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马克思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1842年)与马克思的哲学观本文的总体思路:根据海尔梅斯在第179号“科隆日报”上发表的社论中,用“宗教作为国家的基础”的批判。马克思在对其观点的批判中阐发了哲学对宗教的超越地位、哲学在社会生活安排上的地位、哲学的特性等。一、哲学何为?国内学界曾经的热点:1,生存的意义(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发)2,生存的境界(冯友兰的境界说)3,以上结合关注“终极”(形而上学问题,世界与人类存在的依据、根源)马克思不是一般地思考“哲学何为”的“哲学问题”,而是改变现存世界的愿望使他思考哲学的实践功能,或者,是在对于基督教创造和安排现代世界秩序的反抗和拒绝中选择了哲学。在这个前提下,才有马克思关于哲学如何具有实践功能,如何让哲学的走向外部世界,哲学应该面向时代与政治,等等。马克思的哲学对生存意义的关注方式的特点:1、生存、活着是基本事实和前提,不再提问“生存有什么意义?”(“是谁不问人的意义?”)2、“人就是他的世界、国家、社会”,因此马克思关注的是人生活的那个世界的问题。3、问题在于人为什么会提出“生存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人生存虚无感的根本来源: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宗教是找不到自我和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人就是他的世界宗教是苦难世界的感情、人民的鸦片。4、“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人的劳动异化”、“人的异化”都在于“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改造此岸世界。5、“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文本连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二、关于哲学与现实(世界、国家、社会)的观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所有这些,一开始就使哲学同报纸那种反应敏捷、纵论时事、仅仅热衷于新闻报道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哲学,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对于哲学的“内在性”: 一是指出哲学直接关注的问题意识与报纸的直接关注的问题意识对立。 二是指出哲学阐述、思考和表达问题的方式与哲学外部现实活动思考方式不一样。三是即使这种充满了“内在性”的哲学,马克思依然发现其“外在性”,哲学要“走出阿门塞斯王国”,投入世俗的环抱。“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哲学就其性质来说,从未打算把禁欲主义的教士长袍换成报纸的轻便服装。然而,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建立哲学体系。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启示和意义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1842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黑暗与破碎,用整体的、理性的现代哲学而非宗教指导现代国家是很自然的考虑了。对于此时的马克思,严格来说不是在思考哲学的出路,不是一般地在解决哲学体系化之后还能干什么的问题,不是在展望一个新的哲学;相反,是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在对用宗教安排社会生活和人的本性的不满中,总之,在“实践”的愿望中,来思考哲学的这些问题。对于马克思,不能设想真的有一个与时代、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哲学“内在性”,这种“内在性”是哲学的学科特殊性造成的。哲学不是停留在世界现象层面,而是更深刻地走进世界。正是这种用思想的深刻的走进(合理性或规律性,合人民的目的性),所以能起来反对世界的种种不合理的腐朽现象。三、什么是“真正的哲学”问题。马克思对未来哲学的展望:“世界的哲学”(外在性的哲学、起点在外部的哲学、实践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哲学已进入沙龙、教士的书房、报纸的编辑室和朝廷的候见厅,进入同时代人的爱与憎。哲学是被它的敌人的叫喊声引进世界的;哲学的敌人发出了要求扑灭思想烈火的呼救的狂叫,这就暴露了他们的内心也受到了哲学的感染。哲学思想冲破了令人费解的、正规的体系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这是一种克服了“内在性”问题的哲学,它既用内部内容也用外部形式和这个世界相互作用,真正的哲学要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是“当代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在这里是把任何时代的真正哲学都看作有这个特征,而不专指他憧憬的未来哲学。历史上的那个时代的哲学并不适合新的时代,所以,新时代精神的精华依然还在展望之中。马克思:“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 马克思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来自于对哲学二元性的体会和认识。一方面是哲学的内在性,造成了一个哲学整体世界,一个阿门塞斯的王国,纯净透明的概念的世界;另一方面,是与哲学世界面对的外部世界,时间流变中的感性现象世界。“世界的哲学化”:即对世界进行哲学化处理的哲学。这是几十个世纪里传统哲学至到黑格尔在做的工作(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就是把现实世界或实践的经验上升或提高为普遍性的哲学概念,诸如:理念、实体、神、至善、理性、自我意识、绝对精神等等。“哲学的世界化”:哲学成为世界的哲学,对哲学进行世界化变革。即哲学不应该是固定的体系,而是放到实践中去,“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这样,现象世界就同哲学解释协调起来,现象的现存的世界变成“现实的”和“真实的”世界。