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5页 / 共82页
第6页 / 共82页
第7页 / 共82页
第8页 / 共82页
第9页 / 共82页
第1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进展报告报告内容n体改总体目标n体改的主要内容(体系)n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n存在主要问题n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一、体改总体目标n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新业务技术体制框架归纳新业务技术体制主要特点:n体现多轨道业务与功能体系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n体现业务、技术、组织的高度集约化n体现科研和业务的紧密结合n体现部门内外的开放性n体现观测体系的综合化、系统化、一体化n体现预报预测、公共气象服务的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n体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技术保障快速响应n体现科技和人才的保障作用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天、空、地)(天、空、地)(天、空、地)(天、空、地)(运行、保障)(运行、保障)(运行、保障)(运行、保障)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科技和人才支撑的多轨道业务体系气候气候气候气候天气天气天气天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大大大大气气气气成成成成分分分分人影人影人影人影空间天气空间天气空间天气空间天气生生生生态态态态气气气气象象象象农农农农业业业业与与与与雷电雷电雷电雷电公公公公共共共共服服服服务务务务平平平平台台台台气气气气象象象象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运行、保障)(运行、保障)(运行、保障)(运行、保障)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一体化观测平台(天、地、空)(天、地、空)(天、地、空)(天、地、空)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多多多多轨轨轨轨道道道道业业业业务务务务1.多轨道业务n多轨道业务近期发展的重点8条轨道(省级6条),但绝不意味着永远只有8条轨道。n重点体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包括地方特色需求)、体现业务服务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要求、体现轨道业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如天气轨道中海洋、交通、水文、航空等专业气象发展)。轨轨道道(国国家家需需求求)层层次次一体化一体化观测平台观测平台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级科技、人才平台科技、人才平台生生态态与与农农业业气气象象信息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平台公共气象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服务平台信息流信息流n考核标准主要“四有”,即:有任务明晰的多轨道业务流程;有责任明确的多轨道业务岗位;有定量化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包括服务产品);有初步的社会反馈效益。多轨道业多轨道业务流程图务流程图一体化设计标准化运行质量监控公共服公共服务系统务系统DATA反馈、改进、提升反馈、改进、提升数据信息流数据信息流科技支撑科技支撑 层 次轨 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天气地面观测高空观测雷达探测数值预报分析处理服务产品加工决策服务提供专业服务提供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 层 次轨 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气候变化监测 气候模式分析处理决策服务提供空间天气监测分析处理服务 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 层 次轨 道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大气成分采样、观测分析处理服务雷电观测 分析处理 实验室测试检测防御措施设计施工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 层 次轨 道 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市级县市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监测预报模型分析评价服务 人影监测分析处理实施 作业后评估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多轨道业务分工和工作重点各级气象部门承担轨道业务轨道国家区域省市县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空间天气人影雷电2.集约化n不是简单集中、堆积,而是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n通过优化业务布局与分工、调整业务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创新来实现,这也是这次改革的重点。n考核标准8条轨道、6大体系必须建立在资源高度共享、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目前,观测系统集约化、数据信息和保障体系集约化、天气和气候模式的集约研发、人才资源使用的集约化。3.研究型n两个“面向”,两个“结合”n关键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队伍科技素质n形成科研和业务的有机结合、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n最终体现在提升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上。n主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科研、技术开发、系统集成等项目)的组织形式、责任主体和经费渠道;二是建立研究型业务项目转入业务运行的转化评定流程和计划进度流程,也需安排相应的转化经费;三是建立明确的研究型业务的成果和效益评价办法,以及升级发展规划,以保持螺旋式上升的持续发展。4.