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0页
第2页 / 共100页
第3页 / 共100页
第4页 / 共100页
第5页 / 共100页
第6页 / 共100页
第7页 / 共100页
第8页 / 共100页
第9页 / 共100页
第10页 / 共10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何志军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v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v由许多形态和功能近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组成组织。 v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 。v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联系的器官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活动,即构成系统。 细胞v细胞是人体和其它生物体形态和功能的基本单位。v细胞的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细胞膜细胞膜又称质膜,是细胞表面的膜。主要特性之一是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有选择地允许物质通过扩散、渗透和主动运输等方式出入细胞;此外,许多质膜上还存在激素的受体、抗原结合点以及其它有关细胞识别有位点,质膜在激素作用、免疫反应和细胞通讯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质v1、细胞质基质v2、核蛋白体(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构造。v3、内质网:v4、高尔基体:与物质积聚、加工和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参与溶酶体的形成。v5、线粒体:为细胞提供能量的动力工厂。v6、溶酶体v7、微丝v8、中心粒细胞核v1、核膜v2、核仁v3、染色质和染色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v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膜内外存在的恒定电位差。v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细胞活动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变化的电位波动。变化的电位波动。 血液Blood运输物质运输物质缓冲功能缓冲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和保护防御和保护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主要功能v血液的血液的组成成v血量血量: :约占体重的占体重的6 68 8。v组成成: :v血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呈淡黄色的液体v血血细胞胞红细胞、白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胞和血小板 血浆含水约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1.血浆蛋白(血浆蛋白(6080g/L)包括白蛋白)包括白蛋白4050g/L、球蛋白、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纤维蛋白24g/L,白,白/球球1.52.5:1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NPN)-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3.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4.无机盐无机盐Na+ 、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血浆血浆红细胞v男性男性:4.55.5 1012 /L;Hb:120160g/Lv女性女性:3.55.0 1012 /L;Hb:110150g/Lv形态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7 m,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及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v红细胞内无核,胞浆中溶解3236%血红蛋白,Hb正常值v 男性 120160g / L(1216g%);v 女性 110150g / L(1115g%);v 新生儿可达200 g / L以上。v 如果低于正常值则有贫血可能。构成构成: :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 (铁和珠蛋白铁和珠蛋白) )形态形态; ;双凹圆盘形双凹圆盘形, ,无核无线粒体无核无线粒体功能功能: :运输运输O O2 2和和COCO2 2, ,缓冲血液酸碱度缓冲血液酸碱度. .v红细胞的生成胞的生成 v生成生成部位部位:v胚胎期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肝、脾和骨髓; v出生后主要在出生后主要在红红骨髓(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地),),其次是脾和淋巴结等其次是脾和淋巴结等。 v造血造血原料原料:二价二价铁和蛋白质。而维生素和蛋白质。而维生素B12B12、叶酸等可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叶酸等可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 雄激素雄激素 T3T3生长素生长素POPO2 2 RBCRBCHbHb白细胞v形态:无色、有核、球形形态:无色、有核、球形v数量:正常成人(数量:正常成人(4.0-10.0)10109 9/ Lv 新生儿较高新生儿较高 1510109 9 / Lv变动: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变动: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下午较早晨多;新生儿最高,出生后出生后3天天3月月1010109 9/L;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分娩WBC数数。分类和功能分类和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粒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WBCWBC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T 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特性是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特性是WBCWBC执行防御功能的生执行防御功能的生理基础。理基础。血小板v由骨髓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脱落下来形成小块胞质,有完整的胞膜,无细胞核,具有代谢能力。(一)血小板的数量健康成人(100300)10109 9/L5010109 9/L称为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100010109 9/L称为血小板增多,易形成血栓v变异异: : 可有可有6%6%10%10%的的变化,通常化,通常午后午后较清晨高;冬季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春季高;静脉血静脉血较毛毛细血管高;血管高;剧烈运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及妊娠中、晚期高。 