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3页
第2页 / 共233页
第3页 / 共233页
第4页 / 共233页
第5页 / 共233页
第6页 / 共233页
第7页 / 共233页
第8页 / 共233页
第9页 / 共233页
第10页 / 共23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 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 2.1 信用风险的涵义及本质 2.2 信用风险识别 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2.4 信用风险监测 2.5 信用风险控制课程内容介绍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 3.1 市场风险识别 3.2 市场风险的计量 3.3 市场风险控制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 4.1 操作风险的涵义 4.2 操作风险识别 4.3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4.4 操作风险的监测 4.5 操作风险控制课程内容介绍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 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5.2 声誉风险管理第6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6.1 从住友事件看声誉风险 6.2 海南发展银行为什么会关闭? 6.3 农行615亿违规案 6.4 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 6.5 中航油事件课程内容介绍教材:王仁祥教材:王仁祥.金融风险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柳永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上海人们出版社,2006【2】杨华.金融风险的社会化防范与化解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林平.银行危机监管论.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课程内容介绍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1.1.1 1.1.1 金融风险的涵义金融风险的涵义 金融风险有狭义、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行业在其业务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具体来说指的是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及信用社等金融服务业在其业务经营中所可能发生的损失与不获利。 广义的金融风险则是指由于经济主体在筹措资金和运用资金时面临的风险,即可能遭受的损失和不获利情况。这是因为现代金融已渗透到社会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企业、居民、政府都无时天刻不在与金融业从事着交易。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本课程研究的是狭义的金融风险,即指在金融市场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变动,导致金融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例如,利率、汇率的波动或者由于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而导致违约的可能性等。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1.1.2 1.1.2 金融风险的特征金融风险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 金融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信用过程,信用是包含着时间长度在内的一种预期。因此,不确定性事实上包含在每一种金融活动之中。金融风险可以说是金融活动的必然伴生物,它的实质根源在于金融活动所必有的时空差。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一方面,金融活动通常与未来某一时期的经济变量相联系(如未来的利率、汇率、价格、收益等),由于人在知识上的有限性,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其在这种时间差面前必然产生与预期结果偏离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金融风险;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活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个层面,是经济的核心,同时,由于通信业的发达使各种金融活动交织成一个整体,因此,金融活动通常是在一较广的空间进行的,一项活动可能同时牵涉到几个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同样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金融风险。 从这种意义上看,金融风险具有普遍性特征,是一种在金融活动中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有银行就会有风险,没有无风险的银行。认识金融风险的普遍性特征,在于公正客观地对待风险,不要谈险色变,消极避险,因为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第二,不确定性。 金融经营活动、金融决策活动是在一种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即金融经营活动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经济环境中运行的,正是由于行为主体不能准确预期未来,才有可能产生金融风险。 第三,隐藏性。 如信用循环性、金融机构创造信用功能、利益诱导机制和非经济因素,又使得金融风险的显露和释放更为复杂,往往不易发觉或被匿藏而被推迟和掩盖。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第四,或然性。 金融风险的存在及发生服从某种概率规律,并非毫无规律,但亦非确定不移的因果律,而是以一种或然规律存在和发生着,因此,许多学者常用统计学上的方差概念来代表并计算风险。 第五,损益性。 由于预期结果与目标结果的偏离,金融活动可能给经济带来某种形式的损失或收益,在多数情况下讨论风险只考虑其所带来的损失。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第六,扩散性。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金融风险不是某种孤立的系统内风险,而必然扩散、辐射到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信用联系,一旦某一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贬损,而使其正常的流动性头寸难以保持,则会由单一或局部的金融风险演变为系统性和全局性金融动荡。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第七,可识可控性。 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很复杂,甚至抽象化,但它可以通过衡量和预测金融体系(或单个银行)的稳健态势及趋势而可认知。资产负债表上资产价值、结构、质量、盈利状况,以及表外科目、附属机构、相关部门量化及非量化的信息因素,可提供重要的判知依据。风险可以识别、认知,为防范化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金融风险的严重后果尤其外在负效应,迫使人们研究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和方法来规避和防范。建立现代金融制度,构造稳健银行框架,通过内外约束和有效监管,可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1.1.3 1.1.3 金融风险的类别金融风险的类别(1)按金融风险的内容分类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Market Risk)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它通常是指由于市场因子(如利率、汇率、股价等)的不利波动而导致的金融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其中利率风险尤为重要。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绝大部分是金融资产,利率波动会直接导致其资产价值的变化,使其持续经营能力受到威胁。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是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的下降和履约能力的降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更一般地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的降低导致其债务市场价值的下降而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如在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上,贷款人资产的价值会受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信用状况变动的影响。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是指金融机构因信息系统或内控机制失灵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一般是由人为的错误、系统的失灵、操作程序发生错误或控制失效而引起。操作风险还包括由于诈骗和技术问题而导致的风险、风险定价过程中的模型风险。尽管操作风险涵盖了金融机构许多的内部风险,但是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占据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而操作风险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不少银行由于没有有效地管理操作风险而蒙受了很大的损失甚至破产倒闭。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在操作风险失控的案例中,尤为突出的是1995年巴林银行的交易员尼克里森(N. Leeson)钻了其内控机制失效的漏洞,使这家英国百年老店毁于一旦。因而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强调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使得操作风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往往是指金融机构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差和对外融资能力枯竭而造成的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如果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被迫出售资产,如果其资产的流动性差,该资产就很难以正常的价格出售,金融机构就会因此遭受损失。如果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出售资产,就必须依赖对外融资来支付到期债务。如果对外融资的渠道也丧失了,该机构就会因无法履行到期债务而倒闭。 在上述金融风险类别中,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三种风险。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2)按金融风险的程度分类 根据金融风险的程度不同,大体上可将金融风险分为:轻度风险、严重风险和金融危机三级。 对严重风险与金融危机的界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们认为,出现挤提或大量资产转移,财务公司倒闭或大规模政府干预的属金融危机;普遍存在的运转不畅情况则属严重风险。 三类金融风险的特征各自如下: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和类别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风险级别特 征轻度风险1. 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控制在10%以内;2. 单个金融机构有相当大问题,但未波及到全行业;3. 政府干预能很快消除这些问题金融机构的金融隐患;4物价平稳,经济、金融运行稳定。严重风险1.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超过10%,并且还在迅速增长;2.大多数金融机构有不同程度的资产不良问题,部分金融机构遭遇挤提,出现支付危机;3.政府干预力度、规模要足够大,并且请求国际援助才能控制局面;4.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上涨,出现金融恐慌。金融危机1.不良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在30%以上;2.大量金融资产转或要求兑换成国际货币;3.大规模政府干预也难以挽救所有金融机构,有1/3以上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接管;4.失业率、通货膨胀全面上升,经济增长停滞。表11 金融风险级别特征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金融风险贯穿于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而金融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流程,它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显然,风险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目的和归宿。金融机构针对金融风险不同的类别和程度,也会有不同的风险控制策略,如规避、分散、转移和接受等。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1.2.1 1.2.1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 金融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这几个过程。 (1)目标设定 它是金融风险管理流程的起点,确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容忍度和偏好。风险偏好表明了机构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平衡的目标,体现为在适度风险下的股东增加值。事实上,机构是在其风险偏好之内实现其战略经营目标的。风险容忍度是指与实现目标相关的变量的可接受变化范围。风险偏好和容忍度越大,意味着金融机构可以冒相对更大的风险。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2)风险识别 它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金融机构整体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一般是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和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检查风险。由于风险是随时存在的,因此风险识别也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通过风险识别,机构可以准确判明所承受的风险在性质上是何种类别: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3)风险度量 风险度量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以便把握这些风险在量上可能达到何种程度,以便决定是否加以控制,如何进行控制。风险度量涉及三个概念:一是风险影响,指一旦风险发生可能对机构造成的影响大小。二是风险概率,它用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三是风险价值,它是评估风险的重要参数。风险值=风险概率风险影响。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4)风险控制 在完成风险的识别和度量后,金融机构需要决定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即制定风险控制策略: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 规避风险是消除导致风险活动的措施,如取消某个产品,降低新市场的扩张,抛售某些资产,改进业务流程或加强内部控制等。 分散风险是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有关的模型对各种资产选择进行分析,根据其各自的风险收益特征和相互间的相关性来实现风险、收益的最优组合。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转移风险是指利用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的行为。具体方法有: 风险资产出售。 