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3页
第2页 / 共163页
第3页 / 共163页
第4页 / 共163页
第5页 / 共163页
第6页 / 共163页
第7页 / 共163页
第8页 / 共163页
第9页 / 共163页
第10页 / 共163页
亲,该文档总共1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辅导气血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津液病证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六单元血证细目一:概述要点:1.血证的概念及源流2.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3.血证论、景岳全书、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4.血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六单元血证细目一:概述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1.血证的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血证的概念凡由多种原因,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2.血证的源流 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诸病源候论将血证称为血病。备急千金要方收载至今仍广泛应用的犀角地黄汤。医学正传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纳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概之。 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血证的源流 内经对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念 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血证常见病证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的概鼻腔出血,称为鼻衄鼻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吐血,亦称为呕血。便血便血系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尿血。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证,称为紫斑紫斑,亦有称为肌衄及葡萄疫者。 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鼻腔出血,称为鼻衄。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血由 三、血证论、景岳全书、三、血证论、景岳全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关于血证病关于血证病机、治则的论述机、治则的论述 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 三、血证论、景岳全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血四法,确实是通治血证之大纲。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归纳,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行血、补肝、降气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专书,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四、血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四、血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血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现代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血证的常见病因2.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1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二:病因病机1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血证的常见病因一、血证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之后(久病阴伤、气虚、血瘀)。外因:感受外邪,以热邪及湿热所致者为多。 1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血证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体虚,久病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血证的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脏腑。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病理性质: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病理性质: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证。 1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血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血证的病位:根据出血部位,分属不同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2.尿血与血淋的鉴别3.咳血与吐血的鉴别4.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5.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1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一、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一)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二)齿衄血自齿龈或齿缝外溢,且排除外伤所致者,即可诊断为齿衄。(三)咳血1.血由肺、气道而来,经咳嗽而出,或觉喉痒胸闷,一咯即出,血色鲜红,或夹泡沫,或痰血相兼、痰中带血。2.多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病史。1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各类血证的诊断要点 (一)鼻衄凡血自鼻道外溢而(四)吐血1.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头晕等症。2.血随呕吐而出,常伴有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血色多为咖啡色或紫暗色,也可为鲜红色,大便色黑如漆,或呈暗红色。3.有胃痛、胁痛、黄疸、癥积等病史。(五)便血1.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甚至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2.有胃肠或肝病病史。(六)尿血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夹有血丝,排尿时无疼痛。(七)紫斑1.肌肤出现青紫斑点,小如针尖,大者融合成片,压之不褪色。2.紫斑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为甚,常反复发作。3.重者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及崩漏。4.小儿及成人皆可患此病,但以女性为多见。1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吐血1.发病急骤,吐血前多有恶心、胃脘不适、二、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二、尿血与血淋的鉴别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小便时痛与不痛为其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1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尿血与血淋的鉴别 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出,两者以三、咳血与吐血的鉴别三、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1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咳血与吐血的鉴别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四、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四、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 远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血与粪便相混,血色如黑漆色或黯紫色。近血来自乙状结肠、直肠、肛门(下消化道),血便分开,或便外裹血,色多鲜红或黯红。 1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便血之远血与近血的鉴别 远血其位在胃、小肠(上消化道),五、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五、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 1.与出疹相鉴别:紫斑与出疹均有局部肤色的改变,紫斑呈点状者需与出疹的疹点区别。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紫斑隐于皮内,压之不褪色,触之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碍手;疹高出于皮肤,压之褪色,摸之碍手手。且二者成因、病位均有不同。2.与丹毒相鉴别:丹毒属外科皮肤病,以皮肤色红如丹得名,轻者压之褪色,重者压之不褪色,但其局部皮肤灼热肿痛局部皮肤灼热肿痛与紫斑有别。 1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五、紫斑与出疹、丹毒的鉴别 1.与出疹相鉴别:紫斑与出疹均有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血证的治疗原则,即治气、治火和治血2.鼻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常见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3.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2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四:辨证论治2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血证的治疗原则一、血证的治疗原则 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原则。1.治火:火热熏灼,损伤脉络,是血证最常见的病机,应根据证候虚实的不同,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2.治气:气为血帅,气能统血,血与气休戚相关,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3.治血: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之法。 2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血证的治疗原则 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2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鼻衄(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代表方:桑菊饮加减。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2.胃热炽盛证主症:鼻衄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口干臭秽,烦躁,便秘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代表方:玉女煎加减。常用药: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 2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鼻衄 1.热邪犯肺证主症: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3.肝火上炎证主症:鼻衄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赤,口苦,舌红,脉弦数。治法:清肝胃火,凉血止血。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4.