v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小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是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2.促进凝血:血小板含有许多与凝血过程有关的因子,可促进凝血。3.维持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小板可随时沉着于毛细血管壁上,以填补内皮脱落留下的空隙,及时修补血管壁。血血 液液 循循 环环右心:右心:泵血入肺循环;泵血入肺循环; 左心: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泵血入体循环。心脏v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协调的收缩与舒张,是实现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而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v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静息电位:-90mv,机制:K+向膜外扩散,最终达K+平衡电位。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分5期0期(去极化期)由Na+内流形成(去极化速度快)1期(快速复极初期)由一过性快K+外流形成,二者负载的电荷量基本相当。2期(平台期)由K+外流形成,二者负载的电荷量基本相当,复极基本停滞。3期(快速复极末期)由K+外流形成。4期(静息期或恢复期)存在Na+-K+泵、Ca2+泵等活动,将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恢复至兴奋前状态。 v心动周期心动周期v(一一)概念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v(二二)时程时程:T1/f60s/750.8sv心率心率 概念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正常变异正常变异: 年龄年龄:初生儿初生儿(130次次/分分) 成人成人(60100次次/分分) 性别性别:女男女男 体质体质:弱强弱强 兴奋状态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体温每1心率心率10次次/分分v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v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心率56L/minv影响影响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的因素:的因素:(1)前负荷(容量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充盈压。静)前负荷(容量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充盈压。静脉回心血量增加或心脏射血后心室内泵血量增多脉回心血量增加或心脏射血后心室内泵血量增多心室舒张末期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容积增加心室的初长度增加心室的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强度增加心肌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增加。搏出量增加。(2)后负荷(压力负荷):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可导)后负荷(压力负荷):指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升高,可导致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致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3)心肌收缩力: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使搏出量增)心肌收缩力: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使搏出量增加,乙酰胆碱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加,乙酰胆碱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4)心率:当心率在)心率:当心率在40180次次/分范围,随心率加快,心输出分范围,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率过快过慢都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量增加,心率过快过慢都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v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v 1.大大A:具有弹性和可扩性具有弹性和可扩性v 2.小小(微微)A:半径小阻力大半径小阻力大v 3.小小(微微)V:v 4.毛细血管:薄、透性好毛细血管:薄、透性好v 5.V:容纳循环血量容纳循环血量60-70%物质交换血管物质交换血管弹性贮器血管弹性贮器血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后阻力血管容量血管容量血管血管血管动脉血压动脉血压 1.正常值与测量正常值与测量 收缩压(收缩压(Sp):室缩时室缩时,动脉血动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压升高到的最高值90130mmHg (12.017.3Kpa) 舒张压(舒张压(Dp):室舒时室舒时,动脉血动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压降低到的最低值6090mmHg (8.012.0Kpa) 脉搏压脉搏压:Sp-Dp4.05.3 Kpa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排出量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等和外周阻力等v呼吸:机体与体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v1. 外呼吸外呼吸(肺呼吸肺呼吸)v 肺通气肺通气v 肺换气肺换气v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v3. 内呼吸内呼吸(组织呼吸组织呼吸)v 组织换气组织换气vv 细胞内氧化代谢细胞内氧化代谢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了呼吸道和肺泡。呼吸系统包括了呼吸道和肺泡。呼吸道:呼吸道:分上、下两部分,上呼吸道由鼻、分上、下两部分,上呼吸道由鼻、咽、喉组成,下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咽、喉组成,下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组成。呼吸道有加温、润湿和净化空气的功组成。呼吸道有加温、润湿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有通过调节支气管平滑肌的舒缩来改变能,有通过调节支气管平滑肌的舒缩来改变呼吸道的口径进而影响气流阻力的功能,但呼吸道的口径进而影响气流阻力的功能,但呼吸道不具备气体交换的功能。呼吸道不具备气体交换的功能。肺泡:肺泡:人体左右肺共有人体左右肺共有6-7亿个,总面积约亿个,总面积约为为70-100平方米。从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平方米。从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肺泡膜到肺毛细血管壁,是气体交换必须穿肺泡膜到肺毛细血管壁,是气体交换必须穿越的结构,该结构称作呼吸膜,呼吸膜共有越的结构,该结构称作呼吸膜,呼吸膜共有六层结构,厚度越薄,气体的通透性越强。六层结构,厚度越薄,气体的通透性越强。 