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散文之部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学法提示1.鉴赏形象,理解内涵。围绕单元目标,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鉴赏过小孤山大孤山与苏轼李思训画在描绘山水形象上的异同。2.迁移运用,比较异同。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赏析哲理散文庖丁解牛、史论散文阿房宫赋,感受说理的形象生动,比较二者表现手法的异同。3.赏析鉴别,归纳方法。运用以“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方法,比较赏析人物传记类散文项羽之死和方山子传大铁椎传中艺术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总结本单元古代散文形象的鉴赏方法。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背景助读基础梳理陆游一生极力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因此几度遭到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览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写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陆游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背景助读基础梳理背景助读基础梳理背景助读基础梳理背景助读基础梳理5.明句式(1)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判断句(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介词结构后置句(3)丹藤翠蔓,罗络其上省略句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一】概括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参考答案(1)记过烽火矶所见,突出山之“怪奇”。(2)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3)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4)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目标二】赏析作品的形象,鉴赏其艺术手法1.作者笔下的小孤山、大孤山各具有怎样的特点?文中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参考答案小孤山巉然孤起,峭拔秀丽;大孤山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作者在写小孤山时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之上矣”。写大孤山则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参考答案由于景点太多,仅孤立地写出特征,可能会给人一种凌乱之感。因此,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夏晴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1.作者是怎样融情入景,显露自己心境的?参考答案(1)写峭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何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我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作者的孤傲情怀。(2)泊沙夹,游庙宇,“徙倚久之而归”:“徙倚久之”,绝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3)“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算不上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生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4)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2.阅读苏轼的李思训画,试比较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不同。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宋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参考答案不同: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代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过小孤山大孤山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巧妙组合,井然有序过小孤山大孤山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文中所涉景物繁多,但由于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笔下景物多而不乱。1.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和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长江山水图。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每课一法3.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东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一篇文章中描写的景点太多,如果仅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惑,陆游的这篇文章为我们写作类似文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美文品读素材开发虚实之间错过了。然后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当你睁开眼睛,目睹世界脱掉了精美的华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你就在这恍惚的空间里用空虚填充着现实。有这样两首词,虽然出自不同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故事。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琬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陆游更是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禄都抛置于九霄云外。那年,陆游二十岁,在邻里亲朋的羡慕与道贺声中,一对青梅竹马的有情人结为伉俪。两人“琴瑟甚和”,每日里诗词唱和。美文品读素材开发陆游的母亲对唐琬百般挑剔,担心她影响儿子进取功名,要陆游休掉唐琬。“百善孝为先”,在选择做孝子还是捍卫爱情的十字路口,陆游选择了前者,成了爱情的懦夫。他无奈写下休书。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眉间眼底、笑靥如花,多少个红袖添香夜读书的夜晚。可是幸福的时光总是太短,伤心的日子,却又那么长!陆游与唐琬虚幻般的幸福生活就这样成为过去,痛苦成为现实。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神情落寞,在一片姹紫嫣红中漫无目的地行走。忽然,他心头一颤。繁花拂柳间,那个朝思暮想的桃花面庞乍然出现在眼前。是虚幻,还是现实?陆游揉了揉眼睛。没错,是她几年来陆游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琬的思念,但在这一刻,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又不知从何说起。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唐琬双手为陆游捧上一杯黄縢酒,已是泣不成声。往日的恩爱甜蜜一幕幕涌上心头,如同钢针一样毫不留情地向两人心头扎去。满园的桃花似乎也不忍倾听这悲戚的声音,随风漫天飞舞,凄然凋落,片片飘零。虚幻的日子已别,陆游已想不起,当年写休书的笔如何提起,说再见的手又如何挥起。他就这样看着心爱的女人一步步离开了他的视线,任泪水模糊了双眼。此时,他终于明白,岁月把虚幻变成了现实,却永远改变不了真实的爱。于是沈园的墙壁上留下了这样字字血、声声泪的一首词:“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当唐琬再次来到沈园,骤然看到这首词,感叹道,痛苦的现实岂止是一个“错”字了得!“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天地之间的感情,虚虚实实,人们早已看惯,只是,虚幻何时才能成为现实?品读提示本文取材于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面对这凄惨绝美的爱情悲剧,作者从内心深处表达了关注与同情,并且将自己的思绪引向人世间的一切感情悲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迷惘与困惑,而这种迷惘与困惑的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福。美文品读素材开发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运用方向这则材料可以用在“生命的价值”“追求”“人生的坐标”“情感与理智”“责任”等话题中。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