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兴起与发展第三节 我国社区服务的现状1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一、社区服务的含义和属性一、社区服务的含义和属性(一)、社区服务的含义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2(二)、社区服务的属性1、社区服务具有地域性2、社区服务具有一定的群众性3、社区服务具有服务性4、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除此之外,有的学者唐忠新将社会性和综合性也作为社区服务的基本属性。 3二、社区服务的分类二、社区服务的分类根据服务 1、社区养老服务对象划分 2、便民利民服务根据服务 1、补偿性服务性质划分 2、预防性服务 3、 支持性服务根据服务 1、社区内机构提供的服务机构划分 2、社区外机构提供的服务4 1、社区福利性服务根据服务 2、社区公益性服务方式划分 3、社区互助性服务 4、社区志愿性服务 5、社区经营性服务5三、社区服务的内容(一)、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1、公益性服务2、特殊照顾服务3、便民服务4、社区就业和创业服务5、社区保障服务6、为驻区单位提供的服务6(二)、美国社区服务的内容1、休闲服务2、家庭服务3、儿童服务4、教养服务5、精神健康服务6、特殊服务7四、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 我国社区服务工作是在政府搭台、民政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下开展起来的。其管理体制是政府领导下的民政部门的行业管理,街道、社区居委会负责落实执行,其他行业主管部门配合的分工管理体制。8五、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 针对我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下面分类叙述社区服务运行机制。 对于公益性服务,一般是国家或社区组织出资向百姓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动员社区中的企业、个人向社会志愿义务提供公共物品。 对于特殊照顾服务,一般是国家政府财政资助或社会捐赠或第三者付费给福利机构,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给服务对象。 9 对于便民服务中的有偿性服务则是实行用者付费的办法,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提供服务。(可以是公司制、管理承包制、合伙制) 对于便民服务中的无偿性服务则一般是通过由专职的社会工作者到社区中开展社区居民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来实现。10 对于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社区保障服务和为驻区单位提供的服务则由区、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来提供,该中心的运作机制是一种复合机制。在它的服务中既有福利性服务,也有经营性服务;而对于便民服务中的有偿性服务则是实行互助和志愿服务。11六、社区服务的功能 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注重生活质量,日益关心所在社区的发展。 而社会由于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核心家庭等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的变化,产生出许多特殊的需要,这些需要要求社区服务功能的多样化。 中国社会自转型以来,衍生了大量的单位以外的群体,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这些人没有固定的单位提供各种福利服务,他们的生活需要社区来帮助解决。 同时,大量的流动人口出现,必须将他们纳入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而这只能由社区来完成。 这些都在客观上强化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12 社区服务的功能源自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求,目前社区服务的主要功能有:社区服务的 社区服务的保障功能基本功能 社区服务的便民服务功能 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社区服务在政治 在政治领域,稳定社会的功能 经济、社会等领 在经济领域,整合、调节功能 域中的特殊功能 在社会领域,培养良好社会公德功能 13七、社区服务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社区服务与社区需要的关系(二)社区服务与社区意识的关系(三)社区服务与人们工作方式的关系14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兴起与发展 社区服务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二战后,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老人问题、残疾人问题、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业余文化、体育、社交、旅游以及饮食、商业、卫生和家庭服务等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这些新问题,有些必须由政府出面解决,但政府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于是近三十年来,一些国家逐步把由政府负担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转向由政府与社会分担,分散于社区,建立起群众自治、自我服务的小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体系。15一、西方国家社区服务的发展历史(一)英国的社区照顾 英国的社区服务中的社区照顾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的一个范例。1.社区照顾的基本含义 社区照顾是指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动员社区资源,使社会弱势人群能在自己生活和熟悉的社区内获得各种照顾与支持。2.社区照顾的分类 “社区内照顾” “由社区照顾”163.社区照顾的具体形式 一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社区服务中心。 二是开办社区老年公寓。 三是家庭照顾,这是政府为使老人留在社区、留在家庭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措施,具体表现为由家庭成员进行照顾,但政府发给适当的津贴。 四是设立短期护理机构暂托处。 五是上门服务。 六是开办社区老人院,集中收养生活不能自理又无家庭照顾的老年人。 17(二)德国的“邻里之家” 德国的“邻里之家”活动是睦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德国社区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分布于德国各大城市。“邻里之家”是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社区服务机构,但其服务活动得到政府的一定资助与监督。邻里之家为社区中的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多种服务。服务种类包括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等。德国还非常重视志愿服务活动,政府要求未入伍服役的所有中学毕业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社区服务实践,其中包括社区志愿服务活动。18(三)美国的社区服务 美国的社区服务主要有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由政府提供的水、电、煤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服务以及绿化、保洁、照明等维护方面的服务。 另一部分是社区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有两种形式:一是社会志愿者服务,二是在校中学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19(四)日本的社区服务 当代日本社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以及老年人家庭、残疾人家庭、单亲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等。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照顾服务、提供活动场所、开展咨询、劝导服务、提供紧急或暂时庇护住所、定期开展保健和防疫检查、向单亲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赠送礼品,等等。目前,日本有9000多个社区福利志愿者工作者委员会和3000多个社会福利会,还有老年人自助小组、残疾人自助小组、单亲家庭协会等社区服务组织。日本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开展收费服务和募捐,等等。20纵览各国社区服务体现如下共性:第一,服务资金来源多渠道。第二,组织形式多样化。第三,服务设施合理化。第四,服务项目明确化。21二、我国社区服务的产生和发展(一)、我国大陆的社区服务 发展社区服务是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进程。我国大陆社区服务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 1、社区服务萌芽时期2、社区服务形成时期3、社区服务的社会化、法制化与产业化时期22(二)、中国香港的社区服务 香港社区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比较具有代表性。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还是管理的模式或运作的机制,都有许多值得内地吸收借鉴的地方。 1、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2、实行市场化运作,讲求成本效益 3、社工队伍壮大,服务具专业水准23三、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四个转变:1、由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街区微观规划组织向宏观政策导向转变2、由公益服务为主向有偿服务为主转变3、由临时性就业向稳定型就业转变 4、由分散化经营、零星服务、个别活动向产业化、实体化、规模化和社会化转变24四、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服务 中国的社区服务既有国际社区服务的共同点,又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社区服务的特殊性。可以称之为社区服务的“中国特色”,其主要表现是: 1、肩负着“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 2、区、街道、委员会三级服务网站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25第三节 我国社区服务的现状一、一、 我国社区服务的主要成绩我国社区服务的主要成绩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已经根植于全国各地的街道里巷,融入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了一项广为居民认知和依赖的切身事业。其主要成绩表现为: 第一,许多社区已从起步阶段的单项服务扩展成了最近几年的系列化服务。 第二,兴建了一大批社区服务网点和社区服务设施。 第三,社区服务队伍的来源不断丰富,数量不断增多,专业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支由专职、兼职服务人员和广大志愿者组成的庞大的社区服务大军。 第四,探索出了一条“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之路。 26二、我国社区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观念滞后 社区服务体制不顺,缺乏总体的计划性 经费投入不足 资源整合不利 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社区服务体系中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项目欠缺 社区群众对社区服务缺乏强烈的参与意识27三、加快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三、加快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的对策 广泛进行社会动员; 积极探索完善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 加强组织管理和规划管理;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筹集; 加强社区服务队伍管理 ; 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则,建立合理的社区服务 业价格体系; 进一步坚持社区服务的社会福利性及社会福利社会化发展方向; 加强社区行业管理,建立充满活力的社区服务业运行机制 ; 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28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