一)消化管消化管始自口腔,终于肛门。包括口、咽、食管、胃、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临床以十二指肠为界,将十二指肠以上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二)消化腺消化腺包括肝、胰、唾液腺等。第一节第一节消化管消化管一、口腔一、口腔(一)位置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处,借口唇与外界相通,借咽峡与咽相续。(二)分部口腔以上、下颌牙咬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三)牙牙是最坚硬的器官,嵌于牙槽中1形态分部牙按形态可分为牙冠、牙根、牙颈。2构造牙的构造包括牙质、牙釉质、粘合质。牙质为主体,牙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粘合质也称牙骨质,包在牙根、牙颈周围。牙的形态、构造牙的形态、构造牙齿嵌于牙槽中牙齿嵌于牙槽中共分三部冠根颈共分三部冠根颈牙质构成牙主体牙质构成牙主体根颈骨质包一层根颈骨质包一层釉质覆于牙冠上釉质覆于牙冠上瓷白光亮最坚硬瓷白光亮最坚硬牙髓位于牙腔中牙髓位于牙腔中根尖小孔牙槽通根尖小孔牙槽通龋洞加深及牙髓龋洞加深及牙髓三叉神经传剧痛三叉神经传剧痛3牙的名称及排列(1)乳牙的排列:右上颌左上颌右下颌左下颌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2)恒牙的排列:右上颌8765432112345678左上颌右下颌8765432112345678左下颌1中切牙2侧切牙3尖牙4第一前磨牙5第二前磨牙6第一磨牙7第二磨牙8:第三磨牙4牙的萌出牙的萌出牙的萌出生后六月始萌发生后六月始萌发一岁左右已有八一岁左右已有八三岁以前要出齐三岁以前要出齐六到八岁换恒牙六到八岁换恒牙5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四)舌舌位于口腔底,以“V”形界沟分为舌前2/3的舌体和舌后1/3的舌根。舌的构造主要包括舌粘膜和舌肌。1舌粘膜舌粘膜淡红,表面有许多舌乳头。轮廓乳头和菌状乳头主管味觉,丝状乳头接受触觉刺激。2舌肌(1)舌内肌:构成舌的主体。(2)舌外肌:为一对颏舌肌,一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双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前方。舌的形态、构造舌的形态、构造舌外粘膜舌内肌舌外粘膜舌内肌V形界沟分根体形界沟分根体舌面粘膜乳头多舌面粘膜乳头多各有功能要牢记各有功能要牢记轮廓菌状主味觉轮廓菌状主味觉触觉刺激丝丝系触觉刺激丝丝系(五)口腔腺口腔腺主要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1腮腺位于耳的前下,腺管横过咬肌前,开口于正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腮腺腮腺耳廓前下有腮腺耳廓前下有腮腺腺管横过咬肌前腺管横过咬肌前开口上颌颊粘膜开口上颌颊粘膜正对第二磨牙边正对第二磨牙边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深面,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位于舌深面,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襞二、咽二、咽(一)咽的位置和形态咽位于16颈椎前方,为一漏斗形肌性管道。长约12cm。(二)咽的分部与沟通1鼻咽正对鼻后孔,并借此与鼻腔相通。侧壁有咽鼓管咽口通中耳。2口咽软腭与会厌平面之间,前借咽峡通口腔,在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的隐窝内有腭扁桃体。4喉咽会厌与第六颈椎下缘之间,前对喉,借喉口与喉腔相通,下续食管。咽的分部与沟通咽的分部与沟通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咽口咽和喉咽鼻口喉腔相通连鼻口喉腔相通连咽鼓管口通中耳咽鼓管口通中耳六颈下缘续食管六颈下缘续食管三、食管三、食管(一)食管形态、位置、分部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cm,沿脊柱前方下降,上续咽,下接胃的贲门。可分颈、胸、腹三部。(二)食管的狭窄及意义1第一狭窄位于食管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2第二狭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切牙约25cm。3第三狭窄位于食管穿膈处,距切牙约45cm。意义:是肿瘤好发部位和异物易滞留部位。四、胃四、胃(一)胃的形态和分部1形态即两壁、两缘、两口。两壁即前、后两壁,两缘即大弯和小弯,两口即上口贲门、下口幽门。胃上缘较短,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点处有一切迹,成为角切迹;下缘较长,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2分部分四部,即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部临床也称胃窦,分幽门窦和幽门管两部。(二)胃的位置胃大部位于左季肋区,少部位于腹上区(剑突下)。注:二门部贲门部、幽门部。幽门部和胃小弯是胃溃疡好发的部位(三)胃壁的微细结构特点(三)胃壁的微细结构特点1黏膜黏膜2肌层肌层五、小肠五、小肠(一)形态位置小肠长57米,位于腹腔中下部。上接幽门下续盲肠。(二)分部小肠全长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十二指肠(1)上部:起自幽门,指向肝门。起始处称十二指肠球,粘膜平滑,是溃疡好发部位。(2)降部:沿脊柱右侧下降,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纵襞,末端为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3)水平部:向左横过第二腰椎。(4)升部:末端向下弯曲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肌(韧带)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肠悬肌是上、下消化道的分界,也是临床外科手术识别空肠起端的标志。2空肠和回肠(1)空肠:腹腔左上部,空回肠前2/5,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供丰富。(2)回肠:腹腔右下部,空回肠后3/5,管径略小,管壁较薄,血供稍差。六、大肠六、大肠(一)形态位置大肠起自回肠,终于肛门。约1.5米,呈“门框”状包绕在小肠周围。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盲肠和结肠表面有三个特征性的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结肠带共三条,交汇于阑尾根部。1盲肠左接回肠,上续结肠,下连阑尾。阑尾:长68cm,末端位置不定。根部固定,恰是三条结肠带交汇处,是临床手术寻找阑尾的重要标志。其体表投影为麦氏点,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2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3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接肛门,约15cm。全长有两个弯曲,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以盆膈为界分为盆部和肛门部。(1)盆部:下份膨大,称直肠壶腹,内有23个直肠横襞,结肠镜检时应避免损伤。(2)肛管:主要结构有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等。齿状线由肛柱下端和肛瓣边缘围成,线上线下的神经来源、动脉供应、血液回流均不一样,线上是粘膜,线下是皮肤。线上形成痔是内痔,线下形成痔是外痔,内痔不痛外痔痛。齿状线构成、区别、意义齿状线构成、区别、意义肛柱下端肛瓣缘肛柱下端肛瓣缘连成锯齿环形线连成锯齿环形线线上粘膜下皮肤线上粘膜下皮肤供血回血分两端供血回血分两端线下神经属躯体线下神经属躯体线上粘膜内脏管线上粘膜内脏管内痔不痛外痔痛内痔不痛外痔痛辛辣不吃酒莫沾辛辣不吃酒莫沾第二节第二节消化腺消化腺一、肝一、肝(一)形态肝是最大的消化腺,呈楔形褐红色。1膈面以镰状韧带为界分为左、右两叶。2脏面有两纵一横沟,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1)左纵沟:前为肝圆韧带,后为静脉韧带。(2)右纵沟:前为胆囊窝,后有下腔静脉通过。(3)横沟:又称肝门,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二)肝的位置肝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少部分位于左季肋区。1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2肝下界右侧与右肋弓基本一致,剑突下可达35cm,平静呼吸时上下共有23cm的移动度。(三)肝的血液循环肝的血液供应来源:肝门静脉和肝肝的血液供应来源:肝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固有动脉 肝的血液循环肝的血液循环肝门静脉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静脉- -肝固有动脉肝固有动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肝血窦肝血窦- -中央静脉中央静脉- -小叶下静脉小叶下静脉- -肝肝静脉静脉-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三)胆囊和胆道1胆囊(1)位置:胆囊位于右季肋区,肝的下方胆囊窝内。(2)形态分部:似梨形。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四部。(3)主要功能:暂时储存和浓缩胆汁。(4)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稍下方。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位置分部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似梨形胆囊似梨形位于右肋中位于右肋中胆囊窝内藏胆囊窝内藏底体接管颈底体接管颈右锁交肋弓右锁交肋弓胆囊底投影胆囊底投影结石或炎症结石或炎症此处有压痛此处有压痛2输胆管道是将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的管道。(1)胆汁产生部位:肝细胞(2)胆汁排泄途径见表3-1:表表3-1胆汁排泄途径胆汁排泄途径肝细胞肝内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胆囊胆汁排泄途径胆汁排泄途径胞内左右胞内左右总总大头总总大头一总入囊一总入囊二总入腔二总入腔注:胞肝细胞内肝内胆管左右肝左右管总(一总)肝总管总(二总)胆总管大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囊胆囊腔十二指肠腔二、胰二、胰(一)位置胰位于胃的后方,是人体第二大腺体,相当于1、2腰椎水平。(二)分部胰分三部:胰头、胰体、胰尾。胰头被十二指肠环抱。(三)构造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由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2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胰的位置、分部、构造胰的位置、分部、构造胰在胃后一二间胰在胃后一二间头周包绕十二环头周包绕十二环胰体胰尾向左伸胰体胰尾向左伸分泌胰液入胰管分泌胰液入胰管内分泌部称胰岛内分泌部称胰岛控制血糖不简单控制血糖不简单第四节腹膜一一 腹膜及腹膜腔腹膜及腹膜腔定义:被覆于腹定义:被覆于腹 盆壁的内表面及腹盆壁的内表面及腹 盆腔器官盆腔器官外表面的一层浆膜。外表面的一层浆膜。壁腹膜:衬贴于腹盆壁内表面的壁腹膜:衬贴于腹盆壁内表面的脏腹膜:被覆于腹盆腔外表面的脏腹膜:被覆于腹盆腔外表面的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潜在腹膜腔:壁腹膜与脏腹膜相互移行所围成的潜在性间隙性间隙作用:腹膜能分泌少量的浆液,起润滑作用,可作用:腹膜能分泌少量的浆液,起润滑作用,可减少脏器之间的摩擦。还具有吸收,保护,支持,减少脏器之间的摩擦。还具有吸收,保护,支持,修复和防御功能。修复和防御功能。二,腹膜和器官的关系腹膜内位器官:器官表面几乎都被腹膜覆盖的器腹膜内位器官:器官表面几乎都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官腹膜间位器官:器官表面腹膜间位器官:器官表面3 3面或大部分被腹膜覆盖面或大部分被腹膜覆盖的器官。的器官。腹膜外位器官:器官表面仅有一面被腹膜覆盖的腹膜外位器官:器官表面仅有一面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器官。三,腹膜形成的结构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网膜 系膜系膜 韧带韧带 腹膜陷凹腹膜陷凹第五章呼吸系统组成:有呼吸道和肺组成。功能:机体和外界气体交换功能,有感受嗅觉和辅助发音功能。第一节第一节呼吸道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内各级支气管。临床上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及以下各级气管称为下呼吸道。一、鼻一、鼻(一)外鼻外鼻呈三棱锥形,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而成。主要结构有:鼻背、鼻根、鼻尖、鼻翼、鼻孔等。(二)鼻腔鼻腔是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内衬粘膜和皮肤而成。前借鼻前孔通外界,后借鼻后孔通咽。中间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每侧又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固有鼻腔外侧壁上有上、中、下三个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分别为上、中、下三个鼻道。