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0页
第2页 / 共260页
第3页 / 共260页
第4页 / 共260页
第5页 / 共260页
第6页 / 共260页
第7页 / 共260页
第8页 / 共260页
第9页 / 共260页
第10页 / 共260页
亲,该文档总共2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坑工程监测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内容一、基坑安全存在的问题二、基坑监测的要求三、规范的适用范围四、规范中强制性条文规定的正确理解五、规范的主要内容及有关规定六、基坑监测实例一、基坑安全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向空中求发展、向地下深层要土地便成了建筑商追求经济效益的常用手段。在建筑工程市场上,三层的地下室已是司空见惯,随之而来的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也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15m,地铁的深度更是超过了15m。从80年代以来,我国从深圳的第一座深基坑设计施工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当初深度达到5m的就被定义为深基坑,而今天,可被定义为深基坑的深度则应为7m以上。 深基坑工程支护技术虽已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甚至在一些达到国际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或提高,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深基坑工程支护施工过程中常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土层开挖和边坡支护不配套 常见支护施工滞后于土方施工很长一段时间,而不得不采取二次回填或搭设架子来完成支护施工,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工序简单,组织管理容易。 而挡土支护的技术含量高,工序较多且复杂,施工组织和管理都较土方开挖复杂。(二)边坡修理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 常存在超挖和欠挖现象,一般深基坑在开挖时均使用机械开挖、人工简单修坡后即开始挡土支护的砼初喷工序。 而在实际开挖时,由于施工管理人员不到位,技术交底不充分,分层分段开挖高度不一,而人工修理时不可能深度挖掘,只能就机挖表面作平整度修整,在没有严格检查验收就开始初喷,故出现挡土支护后出现超挖和欠挖现象。(三)成孔注浆不到位、土钉或锚杆受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深基坑支护所用土钉或锚杆钻孔直径一般为100150的钻杆成孔,孔深少则五、六米,深则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钻孔所穿过的土层质量也各不相同,钻孔如果不认真研究土体情况,往往造成出渣不尽,残渣沉积而影响注浆,有的甚至成孔困难、孔洞坍塌,无法插筋和注浆。(四)喷射砼厚度不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目前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喷射砼常用的是干拌法喷射砼设备,其主要特点是设备简单、体积小,输送距离长,速凝剂可在进入喷射机前加入,操作方便,可连续喷射施工。 但由于操作手的水平不同,操作方法和检查控制等手段不全,混凝土回弹严重,再加上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配料不准、养护不到位等因素,往往造成喷后砼的厚度不够、砼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五)施工过程与设计的差异太大 深层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常常不足,影响水泥土的支护强度。我们发现在同样做法的支护,发生水泥土裂缝,有时不是在受力最大的地段,检查下来,往往是强度不足,地面施工堆载在局部位置往往要大大高于设计允许荷载。基坑挖土是支护受力与变形显著增加的过程,设计中常常对挖土程序有所要求来减少支护变形而实际施工中土方往往不管这些框框,抢进度,图局部效益。1 1 工工 程程 概概 况况 鞍山某大厦地上31层,高100m,基坑深14m,基础为箱形基础。 该场地的工程地质从上至下为:第一层土厚1.65m,r19KN/m;第二层土厚9.35m,r=19.1KN/m ,c=23KPa,=8.3;第三层土厚度大于10m,r=19.5KN/m,c=42.8KPa,=12.7.地下水位为5.0m某大厦基坑工程事故分析某大厦基坑工程事故分析2 2 基基 坑坑 设设 计计 与与 开开 挖挖 该基坑三面临街,一面与一建筑物相邻。基坑先放坡5.3m深,然后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加两层锚杆支护,桩径1.0m,桩长13.25m,间距1.6m,嵌固深度为4.55m,锚杆长16m,倾角15,层距为3.5m,用槽钢作横梁,参考图2102。基坑开挖时采用深井降水。 当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不久,基坑局部便发生破坏。首先是锚杆端部脱落,横梁掉下,桩间土开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桩土之间裂缝增大桩后4m远的基坑周围地面开始裂缝,裂宽逐渐增大,最后倒塌。基坑的破坏使邻近的自来水管道断裂,基坑浸泡,接着再次塌方,支护桩在坑底附近被折断,见图。3 3 事事 故故 分分 析析 3.1 支护结构设计的安全储备不足。通过验算发现,如果不改动锚杆,而将支护桩的嵌固深度由4.55m增加到6.5m,支护结构稳定性和抗倾覆均能较好地满足要求。 3.2 基坑附近地下水管的渗漏,使得基坑上部的粘土含水量增大,支护结构所承受的压力增大。同时,地基土含水量增大使得锚杆的锚固力减小,导致支护结构受力趋于临界状态。 3.3 施工质量不过关。从事故现场可以发现,支护桩的混凝土强度,以及锚杆固段混凝土强度均达不到设计要求。 3.4 施工单位的一部分工人没有完全掌握工艺要求,所以在锚杆灌浆、横梁安装以及其它方面均存在一些较大的偏差。(六)设计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深基坑支护由于其土压力与传统理论的挡土墙土压力有所不同,在目前没有完善的土压力理论指导下,通常仍沿用传统理论计算,因此有误差是正常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在传统理论土压力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必要的经验修正可以达到实用要求。问题是对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脱离实际工程情况,往往会造成过量变形的后果。基坑支护失效实例n1994年9月上海黄浦区某大厦基坑支护靠马路40m长支撑破坏,600厚地下连续墙倒塌。n基坑挖深23.5mn原因为设计、施工和监测多方面基坑支护失效n角撑局部屈压(七)工程监理不到位 按规定高层建筑、重大市政等的深基坑是必须实行工程监理的,大多数事故工程都没有按规定实施工程监理,或者虽有监理而工作不到位,只管场内工程,不管场外影响,实行包括设计在内的全过程监理的就更少。(八)施工监测不重视 主要是建设单位为省钱不要求施工监测,或者虽设置一些测点,数据不足,忽视坑边住宅的检测,或者不重视监测数据,形同虚设。支护设计中没有监测方案,结果发生情况不能及时警报,事故发生后也不易分析原因,不利于事故的早期处理,省了小钱化大钱。基坑向着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周边环境更加复杂,深基坑开挖与支护的难度愈来愈大。为了减少支护事故,除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监理,保护坑边住宅与环境,提高深基坑支护技术和管理水平外,还要加强基坑监测工作。 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单单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和室内土工试验参数来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往往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前,基坑监测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同被列为深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三大基本要素。二、基坑监测的要求 运用常规测量手段搞变形监测,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并在道路、管线、建筑物的沉降、位移监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今天,非表面的沉降、位移监测已发展成为深基坑监测的主要内容。再停留在用常规的测量手段搞监测,在基坑监测市场中已占不到份额了。(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意义深基坑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告诉我们,理论、经验和监测相结合是指导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正确途径。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目的 全面、高精度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工程安全的透视眼。随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施工参数,优化设计,或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实现对基坑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监测数据同时为设计与科研工作人员提供第一手的现场资料,有益于认识围护体及周边环境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与受力特性,为今后改进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提供依据,推动基坑工程理论水平的提高。