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中“小心小心”及其临床意义及其临床意义 李今庸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 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小心小心”义考义考 考:此文“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之义,诸注多岐,且又无当,王冰注谓“小心,谓真心,神灵之宫室”,真心何必曰“小心”?其与七节之傍何涉?注为误。张志聪、高世栻等注“七节之傍”为“膈俞穴”,注“中有小心”为“心气出于膈俞穴极微极细”。其膈俞之气内通于“膈”。膈能遮蔽浊气,然其实无心神之用,何能称之为“小心”?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 马莳注谓“然心之下有心包络,其形有黄脂裹者,属手厥阴经,自五椎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故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盖心为君主,为大心;包络为臣,为小心。”其注谓“包络为臣”而“为小心”,于理似可通,但其部位却未当“七节之傍”,故亦非是。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 张介宾、姚止庵、汪昂等注谓“两肾之间”的“命门”、“相火”“代心君行事”而为“小心”,吴崑注谓“右(肾)为命门”“相火代心君行事”而为“小心”。其释“七节”均指脊月吕从下向上逆数第七节,然内经于脊月吕无逆数之理;而且内经中根本没有所谓“命门相火”这一学说,何能据之以释此文“小心”之义?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所谓“小心”者,当有类似“心”的功用,而地位于心为次也。心在人体中,“藏神”而为“五藏六府之大主”。似此作用,在十二藏府中,据内经所载,惟“胆”为能。灵枢本输第二说:“胆者,中精之府。”惟其为“中精之府”,内盛精汁藏而不泻,异于其他各府,故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称之为“奇恒之府”也。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从而表明了“胆”确具有类似于“心”的作用。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而且,胆在病变上多有神志或与心神相关的证候,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善唾”,灵枢经脉第十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说:“善呕,呕有苦,心中澹澹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灵枢胀论第三十五说:“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素问刺疟论篇第三十六说:“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还有,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和灵枢九针论第七 十八所载“胆为怒”以及华氏中藏经卷上第二十三所谓“胆热则多睡,胆冷则无眠”等等,其中尤以“善太息”,“心下澹澹恐”或“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等证,明显不过地与心相关。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说:“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又说:“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这里叙述“人之太息”,是由于“忧思”而“心系急”以致“气道约”所使然。病为“心系”之“急”,治疗不仅“补手少阴心主”,而且又取“足少阳胆经”,这正说明了“胆”、“心”之间的关系,所以后世的医学入门藏府总论中注引五藏穿凿论谓“心与胆相通”。是“胆”可称为“小心”而当之无愧也。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藏府居于胸腹之内,其俞皆在于背,而列于脊月吕之傍。藏府之气转行于背俞,背俞之气与藏府相应。胆在肝之短叶间,居于胁下,其气与俞通。甲乙经卷三第八载:“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此言“七节之傍”者,王冰注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其明日日下一节”之文说:“节,谓脊骨之节”,是“节”即“椎”也;而此“七”字乃“十”字之误。古文“十”字为“横短竖长”而“七”字为“横长竖短”也,由此可见,古文“十”、“七”二字形似,易于致误也。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史记周本纪说:“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张文虎舒艺室续笔据尚书大传谓“十年乃七年之误”,并自注云:“十与七形近而伪,史表多有”。是史记周本纪中“七”字误为“十”,而此文则“十”误为“七”也。据此,则“七节之傍”乃“十节之傍”之误,而“十节之傍”即上引甲乙经卷三第八之“十椎下两傍”,指“胆俞”。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然此所谓“小心”也者,即谓“胆”也。