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2页
第2页 / 共82页
第3页 / 共82页
第4页 / 共82页
第5页 / 共82页
第6页 / 共82页
第7页 / 共82页
第8页 / 共82页
第9页 / 共82页
第1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颢昕吴颢昕 医学博士医学博士定义:定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发展概念:概念:疾病未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措施,做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生原原则:是根据:是根据发病学的基本病学的基本观点制点制订的。的。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1、顺应自然:方法:太极拳、八段方法:太极拳、八段锦、易筋、易筋经等等注意事注意事项:(1)因人而宜,运)因人而宜,运动适度适度(2)运)运动量由小到大,量力而行量由小到大,量力而行(3)持之以恒)持之以恒(1)合理)合理调配配饮食食(2)饮食有食有节(3)饮食宜忌食宜忌6、药物、针灸、推拿治疗(1)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污染。(2)药物预防。苍术、雄黄烟熏法消毒灭菌,可以预防呼吸苍术、雄黄烟熏法消毒灭菌,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道疾病。贯众、板兰根贯众、板兰根( (或大青叶或大青叶) )煎汤饮,可预防流行煎汤饮,可预防流行性感冒和腮腺炎。性感冒和腮腺炎。茵陈、栀子等煎汤饮,预防肝炎。茵陈、栀子等煎汤饮,预防肝炎。马齿苋鲜者捣取汁或煎汤饮,预防菌痢。马齿苋鲜者捣取汁或煎汤饮,预防菌痢。 含义: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含义:疾病发生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一一) )早期诊治早期诊治目的:防止疾病的传变。目的:防止疾病的传变。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外邪致病,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外邪致病,就有由表传里,步步深入的规律。就要求医就有由表传里,步步深入的规律。就要求医生能早期诊治,否则疾病依次传变至五脏,生能早期诊治,否则疾病依次传变至五脏,此时治疗疗效欠佳。此时治疗疗效欠佳。肝属木肝属木脾属土脾属土肝木旺能乘脾土导致脾病,故治疗肝病常肝木旺能乘脾土导致脾病,故治疗肝病常配合分健脾和胃的方法。配合分健脾和胃的方法。叶天士叶天士认为温热病不仅可以伤及胃阴,认为温热病不仅可以伤及胃阴,而在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又而在伤及胃阴之后,病势进一步发展,又可以耗及肾阴,因此在治疗时,主张在可以耗及肾阴,因此在治疗时,主张在“甘寒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养胃的方药中,加入“咸寒咸寒”滋肾滋肾之品。从而概括出务必之品。从而概括出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的防治原则。“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的含义:含义:安,安抚、充实等安,安抚、充实等调养的方法。调养的方法。未受邪之地,尚未受到邪气侵犯的部位。未受邪之地,尚未受到邪气侵犯的部位。 热邪热邪胃阴耗损胃阴耗损( (主要用养胃阴药:沙主要用养胃阴药:沙参、麦冬、石斛参、麦冬、石斛) ) 肾阴耗损肾阴耗损( (稍加滋肾稍加滋肾阴药:元参、生地阴药:元参、生地) )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则: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候治法: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于证候的具体治疗方法的具体治疗方法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则是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指导思想:治病求本指导思想:治病求本含义: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含义: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疗。 寻找疾病本质的方法:寻找疾病本质的方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寻找疾病各自独立的特殊本质,通辨病:寻找疾病各自独立的特殊本质,通过全过程认识与把握疾病发展和转归的总体过全过程认识与把握疾病发展和转归的总体特点。特点。辨证:寻找疾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病理变辨证:寻找疾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从局部发展中把握病变的主要矛化的本质。从局部发展中把握病变的主要矛盾。盾。标本的概念:标本的概念:本本本质本质( (本本) ) 标标现象现象( (末末) ) 标本的相对性:标本的相对性: 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疾病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会发生变化,标本亦会发生变化方面会发生变化,标本亦会发生变化 。从疾病的先后分析:从疾病的先后分析:先病为本,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后病为标。