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2页
第2页 / 共112页
第3页 / 共112页
第4页 / 共112页
第5页 / 共112页
第6页 / 共112页
第7页 / 共112页
第8页 / 共112页
第9页 / 共112页
第1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第一节概述概述n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现代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现代社会科学,即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社会科学,即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门学科,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中间性、边缘性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中间性、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质的独立学科;n1875年德国学者谢夫勒最早提出。年德国学者谢夫勒最早提出。n本书概念:本书概念: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n诞生标志:诞生标志:1908年年,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罗斯出版出版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英国心理学家学家麦独孤麦独孤出版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和范围n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n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以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及其变究,以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及其变化(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化(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美,奥尔波特兄弟美,奥尔波特兄弟n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认为研究活的心理为基础,强调以习惯来解释人类行为,认为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美,艾尔乌德美,艾尔乌德n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特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着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着重研究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重研究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在的心理因素。中,潘菽中,潘菽n n本书认为:本书认为:n n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社会情境中个体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和范围n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n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和反应系统。n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社会行是人对社会刺激作出的回答,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其所处的情境。为及其发展取决于其所处的情境。n勒温:勒温:B=f(P,E)nB(behavior)行为,)行为,P(person)个体;)个体;E(environment)个体所处的情境;)个体所处的情境;f(function)函数关系)函数关系n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程,是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关系项目目现实性性存在性存在性观察性察性主体主体社会行为外显客观存在容易观察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社会心理内隐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对象和范围n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n个体层面: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n人际层面:人际层面:个体间相互作用与人际关系、人际个体间相互作用与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沟通等;n群体层面: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n社会层面: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段、阶层及民族的风俗、时尚、阶段、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心理特征、国民性等。专栏2-1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项 目目关注的关注的中心中心分析的内容分析的内容研究研究目的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国国际核核心期刊心期刊心理学的社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学个体个体即即时刺激、刺激、心理状心理状态和和人格特人格特质预测行行为实验法法为主、主、调查法法为辅美国心理学美国心理学会会人格和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学社会社会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社会社会规范等范等社会社会变量量描述描述行行为调查与参与与参与观察法察法美国社会学美国社会学会会社会心社会心理学季刊理学季刊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简史n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理论:n哲学思辨哲学思辨启蒙期启蒙期n关于关于“人性人性”的哲学争论:人本善、人本恶的哲学争论:人本善、人本恶n经验描述经验描述形成期形成期n19世纪上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世纪上德国民族心理学:拉扎鲁斯、谢夫勒、冯特n19世纪中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模仿率、迪尔凯姆、世纪中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模仿率、迪尔凯姆、列朋列朋n20世纪世纪20年代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麦独孤年代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麦独孤12种本能种本能n奥地利的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精神分析派:弗洛伊德n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确立期确立期n奥尔波特、勒温等奥尔波特、勒温等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简史n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确立期确立期n先驱:先驱:特力普里特(美)、莫德(德)特力普里特(美)、莫德(德)n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墨菲夫妇实验社会心理学验社会心理学n1.瑟斯顿、李科特:态度测量瑟斯顿、李科特:态度测量n2.谢里夫:游动效应谢里夫:游动效应n3.莫里诺:社会测量法莫里诺:社会测量法n4.勒温:群体动力学勒温:群体动力学n二战后多元发展二战后多元发展n20世纪世纪80年代:跨文化社会心理学年代: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美)(美)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研究方法研究方法n一、原则:一、原则:n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中立:中立n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n理论结合实际原则理论结合实际原则n伦理原则伦理原则n研究者必须采取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的措施和步骤n研究者应评估研究计划的研究者应评估研究计划的道德可接受道德可接受性性n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得被试同意被试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同意,并在事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同意,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n被试有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退出研究的自由n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同意n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工作关系工作关系)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研究方法研究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n观察法观察法n自然观察自然观察n参与观察:观察者隐瞒自己身份参与观察:观察者隐瞒自己身份n调查法调查法n访谈法访谈法n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n直接访谈、间接访谈直接访谈、间接访谈n问卷法:问卷法:标准化、收效快标准化、收效快n结构问卷、无结构问卷结构问卷、无结构问卷n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发送问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n问卷设计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问卷设计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暗示性n档案研究法档案研究法n实验法:实验法: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常识的区别项目目来源来源严谨性性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科学、科学、严谨严肃、公正、公正社会常社会常识观察与察与经验判断判断缺乏缺乏严谨性性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n