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94页
第2页 / 共594页
第3页 / 共594页
第4页 / 共594页
第5页 / 共594页
第6页 / 共594页
第7页 / 共594页
第8页 / 共594页
第9页 / 共594页
第10页 / 共594页
亲,该文档总共5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中 医医 学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主讲教师:蔡主讲教师:蔡 林林1、怎样看待中医? 中医之“名” 中医之“优势” 弥补西医的不足 价廉、物美、疗效可靠 中医之“独特” 个体化(医生、病人) 2、关于中医学这门课程总课时:74学时周课时:4学时结束课程时间:2014年1月底考试时间:另行通知。 祝同学们在中医的海洋里获益多多 第一章第一章 导导 论论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中医学的起源一、中医学的起源 (一):卫生保健 (二):医疗药物 药物的发现药物的发现-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针灸的发明针灸的发明经经络络的的起起源源-从从穴穴的的发现开始发现开始, ,点点成线点点成线 (一)理论形成:(一)理论形成: 1、黄帝内经 性质:“百科全书百科全书” 贡献:奠定了整个中医学的理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疾病诊治原则,是中医的“鼻祖鼻祖”。 2、难经 是一部以问答方式问答方式探究医学理论的专著,在不少方面充实了内经的内容。 3、伤寒杂病论-医方之祖(医圣医圣) 贡献:确立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原则-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神龙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还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二)理论体系的发展(二)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两晋随唐时期、两晋随唐时期 1)医学方面:出现了医学专著 2)药物学方面:制药学专著-雷公炮炙论 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二)宋金元时期(二)宋金元时期 刘完素刘完素-寒凉派。倡“六气皆从火化”的火热病机 学说。 张从正张从正-攻下派。攻下派。认为疾病皆“邪气加诸身”,倡 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李东垣李东垣-补土派。补土派。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学说, 治疗多用补脾升阳法。 朱丹溪朱丹溪-滋阴派。滋阴派。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 说,治疗主用滋阴降火。(三)明清时期 1、综合性医书 2、理论创新 命门学说命门学说-温补派的理论基础 先后天之论先后天之论-指明治疗的基本原则 温病学派崛起温病学派崛起-疠气、卫气营血,三焦辩证 3、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生理上: (1)形体结构形体结构-经络系统 (2)基本物质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 (3)机能活动机能活动-互相协调,密切联系。 2. 病理上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生理病理生理病理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区环境 2、诊断治疗诊断治疗(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恒动观念二、恒动观念 1、恒动观的含义 一切物质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中,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2、恒动观的主要内容 (1)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 (2)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处于不停的变化发展中。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三、辩证论治三、辩证论治 证:证: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病因病因、病位病位、病性病性、病势病势、邪正之间的关系邪正之间的关系等。 症症(症状):病人诉说的不适。 病病: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正虚邪凑而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结构改变,适应环境能力下降的异常生命过程。 辩证辩证:就是指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比较,辩明疾病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概括判断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 举 例:感冒病病发热、恶风发热、恶风 咽痛、咳嗽咽痛、咳嗽 舌红、苔薄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脉浮数 症证风热犯表证风热犯表证 治疗辛凉辛凉解表解表方药银翘散银翘散体现了辩证论治辩证论治原则。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异病同治第三节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一、司外揣内 (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就是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内在变化。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援物比类 第四节第四节 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1、需要同学们的厚爱。 2、提高临床疗效,走向世界。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最具有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水与火的基本特性。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于阳; 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于阴。 (3)阴阳的普遍性普遍性和相关性相关性、相对性相对性和可分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不是专指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贯穿与一切事物之中。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就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 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 4、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可分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无限可分的特点,阴阳之中还可以分阴阳。关键是划分的条件和范围条件和范围的变更。 (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制约 : 指自然界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制约关系。称为阴阳的“相反相反”。其义有三:其义有三: A、阴阳属性的双方都是对立排斥的。(举例:水与火水与火-肾阴、肾阳) B、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阴阳对立双方具有相互牵制和约束的关系。举例:四季四季、肾阴肾阴肾阳肾阳. C、阴阳的任何一方不足或太过,都会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肾阴肾阳肾阴肾阳-肾阳虚或肾阴虚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相互依存依存和相互为用相互为用的关系,称为阴阳“相成相成”。 “阴阳互根、相抱不脱”(举例:上与下,前与后)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举例:气血气血、肾阴阳肾阴阳)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运动结果有三:其运动结果有三: 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举例:四季四季、一天中阴阳阴阳的变化) 二、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举例:气血气血) 三、阴阳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意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主要指阴阳属属性性的变化。(物极必反物极必反) 渐变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换 突变突变-热症转变为寒症 转化的条件-极点极点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其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双方均可用阴阳属性来划分。(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物质物质与功能功能)。 又如:气血、 肾精与肾气(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阴阳乖戾,疾病乃生”。 1、阴阳偏盛:(高于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指阴或阳的一方处于亢奋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2、阴阳偏衰:(低于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3、阴阳互损:指体内正气中阴阳成分间病理性失调而致虚损不足,包括阴损及阳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阳损及阴两方面。其义有二:A、阴阳偏盛,伤及对方。“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B、阴阳二气任何一方虚损不足,均招致对方受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4、阴阳转化 阴阳的不同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辩证中以阴阳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则属阴。(五)指导疾病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胜-损其有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双方俱损当用补益方法。(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1、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而导致阳偏盛时的虚热证,应当补阴以制阳,此为“阳病治阴”。-“-“壮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 2、阳虚不能制约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应当补阳以制阴,此为“阴病治阳”。-“-“益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 特别注意:特别注意: 明张景岳提出:“善补阴则,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善补阳则,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举例:尿崩症尿崩症) 2、归纳药物的性能、归纳药物的性能(1)归纳药性:寒凉温热“四气四气”中, 寒凉-属阴阴,温热-属阳阳。 意义意义:病性属阳-用“阴阴”药(寒凉药物) 病性属阴-用“阳阳”药(温热药物) (2)分析五味:五味中,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发展。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都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凡具有以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可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即变革,引申为肃杀、潜降、收敛等,具有以上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属于水。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三)事物的五行归类(自学自学) 1、直接归类:如某种事物具有与五行中某一行相似的特性,就可将其归属于那一行。 五行五行与五五方、五脏、季节的关系 木 火 土 金 水 东 南 中 西 北 肝 心 脾 肺 肾 春 夏 长夏 秋 冬 2 2、间接推演:、间接推演:举例如脏象学说。 (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的相生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滋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木生火 、 火生土 、 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举例: 四季四季2、五行的相克:、五行的相克: 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用,又称相胜。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金克木。 举例: 四季四季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表现为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木 水 火 金 土 红线(外线外线)表示相生,黑线(内线内线)表示相克 。 3、五行的制化:、五行的制化: 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相生相克的正常关系。 相生 -相克相生-相克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中,每一行都存在着四种关系: “生我”、“我生”、“克我”、“我克”。 举例:木、火。五行制化的规律:五行制化的规律: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举例:四季(春-夏-秋-冬)、肝火4、相乘相侮:、相乘相侮: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相克太过的病理变化。 原因有二:其一、是五行中某一行太过太过。 (木旺乘土木旺乘土) 其二、是五行中某一行本身不足不足。 (土虚木乘土虚木乘) 相侮相侮: 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次序与相克相反。 原因有二: 一、指五行中某一行太强,使克它的一行相对为弱。 二、是指五行中某一行本身虚弱,被克方相对过强,弱者不能克制强者,反被强者所克制。 总结:总结: 相克是生理现象,相乘与相侮均为异常克制,相乘是按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而相侮是次序的反向克制。乘侮与相克的联系: 金 木 土太过不足(制己所胜)木乘土(侮所不胜)木侮金(己所不胜轻而侮之)土侮木(制己所胜)金乘木克克 总结:一般情况而言,在发生相乘时,也发生相侮;在发生相侮时,也发生相乘。