下鼻道前份有鼻泪管的开口。一鼻鼻是呼吸道的起端,又是嗅觉器官,并可辅助发鼻是呼吸道的起端,又是嗅觉器官,并可辅助发音。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音。可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一)外鼻(一)外鼻 外鼻呈三棱锥形,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外鼻呈三棱锥形,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而成。主要结构有:鼻背、鼻根、鼻尖、鼻翼、而成。主要结构有:鼻背、鼻根、鼻尖、鼻翼、鼻孔等。鼻孔等。 (二)鼻腔(二)鼻腔 鼻腔是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内衬粘膜和皮肤而成。鼻腔是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内衬粘膜和皮肤而成。前借鼻前孔通外界,后借鼻后孔通咽。中间被鼻前借鼻前孔通外界,后借鼻后孔通咽。中间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每侧又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中隔分为左右两部。每侧又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固有鼻腔外侧壁上有上、中、下三个鼻甲,三个固有鼻腔外侧壁上有上、中、下三个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分别为上、中、下三个鼻道。下鼻道前鼻甲下方分别为上、中、下三个鼻道。下鼻道前份有鼻泪管的开口。份有鼻泪管的开口。鼻腔粘膜分区为:1嗅区分布于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粘膜,略呈浅黄色。2呼吸区:嗅区以外的粘膜,呈淡红色。其中位于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血管丰富,称易出血区。鼻腔粘膜鼻腔粘膜上鼻甲,中膈上上鼻甲,中膈上嗅区粘膜略浅黄嗅区粘膜略浅黄呼吸区,占大部呼吸区,占大部粘膜水肿不通畅粘膜水肿不通畅中膈前下易出血中膈前下易出血注意保护莫损伤注意保护莫损伤(三)鼻旁窦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由骨性鼻旁窦内衬粘膜构成。共有4对。1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2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3筛窦位于筛骨内,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4蝶窦位于蝶骨内,开口于蝶筛隐窝。鼻旁窦开口部位鼻旁窦开口部位泪管开口在最下泪管开口在最下鼻涕一把泪一把鼻涕一把泪一把中道额窦上颌窦中道额窦上颌窦筛窦前中莫丢下筛窦前中莫丢下筛窦后群上鼻道筛窦后群上鼻道蝶筛隐窝只有它蝶筛隐窝只有它二、喉二、喉(一)位置喉位于颈前部正中,56颈椎高度,上连舌骨,下续气管。(二)结构喉是以软骨为支架,附以喉肌,内衬粘膜而成。1喉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借甲状舌骨膜连于舌骨,下由环状软骨借结缔组织膜连于气管软骨。喉软骨间形成环甲、环杓两组关节。2喉肌两组,分别作用于环甲、环杓关节,一组可紧张或松弛声带,一组扩大或缩小声门裂。喉的结构喉的结构甲状环状杓会厌甲状环状杓会厌软骨支架韧带连软骨支架韧带连环甲环杓两关节环甲环杓两关节两组喉肌功能全两组喉肌功能全扩大缩小声门裂扩大缩小声门裂声带松紧它也牵声带松紧它也牵3喉腔(1)喉腔结构1)前庭襞:两襞间为前庭裂。2)声襞:两襞间为声门裂。是最狭窄部位。(2)分部1)喉前庭:是位于前庭裂以上的喉腔,经喉口与咽相通,较宽敞。2)喉中间腔:是位于前庭裂和声门裂之间喉腔,是喉腔三部中最狭窄的部位。3)声门下腔:位于声门裂以下。其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发生水肿而造成急性喉阻塞。三、气管三、气管(一)位置气管位于颈前正中,食管前方。于第六颈椎体下缘平面续接于喉的环状软骨。(二)构成气管是由1620个“C”形气管软骨环借结缔组织和平滑肌连结而成。(三)分部气管以胸骨的颈静脉切迹为界分为颈部和胸部。1气管颈部24气管软骨环前方有甲状腺峡,临床气管切开常选34或45气管软骨环处。2胸部于胸骨角平面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气管构成、分部气管构成、分部C形气管软骨环形气管软骨环六颈下缘续于环六颈下缘续于环胸角平面分左右胸角平面分左右全程共分颈胸段全程共分颈胸段颈段前有甲状腺颈段前有甲状腺切开要选五到三切开要选五到三四、主支气管四、主支气管(一)形态特点左主支气管细长、近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近垂直。(二)意义气管异物坠落多入右主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特点、意义左右主支气管特点、意义支气管,分两边支气管,分两边左支细长右粗短左支细长右粗短左近水平右垂直左近水平右垂直异物坠落向右转异物坠落向右转第二节第二节肺肺(一)肺的位置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二)肺的形态右肺粗短,左肺狭长。每侧肺似半个锥体形,可归纳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1肺尖肺的上端钝圆,突入颈根部。其体表投影在锁骨内侧段以上23cm。2肺底向下与膈顶相贴。3两面(1)外侧面:与肋和肋间肌相邻,又称肋面。(2)内侧面;与纵隔相贴,又称纵隔面。中央微凹称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膜包绕称肺根。4三缘后缘钝圆,前缘和下缘锐利。左肺前缘有心切迹。肺的形态肺的形态左肺狭长右粗短左肺狭长右粗短三缘两面一底尖三缘两面一底尖前下两缘都锐利前下两缘都锐利只有后缘较钝圆只有后缘较钝圆外面邻接肋和肌外面邻接肋和肌内面肺门较凹陷内面肺门较凹陷锁骨内上二三厘锁骨内上二三厘颈根深部有肺尖颈根深部有肺尖(三)肺内支气管主支气管入肺后依次分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恰似一棵倒立的大树,也称支气管树。肺内支气管肺内支气管肺叶肺段小细终肺叶肺段小细终一棵大树倒栽葱一棵大树倒栽葱肺的微细结构肺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肺实质由支气管树和肺泡组成肺间质为肺内的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根据功能的不同,肺实质又可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导气部:包括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只能传送气体,不能气体交换。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肺的血管:分为功能性血管,营养性血管功能性血管:由肺循环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组成,可以完成气体的交换。营养性血管: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静脉组成第三节第三节胸膜和纵隔胸膜和纵隔一、一、胸膜胸膜(一)胸膜的分部1脏胸膜紧贴肺的表面,并随肺的裂隙而陷入。2壁胸膜按部位不同可分为四部。1)肋胸膜:衬覆于胸壁内面。2)膈胸膜:衬覆于膈的上方。3)纵隔胸:膜衬覆于纵隔两侧。4)胸膜顶:包在肺尖上方。(二)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构成的腔隙。1特点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密闭、潜在、负压。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2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点,位于肋胸膜和膈胸膜转折处,呈半环形。胸膜腔积液时在此积存。胸膜及胸膜腔胸膜及胸膜腔胸膜脏壁分两层胸膜脏壁分两层肺根周围相移行肺根周围相移行负压密闭胸膜腔负压密闭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通左右各一互不通肋膈胸膜转折处肋膈胸膜转折处肋膈隐窝半环形肋膈隐窝半环形炎症渗液向下流炎症渗液向下流隐窝变钝称液胸隐窝变钝称液胸(三)肺和胸膜下界体表投影见表4-1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肺下界6肋8肋10肋胸膜下界8肋10肋11肋表表4-1肺和胸膜下界体表投影肺和胸膜下界体表投影肺下界体表投影肺下界体表投影锁中六,腋中八锁中六,腋中八肩肩胛线,十肋叉胛线,十肋叉二、纵隔二、纵隔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组织和器官的总称。(一)境界1上界:胸廓上口。2下界:膈。3前界:胸骨。4后界:脊柱胸段。5两侧界:纵隔胸膜。(二)分部纵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1前纵隔:心包与胸骨之间。2中纵隔:心及大血管所在部位。3后纵隔:心包与脊柱胸段之间。主要结构有胸主动脉、胸导管、食管、奇静脉、迷走神经、主支气管、交感神经干等。第六章第六章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构成,是重要的排泄器官。第一节第一节肾肾一、肾的形态和位置一、肾的形态和位置(一)形态肾为暗红色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其形态可归纳为上下两端、前后两面、内外侧两缘。主要结构有:1肾门位于肾的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等出入的部位。肾动脉、肾静脉、肾盂三者在肾门的位置关系是:(1)自上而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2)自前至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联想肾静脉、肾动脉、肾盂三者的位置关系恰好和鼻尖、眼圈、喉咙的位置关系相似。可助记如下:静脉鼻子尖静脉鼻子尖儿儿动脉眼睛圈动脉眼睛圈儿儿肾盂喉咙眼肾盂喉咙眼儿儿2肾蒂是出入肾门的所有结构的总称。3肾窦由肾门向肾实质内继续凹陷而形成的腔隙。容纳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及肾的血管等。(二)位置肾位于腹膜后、脊柱两侧,属腹膜外位器官。左肾比右肾高半个椎体。左右肾位置比较如表5-1。肾区:是肾门的体表投影,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内,约平对第1腰椎体。某些肾疾病在该区可出现压痛或叩击痛。表表5-1肾的位置肾的位置上端下端第12肋左肾第12胸椎上缘第3腰椎上缘斜过其中份右肾第12胸椎下缘第3腰椎下缘斜过其上份三肾的内部结构肾的内部结构分为:肾实质,肾盏和肾盂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肾椎体-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四、肾的被膜四、肾的被膜肾的被膜由内向外依次是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被膜和肾蒂、周围器官及腹内压等一起对肾起固定和保护作用。(一)纤维囊似衬衣一般紧贴肾的表面,薄而坚韧,正常时与肾连结疏松,易于分离。(二)脂肪囊似棉袄一般包在纤维囊的外面,由脂肪组织构成,较厚,是临床肾囊封闭时药物注入部位。(三)肾筋膜位于最外层,分前、后两层包在肾和肾上腺的周围。颇似穿在外面的风衣。肾的被膜及固定装置联想肾的被膜及固定装置联想纤维衬衣脂肪袄纤维衬衣脂肪袄最外筋膜风衣罩最外筋膜风衣罩被膜肾蒂腹内压被膜肾蒂腹内压相邻器官都来保相邻器官都来保。三、肾的构造三、肾的构造(一)肾皮质位于浅层,呈红褐色。皮质伸入髓质内的部分称为肾柱。(二)肾髓质位于皮质深面,由十多个肾锥体构成。肾锥体:圆锥形,尖端钝圆称肾乳头并伸入肾小盏内。23个肾小盏合成一个肾大盏,23个肾大盏又合成肾盂。肾盂呈漏斗状,出肾门后移行为输尿管(见上图)。肾的构造肾的构造皮质表浅色褐红皮质表浅色褐红肾柱深入髓质中肾柱深入髓质中髓质较深被分割髓质较深被分割十数锥体共组成十数锥体共组成尖端乳头入小盏尖端乳头入小盏大盏肾盂相移行大盏肾盂相移行五肾的组织结构肾实质主要是大量的泌尿小管和泌尿小管间的肾间质组成泌尿小管包括肾单位和集合小管系两部分肾间质含少量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肾单位1. 1. 肾单位肾单位肾单位肾单位定义定义是肾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00100万个以上每个肾万个以上每个肾 组成组成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单位起始端为膨大的小球,称肾小体肾单位起始端为膨大的小球,称肾小体(肾小球)(肾小球) 每一个肾小体与一条长而不分支的肾小管相连每一个肾小体与一条长而不分支的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依次又分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其肾小管依次又分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其末端与集合小管相接末端与集合小管相接 肾小管的功能重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重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分泌和排泄作用分泌和排泄作用 l l近端小管近端小管 主要吸收主要吸收100100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蛋白质,8585的钠、的钠、水水 分泌氢、氨、肌酐、马尿酸等分泌氢、氨、肌酐、马尿酸等 排泄钾及外源物(青霉素、酚红等)排泄钾及外源物(青霉素、酚红等) l l细段细段 其结构有利于水和离子的通透其结构有利于水和离子的通透 l l远端小管远端小管 吸收水、钠;吸收水、钠; 排泄钾、氢、氨等排泄钾、氢、氨等 三)肾的血液循环三)肾的血液循环三)肾的血液循环三)肾的血液循环1. 