n描述现象n n解释事实n n探求规律n n预测行为n n社会学习论n n社会交换论n n符号互动论n n精神分析论勒温:勒温:“好理论,最实际好理论,最实际”一、社会学习论一、社会学习论n起源:行为主义(班杜拉、沃尔特斯)起源:行为主义(班杜拉、沃尔特斯)n学习机制:学习机制:n联想:联想: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n强化:强化:强化物;正强化、负强化强化物;正强化、负强化n模仿:模仿:榜样;父母与重要他人榜样;父母与重要他人n观察学习:观察学习:n班杜拉:班杜拉:注意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外部强化、(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n不足:忽视情境、外归因、关注行为不足:忽视情境、外归因、关注行为二、社会交换论n n霍曼斯、布劳、埃莫森n n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个体为了在交换中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个体为了在交换中获得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得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获得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使得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失的对照;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的人失的对照;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的人们的自愿的活动,们的自愿的活动,不仅存在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不仅存在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和社区之间群体和社区之间。n n互动维持的条件是:互动维持的条件是: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扩大满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的平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的平衡。n n基本观点:基本观点: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成功、刺激、价值、剥夺- -满足、侵犯满足、侵犯- -赞同命题赞同命题“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三、符号互动论三、符号互动论n詹姆斯、米德、布鲁默(詹姆斯、米德、布鲁默(“符号互动符号互动”)、库利、)、库利、杜威、库恩、威因斯坦、戈夫曼杜威、库恩、威因斯坦、戈夫曼n基本假设: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其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其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其所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身中;个体在应付其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改事物对他的意义。n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意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意义存在于互动中。义存在于互动中。三、符号互动论三、符号互动论n主要观点:主要观点:n1、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发展以使用符号为前提;、心智、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发展以使用符号为前提;n2、语言是心智、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语言是心智、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n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n4、个体具有能动性;、个体具有能动性;n5、行为受认知信念的制约;、行为受认知信念的制约;n6、身份与身份的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身份与身份的意义存在于互动过程中;n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四、精神分析论n n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n n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潜意识、前意识n n里比多里比多里比多里比多n n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n n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与死本能生本能与死本能n n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n n荣格:荣格:荣格:荣格: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心理分析心理分析n n情结与梦情结与梦情结与梦情结与梦n n发展潜力与完善人格发展潜力与完善人格发展潜力与完善人格发展潜力与完善人格n n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n n生命力生命力生命力生命力四、精神分析论n新精神分析论新精神分析论n霍妮:霍妮:“文化因素文化因素”论论(强调后天因素)(强调后天因素)n埃里克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论n学习信任阶段(学习信任阶段(018月)、成为自主者阶段(月)、成为自主者阶段(18月月4岁)、发展自主性阶段(岁)、发展自主性阶段(45岁)、变得勤奋阶岁)、变得勤奋阶段(段(511岁)、个人同一感阶段(岁)、个人同一感阶段(1118岁)、承岁)、承担社会义务阶段(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岁)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及壮年)、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及壮年)、达到完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n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际关系)(强调人际关系)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1霍妮主张霍妮主张(),批评弗洛伊德的,批评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力比多说。说。nA文化因素论文化因素论nB、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论nC、现实主义论现实主义论nD、人格发展阶段论人格发展阶段论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是()。nA有结构原则有结构原则nB、非歧义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nC、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nD、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3社会学习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社会学习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派别,它强调别,它强调()。nA、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文化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nB、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nC、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事物意义及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nD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4下列属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提出的下列属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提出的五个普遍性命题的是五个普遍性命题的是()。nA成功命题成功命题nB侵犯侵犯赞同命题赞同命题nC价值命题价值命题nD剥夺与满足命题剥夺与满足命题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5问卷设计的适度规模原则包括问卷设计的适度规模原则包括()。