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8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5页 / 共88页
第6页 / 共88页
第7页 / 共88页
第8页 / 共88页
第9页 / 共88页
第1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具有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等特点。高考试卷对小说的考查往往抓住其自身的特点来设题。小说阅读的选材多以中外名家小说为主,考查重点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概括故事情节、对作品主题的挖掘和表达技巧的把握等。中国现当代的名家名篇,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和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片段、情节或某一场景是命题的重点。如2010年辽宁高考卷中的小说就选自王安忆的一篇短篇小说。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高考试卷,如欧亨利、莫泊桑等,在平时训练中要重视起来。1 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也将是考查的热点。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它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 在复习中,首先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要对其内容梗概、主题思想、主要的人物形象、总体的艺术特色有一些了解。其次,可以有意识地多关注中国当代名家的小小说,如铁凝、汪曾祺、阿城、贾平凹、王安忆等,了解他们的作品风格及特色。就具体命题内容看,小说阅读的题型主要有七类:1分析形象。要求能分析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点,能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客观公正的评价。或分析小说中某一物象的特点及作用。 2梳理情节。要求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各部分。3品味语言。要求能理解小说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能对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能从宏观角度来评价作者的语言风格。4剖析环境。要求能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感情以及揭示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5把握技巧。要求能明白作者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感情和突出主旨。6概括主旨。要求能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或者对小说的社会意义进行恰当的阐释与评价。7探究创新。要求以多元思维解读文本,理解主题或人物,探究作品的情感、思想及其社会价值,表达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形象 高考对小说形象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命题形式:1.小说中的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从小说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3.分析人物形象或物象的作用。 一、分析人物形象或性格 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写作的中心任务,对小说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分析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性格,首先要从人物的言行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如“真题起跑线”之保护人中的玛兰形象,就是通过观察其言行,以及前后变化的对比来分析的。其次是注意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典例【典例1】(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有删改)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从中概括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小说中的“他”不招呼用车、讨价还价、不买冷饮、自制橘子水,体现了主人公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的特点;对小伙子的问话的想法及应答,体现了主人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的性格特征;因天热不忍心再还价、想买两瓶冷饮、给小伙子橘子水喝,体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特点。【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段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段“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这些细微特征如果不好把握时,我们可以从环境与情节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主要是从社会原因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从高考试题的角度来说,受小说字数的限制,我们很难从文中察觉出社会环境因素(除非选文是人所共知的名著,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个时候从小说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就非常有必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是把握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的有效方法。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典例【典例2】(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注洗碑:刻碑。根据小说第至第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解析【解析】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要紧扣情节,“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根据文中作者的介绍,王石匠是一个普通的靠洗碑为生的农村手艺人。题干要求根据小说第至第段内容来概括,我们就可以从第四段开始寻找。第四段是罗永才初见王石匠,这里对王石匠进行了神态描写,第五段是两人之间的对话,通过这两段我们可以得知王石匠为人真诚质朴,没有多余的言行,没有做作的表情。第六段则是罗永才再次找王石匠,我们需知罗永才虽认为王石匠“手艺很好”,但仍然不放心,于是才有这次见面。而王石匠对罗永才的到访不惊不乍,也不恼怒,只是指点罗永才上山调整心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心理淡定,待人对事有一颗平常心。从承揽洗碑之事,又可以看出他做事讲究诚信和敬业。这样,我们从罗永才几次的进庄中,随着情节的推进,就描绘出了一个民间艺人的形象。【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作答人物形象试题的切入点: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概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整合这几个方面后,再联系小说的情节发展找寻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及多样性,在故事推进中总体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保证作答不遗漏要点,概括全面。二、分析形象的作用1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要联系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再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带给人们的启示,出现此类题目的小说文本一般都是有很明显的社会现实指向性的。没有明显社会指向性的我们可以从此类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入手来分析。如 2010年山东高考卷的第20题,要求分析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文本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这段文本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节选的一小部分,我们都知道骆驼祥子是一篇社会现实性很强烈的小说,但此处节选的文段内容大都是人物形象描写,没有涉及到人物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形象问题,因此我们不能从社会指向性方面来考虑。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从所考查的人物与文中其他人物的关系入手来分析,选文中还出现了祥子和虎妞两个人物,那么分析刘四爷肖像描写的作用很明显就是为了引出祥子或者虎妞。2物象的作用小说中有时还引入重要的物件,或者是作为细节重复出现的事物。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或者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深化主题等。也可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分析,如反衬、象征、描写等。【典例【典例3】(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解析【解析】本题题难度不大。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一是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二是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情节 小说的情节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通过对曲折情节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通过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把握,了解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同时要注意情节的发展对展示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在情节方面的设题方式主要有:概述故事情节;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赏析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一、概述情节概述情节一般要求用简明的话语概括故事,或描述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个方面。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来组织答案。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题干要求,做到前后统一。 【典例【典例4】(2010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面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注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解解析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可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分析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情,他们之间什么关系,然后再加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夫妻俩,故事围绕着半夜厨房发出的声音展开。