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黄茶制造教学目标:了解黄茶类的基本情况,认识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掌握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采制技术。职业技能教难: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炒制技术。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纪律组织。课堂教学纪律组织。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学用挂图。简要复习简要复习茶叶分类的基本知识。 提问提问:茶叶分成几大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新课内容:概述概述 黄茶黄茶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近似绿茶。黄茶与绿茶的区别是,首先,在初制过程中,黄茶均有闷黄作用的闷黄或渥闷或堆闷工序;第二,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称为“三黄”(干茶色泽黄亮,汤色和叶底也黄),香气清悦,滋味醇厚爽口。在绿茶加工中,由于加工技术不当,有可能出现黄汤(甚至红汤)黄叶的品质,但这种茶叶不能叫黄茶,只能算劣质绿茶处理。黄茶种类黄茶种类黄茶是六大茶类之一,早在唐代,蒙顶黄芽已作为贡品,当时的霍山黄芽也很有名。1597年许次纾(shu)的茶疏,就有类似黄大茶制法和焦味、闷黄的品质记载,可见黄茶制造历史悠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有不少名茶都属黄茶。我国生产的黄茶按鲜叶老嫩分为黄大茶和黄小茶两类黄茶,一般分为两种(也有分为三种)即黄小茶(又可细分为芽茶和一芽二叶等原料)和黄大茶(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黄小茶:黄小茶:湖南君山银针(独芽),四川蒙顶黄芽(独芽和一芽一叶初展),安徽霍山黄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湖南岳阳北港毛尖(一芽一、二叶初展),湖南宁乡沩山毛尖(一芽一、二叶初展),湖北远安的鹿苑茶(一芽一、二叶),浙江平阳黄汤(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大茶:黄大茶:霍山黄大茶(一芽四、五叶),广东大叶青(云南大叶种,一芽二、三叶)黄茶的销售黄茶的销售 主要为内销,且有一定的市场,近年来开始外销。第一节第一节 黄小茶制造黄小茶制造主要介绍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制造技术。一、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上的一个小岛君山,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茶,1956年被定名为君山银针。(一)品质特点外形芽头肥壮挺直,满披茸毛,外形色泽金黄光亮,称为“金镶玉”。内质香气清鲜高纯,汤色杏黄(浅黄)明澈,滋味爽甜。用透明杯冲泡均山银针,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芽蒂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慢降落,竖立于杯中,忽升忽降,蔚为大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立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二)鲜叶要求君山银针为独芽制成。开采于清明前3-4天左右。要求芽肥壮,长25-30mm,宽3-4mm,并带有2-3mm的芽柄,一个芽头包含三、四个已分化但未开展的叶片。要求“十不采”:不采雨天芽、露水芽、紫色芽、细瘦芽、开口芽、风伤芽、病伤芽、虫伤芽、空心芽、弯曲芽等。采时用手轻轻折断芽头,不用指甲截采,不带鱼叶和鳞片。采下的芽头放入垫有皮纸大小竹篓内,切忌损伤芽头和茸毛,茶芽采回后,及时付制。