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4页
第2页 / 共134页
第3页 / 共134页
第4页 / 共134页
第5页 / 共134页
第6页 / 共134页
第7页 / 共134页
第8页 / 共134页
第9页 / 共134页
第10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生 理理 学学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及重点、难点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 兴奋性兴奋性 适应性适应性 生殖生殖(一)新陈代谢(一)新陈代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包括:包括:包括:合成代谢:合成代谢:合成代谢:合成代谢: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成成成 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织织织 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分解代谢:分解代谢:分解代谢:分解代谢: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过过过 程。程。程。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终结。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终结。(二)兴奋性(二)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能力。在刺激作用下,机体或组织细胞的反应如在刺激作用下,机体或组织细胞的反应如果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果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状态,或功能活动由弱变强的,称为弱变强的,称为兴奋兴奋;反之,称为;反之,称为抑制抑制。(三)适应性(三)适应性适应:适应:适应:适应: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行为和生理功能能能能 的过程。的过程。的过程。的过程。适应性适应性适应性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动动动 使之相协调的功能。使之相协调的功能。使之相协调的功能。使之相协调的功能。机体实现适应的主要方式:机体实现适应的主要方式: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迅速、准确,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迅速、准确,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迅速、准确,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迅速、准确,可实现对环境变化的快速速速速 适应。适应。适应。适应。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机体大多数的适应反应依赖体液调节。机体大多数的适应反应依赖体液调节。机体大多数的适应反应依赖体液调节。机体大多数的适应反应依赖体液调节。 若体液调节的结果不能使机体适应环若体液调节的结果不能使机体适应环若体液调节的结果不能使机体适应环若体液调节的结果不能使机体适应环境境境境 的变化,则产生疾病。的变化,则产生疾病。的变化,则产生疾病。的变化,则产生疾病。二、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二、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性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局部兴奋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不同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不同细胞上的传导生物电现生物电现象象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外电位较膜内电位高,即电位较膜内电位高,即电位较膜内电位高,即电位较膜内电位高,即内负外正内负外正内负外正内负外正状态。状态。状态。状态。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70mV-70mV;骨骼肌细胞:;骨骼肌细胞:;骨骼肌细胞:;骨骼肌细胞: -70mV-70mV;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10mV-10mV产生的机制:产生的机制:产生的机制:产生的机制:细胞内液中细胞内液中细胞内液中细胞内液中K K+ +的浓度比胞外液高,细胞安静时膜对的浓度比胞外液高,细胞安静时膜对的浓度比胞外液高,细胞安静时膜对的浓度比胞外液高,细胞安静时膜对K K+ +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的通透性大,对大,对大,对大,对NaNa+ +的通透性很小,允许的通透性很小,允许的通透性很小,允许的通透性很小,允许K K+ +向外扩散向外扩散向外扩散向外扩散 K K+ +外流外流外流外流胞外的负离子以胞外的负离子以胞外的负离子以胞外的负离子以ClCl- -为主,胞内以大分子为主,胞内以大分子为主,胞内以大分子为主,胞内以大分子有机负离子(有机负离子(有机负离子(有机负离子(A A- -)为主,)为主,)为主,)为主,胞膜对胞膜对胞膜对胞膜对A A- -无通透性无通透性无通透性无通透性 内负外正内负外正2.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到刺激时,出现快速、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到刺激时,出现快速、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到刺激时,出现快速、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到刺激时,出现快速、可逆的、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可逆的、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可逆的、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可逆的、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是细胞兴是细胞兴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奋的标志。奋的标志。奋的标志。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首先包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首先包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首先包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首先包括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括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括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括一个快速的去极化过程(去极相去极相去极相去极相) ;随后膜电位又;随后膜电位又;随后膜电位又;随后膜电位又迅速复极化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迅速复极化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迅速复极化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迅速复极化至接近静息电位水平(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二者共)。二者共)。二者共)。二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锋电位锋电位锋电位。锋电位历时约锋电位历时约锋电位历时约锋电位历时约0.5-2ms0.5-2ms0.5-2ms0.5-2ms,电位变化幅度约,电位变化幅度约,电位变化幅度约,电位变化幅度约90-130mV90-130mV90-130mV90-130mV锋电位锋电位锋电位锋电位为动作电位的标志为动作电位的标志为动作电位的标志为动作电位的标志。去极相去极相去极相去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NaNa+ +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但静息状态下细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但静息状态下细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但静息状态下细在细胞外的浓度远高于细胞内,但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胞膜对胞膜对胞膜对NaNa+ +通透性很低,通透性很低,通透性很低,通透性很低, NaNa+ +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除极相除极相除极相除极相主要是由于膜对主要是由于膜对主要是由于膜对主要是由于膜对NaNa+ +的通透性突然的通透性突然的通透性突然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引起增大,引起增大,引起增大,引起NaNa+ +快速内流快速内流快速内流快速内流而形成;而形成;而形成;而形成;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主要是主要是主要是主要是NaNa+ +通通通通道关闭后,出现的道关闭后,出现的道关闭后,出现的道关闭后,出现的K K+ +通透性增大,引起通透性增大,引起通透性增大,引起通透性增大,引起K K+ +的外流的外流的外流的外流。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产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产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产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K+K+外流外流外流外流去极相去极相去极相去极相Na+Na+内流内流内流内流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复极相K+K+外流外流外流外流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兴奋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后,可以不衰减地在兴奋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后,可以不衰减地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同一细胞膜上传导。 兴奋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比。兴奋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比。 兴奋传导的特征:兴奋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 神经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借助乙酰胆碱(借助乙酰胆碱(ACh)这种化学递质来完成)这种化学递质来完成神经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化学性兴奋传递化学性兴奋传递 单向传递:单向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释放只能从接头前膜(释放ACh)传向终板膜)传向终板膜 时间延搁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三种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三种调节方式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又各有特点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基本方式基本方式-反射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器效应器 特点:比较迅速,持续时间短、精确特点:比较迅速,持续时间短、精确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临近细胞,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调节临近细胞,或 由血液运送至全身,调节细胞活动由血液运送至全身,调节细胞活动 特点:比较缓慢、温和、持久,作用范围较广泛特点:比较缓慢、温和、持久,作用范围较广泛自身调节自身调节:对维持组织和器官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起重对维持组织和器官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起重 要作用要作用一、血液的组成、功能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的组成、功能和理化性质第二节第二节 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能血液的基本组成: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水水水 90%90% 血浆血浆血浆血浆 电解质电解质电解质电解质 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 血液血液血液血液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血细胞血细胞血细胞血细胞 白细胞白细胞白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淋巴细胞全血离心后 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血细胞血液的功能血液的功能 1. 