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6页
第2页 / 共96页
第3页 / 共96页
第4页 / 共96页
第5页 / 共96页
第6页 / 共96页
第7页 / 共96页
第8页 / 共96页
第9页 / 共96页
第1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章第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口、人种和民族 1999年年10月月12日凌晨日凌晨0时时2分,联合国秘书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右)专长安南(右)专程来到萨拉热窝程来到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看的一家医院,看望成为地球村第望成为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的男亿位居民的男婴。婴。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间,居住在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人口爆炸人口爆炸 1804年年 10亿亿1927年年 20亿亿1960年年 30亿亿1974年年 40亿亿1987.7.11 50亿亿1999.10.12 60亿亿中国人口中国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口普查: 12.95亿亿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 出生率出生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年)每一千人中 新生儿的数量。新生儿的数量。死亡率死亡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人中年)每一千人中 死亡人口的数量。死亡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每一千年)每一千 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人中净增人口的数量,即出生率与 死亡率的差值。死亡率的差值。(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1.1.极低的人口密度极低的人口密度2.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3.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人口分布:大分散、小集中4.4.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扩大范围。扩大范围。(二)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 1. 1. 高人口密度高人口密度2.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呈大幅波动状态3. 3. 出现定居的村落出现定居的村落4. 4. 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 阶层分化阶层分化(三)工业社会的人口增长特征1.1.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2.2.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出生率由上升向下降转变3.3.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进一步加大4.4.人口移动规模大人口移动规模大(四)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 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的过渡。(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1.1.兰迪(法)的兰迪(法)的“三个序列三个序列”理论理论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开始下降、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开始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率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2 2、诺特斯坦(美)的、诺特斯坦(美)的“人口转变人口转变”理理论论 将将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兰迪的第三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高高低低高高”阶段、过渡阶段、阶段、过渡阶段、“低低低低低低”阶段。阶段。(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3.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及其数量界限 单位:单位:% % 原始静原始静止时期止时期前现代前现代时时期期转转变变时时期期现现代代时时期期现代静现代静止时期止时期出生率出生率5.004.374.572.041.29死亡率死亡率5.003.371.571.041.29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0.001.003.001.000.00(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4.4.布莱克的布莱克的“五阶段五阶段”模式模式(二)人口转变模式(二)人口转变模式1. 1. 西北欧模式西北欧模式2. 2. 日本模式日本模式3. 3. 中国模式中国模式4. 4. 印度模式印度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三、人口与发展(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别。适度人口的意义适度人口的意义(1)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编,区域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的意义;(2)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国家制定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3)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意义。第第2 2节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二、人口迁移二、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n人口密度是一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人口密度是一平均数,不能揭示内部差异。n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人口密度反映范围越小越精确。(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的分类人口密度的分类n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算术密度n农业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密度n营养密度营养密度n比较密度比较密度n公式:公式:D=P/S,其中其中S:面积面积-土地面积、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耕地面积、农用地面积等。(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世界人口分布特征(1)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南北半球分布不平衡,北半球人口达85以上。以上。(2)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从水平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在北纬20度度60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度之间(纬度分布),距海岸200km2的范围的范围内。内。(3)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从垂直分布看,世界人口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米以下的地区,特别是海拔500米以下。米以下。(4)世界人口密集区有)世界人口密集区有4大块和大块和8小块。小块。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趋向暖湿地区)趋向暖湿地区(2)趋向低平地区)趋向低平地区(3)趋向岸边)趋向岸边20世纪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年代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情况表(200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104人人占世界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的比重(%)陆地面积陆地面积(104km2)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人人/km2)世界世界6134141001495241非洲非洲8126013.25302027欧洲欧洲7263111.84101072北美洲北美洲492878.03242320南美洲南美洲350725.72179720亚洲亚洲37207160.66440084.6大洋洲大洋洲30920.508973.420002000年中国人口密度图年中国人口密度图200-499100-19950-992-22500-10002286307324355364428459480579582724823886265717419019020722023124928312226680851131467(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n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n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n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n(1)气气候候(气气温温、雨量)雨量)n-世世 界界 人人 口口 集集 中中 2060纬度地区。