首先,靠现场监测提供动态信息反馈来指导施工全过程,并可通过监测数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基坑工程的监测是设计的必要部分,设计应明确提出监测项目和具体要求受基坑开挖影响的周边管线、房屋等建(构)筑物,应根据相关文件与标准确定监控对象和指标监测应包括对围护结构自身监测和周边环境监测两部分监测内容监测内容监测内容监测内容(三)目前应该做到的监测项目(三)目前应该做到的监测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北京西客站沉降观测北京西客站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基准点沉降观测基准点在施工现场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现场支撑轴力监测和混凝土构件内力监测 混凝土构件内力的量测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要分裂缝开展前后两个阶段考虑。 构件内力一般无法直接测读,能直接测读的尽是位移。从位移的变化得到应变,从应变算出应力。 到目前为止,有一定可靠度的量测仅限于轴向受压构件周详压力的监测。钢筋应力计焊接安装钢筋应力计焊接安装支撑轴力监测和混凝土构件内力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监测目的监测目的1.挡土墙板、排桩变形后的形状2.不同深度土体位移,监测是否有土体失稳的预兆及现象3.在与坑边垂直的剖面上位移随与坑边距离变化的规律钻孔测斜仪钻孔测斜仪测斜仪探头:竖直角传感器圆气泡测倾斜方位传感器指南针测方位CCD摄象系统微机:将图象处理成坐标测斜仪工作原理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注意侧斜管扭转的影响 注意位移的方向滑动测微计80 年代初,瑞士联邦苏黎世科技大学K. Kovari 教授等提出了线法监测原理。其显著特点区别于以应变计为代表的点法监测原理。 点法监测只能测定元件埋设处的应变信息,而线法监测是连续地测量相邻2 点间的信息,从而导出整条测线上的变形分布。本工程采用瑞士生产的滑动测微计,运用线法检测原理,确定灌注桩在荷载作用下轴力、摩阻力、端承力等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滑动测位计测试示意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土土压压力力计计孔孔隙隙水水压压力力计计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连续墙水土压力测试(挂布法)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压力监测坑外地下水位的监测:坑外地下水位的监测:浅层水位:监测隔水帷幕是否漏水深层承压水层水位:监测降承压水头的效果 估算水头降低的影响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压力监测降水效果的检测降水效果的检测, 是对降水单位监督。(1)坑内水位的监测(2)各井抽水量的监测(3)真空深井井管中真空度的监测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压力监测坑内水位的监测坑内水位的监测 监测降水后浅层水位的降低,直接判断可否挖土。 监测深层承压水位的降低,直接判断有否冒底突涌的危险。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压力监测 完整井完整井 非完整井非完整井 承压完整井 承压非完整井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压力监测地下水水位和地下水压力监测(四)测点的布设 测点布设合理方能经济有效。监测项目的选择必须根据工程的需要和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在确定测点的布设前,必须知道基地的地质情况和基坑的围护设计方案,再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的预测来考虑测点的布设范围和密度。 原则上,能埋的测点应在工程开工前埋设完成,并应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期,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各项静态初始值应测取完毕。沉降、位移的测点应直接安装在被监测的物体上,只有道路地下管线若无条件开挖样洞设点,则可在人行道上埋设水泥桩作为模拟监测点,此时的模拟桩的深度应稍大于管线深度,且地表应设井盖保护,不止于影响行人安全;如果马路上有管线设备(如管线井、阀门等)的话,则可在设备上直接设点观测。 测斜管(测地下土体、围护桩体的侧向位移)的安装:测斜管应根据地质情况,埋设在那些比较容易引起塌方的部位,一般按平行于基坑围护结构以2030m的间距布设;围护桩体测斜管应在围护桩体浇灌混凝土时放入;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须用钻机钻孔,放入管子后再用黄砂填实孔壁,用混凝土封固地表管口,并在管口加帽或设井框保护。测斜管的埋设要注意十字槽须与基坑边垂直。 基坑在开挖前必须要降低地下水位,但在降低地下水位后有可能引起坑外地下水位向坑内渗漏,地下水的流动是引起塌方的主要因素,所以地下水位的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重要内容;水位监测管的埋设应根据地下水文资料,在含水量大和渗水性强的地方,在紧靠基坑的外边,以2030 m的间距平行于基坑边埋设,埋设方法与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相同。 分层沉降管的埋设也与测斜管的埋设方法相同。埋设时须注意波纹管外的铜环不要被破坏;一般情况下,铜环每1m放一个比较适宜。基坑内也可用分层沉降管来监测基坑底部的回弹,当然基坑的回弹也可用精密水准测量法解决。 土压力计和孔隙水压力计,是监测地下土体应力和水压力变化的手段。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工程,都须安装。孔隙水压力计的安装,也须用到钻机钻孔,在孔中可根据需要按不同深度放入多个压力计,再用干燥粘土球填实,待粘土球吸足水后,便将钻孔封堵好了。土压力计要随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时一起安装,注意它的压力面须向外;并根据力学原理,压力计应安装在基坑隐患处的围护桩的侧向受力点。这两种压力计的安装,都须注意引出线的编号和保护。 应力计是用于监测基坑围护桩体和水平支撑受力变化的仪器。它的安装也须在围护结构施工时请施工单位配合安装,一般选方便的部位,选几个断面,每个断面装二只压力计,以取平均值;应力计必须用电缆线引出,并编好号。编号可购置现成的号码圈,套在线头上,也可用色环来表示,色环编号的传统习惯是用黑、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分别代表数字0、1、2、3、4、5、6、7、8、9。 测点布设好以后,必须绘制在地形示意图上。各测点须有编号,为使点名一目了然,各种类型的测点要冠以点名,点名可取测点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再拖数字组成,如应力计可定名为:YL一1,测斜管可定名为:CX一1,如此等等。(五)数据观测(五)数据观测 根据经验知道,基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坑深的34倍,因此,沉降观测所选的后视点应选在施工的影响范围之外;后视点不应少于二点。沉降观测的仪器应选用精密水准仪,按二等精密水准观测方法测二测回,测回校差应小于lmm。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都应在基坑开工前测取初始值。在开工期问,应根据需要不断测取数据,从几天观测一次到一天观测几次都可以;每次的观测值与初始值比较即为累计量,与前次的观测数据相比较即为日变量。根据公认的数据,日变量大于3mm,累计变量大于10mm即应向有关方面报警。 位移监测点的观测一般最常用的方法是偏角法同样,测站点应选在基坑的施工影响范围之外。外方向的选用应不少于3点,每次观测都必须定向,为防止测站点被破坏,应在安全地段再设一点作为保护点,以便在必要时作恢复测站点之用。初次观测时,须同时测取测站至各测点的距离,有了距离就可算出各测点的秒差,以后各次的观测只要测出每个测点的角度变化就可推算出各测点的位移量。观测次数和报警值与沉降监测相同。当然也可用坐标法来测取位移量。 地下水位、分层沉降的观测,首次必须测取水位管管口和分层沉降管管口的标高。从而可测得地下水位和地下各土层的初始标高。在以后的工程进展中,可按需要的周期和频率,测得地下水位和地下各土层标高的每次变化量和累计变化量。地下水位和分层沉降的报警值,应由设计人员根据地质水文条件来确定。 测斜管的管口必须每次用经纬仪测取位移量,再用测斜仪测取地下土体的侧向位移量,再与管口位移量比较即可得出地下土体的绝对位移量。位移方向一般应取直接的或经换算过的垂直基坑边方向上的分量。应力、水压力、土压力的变量的报警值同样由设计人员确定。 监测数据必须填写在为该项目专门设计的表格上。所有监测的内容都须写明:初始值、本次变化量、累计变化量。工程结束后,应对监测数据,尤其是对报警值的出现,进行分析,绘制曲线图,并编写工作报告。因此,记录好工程施工中的重大事件是监测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 (六)监测与动态施工技术(六)监测与动态施工技术 动态施工的实质是根据现场监测提供动态信息反馈来指导施工全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及时把监测成果与设计所预期结果进行比较,预测下一段施工可能出现的新行为、新动态,对后续的开挖方案与开挖步骤提出建议,不断优化设计和完善施工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及时的预报,当有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将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使基坑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工程安全。其实施过程的关键在于险情预报是否准确及时,应急处理措施是否合理。 险情预报的判据险情预报的判据 变形量控制标准是工程界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难以确定的问题,由于工程情况的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变形量控制值,所以应视不同土质、不同相邻条件确定相应的控制标准。1、围护结构的险情预报内撑式基坑工程通常结合支撑体系的设置进行分层开挖,排桩墙围护结构破坏的可能性较小,正常情况下,开挖最下一层土体时才有出现这类破坏的可能性。预报主要是依据围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值及应力,分析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量及弯矩,看其是否将大于警戒值。 2、支撑结构的险情预报支撑结构的类型主要有钢管支撑、钢筋砼支撑。