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地球球的的运运动动第二节第二节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图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1 1、自转的概念、自转的概念2 2、自转的方向、自转的方向3 3、自转一周的时间、自转一周的时间4 4、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昼夜交替B、时差(全球分时差(全球分24个时区)个时区)自转自转一一、地球的自转(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知识点一)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2、绕转的中心:地轴。、绕转的中心:地轴。3、方向:自西向东。(地球仪的转动示意、方向:自西向东。(地球仪的转动示意动画片)动画片)4、周期:一天,或约、周期:一天,或约24小时。小时。NS顺时针方顺时针方向向逆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北极上空看北极上空看( (俯看俯看) )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 (仰看仰看) )图 132周期:大约是 24 小时。5、地球、地球自转自转产生的产生的现象现象:昼夜更替昼夜更替。地球不同地方,产生地球不同地方,产生时间差异时间差异先先看到看到日出日出,东边东边时间时间早早,西边西边时刻时刻晚晚(如美(如美国国早晨早晨,则北京是,则北京是晚上晚上)。)。同一地方同一地方的人们,的人们,每天也经历着每天也经历着清晨清晨正午正午傍晚傍晚子子夜夜清晨清晨的连续变化。的连续变化。看动画片。看动画片。1、昼夜更替;2、地球上不同地方,出现了时间差异。东边的地方比西边早东边的地方比西边早时间差异时间差异练习练习1: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的是产生的是A、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现象B、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C、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北半球季节相反D、同一时间,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同一时间,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不同。A太阳太阳直射点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在地球上的移动轨迹移动轨迹假设地球不自转,假设地球不自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地球上分为地球上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且位置保持不变。且位置保持不变。太太阳阳光光的的直直射射与与斜斜射射9090909090606000直射点直射点太太 阳阳 光光 线线太太 阳阳 光光 线线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二、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运动1 1、公转的概念、公转的概念2 2、公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3 3、公转一周的时间、公转一周的时间公转公转二、地球的公转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2、方向:自西向东。、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时间):一年。、周期(时间):一年。4、重要特征:公转时,、重要特征: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轴是倾斜的(地轴(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规定倾角),且的规定倾角),且空间指向不变空间指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4、重要特征:、重要特征:公转时,地轴与公转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轨道的平面成66.5的规的规定倾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定倾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北极星附近。附近。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和公转的轨道平面保持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和公转的轨道平面保持66.5的夹角,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不同位置获的夹角,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不同位置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昼夜长短昼夜长短不断发生变化,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出现从而出现季节的变化季节的变化。5、产生的现象产生的现象:(1)形成形成春春夏夏秋秋冬冬四季四季在地球绕在地球绕太阳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直射点总是有规律地在总是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间来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导致地球在回移动。从而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公转轨道的不同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特点:特点:南南半球与半球与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半球的季节相反。春季:春季:春分日前后的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季:夏季:夏至日前后的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秋季:秋分日前后的秋季: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季:冬季:冬至日前后的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地球的公转春分日春分日3月月21日前后日前后夏至日夏至日6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秋分日秋分日9月月23日前后日前后冬至日冬至日12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太阳直射太阳直射赤道赤道太阳直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太阳直射赤道赤道太阳直射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秋分(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赤道赤道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回归线请看太阳直射点移动简图请看太阳直射点移动简图夏至夏至春分春分秋分秋分冬至冬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23.5之间有规律地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纬线为回归线。 23.523.5N N纬线叫北回纬线叫北回归线,归线, 23.523.5S S纬线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获热就多。 随着太阳直射点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有的移动,昼夜长短有什么不一样?什么不一样?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比较图中昼夜弧的长短春、秋分春、秋分夏夏至至冬冬至至直射直射点点位位置置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各地昼夜长短夜长短赤赤道道南半球南半球各地昼各地昼夜长短夜长短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长夜昼长夜短,越短,越往北白昼越长往北白昼越长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短夜昼短夜长,越长,越往南白昼越短往南白昼越短昼短夜昼短夜长,越长,越往北白昼越短往北白昼越短昼长夜昼长夜短,越短,越往南白昼越长往南白昼越长(2)昼夜长短变化(北半球为例)昼夜长短变化(北半球为例)春分日(春分日(3.21):):昼夜平分昼夜平分。夏至日(夏至日(6.22):昼最长,夜最短。):昼最长,夜最短。秋分日(秋分日(9.23):):昼夜平分昼夜平分。冬至日(冬至日(12.22):昼最短,夜最长。):昼最短,夜最长。23.5N23.5S极昼与极夜示意夏至夏至日日冬至冬至日日(3)地球的)地球的五带五带形成原因:形成原因:在在同一同一时间,时间,纬度不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别。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别。