v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原动力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容积:(肺容积:(基本的有基本的有四个,互不重叠四个,互不重叠v1、潮气量、潮气量:(tidal volume,TV) 正常值 (平静时:400600 ml,运动时增大。)v2、补吸气量吸气储备量:、补吸气量吸气储备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 正常值(15001800 ml)。v3、补呼气量呼气储备量补呼气量呼气储备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正常值(10001500 ml)。v4、余气量残气量余气量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 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 正常值(10001500 ml)。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患者,余气量增加。 v肺活量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v概念概念: 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VC。反映一次吸气中肺的最大通气量,是静态肺功能的重要指标。v等效:等效: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v正常值:正常值:正常成年男性约3500ml,女性 2500mlv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v概念:概念: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正常人安静是约为正常人安静是约为4.2L/min v无效腔气量:无效腔气量:每次吸入气中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一)物理溶解(一)物理溶解: :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中。 特征特征:量小量小,起起桥梁作用;梁作用; 溶解量与分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呈正比: (二)化学(二)化学结合合: :气体与某些物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行化学结合。合。 特征特征: :量大量大,主要运主要运输形式。形式。 O2运输的主要形式使运输的主要形式使HbO2 CO2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vC O2 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主要通过对呼吸中枢的直接刺激,以及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使呼吸加快、加深。 机制:机制: CO2 C 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 O2 H2OH2CO3H+HCO3- 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 延髓呼吸中枢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呼吸加深加快v 消化消化(digestion) :概念概念: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消化的方式有: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消化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 和推进的过程。化学消化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v 吸收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胃的排空胃的排空vv排空: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vv速度:速度:v (1) 稀的、流体 稠的、固体;v (2) 碎的、小的 大块的;v (3) 等渗液体 非等渗液体; v (4)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混合食物46hv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v性性 质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分泌量:1.52.5L/日。 成成 分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胃液盐酸v来源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v形式形式:游离酸: 110135mmol/L v 结合酸:15 30mmol/Lv 总 酸: 125165mmol/Lv基础排酸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v作用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v 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v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v 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v 抑制和杀死细菌。 v粘液粘液- HCO3-屏障屏障:粘液和粘膜分泌的HCO3-组成的防止H+和胃蛋白酶侵蚀和破坏胃粘膜的屏障。第一道屏障。v胃粘膜屏障胃粘膜屏障: 胃上皮细胞顶部细胞膜和连接邻近细胞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一种脂蛋白层。第二道屏障。破坏易导致胃溃疡为什么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而不被消化?为什么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而不被消化?为什么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而不被消化?为什么胃粘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而不被消化?v口腔腺包括小唾液腺和大唾液腺。口腔腺包括小唾液腺和大唾液腺。 v大唾液腺包括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大唾液腺包括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腺。 v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v近中性,约近中性,约99%为水;有粘蛋白、还有球蛋白、为水;有粘蛋白、还有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无机物无机物( (NaNa+ +、k k+ +、HCOHCO3 3- -、ClCl- -等等) )。和一些气体分子。为低渗溶液。和一些气体分子。为低渗溶液。唾液的主要作用唾液的主要作用v1、湿润和溶解食物(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唾液可湿润食物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溶于水的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味觉;v2、清洁和保护口腔(水:清除残食、冲淡中和毒物;溶菌酶:杀菌)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时杀菌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时易患龋齿易患龋齿v3、化学性消化 (淀粉酶,中性,麦芽糖,入胃后继续作用至PH 4.5止)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v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毒排泄作用:铅、汞、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可随唾液排出。