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34页
第2页 / 共134页
第3页 / 共134页
第4页 / 共134页
第5页 / 共134页
第6页 / 共134页
第7页 / 共134页
第8页 / 共134页
第9页 / 共134页
第10页 / 共134页
亲,该文档总共1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医传染病学中西医传染病学主讲人:北京大学主讲人:北京大学 张老师张老师一、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如胃酸所清除霍乱弧菌、抗体等。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引起组织损伤,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特征:(最常见、引起免疫应答、无损伤)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答案:B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10年,血化验:HBsAg(+)、HBeAg(+)、抗-HBcIgG(+)。其12岁女儿体检时血清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女儿属于A.隐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毒携带状态E.垂直感染答案:A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A.A.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B.B.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C.C.隐性感染隐性感染D.D.显性感染显性感染E.E.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答案:答案:C C3.显性感染(发生最低最低、引起免疫应答和病理改变)病原体导致组织损伤,引起临床表现。注意: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在感染过程的在感染过程的5 5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现是A.A.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B.B.隐性感染隐性感染C.C.显性感染显性感染D.D.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E.E.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答案:答案:C C4.病原携带者(无症状却持续排出病原体、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未能清除、可致显性感染、不排病原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显性感染。显著区别:病原携带者有传染性。传染病流行过程中3个基本条件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常考):空气、食物、接触、虫媒、血液、母婴传播。3.易感人群: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A.A.微生物,宿主,媒介微生物,宿主,媒介B.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C.C.病原体,环境,宿主病原体,环境,宿主D.D.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E.E.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答案:答案:B B传播途径:虫媒传播:病原体感染虫媒后经其叮咬人体而进入人体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血液传播:人被病原体污染血制品而被感染:有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等。食物传播:甲肝、戊肝等。食物传播:甲肝、戊肝等。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传染病叫性病,:性接触传播传染病叫性病,如淋病、尖锐湿疣、梅毒等。如淋病、尖锐湿疣、梅毒等。母婴传播母婴传播 :病原体从母体血液内经胎:病原体从母体血液内经胎盘感染宫内胎儿或于围生期感染胎儿。盘感染宫内胎儿或于围生期感染胎儿。有有乙肝、艾滋、梅毒、乙肝、艾滋、梅毒、疟疾疟疾等。等。 甲肝:粪口 乙肝:血 丙肝:血 丁肝:伴随乙肝 戊肝:粪口 (如何记忆:两头都是粪、口传播,中间是血液传播)A.消化道传播B.输血传播C.虫媒传播D.呼吸道传播E.直接接触传播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B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C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 A.甲型病毒性肝炎 B.艾滋病 C.流行性乙型脑炎 D.丙肝 E.狂犬病答案:B解析:母婴传播:病原体从母体血液内经胎盘感染宫内胎儿或于围生期感染胎儿。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艾滋病、疟疾、梅毒等。爱缉毒de勇敢者传染病主要预防方法 1.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甲类:城镇在6小时之内上报,而农村最迟在12小时之内上报。乙类:要在12小时之内上报。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属DNA病毒。Dane颗粒呈球形,具有双层衣壳。病毒的外衣壳,HBV的表面原(HBsAg)即镶嵌于包膜的脂质双层中。核心部分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答案:BDane颗粒是A.丁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丙型肝炎病毒答案:B乙肝:Dane颗粒由外至里Ag依次为:HBsAg 抗HBs保护性抗体HBcAg:仅存在于胞核 抗HBcHBeAg:分泌血清中 抗HBe(1)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本身无传染性,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故HBsAg也是传染性的一个标志。