开放式n多学科融合、多部门协同、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n考核指标“三个面向”:面向全世界开放;要全面向外部门开放(充分利用国家高科技主力军资源,利用国家投资资源乘势发展,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的发展就是典型;要向全社会开放,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广聚人才、广纳良策、广集资源。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内容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2.气象预测技术体系改革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4.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改革5.气象科学研究体系改革6.气象教育培养体系改革1.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观测属性单一观测属性单一空间和时间尺度也以天气尺度为主空间和时间尺度也以天气尺度为主 自动化水平不高自动化水平不高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较差,观测精度和稳定性较差,机动观测业务尚未建立机动观测业务尚未建立 集约化程度不够集约化程度不够新拓展业务的支持能力不足新拓展业务的支持能力不足观测规范、标准不适应观测规范、标准不适应行业缺乏统一规划行业缺乏统一规划重点走天基、空基与地基相结合的路子,运用成熟技术,实现遥测、遥感、连续、自动化调整台站布局和网络结构,建设一体化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逐步取消部分目测项目,拓展以大气成分观测和生态与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特种观测建立有利于“观测一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应用”互动的探测体制和机制2.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体系改革 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报预测核心技术发展不快预报预测核心技术发展不快探测资料应用技术水平探测资料应用技术水平远远滞后于远远滞后于探测系统的现代化建探测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设发展水平。天气气候等轨道预报预测水平不高,产品精细化不够天气气候等轨道预报预测水平不高,产品精细化不够预报预测业务平台有待改进n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综合人机交互工作平台还没有形成。预报预测业务体制不尽合理n预报预测业务分工“上下一般粗”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中央台中央台省台省台市台市台县局县局重点n三定n精细化、无缝隙、多领域n长的更长,短的更短,专的更专重点也即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组织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突出临近天气预报,提升突发性灾害性天气能力发展专业气象预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气象的需求预报时效 预报对象预报方法范围临近预报(h) 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 外推预报(客观主观) 中国大陆和海区短时预报(1h) 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 气象要素精细数值预报,集合预报,专家系统,预报员订正精细数值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 中国大陆和海区短期预报(12-72h) 灾害性天气及其相关灾害落区概率预报气象要素集合预报,预报员订正精细数值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全球中期预报(4-10天)气象要素集合预报,解释应用,预报员订正全球延伸期预报(次季节预报)重大过程,气象要素趋势全球集合预报,物理统计全球3.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改革n存在问题气象服务针对性、多样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薄弱,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尚未建立,气象灾害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指标和方法仍不完备;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不够,决策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缓慢,预警公众覆盖面存在明显空隙;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用户的沟通机制没有完全建立,与用户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n规范公共气象服务的内涵n决策服务 针对性、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n公众服务 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n专业服务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n科技服务 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以及支持科研业务发展的反馈机制。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统一公众服务出口n电视天气预报服务n广播气象信息服务n气象与农情电视服务n城市环境气象服务n专业气象服务n网上气象信息服务n电话气象信息服务n气象警报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气象局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气象台气象台专业、科技服务专业、科技服务专业台、气象局专业台、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各轨道业务产品各轨道业务产品各类气象情报及灾情信息各类气象情报及灾情信息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反馈反馈以各级气象局以各级气象局名义名义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决策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各各轨轨道道产产品品影视制作单位影视制作单位网站运行单位网站运行单位电话公众服务运行单位电话公众服务运行单位手机