1. 血液循环的特点血液循环的特点血液循环的特点血液循环的特点1 1)肾动脉直接来自腹主动脉,血流量大)肾动脉直接来自腹主动脉,血流量大2 2)出球微动脉直径细于入球微动脉毛细血管内皮有孔等,)出球微动脉直径细于入球微动脉毛细血管内皮有孔等,利于过滤利于过滤3 3)动脉在肾内形成两次毛细血管一次是血管球一次是球后)动脉在肾内形成两次毛细血管一次是血管球一次是球后毛细血管网且第二次为低压性前者有利于滤过作用,后者毛细血管网且第二次为低压性前者有利于滤过作用,后者有利于重吸收功能有利于重吸收功能4 4)髓质的直小动脉和直小静脉形成襻状与髓襻相伴行,且)髓质的直小动脉和直小静脉形成襻状与髓襻相伴行,且血液流速慢、管壁薄,有利于髓襻和集合小管重吸收和尿血液流速慢、管壁薄,有利于髓襻和集合小管重吸收和尿液浓缩液浓缩第二节第二节输尿管输尿管(一)形态分段输尿管为一细长的肌性管道,长约2030cm,分为三段,即腹段、盆段、壁内段。(二)输尿管的狭窄1第一狭窄:位于起始处。2第二狭窄:越过髂血管处。3第三狭窄:穿膀胱壁处。输尿管的狭窄输尿管的狭窄输尿管,细又长输尿管,细又长上起肾盂下连膀上起肾盂下连膀三处狭窄卡结石三处狭窄卡结石起始越髂穿膀胱起始越髂穿膀胱第三节第三节膀胱膀胱(一)位置膀胱位于盆腔中,前与耻骨联合相邻,空虚时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充盈时膨入腹腔,与腹前壁相贴。(二)形态膀胱为一肌性囊状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尿。空虚时呈锥体形,充盈时略呈卵圆形。(三)分部膀胱可分为膀胱尖、膀胱底、膀胱体、膀胱颈四部。(四)膀胱三角膀胱三角是膀胱底内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域。此区粘膜光滑无皱襞,是肿瘤和结核好发部位。膀胱形态、分部膀胱三角意义膀胱形态、分部膀胱三角意义膀胱空虚锥体形膀胱空虚锥体形顶尖底大体膨隆顶尖底大体膨隆膀胱三角无皱襞膀胱三角无皱襞肿瘤结核易发生肿瘤结核易发生第四节第四节尿道尿道一、男性尿道一、男性尿道男性尿道起于膀胱内口,终于尿道外口。兼有排尿与排精功能。(一)分部男性尿道全长分为三部。1前列腺部是穿行于前列腺内的一段,有前列腺、射精管的开口。2膜部是贯穿尿生殖膈的部分,周围有尿道括约肌。3海绵体部是穿尿道海绵体内的部分。(二)前、后尿道的划分1前尿道临床上将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2后尿道临床上将尿道前列腺部和膜部合称为后尿道。(三)三个狭窄1第一狭:尿道内口。2第二狭:尿道膜部。3第三狭:尿道外口。是最狭窄的部位。(四)两个弯曲1耻骨下弯:凹向上,恒定。2耻骨前弯:凹向下,不恒定。二、女性尿道二、女性尿道女性尿道起自尿道内口,终于尿道外口。长约35cm。女性尿道特点:短、宽、直,易引起逆行感染。第六章第六章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可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包括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和附属腺体(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一、睾丸一、睾丸(一)位置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二)形态睾丸略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后缘有附睾附着,并有血管、神经等出入。(三)被膜1白膜包在睾丸实质的外面,为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2鞘膜白膜外面,分脏、壁两层。其间隙为鞘膜腔。二、附睾二、附睾附着于睾丸的上端和后缘,由十多条睾丸输出小管和一条附睾管构成。(一)分部附睾可分为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二)功能1储存和输送精子。2促进精子进一步成熟。三、输精管三、输精管起于附睾尾,经腹股沟管入盆腔,在膀胱底膨大为输精管壶腹,并与精囊腺的排泄管会合成射精管。全长约50cm。精索:为一柔软的圆索状结构,由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等被结缔组织包绕而成。四、前列腺四、前列腺位于膀胱颈与尿生殖膈之间,大小及形态颇似栗子,后部正中有一纵行浅沟,称前列腺沟。后与直肠临接,通过直肠指诊,可触摸到前列腺的变化。中老年前列腺易增生肥大,压迫尿道的前列腺部引起排尿困难。第七章第七章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按器官形态和功能也可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的生殖腺是卵巢,生殖管道有输卵管、子宫和阴道。附属腺体有前庭大腺。第一节第一节内生殖器内生殖器一、卵巢一、卵巢(一)位置形态卵巢位于骨盆侧壁髂总动脉分叉处的卵巢窝内,呈扁卵圆形。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二)功能1产生生殖细胞卵子。2分泌女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二、输卵管二、输卵管(一)位置形态输卵管连于子宫底两侧,呈长而弯曲的喇叭形,内侧端以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外侧端以输卵管腹腔口通腹腔。(二)分部输卵管由内向外依次为子宫部、峡、壶腹部、漏斗部。1子宫部穿子宫壁内的部分。2峡短而细,临床输卵管结扎常选部位。3壶腹部较粗,卵子常在此受精。4漏斗部呈漏斗状,末端有许多游离的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具有搜寻卵子的作用,也是临床手术识别输卵管的标志。(三)功能输卵管是输送卵子的通道。三、子宫三、子宫(一)形态子宫呈前后略扁的倒置的梨形。(二)分部子宫自上而下可分为子宫底、子宫体、子宫颈三部。1子宫底两输卵管上端凸圆的部分。2子宫体子宫底下部与子宫颈之间。3子宫颈最下部缩细部分,又分子宫颈阴道部和子宫颈阴道上部(三)子宫位置正常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膀胱直肠之间。呈前倾、前屈前倾、前屈位。位。1前倾整个子宫长轴向前倾斜,称前倾。2前屈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凹向前的弯曲,称前屈。(四)固定装置子宫需要韧带的固定才能维持正常的位置。固定子宫的韧带主要有:1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位。2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3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4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脱垂。(五)功能子宫为月经产生部位和胎儿发育场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1、月经期(第1-4tian)第八章第八章腹膜和腹膜腔腹膜和腹膜腔一、概念一、概念(一)腹膜腹膜是衬覆于腹、盆壁内面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相互移行的浆膜。根据分布不同可分为壁腹膜和脏腹膜。(二)腹膜腔腹膜腔是脏、壁两层腹膜之间相互移行围成的潜在性间隙。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在脏器活动时可减少摩擦。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借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阴道与体外相通。腹膜和腹膜腔特点腹膜和腹膜腔特点腹膜分脏壁腹膜分脏壁二层夹一隙二层夹一隙女性通体外女性通体外男性是密闭男性是密闭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腹、盆腔的脏器依据被覆腹膜的多少可分为三类即:(一)腹膜内位器官此类器官几乎全部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大。主要的器官有: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二)腹膜间位器官此类器官三面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小。主要的器官有:升结肠、降结肠、肝、膀胱、子宫等。(三)腹膜外位器官此类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主要的器官有:胰、肾、输尿管、肾上腺等。三、腹膜形成的结构三、腹膜形成的结构(一)网膜1小网膜是连结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形似围在脖下的“餐巾”。右侧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等结构通过。左侧部称肝胃韧带。2大网膜是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四层腹膜。呈“围裙”状悬挂于横结肠和小肠之前。大网膜内含脂肪、血管、淋巴管等,活动度大,有限制炎症蔓延的作用。网膜形态特点网膜形态特点小网膜,似餐巾小网膜,似餐巾小弯向上围肝门小弯向上围肝门大网膜,象围裙大网膜,象围裙大弯向下横连襟大弯向下横连襟(二)韧带韧带是连于腹壁与脏器、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1肝的韧带主要有: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冠状韧带等。2脾的韧带主要有: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等。(三)系膜系膜是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1肠系膜是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2横结肠系膜是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腹膜结构。3乙状结肠系膜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膜结构。4阑尾系膜是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膜结构。(四)腹膜陷凹腹膜陷凹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间,形成的凹陷。在男性主要有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主要有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 脉管系脉管系脉管系脉管系 脉管系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系,是一套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封脉管系包括心血管系和淋巴系,是一套分布于全身各处的封闭管道。闭管道。 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心血管系心血管系心血管系心血管系 一、心血管系的组成一、心血管系的组成一、心血管系的组成一、心血管系的组成 心血管系由心和血管组成,血管又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心血管系由心和血管组成,血管又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管。 (一)心(一)心 心是推动血流的动力器官,分为四个腔。即左、右心房,左、心是推动血流的动力器官,分为四个腔。即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右心室。 (二)动脉(二)动脉 动脉是将血液带出心脏的血管。动脉是将血液带出心脏的血管。 (三)静脉(三)静脉 静脉是将血液带回心脏的血管。静脉是将血液带回心脏的血管。 (四)毛细血管(四)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与静脉之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与静脉之间管径极细、管壁极薄的血管。间管径极细、管壁极薄的血管。二、血液循环二、血液循环血液由心室出发,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返回心房的周而复始的过程,称血液循环。又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一)体循环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毛细血管静脉各级静脉属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二)肺循环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属支肺静脉左心房。三、心脏三、心脏(一)心的位置心位于胸腔中纵隔内。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所遮盖,只有一小部分借心包与胸骨下份和左侧46肋软骨相邻,此区称心包裸区。临床心内注射应选择胸骨左缘第4肋间处进针,可不伤及肺和胸膜。心的位置心的位置心脏位于中纵隔心脏位于中纵隔前面大部被肺遮前面大部被肺遮胸骨左缘四肋间胸骨左缘四肋间急救药物可注射急救药物可注射(二)心的外形心呈倒置圆锥形,纵轴斜向左前下方。心的外形可归纳为一尖、一底、两面、三缘、三沟。1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在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触及心尖的搏动。