曾称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抗一HBs开始出现,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A.抗HBsB.抗HBcIgMC.抗HBcIgGD.抗HBeE.抗前S答案:A男性,男性,3535岁,体检发现岁,体检发现HbsAgHbsAg(- -),),HbsAbHbsAb(+ +),),ALT15U/LALT15U/L,最可能情况:,最可能情况:A. A. 病原携带状态病原携带状态B. B. 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C. C.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D. D.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清除E. E. 显性感染显性感染答案答案 D D(2)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系统: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胞核内,血中无游离的HBcAg,经处理后才可检测到,是病毒复制的标记。 血清中常规检测不到的HBV标志物是 AHBsAg BHBeAg C. HBcAg D抗-HBe E抗-HBc答案:C(3)e抗原与e抗体系统:HBeAg是HBV活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记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标记。(4)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最直接、特异和灵灵敏的指标。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A.表面抗原(HBsAg)B.表面抗体(抗-HBs)C.e抗原(HBeAg)D.e抗体(抗-HBe)E.核心抗体(抗-HBc) 答案:C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 IgM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 IgG先看澳抗:HBsAg传染性标志再看e抗原和e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是病毒感染的直接指征,持续阳性表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停止。抗HBcIgM新近感染或持续复制的标志,而抗HBcIgG只说明以往有过感染传染源: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临床上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丙型肝炎:急性丙肝患者中50以上转为慢性。故慢性丙肝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戊型肝炎:普遍易感。戊型肝炎:普遍易感。儿童儿童感染多表现感染多表现为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成人则多表现为显性感染。成人则多表现为显性感染。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甲型肝炎病程中,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A.潜伏期潜伏期B.黄疸前期黄疸前期C.黄疸期黄疸期D.恢复期恢复期E.慢性期慢性期答案:答案:B儿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现为儿童感染戊肝病毒后,常表现为A.显性感染显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隐性感染D.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E.病毒清除病毒清除答案:答案:C传播途径(1)甲型肝炎:粪-口途径。(2)乙型肝炎:体液传播(血液和精液-主要)、生活中密切接触、母婴传播。(3)丙型肝炎:乙肝类似(4)戊型肝炎:粪-口传播。临床表现1.潜伏期:2.急性黄疸型肝炎(1)黄疸前期:发热、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2)黄疸期:黄染,且逐日加深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加重,持续2-6周。(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好转。女,40岁,既往健康。5天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恶心、食欲不振伴尿黄,明显乏力。实验室检查:ALT 740 uL,TBil 58molL。该患者诊断应考虑为A淤胆型肝炎B急性黄疸型肝炎C. 急性重型肝炎D亚急性重型肝炎E.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答案:B3.慢性肝炎 见于乙、丙、丁三型病史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三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诊断。4.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起病14天以内出现肝衰竭、肝性脑病。 亚急性重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PTA)40%,是判断预后的指标。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亚急性重型肝炎。男,45岁,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经治疗无效,症状明显加重,诊断重型肝炎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A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 C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D血白细胞升高 E血小板降低答案:C男性,男性,4444岁,发现岁,发现HBsAgHBsAg阳性阳性9 9年,年,ALTALT时有增高(时有增高(慢性肝炎基础)。