(三)炒制技术分杀青、摊放、初烘、摊放、初包、复烘、摊放、复包、足干、分级等工序。历时70多小时之久。1、杀青一般用斜锅杀青,在杀青前,杀青锅应磨光打蜡。火温掌握120-130,先高后低(80),温度过高使杀青叶可能烧焦,过低又杀青不足,且因延长杀青时间易造成芽头茸毛脱落,色泽暗,香气低。每锅投叶量500克左右,投叶过多,不能杀透杀匀,过少手炒不便,容易炒焦。杀青技术是:叶子下锅后,双手轻快翻炒,使芽头均匀受热,捞起茶芽后,再让茶芽由锅壁下滑。动作要灵活、轻快,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头弯曲、脱毫和茶色深暗。杀青全程需时约4分钟,炒到芽蒂萎软,青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率达30%左右时即可起锅。2、摊放杀青叶出锅后,放入小篾盘中,轻轻扬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细末杂片。摊凉4-5分钟即可初烘。3、初烘与摊放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温度掌握在50-60,每隔2-3分钟翻一次,烘时约20-30分钟,烘至5-6成干左右即可。下烘后摊放2-3分钟。初烘程度要适当,过干,初包闷黄时转色困难,叶色显青绿,达不到香高色黄的要求;过湿,香气低闷,色泽发暗。4、初包初烘叶稍经摊凉,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千克左右,置于木质制或铁质制的箱内,放置40-48小时,叫做初包,它是黄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每包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太多化学变化剧烈,芽易发暗,太少色变缓慢,不能达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闷时氧化放热,包内温度逐步升高,24小时后咳能达到30左右,此时应及时翻包,以使转色均匀。初包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当气温在20左右时,约40小时,气温低时还应延长初包时间。当芽现橙黄色时即可松包复烘。通过初包,黄茶品质基本形成。5、复烘与摊放目的在于进一步散失水分,固定已形成的品质,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有些有效物质的转化。烘叶量比初烘时多1倍,温度掌握在50左右,约烘1小时,烘到8成干时即可,如初包变色不足,可烘到7成干。下烘后进行摊凉。6、复包方法同初包,需时约20小时左右,至芽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即可。7、足干温度控制在40-50之间,叶量为500克左右,烘到足干时下烘。8、分级按芽头肥瘦、曲直和色泽的金黄程度分级。君山银针的储藏十分讲究。将石膏烧熟捣碎(也可用生石灰),铺于箱底,上垫2层皮纸,将茶叶用皮纸分装成小包,放在皮纸上,封好箱盖。只要注意适时更换皮纸,品质可保证储藏较长时间。二、蒙顶黄芽二、蒙顶黄芽蒙山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蒙顶茶自唐代开始,到明清代皆为贡品,为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贡茶之一。蒙顶茶为蒙山所产茶叶的总称,包括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50年代初期以生产黄芽为主,称为蒙顶黄芽,近年以生产甘露为主,但仍然生产有蒙顶黄芽,蒙顶黄芽为黄茶类名优茶中的珍品。(一)品质特点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叶整齐,肥嫩显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甜香浓郁,滋味甘醇,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二)鲜叶要求开采于每年的春分时节,当树冠上有10%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时即可开园,采摘到清明后10天左右。