2 2心底心底 指向右后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指向右后上方,连有出入心的大血管 。 3 3两面两面 (1)(1)前面:前面:与胸骨和肋软骨相对,称胸肋面。与胸骨和肋软骨相对,称胸肋面。 (2)(2)后面(下面):与膈相邻,称膈面。后面(下面):与膈相邻,称膈面。 4 4三缘三缘 (1)(1)左缘:主要由左心室构成。左缘:主要由左心室构成。 (2)(2)右缘:主要由右心房构成。右缘:主要由右心房构成。 (3)(3)下缘:主要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下缘:主要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5 5三沟三沟 (1)(1)冠状沟:心表面的环形沟,是心冠状沟:心表面的环形沟,是心房和心室的心表分界。房和心室的心表分界。 (2)(2)前室间沟:左前室间沟:左、右心室在心前面的分界线。、右心室在心前面的分界线。 (3)(3)后室间沟:后室间沟: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的分界线。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的分界线。 心的外形心的外形心的外形心的外形 右上心底左下尖右上心底左下尖右上心底左下尖右上心底左下尖 前胸后膈两个面前胸后膈两个面前胸后膈两个面前胸后膈两个面 左右下,三个缘左右下,三个缘左右下,三个缘左右下,三个缘 表面三沟分界线表面三沟分界线表面三沟分界线表面三沟分界线(三)心腔的结构(三)心腔的结构 心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间有房心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间有房间隔,心室间有室间隔。间隔,心室间有室间隔。 1 1右心房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份,腔大壁薄,主要结构有右心耳、梳状肌、位于心的右上份,腔大壁薄,主要结构有右心耳、梳状肌、卵圆窝等。卵圆窝等。 (1)(1)入口:有三个,即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分别导入入口:有三个,即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分别导入上、下半身和心本身的静脉血。上、下半身和心本身的静脉血。 (2)(2)出口:一个,即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出口:一个,即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 2 2右心室右心室 位于右心房左前下,分流入道和流出道。位于右心房左前下,分流入道和流出道。 (1)(1)流入道: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有纤维环,环上附三片瓣流入道: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有纤维环,环上附三片瓣膜,称右房室瓣(三尖瓣)。瓣膜借腱索与乳头肌相连,作膜,称右房室瓣(三尖瓣)。瓣膜借腱索与乳头肌相连,作用为防止进入右心室的血液再返流入右心房。用为防止进入右心室的血液再返流入右心房。 (2)(2)流出道:是右心室向左上延伸的部分,呈漏斗形又称动脉流出道:是右心室向左上延伸的部分,呈漏斗形又称动脉圆锥。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纤维环上附有三个半月形的袋圆锥。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纤维环上附有三个半月形的袋状瓣膜,称肺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进入肺动脉的血液再返流状瓣膜,称肺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进入肺动脉的血液再返流回右心室。回右心室。3左心房构成心底的大部,主要结构有左心耳等。(1)入口:共四个,即左、右各二个肺静脉口,分别导入左、右肺的静脉血。(2)出口:一个,即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4左心室也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1)流入道:有一入口,即左房室口,口周有纤维环上附二片瓣膜,称左房室瓣(二尖瓣)。瓣膜借腱索与乳头肌相连,作用为防止进入左心室的血液再返流回左心房。(2)流出道:有一出口为主动脉口,口周纤维环上也附有三个半月形的袋状瓣膜,称主动脉瓣,作用是防止进入主动脉的血液再返流回左心室。心腔内瓣膜位置及作用总结如表9-1:表表9-1心瓣膜位置及作用心瓣膜位置及作用瓣膜位置作用二尖瓣左房室口防止血液由左心室返回左心房三尖瓣右房室口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右心房主动脉瓣主动脉口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左心室肺动脉瓣肺动脉口防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右心室(四)心壁的构造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心外膜组成。1心内膜是心腔面一层光滑的薄膜,心的瓣膜就是由心内膜折叠而成。2心肌层主要由心肌构成,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又比右心室肌厚。心房肌和心室肌均附着于纤维环上,互不传导。3心外膜属浆膜,覆盖于心肌层的表面。同时也是浆膜性心包的脏层。(五)心的传导系心的传导系是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主要作用是产生并传导冲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主要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1窦房结是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入口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深面。2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上方的心内膜深面。接受窦房结的控制。3房室束及其分支由房室结发出,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最后延为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纤维接触,将冲动传递给心室肌。(六)心的血管(图见上)1动脉营养心的动脉为左、右冠状动脉。(1)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左侧,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穿出,分为两支。1)前室间支:沿前室间沟下降,布于室间隔前2/3、左心室前壁及右心室前壁的少部。2)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布于左心室侧壁、后壁和左心房。(2)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右侧,从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穿出,沿冠状沟向右下行,发出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降。右冠状动脉主要布于室间隔后1/3、右心室、右心房及左心室后壁的少部。2静脉心的静脉主要有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和心小静脉,它们先汇入冠状窦,再经冠状窦口入右心房。七)心包和心包腔1心包心包是包在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膜性囊,分为纤维性心包和浆膜性心包。(1)纤维性心包:位于最外层,厚而无弹性。(2)浆膜性心包:位于纤维性心包内面,分脏、壁两层,脏层即心外膜。2心包腔:是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间形成的间隙。内有少量浆液。心包和心包腔心包和心包腔纤维心包最外层纤维心包最外层厚而坚韧无弹性厚而坚韧无弹性浆膜心包围成腔浆膜心包围成腔脏壁两层相移行脏壁两层相移行(八)心的体表投影1左上点:左侧第二肋软骨下缘,距胸骨左缘1.2cm处。2右上点:右侧第三肋软骨上缘,距胸骨右缘1cm处。3右下点:右侧第六胸肋关节处。4左下点:左侧第五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cm9cm处。心的体表投影心的体表投影心脏体表有投影心脏体表有投影四点四弧可围成四点四弧可围成左右上点二肋间左右上点二肋间胸骨旁距略不同胸骨旁距略不同右下第六胸肋处右下第六胸肋处左下心尖见搏动左下心尖见搏动二血管的概述血管分类: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静脉按管径的大小又分血管分类: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静脉按管径的大小又分为大中小三级。为大中小三级。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动脉之间,静脉之间,小动静脉之间吻血管吻合和侧支循环:动脉之间,静脉之间,小动静脉之间吻合。合。侧支吻合:有些血管的主干在其行程中常发出与其主干平行的侧支吻合:有些血管的主干在其行程中常发出与其主干平行的侧支,于同一主干远端的侧支,于同一主干远端的 侧支或另一主干的侧支相吻合。侧支或另一主干的侧支相吻合。侧支循环:在主干病理情况下受阻后,通过侧支吻合与主干受侧支循环:在主干病理情况下受阻后,通过侧支吻合与主干受阻的远端建立起新的血液循环。阻的远端建立起新的血液循环。血管壁的微细结构:血管壁的微细结构:动脉和静脉的管壁由内向外分为动脉和静脉的管壁由内向外分为: :内膜,中膜和外膜。内膜,中膜和外膜。毛细血管的管壁由内皮和基膜构成。毛细血管的管壁由内皮和基膜构成。 微循环:微静脉和微动脉之间的微小血管中的血液循环。微循环:微静脉和微动脉之间的微小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三循环的血管三循环的血管(一)肺循环血管1肺动脉干短而粗,起自右心室,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右肺动脉。在肺动脉干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连有动脉韧带,是胎儿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2肺静脉四条,起自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终于左心室。(二)体循环动脉特点:对称性主干性安全隐蔽性抄近路性伴行性脏壁分支性1主动脉主动脉是体循环动脉主干。从左心室出发,先向上后弯曲呈弓形向左后,沿脊柱下降,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腹腔,在第四腰椎体下缘处分为左、右髂总动脉。全程共分三段。(1)升主动脉在其根部有左、右冠状动脉发出。(2)主动脉弓呈弓状凸向上,凸侧发出三大分支自右至左依次是头臂干、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头臂干又分为右锁骨下动脉、右颈总动脉。左右颈总动脉分布于头颈部。左右锁骨下动脉分布于上肢。(3)降主动脉以膈为界又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分支供应胸、腹壁和胸腹腔脏器(图9-1)。主动脉起始行程分段主动脉起始行程分段主动脉,似拐杖主动脉,似拐杖弯弓穿膈入腹腔弯弓穿膈入腹腔四腰椎下分髂总四腰椎下分髂总全程三段升弓降全程三段升弓降弓上分支头臂干弓上分支头臂干左颈左锁头颈上左颈左锁头颈上降部又分胸和腹降部又分胸和腹分支供应壁和脏分支供应壁和脏注:头颈上头颈,指头颈部。上,指上肢。主动脉弓上方的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分支供应头颈部和上肢。2头颈部的动脉头颈部的动脉主干是左、右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行于胸锁关节后方,至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1)颈内动脉:入颅内。(2)颈外动脉:沿胸锁乳突肌深面上行,穿腮腺实质,移行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大终支。颈外动脉主要分支有:1)甲状腺上动脉:布于甲状腺和喉。2)面动脉: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经口角、鼻翼外侧达内眦,移行为内眦动脉。压迫止血点:头面部出血可在下颌骨体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进行压迫止血。3)颞浅动脉:经耳屏前方上行,布于颅顶。压迫止血点:颅顶部出血可在耳屏前方压迫止血。4)上颌动脉:下颌支深面,又分出脑膜中动脉和下牙槽动脉等支。3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左起主动脉弓,右起头臂干。经胸膜顶前方行至第1肋外侧缘移行为腋动脉。主要分支有:(1)椎动脉:上经61颈椎横突孔入颅布于脑。(2)胸廓内动脉:分支布于胸前壁等处。(3)甲状颈干:为一短干,分支布于颈、肩、甲状腺等处。4 4上肢动脉上肢动脉 (1)(1)腋动脉:由锁骨下动脉移行而成,走行于腋窝内。腋动脉:由锁骨下动脉移行而成,走行于腋窝内。 (2)(2)肱动脉:为腋动脉的延续,在肱二头肌内侧下降至肘窝,分为尺动脉和肱动脉:为腋动脉的延续,在肱二头肌内侧下降至肘窝,分为尺动脉和桡动脉。桡动脉。 搏动点:肘窝稍上方,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及搏动。是测血压听诊部位。搏动点:肘窝稍上方,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及搏动。是测血压听诊部位。(3)(3)尺动脉和桡动脉:分别沿前臂尺侧和桡侧下降,布于前臂和手。