nA针对特定问题展开针对特定问题展开nB问题不要太多问题不要太多nC、避免出现歧义避免出现歧义nD面不要太广面不要太广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6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nA题目题目nB指导语指导语nC结束语结束语nD调查实施记录调查实施记录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与自我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角色社会角色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n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的概念n从社会角度看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n从个体角度看从个体角度看: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n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n终生社会化终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n再社会化再社会化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n二、社会化的内容二、社会化的内容n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n遵守社会规范:教育和舆论遵守社会规范:教育和舆论n树立生活目标树立生活目标n培养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角色n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n人类有较长的甚或依赖期(人类有较长的甚或依赖期(13-25年),是社会化的基础年),是社会化的基础n较好的遗传素质:脑的智能较好的遗传素质:脑的智能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n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n家庭: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n学校:学校: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n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影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影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n参照群体:参照群体: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资格,但是这个群体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资格,但是这个群体能为个体提供行为参照)作用机制:规范(框架)和作用机制:规范(框架)和比较(标准)比较(标准)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化社会化n五、社会化的外延(类型)五、社会化的外延(类型)n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包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包括语词、语音、意义符号括语词、语音、意义符号n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学)、性别(人格性(生物学)、性别(人格特征)、性别角色(角色期待)特征)、性别角色(角色期待)n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认知)、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行动)、道德情感(体验)、道德行为(行动)n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国歌国旗领袖)、国家形象阶段(国歌国旗领袖)、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容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角色社会角色n一、社会角色的概念(芝加哥学派米德)一、社会角色的概念(芝加哥学派米德)n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n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二、社会角色的分类n按照按照获得方式获得方式:先赋角色、成就角色先赋角色、成就角色n按照按照功能功能: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n按照按照规范化程度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n按照角色承担者的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自觉角色、不自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觉角色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社会角色社会角色n三、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过程:过程:角色期待:角色期待:他人和社会的期待他人和社会的期待角色领悟:角色领悟: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角色实践:表现社会角色的过程表现社会角色的过程n四、角色失调:四、角色失调:角色冲突: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不清:角色模糊。角色模糊。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旧角色推出来不及进入新角色旧角色推出来不及进入新角色角色失败:角色失败:退出舞台退出舞台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身份和自尊n一、自我一、自我n自我的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心自我的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n主我主我是个体的主观经验,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的动是个体的主观经验,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是经验的内容,是认识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是经验的内容,是认识的对象,制约主我的活动。(詹姆斯)的对象,制约主我的活动。(詹姆斯)n镜我镜我: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n自我的结构: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物质自我:看自己身体;看自己身体;心理自我:心理自我:看自己心理世界(态度、信念、价值观、人看自己心理世界(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综合);格综合);社会自我:社会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成为的人;个体期待自己成为的人;反思自我:反思自我:个体评价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概个体评价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概念反馈)念反馈)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身份和自尊n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功能n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n解释经验解释经验n决定期待决定期待n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n生理自我(生理自我(8月至月至3岁)岁):占有感、支配感、爱护: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感n社会自我(社会自我(3岁至岁至13、14岁)岁):理解社会期待,:理解社会期待,调整自己的行动调整自己的行动n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知觉调节心理特征:知觉调节心理特征及状态及状态n主动和独立,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发展了自尊和主动和独立,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自信自我概念得以发展自我概念得以发展自我概念的测量自我概念的测量n高顿(高顿(15个我是个我是)n1、n2、n3、nn15、n7分钟内写出分钟内写出15个个“我是谁我是谁”的陈述句,想到什么些什的陈述句,想到什么些什么,为自己写不为别人写么,为自己写不为别人写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身份和自尊n二、身份二、身份n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我认同,社会地位社会地位地位身份地位身份,相对稳定,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处境地位处境身份处境身份,易变。,易变。n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n身份的特点: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性、契约性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身份和自尊n三、自尊三、自尊n自尊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和。