即将金融机构自身不愿继续承担风险的资产出售给他人。收购风险资产的人一般是对该种风险有控制能力或有处理经验,愿意通过承担此种风险来获取收益。 担保。 有担保的放款,将本应由银行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但银行在转嫁风险的同时,又承担了担保人的风险。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保险。 对不动产、动产或债权,向保险公司投保,或以银行获得的各种抵押品,由债务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将保险受益人权益转让给银行。这些都是商业银行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的方式。 对冲。 运用期货远期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等对风险进行套期保值。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接受风险是指不采取任何措施改变风险概率和影响。即根据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将风险保留在其风险容忍度和偏好之内。这必须与风险补偿手段相结合:提取准备金以补偿预期风险损失,保留充足资本金以补偿非预期风险损失。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在各种风险控制策略中,规避风险是从根本上消除风险的策略,但是实际上,金融机构的有些风险是无法规避的,比如其主营业务中所包含的主要风险(像银行的信用风险等)。对于这类风险,分散和转移就是必需的策略。而接受风险对风险进行补偿是最后的选择。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风险控制中的对冲策略和资本充足管理策略。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1.2.2 1.2.2 对冲策略对冲策略 对冲(Hedging)又称套期保值,是指针对某种特定的金融风险,运用相应的金融工具构造相反的头寸,从而转移金融风险的过程。 对冲工具 (1)期货合约(Futures Contract)。 期货合约是指以合约形式确定下来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进行交割(购买或出售)的某种实物或金融资产。金融期货可分为外币期货、利率期货和价格指数期货。金融机构若所承受的是多头头寸风险,则可选择卖出期货合约来进行对冲(Short Hedging)。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2)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 远期合约与期货合约的功能基本一样,只是在一些具体细节安排不同,如:合约标准化、保证金、盯市、清算所、交易场所等方面有所不同。远期交易在买卖成交时并不发生现金流动,双方只是将交易的数量、交易的价格及交割(结算日等)日用合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实际交割则在预约的将来某一特定日期进行。远期交易是金融机构经常使用的一种对冲工具。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3)期权合约(Option Contract)。 期权是一种具有全新特征的金融契约形式,它赋予期权的持有人一种权利,使其能在规定的时期内或在将来某个特定日期,不管市场价格如何,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按合约规定的执行价格买进或出售规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如股票、外币、欧洲美元存款、短期和长期国库券以及外币期货合约、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等)。期权购买者必须在期初向期权出售者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1.2.3 1.2.3 资本充足管理资本充足管理 对于无法规避、分散或转移的风险,金融机构就必须予以接受。而对于接受的风险是需要得到补偿的;否则,不断积聚的风险就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直至将其拖人破产的深渊。各种损失准备可能用于弥补预期损失,而非预期损失就需要用资本来补偿,资本是风险补偿的最后防线。 资本充足管理分为资本的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外部管理指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规定、监督和调节;内部管理则是金融机构基于安全和盈利的需要而对资本实行的管理,其内容包括风险的计量、经营业绩的衡量和资本成本的核算。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资本也称权益资本(Equity Capital),就是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即其净值(Net Worth)。根据计价方法不同,权益资本又分为经济值和会计净值。前者是采用市场价值法计量的金融机构权益资本价值。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资本标准和杠杆率实际上是建立在会计净值上的,资本为正的金融机构,可能其经济净值已经为负,即在经济意义上已经清偿力不足。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资本充足率指标与巴塞尔协议I 衡量资本充足状况的指标通常有两个: (1)资本与资产比率(Capital-assets Ratio)。 资本与资产比率又称为杠杆率(Leverage Ratio),是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账面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比率。其中,核心资本包括银行的普通股(按面值计算),合格的永久性非累积优先股、留存收益以及附属公司股东账户的少数收益。该比率越低,银行就具有越高的杠杆效应。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杠杆比率= 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和管理制度。当银行根据杠杆比率下降超出完全资本充足区域时。监管当局就采取一定的强制性行动;当杠杆比率超出规定的临界值时,监管当局就会要求银行进行破产清算。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从金融机构监管当局的角度出发,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I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而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就是说,在银行具有不确定的利率风险(久期错配)或市场(交易)风险的情况下,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不能很好地反映银行真实的资本充足情况即使对于信用风险,也存在未能考虑组合管理的分散化效应和同种资产的信用风险差别等问题。因此,十几年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修改补充文件,直至2001年发布、2004年6月通过并将于2006年年底全面实施的巴塞尔协议。 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 2001年巴塞尔协议II除保留了1988年协议中信用风险的规定外,增加了风险资产权数划分的档次,将银行的资产划分为五类风险资产权数:0、20、50、100、150;还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纳入风险资产计量的范畴,使得资本充足比率更能反映金融机构面临的实际经济风险。其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1.2 金融风险管理的流程与策略=第1章 金融风险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海南发展银行为什么会关闭? 1998年6月21日,成立不到三年的海南发展银行因无力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关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市场退出机制关闭的第一家商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灭顶之灾?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案例分析与讨论海南发展银行为什么会关闭?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的背景及历史海南发展银行成立的背景及历史 海南发展银行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金16.77亿元,股东共有47家。由于该行是首家以改组信托公司的方式组建的商业银行,合并的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5家公司债务总额444亿元一并转入,故其债务为资本金的2.6倍。这样的资产负债比例在新成立的商业银行中绝无仅有。海南发展银行以吸存为重点,不久便陷入高息揽储的怪圈,3年中5万元以上存款平均年利率在15以上,1997年底106亿元的资金规模中除了40亿元个人储蓄存款外,60多亿元是高成本的同业拆借,银行负担日益沉重。 案例分析与讨论海南发展银行为什么会关闭? 至于1997年12月16日兼并了28家存在严重缺陷的城市信用社,则在客观上进一步促使海南发展银行滑向深渊,“城市信用社的支付危机扩大到海南发展银行,使后者出现流动性危机”(中央银行的处置海南城市信用社支付危机的方案)。中央银行救急的40亿元再贷款用尽后,海南发展银行清偿能力丧失,挤提现象愈发严重。为了防止出现区域性金融风波,中央银行决定关闭该银行。案例分析与讨论海南发展银行为什么会关闭?案例讨论题案例讨论题1.1.海南发展银行失败的成因是什么?海南发展银行失败的成因是什么?2.2.若你是某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部经理,从海南发若你是某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部经理,从海南发展银行关闭案中得到的经验及教训是什么?展银行关闭案中得到的经验及教训是什么? 案例分析与讨论2.1 信用风险的涵义及本质 信用风险为由于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引致损失的风险。 历史经验表明,信用风险比市场风险的危害更大,许多银行破产倒闭的罪魁祸手就是由于未能有效地分散信用风险。 与市场风险相比,信用风险较难量化。以致信用风险的风险因子似乎也更多,而且其中有些因子由于其偶发性而更难测度,例如,违约率、违约的相关性和回收率。另外,对信用风险模型的验证也较困难。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1 信用风险的涵义及本质 信用风险的来源主要归于以下两个因素: 违约风险。基于交易对手违约可能性的客观测度即违约率,计算出违约后可能导致的损失。 市场风险。由于市场风险因子的变化导致的信用风险暴露价值的变化。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2 信用风险识别 2.2.1 2.2.1 单一客户风险识别单一客户风险识别 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主要分为:企业授信业务与个人授信业务。企业类授信业务又可细分为单一企业客户、多元企业客户、经济联合体客户及企业集团客户。 对单一类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主要从财务状况分析,非财务因素分析以及担保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识别。 (1)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分析 (2)非财务因素分析 (3)担保分析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2 信用风险识别 2.2.2 2.2.2 集团客户风险识别集团客户风险识别 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其自身不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2 信用风险识别 与单一客户相比,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内部关联交易频繁 (2)连环担保十分普遍 (3)财务报表真实性差 (4)风险监控难度较大 (5)系统性风险较高 集团客户财务分析的整体思路与一般的单个企业客户财务分析的思路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集团客户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还要涉及汇总报表与合并报表。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2 信用风险识别 2.2.3 2.2.3 个人类客户风险识别个人类客户风险识别 在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客户群来建立具有差异化的信用评分模型,以达到更高的精确度。实践证明,对个人客户进行分类划分的优点是可以通过建立针对性的分析模型,增强对整体客户群的违约预测能力;同时,分类建模可以更有效地掌握不同客户的风险分布规律,更好地了解影响不同类型个人客户还款意愿与还款能力的差异因素。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2 信用风险识别 常用的个人客户分类划分的依据变量包括: (1)信贷产品种类。主要分为抵押房贷,车贷,信用卡消费及其他个人消费贷款等等。 (2)现有客户与新客户。 (3)申请贷款渠道。 (4)客户年龄。设定这一划分标准主要是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客户的还款能力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5)客户所属地区。这主要是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地区个人客户还款能力出现差异。 (6)其他变量,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2 信用风险识别 尽管在个人信用评估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客户分类划分的优点非常明显,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内的许多银行却并未采取这种方法,主要原因在于在实践中对个人客户分类划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2.3.1 2.3.1 客户信用评级客户信用评级 (1)违约风险与违约概率 违约的定义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若出现以下一种情况或同时出现两种情况,债务人将被视为发生了违约。 债务人对银行集团的任何重要债务逾期超过90天。若客户违反了规定的透支限额或者新核定的限额小于当前余额,那么这种透支将被视为发生了逾期。 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如果存在的话),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银行集团的债务。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以下情况将视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债务: 银行停止对贷款计息。 在发生信贷关系后,由于信贷质量可能出现大幅度下降,银行冲销了贷款或计提了专项准备。 银行将贷款出售并相应承担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银行同意出现财务困境后的债务重组(distressed restructuring),由此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债务减免或本金、利息或费用(若适用的话)支付延迟,从而造成债务规模的减少。 对于借款人对银行集团的债务,银行已经为债务人申请破产或采取类似处理。 债务人已经申请破产、已经处于破产或类似受保护状态,由此可能造成不偿还或延期偿还对银行集团的债务。 我国尚未发布企业违约或破产的具体统计信息,没有明确划分企业违约的标准以供参考。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2)评级体系 对银行而言,信用风险评级分为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外部评级是专业评级机构对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和意愿的整体评估,而内部评级是指银行根据内部数据和标准,对债务人的信用进行的评估。外部评级主要侧重于以专家判别为主的定性评估,评级对象以政府或大型企业为主,而内部评级则侧重于以模型为主的定量分析,由银行基于内部数据和标准,来度量借款人的PD与LGD,并以此作为信用评级和分类管理的标准。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在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推出之前,银行主要以大型客户为营销重点,其信用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级机构。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与此同时,大量中小企业兴起,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与生机,此时,依靠外部评级已无法涵盖如此众多的中小客户群,于是银行开始研发内部评级体系。