观下文“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与刺中“心”、“肝”、“肾”、“肺”、“脾”等死候并列而置于“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文下,亦可证明这一点。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小心理论的临床意义小心理论的临床意义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一、胆曰“小心”,其气与心通,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胆为怒”,胆气怒狂,则欲持刀而杀人。治例: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患者某,男,20岁。数年前曾发狂证多日,1966年11月其病复发,狂走妄行,善怒,甚至欲持刀行凶。同年12月5日就诊于余。见其哭笑无常,时发痴呆,伴头昏、耳鸣、失眠、多梦、心悸、两鬓有掣动感,两手振颤,淅然畏寒,四肢冷,面部热,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唇红,苔白,脉弦细数。治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铅丹: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柴胡12克 黄芩10克法半夏10克党参10克 生姜10克大枣3枚(擘)桂枝10克 茯苓10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大黄8克 上11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服药4剂,狂止症退,改以温胆汤加味: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竹茹15克 茯苓10克炒枳实10克陈皮10克 龙骨12克法半夏10克(打)牡蛎12克 炒枣仁10克 石菖蒲8克龟板10克 炙甘草8克上11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服药数剂,其病痊愈,至今未复发。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灵枢九针论说:“胆为怒”。胆实痰郁,失其中正之用,无以正常决断,则善怒,甚则欲持刀行凶。胆主筋,司运动,其脉行于头面两侧,绕耳前后,故其狂走妄行,两手振颤,两鬓有掣动感而头昏、耳鸣。肝藏魂,胆为肝之府而为肝用,故失眠多梦。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胆气通于心,心神失宁,故其哭笑无常,时发呆痴而心悸。胆气郁而不伸,其阳郁结于内,则面部热、口渴、大便结、唇红、脉弦细数。其阳不达于外,则四肢冷而淅然畏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升发胆气、化痰定神明。服药后怒止症退,再以温胆汤加龙骨、牡蛎、石菖蒲利窍化痰安神而收功。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二、胆为肝之府,胆虚则善恐,心下澹澹如人将捕之。治例:患者某,女,40岁,职工,住重庆市。原患胃下垂,1976年1月24日突然发病,头顶昏闷而掣痛,且目痛欲脱,失眠,易惊,心慌,心悸,惕惕善恐,性急躁而易悲哭,善太息,小便黄,月经量少而色黑,苔薄,脉弦而重按少力,曾在重庆某医院住院治疗数月而无效,至1977年6月18日在汉就医,治以温胆汤加党参、石菖蒲为主,其他则据证候变化以炒枣仁、龙齿、当归、白术、胆南星、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白芍、朱砂、防风等药加减出入,服40余剂而病基本告愈。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三、胆为少阳,起于阴中而主升。今胆气郁陷而欲升不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是故善欠。治例:患者某,女,50岁,住湖北枣阳某乡镇,家庭妇女。1951年3月某日就诊。大病后形容消瘦,频频呵欠,舌苔薄而前部偏左有一蚕豆大斜方形正红色苔,脉弦细数。乃少阳郁陷,欲升不能。治宜升提少阳,佐以泻热,拟小柴胡汤加味: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柴胡24克 黄芩10克党参10克法半夏10克 甘草10克生姜8克黄连10克 红枣4枚(擘)以水煎服,日2次。服后1剂症退。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按:大病后,正气不足,血气损伤,故形容消瘦。邪热内蕴,胆气被遏,甲木郁陷于阴分,少阳生气欲升而不能,故频频呵欠。病在少阳则脉弦,正气不足则脉细,邪热内结则脉数而舌见蚕豆大斜方形正红色苔。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小柴胡汤加味,用感一阳之气而生的柴胡为君,以升少阳之清气,佐黄芩清热,生姜、半夏升清降浊,党参、甘草、红枣补益正气,再加黄连泻蕴结之邪热。上方用后,能从阴分起郁陷之甲木,升少阳之生气,邪去而正复,故药服1剂而症退。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四、华氏中藏经卷二第二十三说:“胆冷则无眠”,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第二说:“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治例:患者某,女,41岁,江浙人,保姆。1975年4月就诊。经常失眠,不能入寐,寐则多恶梦,易惊醒,心烦,舌苔黄腻。