n马斯洛: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论(对成就、优势、自信等(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n詹姆斯:自尊成功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抱负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自我、身份和自尊自我、身份和自尊n影响自尊的因素影响自尊的因素n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n行为表现的反馈行为表现的反馈n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n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n自尊的测量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罗森伯格自尊量表自尊量表(SES)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1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nA物质自我物质自我nB、心理自我心理自我nC、社会自我社会自我nD、理想自我理想自我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2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成年期的社会化成年期的社会化nB、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nC、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掌握、遵守社会规范nD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3一位教师感到难以兼顾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升一位教师感到难以兼顾培养学生素质和提高升学率,他面临的角色失调是学率,他面临的角色失调是()。nA、角色间的冲突角色间的冲突nB、角色不清角色不清nC角色内的冲突角色内的冲突nD、角色失败角色失败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4身份的特点不包括身份的特点不包括()。nA、客观性客观性nB、主观性主观性nC社会性社会性nD、契约型契约型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5身份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身份是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nA、行为功能行为功能nB、角色角色nC、行为期待行为期待nD自我认同自我认同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6角色扮演过程包括角色扮演过程包括()。nA、角色失调角色失调nB角色领悟角色领悟nC角色实践角色实践nD角色期待角色期待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7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nA家庭家庭nB学校学校nC文化文化nD同辈群体同辈群体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8按社会化发展阶段划分,包括按社会化发展阶段划分,包括()。nA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nB、再社会化再社会化nC毕生社会化毕生社会化nD、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9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有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有()。nA父亲父亲nB、法官法官nC、政府外交官政府外交官nD朋友朋友第三节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与归因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社会知觉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归因归因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社会知觉n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n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社会认知:对人(他人、群体、自己)对人(他人、群体、自己)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包括整个认知过程,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包括整个认知过程,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是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是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发生的基础。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发生的基础。n社会知觉的范围社会知觉的范围n对他人对他人外部特征外部特征的认知:表情(面部表情、身的认知: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段表情、言语表情)n对对性格性格的认知(自我知觉)的认知(自我知觉)n对对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认知(人际知觉)的认知(人际知觉)n对对行为原因行为原因的认知的认知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知觉知觉”的区别:前者包括的区别:前者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复杂的认知过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社会知觉n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n认知者的认知者的经验经验:图式: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图式的作用:网络。图式的作用:n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n影响记忆影响记忆n影响自我知觉:自我图式影响自我知觉:自我图式n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n认知者的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动机与兴趣: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n认知者的认知者的情绪情绪:积极关注与消极关注:积极关注与消极关注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n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n印象是指在个体印象是指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n印象形成:印象形成: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照个体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其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类等,明确其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得明确定向。n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初次印象,素不相识的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n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二、印象形成的效应n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不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第一印象的机制:第一印象的机制n近因效应近因效应(熟悉的人)(熟悉的人)n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以偏概全:以偏概全n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简化知觉过程)(简化知觉过程):凝固性、偏向性:凝固性、偏向性n定型:定型:针对某群体的刻板印象针对某群体的刻板印象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n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n累加模型:累加模型:总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总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马太效应马太效应n平均模型:平均模型:根据他人的诸特征的平均值来形成总根据他人的诸特征的平均值来形成总体印象体印象n加权平均模型:加权平均模型:既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既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量与强度,而且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n总体印象总体印象WiXi/Win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积极中心品质(真诚、热情);积极中心品质(真诚、热情);消极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消极中心品质(虚伪、冷酷)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n四、印象管理四、印象管理n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有意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在在认知者获得知觉并形成印象时,被认知者并不是认知者获得知觉并形成印象时,被认知者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完全可能也确实能够通过对自己消极被动的,他完全可能也确实能够通过对自己的装束、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的选择来影响或改的装束、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的选择来影响或改变认知者对他的印象,以期符合个体的期待。变认知者对他的印象,以期符合个体的期待。n印象形成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对认知者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印象整饰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施加影响。