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随着外部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变化,银行被迫调整信贷政策,对中小客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大。此类客户的评级一般在ABB级之间,具有较高的营销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成为国际化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占市场比重较大的四大国有银行仍习惯于将AAA级和AA级客户作为营销重点,但通常风险较低的客户其筹资渠道较多、贷款需求较低,即便有一些资金需求,也会依仗其资信优势而大幅度压低贷款价格。事实上,与其他金融类机构相同,银行也只有承担一定的风险,才能赚取风险溢价,从而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这就要求银行加强对那些既有未来增长潜力、又有一定风险的客户的营销工作。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评估工作今后将越来越依赖于内部评级。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3)专家判断法 专家判断法是指信贷专家依据自身的经验对相关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加以主观判断,最终获得一个等级评定。这一方法的突出优点是具有灵活性并且较好地考虑了定性信息,例如,对于管理层素质、公司的行业竞争力这样一些定性信息是很难进行定量分析的,而这一方法的缺点是评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以及不容易得到较为一致的等级,这是因为银行的贷款数目数以万计,利用人工往往很难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估。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专家判断法的种类较多,各银行可能会采用适合自身状况的具体方法,但最常见的专家判断法是所谓的5C方法(Saunders,1999),在使用这一方法时,信贷专家对以下5个因素作出权衡,并最终给出等级评定:债务人品格(character),即通过考察债务人的偿债意愿和偿债历史来对其声誉作出评估;债务人资本实力(capital),即通过考察债务人的财务杠杆率来对其违约风险作出评估:债务人偿付能力(capacity),即通过考察债务人的盈利波动性来对其还款能力作出评估;贷款抵押品(collateral), 即通过考察银行对抵押品的优先受偿权以及抵押品价值对贷款的覆盖率来对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作出评估;经济或行业周期形势(condition),即通过对经济或行业当前形势和未来前景的分析来对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作出评估。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4)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法是指根据历史数据,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对个人信用记录的量化分析来预测未来违约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种方法。采用该方法的信用评分模型本质上属于一种统计模型,是根据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违约的概率。信用评分模型具有量化、精确、快速、客观和动态的特点,近年来在银行零售风险管理中广泛应用,成为零售敞口评级的重要基础。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从国际银行业的实践来看,信用评分模型主要可分为:信用批准模型(credit approval models)和行为评分模型(behavioral scoring models)。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信用批准模型 信用批准模型主要考虑客户背景资料等数据信息,是个人信贷业务的最低准入限制。大体而言,信用批准模型预测的是从受理申请到第一次还款期间的违约概率。信用批准模型在具体评估对象上可以有客户、产品(住房、汽车贷款等)两种水平,其中客户水平的信用批准模型考虑的是个人的整体信用状况,根据该模型的结果可以进行客户筛选、信贷限额设定等工作;产品水平的信用批准模型则综合考虑了个人信用和债项两个方面的特征,根据该模型的结果并结合业务规则可直接进行授信决策。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行为评分模型 行为评分模型是通过个人客户的信贷记录和还款表现,定期计算其信用评分,以作为贷后风险监测与管理的依据。行为评分模型是通过行为评分模型预测未来612个月的违约概率。行为评分模型又可细分为账户管理评分模型、追讨评分模型、核销评分模型和响应评分模型等,每种评分模型在信贷管理的不同阶段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5)模型法 模型法是指利用模型来计算信用风险要素(PD和LGD)的值,然后将计算值转化为相应的评定等级。虽然在模型的开发、实施过程以及输入变量的选择和使用方面也需要有个人的专业经验,但这里强调的是最终得到的模型。这一方法的突出优点是评级效率较高、开发成功后的使用成本较低以及能够得到较为一致的评级,而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其输入变量主要是一些定量指标,从而有可能不能对定性信息作出全面的评估。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2.3.2 2.3.2 债项评级债项评级 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因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贷款无法按时按量收回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相应地,贷款分类则是指银行将获得的全部信息进行技术处理,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并最终将贷款划分为不同档次或不同级别的一整套过程。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根据监管当局的要求,普遍使用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来对贷款风险进行划分,即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而此前一直用的是“一逾两呆”分类或为四级分类标准(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和呆账四类)。 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上报其贷款分类结果,以检查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以及要求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准备。一方面,这可以满足监管当局了解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与以前的“一逾两呆”分类相比,这也明显推动了商业银行从信贷业务流程、不良贷款管理等多方面来提升内部风险管理的质量,五级分类工作也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3 信用风险评估与计量 但贷款五级分类只是我国监管当局遵照国际通行的方法对贷款分类制定的最低要求,考虑到五级分类标准自身所具有的不足,以及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应用的进一步需要,应尽快开发债项评级工具,实现贷款风险分类的自动化和系统化。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 信用风险监测系统应着眼于监测银行的风险战略是否得到遵从,并确保各种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而风险预警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限额是否被超越或风险头寸是否发生大的变化,对于在整个组合和单笔贷款两个层次上都是如此,同时,该系统也可用来产生风险控制的预警信号。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 2.4.1 2.4.1 风险监测的对象风险监测的对象 (1)客户风险监测 客户风险监测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对单一客户的风险监测;另外一个层次就是对集团客户的风险监测。针对单个客户,信贷人员或客户经理应负责对借款人的贷款进行定期审查并撰写审查报告。审查报告应关注单个借款人的情况变动、表现、风险和机遇;审查建议应简明,包括:保持、降低或提高客户/信贷风险级别,需紧密观察的任何趋势,信贷条款的变动,新业务机会,银行关系方面的重大整体变动情况。在对客户的监测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一些事项,抵押品报告或评估、其他信息披露、限制性条款的遵守、重要业务发展的调查,以及市场机会。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 针对集团性客户的监测,通过对授信申请人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账户信息、财务报表、抵、质押品的价值进行连续监控,并搜集和掌握集团客户和授信申请人的有关公开信息、上下游企业合作关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为控制和化解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提供时间和空间。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 (2)组合风险监测 组合风险监测是指商业银行在对单一对象的风险监测基础上,基于信用风险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产品之间存在的内在相关性,通过运用数量手段判别其相关程度大小,从而将对单个行业、单个区域和单个产品的风险监测提升到对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的监测,以便更为科学、准确地判断资产的整体风险程度。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 2.4.2 2.4.2 风险监测主要指标风险监测主要指标 (1)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 不良资产率是指银行资产总额中不良资产所占比例。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5年12月公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的规定,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它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而不良贷款率是指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按照规定,该比率下不应高于5%。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 (2)预期损失率 衡量贷款风险成本的主要指标是贷款预期损失率。这一指标代表了大量银行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由于能够预计,银行通常在事先通过提取损失准备金、冲减当期利润来抵御预期损失,或在贷款定价时就把预期损失列入成本。在操作实践中,EL通常以一下比率的形式表示,即预期损失率,具体计算公式为:预期损失率E EL=PDLGD。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3)单一客户(集团)授信集中度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单一客户(集团)授信集中度是指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这一比例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是指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这一比例不应高于10%。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4)贷款风险迁徙率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风险迁徙指标衡量了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具体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5)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non-performing loan provisioning coverage ratio)是指准备金与不良贷款余额之间的比率,该比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以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为例,19922002年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平均水准约100。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4 信用风险监测 (6) 贷款准备充足率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其中,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是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按照规定这一比例不应低于100;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是指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按照规定这一比例不应低于100%。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2.5.1 2.5.1 控制方法控制方法 (1)授权管理 银行内部指引必须规定在设立信贷条件方面作出最终决策的职责安排。如果由自动化系统来计算与风险相一致的信贷条件,那么营销人员有权来单独设立信贷条件。由于营销部门对盈利负有完全的责任,因此有权决定来设立这一标准。如果系统不能够精确地计算完全覆盖风险的信贷条件,那么负责风险分析的人员就应该被包含在最终设立信贷条件人员之列。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在实务中,设定信贷条件的自由度将随着授权等级的上升而增长。切实地将负责设立信贷条件流程的人员包括进来,可以很好地实现通过设立不同等级的授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避免在客户经理层面产生过多的推诿和争论。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2)授信额度 根据巴塞尔银行所做的一项调查(Basel,2000),50%以上被调查银行均表示,它们主要基于客户信用等级来进行贷款决策和设立授信额度的。在所考察的大多数银行中,评级过程和信贷授信过程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有关授信额度方面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限额管理部分中做讨论,这里不再赘述。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3)贷款流程控制 贷款审批流程中的单个步骤及其实施,对审批流程中的相关风险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然而,贷款审批流程的模式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标准化的,原因在于在规划信贷审批流程中所必须考虑的特征,以及与这些特征相关的各种信贷产品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在贷款审批流程中,首先需要弄清楚哪些可能的错误源是在设计信贷审批流程时必须加以防范的。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4)贷款定价 匹配风险业务的收益和风险是银行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原则。贷款定价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市场、银行和监管机构这三方面是形成均衡定价的三个主要力量。由于市场和监管机构对银行来说属于不可控的因素,所以许多银行把注意力集中于银行内部的定价机制。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贷款定价的决定要素 除其他因素以外,一笔贷款的利差通常由以下因素来决定: 处理该笔贷款所花费的成本。 由于贷款可能发生违约所导致的成本。 资本金要求所带来的成本。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5)不良贷款管理 如果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发生恶化,银行需要介入标准服务流程程序,以便控制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信用风险。此时要确保及时采取措施来保全贷款。