工程施工中选为监测内容的物理量常为支撑构件的应力,据以得出构件承受的轴力或弯矩。险情预报主要是将本道支撑的实测轴力或弯矩与设计轴力或弯矩相比较,由此判断其安全性。3、周围地层变形的险情预报这类险情由环境保护要求引起,其险情判别主要取决于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对地层变形的承受能力。建筑物的允许变形有明确的规定,但通常是用于新建建筑,将其用于基坑周围建筑物的险情预报的判别时则应适当调整。地层变形可引起管线挠曲,影响正常使用。地下管线允许最小曲率半径常由以下三者控制:1)管道接缝的允许张开值;2)管道结构的纵向强度;3)管道结构在横断面上的强度。 应急处理措施应急处理措施 应急处理措施的确定应根据险情的种类,分别考虑采用合适的工程措施。对于支护结构濒临失稳时,应急处理措施的作用主要是加强支护结构,可在原有支护体系的基础上增设支撑,若加撑后不能有效阻止支护失稳,应立即组织抢险,用于抢险的工程措施通常为回填,靠对坑底地层恢复压重使围护结构停止继续变形。对坑内回填的挖除应在对支护结构或地层加固后进行,做到分层开挖。对于周围环境保护要求较高时,可采用跟踪注浆法来阻止地层变形的发展。鉴于地层变形通常滞后于围护墙体的变形,采用这类措施通常都有效。 三、规范的适用范围(一)总则1.0.1 为规范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工作,保证监测质量,为优化设计、指导施工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基坑安全和保护基坑周边环境,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构)筑物的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对于冻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老粘土等其他特殊岩土和侵蚀性环境的基坑及周边环境监测,尚应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应用。1.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应综合考虑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施工方案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和实施监测。1.0.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二)术语2.0.1 建筑基坑building foundation pit 为进行建(构)筑物基础、地下建(构)筑物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2.0.2 基坑周边环境surroundings around foundation pit 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既有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岩土体及地下水体等的统称。2.0.3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 Monitor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监控工作。 2.0.4 围护墙retaining structure 承受坑侧水、土压力及一定范围内地面荷载的壁状结构。2.0.5 支撑 bracing 由钢、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组成,用以承受围护墙所传递的荷载而设置的基坑内支承构件。2.0.6 锚杆 anchor bar 一端与挡土墙联结,另一端锚固在土层或岩层中的承受挡土墙水、土压力的受拉杆件。 2.0.7 冠梁top beam 设置在围护墙顶部的连梁。2.0.8 监测点 monitoring point 直接或间接设置在被监测对象上能反映其变化特征的观测点。监测点根据现场施工进度分批布设,注意加强保护和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如果监测点被破坏或者松动,及时进行处理,并在监测报告中说明。同时位移监测点可以作为沉降监测点使用。位移、沉降监测点(单位位移、沉降监测点(单位mmmm) 降监测点(单位降监测点(单位mmmm)监测点标识监测点实景照片监测点清单监测点清单监测点清单监测点清单序号序号监测项目监测项目数量数量单位单位型号型号1 1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8686个个观测点观测点2 2沉降观测沉降观测100100个个观测点观测点4 4支护桩测斜监测支护桩测斜监测188188m mPVCPVC测斜管测斜管5 5主筋应力监测主筋应力监测4242个个LKXLKX型钢筋计(量程型钢筋计(量程0200Mpa0200Mpa)6 6水位监测水位监测120120m m50PVC50PVC水位管水位管7 7土压力土压力28 28 个个TYJ20TYJ20型(量程型(量程00.4Mpa00.4Mpa)8 8裂缝监测裂缝监测2020条条* *金属片金属片9 9轴力观测轴力观测4848套套144144个个套套反力计、应变计反力计、应变计9 9基准点基准点6 6个个1818钢筋钢筋1010工作基点工作基点3 3个个1818钢筋钢筋2.0.9 监测频率 frequency of monitoring 单位时间内的监测次数。 2.0.10 监测报警值 alarming value on monitoring 为确保基坑工程安全,对监测对象变化所设定的监控值。用以判断监测对象变化是否超出允许的范围、施工是否出现异常。 (三)基(三)基 本本 规规 定定 3.0.1 3.0.1 开挖深度超过开挖深度超过5m5m、或开挖深度未超、或开挖深度未超过过5m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3.0.2 3.0.2 建筑基坑工程设计阶段应由建筑基坑工程设计阶段应由设计方设计方根据工程现场及基坑设计的具体情况,提根据工程现场及基坑设计的具体情况,提出基坑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出基坑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监监测项目、测点位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测项目、测点位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值等。等。 3.0.3 3.0.3 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具备相应资质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经建设、设计、。监测方案应经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市政道路、地下监理等单位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市政道路、地下管线、人防等有关部门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管线、人防等有关部门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3.0.4 编写监测方案前,委托方应向监测单位提供下列资料: 1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文件; 2 基坑工程设计说明书及图纸; 3 基坑工程影响范围内的道路、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及周边建筑物的有关资料。3.0.5监测单位编写监测方案前,应了解委托方和相关单位对监测工作的要求,并进行现场踏勘,搜集、分析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基坑工程施工前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括监测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监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监测及精度、监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监测频率、监测报警值、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频率、监测报警值、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处理方法、工施、监测数据的记录制度和处理方法、工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序管理及信息反馈制度等等见附件 3.0.6 监测单位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阶段的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进一步了解委托方和相关单位的具体要求; 2 收集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及气象资料、地下结构和基坑工程的设计资料,了解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和相关施工情况; 3 收集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的原始和使用现状等资料。必要时应采用拍照或录像等方法保存有关资料; 4 通过现场踏勘,了解相关资料与现场状况的对应关系,确定拟监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3.0.7 下列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应进行专门论证: 1 地质和环境条件很复杂的基坑工程; 2 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和管线,以及历史文物、近代优秀建筑、地铁、隧道等破坏后果很严重的基坑工程; 3 已发生严重事故,重新组织实施的基坑工程; 4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可回收锚杆)、新材料的一、二级基坑工程; 5 其他必须论证的基坑工程。 3.0.8 监测单位应严格实施监测方案,及时分析、处理监测数据,并将监测结果和评价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作信息反馈。当监测数据达到监测报警值时必须立即通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3.0.9 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监测单位应及时调整监测方案。