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手机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报纸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报纸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广播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广播气象信息运行单位气象警报系统运行单位气象警报系统运行单位其他系统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其他系统气象信息运行单位公公众众气气象象服服务务再再加加工工和和包包装装以各级气以各级气象台名义象台名义专业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台名义服务效益服务效益评估评估气象科技服务气象科技服务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气象专业监测信息气象专业监测信息各部门共享资料各部门共享资料各轨道业务产品各轨道业务产品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气象信息加工处理平台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相关行业用户相关行业用户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以各级气象局专业气象台名义台名义服务效益服务效益评估评估4.信息技术保障体系改革主要问题数据处理与管理现有数据处理业务体制滞后于新型探测系统的发展;新增数据的业务技术规范急需建立;数据质量缺少监控措施;数据管理、汇交和共享政策不系统;数据标准不完善,未形成行业标准。信息系统结构与信息共享平台n多圈层数据收集、融合、共享机制和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资源还未能实现高效配置与充分共享;n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能力不强;技术保障n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投入不足;n保障业务能力不高,基础设施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缺少应急机动装备和备份技术措施;n保障研发功能缺乏,难以形成“研究开发使用再研究”的链条;n保障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反馈不畅,反应迟缓,维修响应时效低;重点走“高速, 宽带, 安全, 数字化”的路子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全网监控实行国家、区域、省三级大型气象设备维修供应体制加强技术保障快速反应重点气象通信系统 9210 工程 (VSAT) 地面分组交换网(CHINAPAC) 专网与公网: 由专网专用为主向公网专用为主转变 卫星网与地面网:地面网为主,卫星网为辅, 辅助网作用: 备份 分流 开拓观测数据收集流程图观测数据收集流程图数据分发流程数据分发流程图图5.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主要问题n针对业务需求设立科研项目存在体制和机制性障碍;n在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和业务结合、科研与业务人员流动、科研成果的业务转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尚不完善;n在学科带头人数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团队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n在观测资料方面特别是雷达和卫星资料的深层次应用,一些关键技术的科学合理把握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以及基础科技的储备和积累等方面,都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重点n继续推进院所的体制改革:竞争、流动、开放、搞活n分类建立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体制与机制n常规性业务(天气、气候)n研究型业务(气候变化、大气成分、人影、雷电、农气与生态)n基础性业务(观测、通信)建立七项机制n建立观测、分析、模式、预报预测、服务各功能间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研究型气象业务体系n建立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的分工协作机制n建立科技和业务人员流动机制n建立面向业务发展需求的科技立项机制及管理机制n加强科技成果业务转化的中试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向业务转化的有效机制n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和业务转化的激励机制n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创新理念6.教育培训体系改革主要问题n一是适应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的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形成;n二是气象教育培训能力不强,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还不适应新型业务技术体制对气象人才培养的需求;n三是教育培训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n四是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稳定的气象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等。n调整人才结构-使用、培训、引进n改进人才选拨培养办法”十百千工程“n国家、区域和省级培训基地,市级培训点n局校合作 三、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主要进展 20062006年全省局长会议发出改革动员令年全省局长会议发出改革动员令; ;全年全年5 5次党次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全省局长研讨会共同主题:全面组中心组学习、和全省局长研讨会共同主题:全面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推进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党组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职能处室具党组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职能处室具体指导,直属单位和市局组织实施,体改工作按照体指导,直属单位和市局组织实施,体改工作按照总体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取得初步成效。