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二)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2、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互滋生滋生关系:如肝(木)生心(火)-肝藏血可以济心血。 五脏相互制约制约关系:肾(水)制约心(火),肾阴使心火不致过于亢盛。(三)解释病理现象(三)解释病理现象 病理状况下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指病变顺着或逆着顺着或逆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主要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母病及子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如:肝肾阴虚、脾与肺。 子病及母子病及母指病变由子脏波及母脏。如:心病及肝(心肝血虚)、肺与脾2、相克关系的传变:、相克关系的传变: 指病变顺着顺着或逆着逆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 相乘相乘:指相克太过或被克不及而为病。如:肝木乘脾土(肝脾不和)。 相侮相侮:指反克为病。如:肝火犯肺。(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内在疾病必然通过外在而表现出来。 如:面青喜酸脉弦,病多属于肝。心病患者,如面黑可能是水来克火之征。 (五)指导临床治疗 1、指导控制疾病传变传变: 1)未传变的-控制疾病的传变 如:木乘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再如:“火旺”。 2)已传变的-防止其继续传变 2、确定治则与治法: )据相生规律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的适应症:母虚-子虚 子虚-母虚 子虚而母不虚确定具体治疗方法:确定具体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肝旺泻心法肝旺泻心法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 抑强-抑制功能过亢之脏 扶弱扶弱-扶助虚弱之脏之脏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第三章 脏象学说一、脏象的基本概念一、脏象的基本概念 出处出处:“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概念概念: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2、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的外在征象 二、二、 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脏腑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腑:脏腑: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指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精气血津液神 脏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的生理特点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 1)化生精气 食入的饮食物 精微气血精液肺、心脾清气清气精气精气 2)贮藏精气 五脏能贮藏精气,使精气不致无故流失,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传化水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谷和糟粕。 形态上:六腑中空,直接对外,故能接纳食入的饮食物,并在脏的配合下共同将其消化吸收。 传导糟粕并排除体外。 六腑的生理特性:以降为和,以通为顺。始终保持虚实更替的状态。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3)奇恒之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形态上:似“腑” 功能上:似“脏” 配属关系上:无三、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三、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二、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第二节、脏 腑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外有心包护卫。花,外有心包护卫。位置:位置: 心心 脏脏1.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的作用。 主血-运运 血血 生生 血血 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 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脉、血液心、脉、血液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其中,心起主导作用。 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心气充足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 红,红, 脉和缓有力。脉和缓有力。 心火旺-面赤舌红,舌尖为甚,脉数 心气无力-脉细弱 心血淤阻-面色舌色紫暗,舌上有淤点淤癍, 舌下淤筋,脉涩或结带脉。 生理: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病理: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2) 心主神志心主神志神神广义广义: :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 即心主即心主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狭义狭义: :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系统连属、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在窍为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汗血同源,皆为津液化生,心主血,故也主汗。 出汗有散热性出汗散热性出汗和惊恐伤心惊恐伤心而致两种。前则指气候炎热,或运动,或用发汗药,或体内热邪,使津液外出而解,后则是指因精神紧张引起的出汗。 (二)肺 肺在横膈之上,在脏腑中最高,故称华盖华盖。也称娇脏娇脏。1、肺的主要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一方面:宗气的生成。 另一方面:对全身气机的调节。肺有规律的呼吸,调节着气机的升,降,出,入。 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清气(氧),排出浊气(二氧化碳)等,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体内-呼出-体外。 肺 肺司呼吸:肺司呼吸: 肺为人体司呼吸的运动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司呼吸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宣发肃降功能。 宣降宣降正常,则呼吸匀称。 肺气上逆,则出现咳嗽,气喘等。 肺主气功能丧失,则体内气体不能交换,生命随即告终。(2)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肃降-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 肺主宣发宣发主要有三方面: 1、通过肺的气化,将体内浊气排除体外。 2、肺气向上向外扩散运动,将脾胃生成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内到五脏六腑,外到皮毛四肢等。 3、宣发卫气到皮肤肌腠。卫气即卫外之气,由水谷精微化生,具有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等作用。 肺主肃降肃降的生理作用有三: 1、使肺能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2、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注膀胱,以尿液排除体外。 3、肃清肺和呼吸道废物。如果肺失肃降,则呼吸表浅,短促,咳血,气喘等。 宣发和肃降功能的联系: 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的,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有规律的一宣一肃,使气机调畅,体内气体交换正常,促进全身体液的正常运行,反之,肺失宣肃,则出现咳嗽。气喘等。(3)通调水道 -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肺为水之上源)(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 1)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使体内清浊之气得到交换。 2)在心气的推动下,肺气的敷布调节下,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送至全身。 主治节治节 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作用。 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肺司呼吸,主体内气体交换。 2、调节气机,使气的升降出入正常。 3、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4、调节水液代谢。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液为涕:涕为鼻腔分泌物,肺开窍于鼻,故涕为肺液。肺寒则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如果肺燥,则鼻干燥。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皮肤、毛、汗腺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4)肺在窍为鼻。鼻喉相通连于肺,鼻的嗅觉和喉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外邪侵入伤肺,多以鼻喉症状,如鼻塞,流涕,喉痒,失音等。(三)脾 脾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化-消化吸收,运-转运输送。 包括运化水谷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运化水液。 是指对饮食物的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的作用。 饮食物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胃(受纳和腐熟)小肠(分清小肠(分清水谷精微水谷精微 肺肺 输布和营养全身输布和营养全身 糟粕糟粕大肠。大肠。别浊别浊)脾脾脾转输脾转输与散精与散精宣发宣发肃降肃降脾为后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谷运化水谷生理:生理: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病理:病理: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水液胃胃脾的吸收和转化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布散到全身。肺宣发到皮毛肺宣发到皮毛汗汗肾与膀胱肾与膀胱尿液尿液多余的水多余的水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水液内停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湿、痰、饮、水水 肿肿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2 2)脾主升清)脾主升清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脾气上升脾气上升化生气血化生气血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病理:病理: 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内脏下垂:脱肛等。内脏下垂:脱肛等。 指脾气以指脾气以升升为顺为顺。头目头目心、肺心、肺营养全身营养全身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3 3)脾)脾 统统 血血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 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在志为思:在志为思:“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 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2. 系统连属系统连属(四)肝 肝为魄之处,藏血,为筋之宗。与胆互为表里。 (1 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泄。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助脾运化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 调畅气机调畅气机 气机气机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功能活动形式的概括。 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畅达、升发气机。 生理生理: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气气血和调血和调 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活动正正常协调。常协调。 病病 理理肝失疏泄肝失疏泄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肝气郁结: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甚至剌痛或为积。为积。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肝气上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 躁易怒等。躁易怒等。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血随气逆:吐血、咯血,甚则突然 昏倒,不省人事。昏倒,不省人事。助脾运化助脾运化 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 ,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调达情志调达情志 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生理: :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气血和调 心情开朗心情开朗病理:病理:肝失疏泄肝失疏泄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气郁结肝气郁结 心情抑郁心情抑郁肝阳上亢肝阳上亢 烦躁易怒烦躁易怒调节生殖功能调节生殖功能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 精液排泄通常有度、精液排泄通常有度、月经周期正常、经行月经周期正常、经行通畅。通畅。 病理:病理: 肝疏泄功能障碍肝疏泄功能障碍 排精失常、月经周期排精失常、月经周期紊乱、经行不畅,甚紊乱、经行不畅,甚或痛经、闭经等。或痛经、闭经等。 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人动人动 血运于全身血运于全身 人静人静 血归于肝血归于肝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生理:肝藏血功能正常,血调节功能正常。病理:肝血不足病理: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肝不藏血 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咯血, 或月经过多、崩漏。