运输功能运输功能: O2、CO2;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 2. 缓冲功能:缓冲功能:具有多种缓冲物质,具有多种缓冲物质, 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 3. 体温调节功能:体温调节功能:缓冲体温波动缓冲体温波动 4. 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 5. 生理性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约为约为300mmol/kgH2O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由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由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由血浆中小分子的晶体物质(主要是要是要是要是NaClNaCl、NaHCONaHCO3 3和葡萄糖等)形成。占全体血和葡萄糖等)形成。占全体血和葡萄糖等)形成。占全体血和葡萄糖等)形成。占全体血浆渗透压的浆渗透压的浆渗透压的浆渗透压的99.5%99.5%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大分子物质形成。大分子物质形成。大分子物质形成。临床常用的临床常用的临床常用的临床常用的0.9%NaCl0.9%NaCl或或或或5%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血浆的血浆的血浆的血浆的pHpH:7.357.457.357.45二、血细胞的形态与生理功能二、血细胞的形态与生理功能(一)红细胞(一)红细胞形态形态: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双凹圆碟形,平均直径约8 m,无细胞核,无细胞核,无细胞器。无细胞器。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占细胞成分的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占细胞成分的3035%。红细胞数量:红细胞数量:正常成人男性:正常成人男性:5.0 1012/L,女性:,女性:4.2 1012/L血红蛋白含量:男性血红蛋白含量:男性 120160g/L, 女性女性 110150g/L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 1)悬浮稳定)悬浮稳定性性 在血浆中保持悬浮不易下沉在血浆中保持悬浮不易下沉(2 2)渗透脆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内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红细胞内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膨胀破裂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膨胀破裂-溶血溶血(3 3)可塑变形性)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的功能: : 运输运输O2和和CO2 (二)白细胞(二)白细胞形态:形态: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白细胞总数:正常人白细胞总数:(4.010.0) 109/L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分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的意义。白细胞总数超过白细胞总数超过10.010.0 10109 9/L/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常见于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性的常用指标。性的常用指标。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三)血小板(三)血小板形态:形态: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是最小的血细胞。块胞质。是最小的血细胞。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足。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足。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为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为(100300) 109/L,当减少,当减少到到50 109/L以下时,可发生出血倾向。以下时,可发生出血倾向。生理特性: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 参与凝血功能。参与凝血功能。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三、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 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用采血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用采血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 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这段时间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这段时间 为为13分钟。分钟。 出血时间长短反映生理止血的功能状态。出血时间长短反映生理止血的功能状态。 生理止血过程主要包括:生理止血过程主要包括: 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受损局部及附近血管受损局部及附近血管受损局部及附近血管受损局部及附近血管 三个时相三个时相三个时相三个时相 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白质酶促反应。凝血过程凝血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层层激活,凝血过程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层层激活,形成一个形成一个“瀑布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凝血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的激活 纤维蛋白的生成纤维蛋白的生成 内源性内源性内源性内源性 外源性外源性外源性外源性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a a a Caa Ca2+2+ PL PL CaCa2+2+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凝血酶(a a) CaCa2+2+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I I)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Ia)(Ia) Ca Ca2+2+ 交织成纤维蛋白网交织成纤维蛋白网交织成纤维蛋白网交织成纤维蛋白网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复合物凝血过程凝血过程四、血型四、血型(一)血型的概念(一)血型的概念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红细胞膜上特异性 抗原的类型抗原的类型(二)(二)ABO血型系统血型系统第三节第三节 循环系统生理循环系统生理心脏生理心脏生理血管生理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心脏生理一、心脏生理心脏的主要功能:泵血心脏的主要功能:泵血 (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心肌细胞分泌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心肌细胞分泌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舒血管物质(放舒血管物质(NO、前列腺素等)和缩血管、前列腺素等)和缩血管物质(内皮素)物质(内皮素)调节血液循环,维持血压稳定及调节肾脏功能调节血液循环,维持血压稳定及调节肾脏功能(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象心肌细胞的类型心肌细胞的类型1. 1. 工作细胞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 特特特特点点点点:具具具具有有有有兴兴兴兴奋奋奋奋性性性性、传传传传导导导导性性性性和和和和收收收收缩缩缩缩性性性性,无无无无自律性自律性自律性自律性 执行收缩功能执行收缩功能执行收缩功能执行收缩功能2. 2. 自自律律细细胞胞(窦窦房房结结P P细细胞胞、大大部部分分房房室室交交界区细胞、浦肯野细胞)界区细胞、浦肯野细胞) 特特特特点点点点:具具具具有有有有自自自自动动动动节节节节律律律律性性性性,有有有有兴兴兴兴奋奋奋奋性性性性、传传传传导导导导性,收性,收性,收性,收 缩性较弱缩性较弱缩性较弱缩性较弱功功能能:产产生生和和传传布布兴兴奋奋,控控制制心心脏脏活活动动的的节节律律心肌细胞的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心肌细胞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极化状态):内负外正(极化状态):内负外正(极化状态):内负外正(极化状态): 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 90mV- 90mV 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不稳定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不稳定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不稳定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不稳定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K K+ +外流外流外流外流 K K+ +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平衡电位 少量少量少量少量NaNa+ +内流内流内流内流 心肌细胞的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及其产生机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复极过程复杂,复极过程复杂,复极过程复杂,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不同部分心肌细胞不同部分心肌细胞不同部分心肌细胞不同部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态波幅动作电位形态波幅动作电位形态波幅动作电位形态波幅都有所不同。都有所不同。都有所不同。都有所不同。根据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可将心肌细根据心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去极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去极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去极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去极速度快,振幅大,复极过程缓慢, 兴奋传导快兴奋传导快兴奋传导快兴奋传导快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浦肯野浦肯野浦肯野浦肯野细细细细胞胞胞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胞胞胞胞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结区细胞结区细胞结区细胞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去极化速度慢,波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去极化速度慢,波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去极化速度慢,波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去极化速度慢,波幅小,复极缓慢且无明显显显显 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的时相区分,传导速度慢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及形成机制除极过程:除极过程:复极过程:复极过程:0 0期期1 1期(快速复极初期)期(快速复极初期)2 2期(平台期)期(平台期)3 3期(快速复极末期)期(快速复极末期)4 4期(静息期)期(静息期)0 0 0 0-90-90-90-90-70-70-70-70+20+20+20+20+40+40+40+400 0 0 01 1 1 12 2 2 23 3 3 34 4 4 4包括包括5 5个时期个时期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0 0期:期:NaNa+ +快速内流快速内流NaNaNaNa+ + + + 1 1期:期:K K+ + 外流外流K K K K+ + + + + 2 2期期: Ca: Ca2+2+内流内流 K K+ + 外流外流达平达平衡衡K K K K+ + + +CaCaCaCa2+2+2+2+3 3期:期:K K+ + 外流外流 K K K K+ + + + 4 4期:期:CaCa2+2+-Na-Na+ + 交换交换 NaNa+ + - K- K+ +交换交换NaNa+ +CaCa2+2+KK+ +NaNa+ +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也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也是其与神经纤维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是其与神经纤维和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区别。