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3页
第2页 / 共403页
第3页 / 共403页
第4页 / 共403页
第5页 / 共403页
第6页 / 共403页
第7页 / 共403页
第8页 / 共403页
第9页 / 共403页
第10页 / 共403页
亲,该文档总共4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2011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王 起 全22011年安全管理考试目的考查专业技术人员运用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辨识、评价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制定安全制度和规程,规范从业人员作业行为,增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预测、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统计、分析水平,提高把握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和规律的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32011年安全管理考试大纲变动安全生产管理知识科目整体结构由11个部分调整为19个部分,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进行了合并或重组;增加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文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相关方安全管理”的内容,在“重大危险源管理”部分,增加了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的内容;删除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事故应急救援”标题修改为“应急管理”,“事故预警机制”有关内容调整至“应急管理”部分,“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标题修改为“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4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考试题型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单项选择题”要求从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作为答案。“多项选择题”的每题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选项,错选不得分;漏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在全部选择题中,有7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 70 分;15个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 30 分。以上合计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个半小时。5内容提要一、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二、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三、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四、安全评价五、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六、应急管理七、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八、安全生产统计分析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考试内容及要求:掌握事故、事故隐患、危险源的分类,运用因果连锁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等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辨识和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事故的原因、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根据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67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考试内容:熟悉安全生产有关内容;掌握事故、事故隐患、危险、重大危险源等分类原则;掌握安全、本质安全、安全生产管理等基本要求。8安全生产(一)安全生产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危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破坏、环境免遭破坏。是指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的受控状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安全生产管理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或者: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安全条件,例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培训教育、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检查、特种设备管理等等内容包括: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员工910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一)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493号令)(二)事故隐患: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暂行规定中增加了生产经营单位违反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三)危险: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一般用危险度表示危险的程度:危险度 R=f(F,C)F:事故的可能性C:事故的严重性风险:风险是危险、危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危害事故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29(四)海因里希法则伤亡1轻伤不安全行为300第11页11Incidents12操作工滑了一下,摔倒在地,头撞到泵上,死亡操作工滑了一下,摔倒在地,腿摔断了操作工滑了一下,扭伤了脚操作工滑了一下,但没摔倒泵旁边泄漏的润滑油未及时清理事故安全措施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隐患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13(五)危险源: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六)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5页)GB18218-2009 78种化学品;6大类、9小类( 一 ) 安 全 与 危 险 是 相 对 概 念安全: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指健康与平安,或免除了危害、伤害或损失。( 二 ) 本 质 安 全 : 设 备 、 设 施 或 技 术 工 艺 含 有 内 在 的 能 够 从 根 本 上 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有两大功能 : (5页)失误 安全功能,即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能保证安全;故障 安全功能,设备、设施和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一大特点:两大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工艺本身所固有的,建立于规划设计阶段,而不是事后补偿的。( 三 ) 安 全 许 可 : 国 家 对 矿 山企 业、 建筑 施工 企业 和危 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行安全许可制度。(新增)1415第二节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考试内容:了解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熟悉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熟悉事故致因理论掌握事故预防原理与原则16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4个阶段:(一)古代-被动适应(二)18世纪中叶-认识和发现(三)20世纪初至中期-相辅相成(四)20世纪末-社会责任: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标准规范等更加丰富和成熟,逐渐被企业接受。我国是20世纪50年代引入,六七十年代吸收研究基本理论,八九十年代开始研究风险管理理论并尝试实践,20世纪末研究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21世纪初研究采用将风险管理融入安全生产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风险管理,管理内容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危险预警与监测管理、事故预防与风险控制管理及应急管理等。安全生产管理的原理与原则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 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管理规律。(研究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安全生产原则:在安全生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确定的指导生产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原理与原则之间着内在的、逻辑对应的关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实践中的管理原则17系统原理181、含义: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指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2、运用系统原理的4个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发展、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2)整分合原则:高效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整合;(3)反馈原则:成功的高效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系统原理人本原理191、含义:人本原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2、运用人本原理的3个原则:(1)动力原则: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动力,包括物质、精神、信息三大动力;(2)能级原则: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照能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形成管理的能级;(3)激励原则: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行为原则(新增):安全生产工作控制的重点是防治人的不安全行为。人本原理20预防原理1、含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2、运用预防原理的4个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后果可能不同;(2)因果关系原则:只要事故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3)3E原则:针对造成事故隐患的技术原因、教育原因、身体和态度原因,可以采取三种对策,即工程技术、教育、法制(强制、管理)(4)本质安全化原则: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安全化,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预防原理(* 7 )页预防原理21强制原理1、含义: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2、运用强制原理的2个原则:(1)安全第一原则: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生产和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服从安全;(2)监督原则: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生产中的守法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22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历史悠久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广泛经典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概括抽象轨迹交叉理论(新增):发展完善系统安全理论:量化深入事故致因理论研究事故发生规律的理论。(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反应,包括五个因素,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2、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提出:安全管理控制是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它是安全管理的核心。(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理论概念: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理论内涵: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理论意义: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23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轨迹交叉理论主要观点是,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相通,则将在此时间、此空间发生事故。轨迹交叉理论作用原理: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从事故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被形容为事故致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2425轨迹交叉理论:1、人的因素运动轨迹生理、先天身心缺陷;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后天的心理缺陷;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行为失误。2、物的因素运动轨迹设计上的缺陷,如用材不当,强度计算错误、结构完整性差、采矿方法不适应矿床围岩性质等;制造、工艺流程上的缺陷;维修保养上的缺陷,降低了可靠性;使用上的缺陷;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按其的方向顺序进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按其的方向进行。人、物两轨迹相交的时间与地点,就是发生伤亡事故“时空”,也就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安全理论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使系统达到最佳(性能、时间和成本)的安全程度。包括四个创新概念:(1)改变了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2)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应考虑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风险;(4)危险源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可能暂时未认识到,有的则会因某种原因而产生。2627第三节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概述了解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现状了解安全发展的理念和指导原则熟悉我国安全生产政策掌握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28一、安全生产方针及其含义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就是实行“安全优先”原则,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预防为主,就是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千方百计预防事故的发生,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二、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安全发展的三层含义:“以人为本”必须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安全生产问题。29三、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建设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包括四个层次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四、安全生产政策措施三项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安全生产治理)三项建设(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安全生产能力、安全生产监管队伍)2011年,三深化(深化责任落实、深化依法监管、深化高危行业专项整治)、三推进(推进科技进步、推进安全达标、推进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构建”六大体系”(企业安全保障、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安全科技支撑、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应急救援、宣教培训);“提高”六个能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技术装备安全保障、依法依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安全工作体制”30六、安全生产科技保障体系包括政府引导推动、技术装备研发转化、专家智力支持、中介技术服务、企业推广应用和技术标准转化。七、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四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构基地网络三类培训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法制基础和保障系统九、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纳入了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百万吨煤炭死亡率到2020年,亿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规划: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36。十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6。311.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把事故发生过程概况为五个因素,对该五个因素的正确描述是( )。A.管理缺陷;环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B.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直接原因;事故;伤害C.基本原因;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损失D.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2.人本原理中的激励原则,是指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 ),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A.内在潜力B.创造热情C.个人兴趣D.合作精神3.某企业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建立了有序的多级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中各级(层次)部门各司其责,某层次解决不了的问题,由上一层次来协调,下一层次服从上一层次的有效控制。这种管理方式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动力原则B.封闭原则C.激励原则D.整分合原则4.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的方针是( )。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C.及时发现,及时治理B.防消结合,预防为主D.以人为本,持续改进325.在工业生产中,设置防爆墙、防火门等设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其应用的安全理论是( )。A.系统安全理论B.能量意外释放理论C.事故频发倾向理论D.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6.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安全技术对策着重解决( )。A.人的不安全行为B.管理的缺陷C.物的不安全状态D.员工安全素质低7.危险度可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 )确定。A.可能性与本质安全性B.本质安全性与危险性C.危险性与危险源D.可能性与严重性8.某建筑工人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后,仍然未戴安全帽就进入现场作业施工。从事故隐患的角度来说,这种情况属于( )。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C管理上的缺陷D环境的缺陷339.根据本质安全的概念,( )是从本质安全角度出发而采取的安全措施。A.切割机械上设置的光控断电装置C.为探险人员配备的卫星定位仪B.汽车上设置的安全气囊D.煤矿工人佩戴的自救器10.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遵循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中( ) 。A.系统原理的动态相关原则C.系统原理的反馈原则B.人本原理的激励原则D.预防原理的3E原则11.系统安全理论是阐述导致事故原因的一种理论,它认为事故是由于( )产生的 。A.人的不安全行为B.物的不安全状态C.管理上的缺陷D.系统的不可靠性12.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此规定的指导思想与下列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 )最相符合。A.系统原理B.人本原理C.预防原理D.强制原理3413.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 )。A.生产工艺B.设备设施C.人员D.作业环境14.按照预防原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下列论述不符合预防原理的是( )。A.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严重程度都是随机的,难以预测的B.C.从根D.当生只要诱发事故的因素存在,发生事故是必然的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本质安全的出发点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要以安全为主15.劳动保护的对象首先是保护()。A.从事生产的劳动者 B.企业的领导 C.安全管理者 D.生产管理者16.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此规定的指导思想与下列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 )最相符合。A.系统原理B.人本原理C.预防原理D.强制原理3517.安全技术措施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 )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和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本质安全的措施。A人的B物的C环境的D设计的18.根据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下列运用强制原理的是( )。C动力原则A安全第一的原则D监督原则B3E原则E整分合原则19.根据系统安全理论,下列关于系统中危险源控制的观点,正确的是( )。A不可能消除一切危险源B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减少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C系统进入运行阶段后,再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D应降低系统整体的危险性,而不是仅消除选定的危险源及其危险性E可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9.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有( )。A.动力原则B.整分合原则C.安全第一原则D.激励原则E.能级原则36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企业安全现状评估,策划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方案。37382010年4月1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2010年第9号公告发布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AQ/T90062010,自2010年6月1日起实施。39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概念40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是人。采用了国际通用的PDCA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实现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具有管理方法上的先进性。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最高。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41主要内容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原则、建立和保持、评定和监督)核心要求(13个一级要素、40个二级要素)42主要内容工矿企业创建咨询服务评审其他企业参照执行一、范围适用范围43定位有关行业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已经制定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的,优先适用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主要内容一、范围44主要内容GB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Z158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总局16号令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二、规范性引用文件主要内容规范性引用文件GB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AQ/T9002-200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AQ/T9004-2008AQ/T9005-2008则总局3号令总局30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等45主要内容术语定义安全生产标准化资源安全绩效相关方46三、术语和定义47主要内容三、术语和定义安全绩效: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成绩和效果: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的控制、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伤亡情况等。