或月经过多、崩漏。不能养目不能养目: : 不能养筋不能养筋:筋脉拘急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肢体麻木,屈伸屈伸 不利等。不利等。两目干涩昏花两目干涩昏花, 或为夜盲或为夜盲(2) 肝藏血肝藏血2、系统连属 (1)肝在志为怒:怒则气上,怒伤肝。 (2)肝在液为泪:肝开窍于目,泪为目出,故属于肝。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则目疼,眼屎增多。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包括肌腱,韧带,筋膜,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如出现动作迟缓,失灵,肌体麻木。曲伸不利等,多为肝血、肝阴不足。 爪为筋之余,爪甲红润明亮则肝血充盛,爪甲薄,枯槁,变形等多为肝血不足。 (4)肝开窍于目:目有赖肝血濡养和肝的疏泻。肝阴虚则目干涩,血虚则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则目眩,肝风内动则目上吊,斜视。 位置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主要生理功能: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五)肾的生理与病理(五)肾的生理与病理肾肾1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广义之精广义之精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 的物质。的物质。 狭义之精狭义之精生殖之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生殖之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 藏精气的生理功能。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 1)主藏精:)主藏精: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的来源精的来源精的来源精的来源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后天之精: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先后天先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肾精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决定机体的生、长、壮、老、已。 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齿、骨、发是观察肾中精气的外候。精气精气的主要生理功能的主要生理功能先天之精先天之精肾气平均肾气平均肾精衰竭肾精衰竭肾气盛肾气盛天癸至天癸至天癸绝天癸绝肾气衰肾气衰出生出生幼年幼年青春青春中年中年老年前老年前老年老年死亡死亡肾气渐盛肾气渐盛肾气渐衰肾气渐衰生生 长长壮壮老老 已已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小儿生长发育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中年性机能减退,或出现早衰。老年衰老加快。老年衰老加快。病病 理理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肾阳:主一身之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 推动和温煦作用。推动和温煦作用。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肾阴:主一身之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 有滋养、濡润作用。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肾阴肾阳肾阳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病病 理理肾阳虚肾阳虚肾阴虚肾阴虚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力而迟;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力而迟; 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浮肿、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生理功能低下)腰酸腿软、阴部清冷、小便清(生理功能低下)腰酸腿软、阴部清冷、小便清 长、生殖功能减退。长、生殖功能减退。 心烦意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烦意乱、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脉细数、舌干红少苔等;脉细数、舌干红少苔等; (津液减少)(津液减少) 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腰酸腿软、阳事易举、遗精、早泄 等。等。 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三脏起着主要作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用,其中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又是重要的环节。 水水胃胃 小肠小肠 脾脾 肺肺 皮毛皮毛运化运化宣发宣发 肾肾 膀胱膀胱 尿尿肃降肃降气化气化大肠大肠粪粪汗汗(2)(2) 肾主水肾主水 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 “ “肾阳为开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尿液生成排出; “ “肾阴为合肾阴为合”水液的重吸收。水液的重吸收。 病理:病理:肾气虚衰肾气虚衰 气化失常气化失常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开多合少:小便清长开少合多:尿少,水肿开少合多:尿少,水肿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生理:生理:肾气充足肾气充足 肾主纳气肾主纳气 呼吸均匀,呼吸均匀, 吸气有一定深度。吸气有一定深度。病理:病理:肾气亏虚肾气亏虚 肾不纳气肾不纳气 呼吸表浅,呼吸表浅, 动则气喘,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多吸少。(3) 肾主纳气肾主纳气2、系统连属 (1)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稠的为唾。 (3)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精具有促进骨 骼的生长发育和滋生骨髓、脑髓、脊髓的作用。齿为骨之余,也为肾中精气充养,如不足则牙齿松动易落。 肾藏精,精生血,血养发。肾精旺则毛发黑而润泽,反之,毛发发白,脱落或枯槁。 (4 4)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耳的听觉赖肾中精气充养,老年多听力减退。 二阴指外生殖器和肛门。前阴有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有排便功能。小便需要肾的气化,生殖机能为肾所主,大便排泄也与肾气化相关。肾阳衰脾阳不足而失温煦而为五更泻,肾阴不足而致便秘。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一)胆 胆为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附于肝之下,故肝胆相络属,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由肝生成,味苦色黄绿,贮于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促进水谷的消化吸收。 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疏泻功能正常。2、主决断、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活动中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其意义有二: 一、正常的决断能力 二、判断的准确性。“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如果胆气虚则胆小怕事,决断不能,失眠多梦等。(二)胃(二)胃 胃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与脾同居中焦,一升一降,互为表里。胃的生理功能如下: 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气血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通降是指胃以通畅下降通畅下降为顺。 其通降通降是进一步受纳的前提。若胃失通降,胃浊气上逆则口臭;胃气上逆可见呃逆,恶心,呕吐等。(三)小肠(三)小肠 小肠与心为表里,其功能如下: 1.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主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化的食物后,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微。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病理:腹胀、腹痛、便溏等。2 2. 泌别清浊泌别清浊: 将食物分为精华和糟粕的功能。将食物分为精华和糟粕的功能。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病理:小便短少、泄泻、便溏等。(四)大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传化糟粕。 大肠大肠湿热湿热:腹痛、下痢、:腹痛、下痢、 里里 急后重。急后重。大肠大肠实热实热:便秘。:便秘。大肠大肠虚寒虚寒:腹痛、肠鸣、泄泻:腹痛、肠鸣、泄泻病理:病理:传导功能失常传导功能失常(五)膀胱(五)膀胱 肾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贮尿和排尿。 津液经肾的气化形成尿液而下输膀胱,再经过 肾的气化肾的气化而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功能失调可见尿频,急,疼或尿少,尿闭,尿失禁,遗尿等。(六)三焦 三焦不是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其主要功能是: 1、通行原气 原气又叫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三焦则,原气之别使也”。 2、运行水液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入的通道,故三焦也称决渎之官。 3、三焦划分及生理特点 (1)上焦:膈以上,包括心肺,头面等,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液和津液。 (2)中焦:膈以下至脐的腹部,包括脾胃。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 (3)下焦:脐以下至二阴,包括大、小肠,肾,膀胱,女子胞等。有泌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等作用。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结构上多为中空有腔隙,与六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与五脏相似,故称奇恒之腑。 (一)脑 脑为髓海,居颅内,其主要功能如下: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中枢,若功能正常则意识清楚,思维敏捷,情志正常,反之则反映迟钝,神志不清等。 2、主感觉运动 人的视,听,嗅,触等感觉皆与脑相关。(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是女子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地方。 其功能有三: A、主月经,功能失调时,出现月经不调 B、孕育胎儿,受孕后,女子胞聚血养胎,成为保护胎儿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C、另外,女子胞还有主生理性带下的作用。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密不可分。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气血关系 1)行血与主气方面(中心环节是宗气)。 气为血之帅,气可行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气血相互为用。肺气虚可致心血瘀阻;心气不足,也可致血行异常,影响肺的宣肃,出现咳嗽气喘等。如心衰呼衰的相互影响。 2)生血方面2、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 两则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协调。 如脾失健运,导致心血不足,可见心悸,失眠,多梦,乏力,纳差等;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或脾虚失统,均可出现系行异常。 3、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血液与情志两个方面 其一、血液方面。 肝藏血,心行之,心血充足,肝才有所藏;肝血充足,有利于心主血脉。 其二、情志方面。 心主神,但与肝的疏泻相关。4、心与肾(水与火) 正常情况-(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病理情况- 心肾不交5、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 生理上: 气的生成:肺吸入自然界清气,脾生成水谷精气。 精液代谢:津液代谢有赖于肺脾相互作用。 病理上:如肺虚精气不布可致脾虚 ;脾虚不运,水湿聚痰可致久咳,痰多稀白,故有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6、肝与肺、肝与肺 表现于气机调节方面。 肝主生发,肺主肃降,维持气机的正常升降。 病理情况:肝郁化火,木火刑金,出现胁痛, 咳嗽,喀血,胸疼等;肺失宣发,导致肝失条 达,可见咳嗽,胸胁引痛,面红目赤等。7、肺与肾 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方面。 一、肾主水,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肃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气化;肾主水,也有赖于肺的宣肃。 二、肺主气,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有赖于肾纳气的协助。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可见气短喘促,动则加剧。8、肝与脾 体现在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血液的调控方面。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泻。 肝藏血有赖于脾的生化。9、肝与肾 1)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2)疏泻与封藏的关系10、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1)脾的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与肾阳之说。 2)由于脾的健运,肾中精气才能不断充养。 (二)腑与腑的相互关系 六腑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 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也,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胃有实热,耗伤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而便秘。大肠传导不利,腑气上逆可致胃气上逆而呕吐,口臭,嗳逆等。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关系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1、心与小肠 心经有火,可移与小肠,引起尿热赤,尿痛,少等;小肠有热,循经上攻可心烦,口舌生疮。