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2页
第2页 / 共52页
第3页 / 共52页
第4页 / 共52页
第5页 / 共52页
第6页 / 共52页
第7页 / 共52页
第8页 / 共52页
第9页 / 共52页
第1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建国以来,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么,中国航天历程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就沿着历史的年轮,返回到航天发展之初,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它的发展历程吧!1956年2月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之后,大批研究人员投入了航天之中。正式开启航天研制之旅。 1956年3月 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 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10月15日 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58年1月 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 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1958年5月17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1960年11月5日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 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1965年10月 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1966年6月30日 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1966年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1月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1966年12月26日 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1970年1月30日 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1979年1月7日 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1981年9月20日 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 1982年10月12日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4年4月8日 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1986年2月1日 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 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1990年7月16日9点40分 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点23分 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1988年底到1990年1月间,在国际市场上13个招标的卫星发射服务中,美国中标3颗,阿里亚娜中标9颗,而中国仅中标1颗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把多种试验卫星、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通讯卫星等送入太空,为香港、巴基斯坦、瑞典、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供应商美国休斯公司已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神舟五号划开中国崭新的航天时代 火箭可以运载并发射卫星上天,而卫星又可以安全返回,这两项成果的取得为载人航天打下了技术基础。除了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载人航天的研制涉及到天文、医学、空气动力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它的成熟将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关乎一个国家在太空时代的生死存亡。 人类载人航天已有42年历史(1961前苏联实现世界首次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1992年正式启动后仅用7年时间就突破了航天最高技术。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航天事业的发展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飞天已从敦煌壁画中走了出来。 神舟六号任务徽章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中文名: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所属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轨时间:115.5小时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那么,奔月计划是怎么一步一步实现的?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嫦娥一号制定方案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04年3月15日,国防科工委任命五大系统总指挥及总设计师。 2004年6月27日,完成发射场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制定。 2004年7月30日,完成地面应用系统设计方案制定。 2004年8月6日,完成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制定。 2004年11月1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工程转入初样研制阶段。 2004年12月10日,完成测控系统补充18m天线总体技术方案。 2005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2005年6月13日,“嫦娥一号”卫星月食问题得到解决。 嫦娥一号试验 2005年12月29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5月16日19日,完成发射场适应性改造与建设验收。 2006年5月29日6月2日,测控系统利用欧空局Smart1卫星开展USB与VLBI综合测轨试验。 2006年7月16日,地面应用系统昆明40m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8月1日9月16日,完成卫星系统与地面应用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2006年8月1日9月28日,完成卫星系统与测控系统正样对接试验。 2006年10月20日,地面应用系统密云50m天线通过验收。 2006年10月28日11月19日,完成整星热平衡与热真空试验。 2006年11月27日,完成星箭对接、分离试验。 2006年12月27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组织各系统开始进行“两个百分之百”的复查复审、反思、质疑活动。 2007年1月12日,运载火箭完成出厂测试。 2007年1月16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 2007年1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通过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和航天科技集团联合评审。 2007年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曾培炎视察绕月探测工程。 2007年2月8日,绕月探测工程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窗口调整为2007年下半年。 2007年5月286月10日,完成“嫦娥一号”卫星任务1:1全过程演练。 2007年8月3日,“嫦娥一号”通过出场评审。 嫦娥一号发射实施 2007年8月10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决定工程转入发射实施阶段,定于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卫星。 2007年8月19日,“嫦娥一号”卫星进场。 2007年9月20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场。 2007年10月22日,国家航天局宣布择机执行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飞行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二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嫦娥“二”号的研制过程又是怎样呢?1月6日,央视新闻30分报道:我国自主研制的嫦娥二号卫星已经进入正样研制阶段,将于2010 年发射升空。嫦娥二期工程也已经正式立项,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我国的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卫星一样,主要进行绕月探测飞行,因此卫星的重量都是在2吨左右。由于两颗卫星探测的内容和目的不同,研制人员对用于科学探测试验的有效载荷做了调整。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在发射完嫦娥二号卫星以后,就要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和月面车,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大家看到这个一比一的月球着陆器的模型,这个是月球车的模型,在这里它可以模拟月球着陆器释放月球车的全过程。 专家说,月球着陆器可以对月球表面进行月壤分析,月球车可以在距离着陆器5公里直径的范围内进行巡视探测。主要突破月面软着陆技术,月面巡视技术,同时还有月面巡视的无人自主导航技术。 我国的探月工程将分为三期完成,要突破“绕”“落”和“回”三大关键技术。 相关数据 嫦娥二号卫星重量为2480公斤,其中燃料重量约1300公斤,七种科学探测设备重约140公斤。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2010年中国第10次航天发射。 火箭把嫦娥二号送入远地点高度接近38万公里的直接奔月轨道,而嫦娥一号的入轨点远地点高度只有约5100公里;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轨道设计,嫦娥二号约用5天即可到达月球,将嫦娥一号近14天的奔月时间大大缩短; 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距月球近了100公里; 卫星上新研制的相机,能够将对月拍摄图像的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到10米左右; 嫦娥二号的设计寿命为半年,嫦娥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一年,实际寿命是494天,其中环月运行482天; 火箭系统和卫星系统共有8万多个元器件,在空中点火起爆的火工品达200多种。 十大使命(试验使命) 一、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转移轨道直接发射技术; 二、验证距月面1 0 0千米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三、验证1 0 0千米15千米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 四、对二期工程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试验; 五、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试验X频段测控技术; 六、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 (探测使命) 七、获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辨率由嫦娥一号卫星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 八、探测月球物质成分; 九、探测月壤特性; 十、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 除此之外,中国航天事业还有其他的成就。总之,中国航天正在腾飞,未来令人期待。身为一个中国人,为中国能有这样的成就而感到骄傲。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