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5页
第2页 / 共85页
第3页 / 共85页
第4页 / 共85页
第5页 / 共85页
第6页 / 共85页
第7页 / 共85页
第8页 / 共85页
第9页 / 共85页
第1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科普研究所青少年科学素质青少年科学素质(2010年11月5日)翟立原翟立原 中国科普研究所一、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界定一、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界定 1、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的界定 从年龄特点来看:我们这里所说的青少年,主要包括618岁年龄的中小学生。其中又可分为6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4个群体;另外,还包括1318岁的校外青少年群体。 中国科普研究所 从社会角色来看:这里所说的青少年都属于未成年人,也是未来的公民。 从未来发展来看;这里所说的青少年,极少数人可成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未来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劳动者大军的主体。 中国科普研究所 2、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界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界定 我们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系指具有初步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在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暂露头角,并已被各级科技和教育机构、团体所关注的中小学生群体。 中国科普研究所 (1)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年龄特色 总体来看为618岁年龄的中小学生。其中又可分为6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4个群体。 中国科普研究所 (2)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素质特色 总体来看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重。其中69岁群体想象力丰富,1012岁群体对科学具有较浓厚的兴趣、1315岁群体初步掌握思维、操作等技能,1618岁群体初步掌握专题研究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 (3)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实践特色 总体来看综合活动和专项活动并重,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并重。 其中69岁群体,以科幻绘画活动和对自身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关注活动为宜;1012岁群体,以模型制作、学科知识应用和对自然环境考察等活动为宜; 中国科普研究所 1315岁群体,以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发明创造和蕴涵科技内涵的调查及宣传活动为宜;1618岁群体,以学科竞赛、科学探究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主题活动为宜。 中国科普研究所 2、对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界定、对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界定(1)对素质的理解 我们这里所说的素质,并非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而是指平日的修养,即后天所习得的品质结构,也就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所特指的素质,与素养同义,与英文 “literacy”相对应。 中国科普研究所 (2)对科学素质的理解 美国学者米勒教授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界定公众科学素养由三个维度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中国科普研究所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纲要的界定总目标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质”,分目标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四个方面。 中国科普研究所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即所谓“四科二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科学素质,其中“科学”系指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技术和工程等,因此科学素质也就包括了由上述而派生的更多的内涵。 中国科普研究所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现在分得更细一些,提出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以及数学素质等。 另外,亦有科技素质的提法,应是科学素质和技术素质的简称。 中国科普研究所 3、从公民角度理解青少年科学素质、从公民角度理解青少年科学素质 (1)公民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 中国科普研究所 (2)从公民角度看青少年科学素质 我们这里所说的青少年,是未来的公民,他们的科学素质培养,应参照公民的科学素质内涵来考虑。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公民的科学素质,不等于科学家的科学素质;我们培养青少年具有科学素质,是希望他们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而并非让他们都成为科学家。 中国科普研究所 (3)对公民科学素质内涵的探索 由于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尚存在诸多争议,因此很难在短时期内形成社会所公认的对相关标准(获基准)的界定。这种研究上的滞后,导致了与提升公民(包括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相关的传播内容不易深入。 中国科普研究所 笔者认为,紧密联系公民(包括未来公民)个体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目标,从小目标着手,制定切实有效的科学传播内容体系,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公民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科普研究所 结合对国内外的研究,我们认为,可以将针对公民(包括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分解成健康素质、生活素质、从业素质和文明素质四个二级目标。这样,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目标将更为清晰具体,有利于各级政府、相关科技、教育、科普等机构和团体实施操作。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与提升公民(包括未来公民)健康素质相关的科学传播内容体系 首先,是涵盖饮食与健康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其次是涵盖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中国科普研究所 第三是涵盖人身安全与伤害预防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其中人身安全议题包括欺凌弱小者、窥视袭击、虐待孩子、骚扰和家庭暴力等。