可用导赤散。 2、肺与大肠 肺气的肃降和大肠的传导相互影响。 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见胸满咳嗽;肺失肃降,津液不下行则大便燥。 3、脾与胃 功能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则相反相成。 4、肝胆 胆汁来源于肝,其贮藏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泻。 而肝的疏泻,有赖于胆汁排泄疏畅。5、肾与膀胱 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有赖于肾的气化和固摄。 如果肾的气化和固摄失常则可见小便不利、失禁、遗尿、尿频等。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机体脏腑组织进行生理活动,能量来源于气,血,精,津液,同时,气,血,精,津液的生成和代谢,依赖于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精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器官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有精有狭义狭义和和广义广义之分: 广义的精是指一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 狭义的精是指生殖之精。 组成:组成: 1、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 2、机体通过消化吸收等形成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后天之精)。两者的相互关系:两者的相互关系: 人体之精,禀受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后天之精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不断资助和充养,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两则相辅相成而归于肾中。精与脏腑的关系:精与脏腑的关系: 精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激发和推动力。二气三(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即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最基本的物质。 气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总称。 构成人体的气有两种形式: 一、是指有形之气,如人体的五脏,六腑,官窍等。 二、是指无形之气,呈弥漫状态而流动不息,如元气,宗气,卫气等。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际上就是气化过程,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天人相应,人以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故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是统一的。 (二)气的生成 来源:1、先天精气 2、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 3、自然界的清气 先天精气必须通过肾藏精的功能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水谷精微依赖于脾胃运化才能化生,自然界的清气依赖于肺的呼吸才能吸入。 气的生成与肺、脾、肾肺、脾、肾等密切相关。(三)气的功能 1、气的推动作用 -激发激发和促进促进作用。 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发育和生长,以及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血液、津液的生成和输布、排泄等也有赖于气的推动。 若其功能减弱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早衰、气滞血瘀、水液停聚等。 2、温煦作用 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 病理病理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畏寒肢冷、脏腑功能减退、血液津液 运行迟缓。运行迟缓。3、防御作用 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作用。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其中卫气起着重要的作用。4、固摄作用 是指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有防止无故丢无故丢失作用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生理:生理:固护血液防止出血,固护津液,控制其分泌,固护内脏器官而不致下移。 病理:病理: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出血、自汗、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 泄泻、滑精、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早泄、崩漏、带 下以及胃、下以及胃、 肾、子宫下垂、脱肛等。肾、子宫下垂、脱肛等。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生理效应,具体体现在精,血,气,津液的转化方面上。(四)气的运动 1、气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人体之气,不断运动,运行于全身各个脏腑组织,推动和激发着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此称为气机运动。 2、气的运动形式 (1)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升降出入升降出入这四种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是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2)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脏腑之气运动规律体现了脏腑之气的运动特点和不同趋势。 心肺在上,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其气宜升,脾胃居中,一升一降,为升降的枢纽。六腑以通通为用,以降降为顺。(五)气的分布与归类 人体之气,行于全身,由于所在部位,组成,功能不同而分别如下。 1、元气 又名真气,原气。是人体最重要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与分布生成与分布:元气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通过三焦而运行于全身。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1、主要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2、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2、宗气、宗气 宗气是集聚于胸中之气,所聚之处为气海,又名膻中。 生成与分布生成与分布: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结合而成。 主要功能有二主要功能有二: 一、走息道而司呼吸,故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相关。 二、贯心脉以行气血。若其气不足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 3、营气 营气是行脉中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营血合称。 来源: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最有营养的部分,行于血脉之中,营养全身。 其主要功能有二: 一、化生血液,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 二、营养全身。为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脉外具有防御防御作用的气。 生成与分布生成与分布:水谷精气所化生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体现在防御,温煦防御,温煦和调节调节三方面: 1)防御外邪入侵 2)温煦脏腑、肌肉、皮毛 3)调节肌腠开合,汗液排泄。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一。 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布于肺,根于肾,与五脏关系密切。 血行脉中,故脉为血府血府,离经之血为瘀血。 (二)血的生成 血由营气营气和津液津液组成,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另外,精血之间有相互滋生和转换关系,“精血精血同源同源”。(三)血的功能 1、营养濡润全身 为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具体体现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毛发有光泽,感觉运动灵活等。若血虚则可见头晕目眩,面色不华,肢体运动不灵活等。 2、神志活动的基础 人的神志活动有赖血的充养血的充养,如果血异常可见多梦,失眠,健忘,心悸等。 (四)血的运行 血运行的两个条件: 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和通畅。 二、是全身的脏腑组织发挥正常的功能,其中与心,肝,心,肝,脾,肺脾,肺的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心动则血行于诸经;肺朝百脉和主宗气,肺主呼吸,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脾统血,全身血液有赖脾的统摄;肝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作用。 血液的运行主要体现在推动和固摄推动和固摄力两方面。推动不足可以出现血流减慢,瘀血等,固摄不足可见出血。四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正常水液的统称,包括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和其正常的分泌物。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肌肉,毛孔,并能注于血脉中而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质地稠厚,流动性小,在骨节,脏腑。脑髓中等,有濡润作用的为液液。(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 津液的生成津液的生成: 胃-游溢精气,吸收部分精微 小肠-泌别清浊,吸收大部营养和水分 大肠吸-吸收水份 脾-运化-津液-散到肺 布散全身津液输布: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散到肺 肺-通过宣将津液输于体表,通过肃降将津液输布到肾和膀胱 肾-气化推动着津液的输布,由肺到肾的津液,一部份经三焦到全身,另一布份化为尿液排除体外。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 主要为汗液,尿液和粪便。布散全身(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排泄代谢产物五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一)精与气、血的关系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精气互生。肾中精气互化,常合称精气。水谷精微化生宗气,营气,卫气等。 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精血同源。(二)气与血的关系(二)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气的运动变化是血生成的动力。营气和津液的生成和转化为血液都有赖于气化。血虚常补气,意在气能生血,如当归补血汤。 ( 2)气能行血 血的运行需气的推动,主要是心气的推动,肝气的疏泻调达,肺气的宣肃。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3)气能摄血 气对血液有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行脉中不至外溢。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 气存血中,赖血运载全身,若血不载气,气无根而气脱。大出血时易气随血脱。 (2)血能生气 血能濡养气、使气保持充盛。(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2)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赖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3)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以维持津液的代谢平衡。气虚易致多汗多尿等。 2、津液对气的作用、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液在元阳作用下化为气而布于全身,发挥滋养作用。 2)津能载气(四)血与津液的关系(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1、血对津液的关系 血液的清稀部分,渗于脉外成津液。亡血必亡津,夺血则无汗。 2、津液对血的关系 津血同源,都由水谷精微化生,津液丢失必使血液不足,夺汗则无血。第三节 经络 经络学主要是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路,既体表,内脏,体表和内脏之间由经络的联系而成一个有机体,同时,经络也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它主要研究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脏腑之间的关系。对临床各科有指导意义,特别是针灸。经络的意义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一)经络的意义 经络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全身气血。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为主干,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络脉为分支,行于较浅部位。经络将人体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正经有十二,既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它们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和脏腑直接相连。奇经有八条,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帅,联络,调节使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由十二经脉分出,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的作用,并到达正经不能到达的地方以补其不足。还有十二经筋,皮部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体表的关系,主司关节曲伸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十五,十二经各有一,加上任,督,和脾之大络,别络可加强表里经的关系。浮络和孙络遍布全身。 二 经络的功能和作用(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活动为经气,有以下四个作用; 1,联系通路: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气血到达全身,需要经络的输送,才能营养个脏腑组织。