v胆汁的成分和作用性质性质: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 固体成分较少;储存的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固体成分较多。分泌量分泌量:6001200ml/日成分成分:水、 有机物:胆盐、胆固醇、胆色素、磷脂等 无机物:Na+、cl-、K+、HCO3-等作用:促脂肪消化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脂肪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胰液胰液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 pH7.8pH7.88.48.4,渗透压渗透压血浆血浆 胰液呈间歇性分泌胰液呈间歇性分泌, ,分泌量约为分泌量约为1 12 2L/L/每日。每日。 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1)(1)水和碳酸氢盐水和碳酸氢盐(2)(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胰淀粉酶(3)(3)脂类水解酶: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4)(4)蛋白质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v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消化管不同部位的吸收情况:1) 口腔和食管口腔和食管: 食物不被吸收;2) 胃胃: 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3) 十二指肠和空肠十二指肠和空肠: 主要的吸收部位;4) 回肠:回肠:主动吸收胆盐胆盐和维生素维生素B12, 吸收功能的储备;5) 大肠大肠: 部分水和盐类。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v糖类、蛋白质、脂类已消化为可吸收的物质v小肠的吸收面积大v小肠有特殊的绒毛结构v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 输尿管v 膀胱v 尿道。v 肾是泌尿器官,其余为贮尿和排尿器官。v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肾的功能肾的功能1. 排泄器官排泄器官 尿的生成:尿的生成: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 肾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2. 内分泌器官内分泌器官 合成和释放:肾素合成和释放:肾素 促红细促红细胞生成素胞生成素 1,25-二羟胆骨化二羟胆骨化醇醇尿液: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比重在1.015 - 1.025之间;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 呈酸性,pH值在 5.0 - 7.0 之间;荤素杂食者尿为酸性,素食者尿为碱性。正常人的尿量 24H 为1000 - 2000ml,一般为1500ml.多尿:24H 的尿量超过 2500ml. 少尿:24H 尿量在 100 - 500ml 之间。 无尿:24H 尿量少于 100ml。尿的成分:95-97%水分,3-5%溶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氨、胆色素、NaCl、磷酸盐、钾、钙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血尿) 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膜面积滤过率(肾炎)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大失血) 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囊内压滤过率(结石、肿瘤)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率(中毒性休克)尿生成的调节尿生成的调节一、肾内的自身调节一、肾内的自身调节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小管液内小管液内溶质溶质渗透压渗透压肾小管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对水的重吸收吸收小管液中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因被稀释)Na+重吸收重吸收(扰乱球扰乱球-管平衡管平衡)尿量尿量 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晶体性利尿晶体性利尿)如如:糖尿病的多尿;临床上给病人静注可在肾小球自由滤过而不被重吸收的物质,糖尿病的多尿;临床上给病人静注可在肾小球自由滤过而不被重吸收的物质,如甘露醇如甘露醇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 球管平衡:肾小球滤过率与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之间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比例球管平衡:肾小球滤过率与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之间始终保持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减多少,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占总滤过率的关系,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减多少,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占总滤过率的70%左右。左右。3、体液因素v(1)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储存,在有效刺激下,由神经垂体释放入血。ADH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对保持机体的水平衡具有重要作用。ADH释放的有效刺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提高和循环血量的减少。v 当机体失去大量水分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便可剌激下丘脑视上核或其周围区的渗透压感受器而使ADH释放增多。血浆渗透压乃可因肾重吸收水分增多而有所回降。v 血量过多时,可剌激左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ADH释放减少,结果引起利尿而使血量回降。v 动脉血压升高可通过剌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而反射性地抑制ADH的释放;疼痛剌激和情绪紧张可使ADH释放增多;血管紧张素增多也可剌激ADH的分泌。(2)醛固酮(aldosterone) 肾上腺皮质分泌。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通过Na+、-K+和Na+-H交换而促进K+和H+的排出,有排钾、排氢、保钠的作用。随着Na+主动重吸收的增加,Cl-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多,醛固酮也有保水作用。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血浆Na+、K+浓度的调节。