气血亏虚证主症:鼻衄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晄神疲乏力,面色晄 白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治法:补气摄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胶、 (一)鼻衄(一)鼻衄 2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肝火上炎证主症: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1.燥热伤肺证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代表方:桑杏汤加减。常用药:桑叶、栀子、豆豉、沙参、梨皮、浙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藕节、侧柏叶。2.肝火犯肺证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代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常用药:青黛、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甘草、旱莲草、白茅根、大蓟、小蓟。 (二)咳血 2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燥热伤肺证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3.阴虚肺热证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舌质红,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川贝母、甘草、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 (二)咳血 2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阴虚肺热证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三)吐血 1.胃热壅盛证主症: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代表方: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常用药:黄芩、黄连、大黄、丹皮、栀子、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根、白茅根、棕榈皮。2.肝火犯胃证主症:吐血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 2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吐血 1.胃热壅盛证主症: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3.气虚血溢证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治法:健脾益气摄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胶、仙鹤草、炮姜炭、白及、乌贼骨。 (三)吐血 2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气虚血溢证主症: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四)便血(四)便血 1.肠道湿热证主症:便血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常用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2.气虚不摄证主症:便血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治法:益气摄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阿胶、槐花、地榆、仙鹤草。 2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便血 1.肠道湿热证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3.脾胃虚寒证主症:便血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腹部隐痛,喜热饮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代表方:黄土汤加减。常用药:灶心土、白术、附子、甘草、地黄、阿胶、黄芩、白及、乌贼骨、三七、花蕊石。 (四)便血(四)便血 3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脾胃虚寒证主症: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五)尿血(五)尿血 1.下焦热盛证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舌质红,脉数。治法: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代表方:小蓟饮子加减。常用药:小蓟、生地、藕节、蒲黄、栀子、竹叶、滑石、甘草、当归。2.肾虚火旺证主症:小便短赤带血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地黄、淮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旱莲草、大蓟、小蓟、藕节、蒲黄。 3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五)尿血 1.下焦热盛证主症: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3.脾不统血证主症:久病尿血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熟地、阿胶、仙鹤草、槐花。4.肾气不固证主症:久病尿血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脉沉弱。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代表方:无比山药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怀牛膝、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茯苓、泽泻、五味子、赤石脂、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 (五)尿血(五)尿血 3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脾不统血证主症: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三、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三、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吐血;气虚血溢,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治宜温经摄血,可改用柏叶汤。 便血便血;肠道湿热,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肠道湿热,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补益阴血,可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补益阴血,可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3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 吐血;气虚血溢,若气损及阳,脾胃细目五:预后要点:1.影响血证预后的三个因素2.吐血严重的预后3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五:预后3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影响血证预后的三个因素一、影响血证预后的三个因素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病。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3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影响血证预后的三个因素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二、吐血严重的预后二、吐血严重的预后 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预后较差,亟当用独参汤等益气固脱,并结合西医方法积极救治。 3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吐血严重的预后 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血证重点讲解结束3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血证重点讲解结束3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七单元痰饮细目一:概述要点:1.痰饮的概念及源流2.痰饮的分类3.痰饮与西医病名的关系3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七单元痰饮细目一:概述3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1.痰饮的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3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痰饮的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2.痰饮的源流 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立专篇论述,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立专篇论述,并有广义、狭义之分。该篇提出并有广义、狭义之分。该篇提出“用温药用温药和之和之”的治疗原则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隋唐至金元,有痰证、饮证之分,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提出“百病兼痰”的论点。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叶天士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肾,提出了脾、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的大法。 4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痰饮的源流 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立专篇论述,并有广二、痰饮的分类二、痰饮的分类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证。 4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痰饮的分类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三、痰饮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三、痰饮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痰饮的临床表现多端,大致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有较密切联系。 4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痰饮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痰饮的临床表现多端,大致与西医学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痰饮的常见病因2.痰饮的基本病机及转化4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二:病因病机4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痰饮的常见病因一、痰饮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当(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劳欲所伤。外因:外感寒湿。 4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痰饮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当(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二、痰饮的基本病机及病机转化二、痰饮的基本病机及病机转化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三脏之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基本病机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基本病机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饮停积为患。 4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痰饮的基本病机及病机转化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各类痰饮的诊断要点2.