“经络则,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3、调节机能平衡 通过对经络的刺激,可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调节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 4、感应传导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它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感和循经感传现象。 5、抵抗病邪,反映诊侯作用。 (二)阐述病理变化 经络在病理状况下可以反映病变,传递病邪,成为脏腑之间病变影响的途径,也是脏腑和体表之间病变影响的通路。如心火下移小肠,肝郁见两胁及小腹疼痛。,(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临床上可以根据病变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部位,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依据。如两胁疼,阴囊潮湿多为肝病。另外,在经络循行路线上经气积聚地方可有明显压痛,如胆囊炎可见胆囊穴压疼,肺病是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等。(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临床上,如针灸,推拿可循经取穴,又如药物的归经。比如头疼的治疗。预防疾病如如用足三里,气海强壮身体。风门预防感冒等。三、十二经脉三、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側,每一经脉别属于一个脏或腑,因此其名称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具体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闕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外侧面;外侧分为三阳,内侧分为三阴;大体上,阳明太阴在前,太阳,少阴在后,少阳阙阴在中。头面部:阳明行于额,面部;少阳行于头侧部,太阳行于面颊,头顶,后头。(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换规律 手之三阴胸到手,手之三阳手到头,足之三阳头足,足之三阴足到腹。(四)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肺与大肠,心与小肠,心包与三焦,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它们是相互络属的,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可相互作用。(五)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中气血运行是循环无端的,从肺开始,传到肝,再传到肺,首尾相连。具体如下: 肺交大肠胃交脾,心交小肠胱肾移,心包三焦胆传肝,肝再入肺不停息。 四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经,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交会纵横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十二经的联系,调节其血气的作用。 任,督,冲三脉同起源于胞中,同出会阴,故称一源三歧,督脉为阳脉之海。行于身后正中线,上至头面,入脑,贯心,络肾。任脉行于腹,胸,颈,面正中,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并与妊娠有关,又有任主胞胎之说。冲脉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上到口唇,十二经脉来次汇聚,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因与妇女月经密切,又叫血海。任督二脉有穴,与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 带脉其于胁下,束腰而行,统束纵行诸经,并有固护胎儿作用。阴跷起于足跟内侧,阳跷起于足跟外侧两则在目内眦相合。阴维脉起于三阴交,主一身之里,阳维起于小腿外踝下方,主一身之里。 五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一)经别 经别有加强十二经表里经联系的作用,其循行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别出,多在四肢肘膝以上,入即进入脏腑深部,出即浅出体表,合即进入相表里的经脉。(二)别络 别络是较大的络脉,主要加强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表的联系,对细小的络脉起主导和统帅作用。(三)经筋 十二经筋是经气积聚于筋肉关节之处,有约束骨骼,司关节曲伸运动。(四)皮部 指十二经脉及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第四节 体质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体即形体,质即特质。体质禀于先天而养于后天,是人的个体特征。 (二)体质的形成 1,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指出生前所禀受父母的特征。它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病理下如遗传疾病等。 2,后天因素 它包括机体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 二,体质的分类(一)分类方法 主要根据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精津液,体型肥胖等划分。(二)常用的分类及特征 1,阴阳平和体质 2,偏阳体质 3,偏阴体质三,体质学说的运用(一)说明对疾病的易感性 体质对感染病邪有关偏阳则易化燥生火,偏阴则易寒病,胖人多湿,瘦人多火。(二)指导辩证论治 根据体质采用不同的治发,方药。(三)指导养生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第一节 病因病因 病因病因:能够破坏机体的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因素 叫病因。 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其它致病因素和病理产外感、内伤、其它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物。 病因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1、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有相对性。 2、病理产物与病因有相对性。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六淫、疠气)来源于自然界,多从口口鼻,皮毛鼻,皮毛而入。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为六气。如果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骤变,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才成为致病因素,由六气变为六淫。六淫致病的特点如下: 外感性:多从口鼻口鼻,或肌表肌表入侵机体。 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等。 地域性:西北多寒病、躁病;东南多湿病或温病等。六淫致病,可两种或以上侵袭人体而发病。如风热,风寒,湿热等。 转化性:六淫之间的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寒邪郁久而化热,暑湿化躁伤阴。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主要见于春季春季,从人体皮毛入侵,是六淫中首要的致病因素,常与其它邪气合而致病。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 风善动,向上,向外,故属阳邪,容易使腠理开张,津液外出,常出现头痛,鼻塞,项痛,汗出恶风等。 (2)风善行而数变。 风行无定处,病位游走。如行痹,风疹,具有发病急,传变快的特点。 (3)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六淫之首,其余五邪依附于风邪入侵人体而发病。风邪致病范围广泛。 (4)风性主动。 动摇不定,故头晕目眩,颈项不舒与风邪相关。2、寒 寒主要为冬季冬季所主。感寒有伤寒,中寒之别。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中寒指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寒邪的性质特点性质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寒伤阳气,故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卫阳被遏则畏寒;脾阳受损则腹痛,腹泻;心肾阳受损则恶寒肢冷,小便清长,脉微细无力等。 (2)寒性凝滞: 寒邪使人体经脉气血凝滞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通,故有寒寒主疼痛之主疼痛之说。 (3)寒主收引: 寒邪可使气机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外感风寒可见恶寒,无汗,毛窍收引等;犯筋脉则关节曲伸不利。 (4)寒性清澈: 分泌排泄物清稀分泌排泄物清稀,均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流清涕,肺寒痰清稀,胃寒吐清水。肾阳不足,小便清长等。 3、暑 暑为夏季夏季所主。有明显季节性,只有外感而无内生。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致病可出现火热偏盛表现:高热、面赤、心烦、脉洪数等。 (2)暑易耗气伤津: 使肌腠开张,汗出过多,耗伤津液,出现口渴喜饮。尿少赤等。伤及心神可见心烦慌,严重可致中暑。 (3)暑气挾湿: 夏季多潮湿,暑常与湿邪合而致病,可见身重,惓怠,胸闷,大便不爽等。4、湿、湿 湿为长夏长夏之气,外湿多因冒雨、气候、居处潮湿。内湿多因脾不运化、水湿内生。其性质特点如下: (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阻滞气机,气机升降失常则胸闷脘痞,大便不爽,伤及脾则见腹泻、纳差、少尿、水肿等。 (2)湿性重浊: 湿邪侵袭肌表则见周身困重,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嗜睡,困于四肢则见乏力。留于关节则痛有定处,沉重不举,湿邪致病,大便溏泻,小便浑浊,妇女则代下稠秽,黄带等。 (3)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1、湿性症状的粘滞性。 2、病程的缠绵性,病程长,难愈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 秋季主燥,易从口鼻皮毛口鼻皮毛而入,肺卫受损。初秋温躁温躁,深秋凉燥凉燥。 性质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 咽干痛等。 6 6、火、火 火为热之极,旺于夏。火邪多内生,如心火,肝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致病常见上部。 (2)火易扰心神:轻则心神不宁,心烦,失眠,重则狂躁不安,神昏谵语。 (3)火易耗气伤津:一是迫津外泻。 二是阴津暗耗于内。 (4)火易升风动血: (5)火易致肿疡:火入血分使血败肉腐 而成肿疡。(二)疫疠 疫疠又称温疫,疫毒,是由疫气,毒气,时气,疠气等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所致的一类病。 它有别于六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鼻而入,也可随饮食,蚊虫叮咬等途径侵入而致病。1、疫疠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病情危重: 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发展变化快,病情危急。如疫痢,霍乱等。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主要通过饮食,空气,接触等多途径传播,有很强的传染性。 (3)致病专一,症状相似: 一种疫气导致一种疫疠的发生,并且临床症状基本一致。疫疠还有特异性定位的特点,如痄腮。 2、疫疠发生与流行因素、疫疠发生与流行因素 (1)气候因素: 自然界气候持久或反常变化,可致疫疠的流行。如久旱久雨,非其时而有其气。 (2)环境和饮食因素 环境卫生不好,饮食不洁也易引发疫疠。 (3)预防因素 预防隔离不好,不能控制疫疠的流行蔓延。 (4)社会因素 社会动荡不安,使人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而使疫疠流行。二、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和生活起居生活起居等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致病。因病邪由内而生,故称内生内生,主要有七情,饮食,劳逸失度等。(一)七情 情志活动太过或不及,超过了人体生理的自身调节能力,造成阴阳失调,血气紊乱而生病,这七种情志直接影响内脏,病由内生,故称内伤七情。 致病的特点如下: 1、直接伤及内脏 1)伤及相应脏腑。怒伤肝等。 2)伤及心脏 心主神,情志活动主要为心所主,所以七情致病均可伤及心。2、影响脏腑气机 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运行紊乱。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一是缓和精神紧张,二是使心气涣散,可见神不守舍甚至精神失常; 悲(忧)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3、影响病情、影响病情 在疾病过程中如情志受刺激可使病情恶化加重。 例如:胸痹症见心悸,胸痛,如遇刺激则可见心痛欲绝,大汗淋漓,面色青紫,四肢冷等。如冠心病、 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二)饮食 饮食不节或不洁或偏嗜,均可使人体脾胃功能失调,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居湿、生痰、化热而变生它病。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饮食偏寒易致脾胃阳气受损,致寒湿内生;饮食偏热可致胃肠积热,偏嗜某物也可致相应脏腑受损。(三)劳逸 长期过劳或过逸都可使人体气血紊乱而致病。 1、过劳: A、劳力过度伤气,可见气虚症状和筋骨病变 B、劳神过度伤及心脾 C、房劳过度伤及肾精可见生殖系统病变。 2、过逸 过度安逸。长期不劳动可使人体血气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而发病,如“久卧伤气”。三、其它致病因素三、其它致病因素 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可成为致病因素,如水、食、痰、饮、瘀血等。(一)痰饮 1、痰饮的概念 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2、痰饮的形成 主要是肺脾肾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停滞而成。 3、痰饮的病证特点 痰证:痰在肺可见咳嗽,咯痰;痰迷心窍,见心悸,神昏;痰在喉见梅核气等; 饮证:痰饮、溢饮、悬饮、支饮。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易扰乱神明 5)多见滑腻舌苔(二)瘀血 1、瘀血的定义 2、瘀血的形成 其形成原因有二: 一、气虚、气滞、血寒使血行不畅而停滞。(脉管内脉管内) 二、内外伤使气虚失摄或邪热迫血外行而形成离经之血为瘀。 3、瘀血致病特点: 1)疼痛-固定不移、多为针刺样痛,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局部可见肿胀青紫,体内久聚可成癥积,硬而固定不移,出血色紫暗而挟块。 3)望诊、脉诊(三)结石 1、结石的形成 主要因脏腑本虚,湿热浊血乘虚而入,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 2、结石的致病特点 结石为有形之病理产物,易阻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不同则痛,故可见局部胀痛,甚至绞痛,如肾结石。 第二节第二节 病机病机 概念: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疾病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机失常常等基本规律。