尺动脉和桡动脉:分别沿前臂尺侧和桡侧下降,布于前臂和手。 桡动脉搏动点:桡侧腕屈肌腱外侧,桡骨茎突内下方,可可触及搏动。是桡动脉搏动点:桡侧腕屈肌腱外侧,桡骨茎突内下方,可可触及搏动。是触家触须摸脉搏部位。触家触须摸脉搏部位。(4)(4)掌浅弓和掌深弓:由尺、桡动脉的终末分支,互相吻合而成。掌浅弓和掌深弓:由尺、桡动脉的终末分支,互相吻合而成。 1)1)掌浅弓:位置较浅,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掌浅弓:位置较浅,由尺动脉的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 2)2)掌深弓:位置较深,由桡动脉的终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掌深弓:位置较深,由桡动脉的终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而成。掌浅弓和掌深弓掌浅弓和掌深弓尺桡吻合两个弓尺桡吻合两个弓各弓组成要记清各弓组成要记清浅弓尺终桡掌浅浅弓尺终桡掌浅深弓尺深连桡终深弓尺深连桡终掌浅弓和掌深弓也可用如下方法记忆:桡动脉的掌浅支+尺动脉的终支=掌浅弓尺动脉的掌深支+桡动脉的终支=掌深弓8下肢动脉(1)股动脉:由髂外动脉延续,行于股三角内,下降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搏动点: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2)腘动脉:在腘窝下部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3)胫前动脉:于小腿前群肌间下降至足背移行为足背动脉。(4)胫后动脉:小腿后群肌深、浅层间下降,经内踝后方达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动脉。5胸部动脉由胸主动脉发出,分为脏支和壁支。脏支主要有支气管支、食管支。壁支主要有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6腹部动脉由腹主动脉发出,也分脏支和壁支。(1)壁支:为四对腰动脉。(2)脏支:有三个成对和三个不成对。成对的有肾上腺中动脉、肾动脉、睾丸动脉(女性为卵巢动脉)等。不成对的脏支有:1)腹腔干腹腔干起自主动脉裂孔稍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分支营养肝、胰、脾、胃、十二指肠、大网膜等。腹腔干的主要分支见表9-3:2)肠系膜上动脉于腹腔干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分支布于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等。主要分支: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等。3)肠系膜下动脉第3腰椎平面由腹主动脉发出,行向左下。分支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部等。主要分支: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7盆部动脉髂总动脉在骶髂关节前方分为髂外、髂内动脉。髂内动脉主要分支供应盆部。髂内动脉主要分支:(1)脏支: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等。(2)壁支: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五、体循环静脉五、体循环静脉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上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心静脉系。(一)体循环静脉特点1属支较多,血液流速较慢。管腔大,管壁薄。2可分为浅、深两种。3吻合丰富。4有静脉瓣,可防止血液逆流。体循环静脉特点体循环静脉特点静脉始自毛细管静脉始自毛细管腔大壁薄分深浅腔大壁薄分深浅大部具有静脉瓣大部具有静脉瓣顺流开放逆流关顺流开放逆流关(二)上腔静脉系上腔静脉系主干是上腔静脉,收集范围包括头颈、上肢、胸部(除心)、脐以上腹前外侧壁的静脉血。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于主动脉升部的右侧下降注入右心房,在其后壁尚有奇静脉注入。1头臂静脉由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合成。汇合处向外上方的夹角称静脉角。(1)颈内静脉:自颈静脉孔处出颅,伴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在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为头臂静脉。颅外属支主要是面静脉。面静脉:始自内眦静脉,与面动脉伴行,汇入面静脉。面静脉无静脉瓣,面部疖肿挤压后脓栓可沿面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入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故将鼻根至两口角之间的区域称为危险三角。面静脉面静脉面静脉无静脉瓣面静脉无静脉瓣颅内颅外互通连颅内颅外互通连疖肿挤压脓栓走疖肿挤压脓栓走面内眼窦脑感染面内眼窦脑感染注:面面静脉内内眦静脉眼眼静脉窦海绵窦(2)锁骨下静脉:自第一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前尚接受颈外静脉。颈外静脉:收集头后及颈浅部静脉血,在胸锁乳突肌表面下行。是颈部最大浅静脉,小儿常选此静脉进行穿刺。(3)上肢的静脉上肢深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浅静脉主要有三条:1)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桡侧。2)贵要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尺侧。3)肘正中静脉:为连接头静脉、贵要静脉的浅静脉。上述三条静脉是临床常用的注射、输液、采血部位。2奇静脉起自胸后壁的静脉,在上腔静脉后壁注入。主要属支有食管静脉等。食管静脉:起自食管静脉丛,向上注入奇静脉,向下通过食管静脉丛与胃左静脉相交通。(三)下腔静脉系下腔静脉系主干是下腔静脉,它是在第五腰椎平面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收集腹部、盆部、下肢的静脉血。1盆部静脉(1)髂总静脉:是盆部静脉主干,在骶髂关节前方由髂内、髂外静脉合成。(2)髂内静脉:与髂内动脉伴行,其属支也均与同名动脉伴行。直肠静脉丛的血液向下可经直肠下静脉汇入髂内静脉。(3)髂外静脉:由股静脉延续而来。2下肢静脉下肢深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主要的浅静脉有:(1)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内侧,于内踝前方上升,沿小腿、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注入股静脉。临床常选内踝前方切开大隐静脉,进行输液或输血。(2)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网的外侧,于外踝后方沿小腿后方上升,在腘窝处注入腘静脉。3腹部静脉腹腔内成对脏器的静脉也多成对,主要有肾静脉、睾丸静脉等。不成对脏器(除肝外)的静脉血先注入门静脉,再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4肝门静脉(1)肝门静脉的特点1)门静脉是一条粗短的主干。2)门静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3)门静脉无静脉瓣。4)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之间有广泛的吻合。肝门静脉的特点肝门静脉的特点门静脉,粗短干门静脉,粗短干两端都是毛细管两端都是毛细管血液上下能沟通血液上下能沟通只因没有静脉瓣只因没有静脉瓣(2)肝门静脉的组成: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3)肝门静脉的属支:主要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附脐静脉(4)肝门静脉的收集范围:除肝外的腹腔内不成对脏器的静脉血。(5)(5)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途径 1)1)门静脉门静脉胃左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食管静脉奇静脉奇静脉上上腔静脉。腔静脉。 2)2)门静脉门静脉附脐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脐周静脉网胸壁、胸壁、腹壁静脉腹壁静脉上、下上、下腔静脉。腔静脉。 3)3)门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下肠系膜下静脉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静脉丛直肠下直肠下静脉静脉髂内静脉髂内静脉下腔静脉。下腔静脉。 第二节淋巴系统组成: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构成来源:间接来源于血液形成: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营养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回到毛细血管,少部分进入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沿淋巴管向心回流,途径淋巴结,最后汇入静脉。功能:是静脉回流的辅助系统,淋巴器官、淋巴组织有滤过淋巴、产生抗体和淋巴细胞一、淋巴管道一、淋巴管道组成: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一)毛细淋巴管是淋巴管道的起始处,特点是:1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2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故临床癌细胞多见淋巴转移。(二)淋巴管由毛细淋巴管合成,特点是:1结构类似静脉,壁薄、径细。2有类似静脉瓣样的结构,促使淋巴液向心回流。3分深、浅两组。4在向心回流过程中,要经过多级淋巴结。(三)淋巴干共九条:1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2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淋巴。3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淋巴。4左、右腰干:收集下肢、盆部、腹壁、腹腔成对脏器的淋巴。5肠干:收集腹腔不成对脏器的淋巴。(四)淋巴导管1胸导管:是最大的淋巴导管道。(1)起始:起始于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前方,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2)走行:沿脊柱走行,穿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在左颈根部又接收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左静脉角。(3)收集范围:共六干。左腰干、右腰干、肠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2右淋巴导管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膈干,三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二、淋巴器官二、淋巴器官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一)淋巴结:功能是过滤淋巴,参与免疫1形态灰红色小体,质软。凸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凹侧有一条输出淋巴管。2全身重要淋巴结(1)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腺周围,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主要收集面部及口腔淋巴。(2)颈外侧深淋巴结:沿颈内静脉排列,其输出淋巴管组成颈干。(3)腋淋巴结:位于腋窝,其输出淋巴管组成锁骨下干。(4)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两组,上组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下组沿大隐静脉末端排列。(二)脾1位置脾位于左季肋区,与911肋相对应,长轴与第10肋一致。2形态为椭圆形实质器官,分两面两缘。(1)两面1)膈面:光滑,与膈相对。2)脏面:凹陷,近中央处为脾门。(2)两缘1)下缘:钝圆。2)上缘:锐利,有23个脾切迹,是临床触诊脾的标志。3功能:造血。储血。滤血。参与免疫反应。脾的形态位置功能脾的形态位置功能左季肋区暗藏脾左季肋区暗藏脾质软而脆莫打击质软而脆莫打击九至十一肋相对九至十一肋相对长轴十肋相一致长轴十肋相一致正常肋下不触及正常肋下不触及肿大触摸脾切迹肿大触摸脾切迹人体最大淋巴器人体最大淋巴器造储滤血兼免疫造储滤血兼免疫第十章感觉器感觉器是指机体内专门感受特定刺激的器官是由特殊的感受器和附属器构成的第一节第一节视器视器视器又称为眼,包括眼球和眼副器。一、眼球(一)眼球壁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是: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1纤维膜厚而坚韧,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1)角膜:无色透明,有折光作用。(2)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巩膜静脉窦:为角膜巩膜交界处深部的环形小管。2血管膜富含血管和色素,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1)虹膜:圆盘状,中央为瞳孔,周围有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2)睫状体:虹膜后方,为血管膜增厚部分,与晶状体之间有睫状小带相连。