痰、饮、水、湿的鉴别4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4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各类痰饮的诊断要点一、各类痰饮的诊断要点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4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各类痰饮的诊断要点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二、痰、饮、水、湿的鉴别二、痰、饮、水、湿的鉴别 痰多厚浊,无处不到,病变多端,属阳邪,多因热煎熬而成;饮呈稀涎,多停于体内局部,属阴邪,多由寒积聚而生;水为清液,每泛溢体表、全身,为阴类,但有阴阳之分;湿黏而滞,发病缓慢,缠绵难解,属阴邪,每与他邪相兼为患。 4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痰、饮、水、湿的鉴别 痰多厚浊,无处不到,病变多端,属阳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的辨证要点2.本病总的治疗原则3.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4.悬饮等常见证候治疗的加减变化4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四:辨证论治4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的辨一、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的辨证要点证要点 1.辨标本的主次: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水饮留聚。2.辨病邪的兼夹: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初起若有寒热见证,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常兼气滞。 5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的辨证要点 1.辨标本的主次:本虚二、本病总的治疗原则二、本病总的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生成。金匮要略提出: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药和之。” 5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本病总的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51中医内科辅痰饮分型证治痰饮分型证治5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痰饮分型证治5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53中医(一)痰饮1.脾阳虚弱证主症: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法:温脾化饮。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常用药:桂枝、甘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 5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痰饮1.脾阳虚弱证主症:胸胁支满,心下痞闷2.饮留胃肠证主症: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法:攻下逐饮。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常用药:甘遂、半夏、白芍、蜂蜜、大黄、葶苈子、防己、椒目、甘草。 5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饮留胃肠证主症: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二)悬饮1.邪犯胸肺证主症:寒热往来,身热起伏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治法:和解宣利。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瓜萎、半夏、枳壳、青皮、赤芍、桔梗、杏仁。 5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悬饮1.邪犯胸肺证主症:寒热往来,身热2.饮停胸胁证主症: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偏侧胸廓隆起见偏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治法:泻肺祛饮。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加减或用控涎丹。常用药:葶苈子、桑白皮、苏子、瓜萎皮、杏仁、枳壳、川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甘遂、大戟、芫花。 5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饮停胸胁证主症: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3.络气不和证主症: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天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黯,脉弦。治法:理气和络。代表方:香附旋覆花汤加减。常用药:旋覆花、苏子、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延胡索、当归须、赤芍、沉香。 5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络气不和证主症: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4.阴虚内热证主症: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治法:滋阴清热。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桑叶、地骨皮、甘草。 5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4.阴虚内热证主症: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三)溢饮表寒里饮证主症:体沉身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体沉身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脉弦紧。治法:发表化饮。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炙甘草。 6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溢饮表寒里饮证主症:体沉身重而疼痛,甚则(四)支饮1.寒饮伏肺证主症: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稠动。舌苔白滑舌苔白滑或白腻或白腻,脉弦紧。治法:宣肺化饮。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厚朴、苏子、杏仁、甘草、五味子。 6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支饮1.寒饮伏肺证主症:咳逆喘满不得卧,2.脾肾阳虚证主症: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或腻,脉沉细而滑。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桂枝、附子、黄芪、淮山药、白术、炙甘草、苏子、干姜、款冬花、钟乳石、沉香、补骨脂、山萸肉。 6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脾肾阳虚证主症: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痰饮重点讲解结束6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痰饮重点讲解结束6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八单元消渴细目一:概述要点:1.消渴的概念及源流2.消渴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6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八单元消渴细目一:概述6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1.消渴的概念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6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消渴的概念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奇病论,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内热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数有膏为下消”。 6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内经还有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6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67中医内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消渴的常见病因2.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6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二:病因病机6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消渴的常见病因一、消渴的常见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6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消渴的常见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肾为关键。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理转化: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7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消渴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细目三:诊断要点:消渴的诊断要点7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三:诊断7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7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消渴的诊断要点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消渴的辨证要点2.消渴的治疗原则3.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药4.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7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四:辨证论治7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消渴的辨证要点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2.辨标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7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消渴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二、消渴的治疗原则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7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消渴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消渴证治7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消渴证治7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见并发症主症、治法和方药及常见并发症主症、治法和方药 7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肺热津伤、胃热炽盛、气阴亏虚、肾阴亏虚、阴阳两虚证候及常(一)上消肺热津伤证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脉洪数。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代表方:消渴方加减。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7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上消肺热津伤证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二)中消1.