从发病学的角度来分析:从发病学的角度来分析:正气为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气为标。从辨证施治角度来说:从辨证施治角度来说:虚证以正气为本,虚证以正气为本,实证以邪气为本。实证以邪气为本。标本之标本之“本本”与治病求本之与治病求本之“本本”既有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别又有联系。标本之标本之“本本” 病证的本质,病证的本质, 先病先病( (与后病相对而言与后病相对而言) ) 含义较广含义较广治病求治病求 本之本之“本本”指:指: 病证的本质。病证的本质。 含义较窄含义较窄 (一一) )急则治标急则治标 含义:含义: 标病急重,成为主要矛盾,若不及时救标病急重,成为主要矛盾,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时,治,可能危及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治疗时,先治其标,待危重的症状缓解后,再依据先治其标,待危重的症状缓解后,再依据病因病机进行调治病因病机进行调治 举例:举例: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水臌病人,当腹水大量增加,腹部胀满,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时,应先治腹水,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时,应先治腹水,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病情稳定后,再调理肝脾,治其本。 又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又如某些慢性病患者,原有宿疾又复感外邪,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再治宿疾以邪,亦应先治外感以治其标,再治宿疾以治其本。治其本。( (二二) )缓则治本缓则治本含义:含义: 标症不急,病势比较缓和或病程较标症不急,病势比较缓和或病程较长时,必须针对病因病机,从疾病的根本长时,必须针对病因病机,从疾病的根本进行治疗。进行治疗。本法对慢性疾病、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本法对慢性疾病、急性病恢复期有重要指导意义。导意义。气虚血瘀所致偏瘫,采用益气、活血、化气虚血瘀所致偏瘫,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之法治其本。瘀之法治其本。急性热病后期,多用养阴增液法以治其本急性热病后期,多用养阴增液法以治其本本法适用于本法适用于“标标”的病机不急,但属于的病机不急,但属于“本本”的病机未必缓和。的病机未必缓和。( (三三)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l. l.含义:标病与本病俱急或标病和本病俱缓含义:标病与本病俱急或标病和本病俱缓之时,应标本兼治之时,应标本兼治2.2.运用:运用:标本先后的运用原则:标本先后的运用原则:1. 1.病势缓慢,当从本治病势缓慢,当从本治2.2.病势急剧,首先治标病势急剧,首先治标3.3.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则标本兼治。标本俱急、或标本俱缓,则标本兼治。疾病的后期,邪气轻微,而以正气虚弱为主;疾病的后期,邪气轻微,而以正气虚弱为主; 疾病初愈疾病初愈( (邪气已除邪气已除) ),而正气尚未恢复。,而正气尚未恢复。 对这两种情况,都可运用扶正法治疗。对这两种情况,都可运用扶正法治疗。扶正的常用治法:扶正的常用治法: 益气法益气法 治疗气虚证治疗气虚证 养血法养血法 治疗血虚证治疗血虚证 滋阴法滋阴法 治疗阴虚证治疗阴虚证 温阳法温阳法 治疗阳虚证治疗阳虚证以上举例说明,结合脏腑则更为具体。以上举例说明,结合脏腑则更为具体。 扶正法的作用:扶正法的作用: (1)(1)补虚补虚( (因病致虚因病致虚) ) (2) (2)大虚危急可用作挽救生命。大虚危急可用作挽救生命。 (3)(3)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扶正法的手段扶正法的手段: (1)(1)药物疗法药物疗法 (2)(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 (3)(3)气功疗法气功疗法 (4)(4)体育疗法体育疗法 (5)(5)饮食疗法饮食疗法 2 2、袪袪邪邪适用于实证适用于实证。 。 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一、虚证宜扶邪,实证宜祛邪。一、虚证宜扶邪,实证宜祛邪。 袪袪邪务尽,以免复伤正气。邪务尽,以免复伤正气。 虚实错杂证中之实邪,一般不如纯实证那样虚实错杂证中之实邪,一般不如纯实证那样严重,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邪气久留而严重,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造成邪气久留而复伤正。复伤正。临床时对虚的一方可以用药物渐补或饮食调临床时对虚的一方可以用药物渐补或饮食调养而慢慢获效,而对于实的一方,决不可以姑养而慢慢获效,而对于实的一方,决不可以姑息,力求尽早尽快根除之。息,力求尽早尽快根除之。2 2、扶正而不留邪,、扶正而不留邪,袪袪邪而不伤正邪而不伤正 扶正与去邪药在一起使用,很容易造成扶扶正与去邪药在一起使用,很容易造成扶正药碍邪,对实的一方不利,正药碍邪,对实的一方不利,袪袪邪药伤正,对邪药伤正,对虚的一方不利。虚的一方不利。