包括可以数字表示的量化结果,可定性的效果或综合评价结果。48主要内容三、术语和定义相关方:与企业的安全绩效相关联或受其影响的团体和个人。供货商、承包方、服务方、参观者、检查者等主要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49四、一般要求原则50PDCA动态循环模式;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系统;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保持主要内容四、一般要求51(一)策划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本规范等要求,分析企业基本信息,提出安全生产目标,确定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目标和方案,包括工作过程、进度、资源配置、分工等。配备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对职责提出要求;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将相关要求,融入到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中去;建立安全投入保障制度,确保安全投入到位。主要内容PDCA动态循环模式52(二)实施将策划中所制定的目标、组织机构、职责、制度等进行实施的过程。根据制度规定,做好全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保障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顺利实施;通过生产设施设备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等,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效实施,实现安全生产的目标;通过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一旦发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低到最低。主要内容53(三)检查和改进衡量策划的实施效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通过治理隐患、重大危险源监控等方式,将实施的效果与预定目标进行对比,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做好职业健康管理工作,这是从人员健康角度检查各项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规程等是否落实到位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内容54(三)检查和改进企业要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并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预测预警技术所反映的问题等情况,提出完善措施,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进行新一轮的循环改进。通过这种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安全绩效。主要内容55持续改进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 生产设备设施 作业安全 隐患排查和治理 重大危险源监控 职业健康 应急救援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6企业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进行自主评定,申请外部评审定级;分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最高;安监部门对评审定级进行监管。评定监督主要内容四、一般要求自主评定,外部评审135.评绩效续改进定和持主要内容(案例)5.1 目标5.2 组织机构和职责5.3 安全生产投入5.4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5.5 教育培训5.6 生产设备设施5.7 作业安全5.8 隐患排查治理5.9 重大危险源监控5.10 职业健康5.11 应急救援5.12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57核心要求58根据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主要内容5.1 目标规范要求59主要内容目标5.1 目标风险方针法律法规要求相关方观点规划(计划)持续改进规模技术水平财务能力运行情况经营要求60主要内容2011年安全生产管理指标:1)隐患治理计划完成率达到95%以上;2)局、处两级领导承包重点要害部位到位率达到100%,监督检查履行率达到100%;3)在用装备和器具注册率、登记率、定检率均达到100%;4)重大事故结案率达到100%;5)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定期复培率达到100%;6)新改扩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验收率达到100%;7)消防工作达标率达到70%以上。61主要内容5.2 组织机构和职责5.2.1 组织机构规范要求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主要内容5.2 组织机构和职责5.2.2 职责规范要求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并履行安全生产义务。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6263主要内容5.3 安全生产投入规范要求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款专用;建立安全费用台账。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各职能部门及时识别和获取,及时提供并汇总;及时传达给从业人员;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64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4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5.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立识别获取适用的法规标准的制度,明确主管65主要内容5.4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5.4.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企业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序号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事项生效日/新修订日颁布部门法律/标准编号相关条款说明适用部门部门:时间:年月日66主要内容5.4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5.4.2 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放到相关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规范要求67主要内容5.4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5.4.3 操作规程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发放到相关岗位。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4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5.4.4 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安全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检查评估。68规范要求69主要内容5.4.4 评估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执行情况评估表序号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实施日期简介及重点关注条款执行情况备注(不满足原因)评估部门:评价时间:年 月 日主要内容5.4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5.4.5 修订及时修订;确保有效和适用;保证各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70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4 法律法规和安全管理制度5.4.6 文件和档案管理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查的安全记录档案;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71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5 教育培训5.5.1 教育培训管理确定主管部门,定期识别需求,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做好教育培训记录,建立教育培训档案,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72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5 教育培训5.5.2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教育培训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73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5 教育培训5.5.3 操作岗位人员教育培训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未经安全教育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新入厂(矿)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四新”人员,转岗、离岗人员安全教育,特种作业资格。74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5 教育培训5.5.4 其他人员教育培训对相关方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可能接触到的危害及应急知识的教育和告知。75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5 教育培训5.5.5 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安全价值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9004-2008)76规范要求77主要内容5.6 生产设备设施5.6.1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所有设备设施符合有关法规标准要求,安全设备设施 “三同时”;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隐患控制。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6 生产设备设施5.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专人负责管理,建立台账,定期检维修,对安全设备设施制定检维修计划;检维修前制定方案,检维修过程中隐患控制措施并监督检查;安全设备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维修拆除的,采取临时安全措施,检维修完毕后立即复原。78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6 生产设备设施5.6.3 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执行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设备设施;按规定拆除、处置生产设备设施。拆除涉及危险物品的设备设施,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严格按规定实施。79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7 作业安全5.7.1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及物料、设备设施、器材、通道、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80规范要求81主要内容5.7 作业安全5.7.2 作业行为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规范要求82主要内容5.7 作业安全5.7.3 警示标志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在设备设施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在检维修现场的坑、井、洼、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标志。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7 作业安全5.7.4 相关方管理执行相关方管理制度,对其资格预审、选择、服务前准备、作业过程、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表现评估、续用等进行管理。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识别风险,采取控制措施;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项目协议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83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7 作业安全5.7.5 变更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变更的实施应履行审批及验收程序,并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84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8 隐患排查和治理5.8.1 隐患排查组织事故隐患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隐患排查的时机;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方案。85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8 隐患排查和治理5.8.2 排查范围与方法范围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86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8 隐患排查和治理5.8.3 隐患治理制定隐患治理方案(内容),对隐患及时进行治理(措施);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对治理情况进行验证和效果评估。87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8 隐患排查和治理5.8.4 预测预警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88规范要求89主要内容5.9 重大危险源监控5.9.1 辨识与评估规范要求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90主要内容5.9 重大危险源监控5.9.2 登记建档与备案规范要求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按规定备案。91主要内容5.9 重大危险源监控5.9.3 监控与管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主要内容5.10 职业健康5.10.1 职业健康管理规范要求提供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相适应的设施、工具;定期检测,告知,存入档案;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存放地点,专人负责,定期校验和维护;经常性检维修,定期检测。92主要内容5.10 职业健康5.10.2 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规范要求订立劳动合同时,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采取有效方式宣传;设置警示标示和警示说明。93主要内容5.10 职业健康5.10.3 职业危害申报规范要求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94主要内容5.11 应急救援5.11.1 应急机构和队伍规范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95主要内容5.11 应急救援5.11.2 应急预案规范要求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针对重点作业岗位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或措施;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定期评审应急预案,及时修订和完善。9697主要内容5.11 应急救援5.11.3 应急设施、装备、物资规范要求建立应急设施;配备应急装备;储备应急物资;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护、保养。98主要内容5.11 应急救援5.11.4 应急演练规范要求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修订完善应急预案。99主要内容5.11 应急救援5.11.5 事故救援规范要求发生事故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100主要内容5.12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5.12.1 事故报告规范要求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主要内容5.12 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5.12.2 事故调查和处理规范要求成立事故调查组,明确其职责与权限,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事故调查;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101规范要求主要内容5.13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3.1 绩效评定 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评定;验证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发生死亡事故后重新进行评定。102主要内容5.13 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5.13.2 持续改进规范要求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103第二节企业安全文化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标准,评估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协助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计划。104105一、安全文化起源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二、安全文化现状杜邦安全文化建设四个阶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AQ/T9005-2008)三、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被企业组织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106安全文化学基础安全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功能功能的实现从观念入手向功能影响和作用行为凝聚功能激励工自律遵规激励功能达到安全生目 标射和 同化功能107四、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1.安全承诺2.行为规范与程序3.安全行为激励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5.自主学习与改进6.安全事务参与7.审核与评估(三)推进与保障1.规划与计划(最高领导人)2.保障条件3.推动骨干的选拔和培养108五、安全文化建设步骤(一)建立机构(二)制定规划(三)培训骨干(四)宣传教育(五)努力实践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一)评价指标基础特征、安全承诺、安全管理、安全环境、安全培训与学习、安全信息传播、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事务参与、决策层行为、管理层行为、员工层行为。(二)减分指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三)评价程序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与评价实施机构2.制定评价工作实施方案3.下达评价通知4.调研、收集与核实基础资料5.数据统计分析6.撰写评价报告7.反馈企业征求意见8.提交评价报告9.进行评价工作总结第三节重大危险源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09110基础知识涉及危险品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共同特征:失控的偶然事件根源:易燃、易爆或有毒物质危险度:危险品固有性质、危险品数量ILO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的推动国内外研究与发展111重大危险源的定义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法律法规要求安全生产法33条危化品条例19条、25条、67条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关于“四级重大危险源监控”的要求112113重大事故预防控制技术支撑体系框架(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登记、申报或普查(二)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已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新建的有重大危害性的设施,应在其初步设计审查之前(投入运转之前)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三)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对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可能使危险源的安全状态向隐患和事故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给出预警信息,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四)应急救援系统(五)土地使用与厂矿选址安全规划(六)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监察国家:法律法规申报范围GIS编码GPS编码预案要求救援体系重大危险源监控企业:辨识评价管理应急预案申报政府:登记监督GIS、GPS应急预案协调114中介:技术支持服务115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标准及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241页)将定义和辨识方法归纳为:1.主要指可导致火灾、爆炸、毒物泄露后果严重的危险物质;2.边缘距离小于500米以内的一个或几个装置、设施或场所内的危险物质;3.客观存在的,以所规定的临界量为标准;4.危险物质分易燃、爆炸性、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6大类、9小类,共78种;5.不含核设施、军事设施、采掘业、危险物质的运输等;6 . 判断是否重大危险源用公式:一种物质时:q/Q 1多种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 q1/Q1 + q2/Q2 + q3/Q3 + qN/QN 1式中:q为每种物质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为生产场所或贮存区该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11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代替年月发布年月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本标准代替重大危险源辨识。本标准与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标准名称改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将采矿业中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和储存活动纳入了适用范围;不适用范围增加了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对部分术语和定义进行了修订;对危险化学品的范围进行了修订;对危险化学品的临界量进行了修订;取消了生产场所与储存区之间临界量的区别。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本单位参加起草单位:中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魏利军、刘骥、多英全、师立晨、高进东、孙猛、于立见、张海峰、杨春笋、彭湘潍。本标准于年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117118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本标准不适用于:) 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军事设施;) 采矿业,但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加工工艺及储存活动除外;)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性说明安全规范危险货物品名表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急性毒性119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危险化学品(dangerous chemicals)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单元(unit)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threshold quantity)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for dangerouschemicals)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12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依据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具体见表和表。4.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的确定方法如下:在表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其临界量按表确定; )未在表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依据其危险性,按表确定临界量;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121序号类别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临界量(T)1爆炸品叠氮化钡2叠氮化铅3雷酸汞4三硝基苯甲醚5三硝基甲苯6硝化甘油7硝化纤维素8硝酸铵(含可燃物)9易燃气体丁二烯10二甲醚11甲烷,天然气12氯乙烯13氢14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15一甲胺16乙炔17乙烯12218毒性气体氨19二氟化氧20二氧化氮21二氧化硫22氟23光气24环氧乙烷25甲醛(含量)26磷化氢27硫化氢28氯化氢29氯30煤气(,和、的混合物等)31砷化三氢(胂)32锑化氢33硒化氢34溴甲烷12335易燃液体苯36苯乙烯37丙酮38丙烯腈39二硫化碳40环己烷41环氧丙烷42甲苯43甲醇44汽油45乙醇46乙醚47乙酸乙酯48正己烷12449易于自燃的物质黄磷50烷基铝51戊硼烷52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电石53钾54钠55氧化性物质发烟硫酸56过氧化钾57过氧化钠58氯酸钾59氯酸钠60硝酸(发红烟的)61硝酸(发红烟的除外,含硝酸)62硝酸铵(含可燃物)63硝酸铵基化肥12564有机过氧化物过氧乙酸(含量)65过氧化甲乙酮(含量)66毒性物质丙酮合氰化氢67丙烯醛68氟化氢69环氧氯丙烷(-氯-.