0 0 0 0-90-90-90-90-70-70-70-70+20+20+20+20+40+40+40+400 0 0 01 1 1 12 2 2 23 3 3 34 4 4 4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纤维或骨骼肌细胞神经纤维或骨骼肌细胞神经纤维或骨骼肌细胞神经纤维或骨骼肌细胞平台期平台期平台期平台期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 0 01 12 23 34 4快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快反应自律细胞动作电位 0 0、1 1、2 2、3 3期:期: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似4 4期电位不稳,期电位不稳,自动去极化自动去极化 4 4期期自动去极化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生物电活动区别是自律细胞生物电活动区别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于非自律细胞的主要特征慢反应细胞(窦房结)的动作电位慢反应细胞(窦房结)的动作电位波形波形4 40 03 30 0-90-90-70-70+20+20+40+40-60-60-40-40 有有有有0 0 0 0,3 3 3 3,4 4 4 4期,期,期,期, 无无无无1 1 1 1,2 2 2 2期期期期 最大复极电位最大复极电位最大复极电位最大复极电位 (-70-70-70-70mVmV) 阈电位阈电位阈电位阈电位(-40mV-40mV) 0 0 0 0期去极速度慢、期去极速度慢、期去极速度慢、期去极速度慢、 幅度低幅度低幅度低幅度低 4 4 4 4期自动去极化快期自动去极化快期自动去极化快期自动去极化快 特点特点慢反应细慢反应细慢反应细慢反应细胞胞胞胞有自律性有自律性有自律性有自律性快反应细快反应细快反应细快反应细胞胞胞胞无自律性无自律性无自律性无自律性快反应细快反应细快反应细快反应细胞胞胞胞有自律性有自律性有自律性有自律性(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二)心肌的基本生理特征 兴奋兴奋性性 自律自律性性 传导传导性性 收缩收缩性性( ( 四性四性 ) )电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机械特机械特性性1. 1. 兴奋性兴奋性心肌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心肌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1) (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PRP)水平)水平)水平)水平:反变:反变:反变:反变(2) (2) 阈电位(阈电位(阈电位(阈电位(TPTP)水平)水平)水平)水平:(RP-TP) (RP-TP) 兴奋性兴奋性兴奋性兴奋性 (3) (3) NaNa+ + 通道状态通道状态通道状态通道状态: 备用状态备用状态备用状态备用状态: -90 mV (: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具有兴奋性的前提具有兴奋性的前提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 激活状态激活状态激活状态激活状态: -70 mV: -70 mV 失活状态失活状态失活状态失活状态: -0 mV: -0 mV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 0 0 0 0期期期期3 3 3 3期期期期-60mv -60mv -60mv -60mv 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0 0 0 0期期期期3 3期期期期-55mv -55mv -55mv -55mv 0 0 0 0 Na Na Na Na+ + + +通道通道通道通道失活失活失活失活局部反应期局部反应期局部反应期局部反应期 -55-55-55-55-60mv -60mv -60mv -60mv 极低极低极低极低 少数少数少数少数NaNaNaNa+通通通通道恢复道恢复道恢复道恢复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60-60-60-60-80 mv -80 mv -80 mv -80 mv 低低低低 部分部分部分部分NaNaNaNa+ + + +通通通通道恢复道恢复道恢复道恢复超常期超常期超常期超常期 -80-80-80-80-90mv -90mv -90mv -90mv 高高高高 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大部分NaNaNaNa+ + + +通道恢复通道恢复通道恢复通道恢复 分期分期 时间时间 兴奋性兴奋性 原因原因心肌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心肌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心肌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心肌细胞受到一个有效刺激而兴奋时,对第二个刺激的反而兴奋时,对第二个刺激的反而兴奋时,对第二个刺激的反而兴奋时,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能力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应能力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应能力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应能力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任何刺激均不能使心肌细胞产任何刺激均不能使心肌细胞产任何刺激均不能使心肌细胞产任何刺激均不能使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生动作电位生动作电位生动作电位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 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舒张早期。 意义意义: : 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充盈和泵血。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保证充盈和泵血。2. 2. 自律性自律性概念:概念: 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地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产生基础产生基础 :4期自动去极化期自动去极化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 4(1) 4期自动去极速度期自动去极速度正变正变(3) (3) 阈电位水平上移阈电位水平上移 自律性自律性 (2) 2) 最大复极(舒张)电位水平最大复极(舒张)电位水平反反变变4 4细胞能够传导兴奋的能力细胞能够传导兴奋的能力心肌细胞膜上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传遍整个细胞心肌细胞膜上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传遍整个细胞心肌细胞膜上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传遍整个细胞心肌细胞膜上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仅可以传遍整个细胞膜,而且很容易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兴奋,膜,而且很容易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兴奋,膜,而且很容易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兴奋,膜,而且很容易通过低电阻的闰盘,引起相邻细胞兴奋,从而使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从而使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从而使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从而使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1. 1. 1. 1. 心肌细胞兴奋传导原理心肌细胞兴奋传导原理心肌细胞兴奋传导原理心肌细胞兴奋传导原理 局局局局部部部部电电电电流流流流相相相相邻邻邻邻细细细细胞胞胞胞- - - -阈阈阈阈电电电电位位位位水水水水平平平平产产产产生生生生动动动动作作作作电电电电位(离子流)位(离子流)位(离子流)位(离子流) 心肌细胞同步性活动心肌细胞同步性活动心肌细胞同步性活动心肌细胞同步性活动2. 2. 2. 2. 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 窦房结窦房结窦房结窦房结 心房肌心房肌心房肌心房肌 房室交界房室交界房室交界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左房室束及左房室束及左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右束支右束支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 心室肌心室肌心室肌心室肌 (整个心室兴(整个心室兴(整个心室兴(整个心室兴奋)奋)奋)奋)3. 3. 传导性传导性传导速度传导速度浦氏纤维浦氏纤维浦氏纤维浦氏纤维(4m/s)(4m/s)(4m/s)(4m/s) 束支束支束支束支(2m/s)(2m/s)(2m/s)(2m/s) 心室肌心室肌心室肌心室肌(1m/s)(1m/s)(1m/s)(1m/s) 心房肌心房肌心房肌心房肌(0.4m/s)(0.4m/s)(0.4m/s)(0.4m/s) 结区结区结区结区(0.02m/s)(0.02m/s)(0.02m/s)(0.02m/s)房室交界传导慢:房室交界传导慢: 房室延搁房室延搁意意义义:保保证证房房室室先先后后收收缩,有利于充盈、射血。缩,有利于充盈、射血。浦肯野细胞传导快浦肯野细胞传导快意意义义:保保证证心心室室肌肌同同步步收缩,利于射血。收缩,利于射血。传导特点传导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结构因素:结构因素: 心肌纤维的直径心肌纤维的直径正变正变 缝隙连接数量缝隙连接数量生理因素:生理因素: 期去极速度和幅度期去极速度和幅度正变正变 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水平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三)体表心电图(三)体表心电图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的电位变化的图形。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的电位变化的图形。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的电位变化的图形。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的电位变化的图形。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观指标。观指标。观指标。常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常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常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常用于对各种心律失常、心室心房肥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查。死、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查。死、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查。死、心肌缺血等疾病的检查。 典型的心电图由典型的心电图由典型的心电图由典型的心电图由P P、QQ、R R、S S、T T五个波组成。五个波组成。五个波组成。五个波组成。P P波波波波:代表两个心房兴奋过程:代表两个心房兴奋过程:代表两个心房兴奋过程:代表两个心房兴奋过程QRSQRS波群波群波群波群: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代表两个心室兴奋 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T T波波波波:反映心室兴奋后复极化:反映心室兴奋后复极化:反映心室兴奋后复极化:反映心室兴奋后复极化 的过程的过程的过程的过程(四)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概念:心动周期概念: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活动周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个活动周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个活动周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个活动周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心动周期历时约心动周期历时约心动周期历时约心动周期历时约0.8s0.8s特点:特点: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房、室均有各自的心动周期 房室先后收缩房室先后收缩房室先后收缩房室先后收缩 左右同步收缩左右同步收缩左右同步收缩左右同步收缩 收缩期收缩期收缩期收缩期 140mmHg 90mmHg低血压低血压 90mmHg 60mmHg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素1.1.