3 3、权衡邪正盛衰主次关系和轻重缓急,决定扶、权衡邪正盛衰主次关系和轻重缓急,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 实兼虚实兼虚 泻中兼补泻中兼补 虚兼实虚兼实 补中兼泻补中兼泻 虚实并重虚实并重 补泻各半补泻各半适应证:适应证:虚实错杂证虚实错杂证( (正虚邪实正虚邪实) )具体又分三种情况: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1 1)先)先袪袪邪后扶正邪后扶正邪气虽盛,但正气尚能耐攻邪气虽盛,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如瘀血所致之崩漏,瘀血不如瘀血所致之崩漏,瘀血不袪袪则出血则出血难止,先难止,先袪袪瘀,再补血瘀,再补血 (2(2)先扶正后)先扶正后袪袪邪邪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适用于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去邪。气,故应先扶正而后去邪。如某些虫积病人,正气太虚,不宜驱虫,如某些虫积病人,正气太虚,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再应先健脾以扶正,正气得到一定恢复,再驱虫。驱虫。(3 3)扶正与扶正与袪袪邪兼邪兼用用适用于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病证,或正适用于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病证,或正虚邪恋。虚邪恋。概念: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的治疗概念: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相对平衡的治疗原则。原则。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邪盛之实证邪盛之实证 袪袪邪邪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正衰之虚证正衰之虚证 扶正扶正 因此说,这是在扶正祛邪基本治则指导下因此说,这是在扶正祛邪基本治则指导下所制定的。所制定的。 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生理上生理上“阴平阳秘阴平阳秘”( (阴阳相对平阴阳相对平街街) ) 病理上病理上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或偏衰阴阳偏盛或偏衰) ) 辨证上辨证上阴证阳证阴证阳证( (寒热虚实证寒热虚实证) )( (一一) )损其有余损其有余 适应证:适应证: 适用于阴偏盛和阳偏盛的实证。适用于阴偏盛和阳偏盛的实证。运用方法:运用方法:实热证实热证损其阳邪损其阳邪(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 )实寒证实寒证损其阴邪损其阴邪(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 )(二)补其不足(二)补其不足 适应证:适用于阴偏衰和阳偏衰的虚证。适应证:适用于阴偏衰和阳偏衰的虚证。 运用方法:阳衰运用方法:阳衰虚寒证虚寒证补阳补阳( (或配或配补阴药以阴中取阳补阴药以阴中取阳) ) 阴衰阴衰虚热证虚热证补阴补阴( (或配补阳药以阳或配补阳药以阳中求阴中求阴) ) 阳虚不能制阴阳虚不能制阴阴盛明显阴盛明显( (阳虚阴盛证,阳虚阴盛证,补阳兼去阴邪补阳兼去阴邪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阳气损伤明显阳气损伤明显 去阴邪去阴邪( (兼以助阳兼以助阳 ,补其偏衰,补其偏衰) )阴阳两衰出现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衰出现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阴阳双补 单纯虚证,则使用扶正法:单纯虚证,则使用扶正法: 如出现虚实错杂证,而且是以正虚为主,如出现虚实错杂证,而且是以正虚为主,邪盛为次,治疗应以扶正兼以邪盛为次,治疗应以扶正兼以袪袪邪,也属邪,也属于扶正与于扶正与袪袪邪兼用的治则。邪兼用的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所制定的治则。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所制定的治则。但这是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而言但这是从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而言的。的。 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和病理上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气、血与津液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气、血与津液的生理功能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病理变生理功能是不一样的,它们的病理变化也备自不同,因此在治疗上,就必化也备自不同,因此在治疗上,就必须针对其病变特点进行治疗须针对其病变特点进行治疗。 另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是密另一方面,精气血津液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变情况下,可以相互切联系的,在病变情况下,可以相互影响影响( (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讲述过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讲述过) ),因而,因而在治疗上就不能孤立地治气、治血、在治疗上就不能孤立地治气、治血、治津液,而必须调整其关系之失常,治津液,而必须调整其关系之失常,使其恢复正常的协调状态。使其恢复正常的协调状态。 在此,是强调这后一方面,但并不在此,是强调这后一方面,但并不否定前一方面。否定前一方面。 1 1、补精、补精 亦称填精,用于精亏证。亦称填精,用于精亏证。