(一)邪正盛衰与发病 1)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在发病中居主导地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重要条件,有时可起主导作用。 3)结果结果:正邪相争,正盛则邪退,邪盛则正衰。 一、邪一、邪 正正 盛盛 衰衰(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1、表邪入里 是指外邪侵入机体,先在肌表引发表证,而后入里,转为里证的病理传变过程。 表邪入里表邪入里-邪盛正衰,病邪由表入里,病情加重。 主要有:主要有:如伤寒六经传变,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传变。 如果邪气过盛可以出现直中,逆传等。逆传是直肺卫病邪不解,由肺直陷心包。2、里邪出表 是指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由里透达于表的传变过程。 里邪出表里邪出表-正气渐复,邪气日减,邪由里出表,病情好转和向愈。(三)正邪盛衰和虚实变化 人体内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虚虚与实实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衰”。 1.实证实证: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亢盛或障碍障碍,气血雍滞而瘀结不通气血雍滞而瘀结不通所表现的症侯; 2.虚证虚证:是正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虚弱减退虚弱减退症侯(气血生化不足、气化无力、气机升降不及)。 3.虚实转化虚实转化:虚实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 4.虚实真假虚实真假(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相争,力量对比发生消长,对疾病转归起决定作用。 1、正盛邪退,疾病好转或向愈。 2、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正未复则病缠绵不愈。二、阴阳失调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体内阴阳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这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阴平阳秘,人体正常,如果病邪使人体全身或局部阴阳失调,都会发生疾病,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阴阳盛衰的结阴阳盛衰的结果果:阳胜则热,阴虚则内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 在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如寒热错杂,寒热转化,真寒假热等。(三)阴阳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阴阳的消长变化是疾病好转或恶化的根本机制。 当体内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丢失或消耗,导致阴阳功能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这是导致疾病恶化甚至死亡的根本原因。 结果:结果:亡阴和亡阳都可导致对方无所生而耗竭,出现阴阳离诀而亡。 三、气机失常三、气机失常 (一)气滞 (二)气逆 (三)气陷 (四)气闭 (五)气脱第五章 四诊 四诊是中医收集和诊查疾病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故可通过四诊收集资料来诊断疾病。 四诊必须合参,必须将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临床上可舍脉求症,也有舍症求脉。第一节第一节 望诊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排泄物色质等变化来诊查病情的方法,为四诊之首。 要求:自然光线下进行,有步骤,有重点。 分为:全身望诊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局部望诊。 一、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望病人神、色、形、态神、色、形、态整体表现来对疾病的寒热虚实,轻重缓急形成大体认识。(一)望神 神有广义广义和狭义狭义之分。 1、得神 神志清楚,反映灵敏,面色红润含蓄,双目灵活明亮等。表示正气盛,有病也较轻。 2、少神 神气不足见精神倦怠,动作迟缓,气短懒言,面色少华。表明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宜调养宜调养) 3、失神(无神) 神志昏迷,烦躁狂乱,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呼吸微弱,手撒遗尿等。表明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 4、假神(本无神而出现有神本无神而出现有神) 不该有而有神谓之假,是临终前的征兆。表明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而亡。又叫回光返照。 (二)望色 -面部皮肤色泽色泽 皮肤色泽外映体内脏腑气血。因此,望色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和气血的盛衰情况。 据五行学说,青、黄、赤、白、黑五色配肝、脾、心、肺、肾五脏,故五色变化能反映相应脏腑的气血盈亏。另外,病邪性质,部位也可以通过色泽反映出来。 1、常色 中国人: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分为主色主色和客色客色。 主色-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 客色-受季节气候,生活工作环境,情绪等因素影响,非疾病所致。如四季人的面色。 2、病色 善色-色泽明润含蓄明润含蓄-病情轻,预后好。 恶色-色泽晦暗枯槁晦暗枯槁而显露-病情重,预后差。 青色(肝)-气血运行不畅 主病:主寒、痛、血瘀、惊风。 青色属木,主病以肝经肝经和厥阴经厥阴经为主。阴寒内盛,气机不畅,瘀血内阻,热盛动风等都可出现青色。 面、唇、甲青白为寒证,青黑为寒痛,青黑晦暗为阳虚,鼻头色青多为腹中疼痛,小儿眉间、鼻梁、口唇青色多为惊风。 赤色赤色(心):主热。 有虚实虚实之分。邪热亢盛表现为实热证,可表现为发热,口渴,面赤;阴虚内热表现为虚热证,面色苍白而两颧嫩红或潮红,多发于午后,肺痨则见两颧潮红,并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黄色(脾):主湿、虚、黄疸。 面色萎黄不华是脾胃气虚,面目虚浮淡黄是脾虚湿阻之征。 黄而鲜明为阳黄,多为湿热熏蒸肌肤而致, 黄而晦暗为阴黄,为寒湿郁阻。 黄色由晦暗转为明润为胃气渐复,病情好转,反之,病情恶化。 白色:主寒、虚、失血。 为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所致。 血虚则面色苍白无华,气虚则淡白少华,肺脾虚寒见面色淡白,阳虚(肾阳)则面白而浮肿,面色青白多为寒证,大出血可见面色苍白,严重者可伴冷汗淋漓,为阳气暴脱。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黑属肾主水,为体内阳虚阴寒内盛,水饮气血凝滞,经络肌肤失养而致。 面色黎黑,唇甲青紫见于肾阳衰,阴寒凝滞,面唇色黑伴牙齿枯槁为肾阳亏耗重症,鼻头色黑多为水饮内停,色黑而肌肤甲错为内有瘀血。(三)望形体 形体即外形外形和体质体质。 1、形体强弱 2、胖瘦 主要反映阴阳血气的盛衰盛衰。 胖而少气乏力为形盛气虚的痰湿体质; 瘦而皮肤萎黄,肌肉瘦削怕热多汗,为阴虚内热多火体质。 3、浮肿 面浮肢肿伴腹胀为水肿证,腹大如臌,脐突,青筋暴露为臌胀。 4、瘦瘪 大肉枯槁,肌肤干瘪,为恶病质,表示病情重。(四)望动态 动态即人的行,走,坐,卧,立等体态。 1、动静 喜动-多为阳、实、热证。 喜静-多为阴、虚、寒证。 2、抽搐 多为动风动风之象。如果手足拘急,面颊牵动,伴大热,烦渴为热盛动风,伴面色萎黄不华为血虚生风;手足蠕动震颤为肝肾阴虚失养而虚风内动。 3、偏瘫 突然昏到,不醒人事,手足运动不灵,口眼歪斜为中风之兆。 4、痿痹 关节曲伸不利、疼痛肿胀、麻木为痹痹证。(痛) 四肢萎软无力,行动困难为痿痿证。(不痛) 二、局部望诊二、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对病人局部进行深入细致观察,以帮助了解整体病变。局部和整体密切相关,通过经络和体内脏腑密切联系,所以要以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局部揭示的病理变化,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望头面 头部过大过小,为先天不足;囟门闭合不全或迟闭,则是髓海空虚,肾精不充,陷下多为津伤;面部浮肿为水湿泛溢或风水外袭;痄腮为风温热毒,阻于少阳;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多为风邪或风痰阻络。 (二)望五官(二)望五官 1、望目 五轮学说中,眼内应五脏,目内外眦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仁属肾,上下眼睑属脾。望眼可反映五脏的情况。 眼神 目光有神,视物清楚,转动灵活为有神;目光呆滞,视物模糊,转动不灵或双目上视等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色泽 目内外眦红为心火,白睛红为肺火,全眼红肿为肝火或肝经风热,眼睑红肿靡烂为脾胃湿热或肝胆湿热,白睛色黄为湿热或寒湿郁而化热,内外眦色淡白为气血虚损,目眶黑为脾肾阳虚,水湿为患。 眼态 眼胀痛流泪多为肝经郁热,眼睑浮肿,眼皮发亮为水湿之象;眼突出伴喘息多为肺胀;伴颈前肿物多为廮瘤;目睛内陷为津液损伤,气血不足;睡而露睛为脾胃虚弱;针眼,眼丹,眼睑靡烂生疮为风热或脾胃湿热;目睛呆滞无神,可见痰热内闭,元神将脱,两目上视,直视为肝风内动肝风内动或精气衰竭精气衰竭。 2、望耳 耳主要反映肝肾肝肾情况。耳肥厚,色红润为肾精充足之象,干枯瘦小为肾精不足。色淡白属寒,青黑属痛,耳旁红肿疼痛为风热外袭或肝胆火热。耳痛流脓为肝胆有热或肝胆湿热肝胆有热或肝胆湿热。 3、望鼻 鼻主要反映肺脾肺脾情况。鼻色青多为寒或痛证。色红为脾肺热盛,色黄为湿热之征,色白为气血不足,色黑为水饮内停。鼻塞涕清为风寒,涕黄为风热,久流黄浊涕而不分香臭为鼻渊。鼻翼煽动多为实热,痰雍肺,肺失宣肃。 4、望口唇 反映的是脾胃脾胃情况。正常色红明润色红明润,唇色红紫、绛为实热,鲜红为阴虚内热,樱桃红为煤气中毒;淡白为气血不足;色青而紫为寒,痛;唇黑为脾胃精气将绝;唇舌靡烂多因脾胃湿热或阴虚火旺,口角歪斜为中风,口开不闭属虚,牙关紧闭属实。睡时流涎为脾虚或脾胃有热之象。5、望齿龈 反映胃肾胃肾情况。牙齿干燥松动为肾精不足,牙黄垢为胃浊上蒸,小儿磨牙多因胃有积滞积滞或虫积虫积。牙龈淡白为血虚,色红或紫为热。牙龈肿痛而红为胃火上炎。 6、望咽喉 反映肺胃肾肺胃肾的情况。咽喉红肿疼痛,或有黄白色脓点为肺胃热邪;咽喉干痛为热盛伤津;嫩红而痛不甚为阴虚内热;乳蛾红肿疼痛为风热或痰火;咽喉有白色薄膜易脱落出血,喉中可又水鸡声为白吼。(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为肝郁而痰气凝结;项强可为风寒外袭,热极生风,肝阳上亢;腹大如臌,腹壁青筋暴露为瘀瘀血血或癥积癥积。(四)望皮肤 主要观察皮肤的外形,斑疹,痈疽疔疖,颜色等变化。 1、望外形 全身皮肤肿胀或眼皮,胫前,按之凹陷的为水肿,不陷而按之及起为气肿。皮肤有赤丝血缕多为臌胀之征;干燥枯槁是津液受损;肌肤甲错为瘀血日久。2、望斑疹 斑斑-不高出皮面,摸之不碍手,消后不脱皮-为温热病邪内迫营血所致。阴斑色暗紫,阳斑色红鲜明。 疹疹-高出皮肤,摸之碍手,消后脱皮,外形如米粒。3、望痈疽疔疖 皮肤色红如朱砂,边缘清楚,热痛并作,或有疹子,发热作痒,或皮肤溃破,浸淫流水,或缠腰而发为丹毒;如皮肤瘙痒起脓庖,黄水淋漓为湿毒。 局部红肿热痛,高出皮肤,根部紧束为痈痈,是阳证阳证。 满肿无头,坚硬而皮色不红为疽疽,属阴证阴证。 形如栗米,根坚硬,顶白痛剧,发麻或痒为疔疔。(五)望毛发 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观发可知肾精肾精,肝血肝血等变化。 如毛发稀疏无光泽为肾精气虚或血虚不荣;脱发为血燥或热,久病因虚;白发为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初生少发,无发,或稀疏发黄为先天不足。三、望排出物 排出物包括痰涎,呕吐物,大小便,涕泪,白带,月经等。 排出物清稀清稀多为寒证、虚证;黄稠寒证、虚证;黄稠多为多为热证、热证、实证。实证。 1、望痰,涎,涕,唾。 痰清有泡沫为风痰;清稀色白为寒痰;痰多色白易咯为痰湿;黄稠为热痰;痰少色黄难咯粘稠为燥火;咯腥臭脓血痰为肺痈;多涎喜唾为胃寒,痰中带血为热火伤肺络。 2、望呕吐物 呕吐物酸臭为胃热;清稀无臭为胃寒,饮食积滞则呕吐酸腐;呕血是胃络受损;呕吐黄绿苦水为肝胆湿热;呕清水痰涎为胃有痰饮。 3、望大便 虚寒则大便稀溏无臭,实热则大便燥硬而臭;形状如羊粪为肠燥津亏;臭而稀溏为胃肠湿热,小儿绿色粪便为消化吸收不良;脓血便见于痢疾;便血红为血热;色黑如漆为瘀血;色黑为远血,色红为近血。 4、望小便 小便清澈多为寒;赤而短少为热;色黄可见于湿热;挟有砂粒为石淋;浑浊如米泔为膏淋,尿色红涩痛为血淋。四、望小儿指纹 1、望小儿指纹望小儿指纹 它适于三岁以内的小儿,可诊查疾病的性质,深浅,轻重和预后。指纹分为风,气,命三关, 2、观察方法观察方法 自然光线下,医生左手握患儿食指,用右手从指端向掌方向推食指掌侧前缘。 正常指纹:红黄隐隐于风关之内。红黄隐隐于风关之内。 指纹的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五、望 舌舌诊原理舌诊原理 1. 1. 舌与经络相连舌与经络相连舌与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沿咽喉,分别挟舌本、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它们分别直接或间接联络脏腑。2. 2. 舌与脏腑功能相关舌与脏腑功能相关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因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舌体的色泽变化,从而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 舌为脾之外候,舌苔是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适应,故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全身营养和代谢的功能,气血的生化状况。 肾藏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均为津液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之润燥,反映脾肾的功能。1.望舌内容:舌质舌质和舌苔舌苔。 舌质-反应正气强弱; 舌苔-反应邪气,由胃气上蒸而成。2.舌与脏腑的定位: 舌尖主心肺心肺,舌边主肝胆肝胆,舌中主脾胃脾胃,舌根主肾主肾。3.望舌注意事项: 应光线充足,先看舌苔,后看舌质,注意染苔。4.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一)望舌质 1、望舌神 是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 舌红活明润红活明润为有神,舌干瘪晦暗干瘪晦暗为无神。2、望舌色 (1)淡白舌 主虚,寒虚,寒证。色泽浅淡为阳气衰弱或气血不足,舌失所养;舌淡白胖嫩为阳虚寒湿;淡白瘦薄为气血不足。 (2)红舌 主热热证。多为邪热迫血妄行,舌之脉络充溢所致。舌深红起芒刺为实热,舌红而干燥为热伤津液;舌边红为肝胆有热;舌尖红有刺为心火上炎;舌质嫩红伴少苔或无苔为阴虚内热。 (3)绛舌: 深红为绛,主热盛热盛,主瘀主瘀。舌绛起刺为热入营血分;绛而干燥为热盛伤津;绛而苔黑为热盛之极;舌绛无苔如镜面为镜面舌,为阴液亏耗;舌绛有瘀点,斑,为瘀血挟热。(4)青紫色 色淡紫不红为青舌,舌绛而暗为紫舌。青舌主阴寒,主瘀血。紫色主气血雍滞、瘀血。3、望舌形 (1)老嫩: 是辩虚实虚实的关键。舌质粗糙,苍老为实证、热证;舌质胖嫩,细腻,边有齿痕为虚证、寒证。 (2)胖瘦: 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为脾胃湿热;舌瘦淡红而嫩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瘦薄干为阴虚热盛。 (3)芒刺: 为热盛热盛之象。舌色红而干有刺为热入营血;舌有芒刺,紫绛而干为热甚伤阴;舌尖红有刺为心火上炎。(4)裂纹: 多为阴液耗伤阴液耗伤。舌红绛少苔,燥裂为热盛伤阴;舌嫩红有裂纹多为肾阴或阴血不足。(5)齿痕: 主脾虚、水湿内停脾虚、水湿内停。 舌淡红胖嫩,边有齿痕,为脾虚水停; 舌淡白,苔白湿润有齿痕为寒湿困脾寒湿困脾或阳虚水湿内停阳虚水湿内停(6)舌疮: 多因心经热毒雍盛心经热毒雍盛而成。 如果红肿疼痛轻的为阴虚虚火上炎所致。(7)舌下脉络: 粗大迂曲,有瘀点、瘀斑为瘀血之象。 4、望舌态 (1)痿软:舌体痿软无力,伸缩不灵为病重。 (2)强硬:舌强直,活动不利,语言不清为舌强。