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 这是杰斐逊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首位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了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4城市指数: S=P1/(P2+P3+P4) 11城市指数: S=2P1/(P2+P3+ +P11)二、城市金字塔 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数量越少 ,而规模越小的城市规模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三、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关系: 1936年辛格的研究出现了一般转换公式: 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一体化的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Pr=p1/R Pr: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城市的人口; R: Pr城市的位序; 虽然捷夫的模式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实际上是罗特卡1925年模式的一般化: Pi=p1/Riq Pi: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城市的人口; Ri:第i位城市的位序; q: 常数;(捷夫模式q=1)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解释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位序位序位序人口人口人口b.首位a.位序-规模c.过渡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1、从方法论上来说,解释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从变量和过程中抽象出一定数学关系; 另一种是关于各变量之间的原因性论点; 2、各种随机模式是解释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最有影响的理论。以系统论的熵大化原理最为流行。 3、埃尔莎科斯于1972年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分布的动态模式,试图将城市规模分布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三、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 1、指责的观点:譬如,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率利用方式;它代表着一种超国家的倾向; 2、也有人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角度提出了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中的有益影响。 3、也有人认为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的;譬如,斯图尔德则把首位度分布与农业经济,位序规模分布与工业经济分别联系在一起。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统计分析表明:在一定时段内城市规模分布的趋势性概括如下: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个时期的波动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他们的理论规模小的多,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我们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的些许变化: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规模等级1949195419581964198019901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合计572177110111731106165111939101170131843931671530691092233128119289467 19781990年我国城市规模等级演变矩阵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10年间形成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型格局。 20万20-50万50-100万100万以上合计新设市2393727620万5041912050万41196050-100万91827100万以上1313合计2891192831467/191 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行政体制上的变化; 二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在增强。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1、这里我们尝试用以下三个指标来描述各省区的特点: (1)省区内第一大城市的规模;反映省区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层次高低。 (2)省区内最大城市占省区城镇人口的比重;反映城市人口在第一大城市的集中度,简称首位比。 (3)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不平衡指数; 根据上述指标,我们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被分为六个类型:类别省区特点第类沪、京、津首位度相当大,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小城镇也发达;(高级首位型)第类辽、黑、鲁、川、粤强大的城市中心,高位序城市不止一个,其他等级也基本齐全; (中级平衡型)第类鄂、陕存在华中、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二级中心不够发达; (中级首位型)第类湘、内蒙古、豫、吉、皖、闽、浙、江西、桂中小城市较多,最大城市规模不突出,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在各类型中最小(初中级平衡型)第类晋、云、贵、新、甘等省会城市的高速增长是最大特点(初中级不平衡型)第类青、藏、宁规模不大的省会城市,首位比和不平衡指数特别大(初级首位型)2、省区规模分布类型的影响因素(部分)自变量X/年相关系数显著性水平检验5%(0.388) 1%(0.496)人口数量因素城镇人口数19800.9274高度相关高度相关高度相关高度相关工业职工人数19810.9671工业发展水平人均农业生产总值19810.6190显著显著人均工业生产总值19810.6190显著显著商业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19810.5464显著显著农业发展水平人均共副业产值19810.4375显著-交通密度因素铁路网密度19820.4194显著-综合交通网密度19820.6371显著显著人口密度因素人口密度19800.6553显著显著城镇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19800.2380-第四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一、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 2、从50年代后期,到1976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方针; 3、1978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 4、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5、城市发展方针纳入城市规划法,明确:“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二、关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 80年代,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讨论的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1、小城市重点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与小城市重点论类似); 3、大城市重点论; 4、中等城市重点论(中间派); 5、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中间派);小城镇重点论l1.“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城市和大城市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l2.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根据。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l3.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有吸纳不了,所以发展小城镇大城市重点论l1.“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普遍规律。l2.大 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l3.此外,大城市还具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等优势三、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争论虽然也涉及到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但主要的分歧还是在城市经济效益上。 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呢?理论上是有的。ABMBACMCXYP1P2P3P4 对上图一些标记的文字说明: AB:平均收益曲线;MB:边际收益曲线; AC:平均成本曲线;MC:边际成本曲线; P1:城市最小合理规模; P2:城市生活每人净效益最高时的规模,对城市居民是最理想的; P3:城市所得到总的纯效益最大,对决策者是最理想的; P4:不制止人口增加的话,城市就要超出最佳规模的上限; 2、我国城市规模与工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随着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我国城市按人口平均和按工业职工平均的工业产出水平确实存在着逐级提高的总趋势。 单个城市的产出水平和城市规模之间在统计上是一种弱正相关关系,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 3、各种观点的争论不管多么对立,我国城市发展方针尽管改来改去,但是其思维框架都是相似的,都是在城市规模框框下不是发展这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就是控制哪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可称之为“城市规模政策”。中国城市经济效益与七个因素影响城市职均工业净产值的七个因素的排序影响城市百元资金利税率的七个因素的排序1.职均固定资产2.工业结构指数3.大型企业比重4.离港口的距离5.城市的规模6.专业化指数7.交通条件指数1.工业结构指数2.城市的规模3.职均固定资产4.交通条件指数5.离港口的距离6.专业化指数7.大型企业比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