纬度地区。n温温带带:47%;热热带带:30%;干干旱旱及及半半干干旱旱地地带带:12%;寒寒温温带带:11%(2)地形)地形-生生理理、生生活活、生生产产n(海海拔拔、坡坡度度、坡坡向向)-趋趋向向平平原原、海拔适中地带海拔适中地带n低低纬纬度度地地带带趋趋向向高高原盆地)原盆地)(3)土壤)土壤乌克兰的黑土地,乌克兰的黑土地,中国的长江三角洲、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埃及的珠江三角洲、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尼罗河三角洲等都是人口集中地区。人口集中地区。(4)水体)水体影影响人类的生理、响人类的生理、生活、生产;生活、生产;n水体对人口分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相布的影响是相当复杂而广泛。当复杂而广泛。(灌溉、生活、(灌溉、生活、舟楫之利、水舟楫之利、水患)患)(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产业革命,资源产业革命,资源的价值上升,伴的价值上升,伴随资源的开采、随资源的开采、开发、利用,产开发、利用,产生了产业链,城生了产业链,城市出现,人口密市出现,人口密集区形成。尤其集区形成。尤其是能源矿产影响是能源矿产影响最明显最明显。评价评价n-自自然然条条件件始始终终是是人人口口分分布布的的重重要要影影响响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因子,虽然作用在降低、在弱化。n-自自然然是是人人口口分分布布的的底底背背景景,决决定定着着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人口的初始分布、理想分布、可能分布。n-自自然然条条件件对对人人口口分分布布的的影影响响是是以以复复杂杂的的方方式式(途途径径多多样样;动动力力不不同同,可可能能有有主主导导因因子子,也也可可能能各各因因子子形形成成微微妙妙平平衡。)实现的。衡。)实现的。n-自自然然条条件件的的各各亚亚因因子子在在影影响响时时,效效应大小应大小不一。n渔猎时期,点状分布;渔猎时期,点状分布;n畜牧业,动态流动;畜牧业,动态流动;n农农业业出出现现,定定居居成成为为可可能能,并并为为集集聚打下基础;聚打下基础;n工工业业出出现现,城城市市诞诞生生,多多种种生生产产方方式式的的并并存存与与组组合合,使使人人口口分分布布日日趋趋复杂。复杂。n(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2.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n(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n人人口口、经经济济、城城市市三三位位一一体体,故故一一般般来来说说,经经济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是人口密集区。n(3)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方式n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各种产业对劳动n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力质量和数量有内在要求。评评价价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的动态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n(1)历史因素)历史因素n历历史史因因素素强强调调人人口口分分布布的的时时间间过过程程、历历史史积累,积累,n(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n政政治治因因素素对对人人口口分分布布影影响响直直接接、具具体体,并并且时间短、力度大。且时间短、力度大。n如如战战争争、领领土土变变迁迁、人人口口政政策策、国国土土均均衡衡与非均衡开发等。与非均衡开发等。二二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一)概(一)概述述n1、人口移动、人口移动n2、人口迁移、人口迁移n3、人口流动、人口流动n4、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和净迁移率(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二)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拉文斯坦的推论拉文斯坦的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四、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n1.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n2.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第第3 3节人种节人种一、一、人种的划分人种的划分二、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人种与地理环境三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人种或种族人种或种族 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在生物学上,世界现在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在生物学上,世界现在的人类都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的智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一、人种的划分(一)(一)人种的概念人种的概念(二)划分种族的标志(二)划分种族的标志n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发型、身长、眼色、发色、头形、发型、身长、面型、鼻型;面型、鼻型;n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些生理特征。(三)世界种族划分(三)世界种族划分1 1、采用综合指标,国际上比较统一的、采用综合指标,国际上比较统一的看法将人类分为四类看法将人类分为四类 (1 1)白色种族群白色种族群 (2 2)黄黄色种族群色种族群 (3 3)黑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 (4 4)棕棕色种族群色种族群下一张(四)地理人种(四)地理人种 19291929年,德国年,德国伦什伦什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依据人种一词本身带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有地理分布的性质,以及各人种之间愈来愈混合等事实,倡议用混合等事实,倡议用“地理人种地理人种”和次一级和次一级的的“地域人种地域人种”两个词。两个词。19611961年,美国加恩年,美国加恩提出更低一级的提出更低一级的“小人种小人种”一词,并首次采一词,并首次采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用上述三级系统,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 9大地大地理人种,理人种,2222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个地域人种,发展了人种地理学。1 1、地理人种的定义及其三级系统、地理人种的定义及其三级系统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地理人种地理人种地域人种地域人种小人种小人种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一些学者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由于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基因上的影响而导致地理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2 2、世界地理人种划分、世界地理人种划分 (1 1)亚洲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 (2 2)欧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 (3 3)非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 (4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5 5)印度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 (6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此外还有美拉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地理人种、密克罗、密克罗尼西亚尼西亚地理人种和波利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二、人种与地理环境 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的种族。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件起着重要作用。1、地理环境对、地理环境对肤色、人体结肤色、人体结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构、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都会产等都会产生影响;生影响;2、同时社会环境也会种族的某些、同时社会环境也会种族的某些特征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特征的变化起到推动作用。