五带名称及重要纬线:五带名称及重要纬线:请看后一张图请看后一张图太阳太阳N地球地球S023.5N23.5S66.5N66.5S热热 带带北北温温带带南南温温带带北寒带北寒带南寒带南寒带赤道赤道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北极圈南极圈南极圈90N北极北极90S南极南极地球地球上的上的五带五带热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北寒带、南寒带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级间,南回归线和南级圈之间圈之间北极圈以北、南极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地区圈以南地区有直射阳光有直射阳光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昼极夜现象有有极昼极昼极夜极夜现象现象获得获得热量热量多,多,气候终年炎热气候终年炎热得到热量比热带少,得到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季节比寒带多,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变化明显获得热量少,气候获得热量少,气候终年寒冷终年寒冷大多数月均温大多数月均温在在20以上以上春暖春暖,夏热夏热,秋凉秋凉,冬冷冬冷大多数月均温在大多数月均温在0以下以下归纳五带特点归纳五带特点高中低纬度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90N030N30S90S60N60S90N66.5N23.5N90S66.5S23.5S0高纬度高纬度中纬度中纬度 低纬度低纬度中纬度中纬度高纬度高纬度热热带带北温带北温带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北寒带南寒带南寒带练习练习1、(、(2003淄博)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淄博)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其位置是(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其位置是()。)。 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转动的中心相同、转动的中心相同B、自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变化、自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变化C、转动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转动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D、自转和公转分开单独进行、自转和公转分开单独进行160E、23SC3、将将地球自转地球自转和和公转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用直线连接起来。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用直线连接起来。A.昼夜交替昼夜交替地球地球自转自转B.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地球公转公转C.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日月星辰东升西落D.四季变化四季变化4、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正确的是(正确的是() A、23.5S冬至日冬至日B、23.5N夏至日夏至日C、23.5N冬至日冬至日D、23.5S夏至日夏至日B5、我国南极考察队由上海出发到我国的南极考察站我国南极考察队由上海出发到我国的南极考察站中山站(中山站(69S,76E),途经地球五带中的几个。),途经地球五带中的几个。A.5个个B.4个个C.3个个D.2个个6、看地球公转图,、看地球公转图,当地球公转哪点时,北半球得到的太当地球公转哪点时,北半球得到的太阳光热量最多?当地球公转至哪点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光热量最多?当地球公转至哪点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最低?当地球公转到哪两点时,全球昼夜平均?阳高度最低?当地球公转到哪两点时,全球昼夜平均? 4夏至夏至点点;冬至;冬至点点;春分;春分和和秋分秋分点点。7、若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若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60时,则太阳直射的最时,则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变为北界线变为。如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如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为90,同一地区还有没有四季变化?,同一地区还有没有四季变化?有没有昼夜交替有没有昼夜交替?8、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中是中是A.冬季冬季B.秋季秋季C.夏季夏季D.春季春季30没有没有有有A9“五一五一”这一天(这一天()。)。A.北京昼夜等长北京昼夜等长B.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7W)没有黑夜没有黑夜C.伦敦(伦敦(0,51N)昼长夜短)昼长夜短D.悉尼(悉尼(151E,33S)昼长夜短)昼长夜短10.当太阳直射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们学校正处于(时,我们学校正处于()。)。A.夏季夏季B.秋季秋季C.冬季冬季D.春季春季CA11.根据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下面四个地区有阳光直射根据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下面四个地区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的地区是()A.热带热带B.北寒带北寒带C.南寒带南寒带D.北温带北温带12.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A.纬度高低纬度高低B.降水多少降水多少C.地形地势状况地形地势状况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13.10月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A.赤道赤道B.北回归线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南回归线D.北极圈北极圈ADC14.有关有关春分日春分日时时,我国各地学校,我国各地学校昼夜情况昼夜情况是(是()。)。A.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B.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C.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D.只有位于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只有位于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15.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位于(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位于()。)。A.回归线上回归线上B.赤道上赤道上C.极圈上极圈上D.本初子午线上本初子午线上AB16.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A.上海(约上海(约31N)B.北京(约北京(约40N)C.海口(约海口(约20N)D.厦门(约厦门(约24N)17.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A.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B.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C.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D.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CC18.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A、南回归线、南回归线B、北回归线、北回归线C、南极圈、南极圈D、北极圈、北极圈19.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5W)位于)位于()。)。A、西半球、西半球B、南寒带、南寒带C、东半球、东半球D、中纬度、中纬度BA20.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A.春分日春分日B.夏至日夏至日C.秋分日秋分日D.冬至日冬至日2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有(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有()。)。A.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B.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一致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一致C.都围绕太阳转都围绕太阳转D.四季的形成是四季的形成是公转公转的结果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昼夜的交替是自转自转的结果的结果BD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