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第9页 / 共13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 季路问季路问事事鬼神。子曰:鬼神。子曰:“未能事人,未能事人,焉焉能事鬼能事鬼?” 曰:曰:“敢问死。敢问死。”曰:曰:“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连用孔子连用“焉能事鬼焉能事鬼”“焉知死焉知死”两个两个反问句来回答季路的提问,意在表明什么?反问句来回答季路的提问,意在表明什么?参考:意在表明意在表明“敬鬼神而远之,置死亡敬鬼神而远之,置死亡于度外于度外”的观点。孔子以反问语气避开了的观点。孔子以反问语气避开了在鬼神问题上的一些没有意义的探讨,他在鬼神问题上的一些没有意义的探讨,他认为只有把认为只有把“事人事人”的的事办好了,才有的的事办好了,才有资格谈资格谈“事鬼神事鬼神”,只有真正懂得了什么,只有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是“生生”,才有资格谈什么是,才有资格谈什么是“死死”。 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 请谈谈你的理解。请谈谈你的理解。参考:孔子反对叛乱和暴力就不言乱、孔子反对叛乱和暴力就不言乱、力;不迷信鬼神,难解释怪异,就不力;不迷信鬼神,难解释怪异,就不语神、怪。面对这些不能理性认识、语神、怪。面对这些不能理性认识、逻辑说明的事物和现象,孔子持知之逻辑说明的事物和现象,孔子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不谈这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观点,不谈这些无益于教化的事。些无益于教化的事。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吾不与与祭,如不祭。祭,如不祭。” 参考:参考: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孔子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当在内心有虔诚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更强调道德情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更强调道德情感而不是宗教迷信。感而不是宗教迷信。如何理解孔子这番话?如何理解孔子这番话? 孔子非常重视丧祭之礼,把祭祀之礼孔子非常重视丧祭之礼,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表现,通过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情感。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希望把人们塑造儒家重视孝的道德,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儒家认为孝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儒家认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曾子曰:曾子曰:“慎终,追远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民德归厚矣。” 评析:评析: 公伯寮公伯寮愬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肆诸诸市朝。市朝。” 子曰: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请结合孔子的言论对其进行评价?请结合孔子的言论对其进行评价? 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奉行的是 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至于公伯寮个人的捣乱,有天命主宰。至于公伯寮个人的捣乱,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孔子并不同意对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孔子并不同意对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动。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动。 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力量,这既反映出孔子思想、意志的坚力量,这既反映出孔子思想、意志的坚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见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孔子不埋怨怪罪公伯寮,也体现了识。孔子不埋怨怪罪公伯寮,也体现了“君子坦荡荡君子坦荡荡”的气度。的气度。 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忧不惧。”曰曰:“不忧不不忧不惧惧,斯谓之君子已乎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子曰:“内省不疚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君子不忧愁,不恐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 司马牛忧曰: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子子夏曰: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一章,子夏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这一章,子夏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礼”,那就会赢得,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贡曰: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结合上下文段,你觉得孔子具有怎样的天结合上下文段,你觉得孔子具有怎样的天命观?命观? 王孙贾问曰:王孙贾问曰:“与其与其媚于媚于奥奥,宁宁媚于媚于灶灶,何谓,何谓也?也?”子曰: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认为应该孔子认为应该“媚于奥媚于奥”还是还是“媚于灶媚于灶”?为什么?为什么? 结合课后荀子、董仲舒的文章,你认为结合课后荀子、董仲舒的文章,你认为荀子、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天命观?他们的荀子、董仲舒具有怎样的天命观?他们的天命观和孔子的天命观有什么不同?天命观和孔子的天命观有什么不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