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手工业商业第第1 1课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标课标要求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济的基本特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 1、原始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起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农业和畜牧业的结合农业和畜牧业的结合2 2、早期的农业、早期的农业耕作方法耕作方法刀耕火种刀耕火种耒耜的使用耒耜的使用青铜器农具(很少使用)青铜器农具(很少使用)丰富的农产品丰富的农产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青铜农具青铜农具麦豆麻稻黍稷五谷丰登五谷丰登猪马牛羊鸡狗六畜兴旺:六畜兴旺: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知知识识链链接接1、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综合技术体系, ,包括包括改善改善农业农业环境和提高农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的关键因素。 (1)(1)耕作工具进步耕作工具进步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开始开始使用使用铁农具铁农具与与牛耕牛耕并逐渐推广。并逐渐推广。西汉西汉: :耦犁耦犁与与犁壁犁壁; ;东汉东汉: :推广到珠江流域。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汉朝以后以后:铁犁牛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主要耕作方式隋唐隋唐: :江东:江东:曲辕犁曲辕犁, ,我国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耕犁已相当完善, ,为后世沿用。为后世沿用。2 2、精耕细作的体现、精耕细作的体现战战国国铁铁农农具具铁犁铧冠铁犁铧冠(195119511951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年于河南辉县出土)年于河南辉县出土)年于河南辉县出土)汉代的犁和犁壁汉代的犁和犁壁东汉东汉东汉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牛耕图画像石牛耕图画像石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甘肃嘉峪关市出土)(甘肃嘉峪关市出土)(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西汉时期的耦犁西汉时期的耦犁西汉时期的耦犁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形象图)(形象图)(形象图) 唐朝的曲辕犁唐朝的曲辕犁东汉耧车东汉耧车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二)耕作技术(二)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垄作法、春秋战国:垄作法2、西汉:代田法、西汉: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法、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法(三)耕作制度(三)耕作制度1、两汉:一年一熟、两汉:一年一熟2、宋朝: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宋朝: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战国战国: :都江堰。都江堰。汉朝汉朝: :漕渠、白渠、龙首渠。漕渠、白渠、龙首渠。灌溉工具:曹魏灌溉工具:曹魏: :翻车;翻车; 唐朝唐朝: :筒车;筒车; 宋朝宋朝: :高转筒车;高转筒车; 明清明清: :风力水车。风力水车。“水旱从人水旱从人”的的都江都江堰堰漕渠白渠白渠 漕渠漕渠 汉代关中水利图汉代关中水利图翻翻车车风力水风力水车车高转高转筒车筒车朝代朝代耕作方式耕作方式农作物农作物生产工具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水利灌溉原始原始刀耕火种刀耕火种水稻、粟水稻、粟石刀、石斧石刀、石斧商周商周刀耕火种刀耕火种粟稻黍稷粟稻黍稷麦桑麻等麦桑麻等耒耜和石锄耒耜和石锄石犁石犁、青铜青铜春秋春秋战国战国铁犁、铁犁、牛耕牛耕垄作法垄作法都江堰都江堰两汉两汉耦犁,犁壁耦犁,犁壁代田法代田法漕渠、白渠、漕渠、白渠、龙首龙首渠渠魏晋魏晋耕耙耱技耕耙耱技术,耕耙术,耕耙翻车翻车隋唐隋唐曲辕犁曲辕犁筒车筒车宋宋一年两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一年三熟(耕作制度)(耕作制度)高转筒车高转筒车明清明清风力水车风力水车精精耕耕细细作作纵观中国古代农业,请你梳理三条线索纵观中国古代农业,请你梳理三条线索 靠天吃饭靠天吃饭无所为无所为开始主开始主动参与动参与利用农具利用农具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生产工具的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石器石器少量的青铜农具少量的青铜农具刀耕火种刀耕火种耕作方式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铁器铁器耜耕耜耕铁犁牛耕铁犁牛耕人的作用的变化人的作用的变化小农经济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模式。生产单位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领域生产目的生产目的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小农经济出现的背景(一)小农经济出现的背景土地国有土地国有(井田制)(井田制)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 个体耕作个体耕作( (商周商周-春秋以后春秋以后)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土地私有制确立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土地私有制确立 集体集体耕作耕作 小小农农经经济济形形成成1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小农经济(二)小农经济特点:特点: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积极:积极:有一定生产资料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具有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消极:消极:十分脆弱十分脆弱(阶级剥削(阶级剥削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 规模小,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 换,近代阻碍生产发展换,近代阻碍生产发展以家庭为生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生活单位单位 (个体分散)(个体分散)农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自然经济有一定生产资料有一定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发展十分脆弱(阶级剥削、自然灾害)十分脆弱(阶级剥削、自然灾害) 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规模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交换,近代阻碍生产发展换,近代阻碍生产发展特点特点评价评价小小农农经经济济背景背景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铁农具出现,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积积极极消消极极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发发达达的的古古代代农农业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刀耕火种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牛耕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技术进步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技术提高地位地位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发展的有利、不利条件含义和特点含义和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历史悠久历史悠久自成体系自成体系精耕细作精耕细作自给自足自给自足1 1、“一夫不耕一夫不耕, ,或受之饥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或受之寒”这这句话反映了句话反映了 A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D商品经济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达 2 2、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A A孙叔敖孙叔敖 B B管仲管仲 C C李冰李冰 D D郑国郑国3 3、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耒耜耒耜青铜农具青铜农具铁锄、铁犁铁锄、铁犁耧车耧车A A B B C C D D4 4、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由、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刀耕火种”到到“铁犁铁犁牛耕牛耕”的演变是的演变是A A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B B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土地制度演变的产物 C C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统治者调整改革的产物 D D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推动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原因5 5、下列结合错误的是:下列结合错误的是: A A战国战国铁农具铁农具 B B唐朝唐朝高转筒车高转筒车 C C明清明清风力水车风力水车 D D汉朝汉朝耦犁耦犁6 6黄黄梅梅戏戏天天仙仙配配中中有有这这样样一一段段唱唱词词:“你你耕耕田田来来我我织织布布,你你挑挑水水来来我我浇浇园园。寒寒窑窑虽虽破破能能避避风风雨雨,夫夫妻妻恩恩爱爱苦苦也也甜。甜。”这段唱词反映了:这段唱词反映了: 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 不承担国家赋税不承担国家赋税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情景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情景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A A B B C C D D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