选采肥壮的芽头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鲜芽约10000个芽叶左右。采摘时严格做到“五不采”,即不采紫芽、病虫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采回的芽叶要及时摊放,及时加工。(三)炒制技术蒙顶黄芽初制分为杀青、初包、复炒、复包、三炒、堆积摊放、四炒和烘焙等8道工序。1、杀青用口径50厘米的平锅,锅面光滑,采用电热或柴火加热。当锅温升到100左右时,在锅面上均匀地涂上少量白蜡以增加锅面的光滑度。待锅温上升到130时,蜡烟散尽后即可开始投叶杀青。每锅投叶120-150克,历时4-5分钟,杀到叶色转暗,茶香显露,芽叶含水量减少到55-60%,即可出锅。2、初包包黄是形成蒙顶黄芽品质特点的关键工序,使杀青叶受湿热作用,多酚类产生非酶性自动氧化,滋味变醇,同时叶绿素水解,叶色变黄,汤色变黄亮。杀青叶出锅后,迅速用草纸包好,使叶温保持在55左右,放置60-80分钟,中间开包翻拌一次,使黄变均匀,并去除水分。当叶温下降到35左右,叶色显微黄色时,进行复锅(二炒)。3、复锅目的是散失水分和水闷气,发展甜醇滋味。锅温70-80,炒时要先理直、后压扁芽叶,炒时约3-4分钟,炒到含水量为45%左右时即可出锅。出锅叶温为50-55,有利于复包变黄。4、复包复炒后,为使叶色进一步变黄,形成黄色黄汤的品质特点,可按初包的方法,将50左右的复炒叶复包放置,复包时间50-60分钟左右,当叶稳下降到35时,进行三炒。5、三炒目的是继续散失水分,促进理化变化和进一步整形。操作同复锅。锅温70左右,时间3-4分钟,到含水量30-35%左右,基本定型即可。6、堆积摊放目的是使叶内水分均匀分布和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达到黄汤黄叶的要求。方法是:将三炒叶趁热撒在细篾簸箕上,摊放厚度57厘米,盖上草纸保温,堆积24-36小时,即可四炒。7、四炒目的是进一步整理外形,散发水分和水闷气,增进茶香。锅温60-70,时间3-4分钟,炒到含水量在15%左右即可。起锅后如发现黄变不够,可继续堆放,直到色变适度止。8、烘焙采用低温慢烘,温度40-50每隔3-5分钟翻一次,烘到含水量为5%左右时即可。第二节第二节 黄大茶炒制技术黄大茶炒制技术黄大茶是我国黄茶类的大宗产品,产量多,销路广。主要花色有安徽霍山黄大茶和广东大叶青等。自学要求:P222-226。复习题简要叙述君山银针和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和采制技术。黄茶制造(二)教学目标:掌握黄茶品质的形成及初制技术对黄茶品质的影响。职业技能教难:初制技术对黄茶品质的影响。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纪律组织。课堂教学纪律组织。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学用挂图。简简要要复复习习蒙顶黄芽和君山银针的品质特点及炒制技术。 提问提问:蒙顶黄芽的品质特点及炒制技术。新课内容: 黄茶黄茶属轻发酵茶,基本工艺近似绿茶。黄茶与绿茶的区别是,首先,在初制过程中,黄茶均有闷黄作用的闷黄或渥闷或堆闷工序;第二,其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称为“三黄”(干茶色泽黄亮,汤色和叶底也黄),香气清悦,滋味醇厚爽口。在绿茶加工中,由于加工技术不当,有可能出现黄汤(甚至红汤)黄叶的品质,但这种茶叶不能叫黄茶,只能算劣质绿茶处理。黄茶的“黄汤黄叶”品质特点,是通过热化作用,使内含物发生变化,产生一些黄色物质形成的。热化作用有2种,即湿热作用(水分含量较高)和干热作用(水分含量较低)。湿热作用引起叶内一系列自动氧化(非酶促氧化)和水解反应,这是形成黄汤黄叶、滋味醇浓的主导方面;干热作用以发展黄茶的茶香为主。一、黄茶制造中的化学变化鲜叶变黄,主要是叶绿素的湿热破坏、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的结果。至于酶促氧化,依茶类花色不同而异,低温杀青的黄茶如黄汤有酶促氧化,高温杀青的黄茶如黄大茶,酶促氧化很弱。