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为之不厌之不厌,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教教”和和“学学”是一个永恒的互动话题是一个永恒的互动话题“教学相长教学相长”17172 2 子曰:子曰:“性性相近也,相近也,习习相远也。相远也。”17173 3 子曰:子曰:“唯唯上知上知与与下愚下愚不不移移。”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所有的中人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这就肯定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这就肯定了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重要性和和必要性必要性。17172 2 子曰:子曰:“性性相近也,相近也,习习相远也。相远也。”17173 3 子曰:子曰:“唯唯上知上知与与下愚下愚不不移移。”子曰子曰: :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 ,上也上也; ;学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 ,次也次也; ;困而学之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困而不学, ,民斯为下矣。民斯为下矣。(16.9)(16.9)【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通过学习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15153939 子曰:子曰:“有教无有教无类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高下贵贱之分,更不管之分,更不管种族、地域、年龄种族、地域、年龄等因素,只要你有心向等因素,只要你有心向学,都可接受教育。学,都可接受教育。这样思想的根源是这样思想的根源是“性相近性相近”的人性论。的人性论。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大致有三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第一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育。何晏认为,何晏认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何晏论语集解)第二种解释: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中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注为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中的中的“有有”应释为应释为“域域”,即分划居住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的意思;“教教”应释为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类”则是则是“族类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7 72525 子以子以四四教:文、行、忠、信。教:文、行、忠、信。11113 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6.1316.13 学学诗诗、学礼。、学礼。 7.347.34圣与仁圣与仁教育的内容和最后学生的成才方向密切相关,孔教育的内容和最后学生的成才方向密切相关,孔子以子以“文、行、忠、信文、行、忠、信”来教育弟子,其实就是来教育弟子,其实就是让弟子成为一个让弟子成为一个“仁者仁者”,一个,一个“君子君子”。子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 73434 子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抑为之不厌,为之不厌,诲人诲人不倦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诲人不倦诲人不倦16161313 陈亢问于伯鱼曰: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子亦有异闻异闻乎?乎?” 对曰:对曰:“未也。尝未也。尝独立独立,鲤,鲤趋趋而过庭。曰:而过庭。曰:学诗乎?学诗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诗,不学诗,无以言。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过庭。曰:学礼乎?学礼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不学礼,无以立。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又闻君子之远远其子也。其子也。”一视同仁一视同仁7 71 1 子曰:子曰:“述述而不而不作作,信而好古,信而好古,窃窃比比于我于我老老彭。彭。”9 91515 子曰:子曰:“吾自卫吾自卫反反鲁,然后乐鲁,然后乐正正,雅,雅颂各得其所。颂各得其所。”有深厚的底蕴,知识丰富有深厚的底蕴,知识丰富【问题问题】对孔子的对孔子的“述而不作述而不作”,你怎么看,你怎么看?观点一: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好古的一面,谦逊谦逊地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文化史上承前启后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11112222 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闻斯行诸诸?”子曰:子曰:“有父兄有父兄在,在,如之何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由也也问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闻斯行之斯行之。赤也惑,。赤也惑,敢敢问。问。”子曰:子曰:“求也求也退退,故,故进进之;由也之;由也兼兼人,故人,故退退之。之。”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7 78 8 子曰:子曰:“不不愤愤不启,不不启,不悱悱不发。举一不发。举一隅隅不以不以三隅三隅反反,则不,则不复复也。也。”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启发引导教:启发引导学:学:举一反三举一反三5 59 9 子谓子贡曰:子谓子贡曰:“女女与回也孰与回也孰愈愈?”对曰:对曰:“赐也何敢赐也何敢望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子曰:“弗如也;吾弗如也;吾与与女,弗如也。女,弗如也。”教:启发引导教:启发引导学:准确的自我定位学:准确的自我定位1 11515 子贡曰:子贡曰:“贫贫而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子贡曰:贡曰:诗诗云: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其斯之谓与之谓与?”子曰: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赐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已矣,告告诸往诸往而知而知来来者。者。”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循循善诱教:循循善诱学:学思并重学:学思并重“贫而乐贫而乐”比比“贫而无谄贫而无谄”的境界高出一层,的境界高出一层,“富而好礼富而好礼”亦亦比富而无骄更进一步。比富而无骄更进一步。贫而无谄贫而无谄,只表明,只表明个人的一种骨气个人的一种骨气,但,但未未如安贫乐道更有价值如安贫乐道更有价值。富而无骄富而无骄,只表明,只表明能够抑制自己内心的骄能够抑制自己内心的骄慢慢,但,但不如不如“好礼好礼”有更积极的意义有更积极的意义。故孔子就子贡所问,因势。故孔子就子贡所问,因势利导,鼓励子贡不能止于现有的境界,而要追求更大的进步。利导,鼓励子贡不能止于现有的境界,而要追求更大的进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在诗经诗经中的含义是什中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么?子贡引用它的用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以和他谈诗了?“切磋琢磨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原用来比喻君子的法,原用来比喻君子的形象气度形象气度就像经过就像经过精心加工的骨器玉器那样美好。精心加工的骨器玉器那样美好。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好的本质,还要还要致力于学问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求学修德应精益求精求学修德应精益求精)。)。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子贡由谈人生道理而开悟,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的深意,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视。