精亏与肾、脾两脏关系密切,故临床常精亏与肾、脾两脏关系密切,故临床常用补肾填精,健脾益气生精法。用补肾填精,健脾益气生精法。2 2、固精、固精 又称摄精,又称摄精,适用于滑精、遗精、早泄等精脱之证。适用于滑精、遗精、早泄等精脱之证。肾藏精,故临床常用补益肾气、固摄精肾藏精,故临床常用补益肾气、固摄精气的方法。气的方法。气虚补气 气病气滞理气血虚 补血 血病血瘀 化瘀津液停聚,小便不利 利尿 津液津液不足,产生内燥 生津润燥 气虚气虚血虚血虚导致气虚致气虚气血双气血双补气病治血气病治血 气脱气脱血脱血脱导致气脱致气脱 益气固脱、止血益气固脱、止血补 血、气血双血、气血双补 (二二)调理气与津液之理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的关系津液病治气:津液病治气: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 脾胃气虚津液生成不足脾胃气虚津液生成不足补益脾胃益脾胃之气之气津液津液输布失常布失常 脾肺脾肺肾等等脏腑气虚腑气虚 补益益脏腑之腑之气气脾肺脾肺肾等等脏腑气滞腑气滞 排泄障碍排泄障碍 调理理脏腑气机腑气机 津液失固津液失固 肺肾气虚汗尿失固肺肾气虚汗尿失固 补益肺肾补益肺肾之气之气 气病治津液:气病治津液:津液丧失导致气虚津脱津液丧失导致气虚津脱 补益津液补益津液(一)调整某一脏腑生理功能1、调理脏腑的阴阳气血2、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1)根据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适宜的治疗原则。(2)根据脏腑气机来制定适宜的治法(3)根据脏腑的苦欲或喜恶来制定适宜的治法(4)根据脏腑的功能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五脏化生贮藏精气,其病多虚,治疗多采用补法。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其病多实,治疗多采用泻法当某一脏腑有病时,会影响到其它脏腑,故在治疗当某一脏腑有病时,会影响到其它脏腑,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1 1、肺脏病变、肺脏病变 心阳不足,血脉瘀阻心阳不足,血脉瘀阻 肺气失降肺气失降 气喘咳嗽气喘咳嗽 温心阳为主温心阳为主 肝火亢盛,气火上逆肝火亢盛,气火上逆 灼伤肺络灼伤肺络 咳嗽吐血咳嗽吐血 泻肝火为主泻肝火为主 脾虚湿聚,痰湿堕肺脾虚湿聚,痰湿堕肺 痰湿壅肺痰湿壅肺 咳嗽痰多咳嗽痰多燥湿健脾为主燥湿健脾为主 肾气虚弱,不能纳气肾气虚弱,不能纳气 肺气上逆肺气上逆动动既气喘既气喘 补肾纳气为主补肾纳气为主2、脾脏病变 肝失疏泄 脾失健运疏肝为主 命火不足 火不生土补补火生主 胃失和降 脾失健运和胃为主重要性l、这一治则具体体现了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2、运用范围广泛。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多数都要涉及到脏腑,而当涉及到某一脏腑的时候,决不能只针对这一脏腑进行治疗,而必须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考虑到各脏腑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辨证,最后确定治法。这样确定的治法,才能符合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而收到满意的效果。1、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1)运用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补母泻子具体治法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适用于肾阴亏虚而肝阴不足,称滋肾养肝法。适用于肾阴亏虚而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肝阳偏亢之证。益火补土法以温补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以温补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脾阳不振之证。振之证。注意:命门学说中的注意:命门学说中的“火火”指肾阳指肾阳五行中的五行中的“火火”指指“心心”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补脾气益肺气之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补脾气益肺气之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证。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证。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肺滋肾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致肺肾阴虚者。(2)运用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运用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法。抑强扶弱法。抑强: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抑制病邪亢盛抑强: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抑制病邪亢盛一方以使不及一方易于恢复。一方以使不及一方易于恢复。扶弱: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扶助正气虚弱扶弱: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扶助正气虚弱一方使太过一方得以平复。一方使太过一方得以平复。