n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的作用: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n印象管理的基础:正确理解印象管理的基础:正确理解(情境、他人、自身(情境、他人、自身状态、角色期待)状态、角色期待)n印象管理的策略印象管理的策略n按按社会常模社会常模管理自己。管理自己。n隐藏隐藏自我与自我与抬高抬高自我。自我。n按按社会期待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色的社会规范。n投人所好投人所好。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归因归因n一、概念一、概念n归因归因是指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社会行为的原因所是指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社会行为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作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人类一种普遍需要。n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二、行为原因的分类n内因与外因内因与外因n稳定性与易变性稳定性与易变性n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归因归因n三、三、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美国心理学家罗特n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个人生活中事情的结果取决制源有不同的解释。个人生活中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的努力程度,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于个体的努力程度,他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与结果进行控制。控制点在个人内部,称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人内部,称内控者。n个体生活中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个体生活中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部力量作用的结果,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状况,而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倾向于放弃对生活的责任,控制点在个人外部,称外控者。人外部,称外控者。n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相同。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前者积极、后者消极。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归因归因四、归因原则四、归因原则n不变性原则:不变性原则:海德海德n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n折扣原则:折扣原则:凯利凯利n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谨慎行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归因归因n协变原则: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凯利三维理论预测归因结果预测归因结果n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人们归因时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的。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发生,而协变而产生的。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发生,而效应不发生时也不出现的条件。我们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效应不发生时也不出现的条件。我们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归因:刺激客体维度、行为主体维度以及背维度的信息来归因:刺激客体维度、行为主体维度以及背景维度。景维度。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个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个体从以下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体从以下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特异性信息特异性信息(主体)(主体)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共同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客体)(客体)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相同。一致性信息一致性信息(情境)(情境)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一致。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归因归因n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n社会视角的影响:社会视角的影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n自我价值保护: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成败归(成败归因与动机性归因误差)因与动机性归因误差)n观察位置观察位置(空间因素)(空间因素)n时间因素时间因素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1一见钟情一见钟情所描述的是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所描述的是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中的()。nA首因效应首因效应nB、近因效应近因效应nC、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nD、晕轮效应晕轮效应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2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产生()。nA、羞耻感羞耻感nB自豪感自豪感nC、责任感责任感nD、理智感理智感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3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nA、阿特金森阿特金森nB、海德海德nC韦纳韦纳nD、班杜拉班杜拉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4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nA、理性理性nB、全面性全面性nC情境性情境性nD、紧迫性紧迫性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5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nA、内归因内归因nB外归因外归因nC、稳定归因稳定归因nD、非稳定归因非稳定归因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6个体归因中属于内因的是个体归因中属于内因的是()。nA人格人格nB努力程度努力程度nC动机动机nD心境心境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7社会知觉包括社会知觉包括()。nA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对他人表情的知觉nB对他人人格的知觉对他人人格的知觉n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nD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8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模式包括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模式包括()。nA平均模型平均模型nB加权平均模型加权平均模型nC加法模型加法模型nD中心品质模型中心品质模型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9新进企业的员工不知如何完成份内工作,新进企业的员工不知如何完成份内工作,从而招致被解雇,其原因是从而招致被解雇,其原因是()。nA员工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员工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nB、员工没有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员工没有很好地完成角色转换nC主管没有很好的把角色期待传递给他主管没有很好的把角色期待传递给他nD、由于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由于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 1010小强数学考试得了小强数学考试得了100100分,他将原因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天资好,能力高的结果,这种归归结为是自己天资好,能力高的结果,这种归因是因是( )( )。 n A A不可控的不可控的nB B、可控的可控的n C C内部的内部的n D D稳定的稳定的 第四节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社会动机概述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社交情绪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概述概述n一、社会动机的概念一、社会动机的概念n动机:动机: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自然动机;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会动机。