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燥与临床*秋燥秋燥一 概述二 病因病机三 诊断要点四 辨证治疗原则*秋燥概述秋燥概述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秋燥概述秋燥概述内经“清气大来,燥之胜也”,“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 “燥胜则干”“燥者润之”,“燥者濡之”,“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秋燥概述秋燥概述金元时期“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当时大多数医家均从内燥来认识燥热为患,朱丹溪的四物汤加减、李东垣的润肠丸等均为内燥而设*秋燥概述秋燥概述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立“秋燥论”专篇论述,不仅首创了秋燥病名,并对内燥、外燥做了较系统的论述,认为燥属火热,易伤肺之阴液,治疗“大约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并创制了清燥救肺汤治疗因于肺胃之燥而致的诸气膹郁,诸痿喘呕者。*秋燥概述秋燥概述“燥病属凉,谓之次寒”沈日南燥病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吴鞠通“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若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此属燥热,较暮春风温为重”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王孟英、费晋卿等医家认为秋燥有温、凉两类。*秋燥概述秋燥概述燥有内、外之分,内燥为内伤津血,阴液干枯之证;外燥为秋季外感时令之邪所致,又有温燥、凉燥之别。本节所讨论之秋燥,实指温燥与西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某些肺部感染等疾病相似。*秋燥病因病机秋燥病因病机初秋承夏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初秋承夏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热病邪燥热病邪秋燥秋燥正气不足,摄身不慎正气不足,摄身不慎*秋燥病因病机秋燥病因病机燥热病邪从口鼻入,以肺为病变中心燥热病邪从口鼻入,以肺为病变中心喻喻嘉嘉言言所所说说“燥燥其其先先伤伤上上焦焦华华盖盖”,张张景景岳岳亦亦说说“若若秋秋令令太太过过,金金气气胜胜而而风风从从之之,则则肺肺先先受受病病。”燥燥干干津津液液甚甚,热热邪邪亦亦伤伤津津液液,两两邪邪相相合合为为患患故故伤伤津液最速津液最速*秋燥病因病机秋燥病因病机肺卫燥热肺卫燥热下移胃肠下移胃肠燥干清窍灼伤肺络肺燥阴伤燥干清窍灼伤肺络肺燥阴伤肺燥肠热阴伤腑实肺胃阴伤肺燥肠热阴伤腑实肺胃阴伤陷陷营营血血伤伤真真阴阴*秋燥病因病机秋燥病因病机燥伤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燥伤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肺经为病变中心肺经为病变中心病程中易损伤肺络,移热胃肠病程中易损伤肺络,移热胃肠传变较少,极少病入下焦,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病入下焦,病情较轻 *秋燥诊断要点(一)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一)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二二)初初起起除除具具有有肺肺卫卫表表热热证证外外,必必伴伴有有口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三三)病病程程中中以以燥燥干干阴阴液液为为主主要要病病理理变变化化,病病变变重重心心在在肺肺,影影响响到到胃胃肠肠;病病情情较较轻轻,传传变变较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四)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四)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四、辨治要点四、辨治要点*秋燥辨证原则秋燥辨证原则邪在肺卫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 口鼻咽干燥燥干清窍发热、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 苔黄而干、脉数燥热壅肺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胸满胁痛、 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苔薄而干、脉数*秋燥辨证原则秋燥辨证原则肺燥肠热咽痒干咳、胸胁疼痛、腹部灼热、大便泄泻、舌红苔黄、脉数燥伤肺络咳血肺燥肠闭咳嗽不爽而多痰、胸满腹胀、大便秘结、舌红而干肺胃阴伤身热已退或身微热、干咳或少痰、口鼻咽唇干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秋燥辨证原则秋燥辨证原则气营(血)两燔身热、口渴、烦躁不安、甚或吐血、咯血、衄血、舌绛苔黄燥、脉数燥热耗伤肝肾之阴夜热早凉、口渴、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舌干绛、脉虚*秋燥治疗原则秋燥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润燥并重。