-环氧丙烷)70环氧溴丙烷(表溴醇)71甲苯二异氰酸酯72氯化硫73氰化氢74三氧化硫75烯丙胺76溴77乙撑亚胺78异氰酸甲酯126类别危险性分类及说明临界量(T)爆炸品项爆炸品除项外的其他项爆炸品除项外的其他爆炸品气体易燃气体:危险性属于项的气体氧化性气体:危险性属于项非易燃无毒气体且次要危险性为类的气体剧毒气体:危险性属于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的毒性气体有毒气体:危险性属于项的其他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极易燃液体:沸点且闪点的液体;或保存温度一直在其沸点以上的易燃液体高度易燃液体:闪点的液体(不包括极易燃液体);液态退敏爆炸品易燃液体:闪点的液体127表2 未在表中列举的危险化学品类别及其临界量易燃固体危险性属于项且包装为类的物质易于自燃的物质危险性属于项且包装为或类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危险性属于项且包装为或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危险性属于项且包装为类的物质危险性属于项且包装为或类的物质有机过氧化物危险性属于项的物质毒性物质危险性属于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的物质危险性属于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的物质注:以上危险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及包装类别依据确定,急性毒性类别依据确定。128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表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计算,若满足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1)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129130某液化气中转站(储配站)的储存区有100m3液化石油气贮罐6个,共600m3,现总储存量为240吨。根据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石油气在贮存区临界为50吨。而赤湾中转站的储存量远高于临界量因此根据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赤湾中转站的液化石油气贮存区构成重大危险源。例子1例子2某氯碱企业生产装置区有液氯计量槽2个(1吨/个),生产装置区与储罐之间的距离为800米,液氯储罐共6个(1吨3个,3吨2个,2吨1个)。按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氯的临界量为5吨。该企业氯碱储罐区构成重大危险源。131重大危险源的申报登记重大危险源申报的类别: 贮罐区(贮罐) 区 () 生所 力管道 压力容器 煤 (井工 开采) 金属非金属地下山 尾 锅炉132133类别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毒性物质物质特性闪点2828闪点60爆炸下限10%爆炸下限10%剧毒品有毒品有害品临界量20t100t10t20t1kg100kg20t典型物质举例汽油、丙烯、石脑油等煤油、松节油、丁醚等乙炔、氢、液化石油气等氨气等氰化钠(溶液)、碳酰氯等三氟化砷、丙烯醛等苯酚、苯肼等表1贮罐区(贮罐)临界量表134表2毒性物质分级分级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mg/kg)经皮接触24h半致死量 LD50(mg/kg)吸入1h半数致死浓度 LC50 (mg/l)剧毒品有毒品有害品LD5055LD5050(固体)50LD50500LD504040LD50200200LD501000LC500.50.5LC5022LC5010表3库区(库)临界量表类别民用爆破器材烟火剂、烟花爆竹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毒性物质物 质 特 性起爆器材工业炸药爆炸危险原材料闪点2828闪点60爆炸下限10%爆炸下限10%剧毒品有毒品临界量1t50t250t5t20t100t10t20t1kg100kg典 型 物 质 举 例雷管、导爆管等铵梯炸药、乳化炸药等硝酸铵等黑火药、烟火药、爆竹、烟花等汽油、丙烯、石脑油等煤油、松节油、丁醚等乙炔、氢、液化石油气等氨气等氰化钾、碳酰氯等三氟化砷、丙烯醛等1351 136 生产场所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使用表4中所列类别的危险物品量达到或超过其临界量的设施或场所。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单元内现有的任一种危险物品的量达到或超过其对应的临界量;单元内有多种危险物品且每一种物品的贮存量均未达到或超过其对应临界量,但满足下面的公式:q1 q 2 q nQ1 Q2 Qn表4生产场所临界量表类别民用爆破器材烟火剂、烟花爆竹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毒性物质物 质 特 性起爆器材工业炸药爆炸危险原材料闪点2828闪点60爆炸下限10%爆炸下限10%剧毒品有毒品临界量0.1t5t25t0.5t2t10t1t2t100g10kg典 型 物 质 举 例雷管、导爆管等铵梯炸药、乳化炸药等硝酸铵等黑火药、烟火药、爆竹、烟花等汽油、丙烯、石脑油等煤油、松节油、丁醚等乙炔、氢、液化石油气等氨气等氰化钾、碳酰氯等三氟化砷、丙烯醛等137138 压力管道长输管道公用管道工业管道139长输管道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且设计压力大于1.6MPa的管道;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输送距离大于等于200km且管道公称DN300mm的管道。长输管道是指用于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的管道,一般指跨越地(市)输送商品介质的管道。公用管道指城市或乡镇范围内的用于公用事业或民用的燃气管道和热力点前的热力管道。中压、次高压和高压燃气管道,且公称直径200mm。140141工业管道输送GB5044中,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气体、液化气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的管道;输送GB5044中极度、高度危害液体介质、GB50160及GBJ16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的管道;输送其他可燃、有毒流体介质,且公称直径100mm,设计压力4MPa,设计温度400的管道。工业管道指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用于输送工艺介质的工艺管道、公用工程管道及其他辅助管道。142 锅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 蒸汽锅炉额定蒸汽压力大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 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143 压力容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压力容器: 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或中度危害的三类压力容器; 易燃介质,最高工作压力0.1MPa,且PV100MPa m3的压力容器(群)。144 煤矿(井工开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煤层自然发火期6个月的矿井;煤层冲击倾向为中等及以上的矿井。145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矿井:瓦斯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井;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尾矿库等别3全库容(万m )坝高(m)一供二等库提高等别用二V10000H100三1000V1000060H100四100V100030H60五V100H30146 尾矿库全库容100万m3或者坝高30m的尾矿库。147四、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一)划分评价单元(二)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148重大危险源的评价(三)数学模型A = (B111)IWIJ(B112)jB12(1-B2k)A为现实危险性, B1K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值, B2K为危险性抵消因子。(四)危险物质事故易发性B111的评价(五)工艺过程事故易发性B112的评价及相关系数确定(六)事故严重性B12评价 56页最大危险原则、概率求和原则(七)危险性抵消因子B2k技术因子23个指标、管理因子11类72个指标、人员因子4个指标(八)危险性分级A =(B1)作为危险性分级标准,将重大危险源分为四级:一级重大危险源:A3.5;二级重大危险源:2.5A3.5;三级重大危险源:1.5A2.5;四级重大危险源:A1.5;(九)危险控制程度分级危险性抵消因子值的大小说明该单元安全管理与控制的绩效(越小,受控程度越高),以此为标准,将单元危险性控制程度分为A、B、C、D4 个级别。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D级以上;149五、重大危险源的监控措施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建立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信息网络,实施宏观监控与管理;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监视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给出预警信息和控制指令,消灭事故隐患。150重大危险源宏观监控系统1 主要思路(1)建立企业重大危险源控制机制;(2)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实施分级管理:(3)区县负责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督管理市级:通过网络了解一、二级重大危险源情况,有重点地进行现场监察国家:通过网络对一级危险源的监察情况进行监督2、设计思想(1)城市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2)建立城市、区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间的信息网络系统;(3)设立国家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建立监控总系统;3、设计方案:子系统采集城市所辖重大危险源信息并进行信息统计并发送给监控总系统;监控总系统建立网络主页,子系统和其他授权用户可以上网访问。4、城市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集数据管理、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于一身,包括:(1)重大危险源信息的管理;(2)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评估的计算机辅助分析;(3)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的形象表述;为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重大危险源及事故后抢险救援信息。151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技术1、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原理价值:实时监控制重大危险源在正常情况下的2、危险源数据采集系统3、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目的:主要是监视其正常情况下危险源对象的运行情况及状态,并对其实时和历史趋势作一个整体评判,对系统的下一时刻做出一种超前(或提前)的预警行为。(1)正常运行阶段(2)事故临界状态当被实时监测的危险源对象的各种参数超出正常值的界限时。如不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就会引发火灾、爆炸及重大毒物泄漏事故。在这种状态下,监控系统一方面给出声、光或语言报警信息,由应急决策系统显示排除故障系统的操作步骤,指导操作人员正确、迅速恢复正常工况,另一方面发出应急控制指令(例如,条件具备时可自动开启喷淋装置,使危险源对象降温,自动开启泄放阀降压。(3)事故初始阶段如果上述预防措施全部失效,或因其他原因致使危险源及周边空间起火,为及时控制火势,应与消防措施结合,可从两个方面采取补救措施:应用早期火灾智能探测与空间定位系统及时报告火灾发生的准确位置,以便迅速扑救;自动启动应急控制系统,将事故抑制在萌芽状态。第四节 安全规章制度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和修订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一、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必要性(目的和意义)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均有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标志)。152二、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依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核心是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三、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生产过程中,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安全生产和工程进度、经济效益等的关系。 主要负责人负责的原则。只有主要负责人亲自组织,才能有效调动单位的所有资源和各个方面的关系。系统性原则。按照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建立涵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规章制度。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即建立安全规章制度起草、审核、发布、教育培训、修订的严密的组织管理;安全规章制度编制要做到标准明确,具有可操作性。153安全规章制度的编制和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应每年制定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工作计划。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一般包括以下8个流程。起草。由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能的部门负责起草。会签。规章制度草案在送交相关领导签发前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审核。一是由负责法律事务的部门,对规章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进行审查;二是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进行讨论。签发。技术规程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由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签发;涉及全局性的综合管理类安全规章制度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发布。采用固定的发布方式,如通过红头文件形式、内部办公网络发布等。培训。反馈。持续改进。每年进行审查,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154155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1)综合安全管理制度(14项)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指标和总体原则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定期例行工作制度承包与发包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措施和费用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危险物品使用管理制度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 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防灾减灾管理制度事故调查报告处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安全奖惩制度(2)人员安全管理制度(7项)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个体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管理制度安全工器具的使用管理制度特种作业及特殊作业管理制度岗位安全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制度 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制度156157三同时制度定期巡视检查制度定期维护检修制度定期检测、检验制度安全操作规程(3)设备设施安全管理制度(5项)158(4)环境安全管理制度(3项)安全标志管理制度作业环境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管理制度159第五节组织保障考试内容:了解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求熟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设置要求1601、从事危险性较大的活动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设置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2、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必须设置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3、从业人员不足300人的,可以不设机构,须配备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委托技术人员;4、几点说明:(1)危险性较大的活动指矿山、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是专职的;(3)1.2.条中,是设置专门机构还是配备专职人员,视实际情况(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性的大小、从业人员多少、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而定;(4)3、中的被委托人员,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为本单位;(5)300人的界限是对非高危险性活动而言。第六条 从业人员300人以上的煤矿、非煤矿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不少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5%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7人以下的,至少配备1名。第六节安全生产投入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分析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需求,协助编制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和管理计划,协助缴存和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161162一、安全生产投入的基本要求1、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安排适当的资金,保证达到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2、安全投入资金由谁保证,依据单位性质而定如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投资人等;3、投入资金保证人承担因投入不足导致事故的法律责任;4、安全投入主要用于:(增加)(1)建设安全技术措施工程;(2)增设安全设备、器材、装备、仪器、仪表等及其日常维护;(3)重大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4)按国家标准为职工配备劳动保护用品;(5)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6)其他有关预防 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费用。二、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和管理(一)法律依据与责任主体(二)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其中。矿山企业安全设备设施包括矿山综合防尘、防灭火、防治水、危险气体监测、通风系统,支护及边帮滑坡设备、机电设备、供配电系统、运输(提升)系统以及尾矿库(坝)等。危险品生产企业安全设备设施包括车间、库房等作业场所的监控、监测、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消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设施设备。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设备设施包括运输工具安全状况检测及维护系统、运输工具附属安全设备等。(2)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3)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4)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5)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6)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三)安全生产费用的管理专户核算,专款专用;结余结转使用,不足部分直接列支。163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三、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要求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5918号)。四、风险抵押金的储存和使用1风险抵押金存储标准(1)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存储标准:1)小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2)中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3)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150万元;4)特大型企业不低于人民币200万元。(2)煤矿企业的存储标准按照煤矿企业核定(设计)或者采矿许可证确定的生产能力核定,其标准为:1)3万吨以下(含3万吨)存储60万100万元;2)3万吨以上至9万吨(含9万吨)存储150万200万元;3)9万吨以上至15万吨(含15万吨)存储250万300万元;4)15万吨以上,以300万元为基数,每增加10万吨增加50万元3风险抵押金使用规定1)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而直接发生的抢险、救灾费用支出;2)为处理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善后事宜而直接发生的费用支出。五、风险抵押金的监督管理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必须做到“专户存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在每年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同级财政部门要将上年度本地区风险抵押金存储、使用、管理等有关情况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财政部。1641651、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所称企业,是指( )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A矿山(煤矿除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化工厂、烟花爆竹B煤矿、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C矿山(煤矿除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D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2.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中型企业存储金额不低于人民币( )。A100万元 B200万元 C50万元 D500万元2、企业应当为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野外、矿井等高危作业的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个人意外伤害保险。所需保险费用:A、B、C、不应该列入成本(费用),在安全费用中列支;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不在安全费用中列支;直接列入成本(费用),在安全费用中列支;D、 不应该列入成本(费用),不在安全费用中列支;166167第七节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实际,组织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监督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168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原则生产经营单位为了保证安全资金的有效投入,应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核心是安全技术,安全技术可以按照行业分类,按照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分类,按照导致事故的原因分为两类:(一)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包括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和失误等等;(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包括隔离、个体防护、设置薄弱环节、避难与应急救援等。169基本原则1、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2、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3、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的原则4、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170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内容(一)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项目范围(1)安全技术措施(2)减轻劳动强度等其他卫生技术措施(3)辅助设施(4)安全宣传教育设施(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编制内容1措施应用的单位或工作场所;2措施名称;3措施目的和内容;4经费预算及来源:5负责施工的单位或负责人:6开工日期和竣工日期;7措施预期效果及检查验收。171三、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编制方法1、确定措施计划编制时间2、布置企业领导提出要求,布置编制计划;3、确定措施计划的项目和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措施内容与目的、经费、职责、使用技术及预期效果等;4、编制企业所属单位确定项目,编制方案后送上级安全部门审查;5、审批安全部门初审后组织联合会审,上报总工程师审批;6、下达企业领导组织审查核定,与生产计划同时下达;7、实施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72第 八 节 建 设 项 目 安 全 设 施 “三 同 时 ”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阶段,开展安全条件论证、安全评价和施工安全监督管理。173一、三同时概念新、改、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二、监管责任(新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实施综合监督管理。