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4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5页 / 共44页
第6页 / 共44页
第7页 / 共44页
第8页 / 共44页
第9页 / 共44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新理念系列讲座 做一个教做一个教“活历史活历史”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师v 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旁边的亚得里亚海岸。v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美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教学案例1死历史活历史v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个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600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也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萨克森,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跟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v 教师一看,说:棒,分析得好。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v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的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中日战争(我们叫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v 其中有个高中生大意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内海,我们的游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市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海军就会马上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作对华战争的准备。v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v 这种题目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就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尝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有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么样!v人家培养的是能力,我们灌输的是知识。v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v我们在座的每个老师,都可以从张寿卿写的文章中发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为“死历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甚至曾经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感想之一感想之一 我们原来灌输的是知识我们原来灌输的是知识v 我们如果继续在新课标新理念的背景下“穿新鞋,走老路“的话,那么横亘在我们面前的:v 不是一条阳光道, 而是一条死路。感想之二感想之二 新高考逼迫我们深度教改新高考逼迫我们深度教改v 曾几何时,很多教师哀叹:高考制度不改,应试教育就可能改变!v 但是我们深知:没有高考制度,在中国这样的国度,会产生多少奇怪现象! 在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的前提下,只要改变高考历史的命题思路,也照样逼迫我们进行新课程的改革!2010年的新高考就是明证!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试题特点年新课标全国高考试题特点v一是整体立意新 2010年新课程全国试卷整体的立意与前几年高考试卷在能力要求方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它全面降低了识记能力的要求,大大加强了能力的考察力度。可以这样说,只是单纯的记忆,基本上不能得分;如果没有很好的“童子功”,也不可能得高分。除选择题29、30、31、34中,时间成为思维的关键点外,其余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基本都是要靠平时的积累、思维习惯及扎实的语文功底。经过这样选拔出来的考生才真正与高等学校需要的人才接轨。v 二是命题思路新 1.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命题。 201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体现出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8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理论,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选择题第35题,关于中日两国史料对同一事件记载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尽管该题得分率为84.5%(3.38/4),但它从以“事件”为中心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到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思路的重大转变。 2.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 2010年历史试题就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教学实际的“无缝对接”。从全卷的选材上来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唐代盐税的变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这都是近年来历史学术界热门的话题。