3 38 8 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巧笑倩倩兮,美目兮,美目盼盼兮,兮,素以素以为绚兮为绚兮。何谓也?。何谓也?”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曰:曰:“礼后乎?礼后乎?”子曰:子曰:“起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已矣。”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教:循循善诱教:循循善诱学:学思并重学:学思并重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qiqqiq ) ),齿如瓠,齿如瓠,齿如瓠,齿如瓠( (hh ) )犀。犀。犀。犀。螓螓螓螓(qnqn)首)首)首)首( (宽宽的额头宽宽的额头宽宽的额头宽宽的额头) )蛾眉蛾眉蛾眉蛾眉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诗经诗经诗经 卫风卫风卫风卫风 硕人硕人硕人硕人子夏问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兮。何谓也?何谓也?”子曰: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曰:曰:“礼后礼后乎?乎?”曰: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诗已矣。已矣。”孔子这里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注重内在的德孔子这里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注重内在的德行,少一些外在虚饰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行,少一些外在虚饰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而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而老师肯定并谦虚肯定并谦虚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地接受他的这种理解,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生关系。1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的问题,孔子是如何启发教育他的?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孔子说再好的画也是要画在洁白的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 2、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何孔子却说、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何孔子却说“起予者商也起予者商也”?17171919 子曰:子曰:“予欲无言。予欲无言。”子贡曰:子贡曰:“子如不子如不言,则言,则小子小子何何述述焉?焉?”子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教以学生为主体,教是为了不教以学生为主体,教是为了不教说说你对孔子有关教育问题的理解?说说你对孔子有关教育问题的理解?有教无类、述而不作有教无类、述而不作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谦虚好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谦虚好学启发引导、举一反三启发引导、举一反三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学思并重、定位准确学思并重、定位准确在教学内容上依旧以在教学内容上依旧以“仁仁”为最核心内容为最核心内容“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柳诒徵(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弟子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 3年。子贡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年。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万世师万世师”孔子孔子(一)陈亢问于伯鱼曰:(一)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子亦有异闻乎?”对曰: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学诗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学礼乎?对曰:对曰:未也未也。不不学礼,无以立。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其子也。”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成语概括)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成语概括)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诱。2 2、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上,方法上,孔子重视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和和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学思的教学思想。想。内容上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重视诗教与礼教。3 3选文中选文中“问一得三问一得三”中的中的“一一”和和“三三”在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一一”指的是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三”指的是:得知学指的是:得知学诗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4.4.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远其子其子”是是不偏爱儿子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一视同仁。“远其子远其子”实际上实际上是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是君子爱子的体现爱子的体现。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二)子曰:(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教学教学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必须有明确的要求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愤”和和“悱悱”,都是,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急切的心理状态。教师的作用在于。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因势利导,在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启发、指点、引导,调动调动学生学学生学习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文段,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结合文段,评价孔子的启发诱导教育方法。(三)子曰:(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 73434)子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一章强调教育第一章强调教育坚持坚持“诲人不倦诲人不倦”的态度的态度;在第二章;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即不再教他)的态度。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四(四) )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冉有问:冉有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赤也惑,敢问。”子子曰: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112222)1解释划线字:解释划线字:由也由也兼人兼人闻斯行闻斯行诸诸2.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文段是孔子把文段是孔子把中庸思想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个特点?例,从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哪一个特点?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之乎,这吗之乎,这吗)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