胃热炽盛证主症:多食易饥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脉滑实有力。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代表方:玉女煎加减。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牛膝。2.气阴亏虚证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干,脉弱。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麦冬。 7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中消1.胃热炽盛证主症:多食易饥,口渴(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滋阴固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2.阴阳两虚证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四肢欠温,畏寒肢冷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脉沉细无力细无力。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子、肉桂。 8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并发疮毒痈疽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 8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增水行舟”,待大便,待大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通后,再转上方治疗。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加人参汤。 8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中消、下消证的主要治疗加减变化中消胃热炽盛,大便秘结不行细目五:预防、转归和预后要点:1.消渴的宜忌2.消渴的转归预后8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五:预防、转归和预后8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消渴的宜忌一、消渴的宜忌 1.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2.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3.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8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消渴的宜忌 1.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二、消渴的转归预后二、消渴的转归预后 消渴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8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消渴的转归预后 消渴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消渴重点讲解结束8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消渴重点讲解结束8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九单元自汗、盗汗细目一:概述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及源流2.自汗、盗汗与西医病名的关系8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三十九单元自汗、盗汗细目一:概述87中医内科辅导气1自汗、盗汗的概念 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自汗、盗汗的概念8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自汗、盗汗的源流 内经在出汗异常的病症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灌汗、绝汗等。金匮要略首先记载盗汗名称,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 8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自汗、盗汗的源流 内经在出汗异常的病症方面,谈到了多景岳全书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9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景岳全书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二、自汗、盗汗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 9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自汗、盗汗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自汗、盗汗的常见病因2.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及转化9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二:病因病机9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自汗、盗汗的常见病因 内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外因:风邪外袭。 9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自汗、盗汗的常见病因 内因: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二、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自汗、盗汗的病位主要在肺卫,与肝有关。基本病机,一是肺气不足或营卫不和,卫外失司;二是阴虚火旺或邪热郁蒸,逼津外泄。病理性质多属虚证,一般自汗多为气虚,盗汗多为阴虚。自汗日久,阴液亏虚,易并发盗汗。属实证者,多由肝火或湿热郁蒸所致。 9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自汗、盗汗的病位主要在肺卫,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自汗、盗汗的诊断要点2.自汗与脱汗的鉴别3.自汗与战汗的鉴别9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9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自汗、盗汗的诊断要点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自汗、盗汗。作为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的不同,各具有该疾病的症状及体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 3有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盗汗的病因存在。9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自汗、盗汗的诊断要点 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二、自汗与脱汗的鉴别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之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9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自汗与脱汗的鉴别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三、自汗与战汗的鉴别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9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自汗与战汗的鉴别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2.自汗、盗汗的治疗原则3.肺卫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4.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9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四:辨证论治9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 辨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10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 辨阴阳虚实。10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二、自汗、盗汗的治疗原则 虚证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10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自汗、盗汗的治疗原则 虚证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三、肺卫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0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肺卫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证候的主症、治法1肺卫不固证 主症: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代表方: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减。 常用药:炙桂枝、芍药、甘草、大枣、黄芪、白术、防风。10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肺卫不固证10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心血不足证 主症: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补心。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10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心血不足证10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阴虚火旺证 主症: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当归六黄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黄芪。10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阴虚火旺证10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4邪热郁蒸证 主症: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甘草。 10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4邪热郁蒸证10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阴虚火旺证,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收涩敛汗;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不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邪热郁蒸证,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10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阴虚火旺证,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第四十单元 内伤发热细目一:概述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及源流2.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10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四十单元 内伤发热细目一:概述10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1.内伤发热的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遏或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10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内伤发热的概念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以脏腑功能2.