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起着联络和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在机体功能调节系统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直接或间接的使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成为整体,以应付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机体得以生存。 从功能上,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传入、中枢和传出,划分为中枢和外周两部分。v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v 组成: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v周围神经系统:脑周围神经系统:脑N、脊、脊N、内脏内脏N v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肌的神经v自主神经:支配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自主神经:支配内脏器官、血管和腺体 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元和神经纤维v神经元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胞体: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神经原纤维及尼氏体等神经元 树突,较短、分支较多,接受冲动 突起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较长 受体 分布 受体激动后效应 胆碱受体 M受体 心脏 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心率减慢 血管 扩张 内脏平滑肌 收缩 外分泌腺 分泌增加(汗腺:全身分泌) 胃壁细胞 胃酸分泌增加 瞳孔括约肌 收缩(缩瞳) 睫状肌 收缩(近视) N受体 N1受体 植物神经节 兴奋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分泌 N2受体 骨骼肌 收缩 肾上腺素受体 受体 (皮肤、黏膜、内脏)血管平滑肌 收缩 胃肠道平滑肌 扩张 子宫(妊娠期) 收缩 瞳孔扩大肌 收缩(扩瞳) 汗腺 、唾液腺 分泌增加(汗腺:手心、脚心) 支气管腺体 分泌减少 肝糖、脂肪代谢 促进分解 受体 心脏 心肌收缩力加强,传导、心率加快 血管平滑肌 扩张 内脏平滑肌 扩张 睫状肌 扩张(远视) 肝糖、脂肪代谢 促进分解 骨骼肌 收缩 内分泌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激素激素丘脑下部抗利尿激素、催产素脑垂体远侧部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促甲状腺素中间部促黑素细胞激素神经部抗利尿激素、催产素松果体退黑激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甲状腺素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素胸腺胸腺素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雄性激素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性腺睾丸雄性激素卵巢雌性激素、孕激素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生生 殖殖男性生殖v睾丸的功能睾丸的功能 v(一一) 生精子生精子v 睾丸曲细精管是生成精子的部位。睾丸曲细精管是生成精子的部位。v 人的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约需人的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约需2个月。个月。v 精子精子0.2亿亿/ml精液,不易受孕。精液,不易受孕。v(二二)分泌雄激素分泌雄激素v 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酮睾酮v 1.维持生精作用。维持生精作用。v 2.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刺激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成熟。v 3.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正常的性欲。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维持正常的性欲。v 4.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钙磷沉积,促进骨骼、肌肉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增加钙磷沉积,促进骨骼、肌肉生长; 增强骨髓增强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增多;并有引起水钠潴留的作用。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增多;并有引起水钠潴留的作用。女性生殖v卵巢的功能卵巢的功能v(一一) 生卵子生卵子v 青春期后,一般青春期后,一般1/15-20个卵泡发育成熟个卵泡发育成熟排卵排卵黄体黄体白体白体(呈月节律性呈月节律性)。v(二二)分泌激素分泌激素v 排卵前卵泡分泌雌激素;排卵后黄体分泌雌激素、孕激素排卵前卵泡分泌雌激素;排卵后黄体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呈月节律呈月节律)v雌激素的主要作用雌激素的主要作用v 1.女性生殖器官女性生殖器官v 卵巢:协同卵巢: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促进卵泡发育,通过对下丘脑的正反馈作用,通过对下丘脑的正反馈作用,间接促进排卵间接促进排卵。v 输卵管:增强其分泌和运动,输卵管:增强其分泌和运动,利于精子与卵子的运行利于精子与卵子的运行。v 子宫:子宫:促进子宫发育促进子宫发育,内膜增殖处于增生期阶段;子宫颈腺分泌多而稀薄粘液,宫口松弛,内膜增殖处于增生期阶段;子宫颈腺分泌多而稀薄粘液,宫口松弛,利于精子穿行利于精子穿行;分娩前,加强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分娩前,加强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提高对催产素的敏感性提高对催产素的敏感性。v 阴道:阴道:增强阴道的抵抗力增强阴道的抵抗力(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糖原含量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糖原含量分解后使阴道分泌物呈分解后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酸性)。v 2.乳腺和副性征乳腺和副性征v 促进乳腺发育促进乳腺发育。v 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形成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形成,并维持于成熟状态。,并维持于成熟状态。v 3.代谢代谢v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蛋白质合成。v 促进成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活动,促进成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活动,加速骨骼的生长加速骨骼的生长,促进骨骺软骨的愈合。,促进骨骺软骨的愈合。v 降低血浆胆固醇与降低血浆胆固醇与脂蛋白含量脂蛋白含量。v 促进醛固酮的分泌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提高肾小管对提高肾小管对ADH的敏感性的敏感性,引起水钠潴留引起水钠潴留。