内含睫状肌,收缩时睫状小带放松,舒张时睫状小带拉紧。(3)脉络膜:睫状体后方,巩膜内面。3视网膜位于血管膜内层。主要结构有视神经盘、黄斑和中央凹等。(1)视网膜分部1)视部:衬附于脉络膜内面,具有感光作用。2)盲部:衬附于虹膜、睫状体内面,无感光作用。(2)视网膜视部的组织结构1)色素上皮层:内含黑色素。2)神经部:内含三层细胞。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双极细胞:连接视细胞与节细胞。节细胞:轴突组成视神经。(二)眼球内容物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是眼的屈光装置。1房水(1)产生部位:由睫状体产生。(2)流通途径:房水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2晶状体(1)形态:双面凸(2)调节1)视近: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增强2)视远: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薄折光减弱3玻璃体为无色透明胶状物,是重要的屈光装置。二、眼副器二、眼副器(一)眼睑分为上睑和下睑。(二)结膜分球结膜和睑结膜,二者转折处称结膜穹,闭眼时形成结膜囊。(三)泪器1泪腺:位于眼球外上方,分泌泪液。2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囊、鼻泪管。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四)眼外肌共七块,名为上睑提肌、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第二节第二节前庭蜗器前庭蜗器前庭蜗器又称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一、外耳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一)耳廓以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二)外耳道呈“S”形,外耳道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外上方牵拉。(三)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呈椭圆形,半透明,向外下方倾斜。上部为松弛部,下部为紧张部,中央向内凹陷为鼓膜脐,前下有三角形的光锥。鼓膜鼓膜鼓膜椭圆半透明鼓膜椭圆半透明心向内凹外下倾心向内凹外下倾上部松弛下紧张上部松弛下紧张前下光锥三角形前下光锥三角形二、中耳二、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一)鼓室鼓室位于颞骨内,鼓膜与内耳之间,内含听小骨。1鼓室六壁(1)上壁:为鼓室盖,经一薄骨板与颅窝相邻。(2)下壁:为颈静脉壁,有薄骨板与颈内静脉相隔。(3)前壁:为颈动脉壁,前下有咽鼓管开口。(4)后壁:为乳突壁,通乳突小房。(5)外侧壁:为鼓膜壁,经鼓膜与外耳相隔。(6)内侧壁:为迷路壁,有前庭窗和蜗窗。2听小骨每侧3块,共6块。分别为锤骨、砧骨、镫骨。连接方式为: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二)咽鼓管前借咽鼓管咽口与鼻咽相通,后通鼓室。小儿咽鼓管短、平、直,上呼吸道感染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三、内耳三、内耳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称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内含外淋巴,膜迷路内含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一)骨迷路分为骨前庭、骨半规管、耳蜗。1骨半规管为三个半环形互相垂直的小管。2骨前庭半规管与耳蜗之间,外侧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3耳蜗形似蜗牛壳,由一条蜗螺旋管环绕蜗轴而成。(二)膜迷路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1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也分为三个,膨大部称为膜壶腹,内有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2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为互相通连的两个膜性囊。内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也是位置觉感受器。3蜗管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管,断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概述概述一、神经系统的分布一、神经系统的分布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系统区分神经系统区分神经系统虽难记神经系统虽难记区分开来就容易区分开来就容易中枢神经脑脊髓中枢神经脑脊髓脑脊神经记心里脑脊神经记心里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十二对脊神经,三十一脊神经,三十一躯体内脏有分布躯体内脏有分布感觉运动不分离感觉运动不分离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7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第一节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一、脊髓一、脊髓(一)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平枕骨大孔处接延髓,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下平第3腰椎,故临床常在3、4或4、5腰椎之间进行穿刺。(二)外形脊髓呈前后略扁的细长圆柱状,长约4045cm。主要外形可归结为六纵沟、二膨大、一圆锥、一终丝。1六纵沟前正中裂1、后正中沟1、前外侧沟2、后外侧沟2。2二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3一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4一终丝脊髓圆锥下续为终丝,周围被马尾包绕。(三)脊髓节段1概念每段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脊髓节段,简称脊髓节。2节段分布共31节,其中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尾节1。3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颈节14:与同名椎骨基本平齐。颈节5胸节4:与同名椎骨减去一椎后平齐。胸节58:与同名椎骨减去二椎后平齐。胸节912:与同名椎骨减去三椎后平齐。腰节15:相当于第1011胸椎体。骶节15、尾节:相当于第1腰椎体。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三十一脊髓节段三十一节椎名同位不一节椎名同位不一颈节一四还算齐颈节一四还算齐颈五胸四减去一颈五胸四减去一中胸减二下减三中胸减二下减三腰节平胸十十一腰节平胸十十一骶尾节对一腰椎骶尾节对一腰椎定位诊断有据依定位诊断有据依(四)内部结构1灰质位于中央管周围,整体上呈柱状,断面似蝶形,分前角、后角、侧角等。(1)前角:含有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参与前根的组成。(2)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3)侧角:含有内脏运动(即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元的胞体,此角只存在于T1L3节段。在S2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脊髓灰质特征脊髓灰质特征纵行三根柱纵行三根柱横断似蝶舞横断似蝶舞前动后感觉前动后感觉中间要自主中间要自主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在植物性神经中,可分为交感神经(SympatheticNervousSystem)和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NervousSystem)。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例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植物神经失调症,除去有先天性的体质因素之外,尚有心理、环境因素等。其中多数因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婚姻失败等。2白质位于灰质周围,由上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被表面纵沟分为三部,即前索、外侧索、后索。(1)前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前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前束。(2)外侧索:上行纤维是脊髓丘脑侧束,下行纤维束是皮质脊髓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合为脊髓丘脑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浅感觉。皮质脊髓前束和皮质脊髓侧束合为皮质脊髓束,管理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3)后索:为上行的薄束和楔束,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脊髓白质特征脊髓白质特征脊髓白质三个索脊髓白质三个索下行运动上感觉下行运动上感觉薄楔在后深感觉薄楔在后深感觉外侧前索是混合外侧前索是混合皮质脊髓管运动皮质脊髓管运动脊髓丘脑浅感觉脊髓丘脑浅感觉(五)脊髓功能1传导2反射二、脑干二、脑干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脑干、小脑、间脑、端脑。脑干属于脑的一部分。(一)脑干分部脑干包括延髓、脑桥、中脑三部。(二)脑干位置位于颅后窝,自枕骨大孔至蝶鞍之间。(三)脑干外形下端较细,与脊髓表面沟裂相续,中上部较宽大。1腹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锥体和锥体交叉。(2)脑桥: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主要结构有基底沟等。(3)中脑:主要结构有两个大脑脚和脚间窝等。2背面观(1)延髓:主要结构有薄束结节、楔束结节。(2)脑桥:脑桥和延髓之间是菱形窝。菱形窝两侧有与小脑相连的小脑脚。(3)中脑:有四叠体,即两个上丘和两个下丘。上丘与视觉反射有关,下丘与听觉反射有关。(四)脑干内部结构1灰质脑干灰质不再是连续的灰质柱,而是灰质团块,称为神经核。(1)脑神经核分为躯体运动核、躯体感觉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大多位于相关脑神经的深面。1)躯体运动核:包括特殊内脏运动核,主要有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等。躯体运动核躯体运动核动眼滑车展动眼滑车展三叉舌下面三叉舌下面疑副运动全疑副运动全2)内脏运动核:主要有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等。内脏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动眼副,上下涎动眼副,上下涎迷走神经副交感迷走神经副交感3)内脏感觉核:只有一个孤束核。4)躯体感觉核:包括特殊躯体感觉核和一般躯体感觉核,前者有前庭核、蜗核,后者有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感觉核感觉核内脏感觉孤单单内脏感觉孤单单躯体特殊和一般躯体特殊和一般前庭蜗核较特殊前庭蜗核较特殊三叉感觉分为三三叉感觉分为三注:孤孤束核(2)传导中继核主要为薄束核和楔束核,分别接受薄束和楔束的纤维。2白质白质由上行和下行的纤维束构成,主要包括四个丘系。(1)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精细触觉。(2)外侧丘系:由蜗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听觉。(3)脊髓丘系:由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合成。(4)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感觉核发出的纤维组成,传导头面部浅感觉。脑干白质脑干白质脑干白质四丘系脑干白质四丘系传导感觉丘脑去传导感觉丘脑去内侧发自薄楔核内侧发自薄楔核外侧丘系蜗核起外侧丘系蜗核起三叉丘系三叉核三叉丘系三叉核脊髓两束并一体脊髓两束并一体(五)脑干的功能1传导2反射的低级中枢3脑干网状结构有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的作用。三、小脑三、小脑(一)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延髓和脑桥的后方。(二)外形主要有小脑半球、小脑蚓、小脑扁桃体等结构。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的下面,邻近枕骨大孔,当颅内压升高时,可挤向枕骨大孔压迫延髓,形成小脑扁桃体疝,而危及生命。(三)内部结构表面为皮质,深面为髓质,髓质中含小脑核。(四)功能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张力3协调肌群运动小脑功能小脑功能小脑本领强小脑本领强平衡肌紧张平衡肌紧张协调肌运动协调肌运动千万莫损伤千万莫损伤(五)第四脑室1位置是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底为菱形窝,顶伸入小脑内。