近慢性肝炎基础)。近3 3周来食欲下降,尿黄,明显周来食欲下降,尿黄,明显乏力,齿龈出血,近乏力,齿龈出血,近2 2周尿少。查体:神清,扑翼周尿少。查体:神清,扑翼样震颤样震颤(+)(+),化验:,化验:ALT 176 UALT 176 UL L,TBIL 432 TBIL 432 molmolL L,PT 38PT 38秒秒( (对照对照1313秒秒) ),该患者应诊断为,该患者应诊断为A.A.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B.B.病毒性肝炎乙型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乙型亚急性重型C.C.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D.D.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E.E.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答案:答案:A A诊断(1)甲型肝炎:(急性)血清中检出抗一HAV (IgM,或急性期抗一HAV IgG阴性,恢复期转阳者);或粪便中分离出HAV者,均可诊断为甲型肝炎。(2)乙型肝炎:血清中HBsAg、HBeAg、HBV DNA或抗一HBc IgM当中有一项阳性时,可确诊为乙型肝炎。10岁男孩,近8天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尿色黄来院就诊。病前两周曾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支。检查:巩膜黄染,肝肋下3 cm、脾未触及,化验:ALT 500 U,胆红素855 mol/L,抗HAV-IgM(+),抗HAV-IgG(+),HBsAg(+),HBeAg(+),抗HBc-IgM(+),应诊断为A.急性甲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B.急性乙型肝炎,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C.急性甲型肝炎、乙型肝炎D.被动获得甲肝抗体,急性甲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E.被动获得甲肝抗体,急性乙型肝炎答案:C解析:抗HAV-IgM(+)仅在急性感染时出现,而HBsAg(+),HBeAg(+),抗HBc-IgM(+)也提示同时感染了乙型肝炎。故选C。男,20岁,在一次体检中发现HBsAg阳性,当时无自觉症状及体征,肝功能正常(携带者)。次年5月因突然恶心、厌食、尿黄而入院。化验:ALT 500U,血清总胆红素85molL,抗-HAVIgM(+)(甲肝)。该患者的诊断可能为A.乙型肝炎,慢性迁延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慢性活动型,既往感染过甲型肝炎C.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D.急性乙型肝炎,合并甲型肝炎E.急性黄疸型肝炎,甲、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答案:C解析: 在一次体检中发现HBsAg阳性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突然乏力、恶心、厌食、尿黄,化验:ALT 500 U,血清总胆红素85 molL,抗HAVIgM(+)提示为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治疗:(助理不要求) 干扰素:用干扰素。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扰素治疗指征:(了解)HBV有活动性复制;肝炎处于活动期;HBV DNA血浓度低;抗一HBc IgM阳性。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就是打预防针(疫苗)。 (2)被动免疫:在暴露于病毒之前或在潜伏期的最初两周内,肌肉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就是一个紧急预防。高效价HBVIgG(HBIG)-抗体。某护士在给一位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注射时,不慎被病人用过的针头刺伤手指。为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首先采取的措施是A.注射抗生素B.注射丙种球蛋白C.注射乙型肝炎疫苗D.注射HBIGE.注射-干扰素答案:D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一)病原学:汉坦病毒,RNA病毒(二)流行病学:宿主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类,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等。人不是。临床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1、发热期:起病急骤。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毛细血管损害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等部位潮红(三红),重者呈酒醉貌。2、低血压休克期:失血浆性。 3、少尿期:肾功能损害。4、多尿期5、恢复期 女,19岁,在水利工地上突起发热,伴头痛,眼眶痛,腰痛。胸背部见条索点状瘀点。前一日24小时尿量340ml,该病最可能诊断A.败血症 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流行性出血热D.钩体病E.急性肾小球肾炎答案:C解析:患者有发热、三痛,热退后出现低血压,出血点,是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故选C 某患者三天来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四肢酸痛,腰痛。体检:球结膜充血,无水肿,咽充血,腋下可见点状抓痕样出血点,肝脾未及。血常规检查:WBC 12109L,N 72,L 28。首先考虑诊断 A.钩端螺旋体病 B.败血症C.