三、安全条件论证与安全预评价(新增)1、非煤矿建设项目2、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3、生产、储存烟花爆竹的建设项目4、化工、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军工、公路、水运、轨道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5、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建设项目174三同时与安全评价的关系最终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同时设计施工保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生产和使用安全验收的依据“三同时”的验证安全预评价设计安全专篇安全设施施工安全设施的正常生产和使用安全验收评价安全验收审查评价机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生产单位评价机构政府部门四、安全条件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1)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2)建设项目对周边设施、单位生产和居民生活安全方面的影响;(3)周边设施、单位生产和居民生活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4)当地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影响;(5)其他需要论证的内容。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完成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提交下列资料:(1)建设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文件;(2)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及安全专篇;(3)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及相关文件材料;六、施工和竣工验收施工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文件和施工技术标准、规范施工,并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并编制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负责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并提交下列资料:(1)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申请;(2)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意见书(复印件);(3)施工单位的施工资质证明文件(复印件);(4)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及其存在问题的整改确认材料;(5)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6)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及资格情况;(7)依法需要提交的其他资料。175176第九节 特种设备设施安全考试内容及要求:运用相关标准和技术措施,开展特种设备的使用管理和检验检测,制定特种设备检修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分析特种设备常见事故的原因,采取事故预防控制措施,处置特种设备常见事故。177一、特种设备采购与安装(一)采购1、采购要求(1)符合国家或者地方有关强制性标准(2)制造单位要有资质(3)采购特种设备要有: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维修说明、制造监督检验证书等出厂文件。2、采购旧设备要求3、采购进口设备要求(二)特种设备安装1、安装单位应具备条件:(1)具有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安装(维修)安全许可证。(2)有安装经验(3)符合要求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履行义务(1)委托(2)督促(3)验收178二、生产经营单位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1、持证上岗2、按规程操作3、定期培训4、证书有效期满60天内,提出申请三、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的办理特种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或者使用后30天内,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登记准备资料包括: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出厂文件及安装技术资料。四、安全技术档案特种设备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文件及安装技术资料;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记录;日常使用记录;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测试报告、能耗状况记录以及节能改造技术资料。179五、定期检验1、有效期满1个月,提出提出申请2、检验前要自检3、不得使用不合格设备六、应急管理特种设备应当制定应急预案七、报废(*)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应该及时予以报废,并办理注销手续。180第十节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分析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和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方案,评估教育培训效果。安 育培训对象与基本要求安全监察局负责:煤矿全生产教181一、对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组织国家安监总局负责:中央煤矿省级负责:省属单位、分公司市级、县级负责:其他三、各类人员培训(*)(一)主要负责人1、高危单位需经安全资格培训,经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时间48学时;2、其他单位按规定进行培训,时间32学时;3、所有单位每年进行再培训,高危单位16小时/年,其他单位12学时/年。(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高危单位需经培训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时间48学时;2、其他单位按规定进行培训,时间32学时;3、每年进行再培训,高危单位16学时/年,其他单位12学时/年。182(三)特种作业人员:1、经专门培训并获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后方可上岗;2、复审前安全培训8个学时;3、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每3年复审一次;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者,6年复审一次;(四)新从业人员经厂、车间、班组三级培训后方可上岗:1、高危岗位培训时间72学时;每年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89页)2、其他岗位按规定进行培训,时间24学时;(五)转岗、复岗、四新人员培训调整工作岗位、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什么级别的培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岗位安全教育培训: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定期安全考试和专题安全教育培训18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一)主要负责人1、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2、安全管理知识、方法与技术;3、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事故防范、应急救援措施及调查处理方法;重大危险源管理与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原则;4、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新增)5、国内外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6、典型事故案和应急救援分析;7、其他需要培训内容。(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内容除与(1)中1、2、5、6、相同内容外,还应掌握:1、事故和职业病管理(统计、报告、调查、处理);2、事故现场勘验技术,应急处理措施;184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特种作业人员培训1、特种作业: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尤其对他人和周围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业;2、特种作业人员: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3、特种作业范围: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煤矿安全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烟花爆竹安全作业及安全监管总局认定的其他作业。4、培训规定:培训教材三统一即大纲、教材、证件全国统一;证书发放由地、市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签发,全国通用。5、培训内容: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以实际操作技能为主。185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新从业员工1、厂级:安全生产基本知识,本单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主要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2、车间级:本车间安全状况、规章制度、危险源、防范及应急措施、事故案例等;3、班组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岗位之间衔接配合及事故案例。转岗、复岗、四新人员培训级别:车间级(第二级)或技术部门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培训结果:考试,建档(记录)186第十一节 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组织编制安全生产检查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提出治理方案,统计分析和上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187一、安全生产检查(一)检查类型1、定期安全检查2、经常性(日常)安全检查3、季节性及节假日安全检查4、专业(项)安全检查5、综合安全检查6、不定期的职工代表巡视安全检查188(二)检查内容软件系统:1、查思想查意识:安全意识与培训教育;2、查管理查制度:各项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执行情况;3、查隐患:重点岗位、设备、环境、人员,尤其是强检项目;4、查整改:隐患整改及效果;5、查事故处理:调查、报告、处理、纠正与预防措施制定及实施跟踪。硬件系统:1、查生产设备;2、查辅助设施;3、查安全设施;4、查作业环境。对非矿山企业,目前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强制性检查的项目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高压医用氧舱、起重机、电梯、自动扶梯、施工升降机、简易升降机、防爆电器、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及游乐设施等;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有毒物质的浓度等。189(三)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一)检查方法1、常规检查法:由安全管理人员(依靠经验和能力)到作业现场进行的定性检查;2、安全检查表法:列出所有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编制成表进行检查和评审,将个人的行为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其依据:(1)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2)事故案例及有关经验;(3)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4)新知识、新成果、新方法、新技术、新法规和标准。3、仪器检查及数据分析法:依据被检查对象,使用相关仪器等进行定量检查,使人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减少到最小,提高检查质量,防止遗漏不安全因素。190(四)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程序检查工作程序:1、准备:编制计划和检查表、组织人员、了解被检查对象及相关规定等;2、实施:通过访谈、查阅、观察、检测等方式获取信息;3、分析:分析、判断,得出结论;4、对策:下达整改通知5、整改:问题整改及追踪,实现安全检查工作的闭环。6、 信息反及持续改进191二、隐患排查治理(一)定义及分类(二)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职责重点看(2)、(5)、(7)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生产经营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 大 事 故 隐 患 报 告 内 容 应 当 包 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三)隐患的治理方案。对于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间、分厂、区队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 大 事 故 隐 患 治 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四)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三)监督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隐患,均有权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接到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并予以查处;发现所报告事故隐患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应当立即移送有关部门并记录备查。192第十二节 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选用和验收劳动防护用品,监督和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使用。一、劳动防护用品分类共三种分类法1、按照防护性能分类(2类)根据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号令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六大类:头部护具类、呼吸护具类、眼(面)护具类、防护服类、防护鞋类、防坠落护具类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如一般工作服、手套2、按照防护部位分为八类:头部防护用品;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手部;足部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护肤用品;3、按用途分类:防止伤亡事故用途:基本8种预防职业病用途:基本6种193194二、劳动防护用品的配置(一)选用原则1、根据相关标准选用;(合格)2、根据作业现场实际需要选用;(合适)3、使用舒适方便,不影响工作;(舒适)(二)发放要求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规定了116个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配备原则是:按照有关标准和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发放。195发放的具体责任1、按照需要和发放标准免费提供符合规定的护品;2、采购验收:定点采购,“三证一标志”齐全: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4)安全标志;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验收,使用前功能检查;3、培训:做到“三会”,即:会检查,会使用,会维护;4、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及时更换、报废过期和失效护品;(去)5、建立健全购买、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更换、报废等的管理制度和使用档案;196三、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一)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1、采购验收2、使用中的检查使用前首先做一次安全检查(检查表)在性能范围内使用,不得超极限使用3、正确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二)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四、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根据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1号令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实施,并对其核发的标志负责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要求:监督检查:4项(掌握 2、3)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及其安全标志标识目录:6大类21小类标志标识:标志由“安全标志证书”和“安全标志标识”组成证书和标识管理:标识由盾形图形和安全标志的编号组成安全标志的申请、受理、核发和日常管理责任机构:设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197第十三节 承包商管理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识别相关方活动事故风险,制定企业承包和租赁活动中相关方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管理和控制措施。198一、对承包商安全管理的要点和关键环节(一)生产经营单位发包工程的内部管理4条要求(二)安全协议的主要内容10条要求(三)现场安全管理要求共7条要求,重点掌握6、7两条二、生产经营单位承包工程安全管理六个方面1.根据关于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生产、经营、贮存危险物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 )学时。A.24 B.20 C.36 D.482.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考核,是以( )考核为主。A.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B.实际操作技能C.安全生产管理知识D.事故现场勘验技术3.“三同时”是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立项、同时审查、同时验收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C.同时立项、同时设计、同时验收D.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4.按规定需要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的建设项目,其预评价工作应由( )具体实施。A.建设单位B.建设项目设计单位C.当地安全监督管理机构D.建设项目设计单位以外的、有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资格的单位1995.生产经营单位应教育并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下列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做法( )。A.使用前先做外观检查 B.使用符合标准的产品 C.使用未经检测部门认可和检测的产品 D.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6.正确选用劳动防护用品是保证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列不属于选用劳动防护用品基本原则的是( )。A.根据标准选用 B.穿戴舒适方便、不影响工作 C.根据岗位实际情况和防护用品防护性能选用 D.防寒保暖7.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列类型的企业中,不属于强制捉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是( )。A矿山企业B建筑施工企业C烟花爆竹生产企业D汽车制造企业8.安全检查工作应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不属于安全检查必要步骤内容的是( )。A.复查整改落实情况实施安全检查B.下达隐患整改意见和要求 C.D.公示检查结果2009.对于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从业人员做到( )。A.会修理护品 B.会检查护品的可靠性C.会正确使用护品D.会正确维护保养护品E.会改进护品的防护性能10.根据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为人员安全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在新从业人员入厂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班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A.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B.本单位职工奖惩制度C.岗位安全操作规程D.事故案例E.生产设备、安全装置使用方法11.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通常所说的“三违”现象是指( )。A.违反作业规程、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安全规程B.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C.违规进行安全培训、违规发放劳动防护用品、违规消减安全技措经费品D.违反规定建设、违反规定生产、违反规定销售12特种作业风险较高,为保证作业人员和他人的安全,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的复审每()年进行一次。A1 B2 C3 D420112.在安全检查中,检查组应当对查出的隐患的( )进行复查,以实现安全检查工作的闭环。A整改落实 B严重程度 C整改资金 D性质种类13.在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中,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制度是( )。A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C安全生产奖励制度B安全生产承包责任制D安全生产责任制14.下列特种作业中,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负责培训和考核发证的是()。A客运索道操作人员 B压力容器操作人员C电梯操作人员D矿井提升设备操作人员15.除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外,其他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生产经营单位,是否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根据()等因素确定。A生产经营单位的地理位置 B从业人员的数量 C 注册资金的大小D 生产经营单位危险性的大小 E 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16.不属于为防止事故发生而采用的安全技术措施是( )。A.隔离与屏蔽 B.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 C.疏散和救援 D.消除危险源20216. 2010年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针对煤矿和非煤矿山提出了( )的要求。A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升井B除辅助岗位外的所有职工都必须经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C强化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大检查D加大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额度17.按照有关规定,某炼钢厂的( )必须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经培训单位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任职上岗。A安全生产管理人员C新人厂的炼钢工人B特种作业人员D产品质量检验员18.某单位购买具有三证和一标志的安全防护用品,这些)验收,并对其防护功能进行必要的检查后,物品必须经过(方可使用。A有检验资质的中介机构B产品生产厂家质检部门C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D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19.隐患排查治理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的是单位的( )。A主要负责人B安全管理负责人C技术管理负责人 D设备管理负责人20319.根据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对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标志管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由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证书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标识两部分组成。安全标志证书由( )监制。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B国家特种设备管理局C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D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20.在高速运转的机械飞轮外部安装防护罩,属于( )安全技术措施。A限制能量 B隔离 C故障设计 D设置薄弱环节21.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C保证A保证责任制落实技术措施的科学性B保证资金的有效投人D保证计划的可靠性20.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投入资金,以实现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投入主要包括( )的费用。A安全卫生技术措施工程B为职工配备劳动防护用品 C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D重大安全生产课题的研究 E重大生产设备更换20420521.某机械加工企业法人张某聘请某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李某为该企业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工作。保证该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应由( )负责。A该企业法人张某 B注册安全工程师李某C李某所在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D当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22.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辨识重大危险源依据是( )。A.物质的临界特性及数量C.物质的密度及数量B.物质的比重及数量D.物质的危险特性及数量23.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标准,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 )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A.500m B.400m C.600m D.550m24.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A.