总体方案要求,扎实推进,取得初步成效。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迈出可喜步伐 第一阶段(上半年)为改革部署和机构调整阶段全面部署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主汛期前机构调整到位;初步形成多轨道、集约化业务框架。 第二阶段(下半年)为业务布局和岗位设置深入调整阶段建立多轨道业务和集约化功能体系;进一步落实“三站四网”方案;细化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业务布局;做到任务、机构、主要人员落实,初步形成新的业务体系。两阶段改革基本到位,有初步成果;两阶段改革基本到位,有初步成果;多轨道业务协同作战,在重大服务中发挥了作用。多轨道业务协同作战,在重大服务中发挥了作用。省局下发了多轨道业务方案;基本建立了特色的不同层次多轨道业务流程和产品;初步形成了一批新的多轨道业务产品。如: 黄河流域天气预报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大气成分(酸雨)监测(评估、分析)报(公)告人影作业条件潜势预报强雷电活动预警预报1、发展多轨道业务召开多轨道和各功能体系业务发展座谈会 n体改办召开各轨道和体系负责人座谈会n2007年的工作计划n工作中存在的问题n各轨道之间的融和与协作,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健全综合观测体系结合“十一五”规划,制定了“三站四网”实施方案,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呈现特色,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近300个(含酸雨站),全国达到1700多个。“三站四网”布局调整分步骤启动,完成了业务布局、功能和业务流程;完成了5个国家气候观象台环境勘查,协助中国局开展了新仪器试验考核(大型蒸发)。完成了按新站网结构的业务运行切换的工作。 3、完善预报预测体系正在制定各轨道业务管理规定与办法;严格轨道业务流程、产品标准、预报质量检验等管理办法;4、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现了多轨道产品;初步建立了全省气象应急管理预案、协作体系;与交通、农业、林业、农机、安全生产与监督等部门应急协作机制明确了以多轨道业务产品强化决策服务的任务和流程。6条轨道全部有重大气象信息专报,省领导11次批示。5、强化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协助完成了中国局气象宽带通信网升速实现了部分现代化设备(雷达)全网运行监控基本实现了下列预报预警信息共享自动站数据自动雨量站灾害性天气预警(雷达);灾害及次生灾害性天气指导预报;森林火险监测预报乡镇天气预报。 6、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召开了全省气象科技大会; 制定了河南省气象局贯彻的实施办法建立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建立;开放实验室进入实质性阶段。7、加强气象教育培训体系n 培训基础条件建设;培训基础条件建设;n省局培训中心集中精力搞好在职培训;省局培训中心集中精力搞好在职培训;n高层次培训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培训;高层次培训和一线高级专门人才培训;n围绕体改制定了培训计划。围绕体改制定了培训计划。8、调整业务组织机构启动省级业务单位机构方案批复;各省辖市气象局根据批复机构编制调整方案:选配了科技管理骨干,优化了机构配置和处级干部队伍结构;对基本业务岗位职责进行细化,明确了岗位要求和规章制度。9、积极参加区域中心五大功能的落实落实管理协调:参与编制区域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落实业务指导:参加建立区域天气气候会商和联防机制,落实科研组织:参加制定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推广计划落实技术支持:积极参与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区域重大装备保障机制; 落实专业培训:参加区域培训体系雷达保障。10、加大宣传,配套措施逐步到位省局组织局领导和各轨道业务、体系负责人参加的区域中心体改宣讲报告会,并通过电视转播全省,听众覆盖了全省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开辟省气象局网站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宣传专栏、体改办编制体改进展;通过“十一五”规划统筹和引导省辖市级局业务发展;调整业务运行经费定额;选拔12名省级多轨道业务牵头人和功能体系业务牵头人;四、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党组安排,去年10月份以来,胡鹏局长和省局领导分别带队到10多个市局调研,并对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情况进行检查指导。2007年1月局体改办组织召开各轨道业务、功能体系负责人座谈会。 调研和座谈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1:在体改认识上还存在不到位现象n认识不到位(战略性、重要性、必要性)n理解不到位(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n责任不到位(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n贯彻不到位(阶段性、紧迫性、可行性) n上动下静:一些单位主动思考并参与改革的少,被动接受应付改革的多上急下缓:一些市县局动作缓慢,有的市局到12月份机构才到位;上紧下松:省局步步紧凑、环环相扣,一些市县局仍按照传统的工作晃晃悠悠; 还需要加强对市县级体改工作的指导问题2:体改创新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n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体制问题解决后,还会面临机制上的困境。n各单位机构和人员也落实了,问题的关键是任务落实没有完全做到,各单位的办法都还不多。n体改推进主要靠行政手段办法一级一级往下压。需要对机制进行探讨问题3:省级业务的集约化顶层设计、左右分工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明晰n省级多轨道、集约化业务流程尚待完善。n省级业务牵头单位与合作单位相互融合的业务体系亟待完善。n国家级与区域级、省级轨道业务尚未形成有机整体。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问题4:省级新的业务体系尚未建立n由于需求调研和服务渠道沟通不足,一些多轨道业务产品不能与经济社会需求进行良性互动。n部分轨道业务缺乏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尚未落实。