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借款人提供比其他债权人更高的担保地位,也要对借款人的债务进行有效的重组,以防止信贷业务的总体损失。当从经济上看没有必要继续保持信贷关系时,就应该对该笔业务进行清收以及转让相关的担保品。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6)业务考核与评价 传统考核银行盈利的指标主要包括资本收益率(ROE)、资产回报率(ROA)。这些指标的最大缺点是没有将风险考虑在内,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国际领先银行逐步采用风险调整收益的绩效评估办法(RAPM)。RAPM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真正发现高回报风险比的业务单位(产品),可以使银行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衡量不同业务部门的业绩,也为科学地分配资本提供了依据。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RAPM指标的通用模型是风险收益风险资本,但使用最多的风险调整绩效考核指标还是RAROC,它最早为银行家信托公司所采用,RAROC的计算公式为: RAROC=(收入预期损失其他各项费用)经济资本 公式中,预期损失代表银行为风险业务计提的各项准备,而经济资本则是用来抵御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所需的资本。 RAROC方法除了风险绩效评估外,还可以用于银行的资本分配、贷款定价、组合 管理等诸多的领域。 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2.5 信用风险控制 2.5.2 2.5.2 限额管理限额管理 限额管理对控制银行各种业务活动的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其目的是确保所发生的风险总能被事先设定的风险资本加以覆盖。当限额被超越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如降低风险暴露水平或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如衍生品或证券化。 银行各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取决于银行的业务定位、战略以及所选择的资本配置方法,有必要建立一个一致的限额管理系统来设定、监控和控制限额。第2章 信用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3.1.1 3.1.1 市场风险的来源市场风险的来源 根据风险的种类,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1)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 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基准风险 (basis risk)和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 例如,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收益率曲线风险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为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贷款的提前偿还等选择性条款。一般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期权品种因具有较高的杠杆效应,还会进一步增大期权头寸可能会对银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汇率风险产生于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一旦涉及货币的兑换,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汇率风险。 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将汇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等类型。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交易风险 商业银行的交易风险是指银行在对客户外汇买卖业务或在以外币进行贷款、投资以及随之进行的外汇兑换活动中,因汇率变动可能遭受的损失。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是指在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处理,将功能货币转换为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蒙受账面损失的可能性。 比如,银行为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将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这时就会面临汇率换算风险,从而影响银行的财务报告结果;再比如,根据我国有关政策规定,中资银行国际业务形成的利润需逐年办理结汇,如果在利润结汇前发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就会对银行当期收益产生影响。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指由于汇率非预期变动引起商业银行未来现金流量变化的可能性,它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整体价值的变动。 与其他汇率风险相比较,经济风险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的影响是一次性的,另外,经济风险引起的是潜在损失,而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引起的分别是实际损失和账面损失。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3) 股票价格风险 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股票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是指因政治、经济的宏观因素,以及技术和人为因素等个别或综合作用于股票市场,致使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大幅波动,从而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4)商品价格风险 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这里所说的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3.1.2 3.1.2 主要交易产品风险特征主要交易产品风险特征 (1)即期 即期买卖是指交易产品在现货市场成交后立即交割,通常是当天成交,当天或三天内进行交割,即一方支付款项,另一方交付交易产品。即期买卖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2)远期 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s)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的种类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合约以及远远期股票合约等。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s,FRA) 是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的期限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按协议利率借贷一笔数额确定、以具体货币表示的名义本金的协议。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是名义借款人,卖方则是名义贷款人。其主要目的在于规避利率风险。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远期外汇合约(forward exchange contracts) 是指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间按约定的远期汇率买卖一定金额的某种外汇的合约。 远期股票合约(equity forwards) 是指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特定价格交付一定数量单个股票或一揽子股票的协议。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3)期权(futures option)合约 是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或执行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的合约。由于期权只包含权处而没有义务,所以期权的购买者需要付出期权费(premium)才能获得期权,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执行期权。而对期权的出售者而言,由于获得了期权费,因而当期权的购买者要执行期权时有义务履行条约,没有选择的权利。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4)共他衍生产品 期货 期货合约(futures contracts)是指协议双方同意在约定的将来某个日期按约定的条件(包括价格、交割地点、交割方式)买入或卖出一定标准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标准化协议。合约中规定的价格就是期货价格(futures price)。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按标的物的不同,金融期货可分为利率期货、股价指数期货和外汇期货。 利率期货是指标的资产价格依赖于利率水平的期货合约。 股价指数期货的标的物是股价指数。没有实物交割,需要将股价指数的点数折算成货币单位结算。例如,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S&P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规定为一个点数500美元。 外汇期货的标的物是外汇。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1 市场风险识别 掉期 掉期(swap)合约是一种交易双方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合约。更为准确地说,掉期合约是当事人之间签订的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值的现金流(cash flow)的合约。 掉期交易的主要特点是买进和卖出的货币数量相同,买进和卖出的交易行为同时发生;只是交易期限不同,方向相反。可见,掉期交易一般不会改变交易者的资产头寸,但是会使他们持有头寸的期限改变,因而可防范交易风险。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VaR方法 VaR体系是随着金融活动的复杂化、金融风险危害的加大应运而生的。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代替,利率波动频繁,幅度加大,与此同时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创新活动风起云涌,各国竞相放松金融管制,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这些因素既加大了金融风险,也为金融参与者有效管理风险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当最初的风险测量方法无法满足日趋复杂且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要求时,JP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人员开发的风险测量方法VaR很快在风险测量及监管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成为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的主流。 早在1993年4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市场风险的监管处理意见中,就建议使用VaR作为测算市场风险的方法。1996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包含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修订案,明确提出VaR为测算市场风险的数量标准方法,并对其实施作了具体规定。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3.2.1 VaR3.2.1 VaR方法基本原理方法基本原理 (1)VaR的基本概念 所谓VaR,即value at risk的缩写,含义为“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例如,在持有期为1天、置信度为99的情况下,若所计算的风险价值为1万美元,则表明该银行的资产组合在1天中的损失有99的可能性不会超过l万美元。 确切地说,VaR可表示为: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其中 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 内的损失;c为风险测量的置信度,VaR为此置信度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对于每一个给定的市场风险函数,我们都可以针对需要的测量精度c计算出相应的损失最大值VaR,用它直观地表示风险大小。 假定选定的置信度为c=95,我们可以在该统计期间内金融资产分布函数中找到分位数(1一c)=5所对应的最大可能损失作为VaR值。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VaR包括如下3个基本特征: VaR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VaR把资产组合的所有风险归结为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表示,代表资产组合在一定置信度下的可能最大损失。 VaR值的大小与未来一定的持有期密切相关,计算VaR值时,必须事先指定具体的持有期。 计算VaR值还要选择设定置信度,置信度是分析人员对发生VaR所表示的最大损失值的把握程度。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另外,要注意的是,风险价值VaR损失的概率,以及相应的损失数量,与任何特定的事件都是无关的,但它们包含了可能引起该项损失的任何事件。而且,风险价值VaR并非是指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实际的损失可能会超过VaR所指出的损失值。 VaR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测量的综合性,它可以将不同市场因子和不同市场的风险集成为一个数值,比较准确地测量由不同风险来源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潜在损失,较好地适应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全球化趋势。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2)计算VaR值的相关参数选择:持有期和置信度 VaR的测量基于两个参数持有期和置信度。任何VaR只有在这两个参数给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不同VaR模型也可以依据这两个参数进行比较甚至转换。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持有期 持有期是计算VaR的时间范围t,由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通常为一天或一个月。由于波动性与时间长度呈正相关,所以VaR随持有期的增加而增加。当投资回报服从正态分布时,不同持有期下的VaR可以通过平方根法则进行转换。选择持有期主要考虑金融市场流动性,实际回报分布的正态性,投资者头寸调整的频繁性,历史数据样本要求的约束性。一般来说,持有期选择较短比较好。 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持有期长度为10个营业日(两周),这是因为,选择持有期时间过长不利于及早发现问题,而选择的期限过短,又可能增加监管负担。作为一种折中选择,10天是一个较合适的期限长度,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置信度 置信度即VaR计算公式中表示测量精度的c。它取决于对VaR有效期验证的需要,内部风险资本需求、监管要求以及在不同机构之间进行统计和比较的需要。一般来说,考虑VaR的有效性时需要选择较低的置信度,内部风险资本需求和外部监管要求则需要选择较高的置信度;而出于统计和比较的目的则应选择中等偏高的置信度。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在银行内部进行风险管理时,对置信度的选择并不统一,但大体上在95至99之间,比如JP摩根选择95、摩根大通选择97.5、Bankers Trust选择99等等。 巴塞尔国际银行监管委员会建议使用99的置信度,这主要是要求监管银行提供较高的资本准备金,以维护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3)VaR的计算方法 VaR的数值和参数计算法 VaR的计算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数值VaR方法和参数VaR方法。 数值VaR方法的计算方法是:给定样本数据和置信度,借助于样本百分位数确定与置信度相对应的分界点,该分界点对应的数值就是相应的VaR数值。 