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 B.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C.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D.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E.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4.某储存区贮存有煤油、汽油两种物质,其储存量分别是20吨、l7吨,临界量分别是l00吨、20吨,则储存区属于( )。A.非重大危险源C.事故隐患B.安全场所D. 重大危险源25.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的监控预警系统,通过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对危险源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在企业中特别要严密监视重大危险源的( )。A化学参数变化趋势 B安全状态向事故临界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变化趋势 C温度变化趋势D压力变化趋势26.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我国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分为( )。A市(地)、省(区、市)和国家三级B县(市)、市(地)、省(区、市)和国家四级C乡镇、县(市)、市(地)和省(区、市)四级D县(市)、市(地)和省(区、市)三级20627.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事故严重性评价时,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原则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大,则按(估计事故后果。A最大危险C平均分配B概率求和D最小后果28.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列属于重大危险源申报范围的是( )。A大型起重机C坝高30米的尾矿库B储存3吨的黑火药库D炼钢炉29.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监管,对于新建项目中的重大危险、有害设施,企业应在该项目( )提交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A设计审查后 B竣工验收前 C开工建设前 D投入运行前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A.县级以上 B.地级以上 C.省级以上 D.乡镇以上20731.( )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 规范化建设。A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B安全生产标准化C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D安全评价32.下列不属于安全文化功能的是()。A导向功能B凝聚功能 C激励功能 D失效功能33.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总局令16号)指出,事故隐患分为( )。A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B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及特大事故隐患C一般事故隐患、较大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及特大事故隐患D固有隐患、渐生隐患和随机隐患34.下列不属于安全协议主要内容的是()。A有关事故报告、调查、统计、责任划分的规定B对承包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考试及办理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应履行的手续等要求C承包商应遵照执行的有关安全文明生产、治安、防火等方面的规章制度D承包商可以将工程转包、分包和返包208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督监察考试内容及要求:掌握我国现行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以及监管监察的内容和要求。209第一节 安全生产监督监察考试内容:了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了解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熟悉安全生产(包括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方式与内容210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主要指政府或者其他有关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体制: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的格局211(一)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监督管理为加强国家对整个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加强综合监督管理与行业监督管理之间的协调配合,国务院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立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其工作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承担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形成(网格式)的监管体系。212(二)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针对某些危险性较高的特殊领域,专门建立了国家监察机制,如煤矿国家监察机构与地方政府没有任何关系,避免干扰弥补不足,国家赋予某些权力给地方政府,由其明确相应的部门行使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权地方监管交通部门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模式213(三)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政府监督(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的监督管理;(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3)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4)监察机关的监督。其他监督(1)安全生产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2)社会公众的监督;(3)工会组织的监督;(4)新闻媒体的监督;(5)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的监督;214215监督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原则基本特征权威性强制性普遍约束性基本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预防为主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监察与服务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216二、安全生产监察部门和人员职责(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重点掌握第4条。(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1)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2)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3)严格履行有关行政许可的审查工作;(4)依法处理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5)正确处理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6)依法处理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设施、设备、器材;(7)接受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8)及时报告事故(9)参加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处理;(10)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217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与内容对作业场所的监督检查的程序:5项颁发管理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许可:6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 事前监督管理 事中监督管理:行为监察、技术监察 事后监督管理218安全生产监察方式1、行为监察:包括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安全生产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职工教育培训、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等;2、技术监察:是对物质条件的监督监察,包括三同时监察、防护措施与设施的监察、个人防护用品质量及配备情况的监察、危害严重作业场所监察、特殊工种作业监察等。219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容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和技术、机构和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治理、伤亡事故、职业危害、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行政许可等七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及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情况。220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第二节考试内容:熟悉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的方式与内容一、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一)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特点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监察与管理分开分区监察国家监察(二)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机构设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共25个,直属分局2个;大中型矿区由省级设立安全监察分局,作为其派出机构。221主要职责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主要职责:9项重点看2、5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16项重点看9、10222223三、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的方式与内容(1)日常监察:即常规监察,是在日常情况下进行的监察;(2)重点监察:依据实际情况确定需重点监察的工作场所和人员;(3)专项监察:针对某些时期的工作重点组织专项监察;(4)定期监察:定期组织的监察;(二)煤矿安全生产监察的内容概括:查思想、查制度、查安全实施、查事故隐患、查事故处理、查法规标准符合性主要包括18个方面的内容224225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第三节考试内容:熟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制了解特种设备安全生产监察人员的职责了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方式与内容226特种设备是指:锅炉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压力容器(含气瓶)电梯客运索道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227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安全监察机构1、国家对特种设备实行专项安全监察体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各级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由国家、省、市以及经济发达县的质检部门设立,具体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内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内设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各地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内设安全监察科;经济发达县的技术监督局内设安全监察股;各地建立压力容器检验所和特种设备检验所。228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规体系包含5个层次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3、安全监察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全过程一体化安全监察制度。229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的职责(1)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特种设备安全法规,督促有关单位执行;(2)对特种设备从设计到使用、维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3)有权制止无资质、违章作业及违法行为,有权通知停止作业,通知违规单位予以解决;(4)监督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有权制止非持证人员上岗作业;(5)参与审定或制定有关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程、标准;(6)参加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提出处理意见。230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式与内容方式:(一)行政许可制度,包括市场准入制度和设备准用制度:1、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维护、改造单位实施资格许可,并对部分产品实施安全性能监督检验;2、设备准用制度:在用的特种设备实施定期检验,注册登记;(二)监督检查制度:实施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七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的监督检查。(三)事故应对和调查处理建立危机处理机制,包括预案、组织和物资保证、技术支撑、救援、后勤保障等。内容:5项1.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实行的管理体制是( )。A.垂直管理、集中监察B.横向管理、分级监察C.垂直管理、分级监察D.横向管理、集中监察2.下列安全生产监察内容中,不属于行为监察内容的是( )。A.对职工教育培训的监察C.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察B.对特殊工种作业的监察D.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的监察3.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A.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B.坚持行业自律原则 C.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E.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4.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基本特征是( )。A.权威性B.自愿性C.强制性D.创新性E.普遍约束性5.作业场所监督检查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业场所监督检查的内容一般包括()。A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B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C职业危害和劳动保护 D党风廉政和效能监察E安全管理和事故处理2312326. 一般监察是在日常情况下进行的监察工作,这种监察具有随机性,亦称( )。A.随机监察 B.特殊监察C.重点监察D.常规监察7.煤矿安全监察人员代表国家履行煤矿安全监察职责,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职责范围。下列内容中,属于煤矿安全监察人员职责的是( )。A组织煤矿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B负责煤矿安全措施费用的提取和使用C参与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D制定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8.目前我国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主要有两项制度:一是特种设备)、市场准入制度;二是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修理、改造个环节全过程一体化的监察制度。A生产B销售C检验 D报废第四章安全评价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和安全验收评价导则,开展安全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危害的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建议,参与编制安全评价报告。233234第一节 安全评价的分类考试内容:一、了解安全评价的分类;二、掌握安全预评价的内容;三、掌握安全验收评价的内容;四、掌握安全现状评价的内容。235安全预评价1、时机:项目建设前;2、依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3、对象:生产工艺过程、使用和产出的物质、主要设备和操作条件等;4、内容:分析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危险危害程度,提出对策建议;5、结论:是否满足安全规定,如何设计、管理才能达到安全指标要求。236安全验收评价1、时机: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之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2、依据:设计方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3、对象: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4、内容:查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内容;5、结论:是否符合设计,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并作为申请验收审批的依据;237安全现状评价1、时机:正常生产状态下;2、依据: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要求。3、对象: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在用生产装置、设备、设施、贮存、运输及安全管理状况的全面综合评价;4、内容:危险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提出对策建议;238第二节 安全评价的程序考试要求:了解安全评价的一般程序熟悉安全评价的主要内容239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一、评价准备:收集各种信息;二、危险辨识:辨识、分析危险危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事故发生途径及变化规律;三、划分评价单元:在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基础上,划分单元三、风险评价:定性、定量的评价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度;四、对策措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的安全对策措施;五、结论建议:列出评价结果,指出应重点防范的危险因素,明确应重视的安全措施;六、编制报告:依据安全评价结果编制安全评价报告240241二、安全评价的内容安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高度概括评价结果;从风险管理角度给出评价对象在评价时与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符合性结论;给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预测性结论以及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的安全状态等。242第三节 危险和危害因素辨识考试要求:一、熟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二、掌握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243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为4大类15小类危险、危害因素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二)按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爆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三)按职业健康分类:10类危险有害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心理、生理性行为性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室内室外地下(含水下)组织结构责任制规章制度投入职业健康管理244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人的因素:第1类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6项 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第2类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5项 指挥错误 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 其他错误 其他心理、生理性风险危害因素 其他行为性风险和有害因素245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第1类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5项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246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他物理性风险和危害因素物的因素:危险源辩识危险源分类举例(物理性)形式 噪音 振动 辐射 温度(高低) 坠落 撞击造成影响死亡伤、残等形式机械切、夹、割、卷电击压力爆炸温度等247第2类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5项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风险、危害因素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物的因素:第1类 爆炸品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 易燃液体第4类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 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 放射性物品第8类 腐蚀品备注:新标准按照危险化学品8大类,并增加粉尘和气溶胶。248249危险源辩识危险源分类举例(化学性)形式 气体 烟雾 蒸汽 烟尘 液体影响刺激性腐蚀性毒性致癌性破坏遗传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第3类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5项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生物性风险、危害因素250物的因素:251危险源辩识危险源分类举例(生物性)形式 昆虫 细菌 病毒等影响感染传染疾病中毒252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包括:场所狭窄、安全通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作业场所空气不良等。 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包括: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狭窄、地面杂乱等 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包括:隧道缺陷、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等 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环境因素: 5项253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其他管理因素缺陷管理因素: 5项二、 按事故类型分类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根据导致事故的原因、致伤物和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254255(三)按职业健康分类:10类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10大类。256危险、危害因素辨识方法(一)直观经验分析法(参考先例、借鉴以往经验辨识):1、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法规标准,凭借人员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分析;2、类比方法:利用相似或相同系统的经验和相关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二)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采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辨识,用于新开发和复杂系统。257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要求:八个方面全面有序识别,顺序是(一)厂址:地质、气象、环境、交通、消防条件等;(二)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和安全间距、朝向、风向、动力设施和储运设施布局等;(三)道路及运输:运输、装卸、人流、物流等;(四)建构筑物:耐火等级、疏散、防火间距等;258危险、危害因素的识别(五)工艺过程:1、项目设计阶段考虑危险消除和降低设计、预防和隔离措施、安全标志、连锁装置等;2、现状评价针对行业专业特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作业规程等进行分析;3、查阅相关资料,辨识典型的工艺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六)生产设备装置:工艺设备、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特种设备等;(七)作业环境: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等;(八)安全管理措施: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应急救援、日常安全管理等;259第四节 安全评价方法考试要求:了解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熟悉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260安全评价方法分类(125页)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如检查表、询问观察、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等,评价结果是是一些定性的指标;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运用实验结果和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的计算,如概率风险评价法、危险指数评价法、伤害(破坏)评价法等,评价结果为定量的指标。