邪在肺卫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 叶天士邪入气分清热、泻火、润燥*秋燥治疗原则秋燥治疗原则燥干清窍清宣气热、润燥利窍燥热伤肺清泄肺热、养阴润燥;肺燥肠热清热润肺、清肠坚阴,若兼有络伤咳血,应加入凉血止血药;肺燥肠闭肃肺化痰、润肠通便。*秋燥治疗原则秋燥治疗原则气分燥热炽盛之证,慎用苦寒“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汪瑟庵若须用苦寒药物以泄热者,当与滋润之品同用,中病即止。*秋燥治疗原则秋燥治疗原则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阴液吴鞠通“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燥伤胃阴,五汁饮主之,玉竹麦门冬汤亦主之”。气营(血)两燔清热凉营、凉血养阴;燥伤肝肾之阴滋填真阴、潜镇虚风*秋燥治疗原则秋燥治疗原则上燥治气:针对秋燥病初起,燥热郁闭肺气, 燥伤肺之津液的病变提出的治疗方法。中燥增液: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 致胃肠津液耗损的病变的治疗方法。下燥治血:病之后期,少数正虚邪盛的病例,燥热 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液的病变的 治疗方法。 *病历病历黄,男,28岁,出租汽车司机。初诊日期:1989年11月8日。 病史摘要:患者于昨天中午起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痰少微黄而粘,鼻咽干燥、口微渴。自服“速效伤风胶囊”,晚上热稍退。来诊时见,发热(体温385),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口渴,咽干鼻燥,舌边尖红、苔微黄而干,脉浮数。 *病历病历诊断:秋燥。 辨证:邪伤肺卫。 治则:辛凉甘润,轻宣肺卫。 处方:桑叶10克 北杏10克 沙参15克 花粉15克淡豆豉12克 浙贝10克 鱼腥草10克 青天葵6克 前胡10克 瓜萎12克。每日二剂。 11月10日,二诊:诸症好转,体温375,仍有咳嗽、痰黄稠,舌脉同上。效不更方,以上方去前胡加黄芩12克,服三剂后而愈。*王孟英医案秋燥*叶殿和,庚寅秋患感,旬日后,汗出昏瞀,医皆束叶殿和,庚寅秋患感,旬日后,汗出昏瞀,医皆束手。乃甥余薇恒挽孟英勘之,曰:此真阴素亏,过手。乃甥余薇恒挽孟英勘之,曰:此真阴素亏,过服升散,与仲圣服升散,与仲圣“少阴误发汗少阴误发汗”同例,下竭则上厥,同例,下竭则上厥,岂能引亡阳为比,而以附、桂速其毙耶?岂能引亡阳为比,而以附、桂速其毙耶? 以:以:元参元参地黄地黄知母知母甘草甘草白芍白芍黄连黄连茯苓茯苓小麦小麦龟板龟板鳖甲鳖甲牡蛎牡蛎驴皮胶,为大剂投之,得愈。驴皮胶,为大剂投之,得愈。*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汗出昏瞀,其证有二:一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汗出昏瞀,其证有二:一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阳无所附。一为阴亏于下,孤阳浮越,阴阳不交而阳无所附。一为阴亏于下,孤阳浮越,阴阳不交而欲脱。两证有时都可见到汗出、气促、面赤、烦躁、欲脱。两证有时都可见到汗出、气促、面赤、烦躁、昏瞀等表现,而且多属危候,但其病机虚实则绝然昏瞀等表现,而且多属危候,但其病机虚实则绝然不同,临床若辨证不精,则可能毫厘千里之失!不同,临床若辨证不精,则可能毫厘千里之失!此案真阴素亏,又过服升散,致使阴精益涸,无以此案真阴素亏,又过服升散,致使阴精益涸,无以交恋元阳,所以孤阳浮越而汗出昏瞀欲脱。交恋元阳,所以孤阳浮越而汗出昏瞀欲脱。*治疗之法:以养阴潜阳为主:元参,地黄,驴皮治疗之法:以养阴潜阳为主:元参,地黄,驴皮胶,甘草,小麦,茯苓,白芍(复脉合甘麦大枣胶,甘草,小麦,茯苓,白芍(复脉合甘麦大枣汤加减)甘缓酸敛之法汤加减)甘缓酸敛之法 ,养阴生精;,养阴生精; 黄连,知母黄连,知母苦寒清热除烦;苦寒清热除烦;“三甲三甲”(龟板龟板鳖甲鳖甲牡蛎)牡蛎)潜阳止汗。潜阳止汗。此方为:甘寒、苦寒、咸寒合用此方为:甘寒、苦寒、咸寒合用养阴、清热、潜阳并使养阴、清热、潜阳并使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此证若误为阴盛格阳之昏瞀汗出,而用附、此证若误为阴盛格阳之昏瞀汗出,而用附、桂等辛温燥热抑阴,则犯虚虚实实之弊,足桂等辛温燥热抑阴,则犯虚虚实实之弊,足以促其速毙。以促其速毙。*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