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9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5页 / 共69页
第6页 / 共69页
第7页 / 共69页
第8页 / 共69页
第9页 / 共69页
第1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心理学精讲班主讲老师:甘利婷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命题分析与预测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命题侧重考查的知识点大致有:态度与品德的结构;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品德和态度的关系等。考生应将本章作为重点复习章节准备。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3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例:1、态度包括三个成分,即态度的认知成分、与态度的行为成分。答案:情感成分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在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把握以下几点:(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人物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因此,在评定一个人的品德时,更多的是依据这个人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例: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原则D、道德行为答案:ABD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例:2、在品德的心理结构各成分中,()是个体品德的核心。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答案:A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例:3、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这种道德情感属于()。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表象的道德情感答案: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区别:二者的范围不同;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的研究为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2)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好与坏之间,非此即彼。(4)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是依据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5)儿童把惩罚视为天意。认为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的遭遇与他们所犯的过失相一致。事实上,在个体达到他律道德之前,还有一个无道德规则的阶段(五六岁以前),他们对问题的考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自律阶段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2)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3)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果上。(4)提出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较为贴切,把惩罚看成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个体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例:1、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是。答案:从他律到自律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修改、提炼和扩充。皮亚杰用编成的对偶故事,与儿童谈话来研究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柯尔伯格则认为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推理过程,他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见表10-1)。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一致。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例:1、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习俗水平与后习俗水平。答案:前习俗水平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道德发展的()。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普遍伦理水平答案: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的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中学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例:1、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的时期。答案:品德的两极分化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例:2、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自律性方面的特点答案: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模仿学习是指观察者按照别人的言行举止而行动。可分为直接模仿,直接学习榜样的行为;象征模仿,这是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还有创造模仿,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态度和行为;延迟模仿,学习者在学习以后,过一段时间再模仿。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一)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三)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与品德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3同伴群体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二)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定势事先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人对事物的预料和评价。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例:1、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A、认知结构B、价值体系C、观念系统D、策略框架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三阶段。答案:内化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一、有效的说服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4逐步提高要求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二、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表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强化不仅包括外部强化,还包括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如何给学生呈现榜样?(1)树立什么样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应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榜样示范的方式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多种示范方式的结合是较有效的。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应注意其示范作用,必须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也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坚决杜绝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3)榜样示范的要求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三、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需要执行的责任。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使学生在思想上认清问题。(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让学生提出所要达到的态度目标。(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5)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4)步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改变态度。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四、价值辨析美国纽约大学的拉斯等人提出了价值辨析理论。拉斯等人认为,价值观念是一种内在价值。通常难以被人们意识到,也难以指导人的行为。为了发挥它们的作用,需要对它们进行辨析。价值辨析,就是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且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做事情。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选择阶段(1)自由选择。(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2赞赏阶段(4)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5)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3行动阶段(6)按自己的选择行事。(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奖励应该及时。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惩罚是为了消除学生不良行为再发生的可能。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的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都是非常有效的。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例:常见的态度和品德培养的方法的哪些?答案:有效的态度和品德培养方法包括有效的说服;榜样示范;价值澄清;群体约定;赏罚控制等等。第四节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本章小结:本章内容较多,而且也非常重要。总共四大问题。包括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与结构;态度与品德发展的理论和特点;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与条件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等。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大题来进行理解和记忆,并要学会初步运用。THEEND谢谢观看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