v孕激素的主要作用孕激素的主要作用v1.子宫:在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子宫:在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发展为分泌期,由增生期发展为分泌期,并并维持于分泌期状态维持于分泌期状态;v 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即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即具有安宫保胎作具有安宫保胎作用用;v 使子宫颈腺分泌少而粘稠的粘液,形成粘液塞,不利于精子穿透,使子宫颈腺分泌少而粘稠的粘液,形成粘液塞,不利于精子穿透,防止再孕防止再孕(一些孕激素避孕药可能是以此而起作用的一些孕激素避孕药可能是以此而起作用的)。v2.乳腺:乳腺: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发育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发育, 为分娩后泌乳准备条件。为分娩后泌乳准备条件。 v 3.产热: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波动:产热: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波动:排卵日短暂降低,排卵日短暂降低,排卵后升高排卵后升高0.5C(依此作为判定排卵日的标志依此作为判定排卵日的标志)。基础体温的升高与孕激。基础体温的升高与孕激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v 4.其他:孕激素也有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形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但其他:孕激素也有促进女性副性征的形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但主要与妊娠有关。主要与妊娠有关。体温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37.5。体核温度相对稳定,是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v(一)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v正常体温v 1.肛温:正常为36.937.9。v 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7。v 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037.4。v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v二)体温的正常变动v1.昼夜节律变化v 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呈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v2.性别差异v 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v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约(1)。v3.年龄差异v 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 v4.其他v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增加,v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v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v散热方式:v辐射散热:v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的周围环境中的散热方式。v辐射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环境的温度差、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v传导散热:v 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低温物体的散热方式。v 对流散热:v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v蒸发散热:(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即发汗)v 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散热方式。v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大约有95以上的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信息来自视觉。v 眼的适宜刺激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是可见光(波长波长370740nm的的电磁波电磁波)。 耳是听耳是听觉的外周感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觉器官。外耳外耳:耳耳廓廓、外耳道。外耳道。中耳中耳:鼓鼓膜膜、听小骨听小骨、咽鼓管和听咽鼓管和听小肌。小肌。内耳内耳:听听觉觉的的产产生生过过程程声波振动声波振动外耳外耳(耳廓耳廓外耳道外耳道)中耳中耳(鼓膜鼓膜听小骨听小骨卵圆窗卵圆窗)内耳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螺旋器声声-电转换电转换)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中枢听觉。听觉。因惯性躯体后仰因惯性躯体后仰丘丘 脑脑 前庭核前庭核前庭前庭- -脊髓束脊髓束前庭前庭N N内侧纵束内侧纵束皮层皮层前庭投射区前庭投射区躯干前倾躯干前倾 运动觉运动觉耳石膜因惯性、重力前移下压耳石膜因惯性、重力前移下压囊斑有些毛细胞纤毛偏曲囊斑有些毛细胞纤毛偏曲囊斑毛细胞兴奋囊斑毛细胞兴奋躯干屈肌与下肢躯干屈肌与下肢伸肌紧张伸肌紧张汽车突然启动汽车突然启动( (面朝前面朝前) )乘汽车时的功能反应过程乘汽车时的功能反应过程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内脏运动核的内脏运动核植物神经性反应植物神经性反应恶心、呕吐、眩晕等恶心、呕吐、眩晕等皮肤感受器触、压觉温度感觉痛觉v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产生多种感觉。一般分为三类如右图皮肤感觉感受器医学微生物基础v微生物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v微生物特点v个体微小,结构简单v代谢旺盛,繁殖迅速v适应力强,易变异v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细菌形态v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链球菌、八叠球菌v杆菌:短小、粗大、细长、棒状、分支v螺形菌:弧菌、螺菌荚膜荚膜细胞壁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膜菌毛菌毛细胞质细胞质核质核质鞭毛鞭毛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结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真菌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大类v单细胞真菌酵母型真菌(Yeast)类酵母型真菌(Candida albicans)v多细胞型真菌霉菌(Mold)由菌丝和孢子组成病毒 病毒是能感染所有生物细胞的微小有机体病毒是能感染所有生物细胞的微小有机体 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寄生和增殖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进行寄生和增殖 