若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比例来看,2010年历史试卷经济史所占比重最大。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注意了这些理论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2010年的试题立意高远却脚踏实地,新颖灵活却不“偏”、“怪”、“冷”。 3.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和素养角度命题。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和素养角度命题。 在在前前三三年年的的高高考考中中,试试题题就就开开始始大大量量启启用用新新材材料料、新新情情境境,构构建建全全新新的的情情境境以以考考查查学学生生的的综综合合学学科科素素质质。2010年年的的高高考考试试题题,在在此此前前的的基基础础上上更更前前进进了了一一步步,突突出出地地体体现现了了新新课课程程的的“开开放放性性”理理念念,答答案案选选项项采采用用了了多多元元、前前沿沿的的学学术术观观点点。材材料料题题第第40题题第第(1)问问明明代代江江南南工工业业的的特特点点,答答案案基基本本来来源源于于材材料料,侧侧重重考考查查考考生生的的知知识识层层次次;第第(2)问问英英国国工工业业发发展展的的阶阶段段性性及及特特征征,要要求求考考生生以以试试卷卷提提供供的的材材料料为为主主,结结合合所所学学知知识识进进行行归归纳纳比比较较,大大大大拓拓展展教教材材没没有有深深入入探探讨讨的的内内容容,它它兼兼顾顾考考查查了了学学生生的的知知识识与与能能力力。如如对对英英国国19世世纪纪40年年代代前前英英国国工工业业革革命命的的特特征征进进行行归归纳纳时时,如如果果没没有有对对材材料料的的深深刻刻理理解解与与比比较较,没没有有对对教教材材的的全全面面把把握握,实实际际很很难难总总结结出出“资资金金”及及“阶阶级级关关系系变变化化”的的特特征征。第第(3)问问对对“历历史史前前提提”的的认认识识,则则是是在在前前2问问的的基基础础上上进进行行升升华华,它它要要求求考考生生有有很很好好的的素素养养,是是本本套套试试题题最最大大的的亮亮点点,是是对对此此前前命命题题的的又又一突破。一突破。 4.从拓展新知实现再教育的角度命题。从拓展新知实现再教育的角度命题。 高高考考试试题题注注重重对对教教学学的的导导向向作作用用,注注重重其其自自身身的的教教育育功功能能。第第25题题在在此此前前高高考考关关于于柳柳宗宗元元封封建建论论中中“封封建建”所所认认知知的的基基础础上上,2010年年进进一一步步提提出出“公公天天下下”的的新新命命题题,强强调调对对地地方方“累累世世公公卿卿”的的突突破破,指指出出选选官官制制度度的的诞诞生生。第第40题题第第(3)问问对对“历历史史前前提提”的的认认识识,大大大大突突破破传传统统旧旧教教材材对对“政政治治制制度度”这这一一前前提提的的认认知知。市市场场的的重重要要性性、资资金金、劳劳动动力力、技技术术、劳劳力力等等要要素素的的前前提提性性地地位位提提高高,这这都都有有利利于于解解放思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思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案例2:新中国农业税征收表(细粮亿公斤)时间农业实产量 农业税占实产量经济恢复时期3086.5013.00“一五”时期8017.8011.60“二五”时期6983.2010.701963-1965年5004.506.70(2)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复(2分)(凡是答了分)(凡是答了“下降下降”或减少的都得或减少的都得2分分 根据考生答题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答法:根据考生答题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答法: A、中国税收逐年减少或逐年下降;、中国税收逐年减少或逐年下降; B、经济恢复时期到、经济恢复时期到“一五一五”计划时期,税收减计划时期,税收减少;少;“一五一五”时期到时期到“二五二五”时期,税收增多;时期,税收增多;“二五二五”时期到时期到1963-1965年,税收又减少。年,税收又减少。说明:非选择题很难拉开中上水平考生与优秀考说明:非选择题很难拉开中上水平考生与优秀考生之间的分数差距。生之间的分数差距。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10分)分) 三是评价方式新 我们过去老是批评高考试卷没有考察考生的思维,很难拉开优等考生与中上水平的考生之间的差距。2010年40题(3)小题,用一个13分分值的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查。为了体现“大开放”的基本原则,国家考试中心颁发的参考答案,只提到答题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没有提供具体答案,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在评卷过程中,过去“采分点”计分方法被这种新题型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实行“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Structu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 ”计分的方法。它按照考生的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前结构状态、单点结构、关联结构及抽象拓展等层次,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评分。分值的幅度之多(原来最多4分,这次有13分)、开放的程度之深(原来评价洋务运动进行开放性试题设计,但答案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而2010年这道题完全要考生临场组织素材,进行小论文式的作答)、拉开的距离之大,这都是历年试卷无法企及的。 第40(3)(13分) 第一等(第一等(13-1113-11分)分) 观点明确; 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 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第二等(10-610-6分)分) 观点较明确; 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第三等(5-05-0分)分) 观点不明确; 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 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教学案例3:第40(3)考试中心的评分标准v(1)0分卷(前结构状态)vA“历史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所必然发生的事就像中国共产党必然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一件事情的发展必须要前提,历史事件发生的前提即使历史前提。”