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情绪、动机与归因情绪、动机与归因n n一、情绪n n二、动机n n三、归因1一、情绪一、情绪Eliciting eventCognitive appraisalAutonomic arousalEmotional beliefPerceived arousalExperienced emotion2(一)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一)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n n1.皮肤电反应n n2.呼吸和血压变化n n3.脑电反应n n4.神经介质3(二)情绪的外显行为(二)情绪的外显行为n n在情绪活动时,除了个体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外,在外观行为上也表现出某些有规律的变化。n n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动作和声音三个方面。其中以面部表情最为重要,所谓“察言观色”就是根据面部表情线索即可知该个体的喜好意愿等。41.对面部表情的辨认对面部表情的辨认n n大体说来,对面部表情的正确判断既取决于面部大体说来,对面部表情的正确判断既取决于面部表情者的年龄,也取决于观察者的年龄及训练。表情者的年龄,也取决于观察者的年龄及训练。52.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1)62.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微笑是幸福快乐的表现吗?(2)7二、动机(二、动机(1)n n动机是指由于个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n n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只要它以意向、兴趣、愿望或信念的形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发起人的活动,就可构成活动的动机。8二、动机(二、动机(2)n n以往的研究者一直在关心动机体系中的个别差异问题。例如,人们在追求成就、权利、满足饥饿要求等几方面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n n在这一节中,我们只介绍环境因素怎样激起人们的行为,关心的是反应的共同模式。9二、动机(二、动机(3)n n如果一个人被迫做某事,或违心地说些什么,那么他真正如果一个人被迫做某事,或违心地说些什么,那么他真正的意愿、想法会发生变化吗?这就是的意愿、想法会发生变化吗?这就是FestingerFestinger和和CarlsmithCarlsmith(19591959)研究的出发点,在此以前研究的出发点,在此以前FestingerFestinger提出提出了认知失调(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cognitive dissonance)的理论。这个理论有的理论。这个理论有四个要点:四个要点:一个人如果为矛盾的想法困惑,就会产生失调的感情。一个人如果为矛盾的想法困惑,就会产生失调的感情。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体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失调是不愉快的,因而个体会产生消除它的动机。除了试图消除失调以外,个体将积极地避免加深失调的情除了试图消除失调以外,个体将积极地避免加深失调的情况与信息。况与信息。随着失调加深消除不愉快的动机也更强烈。随着失调加深消除不愉快的动机也更强烈。10二、动机(二、动机(4)n n实验是组间设计,共有3种实验条件。n n控制组(无奖赏),奖赏1美元组与奖赏20美元组。n n自变量是奖赏的数量。n n因变量是被试真实的想法。11二、动机(二、动机(5)12二、动机(二、动机(6)n一般说来,我们的态度决定着一般说来,我们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行为,但我们的行为,但Festinger等人等人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态度。13三、归因三、归因n n最早用实验法研究归因问题的最早用实验法研究归因问题的是是HeiderHeider和和SimmelSimmel(19941994)。)。他他们用动画片的方式模拟了人在们用动画片的方式模拟了人在家中的情况。家中的情况。n n图中长方形表示房子,开口的图中长方形表示房子,开口的地方是门口。大三角、小三角地方是门口。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圆代表人。和小圆代表人。n n当动画片放映时,各种不同的当动画片放映时,各种不同的情景出现。实验中要求被试指情景出现。实验中要求被试指出,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圆各出,大三角、小三角和小圆各代表什么人,解释这些人的各代表什么人,解释这些人的各种行为。种行为。动画片中处在不同位置与形状中的大三角、小三角与圆点、线构成的房屋14(一)当事人与旁观者所理解的行为原因(一)当事人与旁观者所理解的行为原因n nJonesJones和和NisbettNisbett扩展了行为原因的格式塔的观点,扩展了行为原因的格式塔的观点,说明为什么旁观者(说明为什么旁观者(observerobserver)会更多地用个人素会更多地用个人素质来解释行为,而当事人(质来解释行为,而当事人(actoractor)则更多地用环则更多地用环境因素来解释行为。境因素来解释行为。n n在旁观者的知觉视野中人是图形(在旁观者的知觉视野中人是图形(figurefigure)而社会而社会环境是背景(环境是背景(groundground)。)。但是,当事人在行动时但是,当事人在行动时不能看到自身,因此在当事人的知觉视野中社会不能看到自身,因此在当事人的知觉视野中社会环境就成了图形。环境就成了图形。15Nisbett的实验一的实验一16Nisbett的实验二的实验二17Nisbett的实验三的实验三18Nisbett的研究的总结的研究的总结n n这这3 3项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当事人更多地用环境原因来解释自己项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即当事人更多地用环境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旁观者则更多地用个人品质的原因来解释当事人的行为。的行为,而旁观者则更多地用个人品质的原因来解释当事人的行为。n nNisbettNisbett等人认为,如果这等人认为,如果这3 3项研究结果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具有项研究结果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不同的内隐人格设想(不同的内隐人格设想(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是很有意义的。),是很有意义的。n n但他们也承认,其他观点也可能解释这些结果。例如在研究一中,旁但他们也承认,其他观点也可能解释这些结果。例如在研究一中,旁观者对当事人唯一的了解就是当事人是否志愿接待代表团,因此在随观者对当事人唯一的了解就是当事人是否志愿接待代表团,因此在随后的后的9 9点量表估计中,旁观者就更多地受当事人志愿或不志愿的影响,点量表估计中,旁观者就更多地受当事人志愿或不志愿的影响,而不会受当事人其他品质的影响(因为旁观者与当事人是临时组成的而不会受当事人其他品质的影响(因为旁观者与当事人是临时组成的对子,彼此不了解)。即实验程序的安排导致了前面的结果。对子,彼此不了解)。即实验程序的安排导致了前面的结果。19(二)文化与归因(二)文化与归因(1)20(二)文化与归因(二)文化与归因(2)21(二)文化与归因(二)文化与归因(3)n n综合以上的结果可以认为,个人主义者文化的代表美国人倾向于用个人自身的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而集体主义者文化的代表中国人则倾向于从环境或外部原因来解释社会事件的发生。n n即归因模式随文化不同而变化。即归因模式随文化不同而变化。22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