其他安全评价分类: (归纳和演绎)261常用安全评价方法(一)安全检查表方法(SCA)列出所有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编制成表逐项进行检查和评审。(二)危险指数方法(RR)如危险度评价法,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蒙德法,化工厂危险等级指数法等。(三)预先危险分析方法(PHA)在设计、施工和生产前,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262常用安全评价方法(四)故障假设分析方法(WI)提出所有的问题,将问题分门别类进行讨论回答可能的后果,提出相应措施。(五)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变化(偏差),分析原因、后果及可采取的对策。(六)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按实际需要将系统进行分割,分析各自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及其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措施。(七)故障树分析(FTA)又称为事故树。从特定事故入手,一级一级分析原因出事故的直接原因。263常用安全评价方法(八)事件树分析(ETA)分析从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初始事件)可能引发的结果,确定事件后果与初始事件的关系。(九)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JRA或LEC)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C)三者分别打分后相乘,按分数值划分危险程度等级。(十)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对事故发生的频率和事故的后果进行评价,将风险的大小完全量化,用数字或图形的方式显示事故影响区域,以及个人和社会承担的风险,为业主、投资者和政府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264第五节 安全评价报告考试要求:一、了解安全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二、掌握安全评价报告的格式。265安全预评价报告(一)报告要求能反映安全预评价的任务;主要危险危害因素评价;重大危险危害因素;重要安全对策措施;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二)安全预评价报告内容1目的。阐述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目的。2. 评价依据。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有关参考资料。3概况。被评价对象的选址、总图及平面布置、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功能分布、主要设施设备、装置、主要原材料、产品及辅助设施、人流、物流等。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列出辨识与分析的依据,阐述辨识与分析的过程。5评价单元的划分。阐述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过程。6安全预评价方法:简介选定的安全预评价方法;列出定性、定量评价过程;对重大危险源的分布、监控情况以及应急预案的建立内容,给出相关的评价结果。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列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依据、原则、内容。8安全预评价结论:列出评价结果,指出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明确评价对象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在采取安全对策措施后,能否得到控制以及受控的程度如何。266二、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一)安全验收评价报告要求全面、概括地反映验收评价的全部工作,可同时采用图表和照片,以使评价过程和结论清楚。(二)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内容1目的。阐述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目的。2评价依据。列出评价对象初步设计或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文件;相关文件等。3概况。介绍评价对象的选址、总图及平面布置、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功能分布、主要设施、设备、装置、主要原材料、产品及辅助设施、人流、物流。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列出辨识与分析的依据,阐述辨识与分析的过程。明确在安全运行中实际存在和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5评价单元划分。阐述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过程。6评价方法的选择。简单介绍评价方法;计算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对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列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依据、原则、内容。8评价结论。说明评价对象是否具备安全验收的条件;对达不到安全验收要求的评价对象明确提出整改措施建议,明确评价结论。267安全现状评价报告(一)安全现状评价报告要求比安全预评价报告要更详尽、更具体,特别是对危险分析要求较高,需专家参与。(二)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内容1目的。包括项目单位简介、评价要求和评价目的。2评价依据。列出法规、标准、规范及项目的有关文件。3评价项目概况:应包括评价项目概况、自然条件、工艺过程、生产运行现状、项目委托约定的评价范围。4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根据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结果和评价要素,参照有关资料和数据,运用选定的分析方法,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逐一分析。5评价单元的划分。阐述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分析过程等。6评价方法:说明选用的评价方法,计算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对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7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综合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与建议,并按照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解决方案的排序。8评价结论。明确指出项目安全状态水平。268安全评价报告格式1、封面2、资质证书影印件3、著录项4、前言5、目录6、正文7、附件8 、附录第六节安全评价管理(一)基本要求1对评价对象的要求(1)法律法规、行政规章所规定的,应进行安全评价,亦可根据实际需要自愿进行安全评价。(2)自主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3)为安全评价机构如实提供所需的资料。(4)按照安全评价报告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进行整改。(5)同一对象的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应由不同的安全评价机构分别承担。2对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的要求(1)安全评价机构与被评价单位存在投资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物资供应等各种利益关系的,不得参与其关联项目的安全评价活动。(2)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应保守被评价单位的技术和商业秘密。(3)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应真实、准确地做出评价结论,并对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4)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应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5)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应对在当时条件下做出的安全评价结269270(二)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安全评价相应的资质,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安全评价活动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安全评价资质需通过安全评价机构年度考核得以保持。(三)安全评价师1.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的建议,从而提高建设项目初期设计本质安全程度的安全评价方法是( )。A.安全验收评价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C.安全预评价D.现状安全评价2.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下列事故中,不属于该20类工伤事故的是( )。A物体打击 B淹溺 C尘肺病 D瓦斯爆炸3.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是实现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其配套措施包括针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安全预评价一般应在项目的( )阶段进行。A初步设计 B可行性研究 C施工 D竣工4.安全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准备阶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安全评价结论及建议和( )。A进行报告评审 B申请政府部门文件备案C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D申请建设主管单位验收2712725.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工伤事故分为20类。按此标准,下列工伤事故中,属于物体打击伤害的是( )。A建筑物坍塌,员工被水泥板砸伤B员工不慎坠落,撞击到脚手架导致死亡C起吊的重物脱落,将员工击伤D脚手架上坠落的钢筋击中一员工头部,导致其死亡6.安全评价中的( ),是通过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识别系统中的潜在危险、确定危险等级、防止危险发展成事故的目的。A.危险指数方法C.事件树分析B.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D.预先危险分析方法7.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运行正常后,通过对该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的检测、考察,查找项目投产后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的安全评价属于( )。A专项安全评价B安全验收评价C安全现状评价D安全预评价8.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的分析评价是( )。A定量安全评价方法C系统安全评价方法B定性安全评价方法D概率风险评价方法9.某生产经营单位拟新建一个液氯贮罐区,通过调研提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该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时,应主要考虑( )对安全生产的影响。A布局B气温C气压D气湿10.对厂矿企业进行安全评价时,评价结果一般以表格形式表示,评价内容包括提出的问题、回答可能的后果、降低或消除危险性的安全措施。这种评价方法是 ( )。A事故树分析方法C故障类捌和影响分析B故障假设分析方法D事件树分析方法1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未涉及的内容是()。A.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B.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危险严重程度 D.基本事件的基本结合27327412.下列属于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的是()。A.作业环境不良 B.健康状况异常 C.心理异常D.指挥错误13.安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和评价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在进行安全评价时,通常要选用不同的安全评价方法。安全评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分类方法有( )。A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B按评价的推理过程分类法C按系统性质分类法D按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分类法E按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法14.故障树分析的基本程序包括( )。A确定顶上事件B确定基本事件失效模式C确定基本事件逻辑关系 D判定安全功能E判定事件发生概率15.某单位采暖锅炉发生爆炸,调查人员经过分析,认为该起事故的发生有如下几个可能,一是炉膛爆炸X1、二是超压爆炸X2、三是锅炉严重缺水突然加水爆炸X3。该起锅炉爆炸事故的结构函数是()。AT= X1X2X3 BT= X1+X2+X3CT= X1X2+X3 DT=X1+X2X3275第五章 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考试内容及要求:运用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标准和评价方法,检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告知和申报职业危害,建立职业卫生档案,采取职业危害防护控制措施,选用个体防护装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276第一节 职业卫生概述一、职业卫生基本概念(一)职业卫生(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是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换言之,职业危害因素来源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277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按照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2)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毒物,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汽或气体的形态存在;(3) 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霉菌、真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与作息制度不合理,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长时间单调或不良体位劳动、劳动负荷过重,夜班作业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作业场所设计缺陷因素278分类:共分10类115种,包括:(1)尘肺(13种);(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3)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职业病(5种);(5)生物因素职业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8种);(10)其它类(5种);职业病分类(139页)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规定了330种化学有害因素、47种生产性粉尘、1种生物类有害因素、8类物质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制术语:接触限制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分为(139页) 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8小时) 最高允许浓度 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15分钟) 超标倍数 工作场所 工作地点279结合案例重点看如何计算: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8小时)最高允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允许浓度(15分钟)多种有毒物质作用同一器官、系统的作用符合卫生要求的计算280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禁忌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281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新增)(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目前共10类,115种282二、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第三级预防,康复处理三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一)职业危害形势(二)职业病发病特点尘肺病283284第二节 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简介285第三节 职业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一、职业危害识别(一)粉尘与尘肺重点掌握粉尘分类尘肺病种类(二)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1)急性中毒(2)慢性中毒(3)亚急性中毒(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1、噪声及噪声聋2、振动及振动病(局部振动病)3、电磁辐射及职业病4、异常气象条件(四)职业性致癌因素(五)生物因素(六)职业有关的病286二、职业危害评价性质:经常性(日常)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和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分类:职业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运行期间的现状评价。(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年至少一次。(二)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1、评价原则2、评价方法(检查表、类比法、定量法)3、评价主要内容(三)建设项目运行中的现状评价三、职业危害控制(一)技术措施(二)个体防护措施(三)组织管理措施287第四节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一、职业卫生工作职责分工情况卫生部:安监总局:(重点掌握161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一)分级监管、属地管理(二)监管人员的权利(三)监督检查的内容*注意4、5、6、7288第五节 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一、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二、前期预防管理(一)职业危害申报1、申报内容(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3)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其他2、申报要求一年一次,引进技术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申报;工艺技术发生变化、法人发生变化在15日内申报;终止经营活动,15日内办理手续。(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管理(三)监督检查的内容289第五节 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三、劳动过程管理(一)材料和设备管理(二)作业场所管理(三)作业环境管理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四)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五)履行告知义务(六)职业健康监护(七)职业卫生培训(八)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报告与处理四、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职业病报告的内容:总共三种报告卡1 尘肺病报告卡首次被诊断为尘肺病的、在岗非编制患病职工、尘肺晋期、调出(入)本省的尘肺病患者和尘肺死亡者均应填报。2、 农药中毒报告卡适用在农林业生产活动中或生活中使(误)用农药而发生中毒者。3、 职业病报告卡除尘肺病和农药中毒者外的一切职业病均应填写此卡。2901.不属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是( )。A.劳动组织不合理C.劳动制度不合理B.照明不良D.操作体位不良2.根据现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不属于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是( )。A.高温B.生产性粉尘C.放射线D.噪声3.引起电光性眼炎的常见因素是( )。A.电磁波B.微波C.红外线D.紫外线4.气象条件不良是作业场所存在的一类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下列职业病中,属于由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是( )。A尘肺 B苯中毒 C噪声性耳聋 D高原病5.我国现行法定的职业病分为:A.十类一百一十五种C. 十类一百零五种6.下列不属于法定职业病的是(B十类九十九种D九类九十九种)。A.腰背痛 B.颈肩痛 C.慢性指气管炎 D.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E.VDT综合症2912927.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性粉尘卫生标准有: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C最高容许浓度B算术平均容许浓度D几何平均容许浓度E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8.有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用人单位,应该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内容的是( )。A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B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C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D职业防护教育培训情况9.用人单位应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从业人员调离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 )。A原件B职业病津贴证明C职业病诊断证明D复印件10.作业环境有害因素包括物理性有害因素、化学性有害因素和生物性有害因素等,下列属于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是( )。A噪声B振动C一氧化碳D异常气象条件E电磁辐射29311.在炼铁、炼焦等企业作业场所中,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是( )。A一氧化氮B一氧化碳C甲烷D氨气12.恶劣气象条件、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容易引起各种职业病下列可以造成职业性白内障的物理因素是( )。A红外线B紫外线C激光DX射线13.某采石场工地作业场所存在白云石粉尘和大理石粉尘。测得两种粉尘的总尘浓度分别是8 mgm3和10 mgm3,两种粉尘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均是10mgm3,则该作业场所( )。A总粉尘未超过接触限值C满足级危害程度B总粉尘超过接触限值D具有爆炸危险14.职业健康检查是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包括上岗前、在岗和离岗健康检查以及应急检查等形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 )。A合理安排劳动强度C进行劳动能力鉴定B筛选职业禁忌症D确定是否缴纳工伤保险第六章应急管理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需求,协助建设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和演练应急预案,评估演练效果。294295第一节 事故预警的基础一、了解事故预警的任务与特点;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预警的要求;三、掌握事故预警管理过程。296预警机制是指能灵敏、准确告示危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使机构能采取有关措施的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事故预警机制是建立在预警系统基础之上,而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预警分析系统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组成。预控对策系统可针对不同报警级别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297一、事故预警的目标、任务与特点(一)快速性。即够灵敏快速地进行信息搜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发布, 。(二)准确性。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复杂多变,要在短时间内对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三)公开性。即事故信息一经确认,就必须客观、如实地向企业和社会公开发布。(四)完备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全过程地分析事故的发展态势。(五)连贯性。每一次的分析应以上次的分析为基础,紧密衔接,才能确保预警分析的连贯和准确。298二、建立事故预警的原则和要求(一)及时性原则。防微杜渐,提早做好各种准备。(二)全面性原则。对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监测,(三)高效性原则。鉴于事故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预警机制必须以高效率为重要原则。(四)引导性原则。预警是在某种灾害、突发公共事件降临之前,提醒或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去应付和处理。三、预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一)预警管理体系的要素外部环境预警系统:由自然环境突变预警、政策法规变化预警、技术变化的预警构成。内部管理不良预警系统:由质量管理预警、设备管理预警、人的行为活动管理预警构成。事故预警系统:主要任务是当事故难以控制时,做出警告和对策建议,因此其业务隶属预警管理信息系统。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是集计算机技术与专家系统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化系统,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完成信息收集、处理、辨识、存储和推断等任务。299300第二节 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现一、了解预警要素与阈值的确定;二、掌握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内容;三、熟悉预警系统的实现。一、预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一)预警系统的组成预警系统主要由预警分析系统和预控对策系统两部分组成。