流行性出血热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结核性脑膜炎答案:C治疗:(助理不要求)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极补充血容量,注意酸中毒的纠正和改善微循环功能,包括血管活性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男,23岁,农民,11月份因发热、头痈、呕吐3天入院。体检:面颈部潮红,双腋下少许出血点。尿常规:蛋白(+),红细胞3-10个HP。血常规:WBC 230109L,异型淋巴细胞10,PLT 48109L。该患者的诊断可能为A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斑疹伤寒 C流行性出血热 D钩端螺旋体病E败血症该患者住院二天后,热退但症状明显加重,出血点增加,四肢厥冷,脉搏细弱,BP8060mmHg,此时对该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以A扩容为主 B应用血管活性药C应用抗生素为主D纠正酸中毒为主E应用止血药物为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下列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B.血管套形成C.软化灶D.蛛网膜下腔有脓性渗出物E.胶质细胞增生答案:D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 传播源:猪 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乙脑病毒携带者C乙脑患者D. 蚊虫E.野鼠答案:A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B.输血传播C.虫媒传播D.呼吸道传播E.直接接触传播答案:C 解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我国,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 高热+意识障碍+夏秋季发病=乙脑 特异性IgM:3-4天出现,早期诊断 治疗:对症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检查是A.补体结合试验B.血凝抑制试验C.中和试验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E.病毒分离答案:DHTLV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与白血病相关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潜伏感染)HPV人乳头瘤病毒A.EBVB.HTLVC.HBVD.VZVE.HPV与白血病有关的病毒是:B可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D伤寒伤寒(助理不要求)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为主要病变。伤寒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最具特征性。病程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溃疡呈长椭圆形与肠的长轴平行 结核溃疡特点:与肠道长轴垂直。TB中的T是一横一竖相垂直伤寒溃疡特点:与肠道长轴平行。伤、寒的孕母一样 可以理解为平行伤寒患者最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部位是在 A.回肠末端 B.升结肠 C.乙状结肠 D.肝、脾 E.心、脑答案:A重要临床表现:斑丘疹(玫瑰疹)稽留热:T保持在39到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相对缓慢:高热患者,其脉搏的加快与体温升高的程度不呈比例。表情淡漠、肝脾肿大、白细胞少男性,5岁,持续发热15天,体温3939.5(稽留热),伴腹泻每日35次。体检:神萎,心率72次分(相对缓脉),肝右肋下2 cm,脾肋下1.5 cm(肝脾大),血常规检查:WBC 30109L,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嗜酸粒细胞0,ALT 200UL,血清抗-HBs阳性。最可能诊断A. 急性乙型肝炎B.伤寒C.钩端螺旋体病D.急性血吸虫病 E.急性细菌性痢疾答案:B解析:稽留热,相对缓脉,肝脾肿大,血白细胞低均是伤寒的特点。一伤寒患者经治疗后体温渐降,但未降至正常,后体温再次升高,血培养阳性,属于A.复发 B.再燃C.重复感染D.混合感染E.再感染答案:B解析:伤寒复发:恢复期体温正常后1525天症状重现。(潜伏于胆囊、骨髓中的伤寒杆菌再次繁殖)。伤寒再燃:缓解期当体温呈波动下降时,体温又上升持续5-7天后热退。快熄灭了再次点火血象、培养及肥达试验在伤寒诊断中的意义1.血常规检查:一般来说,细菌感染的病,白细胞都是升高的,但是伤寒病人,白细胞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2.确诊伤寒用 血培养:最常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80一90) 肥达试验:辅助诊断。自病程第2周始方逐渐增加) O抗体、H抗体21岁,男性,持续发热,腹泻一周,23次日,便中有粘液,右下腹隐痛,伴食欲不振。体:T 39,肝肋下2cm脾肋下1cm,血WBC 2.9109L,N 0.80,L 0.20,粪便常规WBC(+),RBC少许,未见虫卵,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此阶段该病例确诊最关键的检查为A.骨髓穿刺常规检查B.血培养致病C.肥达反应D.粪便检查阿米巴原虫E.粪便细菌培养答案:B解析:被病人考虑为伤寒,病程1周时血培养阳性率可达90%,而血清中各种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自病程第2周始方逐渐增加,故此阶段应选B。患者张某疑似伤寒入院,两次取血做肥达反应的结果如下:入院后第四天结果,TH180,TO180,TA、TB、TC 1:40;入院后第十二天,TH、TO 1320(4倍),TA、TB、TC 140,可诊断为A.伤寒B.甲型副伤寒C.乙型副伤寒D.沙门菌早期感染E.