(记0分)vB历史前“英国工业的产生”。(记0分)v(2)2分卷(单点结构)vA认识:只要达到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是要有一定条件为依托的,就像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一样,也是这个理。(记2分)vB没有历史作为前提,所有观点都只能成为预言。v就像: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少的。v它的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这些都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发展成资本主义。v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这个如果不是历史的前提根据不会有人知道马克思主义诞生是通过共产党宣言而来的,所以没有历史作为前提,所有的事都不能被讲是历史。(2分)v(3)4分卷(单点结构)va商品经济发达。vb机械化程度高,形成雇佣关系。vc思想的解放。vd民族的独立、新制度的建立。vf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v 分析:v a无观点表述。v b从商品经济雇佣关系思想解放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等方面论述“历史前提”,但表述不完整,内容之间没有关联度。v c无完整的句子表达,逻辑无从谈起。v(4)7分卷(关联结构)va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废除旧奴隶、封建制度,雇佣劳动关系,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形成良好的经济模式。vb并且拥有雄厚的农业基础,资金要多,规模大,技术要先进,社会要稳定,思想文化观念要改变。v分析:va有明确的观点,对此观点有论证。(2分)vb在论证的过程中,包含两个比较清晰地层次,即废除旧制度和所需的新条件,但是无具体史实例证,历史条件列举不充分,(记4分)vc有完整句子表述,但行文啰嗦,有自相矛盾之处。(记1分)v15分卷(抽象结构:观点鲜明,史论结合)v认识:“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萌芽转变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基本前提。va政治前提: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整体,为其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政治前提。vb经济前提:英国通过海外掠夺及殖民贸易,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为此方式产生提供经济前提。vc思想文化前提: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促成此方式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前提。vd而相比之下的中国,此三个前提均不具备。v中国处于封建制度;小农经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不具备这三个前提,所以中国始终没有由资本主义萌芽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感想之三感想之三 如何教如何教“活历史活历史”?v1用“活材料”教学v 历史教学要求 “学习”与“研究”统一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国受到前苏联传统教育学的影响,总认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专业研究人员的职责专门研究,因此摆在教师面前的唯一使命是通过系列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传统课程的结论,从而形成了“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考试内容以外的问题进行探究时,往往容易受到教师冰冷的反应,甚至会大声呵斥。自此,学生会循规道矩,按照考试的内容进行反复复习,对考试之外的知识点却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出现在文科班的学生要求教师不必分析材料,直接念现成答案的怪现象。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旧高考中能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但在新高考中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无论如何,这类学生的发展前景实在堪忧:因为他们的研究能力实在有限,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即使能勉强完成任务,混个学位,但也因缺乏创新而后劲不足。v 学习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探究过程。新三维目标就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过程所获得的结论,不但能使学生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有些教师则喜欢直接向学生灌输结论,认为学生掌握了结论就万事大吉。如果确实如此操作的话,一堂能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的课会变得死气沉沉,宛如一篇精彩的散文因为“过程”与“结论”的分离,而变得索然无味。由此观之,“学习”与“研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必须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以便使学生在完整地体验教学过程之后获得活生生的结论。这些结论一旦变成被激活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v 2010年新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但是仍有各种声音在评价着今年的试卷。尽管考生考试结束后反映考题“超纲”,部分教师也抨击选修题与选修教材毫无关系。其实,这种观点严重误解甚至扭曲了对新课程和新高考的认识。