伤害预防议题包括自行车安全、季节性安全规则、日晒安全、家庭安全、防火安全、座椅安全带的使用以及急救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第四,是涵盖物质的使用与滥用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其中包括药物的使用与滥用,烟草、酒精或其它麻醉品的预防,毒品的危害和艾滋病的防止,以及识别庸医、巫医等。第五,是涵盖环境与健康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第六,是涵盖体育运动与健康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与提升公民(包括未来公民)生活素质相关的科学传播内容体系 首先,是涵盖居家生活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节约性社会的理念和节水、节电及节能的新方法,环保意识与垃圾分类,厨房用具、家用电器、汽车和自行车的正确使用及简单维修,物品的储藏与保管,居室的清洁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其次,是涵盖消费与理财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第三,是涵盖家庭成员和邻里间沟通及和谐共处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第四,是涵盖休闲娱乐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琴棋书画的修习,花卉养殖的基础,计算机及互连网的使用,文艺欣赏和外出旅游的选择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与提升公民(包括未来公民)从业素质相关的科学传播内容体系 首先,是涵盖自我管理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责任心和适应性等。其次,是涵盖学业基础状况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智力,交流、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第三,是涵盖具体所从事专业工作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第四,是涵盖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第五,是涵盖与创新能力相关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与提升公民(包括未来公民)文明素质相关的科学传播内容体系 首先,是涵盖公民道德的相关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其次,是涵盖个体文化积淀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文化对人精神的熏陶,文化对人智力的催化,以及文化对人行为的影响等。 第三,是涵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学习并知晓基本的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环境和秩序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第四,是涵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爱生命的意识,以及个人环保行为的养成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二二、青少年科学素质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的新趋培养的新趋势势 1 1、学校科学教育变革助推、学校科学教育变革助推青少年青少年打好基打好基础础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学校科学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等亦在不断变革。总体来看,这些变革有益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也有益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打好基础。 中国科普研究所 (1)课堂向社会教育场所的迁移助推实践理解 早期课堂仅限传播一般科学常识 早期的科学教育课堂仅限于传播一般科学常识,这是因为当时科学教育的教材,仅仅介绍一些已公认的科学知识,而教师据此授课,只能向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的传播。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验操作进入课堂展示方法过程 当科学教育的教材开始包含实验操作时,这就要求学校有相应的实验设施和专门的实验室。而此时教师授课,则需要向学生展示或让其亲自动手体验实验过程和相关的科学方法。 中国科普研究所 社会场所成为课堂有益实践理解 科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也并非只是局限于实验室里的模拟过程,它还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社会活动。社会场所成为课堂,有益于学生通过实践真正理解科学。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在加拿大各省的科技课程标准中,都把利用科技场馆对中小学生实施科技课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每天都会有许多学校的校车把学生们送到科技场馆上课。而据温哥华科学馆工作人员所述,学校每次还为每个学生补贴1加元的门票费用(每次门票7加元,学生支付6加元,学校支付1加元)。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在英国伯明翰市的维多利亚乡镇博物馆一座至今依然保持18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风貌的小镇里,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来此探察约300年前科学、技术和文化等历史发展的进程。这种为青少年营造在历史与现实中探索科学的环境,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科普研究所 (2)活动已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助推技能训练 活动凸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里所说的活动,系遵照课程目标设计的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各项课堂活动。 中国科普研究所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育内容将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知识、技能、方法和人格的整体传播,以及改变教师的教育模式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播,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传播。 中国科普研究所 活动有助于学生动手技能的训练 在活动中,学生的手一定要“动”起来,特别是制作活动、实验活动更需如此。一般来说,上述活动都是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程来进行操作的。就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会操作,更可贵的是熟练操作,因为这对于他们手和脑的协调,对于其技能的训练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科普研究所 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 在活动中,“动手”不能离开“动脑”,要在“动脑”的基础上“动手”。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使他们通过活动特别是与科学家、工程师、教师以及其他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学会分析,学会记忆,并初步掌握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中国科普研究所 活动有助于学生其他技能的训练 技能的定义是宽泛的。