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4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5页 / 共54页
第6页 / 共54页
第7页 / 共54页
第8页 / 共54页
第9页 / 共54页
第1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力的教案15篇重力的教案1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重力的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某1000kg某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某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重力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某某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四、板书设计 重力的教案4 第一单元第3节第1课时:“重力、弹力”。 知识与技能: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及大小计算;了解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中的力现象,通过各种力现象的区别比较,培养观察概括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微小形变现象的实验观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力、弹力的概念。 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确定。 弹簧、弹簧秤、小车、砝码、橡皮泥、PPT课件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