3.0.10 基坑工程监测不应影响监测对象的结构安全、妨碍其正常使用。3.0.11 监测结束阶段,监测单位应向委托方提供以下资料,并按档案管理规定,组卷归档。 1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2 测点布设、验收记录; 3 阶段性监测报告; 4 监测总结报告(见附件)。3.0.12 监测工作的程序,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接受委托; 2 现场踏勘,收集资料; 3 制定监测方案,并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认可; 4 展开前期准备工作,设置监测点、校验设备、仪器; 5 设备、仪器、元件和监测点验收; 6 现场监测; 7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8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9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三、规范中易发生争议条款三、规范中易发生争议条款及强制性条文规及强制性条文规定定 、要求与用词说明、要求与用词说明 规范对于建筑施工、设计人、施工员来说,那就是准则。虽然不能作为是否优秀的标准,那起码是判断建筑合格与否的标准。可以说:“满足规范的建筑不一定是好建筑,不满足规范的建筑必定不是好建筑。”“好建筑必定是满足规范,无论多好的建筑,只要不满足规范,都不能算是好建筑。” 1、规范中有哪些相关的规范与本工程有关,并将这些规范罗列出来。 2、在罗列出来的规范条款中,哪一些是与本工程密切相关的,哪一类是作为参考的,或者说哪一些是直接关系到本工程的定位与布局的,哪一类是与本工程无关的。 3、在规范中,哪些是强规(强条)、哪些是地方上的规定规范,因为这两类无论在甲方眼中,还是在规划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审批过程中,或者说是在一次次审图过程中,都会被当成不可逾越的规定,在设计过程中是必须满足的。 4、认真研究规范条文,规范有几类条文,一类是不许你怎么做,一类是你需要怎么做。对于不许你做的,规范没有提到某种做法,那就是你可以不做。对于需要你怎么做,规范提到某种做法,那就是可以做。 5、规范分类 第一类为强规与强条 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简称“强条”)是国家为工程建设中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公共利益特别制订的工程建设标准中必须强制执行的条文,在工程建设实施中必须严格执行。第二类:当地部门规范规定以及标准。中国的俗语:“不怕官,只怕管。”规范再大,也是人定的,人来执行的,人来审查的。只要审查的人不松口,反正就别想过。当地规定被作为特别规定,有些条款是因地制宜,或许有些规定会更严格,但也会有规定会放松。第三类:国家规范规定与标准中的“应”“不应”。这类条文规定,别以为不是强规就可以违反,还是遵守的好,否则万一出了问题,还是设计、施工人员的问题。虽然审图单位把你放过去了,但建筑使用者还是有权追究你设计、施工人员责任。第四类: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第五类:就是当地的习惯做法,只是做一个参考,也不需要太拘泥了。 四、规范的主要内容详解及有关规定、技术要求与措施(一)监测项目 一一 般般 规规 定定 6.1.1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6.1.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1 支护结构;2 相关的自然环境;3 施工工况;4 地下水状况;5 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6 周围建(构)筑物;7 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8 周围重要的道路;9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6.1.3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尚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况相配套。 仪仪 器器 监监 测测 6.2.1 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应根据表 6.2.1进行选择。表表 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 基坑类别监测项目一级二级三级(坡)顶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墙(坡)顶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宜测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宜测墙(桩)体内力宜测可测可测支撑内力应测宜测可测立柱竖向位移应测宜测可测锚杆、土钉拉力应测宜测可测坑底隆起软土地区宜测可测可测其他地区可测可测可测土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孔隙水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宜测土层分层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墙后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周围建(构)筑物变形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倾斜应测宜测可测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可测裂缝应测应测应测周围地下管线变形应测应测应测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执行。6.2.2 当基坑周围有地铁、隧道或其它对位移(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及设施时,具体监测项目应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巡巡 视视 检检 查查 6.3.1 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6.3.2 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支护结构(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2) 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4)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5)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6)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2 施工工况(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3 基坑周边环境(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2)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4)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4 监测设施(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3)监测元件的完好及保护情况。5 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6.3.4 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6.3.5 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6.3.6 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一一 般般 规规 定定 7.1.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7.1.2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7.1.3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7.1.4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7.1.5 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二)监(二)监(二)监(二)监 测测测测 点点点点 布布布布 置置置置 基基基基 坑坑坑坑 及及及及 支支支支 护护护护 结结结结 构构构构 7.2.1 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7.2.2 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7.2.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当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墙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入土深度;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7.2.4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7.2.5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 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 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7.2.6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7.2.7 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3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7.2.8 土钉的拉力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宜布置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30m,每层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各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置。