参数VaR方法的分析思路是:假设某资产组合收益经过变换后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通过给定的置信度得到标准差数,再乘以组合标准差这一参数,就可以得到相应的VaR数值。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4)VaR方法在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作用 VaR方法可提高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VaR方法作为一个量化分析工具,能够提高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鉴于现今的银行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定量信息,巴塞尔委员会主张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定量信息和对风险状态的信息披露,且要求以VaR的形式表现出其风险性。事实证明,运用VaR方法可以有效帮助银行进行其内部风险管理。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VaR方法有助于银行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 VaR方法可以揭示不同资产的风险状况及其对整个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贡献,使得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资产具有可比性,便于银行进行正确选择,合理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源。在不使用VaR方法的情况下,不同资产之间风险无统一的标准进行比较。运用VaR方法,可以对不同的资产进行横向比较,由此可以实现对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VaR的方法能提高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 目前,VaR方法已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风险测量方法,能否使用VaR方法已成为衡量风险管理技术先进性、风险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国际评级机构已把是否使用VaR方法作为评价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一个权重较大的参数。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VaR方法可以提升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 随着风险意识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公众对银行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VaR方法可以作为一个信息披露手段,通过在年度报告或其他报告披露VaR数值,向公众展示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风险的信心,从而提升在公众中的形象,为银行业务的拓展带来新的商机。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3.2.2 3.2.2 计算计算VaRVaR值的基本方法值的基本方法 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 VaR计算的基本步骤包括: (1)辨别市场因子,并将资产组合中的每一资产价值用市场因子表示; (2)推测市场因子未来某一时期的变化情形; (3)由市场因子的未来情形估测资产组合的未来价值; (4)求出损益分布,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出VaR值。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在VaR计算过程中,有两关键步骤:一是预测市场因子未来的变化,二是判断资产组合价值与市场因子之间的关系(线性还是非线性)。 预测市场因子未来变化的方法常见的有三种:分别是方差协方差方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1)方差协方差法 方差协方差法(variance-covariance method)也叫参数分析方法,就是在假定市场因子的变化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情形下,利用正态分布的统计特征(方差协方差矩阵)简化计算VaR的一种方法。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2)历史模拟法 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方法,它假设资产组合未来收益变化与过去是一致的,利用各组成资产收益率的历史数据计算现有组合收益率的可能分布,不需对收益分布作任何假设,直接按照VaR的定义来进行计算,其核心思想在于根据市场因子的历史样本变化模拟资产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利用分位数给出一定置信度下的VaR估计值。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2 市场风险计量 (3)蒙特卡洛模拟法 蒙特卡洛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又称随机模拟方法(random simulation),基本思想是,首先假设资产收益为某一随机过程,利用历史数据或既定分布假设,大量模拟未来各种可能发生的情景,然后将每一情景下的投资组合变化值排序,给出其分布,从而计算VaR值。蒙特卡罗模拟与历史模拟计算VaR的不同之处在于市场因子的变化不是来自历史观察值,而是通过随机数模拟得到。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3.1.1 3.1.1 限额管理:交易性限额、风险限额与止损限额限额管理:交易性限额、风险限额与止损限额 商业银行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应当确保将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使市场风险水平与其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限额(1imits)管理正是对市场风险进行控制的一项重要手段。 银行可以根据所采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来设定市场风险限额,市场风险限额可以分配到不同的地区、业务单元和交易员,还可以按资产组合、金融工具和风险类别进行分解。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银行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要监测对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并及时将超限额情况报告给管理层。常用的市场风险限额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和止损限额等。(1)交易限额 交易限额(1imits on net and gross positions)是指对总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总头寸限额对特定交易工具的多头头寸或空头头寸给予限制,净头寸限额对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相抵后的净额加以限制。在实践中,银行通常将这两种交易限额结合使用。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2)风险限额 风险限额是指对按照一定的计量方法所计量的市场风险设定的限额,如对内部模型计量的风险价值设定的限额(value-at-risk limits)和对期权性头寸设定的期权性头寸限额(limits of options positions)等。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3)止损限额 止损限额(stop-loss limits)即允许的最大损失额。通常,当某项头寸的累计损失达到或接近止损限额时,就必须对该头寸进行对冲交易或将其变现。典型的止损限额具有追溯力,即止损限额适用于一日、一周或一个月内等一段时间内的累计损失。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3.3.2 3.3.2 金融衍生品与风险对冲金融衍生品与风险对冲 (1)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financial derivatives)是一种金融合约,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基础资产(underlying asserts)或指数,合约的基本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衍生产品还包括具有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金融衍生产品是为了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但其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衍生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和投机的手段,提供了风险管理、存货管理和资产组合管理的工具。衍生产品的持有人面临着相同的货币、利率或股市的波动,但没有损失本金的风险,即其风险小于基础资产风险。另一方面,衍生产品增大了金融业的风险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2)风险对冲 一旦银行确认了自身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且通过风险测度方法对这些风险有了定量的估计,接下来就是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工具来对他们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了,传统的市场风险管理的办法是风险对冲(risk hedging)。 对冲的本意是一种双向操作,经济上的对冲都是为了达到保值的目的。 简单地说,所谓风险对冲就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持有一个相反的头寸来抵消可能面临的风险。目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迅猛发展,为风险对冲提供了充足的和多样性的产品选择。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对冲技术首先是从期货市场发展起来的。期货上的对冲可以有效地转移价格风险,取得套期保值的效果,亦即在买进或卖出实际的现货或现货金融产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相同数量的期货合约,在合约到期后,因价格变动而在现货买卖上所造成的盈亏,可由期货合约交易上的亏盈得到弥补或抵消。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从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来看,在建立风险对冲机制上分别采取了现货卖空、股票期货、股指期货和股票期权、股指期权等形式,由于期权类产品风险对冲的机制本质上同期货是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成期货产品功能的延伸,因此,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对冲机制主要分为现货卖空、股票期货和股指期货三种形式。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如果对冲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波动,那么对冲不但会降低不利情况下的风险,同时也可能降低头寸超额的盈利。所以风险对冲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风险而不是为了盈利,应当在权衡风险和收益后再决定对冲是否是有益的。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3.3.3 3.3.3 经济资本配置经济资本配置 在巴塞尔委员会有关监管资本框架的不断完善的进程中,一种资本管理的方法在国际上一些领先银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就是经济资本(capital at risk,CaR)的管理。经济资本是在20世纪90年代银行界不断发展基于风险的内部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济资本试图反映银行自身的风险特征,并通过风险损失映射资本承担,从而在性质上与作为可用资本的银行账面资本和作为资本底线的监管资本相区别。 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经济资本是对风险的计量,而不是对所持资本的计量。传统的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是将所持资本与资产或经某种形式调整的资产相联系,而经济资本是将资本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而不考虑银行的资产水平。经济资本建立在对未来可能损失的一个概率评估之上,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上计算的资本来说,经济资本计量更具有前瞻性。一个运作良好的经济资本模型将使银行的管理层能够更为有效地应对未来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3.3 市场风险控制 经济资本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地说,经济资本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或缓冲所有风险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 1996年6月14日,日本住友商社(Sumitomo Corp)披露了一宗震惊全球的金融投机大案。该公司有色金属交易部部长兼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长期从事未经授权的国际铜品交易达十年之久,使住友商社遭受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这是继1995年3月以来爆发的三大金融及衍生产品事件巴林事件(损失近13亿美元),大和银行事件(损失11亿美元)、加州奥兰治事件(损失16亿美元)之后又一亏损额最大的衍生产品事件。住友事件再次在国际金融市场引起震动。 案例分析与讨论 住友商社是日本四大交易商之一,以经营铜品为主,是全球最大的铜品经营商和出口商。住友商社的前身成立于16世纪,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19世纪,该商社主要从事铜碾压和铜铁制造业务,到20世纪初转为专门从事铜品业务。目前的住友商社在20世纪50年代初正式组成,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全日本第三大最有实力的金融综合性企业和日本最大的交易商行之一。 案例分析与讨论 住友商社是整个住友集团的核心实体,其股本约有两成被集团内的公司拥有。1995年住友商社实铜交投额达75万吨,约占全球铜总产量1 004万吨的7.5,铜期货合约成交额约占伦敦金融期货市场总成交额的14。住友集团1995财政年度在全球的营业额高达1 468亿美元,而其长期资本额也达到194亿美元。可以说直到事发之前,住友的经营业绩是颇为可观的,其发展势头也是蒸蒸日上,集团事业处于高峰时期。 案例分析与讨论 这次事件的直接肇事者是住友商社的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事发时滨中泰男48岁。他于1970年加盟住友商社,长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参与金属期货交易。到1983年,他的铜交易量已达到每年1万吨,而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国际铜品交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百分之五先生”,因为他领导的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小组已控制了全球铜品交易量的5之多。 案例分析与讨论 滨中泰男造成的巨额损失主要是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品期货市场上发生的。滨中泰男一直宣称由于与中国的几家公司有着巨额的铜品现货交易,为防范价格风险需要套期保值,于是长期大量买入多头铜品期货合约,试图倚仗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娴熟的炒作技术操纵铜品市场价格,在价格对己方有利时对冲获利。其实早在1991年、1993年和1995年,铜品价格就曾因为滨中泰男的大额买入而出现过异常情况。市场上一直流传有关滨中泰男违规操作、操纵市场的传闻。过高的期铜价格吸引了大量短期投机者借此沽空入市,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投资基金,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罗伯逊的老虎基金等。 案例分析与讨论 多空双方凭借着对期铜市场走势的相反判断,巨额持有期铜合约,各据市场一边,两军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此时的滨中泰男如果适可而止,找出恰当的时机对冲手中的期铜合约。那么住友商社就可以逃过此劫数,甚至有可能以盈利的欢喜结局而收场。