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方寸之間reference:sealbank presented by I-Chin 2019/03 真微書屋篆刻印學網篆刻簡介篆刻,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寫後再徒手鐫刻,故稱篆刻。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深具創作性,所以篆刻也可以簡單的定義為一種藝術性的印章。篆刻簡介以文字為主要表現題材者,大致又可分為官印、私印及閒章三類。 官印主要以官職名稱來區別官階及代表身分;私印除了以個人姓名為主外,能代表個人的齋館印或收藏印也是屬於私印的範疇;閒章主要以詩詞文句為主要題材。以圖形為題材者,稱之為肖形印。 篆刻工具篆刻工具篆刻的主要工具為篆刻刀與印石,而在上墨於印石上的輔助工具有水砂紙、筆墨硯、轉印紙,在刻印過程時的輔助工具有印床、印刷,在拓印過程的輔助工具則有印矩、硃砂印泥、印箋紙、印箸、印墊等。篆刻工具篆刻工具水砂紙粗細各一張,主要用途在將印石磨平及磨細,以方水砂紙粗細各一張,主要用途在將印石磨平及磨細,以方便印章的鐫刻及鈐蓋运用。粗砂紙為便印章的鐫刻及鈐蓋运用。粗砂紙為#100#100號砂紙,適用於號砂紙,適用於將印面磨平或將舊刻殘留印面磨去;細砂紙為約將印面磨平或將舊刻殘留印面磨去;細砂紙為約#600#600號砂號砂紙,適用於印面的磨細。磨時,應先粗後細,通常乾磨即紙,適用於印面的磨細。磨時,應先粗後細,通常乾磨即可,亦可在水龍頭下加水來磨。可,亦可在水龍頭下加水來磨。轉印紙主要在將正寫的印稿反拓轉印到印石上。轉印紙主要在將正寫的印稿反拓轉印到印石上。印墊一個,主要為鈐印的輔助工具,鈐印時墊於印箋紙下印墊一個,主要為鈐印的輔助工具,鈐印時墊於印箋紙下运用。不宜太硬或太軟,普通取透明塑膠桌墊用之。运用。不宜太硬或太軟,普通取透明塑膠桌墊用之。印床主要係將印石固定,方便鐫刻,亦較有平安性。印床主要係將印石固定,方便鐫刻,亦較有平安性。 朱文 白文朱文指鐫刻成凸狀的印章朱文指鐫刻成凸狀的印章文字,故也稱為陽文文字,故也稱為陽文或陽刻。用陽刻印章或陽刻。用陽刻印章鈐蓋出的印文為白底朱字,鈐蓋出的印文為白底朱字,故稱之為朱文。故稱之為朱文。白文指鐫刻成凹狀的印章白文指鐫刻成凹狀的印章文字,故也稱為陰文文字,故也稱為陰文或陰刻。用陰刻印章或陰刻。用陰刻印章鈐蓋出的印文為朱底白字,鈐蓋出的印文為朱底白字,故稱之為白文。故稱之為白文。 篆刻步驟 古人云: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仔細拾掇三部曲,恰好道盡了篆刻過程的三要領。篆刻的開始,寫好印稿並正確地轉寫上石,做好篆刻的準備任务,即所謂的小心落墨;印章的墨稿寫定後,落刀篆刻時要講究穩當、準確,否則一有遲疑,線條便呈板滯而失神韻,此即所謂的大膽奏刀;大膽奏刀後,線條韻味的詮釋,大致可以達就,而在線條的頭尾處、或線條與線條間的承轉與搭接處,往往會有忽略或不週全之處,此時即要明察秋毫的去拾掇、潤飾一番,這便是所謂的仔細拾掇。篆刻步驟 磨平印石 設計印稿 摹寫印稿 補描印稿 奏刀刻印 鈐印比對 仔細拾掇 鈐印法 濡朱上石就是沾印泥的動作,首先一手扶住印缸一手濡朱上石就是沾印泥的動作,首先一手扶住印缸一手握石,以石就泥,將印輪流輕打在半球狀印泥的周围,讓握石,以石就泥,將印輪流輕打在半球狀印泥的周围,讓印泥只沾在印面上,而儘量減少印泥積留在字縫中,這樣印泥只沾在印面上,而儘量減少印泥積留在字縫中,這樣除了可以節省印泥外,亦可防止沾泥過多而導致印拓模糊。除了可以節省印泥外,亦可防止沾泥過多而導致印拓模糊。沾印泥時宜輕拍而多次,通常打上二十次也不為過,不過沾印泥時宜輕拍而多次,通常打上二十次也不為過,不過也要看印泥新舊及乾濕的狀況而定,愈乾的印泥則需多打也要看印泥新舊及乾濕的狀況而定,愈乾的印泥則需多打上幾次,方能濡朱均勻,也才干鈐蓋出明晰的印拓。上幾次,方能濡朱均勻,也才干鈐蓋出明晰的印拓。先置印箋紙於印墊上,再將濡朱完畢的印石鈐蓋於印箋紙先置印箋紙於印墊上,再將濡朱完畢的印石鈐蓋於印箋紙上的適當位置,再以雙手用力壓按印石,並略加重施力於上的適當位置,再以雙手用力壓按印石,並略加重施力於印石周围一番,然後以雙指按住印石前後端的印箋紙,再印石周围一番,然後以雙指按住印石前後端的印箋紙,再將印石渐渐離紙拿起即成。印石在鈐蓋或拿起時,都要留將印石渐渐離紙拿起即成。印石在鈐蓋或拿起時,都要留意位置的準確,以防止印石偏移而呵斥印拓模糊。意位置的準確,以防止印石偏移而呵斥印拓模糊。印文兴趣印文兴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