(一)叶绿素的变化在黄茶加工中,由于热化作用,引起叶绿素氧化、分解和置换而被破坏,使绿色减少,黄色更加显露,这是黄茶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如黄大茶在制造中叶绿素破坏量竟高达60%以上。表:黄大茶叶绿素含量变化(表:黄大茶叶绿素含量变化(%)项目鲜叶杀青叶揉捻叶初烘叶闷堆叶毛火叶足火叶含 量(%)11.9310.109.166.535.235.014.75百分率10084.6676.7854.7443.8442.0039.81(二)多酚类的变化在黄茶初制过程中,儿茶素有随工序的递进而减少的趋势。揉捻中,因叶细胞损伤,茶汁直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使叶变黄;闷堆中因时间较长,氧化量大,减少量更多,叶变黄更大。多酚类总量呈减少的趋势。儿茶素氧化的产物有茶黄素和茶红素等,但茶黄素比茶红素的量要多,故汤色和叶底呈黄色。在干热作用下掌握适当的温度,既能发展黄茶香气,又能使结合性多酚类(不溶于水)分解成为可溶性多酚类,同时发生异构化,使茶汤滋味变得浓醇。(三)氨基酸的变化在黄茶加工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由鲜叶到揉捻一直是增加。在杀青中,蛋白质在酶和湿热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使含量增加,揉捻结束后达到高峰,相对鲜叶含量由100增到揉捻叶的164-221。而毛火叶经闷堆到干燥,含量下降,含量下降的可能原因是:A、酸与邻醌结合,形成了有利于色泽和香气的成分。B、氨基酸与糖结合,生成了焦糖香物质。C、氨基酸发生脱氨脱羧作用而成醛类物质。D、在黄茶加工中,丝氨酸、谷氨酸、茶氨酸等有增加,这些对黄茶的色、香、味品质有利。(四)糖的变化糖类在黄茶加工中的变化,大部分呈减少趋势,但有个别增加。糖类含量减少的原因有:A、糖在干热条件下,氧化为焦糖,使黄茶具有焦糖香。B、糖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黑色物质,这对黄茶品质有不利影响。C、糖与氨基酸结合,使黄茶产生特殊香味。表:黄茶在加工中糖类的变化表:黄茶在加工中糖类的变化糖类鲜叶杀青叶揉捻叶毛火叶闷堆叶足火叶老火叶淀粉2.362.022.111.991.831.101.62还原糖2.041.441.461.311.201.250.59非还原糖2.132.362.122.390.691.881.77总糖量4.173.803.533.701.893.132.36二、加工工艺对黄茶品质的影响黄茶的“黄汤黄叶”、类似咖啡的“焦糖香”和浓醇滋味等品质特点,与炒制技术关系极为密切。对品质影响的关键工序是杀青、闷黄和干燥等三道工序。(一)杀青对品质的影响根据黄茶制造中内含物质的变化规律和品质形成的原理,杀青温度应比绿茶为低,一般控制在160以下,在炒法上应采用“多闷少抖”。这样,一是为了杀透杀匀;二是造成高温高湿条件,使叶绿素受到较多破坏,叶黄素显露,多酚类发生自动氧化和异构化,淀粉、蛋白质发生水解作用,为黄茶浓醇滋味和黄色形成奠定基础。(二)闷黄对品质的影响黄茶的闷黄有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两种。湿坯闷黄是在杀青或揉捻后进行的堆闷变黄,干坯闷黄一般是在初烘后进行的堆闷变黄。湿坯闷黄,因茶坯含水量较高,变化较快,闷堆时间应短,一般闷6-8小时即可。如时间过长会使汤色叶底黄暗。干坯闷黄,因茶坯含水量较低,变化较慢,闷堆时间可适当长,如时间过短,黄变不足,汤色叶底青黄,滋味也较浓涩,如黄茶属干坯闷堆,一般需堆闷5-7天。不论湿坯和干坯闷黄,均应控制黄变程度。据测定,氧化后儿茶素的保留量居绿茶和红茶之间。一般绿茶儿茶素的保留量为187.9mg/g,红茶为73.2mg/g,而黄茶为159.0mg/g较好,黄茶维持这一保留量,不但汤黄叶黄,而且滋味浓醇不苦涩。(三)干燥对品质的影响黄茶干燥一般分毛火和足火两次完成。毛火温度控制应较低,以便水分缓慢蒸发,干燥均匀,并使多酚类自动氧化,叶绿素以及其它物质在热化学作用下缓慢地转化,促进黄汤黄叶进一步形成。足火应采取较高温度烘炒,以使茶叶在干热作用下,酯型儿茶素受热分解,糖转化为焦糖香,氨基酸转化为醛类物质,低沸点的青叶醇大部挥发,残余部分发生异构化,转化为清香物质,同时高沸点的芳香物质香气显露,构成黄茶浓郁的香气和浓醇的滋味。复习题简要叙述闷黄工艺及其作用。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