内伤发热的源流 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金匮要略以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的先声。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的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用方,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辨证及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作为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以补中益气汤作为主要方剂,使甘温除热的治法具体化的治法具体化。11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内伤发热的源流 内经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其中对阴虚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景岳全书对内伤发热的病因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以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等作为治疗阳虚发热的主要方剂。症因脉治最先提出症因脉治最先提出“内伤发热内伤发热”这一病名这一病名。 11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朱丹溪对阴虚发热有较多的论述,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景岳全二、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二、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和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11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内伤发热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肿瘤、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2.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11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二:病因病机11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一、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跌仆出血。11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内伤发热的常见病因体虚久病、饮食劳倦、情志失调、二、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二、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腑功能失调。病理性质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内湿停聚所致者属实;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本病病机比较复杂,可由一种也可由多种病因同时引起发热。 11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内伤发热的病机要点及转化 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要点:1.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2.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11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1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一、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2.一般有气、血、水壅遏或气血阴阳亏虚的病史,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3.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 11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 1.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二、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二、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而外感发热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症。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11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要点 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已如上述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2.气虚、气郁、血瘀、血虚、阳虚、痰湿和阴虚发热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3.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11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四:辨证论治11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一、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实火宜清,虚火宜补。属实者,宜解郁、活血、除湿,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 12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内伤发热总的治疗原则 实火宜清,虚火宜补。120中医内科内伤发热证治12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内伤发热证治12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阴虚发热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苔少甚至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无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清热。代表方:清骨散加减。常用药: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鳖甲。 12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阴虚发热主症: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2.血虚发热主症:发热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少华,唇面白少华,唇甲色淡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代表方: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 12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血虚发热主症:发热,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3.气虚发热主症:发热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12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气虚发热主症: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后发作或4.阳虚发热主症: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胖,或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原。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药:附子、桂枝、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12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4.阳虚发热主症:发热而欲近衣被,形寒怯冷,四肢不温,5.气郁发热主症:发热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苔黄,脉弦数。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常用药: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12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5.气郁发热主症: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6.痰湿郁热证主症:低热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脉濡数。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常用药:杏仁、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革、滑石、竹叶。 12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6.痰湿郁热证主症: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7.血瘀发热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涩。治法:活血化瘀。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枳壳、桔梗。 12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7.血瘀发热主症: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自汗盗汗重点讲解结束12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自汗盗汗重点讲解结束12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四十一单元 虚劳 细目一:概述要点:1.虚劳的概念及源流2.理虚元鉴中“治虚有三本”的论述3.虚劳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13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第四十一单元 虚劳 细目一:概述13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一、虚劳的概念一、虚劳的概念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13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概念 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一、虚劳的源流一、虚劳的源流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13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源流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素问通评虚实论二、理虚元鉴中二、理虚元鉴中“治虚有三本治虚有三本”的论述的论述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 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脾、治虚有三本,肺、脾、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13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理虚元鉴中“治虚有三本”的论述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三、虚劳与西医病名的关系三、虚劳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13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虚劳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虚劳的常见病因2.