回忆反应答案:A外斐反应:某些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试验,为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该试验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的变形杆菌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进行凝集反应,若凝集效价40,结合临床可考虑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OX19()、OX2()、OXk()。传播途径:流行性人虱,地方性鼠蚤男,22岁,民工,近4天来发热、头晕、头痛、食欲减退。体检皮肤有少量散在淡红色斑丘疹,脾于侧位肋下1cm。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本例的诊断为A.伤寒 B.地方性斑疹伤寒C. 感冒 D.流行性出血热 E.猩红热答案:B解析:据外裴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阳性可初步诊断斑疹伤寒,因该患者斑丘疹较少,故考虑地方性斑疹伤寒。伤寒 主要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中毒性肝炎 病原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女性,30岁,持续发热10天,体温呈稽留热。体检:T39.5,心率76次分,脉率70次/分,肝肋下1.5 cm,脾肋下2cm,WBC 14109L,N 040,L 060,肥达反应O 180(+),H 1160(+),ALT 180 UL,总胆红素22.2molL,HBsAg阴性。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黄疸性肝炎 B.钩端螺旋体病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D.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E.伤寒答案:C解析:患者为典型伤寒症状,于病程第1周后出现肝功异常,且HBsAg(-),排除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类型乙肝,因此考虑存在中毒性肝炎。病人治疗的首选方案是A.卧床休息,保肝治疗B.卧床休息避免用肝损伤药物,戒酒C.用激素退热,减轻中毒症状D.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病原治疗E.用干扰素治疗答案:D解析:喹诺酮类药物为伤寒首选药物。该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是A.心包炎B.急性胆囊炎C.肠出血、肠穿孔D.支气管肺炎E.肝昏迷答案:C(2004)解析:A、B、D、E均非伤寒并发症。女性,30岁,持续发热10天,体温呈稽留热。体检:反应淡漠,体温39.5,心率76次分,脉率70次/分,肝肋下1.5 cm,脾肋下2 cm,WBC 1.4109L,肥达反应(+),ALT 180 UL,总胆红素222 molL,HBsAg阴性。1、最可能A.急性黄疸性肝炎B.钩端螺旋体病C.伤寒合并中毒性肝炎D.病毒性肝炎合并胆道感染E.伤寒答案:C解析:患者为典型伤寒症状,于病程第1周后出现肝功异常,且HBsAg(-),排除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类型乙肝,因此考虑存在中毒性肝炎。2、为确定诊断应进行检查的项目是A.血培养B.甲肝病毒抗体C.戊肝病毒抗体D.丙肝病毒抗体E.粪便培养答案:AA.玫瑰疹B.皮肤瘀点、瘀斑C.淋巴结肿大D.关节痛E.少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有B伤寒病可有 AA蚊 B人虱C鼠蚤D恙螨E蜱登革热乙脑的传播媒介是 A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C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B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痢疾杆菌为本病病原体。我国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菌群,痢疾杆菌产生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痢疾杆菌侵入消化道,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黏膜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特异性的表现:溃疡表浅呈地图状。 主要病变部位:乙状结肠和直肠。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A.福氏痢疾杆菌B.宋内氏痢疾杆菌C.鲍氏痢疾杆菌D.舒氏痢疾杆菌E.志贺氏痢疾杆菌答案:A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A.回肠末端B.直肠与乙状结肠C.升结肠D.降结肠E.整个结肠答案:B男性,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 1520个HP,RBC 510个/HP1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理为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答案:B2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A.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B.发生肠出血C.转为慢性菌痢D.发生癌变E.合并败血症答案:C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为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A.溃疡呈环形与肠的长轴垂直B.溃疡呈长椭圆形与肠的长轴平行C.溃疡呈烧瓶状口小底大D.溃疡边缘呈堤状隆起E.溃疡表浅呈地图状肠伤寒的肠溃疡特征 B细菌性痢疾的肠溃疡特征 E(一)急性菌痢1.普通型:起病急,大便每日lO多次至数10次,量少,开始为稀便,迅速可转变为粘液脓血便,(便次多、量少、粘液脓血便)有左下腹压痛。2.中毒型:儿童多。起病急,病势凶,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严重毒血症症状,可有精神萎靡、嗜睡、昏迷及抽搐,故以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肠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及腹泻症状。