n对轨道业务内涵没有完全领会,多轨道业务发展打“退堂鼓”。n发挥多轨道业务牵头人作用机制和办法还没有建立n各轨道业务间缺乏互动、联动;内在联系尚待发掘。协作机制需要加快建立问题5: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进展不快n集约化体现在体改各个环节,包括观测、预报、装备、信息、流程、科技、人才等,还体现在体改各个层面。但上下一般粗、左右一样多的问题还比较突出。n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成为制约体改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由于轨道业务的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n将集约化理解为简单的集中、开放式理解为协议的签订。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需要新的突破问题6: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有待加强n对多轨道业务观测需求未进行整合,各轨道观测项目分散在各站,一站多能原则未能充分体现,集约化程度有待提高,缺乏综合观测系统总体规划;n自动化探测整体落后,国家气象站的自动气象站、多要素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等等。n自动雨量站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应用(实时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需求;一体化设计落实、自动化监测、标准化运行、质量监控是下一步的关键任务。五、明年工作安排和要求总方案提出:第三阶段(总方案提出:第三阶段(2007-20102007-2010年)为业务体年)为业务体系与人员结构优化阶段。系与人员结构优化阶段。逐步完善多轨道业务逐步完善多轨道业务强化业务功能体系强化业务功能体系丰富业务服务产品丰富业务服务产品优化队伍结构优化队伍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实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目标全面实现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目标20072007年是巩固前两个阶段改革成果年是巩固前两个阶段改革成果启动第三阶段改革的关键之年,至关重要启动第三阶段改革的关键之年,至关重要1深化多轨道业务,强化产品和成果应用n全面完成各轨道业务的年度重点建设任务轨道牵头职能部门要做好年度重点任务的组织协调省级轨道牵头单位要发挥组织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各级轨道业务牵头人的核心作用n做好产品研究开发和业务运行,切实提高多轨道业务的科技含量,着力增强多轨道业务的综合服务能力各轨道要做到有任务明晰的业务流程;责任明确的业务岗位;科学定量的业务产品;以产品为核心!完善的质量考核系统;良好的社会反馈效益。2大力推进功能体系建设,引领现代化建设向集约化发展迈进n以“三站四网”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建设n进一步做好“三站四网”的业务切换工作,确保观测资料的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连续性。n做好郑州中心国家观象台建设工作,选好2个准备建设的观象台。n做好各类观测台站自勘自查工作。n加快省级集约化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建设,使其能够真正起到引领和牵头作用;n认真分析6轨道和6体系在资源配置、科技支撑、流程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体现个性需求的差异化,谋求共性需求的集约化n 根据科技创新改革方案组织省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根据科技创新改革方案组织省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如设立开放基金、建立开放研究室。如设立开放基金、建立开放研究室。n以完成以完成20072007年研究型业务项目为契机,制订科技创新能力年研究型业务项目为契机,制订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与转化能力评价办法,组织评估检查。和成果应用与转化能力评价办法,组织评估检查。n 组织各级业务单位提出和凝炼若干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组织各级业务单位提出和凝炼若干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试验、检验和转化。开发问题,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试验、检验和转化。3 3加快研究型业务建立,加快研究型业务建立,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 4积极开展体改全员培训,积极开展体改全员培训,大宣传和经验推广大宣传和经验推广p完成结合我省实际体改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并着手开展培完成结合我省实际体改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并着手开展培训工作。训工作。p省局加大体改宣讲力度。省局加大体改宣讲力度。p充分利用网站、报纸,大力积极宣传体改成果及进展。充分利用网站、报纸,大力积极宣传体改成果及进展。p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对部分改革成果进行分析,推广成功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对部分改革成果进行分析,推广成功和典型经验。和典型经验。5 5加强科学管理加强科学管理p改革重点在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上,体改各项任改革重点在体制机制建立完善上,体改各项任务需要落到实处,每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得务需要落到实处,每个人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得到发挥。要建立与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科到发挥。要建立与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科学管理规章制度学管理规章制度: :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加大检查、监督、指导力度加大检查、监督、指导力度落实体改关键绩效目标考核落实体改关键绩效目标考核以人为本n卫星雷达自动站气象监测无处不在n预报预测预警报气象服务无微不至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