但滨中泰男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所处的形势,加之对现货铜品市场价格走势判断失误,极冒风险地孤注一掷,继续大量买入多头期铜合约。1996年5月9日,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3个月的铜品期货价达到该年度的最高点:2715.50美元/吨,铜品价格已严重地偏离了正常水平。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可以看出期铜价格必然会跌,多头持有者背负着损失的压力。此时铜品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也朝着对滨中泰男日益不利的方向发展。 案例分析与讨论 世界第一大产铜国智利的一座重要矿山的罢工得以平息,铜品市场的供给状况好转,现货价格有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泰男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几家公司的铜品购买量被证实并不像滨中泰男所宣称的那样多。滨中泰男的投机动机逐渐浮出水面。迫于市场传闻和来自大部分交易者方面的压力,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有所举措。1995年10月、11月交易所专门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开始对本交易所每个客户的各个合约所持有的头寸及交易所仓库中仓单的所有权进行彻底调查。 案例分析与讨论 1996年5月,终于查出滨中泰男在银行的存款余额通知单中的2000万美元,与住友商社财会部门掌握的数额不相符,滨中泰南未经授权非法交易的行径开始暴露出来。6月5日滨中泰男承认了未经授权违规操作的事实。6月14日住友商社公布期铜交易损失18亿美元的消息,并宣布解雇滨中泰男,允诺承担各项应尽义务。 案例分析与讨论 住友事件一经披露,引起国际期铜市场的极大混乱,期铜价格急剧下跌,伦敦金属交易所2个月期铜价格从1996年5月9日的2 715.50美元吨的最高价一路跌到6月17日的2 000美元吨。住友商社的损失面进一步扩大,据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其亏损额至少已达30亿美元,实际亏损多少恐怕只有滨中泰男自己最清楚。穆迪公司当即将住友商社的债券信用评级从Aa3降至A1,并考虑进一步下调。虽然住友商社的庞大资产还不会使其遭受像巴林银行那样破产清算的厄运,但往友事件对其良好声誉和未来经营的恶劣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住友与大和合并成立世界第一大金融企业,这种声誉上的负面影响也没有彻底完结。 案例分析与讨论讨论题 对于住友事件的发生甲乙双方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甲方: 日本企业在传统上十分注重通过良好的私人关系和个人的敬业精神等非正式制度手段发展业务,这是日本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重新崛起的重要原因。使住友商社遭受18亿美元巨额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滨中泰男对市场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商社蒙受损失,滨中泰男不应承担主要责任,住友商社也不应该解雇滨中泰男,因为这不利于公司业务的发展。 乙方: 住友事件的发生与滨中泰男长期违规操作和最后丧失理智、孤注一掷的赌徒行为有很大关系,滨中泰男应承担主要责任,住友商社也应该解雇滨中泰男。 案例分析与讨论 与市场风险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不同,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研究是近十多年才开始的。上世纪90年代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操作风险也日益严重,类似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低频高危事件显示出,即使商业银行符合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这促使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在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不断寻求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完善和巩固本国的金融体系。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 与定义相对清晰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发展,操作风险的定义方法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观点认为,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外的所有风险均可视为操作风险。这种定义最大的优势在于涵盖了所有除市场和信用风险以外的剩余风险,但该定义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计量而言几乎毫无意义。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 狭义的观点认为,只有与金融机构中运营部门相关的风险才是操作风险。近年来,广义的定义逐渐被狭义的定义所取代。 例如,JP.摩根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各公司业务和支持活动中内生的一种风险因素,这类风险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错误、中断或停滞,可能导致财务损失或者给公司带来其他方面的损害。 英国银行家协会(BBA)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从1998年至今,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定义均基本沿用了BBA的定义。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有其显著的特征:操作风险没有市场价格,类型多样化;操作风险主要为内部风险,较少为外部风险,且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操作风险数据模糊、不可靠不完整,长期可比性差;操作风险损失与银行收益没有必然联系,尾部显得更肥,有可能产生巨大损失。 2001年12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其出版物(BCBS 2001C)中,明确地提出要求为银行的操作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金,这标志着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共同构成国际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 1 操作风险识别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流程、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 1 操作风险识别 一般意义而言,一家银行不断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由于操作原因而导致的损失,必然会对该银行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而委员会之所以提出操作风险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的主要考虑是,因经营策略不当和声誉出现问题所引起的损失增加或收益下降在现阶段是无法量化的,所以不纳入风险资本的监管范围。从委员会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操作风险损失是指与操作风险事件相联系,并且按照通用会计准则被反映在银行财务报表上的财务损失,包括所有与该操作风险事件有联系的成本支出,但不包括机会成本、损失挽回成本、为避免后续操作风险损失而采取措施所带来的相关成本。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 1 操作风险识别 操作风险还可分为操作失败风险和操作战略风险。前者来自于内部业务过程中发生失败的可能,如人员、流程和系统;后者来自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政治、税收,监管、自然灾害等。从总体来看,前者占有主要地位。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 1 操作风险识别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这个定义有五个特点,一是关注内部操作,内部操作常常就是银行及其员工的作为或不作为,银行能够也应该对其施加影响;二是重视概念中的过程导向;三是人员和人员失误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人员失误不包括出于个人利益和知识不足的失误,四是外部事件是指自然、政治或军事事件,技术设施的缺陷,以及法律、税收和监管方面的变化,五是内部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在识别了潜在的操作风险之后,银行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以判断需要承受这些风险的能力,并找出那些不可接受的风险作为风险缓释的目标。评估的内容诸如:风险敞口是什么,银行如何监控风险,潜在缺陷是什么,应该在什么地方进行改进并如何实现既定的目标等等。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操作风险状况,并通过将操作风险与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进行比较,判断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性,并识别那些超出银行风险偏好的操作风险,进而最有效地使用风险管理资源。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风险评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规定各级部门的责任。各级部门都是操作风险的承担者,都有义务对其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过程将有助于形成公开、透明的风险文化氛围。通过发动组织成员对风险进行公开讨论将大大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并为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提供依据。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较为常用的包括自我评估法、计分法、情景分析法、风险图示法、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工作交流法等。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方法也可结合起来使用。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数据库来积累操作风险历史损失数据,这是对操作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银行可以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来测算操作风险资本,但在使用这些方法特别是高级计量法时,一个前提条件是银行必须要有3-5年以上的风险损失数据。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4.2.1 4.2.1 风险评估要素风险评估要素 银行操作风险评估计量系统必须具备某些关键要素,以符合巴塞尔监管委员会提出的监管稳健标准。这些要素包括内部数据的使用,相关的外部数据,情景分析(sce-nario analysis)和反映银行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系统情况的其他因素。 银行需要在总体操作风险计量系统中拥有一个可信、透明、文件齐备且可验证的流程,以确定各基本要素的相关重要程度。该方法还应在内部保持一致并避免对定性评估或风险缓释工具(如保险)的重复计算。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1)内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被划分为以下七种事件类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与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与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强度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风险事件类型 损失概率 损失程度 内部欺诈 低 高 外部欺诈 高中 低中 就业政策与工作场所安全性 低 低 客户、产品与业务操作 低中 高中实体资产损坏 低 低 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 低 低中高 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 高中 低中高 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有关标准跟踪收集记录内部损失数据。对内部损失事件数据的跟踪记录,是开发出可信的操作风险计量系统并使其发挥作用的前提。为建立银行的风险评估与其实际损失之间的联系,内部损失数据十分重要。建立此种联系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内部损失数据作为风险估计实证分析的基础,二是将其作为验证银行风险计量系统输入与输出变量的手段,三是将其作为实际损失与风险管理、控制决策之间的桥梁。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2)外部数据 银行的操作风险计量系统必须利用相关的外部数据(无论是公开数据还是行业集合数据),尤其是当有理由相信银行面临非经常性、潜在的严重损失时。 外部数据应包含实际损失金额数据,发生损失事件的业务范围信息,损失事件的起因和情况,或其他有助于评估其他银行损失事件相关性的信息。 银行必须建立系统性的流程,以确定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外部数据以及使用方法(例如,放大倍数、定性调整或告知情景分析的改进情况)。应定期对外部数据的使用条件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修订有关文件并接受独立检查。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3)业务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 银行在全行层面使用风险评估方法,还必须考虑到关键的业务经营环境和内部控制因素,因为它们会改变银行的操作风险轮廓。这些因素将使银行的风险评估更具前瞻性,更能直接反映银行的控制和经营环境的质量,有助于银行按风险管理目标从事资本评估,更及时地发现操作风险的改善和恶化信息。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4.2.2 4.2.2 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应该及时对风险暴露和风险控制活动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深化对操作风险的了解。但在某些时候,特别是在出现发生频率低、损失严重性程度高的事件时,由于银行内部损失数据有限,而行业损失数据和外部数据只是反映新业务或者业务量的变化,使银行无法有效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控制,这时就需要使用一些定性评估的方法。第3章 市场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风险评估作为一种识别操作风险的工具,并且在有限程度内还可以当作计量操作风险的工具,在损失数据较少时发挥了关键作用,能够帮助银行建立一种前瞻性的风险敏感的识别系统。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1)自我评估法 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是通过调查问卷、系统性的检查或公开讨论的方式,评估银行内部是否符合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找出内部操作风险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自我评估可以作为内部稽核的工具,一旦发现评估结果中有违背机构政策或准则的项目,应立即上报给高级主管人员,以便迅速采取整改措施,及时化解风险。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2) 计分法 计分法是一种将风险评估建立在银行信息而不是历史损失数据基础上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银行对操作风险进行自我评估,它的评估结果是以计分卡的形式提供的。通常操作风险记分卡以潜在损失强度分布,以一年发生次数表示发生频率和以评级表表示风险质量来计分。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3)情景分析 银行必须对外部数据配合采用情景分析,求出严重风险事件下的风险暴露。采用这种方法合理评估可能发生的损失,要依赖于有经验的业务经理和风险管理专家们的知识水平。例如,专家提出的评估结果可能成为假设的损失统计分布的参数。