7.2.9 基坑底部隆起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应选择在基坑的中央、距坑底边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数量不应少于2个。纵向或横向有多个监测剖面时,其间距宜为2050m,2 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7.2.10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2 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3 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4 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7.2.11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竖向布置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监测点竖向间距一般为25m,并不宜少于3个。7.2.12 基坑内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2 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最低设计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降水设计要求。7.2.13 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2 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控制地下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 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周周周周 边边边边 环环环环 境境境境 7.3.1 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7.3.2 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如地铁、上游引水、合流污水等)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7.3.3 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2 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3 建(构)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 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5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6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7.3.4 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7.3.5 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应符合下列要求:1 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 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3 当采用铅锤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时,应保证上、下测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通视条件。7.3.6 建(构)筑物的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 7.3.7 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 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 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3 上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4 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7.3.8 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7.3.9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三)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三)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进行深基坑工程监测设计应熟悉基坑围护设计和施工方案,了解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建筑深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项目和方法的确定;监测手段和仪器、监测精度的确定,施测部位和测点布置的确定;监测周期、监测频率、监控值的确定等。一般规定一般规定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8.1.1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精度要求、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地区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监测点;3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4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8.1.3 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元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8.1.4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8.1.5 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应加强对监测仪标的保护,防止损坏。8.1.6 监测项目初始值应为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8.1.7 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各种基坑工程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用能达到本规范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水平位移监测 8.2.1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8.2.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8.2.3 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8.2.3确定。表表8.2.3 8.2.3 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基坑围护墙(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测精度要求(mm)(mm)设计控制值(mm)30306060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53.06.0。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 8.2.4 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8.2.5 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等的规定。 竖向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 8.3.1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8.3.2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8.3.3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8.3.3确定。表表8.3.3 基坑围护墙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坡)顶、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监及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测精度(mm)竖向位移报警值20(35)2040(3560)40(60)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30.51.5注:1.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2. 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报警值。8.3.4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0.5mm。8.3.5 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8.3.6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8.3.7 各等级几何水准法观测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3.7的要求。