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0页
第2页 / 共130页
第3页 / 共130页
第4页 / 共130页
第5页 / 共130页
第6页 / 共130页
第7页 / 共130页
第8页 / 共130页
第9页 / 共130页
第10页 / 共130页
亲,该文档总共1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考题1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正确断句的能力。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考题2(1)(谢灵运)既然不被了解(重用),心中就常常感 到悲愤惋惜。(注意“见”“愤惋”的翻译)(2)(谢灵运)每到一个地方,就作诗来表达他的情致。(注意“辄”“致”的翻译)(3)灵运的诗和书法都达到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水平,每篇文章完成,用手亲自写出这些文章。(注意“竟”的翻译;“手”,名词作状语) 关于文言文断句(即停顿)的考查,历年的考试说明中有关“古诗文阅读”的部分都没有对此作明确的要求,只是在“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部分作了如下规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而且在前几年里,高考试卷上也没有出现过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试题。 2004年,文言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此后,部分省市的高考试卷上陆续出现了文言断句的试题,试题不要求考生给文言语句加标点,只是要求考生判定语句停顿的位置,并用“/”做出标记即可。近年来,文言断句在各地高考中相继出现,且有加大力度的趋势。 文言断句作为一道比较新型的文言文考题,估计2012年高考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直接加斜线断句。从断句的材料来源来看,如果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则一定会来自阅读选段;如果是直接加斜线,则有两种来源可能,一是直接来自文段,二是来自另外的短文,短文一般是古代经典。 我们对这种题型要引起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充分掌握文言文行文的基本特点以及具有标志性的虚词的用法,结合文言文语感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题型要求为主观表述题,它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能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基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明了其主要内容;二是能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是准确翻译的基础。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是高考中的必考内容,它是对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具体说来,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译文要生动,有文采,富有表现力。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直接的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内不会有变化。从翻译语句的选择来看,不一定要求翻译阅读文段中的句子,有可能另给一个文言片断要求翻译其中的几句话。另选文段翻译,是文言文翻译题的发展方向,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内容上,一是考查关键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二是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固定结构)。 文言断句题已经成为一道热门题目。那么,文言文断句有哪些规律可循?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行“句读”呢?在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以供参考。一、利用名词用途断句。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 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立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一、利用名词用途断句。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 如:何易于(唐代易昌县令)、中期(战国时秦国大臣)、骑劫(战国时燕国将领)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作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如果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独立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语气助词,用在句首(称为发语词)或句尾(称为句尾助词)。充分利用这些语气助词,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准确地为文章断句。 文中,有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后往往加冒号停顿,“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用在句首的助词,有些是引起议论的。常见的有:夫、且、且夫、盖等。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且庸人尚羞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也有些词,同样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于是余有叹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此外,一些表示语气的助词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独(岂独)等。例如:其可怪也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放在句尾的词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词。如表停顿的和表判断的“者”“也”,表语气的“矣”“焉”“哉”“乎”等。二、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者”,在作“的人”,表示间断停顿,“者也”连在一起的时候,其后面不能断句。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间,表示句间语气的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不要在其后断句。 如:“(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国为易,今也难。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矣。”其中加点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断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好好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1感叹句。甚矣,汝之不惠!甚矣,吾衰也;久也,吾不复梦见周公!美哉乎,山河之固!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感叹句,同时也都是带有标志性语气助词的句子,断起来并不难。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2骈偶句。