播出量播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心功不全时主要表现主要影响收缩压。心功不全时主要表现 为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为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2.2.心率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 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3.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具有缓冲收缩压,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具有缓冲收缩压, 维持舒张压的作用。维持舒张压的作用。4.4.循环血量循环血量:是形成血压的先决条件。失血时,循是形成血压的先决条件。失血时,循 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减少,动脉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减少,动脉 血压显著下降;中毒、过敏性休克时,血压显著下降;中毒、过敏性休克时, 虽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容积增加,相虽循环血量不变,但血管容积增加,相 对循环血量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对循环血量下降,动脉血压下降。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改变心缩力和心改变心缩力和心率率影响血管紧张性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和血管口径调整心输出调整心输出量量改变外周阻改变外周阻力力神经调神经调节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双重支配双重支配双重支配双重支配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节后纤维节后纤维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NE)与心肌细胞膜与心肌细胞膜与心肌细胞膜与心肌细胞膜 1 1 1 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心率心率 ( ( 正性变时正性变时 ) ) 收缩力收缩力 ( ( 正性变力正性变力 ) )房室传导房室传导( ( 正性变传导正性变传导) )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节后纤维ACh心肌细胞膜心肌细胞膜M受体受体心率心率 ( (负性变时负性变时) )收缩力收缩力 ( (负性变力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房室传导 ( (负性变传导负性变传导)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2.2.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 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广泛分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至大脑皮层各级水平,其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自脊髓至大脑皮层各级水平,其中中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 中枢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各种中枢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来实现。心血管反射来实现。3.3.心血管反射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 (减压反射减压反射)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迷走中枢心迷走中枢心迷走中枢心迷走中枢(+) (+) (+) (+) 心交感中枢心交感中枢心交感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 ) ) )窦窦窦窦N N N N延延延延 髓髓髓髓 孤孤孤孤 束束束束 核核核核BPBP 颈颈颈颈A A A A窦、主窦、主窦、主窦、主A A A A弓感受器弓感受器弓感受器弓感受器(+)(+)(+)(+) 舌舌舌舌 咽咽咽咽N N N N主主主主A NA NA NA N 迷迷迷迷走走走走N N N N心迷走心迷走心迷走心迷走N N N N(+ + + +)心交感心交感心交感心交感N N N N(- - - -)缩血管缩血管缩血管缩血管N N N N(- - - -)BPBPBPBP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心率心率心率心率 搏出量搏出量搏出量搏出量 血管舒张血管舒张血管舒张血管舒张颈动脉窦和主动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血管壁的机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械牵张程度颈颈A体、主体、主A体感受器(体感受器(+ +)POO2 2 ,H,H , ,PCOCO22 呼吸中呼吸中枢枢呼吸深、快呼吸深、快生理意义:生理意义: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起作用,保证在缺氧、窒息或失血时起作用,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重要器官的血供 BP 反反射射 心率心率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交感缩血管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体液调体液调节节1.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与与与与心肌心肌心肌心肌 1 1受体受体受体受体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与与与与 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受体结合,可引起血管收缩;与,可引起血管收缩;与,可引起血管收缩;与,可引起血管收缩;与 2 2受体受体受体受体结合,则可舒结合,则可舒结合,则可舒结合,则可舒张血管。张血管。张血管。张血管。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得多,对血管的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得多,对血管的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得多,对血管的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比去甲肾上腺素强得多,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 受体和受体和受体和受体和 2 2受体的分布。受体的分布。受体的分布。受体的分布。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 2 2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效应。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效应。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效应。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效应。肾上腺素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是使全身各器官的血肾上腺素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是使全身各器官的血肾上腺素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是使全身各器官的血肾上腺素对外周血管的作用是使全身各器官的血液重新分配液重新分配液重新分配液重新分配2. 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2. 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1 1)少量进入血循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少量进入血循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少量进入血循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少量进入血循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血量。又称抗利尿激素。水的重吸收,增加血量。又称抗利尿激素。水的重吸收,增加血量。又称抗利尿激素。水的重吸收,增加血量。又称抗利尿激素。(2 2)大量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相)大量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相)大量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相)大量进入血循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相应的受体,引起除脑动脉以外的绝大多数血管平应的受体,引起除脑动脉以外的绝大多数血管平应的受体,引起除脑动脉以外的绝大多数血管平应的受体,引起除脑动脉以外的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滑肌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滑肌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滑肌收缩,增加外周阻力,血压升高。在禁水、失水、失血、低氧、外科手术和疼痛等在禁水、失水、失血、低氧、外科手术和疼痛等在禁水、失水、失血、低氧、外科手术和疼痛等在禁水、失水、失血、低氧、外科手术和疼痛等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不仅对保留体内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不仅对保留体内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不仅对保留体内情况下,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加,不仅对保留体内细胞外液量,而且对维持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细胞外液量,而且对维持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细胞外液量,而且对维持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细胞外液量,而且对维持动脉血压起重要作用。第四节第四节 呼吸系统生理呼吸系统生理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概念:呼吸的概念: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生命的维持有赖于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生命的维持有赖于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生命的维持有赖于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生命的维持有赖于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耗物质交换。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耗物质交换。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耗物质交换。细胞新陈代谢不断消耗OO2 2,产生,产生,产生,产生COCO2 2。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中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中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中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通过呼吸,机体从大气中摄取新陈代谢所需的OO2 2,排出机体所产生的,排出机体所产生的,排出机体所产生的,排出机体所产生的COCO2 2。呼吸停止几分钟,。呼吸停止几分钟,。呼吸停止几分钟,。呼吸停止几分钟,即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和即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和即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和即可导致机体严重缺氧和COCO2 2积聚而引起酸中毒。积聚而引起酸中毒。积聚而引起酸中毒。积聚而引起酸中毒。