2沟通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四、间脑四、间脑四、间脑四、间脑 (一)位置(一)位置 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大部被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大部被大脑半球所遮盖。大脑半球所遮盖。 (二)分部(二)分部 主要有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主要有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后丘脑及内、脑、后丘脑及内、外侧膝状体等。外侧膝状体等。 1 1背侧丘脑背侧丘脑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分为前、内侧、是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分为前、内侧、外侧三个核群。外侧三个核群。 腹后核:位于外侧核群,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腹后核:位于外侧核群,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路的中继站。 2 2下丘脑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主要包括视交叉、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主要包括视交叉、漏斗、乳头体、灰结节、垂体等。重要的核漏斗、乳头体、灰结节、垂体等。重要的核团有:团有:(1)(1)视上核:分泌加压素。视上核:分泌加压素。 (2)(2)室旁核:分泌催产素。室旁核:分泌催产素。 3内侧膝状体与听觉反射有关。4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反射有关。间脑间脑下丘脑,在前下下丘脑,在前下后上背丘是一家后上背丘是一家听视反射内外膝听视反射内外膝室旁催产视上压室旁催产视上压(三)第三脑室1位置是位于间脑正中的矢状位的裂隙。2沟通借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 五、端脑五、端脑五、端脑五、端脑 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由左、右大脑半球构成,连接两半球的是胼胝体。 (一)大脑半球的外形(一)大脑半球的外形 1 1三个面三个面 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每侧大脑半球可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三个面。 2 2三个叶间沟三个叶间沟 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3 3五个叶五个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4主要沟回(1)额叶: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2)顶叶:中央后沟、中央后回、角回、缘上回等。(3)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等。(4)内侧面:扣带沟、距状沟、侧副沟、扣带回、中央旁小叶、海马旁回等。(5)下面:嗅球、嗅束等。(二二)大脑半球内部结构大脑半球内部结构1大脑皮质机能区(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2)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3)视区:距状沟两侧皮质。(4)听区:颞横回。(5)语言中枢1)听觉语言中枢:缘上回。2)视觉语言中枢:角回。3)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2基底核是包埋于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位于大脑基底部。主要包括屏状核、尾状核、豆状核、杏仁体等。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基底核基底核基底核,埋脑底基底核,埋脑底屏尾豆状杏仁体屏尾豆状杏仁体尾豆合称纹状体尾豆合称纹状体协调运动及张力协调运动及张力3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连结同侧大脑半球。(2)连合纤维:即胼胝体。(3)投射纤维:主要是内囊。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由上行的感觉纤维和下行的运动纤维构成。在脑的水平切面上呈“”状,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1)内囊前肢:位于背侧丘脑与尾状核头部之间。2)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主要有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束、视辐射等纤维束通过。3)内囊膝:位于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交汇处,有皮质核束通过。一侧内囊受损,可致对侧肢体深浅感觉丧失、骨骼肌瘫痪等症状。内囊内囊背侧丘脑豆尾间背侧丘脑豆尾间投射纤维从中穿投射纤维从中穿大小符号分三部大小符号分三部前肢后肢由膝连前肢后肢由膝连皮质脊髓丘辐射皮质脊髓丘辐射内囊后肢上下穿内囊后肢上下穿出血缺血伤内囊出血缺血伤内囊感觉丧失对侧瘫感觉丧失对侧瘫六、脑和脊髓被膜六、脑和脊髓被膜脑和脊髓的外面包被三层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起支持和保护作用。(一)硬膜1硬脊膜呈管状包绕脊髓和脊神经根,上端附于枕骨大孔的周缘,下端包裹终丝。硬膜外腔(隙):是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腔隙。临床硬外麻醉时就是将药物注入此腔。2硬脑膜分两层。内层大部分与外层连结紧密,某些部位二层分开,形成管状腔隙称硬脑膜窦。内层某些部位折叠形成板状的大脑镰和小脑幕。(1)硬脑膜窦:内含静脉血,主要有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等。(2)大脑镰:深入大脑纵裂内。(3)小脑幕:深入大脑横裂内。(二)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及神经。蛛网膜下腔(隙):是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池:是蛛网膜下腔的某些扩大部分,较大的有小脑延髓池、终池。终池内含马尾,无脊髓,是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的常用部位。(三)软膜薄而透明,内含丰富的血管。1软脑膜紧贴脑的表面和脑室内面。在脑室,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2软脊膜:紧贴脊髓表面。脑和脊髓被膜脑和脊髓被膜外硬内软连蛛网外硬内软连蛛网手术麻醉硬外腔手术麻醉硬外腔网膜下隙脑脊液网膜下隙脑脊液终池腰穿髓不伤终池腰穿髓不伤七、脑和脊髓的血管七、脑和脊髓的血管(一)脊髓的血管1动脉来自椎动脉、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等的分支。主要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2静脉与动脉伴行,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二)脑的血管1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前者供应大脑半球前三分之二和部分间脑,后者供应后三分之一、间脑后部、小脑和脑干。(1)颈内动脉1)行程:起自颈总动脉,向上经颈动脉管入颅腔,穿海绵窦至视交叉的外侧。2)主要分支: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3)供应范围: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2)椎动脉1)行程:起自锁骨下动脉,穿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向上行至脑桥合成一条基底动脉。2)主要分支:主要为大脑后动脉。3)供应范围:大脑半球后1/3、部分间脑、小脑和脑干。(3)大脑动脉环由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借前交通支、后交通支共同围成。(4)脑内动脉分支分类1)皮质支:较短,分布于大脑皮质。2)中央支:细长,深入大脑髓质,分布于内囊、基底核、间脑等。2静脉大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深浅两组。八、脑脊液及其循环八、脑脊液及其循环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成人约100140ml。(一)产生部位脑脊液产生于各脑室脉络丛。(二)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经室间孔第三脑室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经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横窦左右乙状窦颈内静脉。(三)作用保护脑和脊髓,维持颅内压,参与脑和脊髓的代谢。第三节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3部分部分一、脊神经一、脊神经(一)概述1数目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2成份为混合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3组成由前根和后根组成。前根为运动,后根为感觉。4分支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为前支和后支。后支细小,节段性分布于项、背、腰、骶部肌和皮肤。前支粗大,主要分布于躯干前外侧的肌、关节和皮肤等处。多组成神经丛,计有颈丛、臂丛、腰丛、骶丛。(二)神经分布1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主要分支有:(1)浅支:为数条细小分支,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呈放射状分布于颈侧部、头后外侧、耳廓及肩部皮肤。(2)膈神经:为混合性神经,自颈丛发出后,经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沿心包外侧下降入膈。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布于胸膜、心包、膈下腹膜等。2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第1胸神经部分前支组成。穿斜角肌间隙,经锁骨中点后方入腋窝,围绕腋动脉排列。主要分支有:(1)肌皮神经由臂丛外侧束发出,沿肱二头肌深面下行,肌支支配前臂前群肌,皮支布于前臂前外侧的皮肤。(2)正中神经由来自于外侧束和内侧束的两个根合成,伴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在前臂前群肌深浅两层之间下降,经腕管入手掌。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大部屈肌,皮支主要布于手掌桡侧三个半指及相应手掌皮肤。损伤后表现为“猿手”。(3)尺神经由臂丛内侧束发出,初伴肱动脉下降,继而绕过尺神经沟至前臂伴尺动脉入手掌。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尺侧一个半屈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肌尺侧半,简称一尺半一尺半深深)和大多数手肌。皮支主要分布手掌尺侧一个半指、手背尺侧二个半指及相应手掌、手背皮肤。肱骨髁上骨折最易损伤尺神经,表现为“爪形手”。(4)桡神经由臂丛后束发出,沿桡神经沟下行至前臂及手背。肌支主要支配臂和前臂后群肌及前群的肱桡肌。皮支主要布于手背桡侧两个半指及相应手背皮肤。损伤后表现为“垂腕”。(5)腋神经由臂丛后束发出,绕肱骨外科颈行向后外,肌支支配三角肌,皮支布于肩部皮肤。损伤后表现为“方肩”。前臂肌神经支配前臂肌神经支配桡神经,真神气桡神经,真神气全部伸肌肱桡肌全部伸肌肱桡肌尺神经,好委屈尺神经,好委屈一尺半深屈无力一尺半深屈无力其它屈肌归正中其它屈肌归正中前臂肌肉各有依前臂肌肉各有依手部皮神经分布手部皮神经分布手背中央一条线手背中央一条线桡尺神经分两边桡尺神经分两边手掌桡侧属正中手掌桡侧属正中尺侧归尺一指半尺侧归尺一指半3胸部神经除第1、第12胸神经部分前支参与臂丛、腰丛外,其余均呈节段性分布于胸、腹部肌肉和皮肤。胸神经皮支分布对应关系为:第2对胸骨角平面第4对乳头平面第6对剑突平面第8对肋弓平面第10对脐平面胸神经胸神经二四六八十二四六八十角头剑弓脐角头剑弓脐4腰丛由第12对胸神经部分前支、第13腰神经全部前支和第4腰神经部分前支组成。位于腰椎两侧,腰大肌深面。主要分支有:(1)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主要分布于腹股沟区的肌和皮肤。髂腹股沟神经还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皮肤。(2)股神经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股动脉外侧进入股三角,肌支支配股肌前群,皮支支配股前部皮肤。股神经皮支有一长支,伴大隐静脉下降至足内缘,称隐神经。股神经损伤,股肌前群瘫痪,膝跳反射消失。(3)闭孔神经穿闭孔,伴闭孔动脉走行,支配股内侧肌,闭孔神经损伤,患腿不能伸到健腿上。5骶丛由腰骶干、骶神经、尾神经前支组成。位于盆腔侧壁,梨状肌前方。