除了动手技能和思维技能外,在活动中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表述技能、沟通技能等等。同时,亦可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能的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美国和英国倡导的是“学中做”,即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寻找合适的材料,进行构思和制作,以升华自身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相关的动手技能。 中国科普研究所 而法国和荷兰所实践的是“做中学”,即让学生依据所给定的材料,自己进行设计,然后去动手组装、去搭建,在此过程中,使科学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建构,并培养相关的技能。 中国科普研究所 就“做中学”和“学中做”而言,这两种方式都强调了“动手做”,强调了设计和创新,这对学生动手技能和思维技能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国科普研究所 (3)专题研习是课程的重要环节助推研究体验 专题研习已融入所有科学课程 在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课程中,无论是综合的科学课,还是分科的物理、化学或生命科学,都融入了专题研习这一环节。 中国科普研究所 即每一单元教学完成后,都会有数课时及相应课后时间,留给学生以观察、讨论、调查、实验等方式去进行专题研习。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专题研习让学生体验科研过程 在专题研习阶段,学生结合所学单元内容,自己选择题目,遵循科学方法去进行探究,可以亲身体验完整的科研过程界定问题、信息搜集、提出假设、进行研究、审查结果、概述结论、与他人交流以及观察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专题研习让学生应用科学方法 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不在于其记忆科学知识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其是否能应用科学方法处理自身或社会与科技相关的问题。而长期践行科学方法,才能有助于其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专题研究则恰好为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方法提供了机会。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加拿大多伦多市圣米尔德里德莱特伯恩女中高一的学生们,利用两周专题研究的时间,以小组形式外出调查、研究,然后撰写了有关科学、历史题材论文的论文。 中国科普研究所 在课堂展示会上,当老师让学生抽到某个题目时,承担研究该题目的小组的4名同学就一起走上讲台,通过操纵投影电脑分别介绍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并与台下同学通过互相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老师则在评价表上,对每个学生按科学有效、表达能力、技术使用和小组准备4个方面分别给出不同的四级成绩水平。 中国科普研究所 2、加强校外科学教育促成培养青少年、加强校外科学教育促成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合力科学素质的合力 加强校外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有助于校内外结合,形成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合力,并促使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以关于“水”的知识的学习为例。在科学(或物理)课上,可设计让学生进行关于水的“事实性”的探究活动,如观察“水有多少种物理状态”;还可以在科学(或化学)课上,让学生进行关于水的“概念性”的探究活动,如通过实验“把水纯净”以及“测定水的组成”。 中国科普研究所 而在课程单元的专题研习中,则可以让学生进行关于水的“应用性”的探究活动,如通过对居民调查、采取“自来水”、“瓶装水”和“桶装水”的水样,并通过水样检测,从而确定“你所在社区居民的饮用水是否符合饮用标准”。 中国科普研究所 而到了校外科技活动时,则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关于水的“创新性”的探究活动,如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将海水净化为淡水,以及针对那些长时间不能洗手或洗手不够干净的人,如何尝试开发一种新香皂,以避免他们被病菌侵害,等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1)非正规科学教育走向正规化促成多元学习 校外自由可选择的科学教育 本世纪初,一些美国学者认为“非正规科学教育”的提法,容易使人误解其科学性,认为这种教育是“随意性”的,因此提议改称为“(校外)自由可选择的科学教育”,英文为:“Free-choice science education (outside of school)”。 中国科普研究所 非正规科学教育走向正规化 校外自由可选择的科学教育的提出,实质是强调了非正规科学教育的正规化,即改变校外科学教育的随意性,要遵循严格的教育设计(或称过程设计),为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校外科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了在科学性基础上的广阔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中国科普研究所 有益于学生的多元化学习 校外自由可选择的科学教育,强调了校外科学教育的正规化,使学生能够拓宽学习途径,在校外亦可享受与校内同样质量的科学教育。而校外科学教育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又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尝试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中国科普研究所 (2)社会科普场馆强化教育功能营造育人环境 科技场馆大都具有明晰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科普场馆是校外科学教育的场所,科普的重要阵地,传播的主要媒介,必然要有明晰的教育理念。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国科普研究所 如遵循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科普场馆就要与公众生活贴近,以提升其健康素质、生活素质等为主要目标。如遵循科技应与人文结合的教育理念,就要通过科普场馆的传播,不仅使公众逐步训练有素,更要使他们懂得人文关怀。 而没有教育理念的科技场馆,只能是一个物品堆放场。 中国科普研究所 发展多元化传播模式满足受众需求 面对受众特别是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和个性差异,多元化的科普场馆传播模式似乎更益于满足其需求。 中国科普研究所 例如,对于科学素质和学习欲望较高的受众来说,陈列型、教学型和公众参与型的传播效果都很有效。就学生而言,教学型更益于其对科学方法的理解。而参与型,即使对学习欲望不很高的受众特别是学生,也会起到激发其对科学兴趣的作用。 中国科普研究所 科学家担当科普场馆的传播者 许多科学家会应邀到科普场馆担当科学传播者。这些科学家的任务是向受众特别是学生传播现代科学,特别是正在研究中的科学。这不仅可使受众全面理解科学既了解公认的科学原理,又了解正在研究并可能发展的科学规律,同时亦为他们与科学家之间的密切接触提供了机会。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科学应用博物馆,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这一“热点”内容,专门设计了与田径、游泳、球类等竞技体育项目相关的科学应用展台,并通过现代声、光、电及计算机控制等手段,使观众了解与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相关的体育科学。 中国科普研究所 许多孩子和成人都在展台前争相参与,测试自己的速度、弹跳、力量等运动指标。