舌强而干,舌色红绛为热入心包热入心包,伤及津液;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中风中风;舌胖苔厚腻,为痰浊阻滞。痰浊阻滞。(3)震颤: 舌色绛而震颤为热极生风;舌色淡白而蠕动为血虚风动。(4)歪斜: 舌伸时向左右歪,是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而致。(5)卷缩: 指舌体不能伸出,为危重之象。伴干燥为热邪伤阴;伴舌胖粘腻为痰湿内阻, (6 6)吐弄:)吐弄: 舌伸出不能回缩,为吐舌。舌伸出添唇,然后会缩为弄舌。 舌红吐弄为心脾心脾有热,小儿吐弄多惊风惊风。(7)麻痹:)麻痹: 常见于血气不足或肝风挟痰。(8)舌纵:)舌纵: 指舌伸出后难回缩。(二)望舌苔 1、苔质 (1)厚薄: 即见底见底与不见底不见底之分。厚薄可反映邪气的深浅和轻重。 薄则邪气在表、病轻;厚则在里,病重。 (2)润燥: 反映津液的多少。津液的多少。 润润表示津液未伤;过于湿润,水湿欲滴为滑滑苔,主脾虚水盛或阳虚水泛;苔燥燥为津液已伤。 (3)腐腻: 反映中焦湿浊中焦湿浊和胃气盛衰胃气盛衰。 腐苔-苔厚疏松如豆腐渣,易脱落-多因实 热蒸化脾胃湿浊。(阳热有余阳热有余) 腻苔-苔颗粒细小而致密,中厚边薄,刮之不 脱-多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阳气被遏) 腐苔腐苔例图 腻苔腻苔例图 2、苔 色 (1)白苔:主表、寒、湿证。薄白苔例图 厚白苔例图 (2)黄苔 主里、热证:淡黄苔例图深黄苔例图焦黄苔例图 (3)灰苔、黑苔 主里热、里寒证重证。 灰苔例图 黑苔例图3、苔 形 花剥苔为胃阴不足; 地图舌为虫积、阴伤(禀赋所致除外); 镜面舌无苔为肝肾阴虚,或热邪内陷。(三)望舌的临床意义 1、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舌质舌苔的变化是邪正斗争邪正斗争,病邪进退的反应反应。 实热-舌红苔黄,虚寒-舌淡苔白; 热盛伤阴-舌红苔干燥,寒湿内停-舌淡苔滑; 舌质和舌苔不一致时要结合四诊来判断。2 2、望舌的临床意义、望舌的临床意义 舌质:舌质:反应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的变化。 舌苔:舌苔:反应病证寒热,病邪消长。 运用如下:运用如下: (1)判断正气盛衰: (2)辩病位深浅: (3)辩病邪性质: (4)辩病势进退: (5)测病情预后。第二节 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听声音、嗅气味来诊查疾病的方法。 一、听声音 1、声音 实热证:声音粗重,高亢洪亮,烦躁多言。 虚寒证:声音低弱,沉静懒言。 2、语言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高亢有力多为热扰心 神的实证。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音低微,时断时续为心气大 伤,精神散乱的虚证。虚证。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言蹇:舌强语言不清为中风。 3、呼吸。 呼吸声高气粗而促为实,热证;声低气微而慢为虚,寒证。呼吸急促而气弱为元气大伤;呼吸断续为气欲绝。 气喘: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难以平卧。实喘为病邪壅肺,虚喘为肾不纳气或肺气虚衰。 哮:喉中有哮鸣声。 上气;气促咳嗽,气逆喉间。 太息;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为肝郁气滞。4、咳嗽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暴咳声哑为实”金实不鸣“,咳声低微,久咳声哑为虚“金破不鸣” 。5、呕吐 胃气上逆,有物有声为呕吐,有声无物为干呕,有物无声为吐。虚,寒之证,则呕声无力,来势缓,实,热证则来势猛,声音响亮。 6、呃逆: 气逆于上,自喉而出,不能自止为打呃。虚寒呃声低沉,实热则有力。久病呃声不绝,声低为胃气将绝。 二、嗅气味 1、口气 酸馊为食物不化,臭秽为脾胃有热,腐臭为内痈。 2、汗气 汗有腥臊味为湿热内郁,腋下汗臭为狐臭。 3、痰涕气味。 痰腥臭为肺痈,黄稠涕腥臭为肺热鼻渊。 4、二便气味。 5、经带气味: 6、病室气味: 一般而言,分泌排泄物,恶臭为实、热证;带腥味为虚、寒证。 第三节第三节 问诊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伴有目的询问,以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演变,治疗经过,现有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来诊查疾病的方法。 “十问歌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是指恶寒恶寒与发热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初期,是表证表证的特征。“见得一分寒象,便有一分表证”。恶寒重而发热轻,为外感风寒,恶寒轻而发热重,为外感风热。恶风而发热轻,为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 多为里寒证里寒证。寒邪直中脏腑,为新病,实证;久病畏寒,多为阳虚所致。“阳虚则生寒”. 3、但热不寒 高热不退伴大渴大饮,为壮热,多为里热炽盛;有规律的按时发热为潮热,其中,日晡潮热为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入夜加重,或骨蒸潮热,多为阴虚;午后发热伴身热不扬多为湿温病;身热夜甚可见于热入营血。4、寒热往来 恶寒发热交替发作,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之间,不能入里,也不能发于表,常见于少阳和疟疾。二、问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液是阳气蒸腾气化阴液出于肌腠而成,问汗可以辩邪正盛衰,气血津液的盈亏。 问汗内容:时间、部位、多少、性质、伴随症时间、部位、多少、性质、伴随症状状等。 1、表证辩汗 表证无汗-外感风寒表实;风寒表实; 表证有汗-外感风热表实证风热表实证或表虚自汗表虚自汗。 2、里证辩汗 自汗自汗-汗出不已,动则为甚(阳虚) 盗汗盗汗-睡时出汗,醒时则止(阴虚); 里热炽盛里热炽盛-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 亡阴之证亡阴之证-汗热而咸,脉细数无力为; 亡阳之证亡阳之证-汗凉而淡伴脉微欲绝为; 汗粘腻而汗出不畅为湿热证湿热证; 先恶寒战栗,然后发热大汗为战汗战汗,多见于热病邪正交争剧烈,为疾病的转折点。 出汗后预后出汗后预后: 如果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复;如果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搏急促为邪盛正衰之象。 3、局部辩汗 头部头部出汗可因阳热或湿热; 额部额部出汗,冷汗淋漓,伴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外越的危证; 半身半身汗出,可因痰湿或风湿内阻,营卫不和,或中风。 手足心手足心汗出甚则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 腋下腋下汗出而臭为湿热所致;阴囊汗出而潮湿为肝经湿热。 三、问疼痛 问诊要点:问诊要点: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及伴随症状等。 1、疼痛的性质特点 疼痛伴胀感为胀痛胀痛-气滞所致; 见于胸胁-肝郁气滞; 发于头部-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 见于胃脘-胃胀痛不适。 痛如针刺刀割为刺痛-瘀血内阻。 游走性疼痛-气滞或风盛; 痛处固定-瘀血, 在关节-痹病; 冷痛-寒凝或阳虚。 灼热疼痛-邪热。 绞痛-有形之物内阻,如结石,瘀血,或阴寒凝滞。 隐隐作痛-虚痛,见于气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痛而伴身重-湿邪困阻,气机不畅。 酸痛见与四肢肌肉为湿阻,见于腰膝为肾虚。2、 疼痛的部位 头痛 :头痛连项背为太阳经病太阳经病; 在前额,属阳明经病阳明经病; 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为少阳经病少阳经病; 痛在颠顶为厥阴经病厥阴经病; 头痛而重,腹满为太阴经病太阴经病; 头痛及脑伴指甲微青,为少阴病少阴病。 胸痛:多为心肺病。胁痛:多于肝胆相关。脘腹痛:病多在脾胃。痛喜暖喜按,为虚, 寒证;痛而喜凉,拒按,为热,实证。 腰痛:或为寒湿痹阻,或为湿热阻络,或为瘀 血阻络,或为肾虚所致。 四肢痛:游走性疼痛,为风邪偏盛,是行痹行痹; 疼痛剧烈而喜暖为寒邪偏盛,是痛痹痛痹; 痛而沉重为湿邪阻络,是湿痹湿痹; 痛而红肿为邪热偏盛,是热痹热痹; 痛而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为尪痹尪痹。 足跟痛或腰膝酸痛为肾虚肾虚。 周身痛:新病多为实证,以感风寒湿邪邪居多;久病多虚,以气血亏虚,不荣则痛。 总结总结 新病剧痛为实,久病缓痛为虚;痛拒按属实,痛喜按属虚;红肿灼痛为实热,沉重冷痛为寒湿;刺痛固定为瘀血结石,走窜胀痛为气滞或风邪。四、问饮食口味 主要问饮食多少、好坏、偏嗜、冷热、呕吐与否等,以判断脾胃状况及脏腑的寒热虚实。 1、食欲与食量 2、口渴与饮水 口渴为津液受损或水湿内停,津不上承。 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热盛伤津,喜热饮为寒湿内停寒湿内停; 口干不欲饮水多为瘀血瘀血; 渴而多饮多尿为消渴消渴。 3、口味 口苦为胃热、胃火,或肝胆湿热; 口酸见于肝胃不和; 口腻见于脾胃湿阻; 口臭为胃火或肠道积滞; 口腥为血络受损; 口有尿味为尿毒症病人。 五、问睡眠 失眠:不容易入睡,或醒后难眠,或睡而不深,甚至彻夜难眠为失眠,为阳不入阴,神不内守所致。 虚虚-为阴血不足失养; 实实-为邪气内扰。 嗜睡:嗜睡:眠而不醒,精神不振,头身困倦为嗜睡。 实证实证-多因痰湿内盛,困阻清阳。 虚证虚证-则因阳虚阴盛,或气血不足。六、问二便 问二便可以了解脾胃、大小肠、膀胱的情况,主要问二便的次数、量、质地、颜色、性状、气味、以及伴随状况。 1、问小便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尿频尿膀赤尿痛而色赤,多为膀胱湿热;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频而不畅或中短,有沙石为石淋;老年人膀胱胀满,小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2、问大便 主要问便次、便质、便感便次、便质、便感等情况。 大便次数减少,质硬难解,或排便时间延长为便秘。便秘有寒热虚实寒热虚实之分:腹胀满,痛而拒按,苔黄燥裂为热邪炽盛,腑气不通;腹痛拒按,苔白身冷,为寒邪阻遏阳气;大便燥结,硬如羊粪,排便困难,是因气虚推动无力或阴血亏少,无以行舟。 大便次数增多,一日多次,便质稀溏或水样便为泄泻。 湿热泄泻,可见暴发泄泻,大便臭秽,腹痛肠鸣,肛门灼热; 寒湿泄,泻如清水,腥臭; 食滞泻,可见吐泻并发,呕吐酸臭,泻下臭秽; 脾虚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 病程久;脓血大便,下利赤白,为痢疾; 便血暗红或如黑油便为远血,先血后便,色鲜红为近血; 大便时干时稀,为肝脾不调;大便先干后稀,为脾胃虚弱;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里急后重为湿热痢疾;黎明腹痛腹泻,泻后即安为五更泻,为肾阳虚衰所致;肛门气坠,甚至脱肛为中气下陷。七、问小儿及妇女 1、问小儿 主要问小儿出生前后的情况,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 2、问妇女 主要问其经、带、胎、产等情况。 (1)月经:问月经初潮,末次月经,周期,经期,经量,色,质地,有无痛经和闭经等。经色浅淡,质清稀为气血亏虚;经色红浓稠多为血热;紫黑有块为瘀血。 月经先期:周期提前59天,多为血热或气虚不摄。 月经后期:周期延后89天,多为血虚或寒凝气滞。 月经先后无定期:周期或长或短。多为肝郁气滞。 月经过多:色红稠为实,热证;色淡红为气虚证。 月经过少:色淡量少为精血亏虚。 闭经:未妊娠而停经三个月以上为闭经。为血海空虚,或血瘀经闭,血寒凝滞。 (2)带下: 了解色,量,质,气味等。白带多而质稀,淋漓不绝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黄质粘而臭,为湿热下注;带下有血或赤白相兼为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第四节第四节 切切 诊诊一、脉诊一、脉诊 (一)脉象的形成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心主血,脉搏主要与心相关;另外,肺朝百脉,通过肺生成的宗气助心行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血同源。所以,各个脏腑与脉象关系密切。 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病情轻重病情轻重及预后预后等。(二)脉诊的部位及方法 寸口诊脉法寸口诊脉法:分为寸、关、尺三部。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胆,肾;右手对应肺,脾胃,肾。 方法方法:是在安静状态下,以医生左手切病人右手,右手切病人左手,中指定关,食指切寸,无名指切尺。“切脉之要,虚静为宝”。 诊脉轻取为举,用力不轻不重为寻,重按为按。如此,三部皆有轻中重三法,故称三部九侯。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一)脉象要素(一)脉象要素 位位 数数 形形 势势 脉位脉位 至数至数 均匀度均匀度 脉力脉力 流利度流利度 紧张度紧张度包括:长短包括:长短大小粗细大小粗细(二)正常脉象 平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三部有脉,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脉象特征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有胃有胃:从容、和缓、流利:从容、和缓、流利 脾胃功能强健脾胃功能强健 有神有神:节律整齐、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柔和有力 气血充足、心神健旺气血充足、心神健旺 有根有根:沉取有力、尺脉明显:沉取有力、尺脉明显 肾气旺盛、肾精充盈肾气旺盛、肾精充盈(三)(三) 平脉的生理性变异平脉的生理性变异 1、四季气候、四季气候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3、年龄、年龄 4、 性别性别 5、 体格体格 6、 情绪情绪 7、劳逸、劳逸 8、饮食、饮食 9、脉位生理性异位(斜飞脉、脉位生理性异位(斜飞脉、反关脉)反关脉)(四)常见病脉及主病(四)常见病脉及主病 (一)脉位分类 浮脉浮脉:轻按即得,重按反减轻按即得,重按反减 -主表证、主虚阳外越证(病重)主表证、主虚阳外越证(病重) 可见于体瘦而脉位表浅的健康人可见于体瘦而脉位表浅的健康人 沉脉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主里证(分虚实分虚实) 可见于体胖脉位较深的健康人可见于体胖脉位较深的健康人 (二二)脉率分类脉率分类迟脉:迟脉:脉来迟缓,一息脉动脉来迟缓,一息脉动3-4至(至(60次次/分)分) -主寒证(主寒证(有力为寒凝有力为寒凝,无力为阳虚无力为阳虚) -主主热证热证(热邪壅居于内,气血运行不畅)(热邪壅居于内,气血运行不畅)数脉: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急促,一息5-6至。至。 -主热证:实热证或虚热证(精血亏虚、主热证:实热证或虚热证(精血亏虚、虚阳外越)。虚阳外越)。 注意:可见于正常人处于运动或情绪激动注意:可见于正常人处于运动或情绪激动时。时。(三)脉力度分类脉力度分类虚脉:虚脉: 轻按无力,重按空虚轻按无力,重按空虚 -主一切虚证主一切虚证 气血亏虚气血亏虚-脉细无力、脉细无力、 阴虚阴虚-数而无力数而无力 阳虚阳虚-迟而无力迟而无力实脉:实脉:脉来充盛有力,来盛去也盛脉来充盛有力,来盛去也盛 轻按重按皆然轻按重按皆然 -主一切实证主一切实证 (四四)脉宽度分类脉宽度分类 洪脉洪脉:脉形宽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脉形宽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 -主气分实热证。主气分实热证。 夏季正常脉象稍显洪大夏季正常脉象稍显洪大 细脉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也可主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也可主伤寒、痛甚及湿证。伤寒、痛甚及湿证。 (五五)脉长度分类脉长度分类 长脉:长脉:脉体过长,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过长,超过寸、关、尺三部 -主阳证、实证、热证主阳证、实证、热证 亦可见于健康人亦可见于健康人 短脉:短脉:脉体过短,不及寸部或尺部脉体过短,不及寸部或尺部 -主气病(气虚、气滞)主气病(气虚、气滞)(六六)脉流利度分类脉流利度分类 滑脉:滑脉: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痰饮、食滞、实热证主痰饮、食滞、实热证 主孕脉、亦见于健康的青年人主孕脉、亦见于健康的青年人 涩脉:涩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细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脉细 而迟。