新课程从来就没有将教材神话,它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掌握运用学科能力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材是学生获得这种学科能力的辅助。如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要是帮助学生获得研究这一类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教材中所选择的9次改革只是一个研究范本,并非考试大纲。所以新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研究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能力,而不是教材中所选择的9次改革的史实。这种命题方式能从根本上否定“背多分”这种历史接受性、灌输性的学习方式,这正是新课程新理念在命题方面的具体反映。v 历史43题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常盐法的比较,44题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及安排座次的理由两道非选择题,就给我们高中选修教材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去年宁夏、海南新课改高考试卷中关于改革的选做题指向性就非常明确,今年湖南省很多学校在备考过程中,就进行押题、猜题。殊不知,命题者跳出常规的思路,执行考试说明中“不拘泥教材”的基本精神,强调教材是载体,因此改革史和战争史的两道选做题,都是教材中从来没出现过的内容。它以明确无误的方式向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学习选修课程教材时,应以改革史和战争史教材中的材料为依托,强力推广材料教学法,指导学生在理解中真正领悟历史,在探究中反思历史。教材应当是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范本,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素材,而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时下高考历史试题对只知道死记硬背的考生而言,基本没有出路。v 但是有些学校又开始剑走偏锋。如有的学校就准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学生轮流讲6次变法的内容,然后教师再大量补充课外资料,以适应高考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行。我们还是要把选修教材作为我们教学的材料进行教学,该学生掌握的一定要学生掌握,但是更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我们要通过这些材料使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学习历史,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当然,有些好的做法我们是要坚持的。比如,有很多学校在选修教材学习中,重点只学一本,这种做法可能还是要提倡。今年湖南省两道选做题难度值及得分率明显是不一致的。湖南省只在两道题中选做一题。从两题的得分情况来看,43题平均得分为9.69分,44题平均的得分为6.78分,相差为2.91分。也就是说,作改革选做题的考生比做战争题的考生要占有优势。究其因,主要原因就是改革题有些答案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而战争题的答案较多地要求从考生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而且主观性强。第43题阅读量比第44题战争题要少,而得分机率则比44题高。我们在做试卷分析时,建议明年命制两道选做题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难度相当、得分相当、阅读量相当的题目,尤其注重答案分别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分几率的等同性,以便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与公正。v 二用“活史实”思考v 历史无论怎样改革,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不能丢!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就是历史史实。离开了历史史实,历史学科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认知观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学科课程的“谋生立命”之本,没有基础知识充实的课程只是一具骷髅,而没“血”没“肉”,无法产生生命律动,更无法发挥学科课程应有的功能。吴永军教授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当前各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坚决摒弃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的毫无价值的基础。”v 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基础讲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的认知观同样强调基础,只是要求“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他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递传播者,更应该成为知识的播种者。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战场,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这就要求不同阶段的教师才有可能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得到显著提高。v 比如29题英国1782年的一幅“不列颠娜”与流浪的女儿“美利坚”漫画,考生得分率为0.3275(1.31/4),在考生选择题的得分中的第2低分。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大开放的历史题目考生怎样能把握?史料又从何处来?v 三用“活思维”引领学生v 今年的高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要有很好的学科能力,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历史素养。