预警分析系统完成预警功能,预控对策系统完成对事故的控制功能。预警分析系统主要包括监测系统、预警信息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等组成。预控对策系统根据具体警情确定控制方案。301302(二)预警系统的功能1. 监测系统:主要完成实时信息采集,并将采集信息存入计算机,供预警信息系统分析使用。2. 预警信息系统:完成将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功能。3. 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有人的安全可靠性指标(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生产过程的环境安全性指标(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安全管理有效性指标(包括安全组织、安全法制、安全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资金)、机(物)安全可靠性指标(包括设备运行不良、材料缺陷、危险物质、安全装置、保护用品、贮存与运输、各种物理参数)。4. 预测评价系统经过对评价对象监测、识别、诊断、预测等后,预警系统对整个生产活动的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即预警系统信号输出和预警级别的给出。预警信号采用国际通用颜色表示不同安全状况。I级预警,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红色表示;II级预警,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III级预警,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IV级预警,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状态,用蓝色表示。303信号输出和预警级别表示方法有两种:时序性预警级别:反映连续的预警信息波动趋势,如图64。例如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物理参数监测的数据变化,直接反映了危险性的大小和级别。安全风险预警级别: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给出安全风险预警级别。如图65。304二、预警阈值的确定根据对评价指标的内在特性和了解程度,预警方法有:(a)指标预警。根据预警指标数值大小的变动来发出不同程度的报警。(b)因素预警。当某些因素无法用定量指标进行报警时,可采用因素预警。因素X出现时,发出报警;因素X不出现时,不发出报警。(c)综合预警。即将上述两种结合起来,并把诸多因素综合进行考虑,得出一种综合报警模式。(d)误警和漏警。误警原因主要由于指标设置不当,警报准则过严(即安全区设计过窄,危险区设计过宽),信息数据有误。漏警是预警系统未曾发出警报而事故最终发生的现象。主要原因一是小概率事件被排除在考虑之外,而这些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二是预警准则设计过松(即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预警阈值确定既要防止误报又要避免漏报,若采用指标预警,一般根据具体规程设定报警阈值,或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报警阈值。若为综合预警,可根据经验和理论来确定预警阈值(即综合指标临界值)。如综合指标值接近或达到这个阈值时,就意味着将有事故出现,可以将此时的综合预警指标值确定为报警阈值。305三、预警系统的实现预警系统通过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实现事故的预警和控制,预警分析完成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功能;而预控对策完成对事故征兆的不良趋势进行纠错和治错的功能。1、监测:其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2、识别: 其主要任务是应用“适宜”的识别指标,判断已经发生的异常征兆、可能的连锁反应。3、诊断 :其主要任务是在诸多致灾因素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发展过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定量的描述。诊断的工具是评价指标体系。4、评价:对已被确认的主要事故征兆进行描述性评价,以判断此时生产所处状态是正常、警戒、还是危险、极度危险、危机状态,并把握其发展趋势,在必要时准确报警。306第三节 预警控制一、了解预控技术;二、了解预控对象。307控制是预警的落脚点,预控对策一般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和事故管理三个活动阶段。一、组织准备 预警功能的组织管理体系:即在原企业组织中设置新的预警管理部门,预警管理部门对其他部门具有监督、控制和纠错的职能,这种职能又可以分为单指标监控、综合监控和事故危机监控。经营在安全的轨道上运行,指导企业各关键岗位的“预警预控”工作,模拟未来可能发生的企业危机,制定危机应对方案等。 预警机构:预警部基本工作是保证企业的生产308二、日常监控对预警分析所确定的主要事故征兆(现象)进行特别监视与控制。日常监控活动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日常对策,即对事故征兆进行纠正活动,使其逐渐恢复到正确状态。二是事故危机模拟,即在日常对策活动中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状态进行假设与模拟活动,并提出对策方案,为进入“事故危机管理”阶段做好准备。安全预警部应对日常监控负责,同时总结预警监控职能系统的经验或教训,设“预警监控档案”,在日常活动中负责培训员工的预警知识和各种逆境的预测与模拟预警管理方案,在特别状态时提出建议供决策层采纳。309三、事故危机管理事故的危机管理是日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扭转危险状态的发展,企业生产活动陷入危机状态时采取的一种特殊性质的管理,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的特别管理方式。它是在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系统已无法控制事故状态或企业领导层基本丧失指挥能力的情况下,以特别的危机计划、特别领导小组、紧急救援体系等介入企业领导管理过程。第四节事故应急救援基础考试内容:了解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与特点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掌握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过程(四个层次 预防、准备、响应、恢复);310311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与特点(一)基本任务:1、立即组织营救,撤离其他人员;2、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态扩展;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二)特点应急工作涉及技术事故、自然灾害(引发)、城市生命线、重大工程、公共活动场所、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和人为突发事件等多个公共安全领域,构成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放大的特点。312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1、对事故应急救援提出要求的有关法律安全生产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2、对事故应急救援提出要求的有关法规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规定人民政府生产单位政府级企业级第68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第71条:安监部门上报事故情况第72条:人民政府和安监部门组织抢救第17条:组织制定实施本单位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第50条: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和培训,增强应急处理能力第69条:建立组织,配备人员、器材和设备第70条:发生事故启动预案,上报事故情况第85条:未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限期制定、停产停业、依法追究313314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事故应急救援的要求3、主要规定:市(地、州)、县(市、区)政府组织制定本地区区域内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县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生产安全事故/职业病危害事故/火灾/高毒物品作业/危险化学品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315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拉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分为四级别。316应急管理过程响应预备事故应急管理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预防恢复317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一)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四部分组成。详见教材中图7-1。3181、组织机构包括:(1)管理部门:(2)功能部门:(3)应急指挥:(4)救援队伍:2、运作机制3、法制基础4、保障系统包括:(1)信息通讯系统:保证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2)物资装备:保证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快速、及时供应到位;(3)人力资源: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的培训教育;(4)经费财务:建立专项应急科目,如应急装备、应急资金等。319(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建设原则(新增)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2、条块结合,属地为主3、统筹规划,合理布局4、依托现有,资源共享5、一专多能,平战结合6、功能实用,技术先进7、整体设计,分布实施(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响应机制1、一级紧急情况2、二级紧急情况3、三级别紧急情况320(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响应的程序3211、接警与响应级别确定接到事故报警后,对警情做出判断,初步确定响应级别:能被一个部门正常可利用的资源处理的为三级紧急情况,需要两个或多个部门响应的为二级紧急情况,必须利用所有有关部门及一切资源或者需要需要各个部门同外部机构联合起来处理且通常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为一级紧急情况,如果事故不足以启动应急救援体系则响应关闭;2、应急启动按响应级别确定应急程序,如人员到位、信息联络、调配资源、成立现场指挥部等;3、救援行动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若控制不力,则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4、应急恢复救援行动结束后,进入临时应急恢复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现场清理、人员清点和撤离、警戒解除、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等。5、应急结束,由事故总指挥宣布应急结束。322(五)现场指挥系统的组织结构参考教材1、事故指挥官2、行动部3、策划部4、后勤部5、资金/行政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第五节考试内容:一、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作用和层次;二、掌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文件体系;三、掌握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核心要素及其内容要求;四、熟悉策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应考虑的因素;五、熟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过程。323324一、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作用(1)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2)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3)成为各类突发重大事故起的应急基础;(4)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上级应急部门协调;(5)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风险防范意识。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a综合预案:整体预案,总体阐述应急方针、政策、组织机构及职责、总体思路等;b专项预案:针对特定类型紧急情况的应急而制定的、对机构、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c 现场预案:在专项预案基础上针对具体场所而制定的。325三、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一)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二)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五)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七)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八)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326327四、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过程(1)成立工作组: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2)资料收集:收集预案所需各种资料。(3)危险源与风险分析:确定本单位的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后果。(4)应急能力评估:对应急装备、应急队伍能力进行评估。(5)应急预案编制: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评审包括内部评审与外部评审,并由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7)预案的实施:包括应急预案宣传、教育和和培训,落实应急资源,应急演练和训练等。328五、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综合预案一般采用“ 1+4” 编制结构,即基本预案、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管理、标准操作程序、支持附件。329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一)基本预案该应急预案的总体描述,如应急的组织体系、方针、应急资源、各组织的职责、预案演练和管理等;(二)应急功能设置指挥和控制、警报、通讯、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现场管制等;(三)特殊风险管理特殊风险指根据某类事故灾难、灾害的典型特征,需要对其应急功能作出针对性安排的风险。为处置此类风险设置专有应急功能及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为该类风险的专项预案制定提出特殊要求和指导;330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四)标准操作程序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提供履行应急预案中规定职责和任务的详细指导;(五)支持附件危险分析附件,通讯联络附件,法律法规附件,机构和应急资源附件,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技术支持附件,协议附件等。一般来说,应急预案是一个由各级文件构成的四级文件体系,包括:1、总预案:包括应急管理政策、预案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由一系列程序组成;2、程序: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阐述做什么、为何做、何时何地由谁做;3、作业指导书:某些特定任务及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使用;4、记录:包括通讯、进出事故危险区以及应急行动的所有记录。331332六、事故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核心要素及编制要求(1)核心要素: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按相应的过程可分为6个一级关键要素,其中事故预防、应急准备程序和应急响应三个一级关键要素可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二级小要素,如下表所示。级号要 素 内 容级号要 素 内 容1应急预案概况4.2现场指挥与控制2事故预防4.3警报系统与紧急通告2.1危险分析4.4通讯2.2资源分析4.5事态监测2.3法律法规要求4.6警戒与治安3应急准备程序4.7人员疏散与安置3.1机构与职责4.8医疗与卫生服务3.2应急设备、设施与物质4.9公共关系3.3应急人员培训4.10应急人员安全3.4预案演练4.11抢险与救援3.5公众教育4.12危险物质控制3.6互助协议5现场恢复4应急响应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4.1预警与通知333(2)应急救援预案体系框架核心要素第三节应急预案的演练考试要求:一、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要求;二、熟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任务及实施过程三、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效果的评审方法及内容。334一、应急演练的定义、目的与原则(一)定义:(二)目的1)检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磨合应急机制,强化政府及其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救援队伍、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与配合;3)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人员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4)教育广大群众,推广和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5)检验并提高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储备标准、管理水平、适用性和可靠性;6)研究特定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处置的有效方法与途径;7)找出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原则335336二、应急演练的类型(1)按照演练的形式,可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现场)演练;(2)按照应急演练的内容,可分为单项(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3)按照演练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337三、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包括计划、准备、实施、评估总结及改进。(一)计划1、梳理需求(确定演练目的、分析演习需求、确定演练范围)2、明确任务3、编制计划通常包括:演练的需求、目标、类型、形式、时间、地点、内容、参与演练的部门、人员、演练经费预算等。4、计划审批(二)准备1、成立演练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策划部、保障部、评估组、参演队伍和人员)2、确定演练目标3、演练情景事件设计4、演练流程设计5、技术保障方案设计6、评估标准和方法选择7、编写演练方案文件(核心)8、方案审批9、落实保障工作(人员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物资和器材保障、技术保障和安全保障)10、培训11、预演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观摩人员338(三)实施1、演练前检查2、演练前情况说明和动员3、演练启动4、演练执行(实战演练、桌面演练、演练解说、演练记录、演练宣传报道)5、演练结束于意外终止(出现突发事件、出现特殊或意外)6、现场点评会(四)评估总结1、评估2、总结报告(1)召开演练评估总结会议(2)编写演练总结报告(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改进计划,落实改进责任和时限等)3、文件归档与备案五、改进1、改进行动2、跟踪检查与反馈3391.预案评价人员在参与事故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的任务是( )。A.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观察结果B.保障演练过程的安全C.确保演练活动的挑战性D.确保演练进度2.事故调查属于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 )阶段。A.应急策划B.应急准备C.应急响应D.现场恢复3.“警戒与治安”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 )的二级要素。A.应急策划B.应急准备C.应急响应D.现场恢复4.下列事故应急预案的要素中不属于应急准备的要素是( )。A.机构与职责B.教育、训练与演练C.互助协议D.接警与通知5.根据预警指标的内在特点和指标信息的掌握程度,可以采取的预警方法是( )。A指标预警、因素预警、综合预警B指数预警、单项预警、综合预警C简单预警、复杂预警、因素预警D指标预警、因素预警、复杂预警6.根据预警控制的目标和管理思想,当企业生产活动处于危险状态,日常监控活动已无法有效扭转危险状态发展时,企业应该采取的特殊性质的管理措施是()。A人群疏散 B事故危机管理 C停产整顿 D人员安置7.一个完整的事故预警管理体系应由( )四个系统构成。A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检验管理系统、预警信息决策系统和事故预警系统B信息通讯系统、内部检验管理系统、预警信息决策系统和事故信息签发管理系统C信息通讯系统、内部管理不良的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和事故预警系统D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管理不良的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和事故预警系统8.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A.指定评价人员B.编写书面评价报告C.记录参演组织的演练表现D.追踪整改项的纠正9.下列事故应急预案的要素中不属于应急响应的要素是( )。A.接警与通知 B.指挥与控制 C.应急资源 D.公共关系10.应急预案演练的主要参与人员包括( )。A.参演人员B.服务人员C.模拟人员D.评价人员E.控制人员11.不属于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一级要素的是( )。A.准备程序 B.现场恢复 C.危险评价 D.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34034112.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 )。A.三级,即I级(特别重大)、级(重大)和级(一般)三级,即l级(一般)、级(重大)和级(特别重大)B.C.四级,即I级(一般)、级(重大)、Ill级(特大)和级(特别重大)D.四级,即I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和级(一般)13.某港务局针对其码头存放的油品制定了油品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应急预案。按照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层次划分,该预案是( )。A综合预案 B现场预案 C专项预案 D临时预案14.事故应急救援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事故应急救援基本任务的是( )。A立即营救受害人员C进行应急能力评估B迅速控制事态发展D进行事故危害程度评估14.在事故应急管理过程中,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属于应急管理的( )过程。A预防B准备C响应D恢复15.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急策划是一级要素,危险分析是二级要素。下列不属于危险分析内容的是( )。A危险识别 B脆弱性分析 C资源分析 D风险分析16.一个完整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通常由( )构成。A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制基础、评估体系B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应急预案、应急体系C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应急预案、评估体系D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制基础、保障系统17.一个完整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包括()。A.预案、程序、指导书、应急行动的记录 B.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程序、应急行动的记录、指导书C.预案、程序、应急行动的记录、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南 D.应急预案编制指南、预案、程序、指导书342第七章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考试内容及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运用事故调查技术和方法,开展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取证、原因分析、性质认定,制定事故防范措施。343344我国现行伤亡事故调查处理的主要依据: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493 号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 - 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 GB6442 1986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 GB/T 15499 - 1995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 GB6721 1986345第一节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和分类一、生产安全事故等级划分(一)普通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划分生产安全事故一般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特别重大事故(1)一次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2)一次造成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3)一次造成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2.重大事故(1)一次造成1029人(含10人)死亡;(2)一次造成509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3)一次造成5000万元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3.较大事故(1)一次造成39人(含3人)死亡;(2)一次造成104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3)一次造成1000万元5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4.一般事故(1)一次造成12人死亡;(2)一次造成1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346二、事故的分类(一)依照造成事故的责任不同,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大类。责任事故,是指由于人们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是指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事故。