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4.2.3 4.2.3 风险资本计量风险资本计量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中,有三种计算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即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AMA)。这三种方法在复杂性和风险敏感度方面渐次加强。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1)基本指标法 采用基本指标法(basic indicator approach,BIA)的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用 表示)。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基本指标法需要的资本; =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 =15,由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总收入的定义为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这种计算方法旨在反映所有准备(例如,未付利息的准备)的总额,但不包括银行账户上出售证券实现的利润(或损失),也不包括特殊项目以及保险收入。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平均要将银行总经济资本的15分配给操作风险,这种按总收入一定比例提取资本的方法也称为“阿尔法( )法”。一般银行将 设在15和20之间。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2)标准法 在标准法(standardized approach)下,银行业务被划分为八个产品线。它们分别是: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交易和销售(trading & sales)、零售银行业务(retail banking)、商业银行业务(commercial banking)、支付和清算(payment & settlement)、代理服务(agency services)、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和零售经纪(retail brokerage)。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在各产品线中,总收入是个广义的指标,代表业务经营规模,因此也大致代表各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暴露。计算各产品线资本要求的方法是,用银行的总收入乘以一个该产品线适用的系数(用 值表示)。 值代表行业在特定产品线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与该产品线总收入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到,标准法是按各产品线计算总收入,而非在整个机构层面计算,例如,公司金融指标采用的是公司金融业务产生的总收入。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的简单加总。总资本要求如下所示: 其中: 用标准法计算的资本要求, 按基本指标法的定义,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过去三年的年均总收入; 由委员会设定的固定百分数,建立8个产品线中各产品线的总收入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 值详见表4.3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表4.3 各产品线的系数表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产品线系数产品线系数公司金融18%支付和清算18%交易和销售18%代理服务15%零售银行业务12%资产管理12%商业银行业务15%零售经纪12%4.2 操作风险评估与计量 (3)高级计量法 高级计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AMA)是指,银行用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应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采用高级计量法的银行被巴塞尔委员会授予较低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因为其风险管理水平和技术较高。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3 操作风险监测 一套有效的风险监测程序对于银行充分管理操作风险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银行快速发现并及时纠正操作风险在管理政策、程序和步骤中的缺陷,降低损失的时间频率和严重程度。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3 操作风险监测 (1)风险诱因环节 风险诱因,即银行的哪类业务、哪些环节容易发生操作风险,这些风险驱动因素既有定量因素,也有定性因素,它们的变化与银行操作风险密切相关,对这些风险点的监测将有助于银行及时发现风险。 一些会诱发银行内在风险的指标包括交易量、员工水平、技能水平、客户满意度、市场变动、产品成熟度、地区数量,变动水平、产品复杂程度和自动化水平等,这些指标应具前瞻性并可对将来进行预测。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3 操作风险监测 (2)关键风险指标 银行应当在能够反映系统、过程、产品、人员等风险预警主要风险指标的基础上评估操作风险。与损失数据一样,关键风险指标法(key risk indicators,KRl)建立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之上,与损失数据不同,关键风险指标法不是简单地假设历史将会重演,而是试图预测到潜在的风险。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3 操作风险监测 关键风险指标法主要是由业务主管或风险主管制订各个业务种类操作风险的代表性指标,如交易失败的次数、人员周转率,损失频率或严重性、资产额、业务交易量、防火墙的破坏等,来监督日常经营活动的风险状况。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3 操作风险监测 (3)风险地图 风险地图是用以描述风险及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图形,来源于自我评估结果或风险损失事件的数据,可以提示内在风险或经过控制后的风险。 风险地图(见图4-1)的横坐标表示风险发生的频率,纵坐标表示风险发生的强度,图中的点来自于不同的业务线,代表不同的风险种类,如公司金融业务、零售银行业务等。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3 操作风险监测图4-1 风险地图 高 低 风险强度 转移避免可接受 降低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低 风险频率 高4.3 操作风险监测 可以将这个图分成四个象限,其中右上方的预期损失是“高频率,高强度”,风险状况非常严重,应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并力争避免,对于“低频率,高强度”风险情况,应保持警惕,注意进行风险转移对于“高频率”、低强度的风险,作为日常管理的部分,常被列入成本控制的范围。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3 操作风险监测 (4)因果分析模型 操作风险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预测潜在损失,并在潜在损失发生之前及时采取行动,因果模型分析为这一行动提供了数理支持。 所谓因果分析模型就是对风险诱因、风险指标和损失时间进行历史统计,并形成相互关联的多元分布。随着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模型能预测出潜在损失,并找出根本原因和对未来环境进行情景分析。 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 4.4 操作风险控制 操作风险的控制框架规定了风险控制的相应方法,包括制订风险政策、监督管理、信息处理、自动化操作、流程控制、责任分离、绩效指标考核、培训以及分散化、保险和外包等风险缓释手段等,内部控制体系对控制操作风险的重要作用现在已经被绝大多数银行和监管机构所认同。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4.4 操作风险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操作风险事件都能够被控制。一些重大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虽然很低,但银行却没有能力控制,如自然灾害等,这类事件一旦发生,对银行的财务将产生巨大影响。采用保险、外包等风险缓释技术(工具)以及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有效减少银行此类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强度。 风险控制也需要一定的成本,银行在制订方案时必须将此考虑进去。如果风险控制成本超过风险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那么银行就应考虑是否要承担此类风险,或是执行次优的控制。另外,还要注意确保控制措施与业务目标相一致。第4章 操作风险管理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概况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概况 法国第二大银行兴业银行 (以下简称“法兴银行”) 近日曝出史上最大违规操作丑闻,31 岁的交易员热罗姆盖维耶尔未经授权,利用银行资金进行非法金融衍生品套汇交易,给法兴银行造成至少 49 亿欧元(约合 72 亿美元)的重大损失。这家欧洲老牌的金融机构,并担任世界上最大衍生交易市场领导角色的银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面临重大困难。 案例分析与讨论 套汇交易指在一个市场买入资产,同时或几乎同时在另一个市场售出,以期从不同市场的差价中获得利润。根据银行授权,盖维耶尔应在购买一种股指期货产品的同时,卖出一个设计相近的股指期货产品,实现套利或对冲目的。由于这是一种短线交易,且相似金融工具的价值相差无几,所以这种交易名义金额巨大,但风险较小。但是,盖维耶尔采用“真买假卖”的手法,把这种短线交易做成了长线交易。在银行风险经理们看来,买入金融产品的风险已经通过卖出得到对冲,但实际那些头寸成了长期投机。 案例分析与讨论 从 2006年后期起,盖维耶尔开始这种操作。他突破了法兴银行内部 5 道安全系统的关卡进行非法交易,在欧洲主要股票指数(诸如巴黎 CAC 指数和法兰克福 DAX 指数)市场大笔押注。2007 年一整年,盖维耶尔开立的都是看跌头寸,而且一直从这些交易中获利。但是,这些都是越权建立的期货盘位,所以,2008 年初他开始主动“制造”看涨头寸,来掩饰自己的不法行为,并期望能在看涨头寸的亏损中抵消早前所取得的收益。不幸的是,股市并未像他所设想的那样只象征性地下跌,以帮他实现自己的目的。此起彼伏的巨额次贷亏损,使得 2008 年的资本市场飘摇不定,危机四伏,于是,这起可悲的事件转眼间变成了一场惨剧,他所制造出来的亏损数字越滚越大。 案例分析与讨论 法兴银行巨亏事件让很多人不由得回想起曾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巴林银行因交易员非法交易案亏损14亿美元并导致其最终破产,这两件相隔 10 多年的金融界风波,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引发巨大亏损的工具都是股指期货;二、都是由一名年轻职员从事套汇这样的旨在避险的交易,但由于逐渐购入大量没有对冲合约的期货,反而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三、这两名职员都曾在后台工作,熟悉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并知晓其漏洞,其后又调至前台从事交易员一职;四、他们的错误行为一直得不到监管部门的及时发现,最终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由于牵涉金额巨大,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案例分析与讨论问题与讨论问题与讨论 1、导致法兴银行巨亏的主要金融风险是什么?如何防范? 2 2、对于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甲乙双方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甲方: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的罪魁祸首是金融工具本身,人们创造了大量金融工具,而这些复杂的金融工具被盖维耶尔用来掩盖自己的交易,这正是法国兴业银行巨亏的根本原因。乙方:造成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的罪魁祸首并非金融工具本身,而是金融机构监管体系的内控漏洞以及管理层风险意识的弱化。3、由法国兴业银行巨亏事件谈谈我国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 案例分析与讨论 金融业务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承担各种类型的风险,除了前面几章所提到的风险以外,金融机构在其经营活动中还会面临其他的一些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都会危害到金融企业的稳健和持续经营,金融管理人员和监管者必须了解这些风险并确保能妥善计量和管理这些风险。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5.1.1 5.1.1 流动性风险的涵义流动性风险的涵义 流动性问题对金融机构尤其重要,因为流动性问题解决的不好,就有可能导致流动性支付危机,不管是日本的山一证券,还是香港的百富勒,以及广东国投,都是由于支付问题导致破产清盘的。 流动性是指金融机构为资产的增加而融资及在债务到期时履约的能力。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在极端情形下,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资不抵债。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5.1.2 5.1.2 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1)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风险 从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来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负债方面的原因和资产方面的原因。 当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如存款者,要求立即兑现其金融债权时,负债方的原因就出现了。当债权人要求提取现金时,商业银行就需要借入额外的资金或者出售资产以满足提现要求。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是现金,商业银行可以动用持有的现金资产直接支付给要求提现的债权人。然而,由于现金资产为非生息资产,因此,商业银行一般趋向于使其现金储备持有量最小化。为了获取利息收入,商业银行投资于流动性较小以及到期期限较长的资产。尽管大多数资产最终都可以转换成现金,但对某些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来讲,当其必须立即变现时,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才能实现。商业银行立刻出售资产所必须接受的价格可能远远低于经过较长期协商而达成的售价。因此,一些资产只能以较低的紧急出售价格才能变现,从而威胁到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商业银行必须尽量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第二种原因来源于资产增加的要求,比如商业银行的贷款承诺。贷款承诺允许借款人在承诺期限内随时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当一项贷款承诺签订后,商业银行必须立即在资产负债表中为其融资,以应付借款人的借款要求,这就产生了对于流动性的需求。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2)流动性来源与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通常是指该机构能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需求能力。一家流动性正常的银行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需求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及成本。资产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另一是负债的流动性,指商业银行随时筹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及成本。筹资的能力越强,所付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传统的资产流动性资源主要包括现金和准备金、同业拆出,政府短期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资金回购等。 负债流动性是指从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的能力。