【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妻子发现了丈夫偷拿面包;丈夫撒谎掩饰;妻子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一片面包给丈夫。 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是在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二、情节的作用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它是小说中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塑造人物。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或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一步步体现出来。揭示小说主题。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典例5】(2009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遗璞贾平凹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现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城里人胃嫩。”“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多亏就遗弃了它!”“多亏?”“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写咱遗璞村了吗?”“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就是下放吧。”“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他们扳指头教敷,果然十多个了。“以后还能来吗?”“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但愿他们能来。”“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但愿”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真是好石头呢。”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解析】联系小说的主旨,将两处情节对照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一次提到是说村民用老贾拨给的救济款中的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凉鞋,第二次提到是在村民的对话中,这次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老贾,还有比老贾更大的人物,希望这些大人物能带给他们更多的救济款,来给孩子们买凉鞋。从小说来说,凉鞋不只是村民口中的一个物件,更大意义上是村民渴望得到物质救济的指代性词语,而得到凉鞋的关键是那块石头“遗璞”,同样,没了这块石头,村民们所有的期待都会是泡影。因此,两次点到这个细节不仅在小说的主题表达上起作用,对情节的推进也是有作用的,有了鞋,还在期待鞋,这和后文蛮儿们炸开“遗璞”是一个情节上的过渡。 【参考答案】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三、情节安排小说一般都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在跌宕起伏中抓紧读者的心。或在中间设置引人悬念的情节,或在出人意料的结尾处戛然而止,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就在这些过程中展现出来。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有:从表达效果上来说,有创造悬念,引人入胜等;从内容上分析,有丰富小说等;从结构上分析,有前后照应、埋下伏笔、总结上文、串联线索等;从文章整体的关系来说,有点明题意、塑造人物形象等。【典例6】(201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静流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闾巷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尘埃随之落定。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我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头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著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解析】文章一开头写弟弟对音乐的迷恋,而下文则写他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父亲以为他这样做不务正业,因此对他横加干涉。可见,开头的描写是为了下文两人的矛盾做铺垫的。【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环境描写“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审美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性格、心情、命运,同时还是人物性格形成、变化、发展的依据。阅读中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有助于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持有不同的态度。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沉醉于小说情节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符合情节发展的需要。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揭示主旨。【典例7】(2010辽宁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1】)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其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节令)、地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境;自然环境可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深化作品主题。分析环境,要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小说氛围的创造,对小说情节的推动。【参考答案】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理解小说内容,挖掘作品主题 理解小说内容是小说阅读的基本层面,包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思考,就能概括出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内容及概括作品主题,是高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查点。一、理解小说内容高考对小说内容的考查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设置的选项内容广泛,有对文中人物言行、心理等的理解,对作品写作手法、环境描写的分析,对作品主题的把握等,可以说覆盖了小说阅读的众多方面,但因为是选择题的形式,所以选出正确的选项是比较容易的。最重要的是,对此类题的准确把握有助于作答其他主观题。【典例 8】(2009宁夏、海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孕妇和牛 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仿佛有点儿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的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儿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倒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E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解析】选AE。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B项,“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说法错误,她并非是内敛害羞,而是因为不识字,怕被孩子们嘲笑,她不想让未出生的孩子蒙羞。C项,“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说法错误,原文是“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D项,对孕妇小声嘟囔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孕妇为何嘟囔,文中并未提到具体的原因。【典例 9】(2010辽宁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D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解析】选BD。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C项,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是从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其实渗透到了每个题目中,前文对形象、情节、环境描写的分析其实就是把握小说内容的基本要义。反过来,准确地理解小说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对形象和情节等的分析概括。具体来说,作答理解小说内容试题时应注意: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重点是人物言行、心理。针对此类内容的选项,要先在文本中准确定位,然后细分析文中所传达的信息是否与选项一致。此种选项一般会出现臆断、无中生有、颠倒主次等问题。2从整体入手,在通观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意。有的选项是对文本整体的评价,一般是写作手法、作品思想主旨等,一定要全面思考。3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技巧入手,巧用排除法。首先排除错误选项,再从剩下的选项中筛选就容易了。如“真题起跑线”的第1题,通读全文后我们能对玛兰有一个总体印象:虚荣,爱炫耀自己,这样就可以很快排除A、B两项,剩下的无论选择哪两项,都可以得到分数。二、挖掘小说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挖掘小说的主题。主题角度的设题方式主要有:与主题有关的小说标题的含义或者作用;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等。【典例10】(2010广东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小说主题,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这篇小说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饥饿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性,让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过谎的丈夫半夜偷切面包吃,并撒谎掩盖。但是妻子的宽容、关爱让丈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深感愧疚。这其中的转变,体现了理解、宽容、尊重的力量。【参考答案】(1)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2)分析:在深夜的厨房,结婚三十九年的夫妻突然都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而替丈夫圆谎;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典例11】(2010安徽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2】)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只有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主题,才能拟出恰当的标题。一个好的小说标题,一般有如下特点:吸引读者。