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n二、动机过程二、动机过程n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动机过程。n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紧张减除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紧张减除新的需要新的需要n三、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激活功能(启动行为)、功能(启动行为)、指向指向功能功能(指向目标)、(指向目标)、维持和调节维持和调节功能功能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概述概述n四、动机的分类四、动机的分类n按按性质性质可分为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自然动机:自然动机原发性动机,社会动机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原发性动机,社会动机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n按按作用作用可分为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强烈而稳:强烈而稳定的称为优势动机;微弱而不稳定的是非优势动定的称为优势动机;微弱而不稳定的是非优势动机。优势动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机。优势动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n按按个体是否意识到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可分为清晰动机清晰动机自觉程度较自觉程度较高;高;模糊动机模糊动机无意识无意识n五、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五、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倒U型曲线型曲线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亲合动机亲合动机n成就动机成就动机n权力动机权力动机n侵犯动机侵犯动机n利他动机利他动机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一、亲合动机:一、亲合动机: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n亲合起源于依恋亲合起源于依恋n亲合的作用亲合的作用n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n获得信息获得信息n减轻心理压力减轻心理压力n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n影响亲合的因素影响亲合的因素n情境情境因素:情境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因素:情境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能刺激亲合动机悲惨情境能刺激亲合动机n情绪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高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高亲合倾向低亲合倾向低n出生顺序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二、成就动机:二、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广泛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n成就动机的重要性成就动机的重要性n社会的高度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高度发展的需要n经济成功的原因之一经济成功的原因之一n教育中强调成就倾向,是高水平社会成就的主要因教育中强调成就倾向,是高水平社会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素之一抱负水平: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种愿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与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就动机有密切联系,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n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n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n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达到的目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达到的目标风险小,则目标的价值也小,此时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就标风险小,则目标的价值也小,此时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就小小n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机会越多,成就动机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就越强n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n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n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社会形成的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三、权力动机:三、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为了获得地位和权力。积极的权力动机谋取领向,为了获得地位和权力。积极的权力动机谋取领导职位或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导职位或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n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n社会控制的需求社会控制的需求n对无能的恐惧对无能的恐惧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四、侵犯动机:四、侵犯动机: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侵犯动机是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心理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心理倾向。倾向。n侵犯的构成侵犯的构成n伤害行为:伤害行为: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n侵犯动机:侵犯动机: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n社会评价:社会评价:n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反社会性质(狭义的侵犯)性质(狭义的侵犯)n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亲社会性质的性质的n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被认可的侵犯被认可的侵犯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侵犯的原因侵犯的原因n本能论本能论的解释的解释n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行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行事;死本能自我破坏的倾向。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事;死本能自我破坏的倾向。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侵犯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伤害意图和冲动。以社会认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伤害意图和冲动。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冒险等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冒险等n洛伦茨: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n挫折挫折侵犯学说侵犯学说:多拉德多拉德与预期惩罚成反比与预期惩罚成反比n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发生以挫折存在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发生以挫折存在为条件条件n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班杜拉n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侵犯行为的学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n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n情绪唤起水平情绪唤起水平:尤其是非特异性情绪:尤其是非特异性情绪n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水平:n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n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角色与群体:社会容忍度社会容忍度n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五、利他动机:五、利他动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何回报的行为n利他的性质利他的性质n利他是一种利他是一种亲社会亲社会行为行为n利他是一种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的亲社会行为n利他行为是由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利他动机引起的的n利他行为的特征是以利他行为的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为目标n对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利他行为的解释n生物学观点生物学观点:先天的利他因素,通过遗传将利他因:先天的利他因素,通过遗传将利他因素传给后代?