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一。一旦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止。一、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一、呼吸系统的基本规律(一)肺通气的原理(一)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参与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肺泡、胸廓参与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呼吸道、肺泡、胸廓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张缩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胸内压胸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的压力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利于肺扩张;呼气时,胸吸气时,胸内负压增大利于肺扩张;呼气时,胸内负压减小则利于肺回缩。内负压减小则利于肺回缩。不论吸气和呼气,胸内压始终为负压不论吸气和呼气,胸内压始终为负压意义:意义:1.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使其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使其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缩。缩。2.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血与淋巴液的回流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气胸气胸气胸。此时此时此时此时胸内压升高胸内压升高胸内压升高胸内压升高,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肺脏回缩肺脏回缩肺脏回缩肺脏回缩,静脉回心血流受阻静脉回心血流受阻静脉回心血流受阻静脉回心血流受阻 不同程度的不同程度的不同程度的不同程度的肺、心功能障碍肺、心功能障碍肺、心功能障碍肺、心功能障碍气胸气胸气胸气胸(二)气体交换与运输(二)气体交换与运输1.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其动力是气体分压差,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其动力是气体分压差,即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即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肺换气肺换气:肺泡气直接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静脉血):肺泡气直接与肺毛细血管血液(静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内:肺泡内:O2分压高于静脉血,分压高于静脉血,CO2分压低于静脉血分压低于静脉血POPO2 2 104mmHg104mmHg COCO2 240mmHg40mmHg 肺泡肺泡POPO2 2 40mmHg 40mmHg COCO2 246mmHg46mmHg血液血液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组织换气组织换气: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动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动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动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动脉血)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组织内:组织内:组织内:组织内:OO2 2分压低于动脉血,分压低于动脉血,分压低于动脉血,分压低于动脉血,COCO2 2分压高于动脉血分压高于动脉血分压高于动脉血分压高于动脉血OO2 2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由血液向组织扩散,而COCO2 2由组织向血液由组织向血液由组织向血液由组织向血液扩散。扩散。扩散。扩散。经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经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经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经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POPO2 2 100mmHg 100mmHg PCOPCO2 240mmHg40mmHgPOPO2 2 40mmHg 40mmHg PCOPCO2 246mmHg46mmHgPOPO2 2 30mmHg 30mmHg PCOPCO2 250mmHg50mmHg肺换气肺换气肺换气肺换气组织换气组织换气组织换气组织换气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动脉血变为静脉血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O2的运输的运输 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运输的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运输的O2中中98.5以与以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方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相结合的方式存在,存在,1.5 以以单纯物理溶解方式存在。单纯物理溶解方式存在。 O O2 2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与血红蛋白的可逆性结合(2)CO2的运输的运输 物理溶解的物理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约占总运输量的5% 主要是主要是碳酸氢盐碳酸氢盐(88%) 化学结合的占化学结合的占95%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氨基甲酸血红蛋白二、呼吸运动的调节二、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和调节呼: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和调节呼: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和调节呼: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各级中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同,正常呼吸各级中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同,正常呼吸各级中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同,正常呼吸各级中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同,正常呼吸运动有赖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各种运动有赖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各种运动有赖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各种运动有赖于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各种传入冲动的整合。传入冲动的整合。传入冲动的整合。传入冲动的整合。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呼吸运动具有节律性呼吸运动具有节律性(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1.肺及胸廓感受器反射肺及胸廓感受器反射肺及气道内、胸廓的关节及呼吸肌等处存在多种类型的肺及气道内、胸廓的关节及呼吸肌等处存在多种类型的感受器,当其受到刺激兴奋后,可反射性地调节呼吸感受器,当其受到刺激兴奋后,可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运动。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感受器分布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感受器分布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吸气时吸气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当肺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肺牵张感受器兴奋肺牵张感受器兴奋,发放冲动增加,经迷走神经传入到达延髓,发放冲动增加,经迷走神经传入到达延髓,抑制吸气抑制吸气,而发生而发生呼气呼气。呼气时呼气时,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刺激减,肺缩小,对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对吸气中枢的抑制解除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吸气中枢再次兴奋,开始又一个新的呼吸周期。枢再次兴奋,开始又一个新的呼吸周期。肺扩张反射:肺扩张反射:肺扩张反射:肺扩张反射: 充气或扩张充气或扩张充气或扩张充气或扩张 抑制吸气的反抑制吸气的反抑制吸气的反抑制吸气的反射射射射肺萎陷反射:肺萎陷反射:肺萎陷反射:肺萎陷反射:肺萎陷肺萎陷肺萎陷肺萎陷吸气反射吸气反射吸气反射吸气反射该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该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该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该反射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发挥对延髓吸气中枢的负反馈作用,防止吸气过长。发挥对延髓吸气中枢的负反馈作用,防止吸气过长。发挥对延髓吸气中枢的负反馈作用,防止吸气过长。发挥对延髓吸气中枢的负反馈作用,防止吸气过长。2. 化学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机体存在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动脉血机体存在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能感受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或脑脊液中PO2、PCO2和和H+的改变,反射性的改变,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地调节呼吸运动。血液血液PCO2和和H+的升高、的升高、PO2的降低,均的降低,均能刺激呼吸。能刺激呼吸。第五节 消化系统生理消化(口腔、胃、肠)吸收 六大六大六大六大营营养物养物养物养物质质糖、脂、蛋、水、无机糖、脂、蛋、水、无机糖、脂、蛋、水、无机糖、脂、蛋、水、无机盐盐、维维生素生素生素生素 消消消消消消化化化化化化 吸吸吸吸吸吸收收收收收收 机械性消机械性消机械性消机械性消化化化化化学性消化学性消化学性消化学性消化化化化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消化道平滑肌的机械收缩缩消化腺分泌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消化腺分泌消化酶酶 已消化物已消化物已消化物已消化物质进质进入血管或淋巴管的入血管或淋巴管的入血管或淋巴管的入血管或淋巴管的过过程程程程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将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成可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将摄入的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成可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然后被消化道黏膜吸收,把以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然后被消化道黏膜吸收,把不能吸收和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不能吸收和消化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一、消化系统基础一、消化系统基础(一)口腔内消化(一)口腔内消化唾液唾液 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成分:成分:成分:成分:近中性、低渗、水(近中性、低渗、水(近中性、低渗、水(近中性、低渗、水(99%99%99%99%)、粘蛋白、)、粘蛋白、)、粘蛋白、)、粘蛋白、 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唾液淀粉酶、溶菌酶 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1.1.1.1.消化作用消化作用消化作用消化作用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为麦为麦为麦 芽糖芽糖芽糖芽糖 2.2.2.2.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湿润与溶解食物,引起味觉 3.3.3.3.