(二)慢性迁延型菌痢:急性迁延超过2个月。5岁男孩,发热1天,腹泻67次,为黏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病前吃过未洗黄瓜,大便常规检查:黏液便,诊断为菌疾。其类型属于A.普通型B.轻型C.重型D.中毒型E.慢性型答案:A5岁男孩,高热1天,腹泻67次,为粘液性脓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反复惊厥,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病前吃过未洗的黄瓜,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其临床类型属于A.普通型B.轻型C.重型D.中毒型E.慢性型答案:D3岁患儿,高热10小时,伴头痛,频繁呕吐,腹泻3次为稀水样便。查:T39,BP 5030mmHg,精神萎靡,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瘀斑,心肺未见异常。CSF检查:细胞数15000106L,蛋白微量,葡萄糖22mmolL,该患儿可能的诊断是A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流行性乙型脑炎 D中毒型细菌性痢疾E、化脓性脑膜炎答案:D男,40岁,4个月前发热、腹痛、腹泻,服药1天好转,此后腹泻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及进食生冷食物后,大便56次日,稀便有粘液,有腹痛、里急后重。体检:左下腹压痛。大便镜检WBC 2030HP、RBC 510HP,发现有结肠阿米巴滋养体(烟雾弹:右下腹痛,且较轻,无里急后重、镜检大便白细胞少量),此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菌痢 B.阿米巴痢疾C.慢性菌痢D.慢性血吸虫病E.肠结核答案:C解析:阿米巴痢疾系右下腹痛,且较轻,无里急后重、镜检大便白细胞少量,与病人不符。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应是慢性菌痢,目前合并阿米巴感染。鉴别:肠阿米巴(烧瓶里装果酱)、镜下阿米巴滋养体治疗:喹诺酮,注意扩容休克喹诺酮:孕妇婴幼儿禁用;氨基糖甙类:孕妇婴幼儿肾功能不全禁用;氯霉素:再障男性,12岁,昨晚进食海鲜,今晨开始畏寒、发热、腹痛,以左下腹甚,腹泻伴明显里急后重,大便8次,初为稀便,继之为粘液脓血便1、此病例的诊断为A.急性细菌性痢疾轻型B.急性细菌性痢疾普通型C.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D.慢性迁延性细菌性痢疾E.急性胃肠炎2、对该病例首先采用的抗菌药物是A.四环素B.喹诺酮类C.氯霉素D.庆大霉素E.呋喃唑酮答案:B 霍霍 乱乱 主要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即为霍乱毒素(外毒素) 传播途径:水的作用最突出。 病理生理:霍乱的剧烈吐泻引起大量水分及电解质丢失(电解质紊乱和低钾综合征、碱性物质丢失代酸)。 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A.霍乱肠毒素B.霍乱内毒素C.腺苷酸环化酶D.透明质酸酶E.蛋白水解酶答案:A 临床特点:1.剧烈腹泻,接着呕吐(顺序);2.水样大便(米泔水样,与菌痢鉴别)机关枪;3. 腓肠肌痉挛(低钠血症) 主要是大便检查(可见呈穿梭状快速运动的细菌为动力试验阳性 )除哪项外均是霍乱患者泻吐期临床特点A.多数以剧烈腹泻开始,继以呕吐B.多数腹泻伴有里急后重C.大便每日数次至10数次或无法计数D.粪便以黄水便或清水便为多E.粪便有鱼腥味,镜检无脓细胞答案:B典型霍乱患者,发病后最先出现的常见症状是A.畏寒、发热B.声音嘶哑C.剧烈腹泻,继之呕吐D.腹部绞痛E.腓肠肌痉挛答案:C 诊断 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霍乱:凡有吐泻症状,粪便培养有霍乱弧菌生长者;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症状,但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生长者,经血清抗体测定效价呈4倍增长,亦可确诊为霍乱;在流行病学调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d内,有腹泻症状者及接触史,可诊断为轻型霍乱。男,28岁,昨晚进食海蟹一只,晨起腹泻稀水便,10小时内排便20余次,量多。水样,无臭味,中午呕吐34次,初起水样,后为米泔水样,发病后无排尿,就诊时呈重度脱水征,神志淡漠,BP8050 mmHg,下列检查均有助于诊断除了A.血培养B.血清凝集试验C.大便悬滴镜检D.大便碱性蛋白胨增菌培养E.大便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答案:A解析:米泔水样便为霍乱特点。霍乱弧菌不直接侵犯入血,而是通过其肠毒素致病。故血培养无意义。男性,30岁,农民。既往体健。7月2日来诊,腹泻2天,为水样便带少量粘液,量多,日十余次,相继呕吐数次。无发热、无腹痛。腓肠肌痉挛。体检:体温36.8,神志清,皮肤弹性差,脉细速,血压7030 mmHg。化验:大便镜检白细胞02HP,血红蛋白160 g/L,血白细胞计数12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12,单核细胞0.10。最可能的诊断是A.菌痢 B.急性肠炎C.细菌性食物中毒 D.霍乱 E.轮状病毒感染答案:D解析:典型霍乱的临床表现病程分为三期吐泻期、脱水期、反应(恢复期),吐泻期最主要的表现为无痛性激烈腹泻,为米泔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每次便量超过1000 ml,多数伴有腓肠肌痛性痉挛,先腹泻后出现喷射性、连续性呕吐;实验室检查脱水。菌痢应有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发热;急性肠炎亦应具备发热腹痛;细菌性食物中毒除发热外亦有先呕吐后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发热,水样泻,故选D。本例治疗的关键环节是A.抗菌治疗B.抗病毒治疗C.补充液体和电解质D.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E.首选升压药,纠正低血压答案: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本菌裂解释放内毒素,为致病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流行的菌群以A群为主。