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两对矛盾及其演变趋势朝代朝代(时期)(时期)中央中央地方地方选官、用人选官、用人秦朝秦朝皇帝制、三公皇帝制、三公九卿九卿郡县制郡县制皇帝任免皇帝任免汉朝汉朝汉承秦制,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朝所损益;中朝(武帝)(武帝)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刺推恩令、刺史制度史制度察举制察举制魏晋南魏晋南北朝北朝三省制(形成)三省制(形成)北魏:整顿北魏:整顿吏治、三长吏治、三长制制九口中正制九口中正制隋朝隋朝三省制三省制科举制(创立)科举制(创立)唐朝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完善)(完善)节度使、藩节度使、藩镇(军镇)镇(军镇)科举制(完善)科举制(完善)朝代朝代中央中央地方地方选官、用人选官、用人北宋北宋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行政:中书门下行政:中书门下军政:枢密院军政:枢密院财政:三司财政:三司 军政:收精兵军政:收精兵行政:削实权行政:削实权财政:制钱谷财政:制钱谷监察:通判监察:通判科举制科举制元朝元朝中书省中书省 行中书省(行行中书省(行省、省)省、省)曾一度废除曾一度废除科举科举明朝明朝中书省;撤中书中书省;撤中书省,废丞相;内省,废丞相;内阁阁科举制(八科举制(八股取士)股取士)清朝清朝内阁、议政王大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臣会议;军机处八股取士八股取士(1905废科废科举)举)1、(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2、(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唐、宋)。秦朝政治制度秦朝政治制度1 1、秦的统一(公元前、秦的统一(公元前221221年)年) 2 2、秦朝建立、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君主专制)(2 2)内容:中央:)内容:中央:皇帝制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分工细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1、(12海南)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海南)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三皇”、“五帝五帝”之名而称之名而称“皇帝皇帝”,其,其首要目的首要目的是是 A宣扬托古改制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标榜君权神授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过五帝,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君、王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并为“皇帝皇帝”,来突出个人功业。,来突出个人功业。 君权神授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神给的,具有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考点1:皇帝制度1、皇帝制的由来首要目的:展示并炫耀自己功德 重要目的:是为了圣(神)化自己,使自己成为天下一切崇拜的集中代表。2、特点:皇帝皇帝独尊独尊,王权神化,王权神化皇权皇权至上至上,不可僭越,不可僭越皇位皇位世袭世袭,不可转移,不可转移3、本质:、本质:是是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4、理论依据:君权神授学说君权神授学说是皇帝掌握与运用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中国皇帝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理论依据。历代统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权来加强君权的不可侵犯性。5、影响1) 积极影响:第一,皇帝制度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这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第二,在皇帝制度下,各项政令统一,这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 消极影响: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暴政),从而造成他们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南宋、明朝被蒙古和满洲攻占首都,宋、明群臣拥立皇室后裔以为号召,顽强抵抗。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皇帝是国家、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忠君与爱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有利于一个国家在精神上的统一。2、(、(07宁夏)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宁夏)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变化。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百官之长之长”,其主要职责是,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代表皇帝监督百官考点2:三公九卿制职能:三公:九卿(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和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分工细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分工细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彼此牵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知识拓展:朝议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是指皇帝临朝听政与朝会日期的制度。据据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记载,在秦王更号为皇帝,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有关封禅和以及实行分封制度还是郡县制度,有关封禅和“焚焚书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争议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很激烈,最后由皇帝裁断。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有何积极作用?)。(有何积极作用?)这就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这就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失误。这种朝议制度这种朝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制约制约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作用的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 考点3、中外朝制度(汉武帝)外朝官:丞相、三公九卿内朝官:尚书令、侍中等皇帝侍从官“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的近臣构成。重要政事,“中朝”在宫廷内先自作出决策,以此分割、削弱相权。3、(11全国)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考点4:三省六部制(唐)建设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土局司法部、公检法国防部教育部、文化部(典礼、学校、科举、宣传等)组织部、纪委(考核官员)秦汉时九卿的职务大部分并入六部。州(郡)县六部决策审议执行4、(10福建)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5、(09江苏)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6、(12山东)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考点5:二府三司制(宋)中书门下 :主管全国行政的最高机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参知政事(副)枢密院: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使 三司:主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构 。三司使 7、(11北京)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8、(10山东)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9、(10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0、(12海南)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那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hng)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实际上限制了皇权。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李沆引导真宗关注国计民生,强化他的忧患意识,这易于使皇帝对宰相与执政集团的意见言听计从。对此,王端来先生认为,“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软的和硬的限制君主暴政的理论。于是,在天子之上,就有了道理、法律、天道。官僚们即可以依据这些理论来对君主实行软的教育,启发其自律。如不奏效,则施以硬的强谏乃至废黜。实际上,在中国存在君主的时代,多数情况下,官僚们正是依据这些理论来左右名义上尊崇的君主,主导政治运作。”虽然良相本身有教育、引导皇帝的目的,但在实际上确实限制了皇权,强化了相权。考点6:中书省(元)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右、左丞相。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帝中书省六部考点7:内阁(明)明初,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1380,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皇帝的侍从顾问)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大臣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票拟权。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批红。(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比较)(金P7)本质的区别是:明朝内阁是要对皇帝负责,而英国责任内阁制是对议会负责、服务于全体国民的。明朝内阁是明成祖为了加强专制皇权, 而英国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制恰恰是防止出现专制皇权。明朝的内阁只是一个为皇帝出主意,草拟奏折的秘书班子,并不是一个政府机构,英国的内阁老大即为英国首相,是一个具有实权的国家机构。11、(09浙江)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考点8:军机处(清)12、(07宁夏)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3、(09广东)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考点1:郡县制1、(、(10安徽)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安徽)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分封制与郡县制(金版P2)同:地方行政制度,巩固统治异: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为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的;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官位不世袭,有俸禄,无封地; 3)诸侯国有很强独立性,易成割据实力;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考点2:郡国并行制2、(、(11海南)秦统一后,海南)秦统一后,“废封建,废封建,立郡县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3、(08海南)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考点3:推恩令(武帝)思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强干弱枝,用郡县制压制分封制,推行推恩令以削弱地方诸侯;2.提拔寒门子弟形成中朝用以对抗外朝;3.频繁换相以削弱宰相权威;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5.设立盐铁国家垄断经营,控制国家命脉6、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7、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考点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政:行政:财政:监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金P7)特点:影响:1)积极:基本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2)消极:造成“三冗二积”局面考点5:行省制度(元)4、(11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选官制度(11上海)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问题:(12分)(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世卿世禄制;推举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金P6):西周:世卿世禄制(血统)秦国:商鞅变法:军功爵制(军功)秦朝、西汉初:军功爵制汉武帝:察举制(德才)(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才学)(评价?)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元:一度暂停科举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1905,清朝正式废除科举制。(注意联系英国的文官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1、(10年江苏卷)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11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3、(11广东)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4、(11江苏)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5、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