(二)依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 -86分为20类。(三)事故造成的伤害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死亡事故等。347第二节 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了解事故报告的规定;熟悉事故报告的范围、时限、内容、方式。事故报告的规定来源于安全生产法的要求348一、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原则要求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安全生产法对事故的报告作出了如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责任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都明确规定了下列人员和单位负有报告事故的责任:(一)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二)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四)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五)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事故单位负责人既有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的责任,又有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的责任,即事故报告是两条线,实行双报告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既有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的责任, 349350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及时限(一)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二)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的级别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小时。1.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2.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3.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351四、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内容(一)报告事故应当包括的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包括单位的全称、所处地理位置、所有制形式、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持有各类证照的情况、单位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等。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尽量精确到分钟。报告事故发生的地点,除中心地点外,还应当报告事故所波及的区域。报告事故现场情况应报告现场人员情况、设备设施的毁损情况。3.事故的简要经过。要求“全”和“简”。“全”就是要全过程描述,“简”就是要简单明了。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对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算,主要指事故所导致的建筑物的毁损、生产设备设施和仪器仪表的损坏等。5.已经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指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事故单位负责人、已经接到事故报告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为减少损失、防止事故扩大和便于事故调查所采取的应急救援和现场保护等具体措施。6.事故的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五、事故的救援与现场处置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352353第三节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考试内容:了解事故调查的目的;熟悉国家和部门有关事故调查的原则与程序;熟悉国家对事故调查组组成的有关规定;熟悉事故调查组的人员构成要求、工作程序、任务、责任和权力;掌握事故调查常用技术和方法;熟悉事故调查取证的一般原则。354一、事故调查基本原则(熟悉)(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是必须全面、彻底查清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不得弄虚作假;二是在认定事故性质、分析事故责任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事故责任;三是在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时,要根据事故责任划分;四是总结事故教训、落实事故整改措施要实事求是。(二)尊重科学的原则。一是要有科学的态度,不主观臆想,防止个人意识主导,做到客观、公正;二是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把对事故原因的查明、事故责任的分析、认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二、事故调查工作职责划分事故调查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一)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二)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的调查1.普通事故的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2.煤矿事故的调查。煤矿发生重大事故,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参加调查;发生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负责监察事故发生地煤矿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3.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发生重大事故由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铁路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4.跨行政区域发生的事故的调查。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355调查组职责和成员组成成员要求:知识和专长、无利害关系三、事故调查组的组成 (熟悉)(一)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原则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356四事故发生的经过:事故的具体时间、地点;事故现场状况及事故现场保357、事故调查组的职责1、查明护情况;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情况;事故报告经过;事故抢救情况;事故善后处理情况。2、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3、查明人员伤亡情况: 事故发生时人员涉险情况;事故当场人员伤亡情况及人员失踪情况;事故抢救过程中人员伤亡情况;最终伤亡情况。4.查明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事故善后处理费用;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费用。5.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对认定为责任事故的,要按照责任大小和承担责任的不同分别认定下列事故责任:(1)直接责任者,即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如违章作业人员。(2)主要责任者,即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员,如违章指挥者。(3)领导责任者,即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6.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对事故责任者的行政处分、纪律处分建议;对事故责任者的行政处罚建议;对事故责任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建议;对事故责任者追究民事责任的建议。7.总结事故教训:针对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投入、安全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查找事故根源。8.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整改意见: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整改建议。9.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必须经事故调查组全体成员讨论通过并签358五、事故调查常用工作方式和调查方法 (熟悉)(一)事故调查的常用工作方式1、综合组:负责资料搜集和保管、信息报送、协调内务、对外联络、汇总材料、协助善后工作、写出事故调查报告。2、技术分析组:负责现场勘察、收集现场资料和物证,对事故现场技术状况进行分析,认定事故性质。3.管理调查组:负责调查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负责提出对责任人的处理建议。359事故调查取证事故现场处理事故有关物证收集事故事实材料收集事故认证材料收集纪录事故现场摄影拍照及事故现场图绘制360一、事故现场处理为保证事故调查、取证客观公工地进行,在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现场要进行保护。事故现场的处理至少应当做到:(1)事故发生后,应救护受伤害者,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扩大。(2)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3)为抢救受伤害者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志。(4)保护事故现场区域,仔细对现场进行标记记录或拍照、录像并保持记录的准确性。361二、事故有关物证的收集通常收集的物证应包括:(1)现场物证。包括:破损部件、碎片、残留物、致害物位置等。(2)在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均应贴上标签,注明地点、时间、管理者。(3)所有物件应保持原样,不准冲洗擦拭。(4)对危害健康的物品,应采取不损坏原始证据的安全防护措施。362三、事故事实材料收集事故材料的收集应包括两方面内容。1.与事故鉴别、记录有关的材料(1)发生事故的单位、地点、时间。(2)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术等级、工龄、本工种工龄、支付工资的形式。(3)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接受安全教育情况。(4)出事当天,受害人和肇事者什么时间开始工作、工作内容、工作量、作业程序、操作时的动作(或位置)。(5)受害人和肇事者过去的事故记录。3632.事故发生的有关事实(1)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等的性能和质量状况。(2)使用的材料,必要时进行物理性能或化学性能实验与分析。(3)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技术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的资料及执行情况。(4)关于工作环境方面的状况,包括照明、湿度、温度、通风、声响、色彩度、道路、工作面情况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取样分析记录。(5)个人防护措施状况,应注意它的有效性、质量、使用范围。(6)出事前受害人和肇事者的健康状况。(7)其他可能与事故致因有关的细节或因素。364四、事故人证材料收集记录在事故调查取证时,应尽可能与每一位受害人及证人进行交谈。同时要与在事故发生之前曾在现场的人员以及那些在事故发生之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的人员进行交谈。要保证每一次交谈记录的准确性。询访见证人、目击者和当班人员时,应采用交流的形式,不应采用审问方式。见证人提供与事故调查有关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事故现场状态、周围环境情况及人理因素。365五、事故现场摄影及事故现场图绘制1、事故现场摄影、拍照在收集事故现场的资料时,可能要通过对事故现场进行摄影或拍照来获得更清楚的信息。(1)显示事故现场和受害者原始存息地的所有照片。(2)可能被清除或被践踏的痕迹:如刹车痕迹、地面和建筑物的伤痕,火灾爆炸引起的伤害等要及时拍照。(3)事故发生现场全貌。(4)利用摄影或 录象,以提供比较完善的信息内容。3662、事故现场图绘制对事故发生地点经过全面地初步研究拍照之后,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绘制事故现场图。(1)确定事故发生地点坐标、伤亡人员的位置图。(2)确定涉及事故的设备散落各构件的位置并作出标记。(3)查看和分析事故发生时留在地面上的痕迹。(4)必要时,绘制现场剖面图。3672.技术鉴定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4、 事故分析一、掌握事故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方法;二、熟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伤亡事故分类等有关标准;三、掌握伤亡事故的分类。368369事故原因分析要明确的内容(了解)(1)在事故发生前存在什么样的征兆(2)不正常的状态在那儿发生的(3)在什么时候首先注意到不正常的状态(4)不正常的状态是如何发生的(5)事故为什么会发生(6)事故发生的可能顺序以及可能的原因(直接、间接)(7)分析可选择的事件发生顺序370事故原因分析的基本步骤1、整理和阅读调查材料。2、分析伤害方式。按以下七项内容进行分析:1)受伤部位; 2)受伤性质; 3)起因物; 4)致害物;5)伤害方式; 6)不安全状态; 7)不安全行为。3、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4、确定事故的间接原因。 5、确定事故责任者371事故直接原因分析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为直接原因: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在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中有规定372事故间接原因的分析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一1986)中规定,属于下列情况者为间接原因:1、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 工业构件、建筑物、机械设备、仪器仪表、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维修检验等的设计,施工和材料使用存在问题。373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术知识。3、劳动组织不合理。4、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5、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7、其他。374六、事故调查时限和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一)事故调查时限原则上,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七、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事故调查报告正文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第四节事故处理一、事故调查报告批复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只能作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之内作出皮肤,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二、事故调查报告中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及其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负责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751.某工人在车间内操作冲压机,由于他带病作业,误按冲压机开关,导致事故的发生。其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有( )。A.作业环境不良B.从事禁忌作业C.接触有毒物质 D.操作错误E.健康状况异常2.事故调查组一般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公安部门、行政监察部门、工会组织等部门的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组的主要职责不包括( )。A,查明事故经过和原因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C做出对责任人的处理决定 D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建议3.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了死亡9人的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该事故应由( )负责调查。A国务院B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C事故发生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D事故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4.事故责任分析是在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下列原因造成的事故,应负领导责任的是( )。A违章作业B违反劳动纪律C违反操作规程 D安全生产规章不健全3765.目前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公正公开和分级管辖的原则。A严刑厉法 B四不放过 C三不放过 D五不放过6.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 )个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A2B3C4D57.根据有关事故统计报告的规定,除道路交通、火灾和水上交通事故之外的其他察故,人员失踪超过( )天的,可以按照死亡事故进行统计报告。A7 B10 C15 D308.生产经营活动中,因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人员,应对事故负()责任。A领导B主要C直接D行政3773789.某生产经营单位由于管理不善,发生了事故,造成2人死亡。按照事故调查分级原则,该事故调查组应由( )的人员组成。A本单位安全、生产、技术、工会等部门B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C市(地)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D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10.某煤矿井下炸药库存放5吨化学性质不稳定、易自燃的含有氯酸盐的铵油炸药,由于库内潮湿通风不良,加剧了炸药中氯酸盐与硝酸铵分解放热反应,热量不断积聚导致炸药自燃,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造成多名矿工死亡。请据此判断,这是一起( )。A自燃灾害 B责任事故 C刑事案件D意外事故11.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当立即成立事故调查组。事故调查组的主要职责是( )。A决定参加单位和人员B查明事故原因和性质C确定事故责任,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D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建议E提出事故调查报告第八章安全生产统计分析考试内容及要求:运用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统计指标以及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产安全事故、职业危害的特点与规律,制定防范对策措施。379380第一节 统计基础知识一、熟悉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二、熟悉常用统计图表的编制;三、了解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主要内容。381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设计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整理资料统计分析382统计学基本知识统计资料的类型: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统计学重要概念:变量变异总体与样本随即抽样概率误差:系统误差、随机误差383其他内容统计表定义(熟悉)统计图定义(熟悉)统计描述: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统计推断 :参数估计、假设检验384第二节 职业卫生统计一、熟悉职业危害统计指标;二、了解职业危害调查设计的种类和特点;三、了解职业危害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385职业卫生常用统计指标发病(中毒)率:患病率:病死率:粗死亡率:386职业卫生调查设计调查研究的特点调查设计的主要用途基本原则和内容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常用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387三、职业卫生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一)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二)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388第三节 事故统计与报表制度一、了解事故统计的任务、统计分析的目的和步骤;二、 了解事故统计指标体系;三、 熟悉事故统计报表制度;四、 熟悉事故统计与分析方法。389基本任务、目的和步骤基本任务:弄清情况和原因实现时间、范围内的测定对情况、趋势和参数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目的:找出规律、决策支持、指导预防三个步骤:资料收集资料整理综合分析事故统计指标体系事故统计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事故统计指标分为四大类:综合类 工矿企业类 重点看 行业类 地区安全评价类:注意:10万人死亡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死亡率(会简单计算)390“生产安全事故报表制度”适用范围统计内容:2张基层报表,4方面指标单位概况、 事故情况、 事故概况 、伤亡人数。报表的报送程序:地区考核为主、逐级上报体制统计分析方法(熟悉):综合分析法、分组分析法、算术平均法、相对指标比较法、统计图表法、排列法、控制图391392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中规定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伤亡事故经济损失企业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393(1)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1)医疗费用(含护理费用)2)丧葬及抚恤费用3)补助及救济费用4)歇工工资直接经济损失定义及统计范围(2)善后处理费用1)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2)现场抢救费用3)清理现场费用4)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3)财产损失价值)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流动资产损失价值394间接经济损失:定义及统计范围1)停产、减产损失价值2)工作损失价值3)资源损失价值4)处理环境污染的费用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见附录)6)其它损失费用395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经济损失计算公式 EEdEi ()式中: 经济损失,万元;Ed直接经济损失,万元;Ei间接经济损失,万元。()工作损失价值计算公式Vw=DlM/(S*D)式中:Vw工作损失价值,万元;Dl 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作日计算,受伤职工视伤害情况按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附表确定,日;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加利润),万元;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3)固定资产损失价值计算规定:报废的固定资产: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残值计算损坏的固定资产:以修复费用计算(4)流动资产损失价值计算规定: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均按账面值减去残值计算成品、半成品、再制品等均以企业实际成本减去残值计算396397(5)事故已处理结案而未能结算的医疗费、歇工工资等,采用测算方法计算。(6)对分期支付的抚血、补助等费用,按审定支出的费用,从开始支付日起累计到停发日期。(7)停产、减产损失,按事故发生之日起到恢复正常生产水平时止,计算其损失价值。经济损失的评价指标及程度分级(1)经济损失评价指标千人经济损失率RS()=E/S *1000Rs千人经济损失率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S企业职工平均人数,人398399(2)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Rv(%)=E/Vx100Rv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V企业总产值,万元400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的计算,按国家标准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 15499-1995 中规定计算。该标准规定了定量记录人体伤害程度的方法及伤害对应的损失工作日数值。该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造成的身体伤害。该标准中损伤的分类:肢体损伤、眼部损伤、鼻部损伤、耳部损伤、口腔额面部损伤、头皮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骨盆部损伤、脊柱损伤、其他损伤。由上述损伤造成的损失工作日可查询相关的换算表得出。4011.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和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事故统计指标用以反映国家、行业和地区的事故情况。下列指标,可以用来进行地区、行业、企业之间安全生产情况比较的是( )。A事故平均经济损失C10万人死亡率B事故平均死亡人数D事故平均直接财产损失2.某生产经营单位2005年总产值8000万元,因生产性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l60万元,则该单位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是( )。A2 B 0.2 C20 D53.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1986),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是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下列不属于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范围的是( )。A人身伤亡后所支出的费用C财产损失价值B善后处理费用D工作损失价值4.可用于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事故统计指标有( )。A事故死亡人数C百万吨死亡率B损失工作日D10万人死亡率E万车死亡率5 . 在抽样词查我国化工企业近年来职业中毒的发病情况时,减少抽样误差最为有效的方法是( )。A严格校验检查仪器B修改职业中毒诊断标准C对所选企业反复多次调查D增加所调查企业的样本量,提高样本的代表性402403谢谢大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