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或土虚木乘之证适用于或土虚木乘之证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 运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治疗水湿停聚为运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病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胀满之证。致胀满之证。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滋补肺阴,肃降肺气,佐以清泻肝火以治疗肝滋补肺阴,肃降肺气,佐以清泻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火犯肺。清肝泻肺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清肝泻肺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泻心火滋肾水。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症。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症。肾阴虚亦可引起相火偏旺,亦称为水不制火,肾阴虚亦可引起相火偏旺,亦称为水不制火,这属于一脏本生水火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不能这属于一脏本生水火阴阳的偏盛和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火混为一谈。与五行生克的水火混为一谈。 概念:包括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指治疗概念:包括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依据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因,依据的意思。的意思。 临床治疗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制临床治疗时,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制定出适宜于病情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要知常定出适宜于病情的治疗方法。也就是说要知常达变,灵活处理,这也是一种治疗原则。达变,灵活处理,这也是一种治疗原则。( (一一) )因时治宜因时治宜概念: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概念: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用药的特点。四时,指春、夏、秋、冬四时及其的特点。四时,指春、夏、秋、冬四时及其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晌,可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晌,可参阅绪论阅绪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下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下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l l、慎用某些药物、慎用某些药物 春夏慎用辛温发散药,秋冬慎用寒凉药。春夏慎用辛温发散药,秋冬慎用寒凉药。 原理:原理:“春夏季节春夏季节 耗伤气阴。耗伤气阴。” “秋冬季节秋冬季节 易伤阳气。易伤阳气。” 理解:理解:(1)(1)这也是相对而言,不可机械理解,决不这也是相对而言,不可机械理解,决不可用可用“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来否定辨证施治。来否定辨证施治。(2)(2)慎用并非禁用,这只是提示我们在对慎用并非禁用,这只是提示我们在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轻重等方面,要更加药物的选择、剂量的轻重等方面,要更加仔细,谨慎使用。仔细,谨慎使用。 用寒远(避开用寒远(避开) )寒,用寒药避开寒冷的寒,用寒药避开寒冷的气候。其它三句解释方法相同。气候。其它三句解释方法相同。饮食相宜的情况与用药之法相同。饮食相宜的情况与用药之法相同。 2、宜用某些药物 夏 暑湿 解暑化湿 秋 秋燥 辛凉润燥 春 风温 辛凉解表 寒 风寒 辛温解表 因时令中气候不同,病因有异,发病各别,因时令中气候不同,病因有异,发病各别,因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治法,才能适宜于病因而必须采用不同的治法,才能适宜于病情。情。 当然,时令与气候、病邪、发病的关当然,时令与气候、病邪、发病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总的要求应该是:有是系也不是绝对的。总的要求应该是:有是证即用是药。证即用是药。 ( (二二) )因地制宣因地制宣 概念:因地概念:因地 用药。用药。 地理特点,指高原山区、水网地区、平原地理特点,指高原山区、水网地区、平原地区等等。地区等等。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 l l、病异而治法异、病异而治法异 A.A.地理特点地理特点B.B.气候条件气候条件 C.C.生活习惯生活习惯E. E.体质强弱体质强弱 F.F.多发疾病多发疾病 G.G.治法用药治法用药 2 2、病同而治法异、病同而治法异 西北人体气深而厚疏通西北人体气深而厚疏通地区风寒难于透出重剂地区风寒难于透出重剂外感外感风寒风寒 东南人体气深而簿疏通东南人体气深而簿疏通地区风寒易于疏泄轻剂地区风寒易于疏泄轻剂 以上所讲,决不可以机械地理解。