表表8.3.7 8.3.7 几何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几何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基坑类别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一级基坑DS05级别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二级基坑DS1级别及以上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级基坑DS3或更高级别及以上的水准仪,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8.3.8 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位置和方法要求与8.2.2相同。8.3.9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8.4.1 围护墙体或坑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8.4.2 测斜仪的精度要求不宜小于表6.4.2的规定。表表8.4.18.4.1测斜仪精度测斜仪精度 基坑类别一级二级和三级系统精度mm/m0.100.25分辨率mm/500mm0.020.028.4.3 测斜管宜采用PVC工程塑料管或铝合金管,直径宜为4590mm,管内应有两组相互垂直的纵向导槽。8.4.4 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应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2 测斜管长度应与围护墙深度一致或不小于所监测土层的深度;当以下部管端作为位移基准点时,应保证测斜管进入稳定土层23m;测斜管与钻孔之间孔隙应填充密实;3 埋设时测斜管应保持竖直无扭转,其中一组导槽方向应与所需测量的方向一致。 8.4.5 测斜仪应下入测斜管底510min,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后再量测,每个监测方向均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8.4.6 当以上部管口作为深层水平位移相对基准点时,每次监测均应测定孔口坐标的变化。 倾斜监测倾斜监测8.5.1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8.5.2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8.5.3建筑物倾斜监测精度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及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的有关规定。 裂缝监测裂缝监测裂缝监测裂缝监测 8.6.1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8.6.2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1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2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6.6.3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6.6.4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7 7)支护结构内力监测)支护结构内力监测)支护结构内力监测)支护结构内力监测 8.7.1 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安装应变计或应力计进行量测。8.7.2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宜采用钢筋应力计(钢筋计)或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对于钢结构支撑,宜采用轴力计进行量测。8.7.3围护墙、桩及围檩等内力宜在围护墙、桩钢筋制作时,在主筋上焊接钢筋应力计的预埋方法进行量测。 8.7.4支护结构内力监测值应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对钢筋混凝土支撑尚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裂缝开展的影响。8.7.5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1.2倍,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精度不宜低于0.5%FS。8.7.6围护墙、桩及围檩等的内力监测元件宜在相应工序施工时埋设并在开挖前取得稳定初始值。 (8 8)土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8.8.1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8.8.2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最大设计压力的1.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8.8.3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接触式)。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受力面与所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2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3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4做好完整的埋设记录。8.8.4土压力计埋设以后应立即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至少经过1周时间的监测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9 9)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 8.9.1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采用频率计或应变计量测。8.9.2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以下要求: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1.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孔隙水压力计应在事前23周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求:1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2检查率定资料,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 8.9.5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110130mm,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钻孔应圆直、干净;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20mm的干燥膨润土球8.9.6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后应测量初始值,且宜逐日量测1周以上并取得稳定初始值。8.9.7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1010)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 8.10.1地下水位监测宜采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等方法进行测量。8.10.2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8.10.3检验降水效果的水位观测井宜布置在降水区内,采用轻型井点管降水时可布置在总管的两侧,采用深井降水时应布置在两孔深井之间,水位孔深度宜在最低设计水位下23m。 8.10.4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测量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8.10.5水位管埋设后,应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11)锚杆拉力监测)锚杆拉力监测 8.11.1 锚杆拉力量测宜采用专用的锚杆测力计,钢筋锚杆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应分别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8.11.2锚杆轴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最大拉力值的1.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8.11.3应力计或应变计应在锚杆锁定前获得稳定初始值。 (12)坑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坑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8.12.1坑外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通过埋设分层沉降磁环或深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结合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8.12.2 分层竖向位移标应在事前埋设。沉降磁环可通过钻孔和分层沉降管进行定位埋设。8.12.3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分层竖向位移标埋设稳定后进行,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8.12.4每次测量应重复进行2次,2次误差值不大于1mm。8.12.5 采用分层沉降仪法监测时,每次监测应测定管口高程,根据管口高程换算出测管内各监测点的高程。 (四)监(四)监 测测 频频 率率 9.0.1 基坑工程监测频率应以能系统反映监测对象所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而又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9.0.2 基坑工程监测工作应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一般应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9.0.3 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表7.0.3。 基坑类别施工进程基坑设计开挖深度5m510m1015m15m一级开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02次/1d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d2次/1d2次/1d7141次/3d1次/2d1次/1d1次/1d14281次/5d1次/3d1次/2d1次/1d281次/7d1次/5d1次/3d1次/3d二级开挖深度(m)51次/2d1次/2d5101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2d1次/2d7141次/3d1次/3d14281次/7d1次/5d281次/10d1次/10d注:1. 当基坑工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 2. 基坑工程施工至开挖前的监测频率视具体情况确定; 3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 4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 9.0.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委托方及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1.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3. 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4. 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5. 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 6. 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7. 支护结构出现开裂;8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9. 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10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11基坑工程发生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12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9.0.5 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 (五)监(五)监 测测 报报 警警 10.0.1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基坑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10.0.2 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 10.0.3 因围护墙施工、基坑开挖以及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地层位移应按下列条件控制:1 不得导致基坑的失稳;2 不得影响地下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3 对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引起的变形不得超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4 不得影响周边道路、地下管线等正常使用;5 满足特殊环境的技术要求。10.0.4 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特点和基坑等级确定,可参考表10.0.4。序号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基坑类别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1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1墙(坡)顶水平位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30350.3%0.4%51050600.6%0.8%101570800.8%1.0%1520钢板桩、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25300.2%0.3%2340500.5%0.7%4660700.6%0.8%8102墙(坡)顶竖向位移放坡、土钉墙、喷锚支护、水泥土墙20400.3%0.4%3550600.6%0.8%5870800.8%1.0%810钢板桩、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地下连续墙10200.1%0.2%2325300.3%0.5%3435400.5%0.6%453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水泥土墙30350.3%0.4%51050600.6%0.8%101570800.8%1.0%1520钢板桩50600.6%0.7%2380850.7%0.8%46901000.9%1.0%810灌注桩、型钢水泥土墙45550.5%0.6%75800.7%0.8%80900.9%1.0%地下连续墙40500.4%0.5%70750.7%0.8%80900.9%1.0%4立柱竖向位移25352335454655658105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25352350604660808106坑底回弹25352350604660808107支撑内力60%70%f70%80% f80%90% f8墙体内力9锚杆拉力10土压力11孔隙水压力注:1h 基坑设计开挖深度;f 设计极限值。 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 3. 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50%,应报警。 10.0.5 10.0.5 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如无具体规定,可参考表确定,如无具体规定,可参考表8.0.58.0.5确定。确定。 项 目监测对象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备注绝对值/mm倾斜1地下水位变化1000-500-2管线位移刚性管道压力1030-13直接观察点数据非压力1040-35柔性管线1040-35-3邻近建(构)筑物最大沉降1060-差异沉降-2/10000.1H/1000-注:1H 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2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10.0.6 周边建(构)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构)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构)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10.0.7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2 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3 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4 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5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出现其他必须报警的情况。(六)数(六)数 据据 处处 理理 与与 信信 息息 反反 馈馈 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是指充分利用前段基坑开挖监测到的岩土及结构体变位、行为等大量信息,通过与勘察、设计的比较和分析,在判断前段设计与施工合理性基础上,反馈分析与修正岩土力学参数,预测后续工程可能出现新行为与新动态,进行施工设计与施工组织再优化,以指导后续开挖方案、方法、施工,排除险情,实现最佳工程。 一一一一 般般般般 规规规规 定定定定 11.1.1 监测分析人员应具有岩土工程与结构工程的综合知识,具有设计、施工、测量等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正确判断、准确表达,及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分析报告。11.1.2 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11.1.3 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 11.1.4 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2 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3 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4 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11.1.5 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11.1.6 进行监测项目数据分析时,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数据,考量其发展趋势,并做出预报。11.1.7 监测成果应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报表应按时报送。报表中监测成果宜用表格和变化曲线或图形反映。 