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句子成对或成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以上各例,句式相同或相近,语意相关,语意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有人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 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的形式富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 另一方面是因为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课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如: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选自战国策齐策)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画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高考中,为阅卷方便,一般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但是有一种情况须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唐孙樵书何易于)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1)断,“刺史惊问,易于曰:”。 (2)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要特别注意。 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也有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笑林)三、利用特殊句式断句。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是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同样要断;后面断了,前面也相应的要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四、借助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四、借助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然则”在这里表承接,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然”和“则”之间不能断开。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讲。四、借助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我们有时还可以运用顶真修辞断句法,例如:“光召尚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 总之,对文言文的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和语境(上下文)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加强诵读(以正确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放声朗读),增强语感,做到熟而生巧,提高自己的断句能力。 文言文翻译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按照“信、达、雅”和“直译为主”的原则,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想要得到自己满意的分数也并非难事。 根据历年高考阅卷“采点给分”的评卷规律,我们认为,在动笔之前,有必要揣测一下每句的“得分点”所在的位置,然后有针对性地揣摩,力求准确。其次,从整个句子的翻译角度,我们提出文言句子翻译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供同学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训练。一、文言文翻译“三大纪律” 所谓“三大纪律”,讲的是文言文翻译的三项原则。1字字落实,原汁原味。这是译文标准中的“信”字。译文必须对原文的每一个字都有落实,不漏译一个字,但也不随意添加一词。所谓“原汁原味”,是说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能走样。在表达方式上,最好也要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风格、韵味等。 一、文言文翻译“三大纪律”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能直译的要尽量直译,并且尽可能通过组词的方式,尽量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这是翻译的主体。只有在直译不能达意时,才辅以意译。 如“善壮其说”一句,其中的“壮”,一般有“健壮”“雄壮”“强盛”等义项,但选哪一个义项直译起来都不能满意。所以,只好依语境,将“善壮其说”意译为“在叙事中善于渲染”。但这种情况,在高考中只是少数。 一、文言文翻译“三大纪律”3译文通顺,用语得体。这是译文标准中的“达”字。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有语病。同时,译文的用语要得体。比方说“乞骸骨”,译成“乞求骸骨”,当然不妥;译成“申请退休”,又似乎“现代”了点;译成“告老还乡”,就比较得体了。一、文言文翻译“三大纪律” 这“三大纪律”,既然是“纪律”,那就必须严格遵守。这是文言翻译的总体理念。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1保留专有名词。文言翻译中常有一些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名、帝名、官名、年号、称号、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将它们原封不动地挪移到译文中即可。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1保留专有名词。【例】 (2011江西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2)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3)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1保留专有名词。【解析】此三句中有官名“东海太守”“公卿”,人名“汲黯”,地名“国家”“朝廷”等,这些都可以直接挪到译文中。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1保留专有名词。【例】 (2011湖南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1保留专有名词。【解析】此二句中有人名“韩文公”,物名“文章”等,可直接挪移到译文中。 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2找出古字通假。文言翻译的语句中经常会出现文言通假字,翻译时,要把它们对应的“通用字”或“假借字”准确地找出来,并译出其本字的意思。如:(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裁”通“才”)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聚其所而众星共之。(“共”通“拱”)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3分清古今异义。在词义上,有些文言词语的字形虽与现代汉语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却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如果不了解它们的变化,误以今义释古义,要么会语意不通,要么会歪曲原意,因而要谨慎分辨。如: 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1)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穷”现作“贫穷”的意思,在古代是指“窘迫,不得志”)(2)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贫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妻子”现作“夫人”的意思,在古代是指“妻子儿女”)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3)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既”现多作“既然”解,文中释为“已经”;“目”不能解释成“眼睛”,而是“看待”的意思)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4把握词义转换。文言翻译中,部分实词由于汉语词义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在具体的语句中可能还会形成比喻义、借代义等,采取组词法翻译可能会造成“望文生义”。 因此,需要在词义上进行古今转换,找到这个词的准确意义。如:(1)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要:关键;急:严厉;残:伤害)(2)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口腹”,要翻译出它的借代义“饮食”)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5辨清实词活用。文言文中,实词活用的现象相当普遍,翻译时必须善于辨别,认准是哪一类活用,从而做出相应的翻译。尤其是通过词义推断后还是觉得句子不通顺,可以从活用、使动、意动、为动、被动等角度去尝试理解。