以上所讲,决不可以机械地理解。(三)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1.年龄老人:五脏虚弱,气血亏虚 攻邪宜慎儿童:生机旺盛,易虚易实 慎用补药2.性别妇女用药要考虑经、带、胎、产等情况。妊娠期禁用或慎用竣下、滑利、走窜伤胎之品概念:人体在形态结构、代谢、生理机能(心理特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内外生理机能:代谢在其中心理特征:人格、气质和性格。同类名称:“素质”、“禀质”、“气质”、“禀赋”一、体质与养生一、体质与养生养生又称养生又称“摄生摄生”、“道生道生”,其,其方法贯穿于衣食往行的各个方面,方法贯穿于衣食往行的各个方面,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主要有顺时摄养、调摄精神、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有常、劳逸适度、饮食调养及运动锻炼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的调摄锻炼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的调摄中,都应根据或兼顾体质强弱和阴中,都应根据或兼顾体质强弱和阴阳气血的盛衰的体质特征。阳气血的盛衰的体质特征。(一)饮食调养(一)饮食调养偏热(阳)偏热(阳)宜凉(小米、大麦、宜凉(小米、大麦、芹菜、黄瓜、西瓜、梨),忌热芹菜、黄瓜、西瓜、梨),忌热偏寒(阴)偏寒(阴)宜温(粳米、糯米、宜温(粳米、糯米、韭菜、油菜、葱姜椒蒜),忌寒韭菜、油菜、葱姜椒蒜),忌寒阴虚阴虚宜甘润生津(白鸭、鳖、宜甘润生津(白鸭、鳖、百合、银耳),忌肥腻厚味、辛辣百合、银耳),忌肥腻厚味、辛辣燥烈燥烈阳虚阳虚宜温补(牛羊肉、狗肉)宜温补(牛羊肉、狗肉),忌寒凉,忌寒凉偏肥胖多痰湿偏肥胖多痰湿宜清淡(如高宜清淡(如高梁、玉米、豆芽、黄瓜、鲫鱼),梁、玉米、豆芽、黄瓜、鲫鱼),忌肥甘忌肥甘(二)精神调摄采用不同心理调节方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气郁质注意情感上的疏导,可用愉情法,如节制法、宣泄法、移情法阳虚质积极鼓励向上,可用固精守神法阴虚质宜静养,可用安心养神法调整机体状态体质的可调性其他其他顺时调养顺时调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起居强宣泄,弱闭藏强宣泄,弱闭藏锻炼锻炼阴动,阳静阴动,阳静二、体质与发病二、体质与发病(一)体质强弱决定发病与否(一)体质强弱决定发病与否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发病与否决定于正邪斗争的结果,正发病与否决定于正邪斗争的结果,正胜则不发病,邪胜则发病。胜则不发病,邪胜则发病。体质(相对稳定)是正气(可变性强)的主要(稳定的)决定因素,因而,体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病与否。外感病:体质强正气盛,邪气难以入侵致病 体质弱正气虚,邪气易侵入而发病内伤病:体质强正气盛,能承受情志刺激而不发病 体质弱正气虚,不能承受情志刺激而发病(二)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二)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与病症的倾向性的易感性与病症的倾向性偏阳质偏阳质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耐寒偏阴质偏阴质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小儿小儿易病简单,多感外邪或饮食易病简单,多感外邪或饮食所伤所伤老人老人易病复杂,多痰饮、咳喘、易病复杂,多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眩晕、心悸、消渴肥胖、痰湿肥胖、痰湿眩晕、中风眩晕、中风瘦人、阴虚瘦人、阴虚肺痨、咳嗽肺痨、咳嗽阳弱阴盛阳弱阴盛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某些特异体质,决定了某些疾病发生某些特异体质,决定了某些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某些出血性疾病(血的内在因素。如某些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癫狂痫(精神分裂症、癫痫)友病)、癫狂痫(精神分裂症、癫痫)、消渴(糖尿病)、多指(趾)症、消渴(糖尿病)、多指(趾)症、眩晕和中风(高血压)、多囊肾、色眩晕和中风(高血压)、多囊肾、色盲、近视、以及过敏性疾病等。盲、近视、以及过敏性疾病等。三、体质与疾病的演变三、体质与疾病的演变质化(从化)质化(从化)疾病的演变随人体脏疾病的演变随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偏倾盛衰的差异,而发生病腑气血阴阳偏倾盛衰的差异,而发生病证性质的变化证性质的变化阴虚阳亢阴虚阳亢热化热化阳虚阴盛阳虚阴盛寒化寒化阴亏血耗阴亏血耗燥化燥化气虚湿盛气虚湿盛湿化湿化四、体质与疾病的转归四、体质与疾病的转归(一)体质(正气)强弱是决定疾病转归(一)体质(正气)强弱是决定疾病转归的主要内因的主要内因体质(正气)强体质(正气)强向愈向愈体质(正气)弱体质(正气)弱复杂、恶化、死复杂、恶化、死亡亡(二)不同体质影响疾病的传变形式(二)不同体质影响疾病的传变形式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传移和变化,传变: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传移和变化,有病性和病位的变化两方面。有病性和病位的变化两方面。病位的传变规律:多向虚弱的病位转移。病位的传变规律:多向虚弱的病位转移。