让读者看到标题后产生遐想,并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概括主旨。有些小说的标题能直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让人明白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标明文章线索。有时小说的标题是“一线串珠”的“线”,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道具。此外,小说标题还应符合准确、简洁、新颖等特点。【参考答案】示例一:碑理由:“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示例二:王石匠理由: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示例三:转变理由: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把握小说主题的方式主要有: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在人物形象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如2010年广东高考(【典例10】)就是通过战争年代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揭示主题的。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文学是隐藏的艺术,有时作者写作意图隐藏越深,越能凸显作品艺术性。要想挖掘作品深藏的主题,那就要仰仗小说精巧、细密的构思。4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字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把握小说主题时常见的误区: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或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或哲理。以上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一定要极力避免。表达技巧高考试题中对小说表达技巧的考查多采用主观题的形式。或要求考生分析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或直接考查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或考查各类修辞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以及行文的结构方式、语言特色等。对于小说表达技巧类题目,组织答案时一般遵循如下思路:(1)小说用了什么方法,即辨明语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或表现手法;(2)表达了什么内容,即分析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3)有何效果或作用,即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典例【典例12】(2010浙江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6】)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解解析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些句子都是单独成段的,其中有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如第一句话就是如此,比喻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有的句子在结构上起着过渡作用,如第三句话;有的句子则通过“我”来评述,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如第二句。【参考答案】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答分值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既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又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典例【典例13】(2010江苏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3】)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解解析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表现特色”这个词我们不常见,其实质就是作品中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分析画线部分的语句,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从感觉的角度写峡谷之险。如“亮亮而来”写水不写其汹涌,而是从视觉方面来写。再有,“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均是感觉出其险。另外,也用到比喻,“深深似涓涓细流”,也可答出。【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分析鉴赏小说表达技巧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在作答时应做到:1理清作品线索,把握作品写作思路,分析作品结构层次,明确作品选材和组材的特点。2紧扣文章主旨,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3揣摩修辞,联系上下文,对比分析,总结概括。鉴赏评价小说写作特色或表达技巧时的误区: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已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的口味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基于此,同学们一定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一篇小说,从给出的文本内容出发来分析,万万不可穿凿附会。 探究能力探究创新是较为新型的题目,最近几年颇受青睐,成了小说阅读中的必考内容。探究就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假设,分析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学习方式。探究题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阅读,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考生在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基础上,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探究创新要求以多元思维解读文本,理解主题或人物,探究作品的情感、思想及其社会价值,从而表达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小说探究题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人物的典型意义,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人物形象的评价;小说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审美价值,主题的评价,作品给人的启示;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如情节处理的作用、效果,环境描写的作用、意义等。【典例【典例14】(2010江苏高考)(阅读文本见【典例3】)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深刻意蕴和作者价值取向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写的是驮队过怒江溜索的一段。文章在写牛过溜索时渲染了较紧张的气氛,牛在生命可能受到侵扰面前近乎变形的表现,可见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在生命看来有多么可怕。就全文看,语言趋于客观,这也是阿城文章的风格,客观得像浮雕,在险境与极致的场景中,让形象得以饱满地完成自我展示,由作者对领队等的用语看,作者对他们还是充满赞赏和佩服的。结合这些理解表述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深刻意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解答探究性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审明探究任务,把准探究的指向。注意审清题干,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是“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结合“”进行探究等。2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考生要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能够提出有探究意味的观点。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一般采用“述”和“评”相结合的形式。4贴近文本,尊重文本。强调个性阅读,并不意味着能够脱离文本而随意地天马行空,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应该紧扣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论据,结合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脱离文本,观点应来自文本。小说类阅读方法指津:第一步,综观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快速浏览题目,然后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勾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或者进一步锁定答题区域。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界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所谓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主观试题的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答题时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指出哪一段或哪个句子。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题目的命题点,锁定答题区间。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小说类文本的阅读多为主观题,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问”的角度回答问题,使答案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1弄清题目中的态度或倾向。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面后正面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干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意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语和命题者的话语。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语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限定答题范围的作用。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找出文中附着这些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再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要求考生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6探究性题目的解答,应该“有根有据,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合情合理,探究要合乎规律文学规律、生活规律。 返回目录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