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第一节 城市化(urbanization)定义一、城市化的不同解释 在各种各样城市化的定义中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因为这一定义包含了人口集中或迁移过程中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以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指标,所以被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城市化除了包括人口转换和集中的过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过程,各个学科给予了不同的解释:1、人类学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乡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2、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流动,即资本流,劳力流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注重世界经济体系内一国一地区的城市化问题。3、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其研究具有综合性。 综合上述,城市化这一词有4个含义:a.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b.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c.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d.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 城市化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也就是说可能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称之为假城市化。 第三种是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也称为逆城市化。 第三种情形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厌恶城市环境,追求较宽裕的活动空间,新鲜空气;由于交通信息发达,人口和工业、商业事务等活动纷纷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 在我国经济发达农村,目前的情形是乡村城镇化,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生活方式也已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向农村中的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1)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城市是人类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期,而这一前提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前提:第一产业生产力是否有余力; 第二前提: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即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动力结构是探讨城市化机制的核心课题。关于这一课题,各学科的专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了经济原因外,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也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问题的空间性,从地域秩序入手。现在转向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化与城市化 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按照韦伯的观点,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斯科特则从劳动过程的角度探讨了相关问题,提出了竖向结合和竖向分离的企业发展过程。 5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在发达国家不断减轻,但从世界范围看,工业对于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 日本地理学家国松久弥认为,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以1981年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为例,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此表,我们还可以得到那些结论呢? 国家类型 国家数 加权人均GNP (美元/人) 加权平均城市化水平 (%)低收入国家 33 260 17中等收入国家 63 1400 45高收入石油出口国 4 12630 66市场经济工业国 19 10320 78非市场经济工业国 6 4640 62世界平均 125 2340 41三、城乡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推拉因模式 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人口迁移的系统分析模式 1970年,由马卜贡杰提出。该模式认为,城乡 人口迁移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农村和城市的控制性次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技能,他们是控制移民数量的机制。 农村控制性次系统主要通过农村各种组织机构、家庭和家族等来实现。 城市控制性系统主要通过寻找住房和职业的难易来实现。 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表现在三个方面: a.背井离乡的农民进城生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重新学习求职之道、社会规范,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b.城市自身需要调节,多建房屋和创造就业机会,以便扩大人口容量,应付新来的居民。 c.农村也需要调节,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或改变产业结构,以适应失去劳动力的新情况。 环境(经济情况,如工资、物价、工商业发展)城市人环 境(社会发展、教育、卫生)城市调节技能环境(科技、运输、通讯)正反馈渠道城市控制性系统城市次系统移民渠道负反馈准移民乡村控制性次系统乡村调节机能环境(政府政策,如农业政策、市场组织、人口移动政策) (马卜贡杰模式: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城乡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四、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哈唯、美国的卡斯特尔斯。 哈唯等人认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研究应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化的本质及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的根源。他提出了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而这一分析进一步拓宽了城市化的研究领域。随着新的理论及城市建成环境等概念,以及衡量城市建成环境动态变化的多项指标的提出,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其他转换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与传统理论和人口指标分析城市化相比,新的理论和指标有以下一些特点: (1)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其结构的分析; (2)周期性特点; (3)若干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当前正处在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阶段;第三节 城市化的类型和测度一、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的向外推进。 飞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成,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推进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这是分析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时提出的一种观点,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前者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后者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二、城镇化的指标和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 这个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不过,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a.城市定义的不同;b.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c.只反映人口特征,不反映城市化的其它性质;d.只反映相对规模,不反映总体规模。 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主要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2、复合指标法 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然而,指标多必然与具体地域结合紧,针对性强,通用性差。 第四节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 城市化的推进过程是按照以下两种方式反映在地表上: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数目的增多。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 这里的城心不是指城市平面的几何中心,而是城市中商业服务也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实际上的城市中心区。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 中间市区指的是夹在城心地区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 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 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 工业的扩展带动城市的扩展,是城市化的传统推进方式。到了现代,城市工业在扩展方式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也值得大家关注。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通常,住宅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最大,在城市向外围的扩展中,住宅扩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郊区的城市化 1、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高度化; “配第克拉克”定律 3、城市网络化; 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