病毒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立即开始循环式感染病毒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立即开始循环式感染或停留在宿主细胞内或停留在宿主细胞内 被某种发病因子激活,就可以在动物或人体被某种发病因子激活,就可以在动物或人体内产生细胞毒性或引起各种疾病内产生细胞毒性或引起各种疾病 病毒 所致主要疾病 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 流行性感冒副流感病毒 普通感冒、小儿支气管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 细支气管炎、肺炎、麻疹 腮腺炎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病毒 风疹、先天畸形 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部分型别 普通感冒、支气管炎 冠状病毒 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呼肠孤病毒 流行性腹泻 腺病毒 支气管炎、肺炎、结膜炎、扁桃腺炎 人疱疹病毒 口唇疱疹、宫颈炎 巨细胞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 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 病毒性肝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型) 爱滋病(AIDS) 常见的致病病毒 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线虫)人体常见寄生蠕虫(线虫)常见人体寄生蠕虫(吸虫)常见人体寄生蠕虫(吸虫)v寄生虫病的防治v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防治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措施,群防群治综合措施,群防群治加强监测,制止疫情加强监测,制止疫情免疫学基础v免疫免疫v (1)免疫的原始概念)免疫的原始概念 Immunity(免疫)免疫),源于源于拉丁语,意指免除瘟疫。拉丁语,意指免除瘟疫。v (2)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v免疫应答(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的过程抗原的过程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禽类在)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和骨髓(禽类在腔上囊)。腔上囊)。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相关淋巴组织。 2.免疫细胞免疫细胞 淋巴系细胞、髓系细胞。淋巴系细胞、髓系细胞。 3.免疫分子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溶菌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酶等。v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v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半抗原没有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免疫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半抗原和大分子蛋白质结合以后,就获得了免疫原性而变成完全抗原,也就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效应细胞。在青霉素进入体内后,如果其降解产物和组织蛋白结合,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青霉素抗体。当青霉素再次注射人体内时,抗青霉素抗体立即与青霉素结合,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出现皮疹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v抗体抗体(antibody) 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可将其分为IgG、IgA、IgM、IgE、IgD五类。免疫球蛋白是结构及化学的概念,而抗体是生物学及功能的概念。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v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活化、增殖、分化等)并将抗原破坏和/或清除的全过程称为免疫应免疫应答答 v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可被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后者又分为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v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其有害产物,以维持生理稳定的功能。抗感染能力的强弱,除与遗传因素、年龄、机体的营养状态等有关外决定于机体的免疫功能v抗感染免疫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两大类。抗感染免疫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两大类。v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能传给下一代,其作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能传给下一代,其作用并非针对某种病原体故称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用并非针对某种病原体故称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正常体液和组织免疫成分构成。噬细胞及正常体液和组织免疫成分构成。v获得性免疫:是出生后经主动或被动免疫方式而获得的,是获得性免疫:是出生后经主动或被动免疫方式而获得的,是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某种病原体及其产物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某种病原体及其产物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故称获得性免疫。在抗感染中,非特异性免疫发生在前,当故称获得性免疫。在抗感染中,非特异性免疫发生在前,当特异性免疫产生后,即可明显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特异性免疫产生后,即可明显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v抗感染免疫包括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抗感染免疫包括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等。寄生虫免疫等。 v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指机体接触到某抗原并且致敏后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表现出的增高的敏感性或增强的反应性。此类免疫应答导致的机体功能紊乱称为超敏反应,具体表现为一组临床表现各异的疾病。决定此类疾病的临床与病理表现的两个关键因素为:免疫应答类型和激发超敏反应抗原的性质及定位。v超敏反应分类:将Ig介导的超敏反应称为I型、型、型,而将淋巴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称为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