素传给后代?n社会规范论的观点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利他者: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利他者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付出是帮助他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减小减小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主要的社会动机n利他产生的条件利他产生的条件n外部因素外部因素n自然环境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n社会情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情境的社会性意义)(他人在场、情境的社会性意义)n时间压力时间压力:时间紧迫:时间紧迫n利他对象的特点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与有吸引力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与有吸引力的人n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利他者的心理特征n心境心境:心情愉悦易导致利他行为:心情愉悦易导致利他行为n内疚内疚:内疚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内疚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内疚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导致成的心理压力;内疚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导致利他减少利他减少n人格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对他人的同: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和利他亦呈正相关情与理解和利他亦呈正相关n利他技能:利他技能:救助技能与手段救助技能与手段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社交情绪社交情绪n一、一、社交情绪社交情绪的定义: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的定义: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人的社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人的社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需要获得满足,就会伴随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n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n1、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持续性焦虑、预期性焦虑、回避行为:持续性焦虑、预期性焦虑、回避行为n2、嫉妒嫉妒: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n3、羞耻羞耻:缺憾、自卑、逃避:缺憾、自卑、逃避n4、内疚内疚: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心灵报警器: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心灵报警器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1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称为为()。nA、侵犯行为侵犯行为nB、印象管理印象管理nC、依恋行为依恋行为nD权力动机权力动机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2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学研究表明()。nA、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要比弟妹们更不明显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要比弟妹们更不明显nB、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与弟妹们无明显差别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与弟妹们无明显差别nC、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与弟妹们一样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与弟妹们一样nD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要比弟妹们更明显长子长女的合群倾向要比弟妹们更明显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3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nA、人们比较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人们比较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nB、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nC、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人们决定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人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nD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4社会性动机包括社会性动机包括()。nA交往动机交往动机nB成就动机成就动机nC工作动机工作动机nD权力动机权力动机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5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关于社交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nA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nB、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没有生理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没有生理上的症状上的症状nC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nD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n n多选多选 6 6依恋的产生来自于依恋的产生来自于( )( )。 n n A A先天因素先天因素n n B B双亲的强化双亲的强化n nC C、社会影响、社会影响n nD D、需要强度、需要强度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7侵犯的学习观认为个体习得侵犯行为侵犯的学习观认为个体习得侵犯行为的途径有的途径有()。nA强化强化nB、习惯习惯nC观察观察nD模仿模仿第五节第五节态度态度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态度概述态度概述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态度转变态度转变n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态度测量态度测量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态度概述态度概述n一、态度的概念一、态度的概念n态度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内在性、对象性、具有评价性、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稳定性n态度的成分态度的成分:态度的:态度的A、B、C模式,态度的三种成分模式,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地位,往往决定行为倾向n认知成分认知成分(Cognition)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理解、判断与评价n情感成分情感成分(Affective)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n行为倾向行为倾向(Behavior)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式行动的倾向。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态度概述态度概述n态度与行为态度与行为n态度具有态度具有行为倾向性行为倾向性;n态度与行为常常态度与行为常常不一致不一致,这种不一致还不影响生活质量;,这种不一致还不影响生活质量;n态度是行为的重要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决定因素之一。之一。n态度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n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n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就其认知成分来说,评价是中评价是中心环节心环节。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评价即确定价值,就是确定态度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社会意义。