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词义 第一节 概论一、 词义和词义学 所谓词义,就是语言中词所表示的意义,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同了解的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或关系。 词义通常是(通过某种语言的手段)概念的体现,但词义并不等同于概念。词义同时带有反映某些伴随观念的补充特点(如民族的、社会的特点)以及某种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词义是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范畴,而概念一般说来是各民族共通的逻辑范畴。 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之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英国著名汉学家老翟理斯(HerbertAGrles 18451 935):Tell them,“an racy heart in vase of jade” 研究词语意义的一门学科叫“词义学”,也叫“语义学” 。二、字和词的关系 字不等于词。 字,就是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 古汉语中,单音词占大多数,反过来说,一个字可以同时是几个词(一字多词)。第二节 古今词义异同的几 种情况 语言的变化:语音,词汇,语法。 词汇的变化:内容方面旧词的消亡, 新词的产生,词的意义的变化。 形式方面单音词向双 音词(及多音词)发展。 另一方面,语言具有继承性,有相对稳定性。一、古今词义相同 指基本词汇相同。以名词为例:(1) 表示自然现象:风、雨、雷、电、霜、 雪(2) 表示家畜:牛、羊、马、鸡(3) 表示季节时令:春、夏、秋、冬、年、月、日(4) 表示方位:东、南、西、北、上、下 以上反映了语言的稳固性、继承性。二、古有今无及古无今有的词(1) 古有今无:胹、腨,肠僻(2) 古无今有:氢、氧,原子、彩电(3) 对同一事物、同一动作用不同的词 来表示: 食吃;饮喝;弈下棋; 肩舆轿子。三、古今词义不同(1) 完全不同: 该:“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叔:“九月叔苴。(2) 有同有异 爱:“齐国虽偏小,吾何爱一牛?” 古今词义不同的表现:1 词的基本意义不同:如走、兵。2 词的意义范围不同:如响、臭。3 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如爪牙、氛。4 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如祝、恨。 除了单音词,还要注意双音词的同形异义现象: “以卑鄙管窥之见,而自称神良,其差误殆有甚焉。” (程国彭医学心悟)第三节 词义演变的规律 一、词义的扩大 概念外延的扩大,即缩小特征,扩大应用 范围。如: 江、河、眼、呜、雌雄。 脸:面上搽胭脂的地方。集韵:“脸,颊也。”韵会:“脸,目下颊上也。” 北宋晏殊:“芳莲九蕊开新艳,轻红浅白匀双脸。” 晏几道:“轻匀两脸花,淡扫双眉柳。” 洗,古代专指洗足。洗头日沐,洗手日盥。 二、词义的缩小 概念外延的缩小,即扩大特征,缩小应用范围。如: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谷(百谷之总名)、祥(古通指吉凶) 虫,大戴礼曾天子圆:“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三、词义的转移 一个词的意义,从甲义转变为乙义,既不是词义的扩大,也不是词义的缩小,而是概念内涵不同。 如:脚、去、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偷。 词义的转移不一定是新旧的代替,有时新旧两种意义是同时存在。 如:诛、赏。第四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也即最早的意义。 引申义:从词的本义引申出来,或者说发展出来的意义。一、分析本义的方法 单音词:据形析义。(形:指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形体构造。) 例见教材第202页:又、斤、秉、分、瘖、张、息、奪。义。三、引申的方式 1.辐射式 本义向不同方向直接引申,如同太阳向四周辐射光线一样,称辐射式引申。 2.链条式 本义向一个方向展转引申,如同链条般地延伸,称为链条式引申。 3.综合式 在词语运动形式中,单纯的辐射式和单纯的链条式比较少见,较多出现的是辐射、链条二式兼有的综合式。 四、引申的规律 1.由具体义到抽象义 例:道说文:“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华佗传:“向来道边有卖饼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2.由特定义到一般义 例:褊说文:“褊,衣小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小之称。” 丹溪翁传:“罗名知悌得今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 例:硕说文:“硕,头大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大之称。释诂、毛传皆曰:硕,大也” 逊志斋集原医:“古人之多硕大敦原,寿命百岁。” 3.由实词义到虚词义 例:和说文:“和,相应也。” 病家两要说:“阳春白雪,和者为谁?” 扁鹊仓公列传:“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例见讲义第7页“道、褊、硕、和”。有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