杀菌作用杀菌作用杀菌作用杀菌作用 - - - - 溶菌酶、溶菌酶、溶菌酶、溶菌酶、IgAIgAIgAIgA杀菌杀菌杀菌杀菌 4.4.4.4.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洁和保护口腔清洁和保护口腔(二)胃内消化(二)胃内消化贲门腺贲门腺幽门腺幽门腺泌酸腺泌酸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 G细胞细胞 促胃液素促胃液素外分泌腺外分泌腺黏液细胞:黏液黏液细胞:黏液壁细胞:壁细胞:HCl,内因子,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胃液:无色、无味、酸性( (pH0.9-1.5) )胃液的化学性消化胃液的化学性消化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盐酸的作用盐酸的作用: 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 液的分泌液的分泌 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吸收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吸收FeFe2+2+和和CaCa2+2+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pH环境环境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过高的胃酸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有侵蚀作用,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溃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HClHCl和自身激活和自身激活和自身激活和自身激活 胃蛋白胃蛋白酶原原胃蛋白胃蛋白酶pH2活性最活性最强-pH5失活失活蛋白蛋白蛋白蛋白质质眎、眎、眎、眎、胨胨、肽肽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合成,以不具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储存由主细胞合成,以不具活性的酶原颗粒形式储存在细胞内。在细胞内。 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和碳酸氢盐:胃的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胃的黏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黏液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形成厚约5001000 m厚的凝胶层,称为厚的凝胶层,称为黏液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作用:作用:1. 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 摩擦损伤;摩擦损伤;2. 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阻止胃黏膜细胞与胃蛋 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白酶及高浓度的酸直接 接触,保护胃黏膜。接触,保护胃黏膜。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内因子:内因子: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与胃内的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与胃内的Vit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VitB12免受消化酶破坏。免受消化酶破坏。促进促进VitB12在回肠吸收。在回肠吸收。(三)小肠内消化(三)小肠内消化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整个消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受到胰液、胆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小肠运动的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机械性消化化,许多营养物质在这一部位被吸收入机体。,许多营养物质在这一部位被吸收入机体。1. 1. 1. 1. 胰液的分泌胰液的分泌胰液的分泌胰液的分泌2. 2. 2. 2.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分泌与排出3. 3. 3. 3. 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1. 胰液的分泌胰液的分泌胰液为无色的碱性液体,胰液为无色的碱性液体,pH为为7.88.4主要成分: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水解酶、主要成分: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水解酶、核糖核酸酶等多种消化酶和碳酸氢钠等无机物。核糖核酸酶等多种消化酶和碳酸氢钠等无机物。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由胰腺内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由胰腺内小导管细胞分泌,主要作用 1.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酸的侵蚀 2. 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宜的pH环境(环境( pH 7 8 )胰淀粉酶胰淀粉酶: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水:将淀粉、糖原及大多数碳水化合物水 解为二糖及少量三糖。解为二糖及少量三糖。胰脂肪酶胰脂肪酶: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分解中性脂肪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 甘油甘油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在于胰液中。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致活酶肠致活酶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原原糜蛋白酶糜蛋白酶自我激活自我激活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之所以不消化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之所以不消化胰腺本身,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以酶原的形式分泌,胰腺本身,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另一方面,胰液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可防止另一方面,胰液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可防止胰蛋白酶原被激活。胰蛋白酶原被激活。当胰腺严重受损或导管阻塞导致大量胰液积聚在当胰腺严重受损或导管阻塞导致大量胰液积聚在受损的胰腺部位时,胰蛋白酶抑制物的作用便会受损的胰腺部位时,胰蛋白酶抑制物的作用便会丧失,胰蛋白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炎。丧失,胰蛋白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炎。胰液是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胰液是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消化液。如果胰液分泌障碍,就会影响蛋白质与脂肪的消如果胰液分泌障碍,就会影响蛋白质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化和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的吸收,但一般不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吸收,但一般不影响糖的消化和吸收。2.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成分:胆汁的成分:水、无机盐水、无机盐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等不含消化酶不含消化酶胆汁的生理作用:胆汁的生理作用:1. 促进脂肪消化促进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乳化脂肪,增加胰脂酶作用面积2. 促进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吸收: 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 促其转运促其转运 3. 促进脂溶性促进脂溶性Vit A、D、E、K的吸收的吸收 4. 防止胆固醇沉积防止胆固醇沉积3. 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分泌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呈弱碱性。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呈弱碱性。主要作用主要作用:1.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和有害抗原物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胃酸侵蚀和有害抗原物 质及细菌的损害;质及细菌的损害;2. 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环境;3. 稀释肠内消化产物,有利于消化产物的消化和稀释肠内消化产物,有利于消化产物的消化和吸收吸收吸收: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二、二、 吸吸 收收(1) (1) 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部位 口腔、食道:口腔、食道:口腔、食道:口腔、食道:不吸收不吸收不吸收不吸收 胃:胃:胃:胃: 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只吸收酒精、少量水分 小肠:小肠:小肠: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大肠: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第六节第六节 泌尿系统生泌尿系统生理理尿液的生成尿液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脏主要功能:肾脏主要功能: 1. 主要排泄器官主要排泄器官 通过尿的生成与排出,排出体内大部分的代通过尿的生成与排出,排出体内大部分的代谢废物和异物,在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谢废物和异物,在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维持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持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2. 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 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VD3、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尿液的生成包括:尿液的生成包括: 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 滤过膜:滤过膜:三层结构组成三层结构组成三层结构组成三层结构组成 内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层: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层内皮细胞层内皮细胞层内皮细胞层- -窗孔窗孔窗孔窗孔 中间层:非细胞结构的中间层:非细胞结构的中间层:非细胞结构的中间层:非细胞结构的基膜层基膜层基膜层基膜层 外层:肾小囊的足细胞的外层:肾小囊的足细胞的外层:肾小囊的足细胞的外层:肾小囊的足细胞的足突层足突层足突层足突层- -滤过裂隙滤过裂隙滤过裂隙滤过裂隙膜膜膜膜2. 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1 1)物质分子的大小)物质分子的大小)物质分子的大小)物质分子的大小 有效半径有效半径有效半径有效半径 2.0nm 4.2nm 4.2nm,不能滤过,不能滤过,不能滤过,不能滤过 (2 2)物质分子所带电荷)物质分子所带电荷)物质分子所带电荷)物质分子所带电荷 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限制带负电荷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限制带负电荷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限制带负电荷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限制带负电荷的分子通过。如血浆白蛋白(的分子通过。如血浆白蛋白(的分子通过。如血浆白蛋白(的分子通过。如血浆白蛋白(3.6nm3.6nm)若尿中发现大量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提示滤过膜受损,若尿中发现大量高分子量的蛋白质,提示滤过膜受损,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3. 