个体的态度取决于这一对象的价值n态度态度/价值观:价值观抽象、持久、无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价值观抽象、持久、无行为动力意义n二、二、态度的功能态度的功能n工具性功能:工具性功能:功利功利性性n自我防御功能:自我防御功能:防护防护性性n价值表现功能:价值表现功能:价值价值性性n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意义意义性性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态度概述态度概述n三、态度的维度三、态度的维度n方向、强度、深度方向、强度、深度(卷入水平)、(卷入水平)、向中度向中度(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外显度外显度:n四、态度的形成:四、态度的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依从认同认同内化内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n服从:服从: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表面的、暂时的n认同: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一致,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n内化:内化: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即认知成分(理智)为基础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即认知成分(理智)为基础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态度转变态度转变n一、态度转变模型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美)霍夫兰德(美)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n传递者传递者:信息传递者的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信息传递者的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n沟通信息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差异、畏惧(中等强度)、(中等强度)、信息倾向性信息倾向性(单一、正(单一、正反)与反)与提供方式提供方式(口头(口头/书面,对面书面,对面/大众)大众)n接受者接受者n原有的态度与信念原有的态度与信念(内化、事实、需要)(内化、事实、需要)n人格因素人格因素n个体心理倾向个体心理倾向: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n情境情境n预先警告:预先警告:它有双重作用它有双重作用n分心:分心:注意分散注意分散n重复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型曲线关系,即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均不好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态度转变态度转变n二、态度转变理论二、态度转变理论n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模型)n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n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n在改变态度时,遵循在改变态度时,遵循“费力最小原则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即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改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n社会交换论:霍斯曼社会交换论:霍斯曼n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从个体对得失权衡与比较后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n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n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周态度持有者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周密计算的选择者密计算的选择者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态度转变态度转变n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知、情、行)(知、情、行)n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因素的一致。如果两种认知不一如果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n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认知失调可能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n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n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二个认知因素协调调n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引起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n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态度测量态度测量n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n态度方向、态度强度态度方向、态度强度n量表:单维量表、多维量表量表:单维量表、多维量表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1态度对于心理和行为能够起到一种激发、态度对于心理和行为能够起到一种激发、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这体现了态度的哪始动和调整、协调的作用,这体现了态度的哪种特性?种特性?()nA、社会性社会性nB、主观经验性主观经验性nC动力性动力性nD、结构性结构性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2()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不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转变的因素。nA、传递者传递者nB反馈反馈nC、情境情境nD、接受者接受者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3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来的。提出来的。nA、海德海德nB费斯廷格费斯廷格nC、霍夫兰德霍夫兰德nD、班杜拉班杜拉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4一个人吸烟成瘾,但也知道一个人吸烟成瘾,但也知道吸烟会导致肺癌,吸烟会导致肺癌,肺癌会危及生命肺癌会危及生命,为了减轻内心的矛盾,他搜集,为了减轻内心的矛盾,他搜集了很多有关了很多有关世界上吸烟而长寿的人很多世界上吸烟而长寿的人很多的例证,的例证,根据费斯廷格的理论,这属于通过何种方式保持根据费斯廷格的理论,这属于通过何种方式保持自己的认知平衡状态?自己的认知平衡状态?()nA、改变认知改变认知B、消除认知消除认知nC增加新的认知增加新的认知D、改变行为改变行为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5通过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通过角色扮演,让个体学习和建立新的(),是转变态度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是转变态度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nA、价值观价值观nB、态度体系态度体系nC、评价体系评价体系nD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6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因有()。nA逻辑的矛盾逻辑的矛盾nB文化价值冲突文化价值冲突nC新旧经验相悖新旧经验相悖nD观念的矛盾观念的矛盾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7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大体说来,关于态度转变的理论包括括()。nA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nB认知失调论认知失调论nC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论nD、本能论本能论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8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在于()。nA价值观更抽象价值观更抽象nB价值观更稳定和持久价值观更稳定和持久nC、态度具有间接性态度具有间接性nD价值观具有间接性价值观具有间接性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9态度的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的成态度的三成分说,认为态度包括的成分有分有()。nA认知认知nB情感情感nC行为行为nD、意志意志相关复习题相关复习题n多选多选10下列有关费斯廷格下列有关费斯廷格(LFestinger)对认知失对认知失调理论的阐述中,错误的有调理论的阐述中,错误的有()。nA、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不相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不相干、不协调三种可能性干、不协调三种可能性nB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nC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外在压力的影响外在压力的影响nD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非正常状态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非正常状态感谢倾听!感谢倾听!豆豆老师豆豆老师豆豆老师豆豆老师20172017年年年年2 2月月月月Mobile :18003008481E-mail:282875100qq.com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