主要分支有:(1)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支配臀中小、大肌(2)阴部神经(3)坐骨神经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于梨状肌下缘出骨盆,行于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的中点,下行至腘窝,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本干布于髋关节和股肌后群。1)胫神经沿腘窝中线,经小腿后群肌深浅两层间下降,于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胫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足底肌。皮支布于膝关节、小腿后面皮肤、足底皮肤。胫神经损伤后表现为足“勾状外翻”。2)腓总神经沿腘窝上外侧缘向外,绕腓骨胫,分为腓浅、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外侧群肌,腓深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腓总神经损伤后表现为足下垂伴内翻(即“马蹄内翻”)。主要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主要神经损伤临床表现尺爪桡垂腕尺爪桡垂腕正中手似猿正中手似猿腋损方形肩腋损方形肩股伤四头瘫股伤四头瘫胫损勾状足胫损勾状足腓总下内翻腓总下内翻二、脑神经二、脑神经(一)脑神经序号及名称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窝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12对对脑脑神神经经名名称称一一嗅嗅二二视视三三动动眼眼四四滑滑五五叉叉六六外外展展七七面面八八庭庭九九舌舌咽咽十十迷迷副副神神舌舌下下全全(二)12对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如表:表表11-212对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对脑神经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序号名称性质连脑部位嗅神经感觉性端脑视神经感觉性间脑动眼神经混合性中脑滑车神经运动性中脑三叉神经混合性脑桥展神经运动性脑桥面神经混合性脑桥前庭蜗神经感觉性脑桥舌咽神经混合性延髓迷走神经混合性延髓副神经运动性延髓舌下神经运动性延髓12对脑神经连脑部位对脑神经连脑部位一端脑,二间脑一端脑,二间脑三腹四背在中脑三腹四背在中脑五六七八在脑桥五六七八在脑桥最后四对延髓找最后四对延髓找(三)12对脑神经出入颅部位及分布范围表表11-312对脑神经出入颅部位及分布范围对脑神经出入颅部位及分布范围序号出入颅部位分布筛孔鼻粘膜嗅区视神经管眼球视网膜眶上裂上下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眶上裂上斜肌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头面部皮肤、口腔、鼻腔粘膜、咀嚼肌、舌体粘膜眶上裂外直肌茎乳孔内耳门表情肌、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舌前2/3味蕾内耳门内耳感受器颈静脉孔咽肌、腮腺、舌后1/3粘膜和味蕾颈静脉孔咽、喉肌、耳、硬脑膜、胸腹脏器、咽喉粘膜等颈静脉孔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舌下神经管舌肌12对脑神经出入颅部位对脑神经出入颅部位一嗅筛孔通于鼻一嗅筛孔通于鼻二视经管眼球起二视经管眼球起三四六眼眶上裂三四六眼眶上裂上颌下颌圆卵里上颌下颌圆卵里七八同穿内耳门七八同穿内耳门茎乳孔出只有七茎乳孔出只有七九至十一静脉孔九至十一静脉孔舌下神经管有一舌下神经管有一三、内脏神经三、内脏神经(一)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亦称植物性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1交感神经(1)低级中枢位于T1L3脊髓节段灰质的侧角。(2)周围部分包括交感神经节和节前、节后纤维。1)交感神经节包括2224对椎旁节和椎前节(主要有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等)。2)节前纤维由低级中枢发出,较短。3)节后纤维由交感神经节发出,较长。(3)交感神经分布见表11-4。2副交感神经(1)低级中枢位于S24脊髓节段的副交感神经核、脑干副交感神经核。(2)周围部分包括副交感神经节和节前、节后纤维。1)副交感神经节包括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2)节前纤维由低级中枢发出,较长。3)节后纤维由副交感神经节发出,较短。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核是中枢副交感核是中枢脑干骶髓分两部脑干骶髓分两部器管旁节壁内节器管旁节壁内节前长后短太突出前长后短太突出血管汗腺立毛肌血管汗腺立毛肌肾腺髓质管不住肾腺髓质管不住(二)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与躯体感觉神经相比有以下特点:1强烈运动可引起感觉。2对切割不敏感,对牵拉、膨胀、缺血等敏感。3定位模糊。低级中枢周围神经节的位置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的比较分布范围交感神经脊髓胸1腰3节段的侧角脊柱的两旁或脊柱的前方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分布范围广,一般认为除布于胸、腹、盆腔器官外,尚遍布头颈器官、全身的血管、皮肤的汗腺和竖毛肌副交感神经脑干内的副交感神经核脊髓骶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位于所支配器官的附近或壁内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不及交感神经分布范围广,一般认为大部分血管、汗腺、竖毛肌无副交感神经分布表表11-4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比较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比较第三节第三节脑和脊髓传导通路脑和脊髓传导通路一、感觉传导路一、感觉传导路(一)躯干和四肢深感觉传导路1感受器位于肌、腱、关节、皮肤内。2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上行为薄束和楔束,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3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纤维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4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二)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路1感受器位于皮肤内。2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后角。3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其纤维斜升12个脊髓节段交叉至对侧上行为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4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表表11-5躯干和四肢深、浅感觉传导路比较躯干和四肢深、浅感觉传导路比较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第1级神经元位置脊神经节脊神经节第2级神经元位置薄束核、楔束核脊髓后角第3级神经元位置背侧丘脑背侧丘脑纤维交叉位置脑干脊髓二、运动传导路二、运动传导路(一)锥体系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构成,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或脊髓内。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1皮质核束(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其纤维组成皮质核束下行至脑干。(2)下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的躯体运动性脑神经核,其纤维组成脑神经。2皮质脊髓束(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其纤维组成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脚下行至延髓形成锥体,大部分纤维交叉后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未交叉纤维形成皮质脊髓前束。(2)下运动神经元是位于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其纤维参与组成脊神经,支配骨骼肌。3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表现比较如表11-6:表表11-6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表现比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表现比较(二)锥体外系锥体外系主要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下行纤维束。主要功能是协调肌群运动,维持肌张力,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项目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特点痉挛性(硬瘫)驰缓性(软瘫)病理反射出现(阳性)不出现(阴性)早期肌萎缩不明显明显肌张力增高降低第十一章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的组成及功能定义:只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分泌的物质不经导管直接进入血液或其他体液的过程。组成:由内分泌腺及分散在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所组成。主要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胸腺、松果体。功能:调节新陈代谢与生殖,促进生长发育。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器官和内分泌组织两部分构成。一、甲状腺一、甲状腺(一)形态甲状腺呈“H”形,分左、右侧叶和峡部。(二)位置甲状腺位于喉和气管的两侧,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吞咽时可随喉上下移动。二、甲状旁腺二、甲状旁腺(一)形态甲状旁腺为棕黄色扁椭圆形小体,上下各一对。(二)位置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两侧叶的后缘,可埋入其实质内。三、肾上腺三、肾上腺三、肾上腺三、肾上腺 (一)形态(一)形态 肾上腺左似半月形,右似三角形。肾上腺左似半月形,右似三角形。 (二)位置(二)位置 肾上腺位于左、右肾的上端,与肾一起包被在肾筋肾上腺位于左、右肾的上端,与肾一起包被在肾筋膜内。膜内。 二、肾上腺的微细结构内部的实质可分为外周部的皮质和中央部的髓质两部分。(一)肾上腺皮质:由外向内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1)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对体内钠、鉀和水的平衡有调节作用。(2)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及脂肪的分解并转变为糖,还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3)网状带:分泌雄激素和少量的雌激素。(二)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位于肾上腺的中央,主要由髓质细胞(又称嗜鉻细胞)构成。嗜鉻细胞合成和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前者可是心率加快、心和骨骼肌的血管扩张;后者可使血压升高,心、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速。第五节胰 岛胰岛是散在于胰腺外分泌细胞之间的大小不等的岛状细胞团。分类:A细胞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使血糖降低。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A、B细胞的分泌作用。PP细胞分泌胰多肽。D1细胞可能分泌血管活性肠肽物质。第六节松果体和胸腺松果体位于背侧丘脑的后上部,主要合成分泌褪黑素。可抑制性器官的发育,防止儿童早熟,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睡眠及抗肿瘤、抗衰老作用。胸腺位于上纵隔,前纵隔。既是淋巴器官,又兼内分泌功能,其分泌胸腺素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成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四、垂体四、垂体(一)位置形态垂体位于垂体窝内,椭圆形。(二)分部1腺垂体位于垂体前部,包括远侧部、结节部、中间部。2神经垂体位于垂体后部,包括神经部、漏斗部部。腺垂体由腺细胞构成。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分泌催乳素和生长激素。嗜碱性细胞分为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素四种激素。嫌色细胞无分泌功能,能转化为嗜酸性或是碱性细胞。神经垂体:没有分泌功能,只有储存和释放下丘脑激素的功能(抗利尿激素、缩宫素)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