这种选择与社会和人们健康密切相关的“热点”内容进行的科普,有益于提升公众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受到他们的欢迎。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一些不同研究领域的法国科学家,每年都会应邀到巴黎科学发现宫,他们会在指定区域搭起展台,担当15天的科学传播者。其任务就是向公众和学生介绍自己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从内容、当前进展到未来前景等。 中国科普研究所 (3)高校院所参与早期人才培养搭建创新平台 高校院所向中学生开放科研设施 在发达国家,出于对未来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学和一些科研院所都会积极参与对周边城市或区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如主动开放实验室,提供相关科研设施,以吸引有潜力的中学生了解或参与相关的科学探究及其他创新活动。 中国科普研究所 高校科研人员向中学生传播科研方法 一些大学利用每年暑假时间,组织周边城市或区域有潜力的中学生进行培训,重点向他们传播科研方法,让他们了解如何选题,如何给出假设,如何开展研究,以及如何得出并检验结论。 中国科普研究所 高校院所与中学共同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 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与周边城市或区域的中学合作,共同为中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中国科普研究所 这一平台的特点,在于依托中学科学教育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并尝试利用高校院所的实验室设施获取科学现象的真谛。同时,注意发挥大学教师和科学家对学生运用科研方法的引领作用,以及中学教师对学生相关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以获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2002年暑假,加拿大的高中学生阿纳托尔卡鲁博在一个全国性科技组织的帮助下,申请参加了一所大学实验室为鉴别特定环境中微生物状况所进行的科研项目。阿纳托尔卡鲁博沿一条河流域的5个不同地点,收集了受污染程度不同的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并与大学的科研人员一起参与了这一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中国科普研究所 “我感到这个项目不仅增进了我的研究技能和科学知识,而且使我变得更成熟了。我觉得我完成上述任务是很重要的。我结识了许多朋友。这个目标仅仅是我实现未来目标的开始。” 阿纳托尔卡鲁博这样评价自己在夏天所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凯文是美国托莱多大学的一名地理学教授,他通过附近天主教中学的物理教师林恩,向参与其所讲授的选修课程(一个向喜欢追求科学研究的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同时开放的选修课程)的学生团队发出邀请,欢迎他们去参与一项美国航天局设计的记录和研究全球变化的科学实验。 中国科普研究所 从那天起,这个实验计划在参加研究的科学家、学生和教师林恩本人之间建立了良好而稳固的合作关系,学生们从实验数据收集中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而这个实验也使林恩的科学观更加深远开阔,令其受益非浅。当然,科学家们也在这个活动中,得到了一群收集卫星数据的好帮手。 中国科普研究所 3 3、人文素质培养有益于、人文素质培养有益于青少年青少年全面成长全面成长 在青少年特别是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接受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过程中,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因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作为方法的科学技术与作为人类生活和行动目的的价值观之间建立平衡。 中国科普研究所 拉伯雷说过:“没有良知的科学只会是灵魂的废墟。”在现代社会,态度和信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而一定的价值观是构筑青少年特别是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态度和信念的基础。 中国科普研究所 科学正是通过蕴涵人文精神的价值观来为社会造福,为公众服务。因此,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实现其提升青少年特别是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科学素质目标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科普研究所 (1)科学教育目标并非只是提升科学素质 就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而言,其实质都涉及到人的教育,公民的教育。而人的教育和培养恰恰是不能割裂的,需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去考虑。 中国科普研究所 因此,无论是科学教育、科学传播还是科普,其与教育相关的目标实际上都体现出多元性,既包括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也包括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以及其他相关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而如果将科学教育的目标认定为只是提升科学素质,则无疑是片面的。 中国科普研究所 (2)科学素质教育提法排斥人文素质培养 素质教育或公民素质教育的提法是恰当的,也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但对于素质教育或公民素质教育下一级目标的分解,特别是有关“科学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诸多提法,一定要慎重,以防因强调某一方面目标而忽视了其他目标。 中国科普研究所 如果认为科学教育只具有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目标”,而将其划入科学素质教育范畴,那么他们的“人文素质”和其他相关心理品质的培养,不就被从科学教育的目标中排除了吗? 中国科普研究所 (3)关注社会因素对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 家庭对科普过程中孩子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往往通过家长的观念和做法表现出来。 中国科普研究所 就我国而言,每年参加校外科技活动的青少年就达数千万,这庞大数量的形成,其中有相当部分不能不说是家长观念影响的结果。 实例:奥赛对我国及海外华人家庭的影响。 中国科普研究所 学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 学校对科学教育过程中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经常会通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传授模式体现出来。 实例:英国伯明翰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必站起来。 中国科普研究所 社会对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 社会对科学传播过程中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往往通过科技场馆的教育理念和一些科普设施展现出来。 中国科普研究所 实例:悉尼工艺美术与科学技术博物馆科学部主任萧瑞博士认为,科技场馆毕竟不是游乐场,公众和学生不是来此仅为娱乐的。他们要在欢娱的同时,理解科学知识、方法,构建科学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玩中学”的提法是不对的。 实例:我国某省新建的科学中心内一个让孩子自己选择用药的展项。 中国科普研究所 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