如果没有很好的素养,第25题考查郡县制,题干迷惑性就更大,学生不知道“封建”一词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前后词义的变化,不清楚这里的封建是指分封制。而秦始皇开创“公天下”这一判断与他们平常学习到的中国古代帝王世袭“家天下”的结论也有很大不同 ;在评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都不会提炼观点,只知道抄材料。这种学生即使到了高等学校,也会寸步难行,因为没有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学生要培养包括各种基本能力,对问题形成深层次的思考。40 (3)得分及百分比得分及百分比分数 0123456%14.013.211.217.111.911.58.7分数 78910111213%5.73.51.71.00.20.10由上表可知,由上表可知,55分以下的考生占抽样考生数的分以下的考生占抽样考生数的78.98%78.98%,特,特别是得别是得00分的考生占抽样考生的比例为分的考生占抽样考生的比例为14.0%14.0%;6-96-9分段的考生占分段的考生占抽样考生的抽样考生的19.6%19.6%;10-1310-13分段的考生占抽样考生的分段的考生占抽样考生的1.4%1.4%。v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撰写史论结合的小论文,直接为高校培养合格的科学研究人才。今年,我们很多考生在这方面吃了很大的亏,14.0%的考生在13分的小论文中得0分,就充分反映我们教师在这方面训练做得很不够。v 从考生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为文综历史和地理增加选修部分的考核内容后,原来一个政治、历史和地理混搭的60分的综合题分别被政治1道、历史2道或4道(只做1道)、地理2道(只做1道)取代,考生的阅读量增加,考生在有限的时间难以完成,否则不可能出现14.0%的考生得0分的状况;v 从教师备考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开放性小论文式的题型训练比较少,直接造成考生没办法把握答题技巧,如有的考生要点式作答,没有形成论述;有的以政治学科的理论作答,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等;有的考生思维角度不准确,不能列出很好的知识框架进行答题;有的考生时间定为不准,中国史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不少考生居然答商鞅变法的历史史实等,因此即使有些考生有时间作答,也是挂一漏万,将近80%的考生只得到5分以下也反映这个基本现实,至于得10分以上的考生都是凤毛麟角。 四教师要把教材当作“活材料”教v 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新课程资源。高考考试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分析、归纳及综合能力,及语言文字能力的驾驭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悄然渗透。如果教师平时教学不严谨,教学语言不规范,会带来一系列“后遗症”。如考生在考试中不会使用历史专业化的语言,如有的考生在答“利民”这个要点时,就这样表述:“使人民心里乐开了花,办法实在妙极了”;在答增加政府收入的要点时,考生居然运用反问句,“农民富了,难道国家还不富吗?”考生把“对中国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写成“不给中国法官好的位置,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教学案例3:“亚圣”孟子,姓孟名轲仅次于孔子吗?v 人教版高中历史旧教材中国古代史对孟子有如下叙述:“孟子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三对孟子也有这样的描述:“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大部分教师就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对学生解释说:“孟子,姓孟名轲,被历代尊为亚圣。亚圣,仅次于孔圣人的意思”。其实,这种解读是对教材原文的一种过度诠释,它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科学的。v 一 孟子不姓孟姓姬v 孟轲,姓孟名轲,是按照现代人的姓名习惯进行的解读,先秦的姓名习惯要比今天复杂的多。中国先秦时期,平民没有姓氏,只有名。而贵族子弟,不但有姓,还有氏。白虎通卷八姓名篇有云:“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1姓用来区别婚姻,氏用来区别贵贱。例如:人文初祖黄帝,轩辕氏,姬姓。v 西周开国重臣姜尚,姜姓,吕氏,故姜尚也称为吕尚。姓继承于祖先,而氏则和贵族的职业、爵位、荣誉有关,“或氏其官,或氏其事”,2也有的氏于国,即以封国为氏。按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的说法,夏商周三代,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因为氏彰显着贵族的荣耀、功业和地位,姓只在婚配的时候使用一下,所以贵族在使用姓名时,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功业),女子称姓而不称氏(女子地位低下,婚姻是她们的头等大事)。v 以史记为例:“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3“然秦以其先赵父封赵城,为赵氏”4。所以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史记遵从先秦的习俗,男子称氏不称姓,没有任何一处称他为嬴政,都称之为秦王政或赵政,如“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5(史记楚世家第十)。所以,孟轲之孟,是氏,不是姓。v 事实上,孟也不算是孟子的氏,只是孟子的氏的简称。孟子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本鲁桓公之后。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称孟孙氏,庶次子叔牙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称季孙氏。孟孙、叔孙、季孙这几个氏是怎么确定的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解释的很清楚:“此孟孙本出公子庆父之后,当称孟公孙,不言公者,省词。”6根据刘宝楠的解释,孟孙是缩写,完整的氏应该是孟公孙(同理,叔孙应为叔公孙、季孙应为季公孙)。白虎通里对公孙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7根据白虎通,庆父为鲁桓公之子,称公子,庆父之子称公孙,从庆父之孙起,皆以公孙为氏。而孟、叔、季,是庆父、叔牙、季友兄弟的排行。