典型的病理变化是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堆积。 传播途径是呼吸道(有别于乙脑)。好发于冬春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的脓液主要聚集于A.软脑膜与脑皮质之间的腔隙B.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C.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D.蛛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E.软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答案:BA.变质性炎B.浆液性炎C.纤维素性炎D.化脓性炎E.增生性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性质为D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为 A临床表现 1.上呼吸道感染期(前驱期) 2.败血症期:重要的体征是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3.脑膜炎期:在败血症的基础上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和脑膜刺激征 4.恢复期败血症(瘀点瘀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流脑普通型流脑临床特征性体征是皮肤 A. 瘀点或瘀斑B水疱C黑痂D斑丘疹E脓疡答案:A 主要病理: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 确诊依据:皮肤瘀点检菌阳性 治疗:磺胺和青霉素 颅高压(降颅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患者皮肤瘀点的主要病理基础是A.血管脆性增强B.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C.血小板减少D.小血管炎致局部坏死及栓塞E.凝血功能障碍答案:D男,4岁,8月10日以“发热、腹泻3天,抽搐、神志不清4小时”为主诉入院。查体:BP 9060mmHg,P90次分,T395,神志不清,呼之不应,双侧瞳孔不等大,颈强,心肺未见异常。化验末梢血WBC2l109/L,N90,L10。该患儿应立即给予A. 糖皮质激素B甘露醇C. 头孢菌素D哥拉灌肠E多巴胺5岁患儿,且1月15日开始发热。伴头痛、恶心、呕吐一次,次日稀便三次,精神不振,抽搐一次。体检:急性热病容,嗜睡状,颈强(+),克氏征(+),血常规检查:WBC 150109L,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白细胞数100106L,中性80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中毒性菌痢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脑炎型)C.结核性脑膜炎D.流行性乙型脑炎E.化脓性脑膜炎2该患儿住院二天后,高热不退,反复抽搐,意识不清,呼吸节律不规整,双侧瞳孔不等大,此时重要抢救措施A.立即应用脱水剂B.立即应用呼吸兴奋剂C.立即应用地米 D.立即应用退热剂E.立即应用镇静剂解析:发生了脑疝应立即脱水降颅压。病原治疗: 1.控制发作:氯喹、奎宁、青霉素、甲氟喹。对红细胞裂殖体有迅速杀灭作用。2.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磷酸伯氨喹,杀灭肝细胞内疟原虫的裂殖体和“休眠子”,防止复发的作用,能杀灭配子体,以防止其传播。3.预防:乙胺嘧啶。杀灭各种疟原虫的裂殖体,为较好的预防药物。艾滋病艾滋病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性接触(主要)、注射途径、母婴传播 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HIV进入人体后其外膜蛋白(gp120)与CD4T淋巴细胞膜融合HIV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损害主要侵犯的细胞是ACD4+T淋巴细胞BCD8+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NK细胞 E浆细胞HIV与感染细胞膜上CD4分子结合的病毒刺突是A.gp120 B.gp41 C.P24D.P17 E.gp160答案:A解析:当HIV感染CD4+T细胞时,其包膜糖蛋白gp120先与CD4分子结合,然后再与辅助受体结合后,促进病毒包膜和细胞膜的融合,使HIV进入细胞。公理:病毒特性,善于伪装,尤其HIV化妆成120急救人员进入CD4+T细胞。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是A.甲型病毒性肝炎B.艾滋病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D.霍乱E.细菌性痢疾答案:B艾滋病期5种表现:(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不适、盗汗。 (2)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等。(3)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CMV、肺孢子虫、弓形虫)。(4)免疫缺陷而继发肿瘤:如卡波西肉瘤等。(5)免疫缺陷继发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男,40岁,因反复机会性感染入院,检查发现患者伴发卡波济肉瘤,诊断应首先考虑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B.腺苷脱氨酶缺乏症C.X-性连锁低丙球血症D.艾滋病E.选择性IgA缺乏症答案:D解析:卡波济肉瘤是HIV与人疱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致,因此,该题应选D。艾滋病患者肺部机会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A.白色念珠菌B.结核杆菌C.疱疹病毒D.巨细胞病毒E.肺孢子虫答案:E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