马克思的问题:从“实现哲学”到“哲学如何可能?”真正的哲学在于实现哲学,哲学应当具有理想性与“实践品格”统一,“事物”或“对象”的本质不是实证主义可以接近的,只有从人的自我实现或未来出发才能接近。四、马克思哲学观讨论: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根据西方哲学的经典自我理解,“马克思的哲学”与“哲学”的差异。以此理解马克思的哲学变革。西方哲学经典自我理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哲学的起点:巴门尼德的“存在”黑格尔的“有”、“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核心问题:哲学的本体论;哲学的对象与目标;哲学的起点和开端。黑格尔对哲学的对象、哲学的开端与起点的阐述:“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小逻辑,37)“哲学的对象与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上帝才是真理。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二者的真理)的关系。”(小逻辑,37)哲学是思维思维、思想思想。“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不过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谈到哲学的开端。不过哲学是由于思维的自由活动,而建立起自身于这样的观点上,即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的开端所采取的直接性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终点,亦即成为最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到它自身之时。”“纯粹在或纯有”“当成逻辑学的开端”:存在(纯有)无变易三范畴:1,存在;2,分化阶段;3,存在存在自身是对于上帝的形而上学的界说。只对第1第3而言。第1表示一个简单规定,第3表示由分化而回复到简单的自身联系。第2是对有限事物的界说。马克思的哲学:对象、起点、目的、兴趣的转移非形而上学(非本体论)马克思的哲学的各种起点、开端和前提:外部、现象、此岸、实践、实际活动的个人、生活、商品“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用政治审判黑格尔哲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异化劳动”(手稿“从实践出发看事物、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新哲学的前提、起点:“德国哲学从天上出发,我们从天上回到地上”,“不是从想象的人的想象的活动出发,而是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物质生活过程”出发,“生活决定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商品”现象起点。(资本论)起点的确立方法论: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对马克思的哲学的初步界说:一是在形式上,马克思哲学不是体系化、系统化的表述方式,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观”,是没有体系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在形式上就没有以往哲学的“内在性”、“封闭性”。二是在内容上,马克思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核心要素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也没有太多的哲学概念以及对自己所使用概念的严密论证和透明化,而是把他的哲学论述与历史社会分析和政治行为的主张交织在了一起,按柏拉图和黑格尔哲学的标准,他的思想没有把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没有西方传统哲学的问题意识、体系化的内在动力。三是就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兴趣上,如他自己说的,“以往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的兴趣远大于哲学本身的兴趣。也是这种实践的兴趣,决定了马克思对于以往全部哲学的理解、批判,甚至“反动”。四是马克思的哲学的论述方式和表达形式在他那里不是一个整体化、体系化的,但是,能不能把他论述时候交织其中的现象分析剥离开,而构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呢?其中是不是有根本的、含义确切的哲学“概念”、“原理”呢?如果可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可能。五是,“马克思的哲学”:一种非哲学的哲学、反哲学的哲学,另一种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中“哲学”,已经不再是柏拉图-黑格尔以来的“哲学”了,哲学发生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转换,它包括起点、形式、内容到兴趣的转折:不再整体化,不再需要本体论,不再是哲学内在问题意识的诸如以为世界奠基为目的的形而上学沉思的兴趣,而是实践的目的和兴趣。马克思的“实践”兴趣,使他既不缺乏黑格尔的“概念的耐心”,又不陷入概念的“阿门塞斯王国”。强烈的实践的兴趣,哲学起点、地点、问题和目的变迁,也让他如德国诗人瓦雷里的诗句描绘的:“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这种表面的不确定性,按传统哲学的看法,身后是一系列没有完成的哲学工程;但,他的确定性在于,他会不断地折回来重新撞击、反对那“永远的”哲学的“同一个海岸”。六是马克思的“哲学工作”:实践引导的“哲学”问题与范畴的新认识实践(时代)问题引起的“哲学”,本就是一种不断在重新开始的哲学。一种由实践引导回来,不断赋予哲学范畴新含义、新认识的哲学,一种实践的、开放的哲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