虚劳的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和病变过程13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二:病因病机13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常见病因一、虚劳的常见病因 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13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常见病因 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136中医二、虚劳的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和二、虚劳的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和病变过程病变过程 虚劳的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虚劳的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脏更为重要。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日久不复。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 13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虚劳的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和病变过程 虚劳的病损部位主要在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的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 13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的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细目三:类证鉴别要点:虚劳和肺痨鉴别13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三:类证鉴别13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虚劳和肺痨鉴别 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14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虚劳和肺痨鉴别 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细目四:辨证论治要点:1.虚劳的治疗原则及与脾、肾两脏的关系2.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血虚、肝血虚,肺阴虚、心阴虚、脾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4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四:辨证论治14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治疗原则一、虚劳的治疗原则 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在进行补益的时候,一是必须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方剂;二是要密切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对于虚中夹实及兼感外邪者,当补中有泻,扶正祛邪。 14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治疗原则 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在进行补益的虚劳与脾、肾两脏的关系虚劳与脾、肾两脏的关系 应重视应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方能得以滋养。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为生命的本元。重视补益脾肾,先后天之本不败,则能促进各脏虚损的恢复。 14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虚劳与脾、肾两脏的关系 应重视补益脾肾在治疗虚劳中的作用。脾14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14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虚劳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二、虚劳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一)气虚1.肺气虚证主症:短气自汗,声音低怯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治法:补益肺气。代表方:补肺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沙参、熟地、五味子、百合、紫菀、桑白皮。 14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虚劳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一)气虚1.肺气虚证2.心气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劳则尤甚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治法:益气养心。代表方:七福饮加减。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当归、酸枣仁、远志。14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心气虚证主症: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3.脾气虚证主症: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法:健脾益气。代表方:加味四君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扁豆。14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脾气虚证主症: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4.肾气虚证主症: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法:益气补肾。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常用药:人参、山药、炙甘草、杜仲、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当归。14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4.肾气虚证主症: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培训课件2.肝血虚证主症: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筋脉拘急,或筋惕肉,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治法:补血养肝。代表方: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熟地、当归、芍药、川芎。15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肝血虚证主症: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三)阴虚1.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舌红少津,脉细数数。治法:养阴润肺。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甘草。15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三)阴虚1.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咽燥,甚或2.心阴虚证主症:心悸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脉细数。治法:滋阴养心。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丹参、柏子仁、酸枣仁、远志。15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心阴虚证主症: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3.脾胃阴虚证主症: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养阴和胃。代表方:益胃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15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脾胃阴虚证主症: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4.肝阴虚证主症: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肉,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舌干红,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肝阴。代表方:补肝汤加减。常用药:地黄、当归、芍药、川芎、木瓜、甘草、麦冬、酸枣仁。154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4.肝阴虚证主症: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5.肾阴虚证主症:腰酸,遗精,两足痿弱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舌红,少津,脉沉细红,少津,脉沉细。治法:滋补肾阴。代表方:左归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龟板胶、枸杞、山药、菟丝子、牛膝、山茱萸、鹿角胶。155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5.肾阴虚证主症: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四)阳虚1.心阳虚证主症:心悸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治法:益气温阳。代表方:保元汤加减。常用药:人参、黄芪、肉桂、甘草、生姜。156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四)阳虚1.心阳虚证主症:心悸,自汗,神倦2.脾阳虚证主症:面色萎黄,食少,形寒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治法:温中健脾。代表方: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附子、干姜。157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2.脾阳虚证主症: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3.肾阳虚证主症:腰背酸痛,遗精,阳痿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腹泻或五更腹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治法:温补肾阳。代表方:右归丸加减。常用药:附子、肉桂、杜仲、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熟地、山药、枸杞、当归。158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3.肾阳虚证主症: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细目五:预防、预后和转归要点:1.虚劳的预防2.虚劳的预后和转归15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五:预防、预后和转归159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预防一、虚劳的预防 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原因作用于人体,是预防虚劳的根本措施。避风寒,适寒温;调饮食,戒烟酒;慎起居,适劳逸;舒情志,少烦忧。 160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一、虚劳的预防 消除及避免引起虚劳的原因作用于人体,是预防虚二、虚劳的预后和转归二、虚劳的预后和转归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短期不易康复。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61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二、虚劳的预后和转归 虚劳一般病程较长,多为久病痼疾,短期不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反之,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其预后不良。 162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虚劳重点讲解结束气血津液病证部分辅导结束大家请休息一下16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虚劳重点讲解结束163中医内科辅导气血津液病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