滤过的动力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动力滤过的动力 滤过的阻力滤过的阻力 =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囊内压)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向毛细血管外)(向毛细血管外)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的阻力(向毛细血管内)滤过的阻力(向毛细血管内) 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原尿的胶体渗透压。原尿的胶体渗透压。 滤过的阻力滤过的阻力=滤过的动力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0 滤过平衡滤过平衡4. 4. 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评价肾小球评价肾小球滤过能力的指标滤过能力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正常成人约为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滤过分数: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的百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的百分数。5.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1)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急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滤过面积减少急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滤过面积减少 滤过率滤过率 少尿甚至无尿少尿甚至无尿滤过率滤过率 蛋白尿和血尿蛋白尿和血尿(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3)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二)肾小管、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每天经肾小球滤过所生成的超滤液(原尿)每天经肾小球滤过所生成的超滤液(原尿)180升升排出体外的终尿不超过排出体外的终尿不超过1.5升,升,近近99%的水被重吸的水被重吸收回血液收回血液。 终尿量、成分取决于:终尿量、成分取决于: 肾小管和集合管肾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重吸收、 分泌、分泌、 排泄、排泄、 肾内外因素的调节肾内外因素的调节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1.近端小管:近端小管: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肾小管重吸收的主要部位重吸收全部或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重吸收全部或几乎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K+、磷酸盐、维生素、磷酸盐、维生素、Ca+、Mg+等,大部分的等,大部分的Na+及水及水(6570%)、)、Cl 、HCO3 (8085%)及部分尿素。)及部分尿素。主动排泄异物:对氨基马尿酸、造影剂、青霉素主动排泄异物:对氨基马尿酸、造影剂、青霉素2. 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髓袢降支细段和升支:重吸收滤液中约重吸收滤液中约25%的溶质的溶质(包括(包括Na+、Cl 、K+)和)和20%的水的水3.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约重吸收约9%滤过的滤过的Na+和和Cl ,分泌不同量的分泌不同量的K+和和H+及重吸收不同量的水及重吸收不同量的水影响肾小管转运功能的因素影响肾小管转运功能的因素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小管液内溶质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重吸收水的力量。小管液内溶质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重吸收水的力量。 小管液渗透压增加,水重吸收减少,并导致小管液渗透压增加,水重吸收减少,并导致NaCl重吸收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减少,尿量增加。-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如:甘露醇(可滤过但不被重吸收)的应用如:甘露醇(可滤过但不被重吸收)的应用 糖尿病患者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糖尿病患者尿中葡萄糖含量增高2. 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肾小球滤过量和肾小管(主要是近端小管)重吸收之间肾小球滤过量和肾小管(主要是近端小管)重吸收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即:正常情况时无论肾小球滤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即:正常情况时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对过率增大或减少,近端小管对Na+ 、水的重吸收率也随、水的重吸收率也随之增大或减少。之增大或减少。 -球管平衡球管平衡渗透性利尿渗透性利尿第七节第七节 神经系统生理神经系统生理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1.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神经胶质细神经胶质细神经胶质细神经胶质细胞胞胞胞胞体胞体胞体胞体突起突起突起突起树突树突树突树突轴突轴突轴突轴突树树树树突突突突胞胞胞胞体体体体轴轴轴轴突突突突髓髓髓髓鞘鞘鞘鞘轴突末轴突末轴突末轴突末梢梢梢梢(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一)神经元活动的基本规律2.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传递突触传递 轴突轴突轴突轴突- -胞体突触胞体突触胞体突触胞体突触 轴突轴突轴突轴突- -树突突触树突突触树突突触树突突触 轴突轴突轴突轴突- -轴突突触轴突突触轴突突触轴突突触突触的结突触的结构构突触前成分:通常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有许多突触突触前成分:通常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有许多突触突触前成分:通常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有许多突触突触前成分:通常为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有许多突触小小小小 泡,含神经递质。泡,含神经递质。泡,含神经递质。泡,含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突触后成分:突触后成分:突触后成分: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前膜:有由膜蛋白:有由膜蛋白:有由膜蛋白:有由膜蛋白 构成的钙通构成的钙通构成的钙通构成的钙通道道道道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有神经递质:有神经递质:有神经递质:有神经递质 的受体的受体的受体的受体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ACh)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NE)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类类类 和肽类和肽类和肽类和肽类(二)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二)神经中枢活动的基本规律1.反射中枢:反射中枢:反射反射反射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神经系统对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本方式本方式本方式反射弧反射弧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效应效应效应器器器器反射弧中任一环节被中断,反射活动将不能发生。反射弧中任一环节被中断,反射活动将不能发生。反射弧中任一环节被中断,反射活动将不能发生。反射弧中任一环节被中断,反射活动将不能发生。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等神经元群,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等神经元群,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等神经元群,如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等2.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1)单线联系单线联系: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如视锥细胞元发生突触联系,如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2)辐散辐散: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可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形成突触联系,在感觉传导途径上多见(3)聚合聚合: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表面可接受许多来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与树突表面可接受许多来自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自不同神经元的突触联系,在运动传出途径中多见(4)链锁状与环状联系链锁状与环状联系: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更为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更为复杂且形式多样,可呈链锁状或环状复杂且形式多样,可呈链锁状或环状 3. 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中枢兴奋和中枢抑制 (1)中枢兴奋中枢兴奋: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反射活动中,兴奋必须通过反射弧的中枢部分。的中枢部分。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不同于神经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的传布不同于神经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其兴奋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纤维上的冲动传导,其兴奋传布必须经过一次以上的突触接替。突触接替。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A. 单向传布单向传布B. 中枢延搁中枢延搁C. 兴奋总和兴奋总和: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兴奋在中枢传布需要多个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电位的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爆发动作电位D. 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相同,经过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相同,经过神经中枢的活动,其兴奋的节律会发生变化的活动,其兴奋的节律会发生变化E. 后放后放 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仍可延续一段时间刺激停止后,传出冲动仍可延续一段时间F.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在反射弧中,突触部位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缺氧、在反射弧中,突触部位对内环境变化敏感。缺氧、CO2过多、麻醉、细胞外液过多、麻醉、细胞外液Ca+浓度等均可改变突触部位的浓度等均可改变突触部位的兴奋性及传递能力。兴奋性及传递能力。 突触部位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突触部位亦是反射弧中最易疲劳的环节。(2)中枢抑制)中枢抑制A.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使突触后,使突触后,使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抑制。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抑制。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抑制。神经元的活动发生抑制。B.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前膜去极化幅度变小而造成的抑制。由于突触前膜去极化幅度变小而造成的抑制。由于突触前膜去极化幅度变小而造成的抑制。由于突触前膜去极化幅度变小而造成的抑制。二、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脊髓: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脊髓: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脊髓前角中有脊髓前角中有、三类运动三类运动 神经元神经元1.1.