(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1 1、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 。2 2、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族。第第4 4节民族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 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共同语言言、共同地域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人群共同体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民族的概念(一)民族的概念(二)民族的形成(二)民族的形成氏族氏族胞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联盟民族民族(三)民族的特征(三)民族的特征n 1.共同语言 n 2.共同地域 n 3.共同经济生活 n 4.共同心理素质二、世界民族的分布n(一)民族分布的几个概念(一)民族分布的几个概念n(二)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二)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n(三)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三)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一)民族分布的几个概念(一)民族分布的几个概念n形式分布区形式分布区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民族形式分布区区是一个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但是,是一个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但是,有些人离开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处,有些人离开本民族的集中地域,移居他处,有的以一定数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有的以一定数量聚居在一起,形成新的分散散“点点”。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可以称为民族省民族省,小的则可称为,小的则可称为民族民族岛岛。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称之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民族邻里或或隔坨。隔坨。民族机能分布区民族机能分布区 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管理区。(二)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二)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汉族汉族印度斯坦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美利坚人孟加拉人孟加拉人俄罗斯人俄罗斯人巴西人巴西人比哈尔人比哈尔人日本人日本人德意志人德意志人旁遮普人旁遮普人墨西哥人墨西哥人爪哇人爪哇人意大利族意大利族朝鲜族朝鲜族下一张(三)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三)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n我国现有我国现有5656个民族,分布呈以汉族个民族,分布呈以汉族(占总人口(占总人口92%92%)为主体的,各民族大)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n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但汉族人口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分分布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少,但分布地区甚广,占全国国土面积积的的50%50%60%60%,主要集中在西南、西,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北地区和东北地区。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一)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一)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二)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二)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的迁移(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五)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五)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区1919世纪民族迁移世纪民族迁移圣劳伦斯河谷加勒比海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几个相关概念(一)几个相关概念1、民族同化、民族同化(1)概念)概念指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指在民族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2)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3)自然同化)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的交往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相处中,生产、生活和文化各方面相互影和相处中,生产、生活和文化各方面相互影响,交往相处的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响,交往相处的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的特征,改变自己的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的特征,改变自己的民族特征。民族特征。(4)强迫同化)强迫同化是指用强迫手段,凭借暴力是指用强迫手段,凭借暴力和特权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和特权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别的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2、民族分化、民族分化 一民族的某一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离出一民族的某一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民族或者是与其他的民族组合成来,形成新的民族或者是与其他的民族组合成新的民族。新的民族。 (一)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一)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四)移民与民族整合(四)移民与民族整合(二)民族整合(二)民族整合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n一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n二、民俗与环境二、民俗与环境n三、流行文化三、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民俗:民俗:又称为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又称为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行的风尚、习俗。民俗具体反映在服饰、饮食、居住、生民俗具体反映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和文娱活动等。产、婚姻、丧葬和文娱活动等。(一)民俗的特点(一)民俗的特点 民俗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俗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具有内涵和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具有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一些特征。外延两方面的一些特征。内内涵涵民族性民族性地方性地方性集团性集团性约束性约束性外外延延承传性承传性变异性变异性(二)民俗的类型(二)民俗的类型n1 1、物质民俗、物质民俗n2 2、社会民俗、社会民俗n3 3、礼仪民俗、礼仪民俗n4 4、精神民俗、精神民俗n5 5、口承语言民俗、口承语言民俗二、民俗与环境二、民俗与环境 n(一)(一)民居民居n(二)饮食民俗(二)饮食民俗n(三)服饰文化(三)服饰文化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布局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主食主食副食副食3.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凝重深沉,庄严朴实少数民族服饰特点1.明快素雅,秀丽和谐明快素雅,秀丽和谐 2.色彩斑斓,对比强烈色彩斑斓,对比强烈中国福建土楼中国福建土楼中国福建土楼中国福建土楼中国安徽民居中国安徽民居黄土地窑黄土地窑三、流行文化三、流行文化(一)足球及其普及(一)足球及其普及(二)服装与快餐的扩散(二)服装与快餐的扩散(三)流行音乐的流行(三)流行音乐的流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