当当当当 日日日日 报报报报 表表表表 11.2.1 当日报表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当日的天气情况和施工现场的工况; 2 仪器监测项目各监测点的本次测试值、单次变化值、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必要时绘制有关曲线图; 3 巡视检查的记录; 4 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 5 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 6 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 7 其他相关说明。11.2.2 当日报表应标明工程名称、监测单位、监测项目、测试日期与时间、报表编号等。并应有监测单位监测专用章及测试人、计算人和项目负责人签字。 阶阶阶阶 段段段段 性性性性 监监监监 测测测测 报报报报 告告告告 11.3.1 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1 该监测期相应的工程、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2 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3 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4 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5 相关的设计和施工建议。11.3.2 阶段性监测报告应标明工程名称、监测单位、该阶段的起止日期、报告编号,并应有监测单位章及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 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总结报告 11.4.1 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工程概况; 监测依据; 监测项目; 测点布置; 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 监测频率; 监测报警值; 各监测项目全过程的发展变化分析及整体评述; 监测工作结论与建议。11.4.2 总结报告应标明工程名称、监测单位、整个监测工作的起止日期,并应有监测单位章及项目负责人、单位技术负责人、企业行政负责人签字。 六、基坑监测实例武昌中山路隧道基坑监测中山路隧道基坑监测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中山路隧道工程是中山路改造工程的一部分,中山路改造工程由中山路地下通道、两侧排水管道、西广场人行地下通道及雨水泵站组成。中山路地下通道由隧道和引道组成,全长约1000m。隧道为闭合框架结构,采用整板基础,跨度22m,长约540m;引道为钢筋混凝土U型槽或毛石混凝土挡土墙结构,拟采用整板基础,跨度22m,长约460m。排水管道沿道路两侧布置,雨水泵站基底尺寸约9m*8m。本监测项目为对中山路隧道工程深基坑开挖及施工过程进行监测。管线现状管线现状 本工程范围内道路沿线现状地下管线较多,有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燃气、有线电视、路灯及交通信号等管线。除电信、电力、部分给水管布置于现状人行道上外,大部分管线布置在车行道下。隧道开挖主要影响的管线有排水箱涵、煤气、给水。人防埋深约9m12m,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净空尺寸为3m2.55m,零散分布,隧道北敞口段东侧分布较多。场地地下水特征场地地下水特征 本场地分布有上层滞水及弱孔隙承压水两种类型地下水。 上层滞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层中,无统一自由水面,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散水的渗透补给,水量同季节、周边排泄条件关系密切,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地下水静止水位在地表下0.60m3.10m之间。弱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5)、(6)单元饱和砂类土层中。基坑施工断面图监测依据的规范及设计资料监测依据的规范及设计资料1、深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42/59-1998)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BJ/T 8-97)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7、公司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8、武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写的武昌火车站中山路隧道支护施工图监测选用仪器监测选用仪器序号序号仪器名称仪器名称厂家及型号厂家及型号精度精度数量数量监测项目监测项目1 1全站仪全站仪NIKONNIKON0.20.2”1 1位移位移2 2水准仪水准仪LeicaLeica0.05mm0.05mm1 1沉降沉降3 3测斜仪测斜仪航天部航天部3333所所CX-06ACX-06A0.1/8(mv/0.1/8(mv/角秒角秒) )1 1桩体深部位移桩体深部位移4 4应力读数仪应力读数仪金坛土木仪器厂金坛土木仪器厂1hz1hz1 1土土压压力力、钢钢筋筋计计、轴力计轴力计中山路隧道基坑平面图桩顶位移监测桩顶位移监测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曲线图(基坑东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曲线图(基坑东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点布置图(基坑东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点布置图(基坑东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点布置图(基坑东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点布置图(基坑东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量(基坑西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量(基坑西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量(基坑西侧)中铁一局标段桩顶位移量(基坑西侧)悬臂梁段(未安装支撑段)位移曲线悬臂梁段(未安装支撑段)位移曲线悬臂梁段(未安装支撑段)位移曲线悬臂梁段(未安装支撑段)位移曲线悬臂梁段(未安装支撑段)位移点布置图悬臂梁段(未安装支撑段)位移点布置图位移变形最大处基坑位移曲线图位移变形最大处基坑位移曲线图位移变形最大处基坑位移点布置图位移变形最大处基坑位移点布置图桩顶部分监测点沉降曲线图桩顶部分监测点沉降曲线图桩身测斜监测桩身测斜监测支护桩测斜曲线图支护桩测斜曲线图说明:测斜曲线图内:+值方向为基坑内,-值为基坑外。支护桩测斜孔位布置图支护桩测斜孔位布置图轴轴力力监监测测ZC3轴力曲线图(受拉轴力曲线图(受拉“+”;受压;受压“-”)ZC4轴力曲线图(受拉轴力曲线图(受拉“+”;受压;受压“-”)ZC13轴力曲线图(受拉轴力曲线图(受拉“+”;受压;受压“-”)ZC11轴力曲线图(受拉轴力曲线图(受拉“+”;受压;受压“-”)各支撑轴力比较图(受拉各支撑轴力比较图(受拉各支撑轴力比较图(受拉各支撑轴力比较图(受拉“ “+ +” ”;受压;受压;受压;受压“ “- -” ”)测试桩布置平面图测试桩布置平面图桩身钢筋应力监测桩身钢筋应力监测68#桩身基坑侧应力曲线图桩身基坑侧应力曲线图68#桩身迎土侧应力曲线图桩身迎土侧应力曲线图迎土侧钢筋应力迎土侧钢筋应力-深度曲线深度曲线 迎土侧钢筋应力迎土侧钢筋应力-深度曲线深度曲线桩后土压力监测桩后土压力监测68#桩后土压力变化曲线桩后土压力变化曲线143#桩后土压力变化曲线桩后土压力变化曲线41#桩后土压力变化曲线桩后土压力变化曲线68#桩后土压力桩后土压力-深度曲线深度曲线基坑监测最大值统计表观测项目目累累计最大量最大量预警警值容容许值备注注位移位移监测37.2mm37.2mm,(B16)32mm32mm40mm40mm预警警沉降沉降监测17.7mm17.7mm,(,(B13)32mm32mm40mm40mm正常正常测斜斜监测22.60mm22.60mm,(CX2)32mm32mm40mm40mm正常正常应力力监测最大最大压力力89.21KN,(143#) 正常正常轴力力监测最大最大1121.84,(,(ZC5)正常正常土土压力力土土压力最大力最大0.07Mpa,(143#)正常正常监测结果评价从监测各项统计数据可知,基坑变形均在允许值范围内。至基坑回填完毕,基坑支护结构和基坑周边环境均没有发生任何过大的位移和沉降。总体来讲,基坑变形在施工期间是正常稳定的,本基坑的支护设计和施工是安全合理的。南京紫峰大厦顺作法顺作法工程概况主楼地上69层;附楼地上22层;裙房地上7层。整体设置4层地下室。主楼板厚4.0m,附楼和裙楼板厚1.5m。基坑总面积约13800m2,基坑周长约470m。环境概况1. 位于南京市鼓楼广场西北西南侧为中山北路北侧为规划道路基地东侧为中央路2.周边建、构筑物北侧、西北侧建筑距离34m西南侧A2地块距离66m基地东侧偏北一幢距离11m基地东侧偏南一幢距离7m环环 境境 概概 况况3. 地铁相关构筑物基地东侧下设地铁隧道为鼓楼站地铁停车线段 施工竖井地铁风井4. 隧道结构 矿山法施工 拱部小导管劈裂注浆进行超前支护,边墙设中空锚杆 衬砌断面采用初期支护C20网喷混凝土(内埋钢架) 二次模筑C30钢筋混凝土超前支护锚杆外端距离基坑约2.0m;衬砌结构距离基坑约5.0m市 政 管 线总体设计方案“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 三道水平混凝土支撑系统 顺作施工首次采用了铣抓结合的成槽方式首次采用了铣抓结合的成槽方式支撑平面布置施工工况监测方案监测结果连续墙墙顶侧向位移连续墙墙顶竖向位移立柱沉降支撑轴力坑外地下水位邻近建筑物沉降地铁区间隧道竖向位移地铁区间隧道水平位移基坑工程得到成功实施基坑工程得到成功实施地下连续墙的侧向变形为24.5mm32.1mm;偏北一幢三层砖混结构B1(距离基坑约11m)最大沉降为18mm;偏南一幢三层砖混结构B2(距离基坑约7m)最大沉降为23mm;左线隧道最大上抬位移为8.2mm,右线隧道最大上抬位移为1.4mm;基坑施工期间整个区间隧道的水平位移不到1mm。上海长峰大酒店主楼顺作裙楼逆作法主楼顺作裙楼逆作法主体结构由一幢5层裙楼和一幢52层主楼组成,主体结构下设有3层地下室主楼开挖深度为13.7m,裙房开挖深度为12.0m,整个基坑面积约为7000m2。总体设计方案总体设计方案主楼顺作裙楼逆作的总体方案周边采用“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结合竖向三道混凝土支撑基坑监测内容围护结构平面布置及监测点布置长峰酒店深基坑施工程序连续墙测斜连续墙墙顶的沉降立柱沉降支撑轴力坑外地下水位变化周围建筑物沉降地下管线沉降延安西路高架沉降谢谢!对本讲稿中所引用到的杂志、教科书以及网上下载的资料和图片等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