脊休克脊休克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表现表现: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肌紧张降低或消失发汗反射消失发汗反射消失发汗反射消失发汗反射消失血压下降血压下降血压下降血压下降粪尿积聚粪尿积聚粪尿积聚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以后反射可恢复以后反射可恢复以后反射可恢复) )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能够完成某些简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能够完成某些简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能够完成某些简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说明脊髓能够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单的反射活动,但正常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进行活动的。进行活动的。进行活动的。2.2.屈肌反射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 , , ,反射性引起同侧反射性引起同侧反射性引起同侧反射性引起同侧肢体屈肌收缩肢体屈肌收缩肢体屈肌收缩肢体屈肌收缩, , , ,伸肌弛缓伸肌弛缓伸肌弛缓伸肌弛缓, , , ,称屈肌反射。称屈肌反射。称屈肌反射。称屈肌反射。意义:意义:意义: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3.3.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当剌激强度加大时当剌激强度加大时当剌激强度加大时当剌激强度加大时, , , ,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收缩的反射活动。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收缩的反射活动。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收缩的反射活动。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收缩的反射活动。 具有支持体重、维持姿势的作用,保持躯体平具有支持体重、维持姿势的作用,保持躯体平具有支持体重、维持姿势的作用,保持躯体平具有支持体重、维持姿势的作用,保持躯体平衡衡衡衡 4.4.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当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 , , ,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牵张反射。称牵张反射。称牵张反射。称牵张反射。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的类型1 1)腱反射腱反射腱反射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 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2 2)肌紧张肌紧张肌紧张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不易产生疲劳。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不易产生疲劳。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不易产生疲劳。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不易产生疲劳。定义:定义:有神经支配的骨有神经支配的骨有神经支配的骨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动。动。动。特点:特点:特点: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在同一块肌肉中在同一块肌肉中在同一块肌肉中在同一块肌肉中意义:意义:意义:意义: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强肌肉力量。强肌肉力量。强肌肉力量。牵张反射牵张反射腱反射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膝跳反射弧:膝跳反射弧:膝跳反射弧:膝跳反射弧: 叩击肌腱叩击肌腱叩击肌腱叩击肌腱 肌肉受到牵拉刺激肌肉受到牵拉刺激肌肉受到牵拉刺激肌肉受到牵拉刺激 肌梭兴奋性肌梭兴奋性肌梭兴奋性肌梭兴奋性 肌梭的传入肌梭的传入肌梭的传入肌梭的传入N N纤维传入纤维传入纤维传入纤维传入 运动元兴奋运动元兴奋运动元兴奋运动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临床上常检查腱反射来了解脊髓的功能状临床上常检查腱反射来了解脊髓的功能状态。态。如果某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说明相应如果某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说明相应节段的脊髓功能受损;节段的脊髓功能受损;如果腱反射亢进,则提示相应节段的脊髓如果腱反射亢进,则提示相应节段的脊髓失去高位中枢的制约。失去高位中枢的制约。 肌紧张:肌紧张: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运动运动运动运动N N N N元兴奋元兴奋元兴奋元兴奋肌梭的肌梭的肌梭的肌梭的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敏感性兴奋性兴奋性兴奋性兴奋性持续轻微持续轻微持续轻微持续轻微牵拉伸肌牵拉伸肌牵拉伸肌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运动运动运动运动N N N N元兴奋元兴奋元兴奋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重力作用重力作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环环环环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兴奋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兴奋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兴奋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兴奋环实现的环实现的环实现的环实现的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节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其特点: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其特点:对对对对躯躯躯躯体体体体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的的的的调调调调节节节节为为为为交交交交叉叉叉叉性性性性支支支支配配配配,但但但但头头头头面面面面部部部部为为为为双侧;双侧;双侧;双侧;具具具具有有有有精精精精细细细细的的的的功功功功能能能能定定定定位位位位,功功功功能能能能代代代代表表表表区区区区的的的的大大大大小小小小与与与与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的的的的精精精精细细细细复复复复杂杂杂杂程程程程度度度度有有有有关关关关,运运运运动动动动愈愈愈愈精精精精细细细细复复复复杂杂杂杂的的的的部部部部位位位位其其其其代表区也愈大;代表区也愈大;代表区也愈大;代表区也愈大;总体定位为倒置,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为正立。总体定位为倒置,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为正立。总体定位为倒置,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为正立。总体定位为倒置,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为正立。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下下肢肢的的代代表表区区在在皮皮质质顶顶部部,膝膝关关节节以以下下肌肌肉肉的的代代表表区区在在半半球球内内侧侧面面;上上肢肢肌肌肉肉的的代代表表区区在在中中间间部部;头头面面部部肌肌肉肉的的代代表表区区在在底底部部。但但头头面面部部代代表表区内部的安排为正立。区内部的安排为正立。大大大大脑脑脑脑皮皮皮皮质质质质运运运运动动动动区区区区对对对对躯躯躯躯体体体体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的的的的调调调调节节节节,是是是是通通通通过过过过锥锥锥锥体体体体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系和锥体外系下传而实现的。(一)锥体系(一)锥体系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大脑皮质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大脑皮质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大脑皮质发出经延髓锥体而后下达脊髓的传导系)支配躯体除头面部以外的所的传导系)支配躯体除头面部以外的所的传导系)支配躯体除头面部以外的所的传导系)支配躯体除头面部以外的所有全身肌肉有全身肌肉有全身肌肉有全身肌肉皮质脑干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脑干束皮质脑干束(皮质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皮质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皮质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皮质发出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支配头面部肌肉运动支配头面部肌肉运动支配头面部肌肉运动支配头面部肌肉运动均均均均是是是是由由由由皮皮皮皮质质质质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神神神神经经经经元元元元(上上上上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神神神神经经经经元元元元)下下下下传传传传抵抵抵抵达达达达支支支支配配配配肌肌肌肌肉肉肉肉的的的的下下下下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神神神神经经经经元元元元(脊脊脊脊髓髓髓髓前前前前角角角角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神神神神经经经经元元元元和和和和脑脑脑脑神神神神经经经经核核核核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神经元)的最直接通路。锥体系的功能:发动肌肉收缩,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锥体系的功能:发动肌肉收缩,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锥体系的功能:发动肌肉收缩,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锥体系的功能:发动肌肉收缩,完成精细的技巧性运动(二)锥体外系(二)锥体外系把把把把由由由由大大大大脑脑脑脑皮皮皮皮质质质质下下下下行行行行并并并并通通通通过过过过皮皮皮皮质质质质下下下下核核核核团团团团(主主主主要要要要指指指指基基基基底底底底神神神神经经经经节节节节)换换换换元元元元接接接接替替替替而而而而控控控控制制制制脊脊脊脊髓髓髓髓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神神神神经经经经元元元元的的的的传传传传导导导导系统,称为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系统,称为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系统,称为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系统,称为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皮皮皮皮质质质质下下下下核核核核团团团团还还还还接接接接受受受受锥锥锥锥体体体体束束束束下下下下行行行行纤纤纤纤维维维维的的的的侧侧侧侧支支支支支支支支配配配配。由由由由锥锥锥锥体体体体束束束束侧侧侧侧支支支支进进进进入入入入皮皮皮皮下下下下核核核核团团团团转转转转而而而而控控控控制制制制脊脊脊脊髓髓髓髓运运运运动动动动神神神神经经经经元的传导系统称为旁锥体系。元的传导系统称为旁锥体系。元的传导系统称为旁锥体系。元的传导系统称为旁锥体系。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的,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的,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的,锥体外系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常是双侧的,其功能主要与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其功能主要与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其功能主要与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其功能主要与调节肌紧张、肌群的协调性运动有关。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