乃痰浊阻胆,肝魂不藏;治宜清化痰浊,佐以安神;拟黄连温胆汤加味: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竹茹15克 炒枳实10克 茯苓10克制半夏10克 炙甘草10克 陈皮10克黄连8克 生地10克 当归10克酸枣仁10克(炒打)以水煎服,日2次。上药服3剂而愈,旋归江浙而去。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按:灵枢本输篇说:“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素问奇病论篇王冰注说:“肝与胆合,气性相通”。痰浊郁滞胆腑,肝魂失于舍藏,则证见经常失眠,不能入寐,而寐则多恶梦。痰浊郁滞,邪实则正衰,胆气不足,故睡眠易惊醒。胆气通于心,胆有邪则心为之烦。痰浊郁结生热,则见舌苔黄腻。黄连温胆汤清化热痰;肝藏血,心主血,而血则为神之物质基础,然神在肝曰魂,在心曰神,神魂不安,故方中加入生地、当归、酸枣仁养血安神。患者服3剂而愈。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五、灵枢经脉篇说:“胆主骨所生病”,齿为骨之余,胆寒齿痛。治例:患者某,女,45岁,住武汉市,1975年某月发病,右侧牙齿上连头角下及右颈剧痛不可忍,身体淅然微寒,面黄而无华,苔白,脉弦,以针刺止痛1天而复发,服二乌豆腐方无效,用温胆肠加白术服之痛减而右半身微麻如虫行,遂于原方再加党参、防风服之痛已而病愈,至今未复发。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六、灵枢本输篇说:“胆者,中精之府”,精生髓,髓聚于脑,故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鼽血蔑 瞑目”,辛夷消风散加减治之,辛夷、细辛、藁本、川芎、防风、甘草、升麻、黄芩、炒栀子、羚羊角、苦丁茶等煎服。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附:胆气与心通,故心病有治胆者,胆病亦有治心者。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心病治胆者例:1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患者某,男,40岁,住湖北省枣阳市某区镇,干部。1975年4月某日就诊。患高血压病已多年,忽于2周前发生时而无故微笑,自已明白而不能控制,形体胖,头部昏闷,口干,舌苔厚腻而黑,脉象弦数。乃痰涎沃心,神明失守;治宜化痰涎,泻心火;拟导痰汤加味: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胆南星10克炒枳实10克茯苓10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大贝母10克石菖蒲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玄参10克上11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按:灵枢九针论篇说:“心藏神”,素问调经论篇说:“神有余则笑不休”。心邪盛,则见时而无故发笑而不能自控。形体肥胖多属痰盛体质。痰浊郁结,清阳不升,津液不布,则头部昏闷,舌苔厚腻而口干,脉弦。痰郁化火,火极似水,故脉兼数象而舌苔兼黑色,灵枢癫狂篇说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喜则气缓,津聚为痰,痰涎沃心,发为狂证善笑。导痰汤方加味,用导痰汤化痰行气。加大贝母、石菖蒲开郁通窍,黄连、黄芩泻心火,以平心神之有余。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加玄参咸软,以遂心欲而滋水以制火。药服7剂,痰消火退,善笑遂已。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2素问调经论说“神不足则悲”。患者某,女,55岁,住湖北省襄樊市,家庭妇女。1972年5月某日就诊。儿子溺死,又家中失火被焚,3天前发病,神识不聪,烦躁欲走,多言语,善悲哭,舌苔白,脉虚。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乃心神虚馁,痰浊扰心;治宜补心神而化痰浊;拟涤痰汤: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法半夏10克炒枳实12克竹茹15克胆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陈皮10克远志肉10克炙甘草8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上10味,以适量水煎药,汤成去渣,取汁温服,日2次。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按:忧思过甚则气结聚液为痰,痰浊上扰,则心神虚馁而失守。素问调经论篇说“神不足则悲”,故其发病,则善悲哭而脉见虚象。难经三十四难说:“心色赤其声言”,神明失聪,则精神恍惚而烦躁欲走,且多言语。涤痰汤方,用半夏、南星、竹茹、陈皮燥湿化痰,且陈皮同枳实行气以佐之,茯苓、甘草渗湿和中,以绝其生痰之源,党参、远志、石菖蒲补心安神,通窍益智。药服6剂,家中亦得到适当安慰而病遂愈。 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胆病治心者例: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唾,在足少阳本未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此据诸病源候论胆病候为“胆气之虚也,则宜補之”,可用“人参养荣汤”补心以治之。黄帝内经中的“小心”及其临床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