传统负债流动性资产资源包括再贷款(含贴现和中央银行垫款)、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3)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来源之间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根源 如果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来源之间出现了不匹配,流动性需求大于流动性来源,或者获得流动性的成本过高降低了银行的收益,流动性风险就发生了。但是,商业银行业务的本质决定了银行总是会面临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来源之间不匹配的压力。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由各种存款和其他借入资金构成,其中大部分存款和借入资金是短期的,但资金运用却以中长期贷款为主,这种“借短贷长”所引起的资产与负债期限的不相匹配,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为了保证必要的盈利水平,必须把通过负债业务所获得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流动性较小以及到期期限较长的资产,只保留一个较低水平的现金数量用作债权人提现的准备。在通常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能够估计出来债权人日常的提现数量,低水平的现金持有量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遇到暂时的资金短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中央银行、金融同业或者金融市场获得借款而满足流动性需求。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然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的变化有时候是难以预测的,商业银行日常的流动性资金来源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有些情况下,商业银行就会面临流动性危机;第一,当债权人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或者由于某些预料不到的现金需求使得债权人要求提取的现金数量突然增加,远远超过日常的提现数量。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二,当所有或者大多数银行都面临同样的不正常,大量现金需求时,银行增加资金的成本就会上升,而且资金的供给下降,银行难以通过通常的渠道获得资金。结果,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出售一部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来满足债权人提现的要求。如果银行想迅速变现自己的资产,那么资产出售的价格要比银行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出售的价格低的多,从而给银行的价值带来额外的损失甚至会威胁到银行的清偿能力。严重的流动性问题可能导致所有的债权人挤兑,同时要求提现,这时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就从流动性问题转为清偿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银行倒闭。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5.1.3 5.1.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 一家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来探讨。具体地讲,包括以下两个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了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银行通过何种渠道筹集流动性资金?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对大多数银行来说,银行流动性需求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客户提取存款;符合银行资信要求的客户正常的贷款请求。表现为已到期贷款协议的续期或在授信额度范围内的新贷款请求。 流动性需求还来自其他方面,包括偿还银行从其他银行或中央银行的借款。同样,定期支付所得税或向银行股东派发现金股利也对现金产生需求。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为了满足上述流动性需求,银行可以从多方面获得流动性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渠道是吸收新的存款,包括新客户的存款和原有客户账户上的新增存款。另外,客户还其所借贷款和银行变卖其流动性资产(特别是有价证券)也是重要的流动性供给渠道。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流动性需求流动性来源客户提取存款客户存款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提供非存款服务所得收入偿还非存款借款客户偿还贷款提取销售服务中产生的营业费用和税收银行资产出售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货币市场借款银行流动性需求和来源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的差额即为银行的流动性头寸,其计算公式如下: 银行的净流动性头寸(L1)=银行的流动性供给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其中: 银行的流动性供给=新增存款+提供非存款服务所得收入+客户偿还贷款+出售银行资产+货币市场借款 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提取存款+可接受贷款需求量+银行借款的偿还+其他营业费用+派发股东股利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当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大于其他流动性供给(即L10)时,管理者则面对的是“流动性盈余”的问题,必须决定在何时从何地用这些多余的流动性资金进行高利润率的投资,直到需要它们来满足将来的流动性需求。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大多数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产生于银行的外部,是银行客户财务问题的转移。比如,一家公司缺少流动储备,就会向其开户银行申请贷款或提取其在该银行的存款,从而减少开户行的流动性资源。 1987年10月全球性的股市崩溃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当时,那些大量依靠保证金买入股票的投资者不得不拿出额外的资金为其股票贷款担保,他们大批涌向银行,使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变成银行的流动性危机。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和其他的风险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都是由特定的某一些原因引起的。如信用风险是由交易对手不能履约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的,操作风险则是由银行内控失败或外部事件引起的,而流动性风险相比较这些风险而言,形成的原因更加复杂、更加广泛。流动性风险的产生除了因为银行的流动性计划没有做好之外,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没有管理好也会导致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因此,要管理好流动性风险除了要做好流动性安排之外,还要管理好其他的风险。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5.1.4 5.1.4 传统的流动性风险计量传统的流动性风险计量 流动性风险衡量是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流动性风险的准确衡量目前还是一个难题,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没有统一的能全面、准确反映流动性风险的标准,绝大多数银行是根据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有关数据和信息来衡量流动性风险的。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传统的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 (1)设立相应的指标,判断流动性变化趋势 银行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储存和外部购买两种方式实现,所以我们需要两种测量流动性的方法。 储存流动性不涉及银行的信用及外部购入的资金问题,对其测量相对较容易。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现金头寸指标 现金头寸(包括应收存款)除以总资产,该数据越高,意味着银行有处理即时现金需要的较强头寸。 核心存款比例 银行存款按其稳定与否可分为核心存款和非核心存款。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也较小。所以核心存款是银行最稳定的资金来源。不过,一旦银行失去信誉,核心存款也会流失。 非核心存款亦称为易变存款,受利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经济环境变化对银行不利,非核心存款亦称为易变存款,受利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经济环境变化对银行不利,非核心存款往往会大量流失,而此时也正是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增加的时候。所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时,不能不考虑这类存款。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1 流动性风险管理 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率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 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2)计算一定时期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量(3)根据现金流量表,计算一定时期内银行预计流动性缺口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2 声誉风险管理 银行是信用经济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生命。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大其词。银行作为现代经济中的主要债务人,承担着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责任,而其主要职能融资、结算、支付等各种活动,无不与信用相关。银行在经营活动中考察、衡量,尽可能地防范、控制各种风险的目的,也都是为了保障各种以信用为基础的业务能够顺利开展。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2 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是由于和银行有关的负面消息、宣传和流言引致客户流失,以及诉讼或盈利下降等事件的市场传播给商业银行的形象带来不利影响而导致的损失,市场传言或公众印象都是决定这类风险水平的重要因素。声誉风险所引致的损失除了是财务上的,还可能是法律上的。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声誉风险产生于银行自身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或者其他的问题。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2 声誉风险管理 从广义上看,任何现实发生了的,给银行带来了较大损失的银行业风险,都可能成为引发银行声誉风险的导火索。具体地说,银行因为发生重要职员的违规操作而发生巨额亏损,因为内部管理有严重缺陷影响经营的正常进行,因为经营的战略指导原则有误而触犯法规或现实地参与了不道德的营业活动等,是激发声誉风险的主要表现。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2 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与其他金融风险不同,它难以直接测算,并且很难与其他风险分离,进行独立的处理。声誉风险能使金融机构的评价降低,业务遇到障碍,是一种对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带来致命影响的风险。 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2 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对银行损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而声誉风险会动摇市场对银行继续存在、继续经营的信心,可引起银行挤提及流动资金等问题,甚至引至银行倒闭。还会造成连锁反应,伤害到储户和投资者对其他银行的信任而给一国或多国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2 声誉风险管理 在管理和防范声誉风险的活动中,一家商业银行要解决好这样几个关键问题: 银行有没有设立内部监控部门来关注银行形象和声誉风险?银行有没有处理客户投诉的政策、足够的客户保障政策来维护银行的声誉,建立银行的形象?银行有没有把声誉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程序和策略之中?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5.2 声誉风险管理 要很好地防范声誉风险,一家商业银行首先必须从事前和事后两个方面管理声誉风险。银行应该不断地对银行经营和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详尽的分析,评价在这些环节当中是否存在危害银行声誉和形象的潜在风险并加以改进,尽量在事前就杜绝声誉风险的发生;银行应该具备处理声誉事件和危机的应急方案,针对不利于银行声誉的各种流言和宣传,银行能够及时作出反应,并且有效地挽回声誉损失。第5章 流动性风险与声誉风险管理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国航油 ( 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中航油) 成立于1993年, 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 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中航油的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 经营也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1999年中航油进入国际石油贸易, 主要业务是现货买卖和衍生品交易; 而衍生品交易主要参与的是新加坡纸货市场。纸货市场的交易品种有石脑油、汽油、柴油、航煤和燃料油等; 交易对象是标准合约, 包括石油期货和期权。 案例分析与讨论 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参与石油期货、期权交易, 2003年盈利580万美元。2004年一季度, 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 在7月份左右, 也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在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 中航油总裁陈久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认为原油价格已经从2003年5月的每桶25美元开始上涨, 且涨幅超过60, 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5200万桶。直到2004年10月中下旬, 国际原油价格一度达到每桶56美元, 行权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投资者要求行权, 从而使期权卖出方 ( 中航油) 在油价每桶50美元以上被迫强行平仓, 产生了巨额亏损约5.5亿美元, 震惊海外。 案例分析与讨论问题:问题: 1、中航油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中航油事件中看出我国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政府及企业如何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3、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企业风险的基石,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又是控制企业风险的最有效的防火墙;由中航油事件谈谈你所在的企业或单位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存在哪些隐性风险?假设你是公司风险管理部的经理?你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范及控制这些隐性风险?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