所以,孟孙氏,实际应该是孟公孙,孟是排行(嫡长子用伯,庶长子用孟),公孙才是氏。孟公孙氏,犹言公孙老大也。孟子既为孟孙氏之后,他的氏就应该是公孙。v 孟子公孙氏,那姓什么呢?这个很容易搞清楚,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周公的后人,自然姓姬。综上所述,孟子,应该是姬姓公孙氏,而非孟姓,孟是他先祖在家族中的排行,他完整的名字应该是孟公孙轲。当然,后来孟子的后人都改姓为孟,这不能作为孟子姓孟的理由。正如成吉思汗的后人多改汉姓为铁,但铁木真却是成吉思汗的名字,他应该是姓孛儿只斤,乞颜氏。 v 二 孟子在明嘉靖年间才尊为“亚圣”v 孟子并非被历代尊为“亚圣”。在唐代之前,文庙祭祀,儒教的最高至尊是周公。直到唐高祖武德二年,“于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8孔子的地位才有所提高,但当时周公和孔子的封号,周公是“先圣”,孔子是陪祭的“先师”。连孔子都算不得圣人,孟子就更不是了,连陪祀的资格都没有。直到唐太宗,才把周公的牌位请走,将孔子从“先师”升级为“先圣”,坐上儒家第一把交椅的位置。“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9孔子成为“先圣”后,“先师”的位置留给了颜回。唐玄宗是更加封颜回为“亚圣”,此后数百年,中国的“亚圣”是颜回而非孟子。v 第一次提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道统,在儒家的贡献上仅此孔子的,是韩愈。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中,第一次提升了孟子的地位,从理论上让孟子首次压倒颜回:“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但韩愈的提法,并未得到官方承认。v 孟子在官方儒学地位的确立,主要在北宋,这和宋儒的态度有关。孟子在官方儒学地位的确立,主要在北宋,这和宋儒的态度有关。孟子第一次进孔庙,是宋神宗熙宁七年。孟子第一次进孔庙,是宋神宗熙宁七年。“诏封孟轲邹国公。晋州州诏封孟轲邹国公。晋州州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学教授陆长愈请春秋释奠,孟子宜与颜子并配”。10此后引起很大此后引起很大的争议,大家都认为孟子不当与颜回并配,直到元丰七年,孟子才真的争议,大家都认为孟子不当与颜回并配,直到元丰七年,孟子才真正确立进孔庙的资格,配享、封爵与颜渊同一等级,高于荀子。颜回正确立进孔庙的资格,配享、封爵与颜渊同一等级,高于荀子。颜回和孟子是配食,荀子是从祀。尽管北宋时孟子地位大大提高,但也只和孟子是配食,荀子是从祀。尽管北宋时孟子地位大大提高,但也只和颜回等同,并未获得亚圣封号。和颜回等同,并未获得亚圣封号。v 一直要到元朝顺元年间,孟子才被元文宗封为一直要到元朝顺元年间,孟子才被元文宗封为“邹国亚圣公邹国亚圣公”,总算和总算和“亚圣亚圣”的称号沾边了。的称号沾边了。“至顺元年至顺元年颜子,兖国复圣公;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曾子,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11而而且这也只是元文宗的一时兴起,并未被广泛接受,官方和民间普遍接且这也只是元文宗的一时兴起,并未被广泛接受,官方和民间普遍接受的受的“亚圣亚圣”依然是颜回。真正以圣旨的形式确立孟子亚圣地位,已依然是颜回。真正以圣旨的形式确立孟子亚圣地位,已经是明嘉靖年间了。因此,孟子尊为经是明嘉靖年间了。因此,孟子尊为“亚圣亚圣”,理论上起于韩愈,实,理论上起于韩愈,实际操作于元文宗,正式取代颜回是在明嘉靖年间。可见,孟子被历代际操作于元文宗,正式取代颜回是在明嘉靖年间。可见,孟子被历代尊为尊为“亚圣亚圣”,提法并不准确。,提法并不准确。v 三 “亚圣”应解释为“同一流” v 将“亚圣”之“亚”解释为“仅次于”,也是不准确的。在古代汉语中,“亚”可解释为“不如,次一等”,却不可解释为“仅次于”。如果选择这个解释,那么,“亚圣”就是不如圣人,或比圣人次一等,这就不是一种尊敬的称谓了。按儒家的理论,比圣人次一等,就直接称谓贤人,何必称为“亚圣”呢?“亚圣”要作何解释才合情理?v “亚”在古代汉语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根据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亚”的另一个字义是“接近的,同类的”,也有的古书注释为“同一流”。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12“亚”与“匹”连用,显然是说,诸葛亮是与管仲、萧何相比肩的同一流人物。又如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13这里的“流亚”也是说,桓温是和孙权、司马懿相当的人物。其他如颜氏家训中说:“时吴郡顾协,亦在蕃邸,才学相亚,府中称为二协。”14这里的“才学相亚”,显然也是说,才学相当。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圣”之“亚”也同此类,它是指孟子的才学品性接近圣人,和孔子差不多,是圣人一流的人物。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是,颜回的封号,有时用“亚圣”,有时用“复圣”。“复”,又一,再一也。“复圣”,是指孔子之后又一个圣人,并没有仅次或者次于的意思。“亚圣”、“复圣”混用,则更加佐证“亚圣”没有仅次或次于的意思。v 综上,中学历史教材在改版的时候,我们建议对孟子的描述应该修改为:“孟子,名轲,姬姓公孙氏,战国时邹国人。明清以后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圣人。”v参考文献:v127班固等.白虎通 (卷八)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338 v34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1、221、1736v6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46 89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M.长沙:岳麓书社,1997:3120、3121v10脱脱等.宋史 (卷一百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7:.2549v11宋濂等.元史 (卷七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83v12陈寿.三国志 (卷三十五)M.长沙:岳麓书社,1990:628v13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4:2568v14颜氏家训(卷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6:271一)、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