如:(1)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重:形容词作动词,“尊重,敬重”)(2)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冻、饥:形容词作动词,“受冻”“挨饿”;食、衣:使动用法,“使有饭吃”“使有衣穿”)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6补出省略成分。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普遍的,主语、谓语、宾语(包括介宾结构的宾语)、介词等都有省略,翻译时要把它们补出来。 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6补出省略成分。【例】(1)(2011浙江卷)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2)(2011全国新课标卷)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6补出省略成分。【解析】(1)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无使”后省略宾语“之”, “不可不察”前面省略主语)(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见”后省略宾语“上”,“不许”前省略主语“上”,“令”后省略宾语“灌”)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7适当调整语序。一些特殊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翻译时大多要调整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如: 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1)不识吾子奚以知之?(“奚以”属于介宾结构中的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调整为“以奚”,即“凭什么”)(2)奇之,立许字以女。“立许字以女”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翻译时应调整为“立许以女字(之)”,即“立即许诺把女儿嫁给他”(3)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一”属于定语后置,应是“一把竹椅”“一张木床”;“垒以之”“卧以之”属于介宾结构后置,应是“以之垒”“以之卧”) 二、文言文翻译“八项注意”8判明句式类型。常见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等,翻译时必须首先判断是什么句式,然后才能译出句式特点。如:(1)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者也”表判断)(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为所”表被动)(3)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民罢于征发”是被动句,“罢”通“疲”,“非所以事天也”是否定性的判断句)【小结】 “信、达、雅”三点是衡量译文的标准,对高中学生来说,“雅”是较高的要求。但“信”“达”两点是起码的要求,是应该做到的。要想在考场上发挥出色,仅仅做到上面几个注意点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修辞格、语境义等方面的知识。【小结】 特别是要把教材所涉及的古诗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掌握到位,烂熟于心。否则,任何方法技巧都是空中楼阁。只有打下了比较厚实的文言基础,加上掌握了较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我们才能在解答高考文言翻译题时稳操胜券。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短文,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颜)回 年 二 十 九 发 尽 白 蚤 死 孔 子 哭 之 恸 曰 自 吾 有 回 门 人 益 亲 鲁 哀 公 问 弟 子 孰 为 好 学 孔 子 对 曰 有 颜 回 者 好 学 不 迁 怒 不 贰 过 不 幸 短 命 死 矣 今 也 则 亡。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参考答案】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二、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 掷 去 之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宁 割 席 分 坐 子 非 吾 友 也。 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锄菜,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看见瓦片石头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曾经一起同席读书,有个官员从门口经过,仪仗喧哗。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参考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三、把下面的文言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宋有澄子者,亡其缁衣,顺涂以求之。见妇人衣缁衣焉,援之而弗舍。曰:“而以为是偿我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然此吾所自为者也。”澄子曰:“而弗如速以傍我矣!我昔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所衣者,缁也,以缁而当我之纺缁也。而岂有所不得哉!”(吕氏春秋)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参考答案】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遗失了他的黑色衣服,就沿着路去寻找。他看见一个妇人穿着黑色的衣服,就上前去扯住不肯放手。(澄子)说:“你把这件黑衣服还给我呀。”妇人说:“你虽然丢了黑色的衣服,但这件却是我自己做的啊。”澄子说:“你不如赶快把它归还给我吧!我原来遗失的,是黑色的夹衣;现在你所穿的,是黑色的单衣,用黑单衣来抵我的黑夹衣,你难道还有什么划不来的吗?” 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四、把下面的文言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参考答案】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说:“希望驾着大风破开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 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一直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课时训练(一)课时训练(一)【参考答案】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一、(2011重庆市南开中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题目。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 十年(前359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 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 【参考译文】十年(公元前359年),卫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的人也不会去与民众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 【参考答案】卫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的要职。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答案】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百姓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 立军功者,都可以凭借(军功)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官奴。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卫鞅)怕百姓难以确信,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卫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卫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那就处罚他的老师公子虔,并对另一个老师公孙贾处以黔刑。”