肝病传脾肝病传脾肝病易传脾,脾旺则不传肝病易传脾,脾旺则不传(1)(1)伤寒六经传变伤寒六经传变 顺传顺传太阳传阳(明、少)经太阳传阳(明、少)经阳盛阳盛 逆传逆传太阳传阴(三阴经)经太阳传阴(三阴经)经阳衰阳衰 (2)(2)温病温病 顺传顺传阳明阳明正气未衰正气未衰 逆传逆传心包心包心阴不足心阴不足 小儿、老人小儿、老人易传而难治易传而难治五、体质与疾病的治疗五、体质与疾病的治疗疾病的治疗要考虑体质因素。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要考虑体质因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体质的,尤其是内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体质的,尤其是内伤杂病。伤杂病。( (一一) )用药性味用药性味偏阳偏阳甘寒、酸寒、咸寒、清润,甘寒、酸寒、咸寒、清润,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偏阴偏阴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温补益火,忌苦寒泻火气虚气虚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阴阳平和阴阳平和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忌滋补忌滋补痰湿痰湿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健脾芳化,忌阴柔滋补湿热湿热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清热利湿,忌滋补厚味瘀血瘀血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宜疏利气血,忌固涩收敛(二二)用药剂量用药剂量体质强弱体质强弱剂量大小剂量大小老人、小儿、妇女老人、小儿、妇女宜轻宜轻特殊耐受特殊耐受酌情酌情(三)针灸忌宜(三)针灸忌宜体质体质强:耐受针灸强:耐受针灸弱:不耐受弱:不耐受肥:反应较迟钝,宜深刺,重刺激肥:反应较迟钝,宜深刺,重刺激瘦:反应较敏感,宜浅刺,轻刺激瘦:反应较敏感,宜浅刺,轻刺激综上以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治则,充分体现了以下两个问题:(l)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不孤立地看病证(因人制宜),不孤立地看人(因地、因时制宜),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2)辨证施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辨证论治是原则性(包括各种基本治则),而在此原则指导下,依据人、地、时的不同情况,作出具体处理,则是灵活性。正治与反治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正治与反治系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泻与疾病本质和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而言。(一)(一)正治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的性质,然后分别采用病的性质,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虚者则补之虚者则补之”、“实则实则泻之泻之”的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分析分析 表寒表寒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 麻黄麻黄汤 寒者寒者 正治正治热之里寒之里寒 辛辛热温里温里 四逆四逆汤 表表热 辛凉解表辛凉解表 桑菊桑菊饮 热者者 寒之里寒之里热 苦寒攻里苦寒攻里 承气承气汤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假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假象与疾病的假象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象与疾病的假象一致而言,究其实质,还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方法。进行的方法。主要有主要有“热因热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病证病证病例病例反治法反治法方例方例真寒假热真寒假热阴盛格阳阴盛格阳少阴病,下利清谷,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寒,其人面色赤热因热热因热用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盛格阴阳盛格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有热寒因寒寒因寒用用白虎汤白虎汤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虚满腹胀虚满腹胀发汗后,腹胀满者,发汗后,腹胀满者,久病精血不足之便秘久病精血不足之便秘塞因塞塞因塞用用厚朴生姜半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夏人参汤真实假虚真实假虚实性下利实性下利热结旁流、食结腹泻热结旁流、食结腹泻等病症等病症通因通通因通用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此外还有反佐法:防止阴阳格拒。此外还有反佐法:防止阴阳格拒。反佐法是制方、服药的具体方法:反佐法是制方、服药的具体方法:温热药中酌加少量寒凉药或用冷服法,温热药中酌加少量寒凉药或用冷服法,寒凉剂中酌加少量温热药或用热服法。寒凉剂中酌加少量温热药或用热服法。目的:目的:使药性稍为缓和,防止服药格拒引起呕吐。使药性稍为缓和,防止服药格拒引起呕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