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1.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秦 人 皆 趋 令 行 之 十 年 秦 国 道 不 拾 遗 山 无 盗 贼 民 勇 于 公 战 怯于 私 斗 乡 邑 大 治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答案】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2)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答案】(1)大夫甘龙反驳说:“不是这样的,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注意“然”“缘法”“习”“安”的翻译)(2)法令已经详细制定但尚未公布,(卫鞅)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并赏赐给十金。(注意“既”“徙”的翻译)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二、(四川省2012届资中县高零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徽,字休猷,吴郡吴人也。郡辟命主簿,仍除卫军、车骑二府参军,扬州主簿,王弘卫将军主簿,除尚书都官郎,出补建康令。清平无私,为太祖所善,迁司徒左西掾。元嘉十四年,为始兴太守。明年,仍除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清名亚王镇之,为士民所爱咏。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上表荐士曰:“伏见广州别驾从事史朱万嗣,年五十三,字少豫,理业冲夷,秉操纯白,行称私庭,能著官政。 虽氏非世禄,宦无通资,而随牒南服,位极僚首,九综州纲,三端府职,频掌蕃机,屡绩符守。年暨知命,廉尚愈高,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历宰金山,家无宝镂之饰;连组珠海,室靡珰珥之珍。确然守志,不求闻达,实足以澄革污吏,洗镜贪氓。臣谬忝司牧,任专万里,虽情祗慎擢,敢罄愚陋,举其所知。如得提名礼闱,抗迹朝省,抟岭表之清风,负冰宇之洁望,则恩融一臣,而施光万物。是以献其瞽言,希垂听览。”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 二十一年,征以为南平王铄冠军司马、长沙内史,行湘州府事。母忧去职。张寻、赵广为乱于益州,兵寇之余,政荒民扰。二十三年,乃追徽为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隐恤有方,威惠兼著,寇盗静息,民物殷阜,蜀土安说,至今称之。二十九年,卒,时年六十二。身亡之日,家无余财。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太祖甚痛惜之,诏曰:“徽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褒荣未申,不幸夙殒,言念在怀,以为伤恨。 可赠辅国将军,本官如故。”赐钱十万,米二百斛。谥曰简子。子睿,正员外郎。弟展、质车骑长史、寻阳太守,质败,从诛。(选自宋书卷九十二,有删节)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 陆徽,字休猷,吴郡吴县人。吴郡征调他担任主簿一职,又担任卫军、车骑二府参军,扬州主簿,王弘卫将军主簿,还担任尚书都官郎,调出吴郡接替担任建康县令。陆徽,清廉公平没有私心,被南朝宋太祖看好,升任司徒左西掾。南朝宋元嘉十四年,担任始兴太守。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第二年,又担任持节使,督查交、广二州的军事,担任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等职。清廉的名声仅次于王镇之,被士民爱戴歌颂。 陆徽上表推荐士人说:“我私下看见广州别驾从事史朱万嗣,五十三岁,字少豫,处理政务勤勉平和,秉性操守纯洁,他的美好品行受到大家私下称赞,他的才能在官府很显著。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虽然不是世代享受俸禄的家庭,不拥有长期做官的资历,但是他奉命南下,地位在同僚之首,多次任州牧和太守等职,频繁地掌管边防机密,多次成绩显著。年龄已经五十,却更加清廉,他的一颗清廉的心与贪腐的世俗抗争,清纯的情操和他的晚节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加清纯。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 他历任金山县令,家中没有一件宝镂之类的装饰品;连续在珠海任职,家中没有珰珥之类的珍宝。他确实坚守志节,不求闻达,确实可以用他来澄清革除贪官污吏,清洗镜鉴贪婪百姓。我无才无德却担任司牧,统管方圆万里之地,我虽然知道应该谨慎地推荐人才,但我冒昧地尽我的愚陋之智,推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 如果(朱万嗣)能够在礼部任职,在朝廷受到重用,那么他像山峰一样高洁的清廉品格,像冰雪一样洁白的声望就会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那么皇恩虽然只施予了朱万嗣一个臣子,但却像施予给了许许多多的人。因此献出我冒昧的建议,希望皇帝听取。”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一年,皇帝征调陆徽担任南平王铄冠军司马、长沙内史,掌管湘州府事。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张寻、赵广在益州叛乱,叛乱之后,政事荒疏,百姓受到骚扰。二十三年,任命陆徽为持节使,督查益宁二州军事,担任宁朔将军、益州刺史。(陆徽)采用暗中抚恤百姓的方法,恩威并施,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叛乱平息,百姓富足,蜀地安定,人民高兴,那里的人民至今称颂他。元嘉二十九年逝世,年六十二岁。 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太祖很为他痛惜,下诏说:“陆徽志向坚定,品行廉洁,在任时谨慎勤勉,奉公行事,竭尽忠诚,克制自己,工作不息。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对他的褒奖,给他的荣誉还没有公布,他就不幸逝世了,说到这些,想到这些,我心中就悲伤遗憾。 现追赠他为辅国将军,本来的官职也保留。”赏赐给他的家庭十万钱,二百斗米。谥号简子。他的儿子陆睿,担任正员外郎。他的弟弟陆展、陆质分别担任车骑长史、寻阳太守,陆质失败后,陆展受到牵连而被杀。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除尚书都官郎 除:除去B室靡珰珥之珍 靡:没有C抟岭表之清风 抟:环旋着往上飞D言念在怀,以为伤恨 恨:遗憾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A。除:担任。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随蝶难服,位极僚首实足以澄革污吏B.仲尼厄而作春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C.则恩融一臣,而施光万物 金就砺则利D.张寻、赵广为乱于益州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答案】A。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项,以:介词,译为“用”/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C项,则:连词,表假设,译为“那么”/连词,表承接,译为“就”。D项,于:介词,表处所,译为“在”/介词,表对象,译为“对于”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徽从家乡发迹后,担任过多种官职,因清廉公平没有私心,被南朝宋太祖看好,升任司徒左西掾。B陆徽能文能武,工作勤勉,举荐人才,爱护下属,关心百姓,名声显著,受到广大士民的爱戴歌颂。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C张寻、赵广在益州叛乱,导致政事荒疏,百姓受到骚扰。皇帝于是派遣陆徽前往任职,平定叛乱。D陆徽志向坚定,品行廉洁,谨慎勤勉,奉公行事,竭尽忠诚,克制自己,工作不息,受到皇帝的褒扬。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答案】B。“爱护下属,关心百姓”是文中没有的信息。 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年暨知命,廉尚愈高,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2)隐恤有方,威惠兼著,寇盗静息,民物殷阜,蜀土安说,至今称之。课时训练(二)课时训练(二)【参考译文】(1)年龄已经五十,却更加清廉,他的一颗清廉的心与贪腐的世俗抗争,清纯的情操和他的晚节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更加清纯。(注意“暨”“知命”“冰心”“霜情”的翻译)(2)(陆徽)采用暗中抚恤百姓的方法,恩威并施,叛乱平息,百姓富足,蜀地安定,人民高兴,那里的人民至今称颂他。(注意“隐”“殷阜”“安说”的翻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