而迟。 -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 (七七)脉紧张度分类脉紧张度分类弦脉: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应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脉势强硬,应 指有挺直感和劲急感指有挺直感和劲急感 -主肝胆病、痛证、痰饮主肝胆病、痛证、痰饮 老年正常人脉多带弦象老年正常人脉多带弦象濡脉:濡脉:浮细而软,如絮浮水,轻按即得,重浮细而软,如絮浮水,轻按即得,重 按不显按不显 -主湿证、精血亏少主湿证、精血亏少(八八)脉均匀度分类脉均匀度分类结脉:结脉: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代脉:代脉: 缓而时止,止有定数。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主脏气衰微、亦可见于痹证、跌打损伤、主脏气衰微、亦可见于痹证、跌打损伤、惊恐等惊恐等促脉:促脉: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阳盛热结,里热兼瘀血、痰浊、宿食等主阳盛热结,里热兼瘀血、痰浊、宿食等邪内阻,亦主脏气衰败,阴亏血少。邪内阻,亦主脏气衰败,阴亏血少。 (五)相兼脉、真脏脉及主病(一)相兼脉(一)相兼脉 28脉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脉象同时出现于同一病人的情况。因此,相兼脉肯定是复合脉,但复合脉不一定是相兼脉。相兼脉的主病,一般是组成此相兼脉各脉主病的相加。 (二)真脏脉(二)真脏脉 1、概念、概念: 凡疾病危重阶段所出现的脉无胃、无神、无根者,即为真脏脉。又称“败脉”、“绝脉”、“死脉”。 2、基本类型、基本类型: 无胃之脉:脉无冲和、应指坚搏 无根之脉: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 无神之脉:脉率无序,脉形散乱 (六)诊妇人和小儿脉。 1、诊妇人脉。月经脉:左关尺脉洪大于右是月经将至;寸关调和而迟弱细多见月经不利。已婚妇女突然停经而脉来滑数和缓多为妊娠。临产时见迟脉转急,弦,滑,中指关脉搏动明显为离经脉,是欲产之象。 2、小儿脉:一指定三关。 (七)脉症的顺逆取舍 脉症有顺逆之分,相应为顺,不相符合为逆,临床当辩真假。二、按诊 按诊是医生用按压的方法来观察疾病的一种诊法。 1、按胸胁:了解心,肝,肺情况。 2、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反映宗气的盛衰,如微动不明显为宗气内虚;动而应衣为宗气外泻。 3、按脘腹: 观察有无包块及压痛:痛但软而喜按为虚证;痛紧而拒按为实证。包块固定不移而痛有定处为积,病在血分;如包块聚散无常而痛无定处为聚,病在气分。 4、按肌肤:主要了解寒热,润燥,肿胀等。 5、按手足:手足的冷暖。 6、按腧穴。 第六章第六章 辩证辩证 辩证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的方法,是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来辩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的变化,从而做出诊断。 中医辩证方法有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等,每一种辩证方法皆有其适应领域。如内伤杂病以脏腑辩证为主。 第一节 八纲辩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要用以概括病变的病位、类别、病性、邪正盛衰。病位、类别、病性、邪正盛衰。八纲辩证是根据病人整体证侯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一、表里 表里是辨别病位病位,病情轻重轻重和疾病趋势趋势的两个纲领。 表证:多外感,见于疾病初期,病轻。 里证:多内伤,病情较重。(一)表证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从外侵袭肌肤之证侯。 特点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表证的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脉浮,苔薄。常兼外感的症状。(二)里证 里证是病位在脏腑脏腑所致的证侯。 特点特点:病程长,无恶寒发热,病位深,脉沉。(三)半表半里证(三)半表半里证 1、概念 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病位处于表里之间、进退变化之中所表现的证候。 2、特点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等。(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显现出来,称为表里同病。(既有表证表证又有里证里证) 多见于表证未解而邪已入里,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或旧病未愈而感外邪。 2、表里转化: 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 表证和里证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主要取决于邪正关系邪正关系。二、寒 热 寒热是辩别疾病性质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盛衰的具体表现。 (一)寒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阳虚阴盛,机能活动受抑制或或减退的证侯。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苍白,小便清长而大便溏,舌淡苔白而脉迟。(二)热(二)热 证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机能活动亢进的证侯。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热证需要综合观察疾病的全部表现,临床多从面色,寒热喜恶,口渴与否,二便和舌脉等。(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寒证和热证同时并存为寒热错杂。 2、寒热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和热证转化为寒证。 3、寒热真假:一般来说,寒证见寒象,热证见热象,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相反的表现。 1)真热假寒: 即阳盛格阴:是指内热盛而深伏于里,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肢,格阴于外而表现一些假寒症状。如在外可见四肢厥冷,而在内则口苦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 2)真寒假热: 即阴盛格阳:是阴寒内盛,阳气虚衰,阳不制阴而浮越于外,是使阴阳不相顺接。在外可见身热,口渴,面红等热象表现,而热却喜暖,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却喜热饮,在里又见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为真,外现之热是假。三、虚实 虚实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主要指邪气盛,虚证指正气虚。 确定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一)虚实 1)、虚证是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侯。分为:气、血、阴、阳亏虚。 1、血虚证:是血液不足而失养所表现的症侯。可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舌淡脉细等。 2、气虚证:可为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症侯。临床可见: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舌淡,脉弱等。 3、阴虚证:是体内阴液亏虚而失养所表现的症侯。 临床表现有二: 一、阴虚失养。可见形体消瘦,肌肤麻木不仁。 二、阴虚生内热的症状。午后潮热,盗汗,咽干, 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4、阳虚证:是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的症侯。可见形寒肢冷,面色晄白,夜尿多而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脉弱等。(二)实证 实证是邪气亢盛,脏腑功能亢奋所表现出来的症侯。 因邪气性质和所犯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气分病变可见高热,大渴,大汗,烦躁等。(三)实证和虚证的鉴别 主要从病人形体的盛衰,精神好坏,声音气息强弱,喜按拒按及舌脉上来区别。 虚证久病,可见气短懒言,疲倦乏力,隐痛喜按,大便溏而小便清,舌淡嫩、少苔、脉弱。 实证新病,可见精神亢奋,声高气粗,痛而拒按。大便秘而小便赤,苔厚脉有力。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虚证和实证之间可相互错杂和转化。 1、虚实夹杂: 同一病人同一时间,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为虚实夹杂。其中,存在着某一方面偏盛,偏衰。 “至虚有盛侯,大实有羸状”。如肝硬化晚期病人。 2、虚实转化: 此转化是有条件的,邪正盛衰是其主要因素。 实证转化为虚证多为邪气盛,误治,失治而成。 虚证转化为实证,是临床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如脾虚引发腹胀,痛等。 四、阴 阳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 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一)阴证与阳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衰微,或感受寒邪而表现的症侯,属虚,寒。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 阳证-是邪热亢盛或阴虚而阳亢所表现 出来的症侯。 主要表现:身热面赤,声高气粗,口渴喜 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 黄,脉洪实有力。(二)亡阴证和亡阳证 亡阴证:是体内阴液大量丢失或消耗而出现阴液衰竭的症侯。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不安,喜冷饮,面色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是阳气耗竭而出现阳气虚脱的症侯。 临床表现: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畏寒而手足不温,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亡阴可导致亡阳,相反,亡阳也可导致亡阴。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纲辩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表里中有寒热虚实,虚实中有表里寒热,如表证中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等。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可以互相转化。 第二节第二节 脏腑辩证脏腑辩证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心的病证有虚实之分。 虚为气,血,阴,阳不足。 实为火,热,痰,瘀。 小肠病有小肠实热和虚寒之分。(一)心气虚,心阳虚 是指心气不足,心阳衰微所表现出来的症侯。 共同证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加重、脉细弱 或结代。 心气虚-若兼见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苔白 心阳虚-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有寒象)(二)心血虚、心阴虚(二)心血虚、心阴虚 心血虚-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濡养; 心阴虚-是由于心阴亏损,虚热内扰。 共同证侯: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心血虚-如面色无华、唇色淡白、眩晕、脉细。 心阴虚-如心烦躁、潮热盗汗、舌红少津、 脉细数。(三)心火炽盛(三)心火炽盛 是心火亢盛表现出来的实热证。 证侯:心烦躁,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起刺,苔黄,脉数,甚至可见狂躁,谵语。(四)心血瘀阻(四)心血瘀阻 是瘀血,痰浊阻滞心脉表现的症侯 证侯:心悸,怔忡,心胸闷或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结代。严重则暴痛,口唇青紫,神昏而脉微欲绝。(五)痰迷心窍(五)痰迷心窍(阴证阴证) 是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蒙闭心神所致的症侯。 证侯:面色晦暗,意识模糊,呕吐痰涎或吼中痰鸣,苔白腻,脉滑,或神志淡漠,喃喃自语。(六)痰火扰心(六)痰火扰心(阳证阳证) 指火热,痰浊之邪,扰及心神的症侯。 症侯:发热,口苦,痰黄,喉间痰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神志错乱,打人骂人。(七)小肠实热(七)小肠实热 指心火下移小肠,使小肠里热炽盛而表现出来的症侯。 证侯:心烦失眠,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小便赤短而痛,舌红苔黄脉数。(八)小肠虚寒(八)小肠虚寒 是脾阳受损,累及小肠,致小肠阳虚而表现的证侯。 证候:面色淡白,神倦乏力,畏寒肢冷,腹痛隐隐,喜暖喜按,肠鸣泻泄,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二、肺与大肠病辩证 肺病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于气虚和阴虚;实证是外邪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 大肠病:常见饮食不节,或热病伤津;有大肠实热,大肠热结,大肠津亏等证型。 肺与大肠相表里,治疗上相通。(一)肺气虚 肺气虚是肺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咳喘无力,动则气短,体倦怠乏力,声音低微;痰清稀,或畏风自汗,容易感冒;舌淡,脉弱。(二)肺阴虚 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表现的证候。 证候:干咳,无痰,少痰而粘稠难咯,或痰中带血,口干咽躁,消瘦,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三)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证是指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而头身疼痛,咳嗽气喘,痰色白而稀,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四)风热犯肺 是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流黄涕,咳嗽,咯黄稠痰,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五)燥邪犯肺 是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出的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容易咯出,唇舌鼻口咽干燥,或身热恶寒,头痛或胸痛咯血,舌干红苔白或黄少津,脉浮数或细数。(六)痰热壅肺(六)痰热壅肺 是热邪挾痰内壅于肺而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咳嗽气喘,呼吸急促甚至鼻翼煽动,咯黄稠痰或痰中带血,或咯脓血痰,发热,胸痛,口渴,小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七)痰湿阻肺(七)痰湿阻肺 是由于痰湿阻滞于肺而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而易咯,胸闷或气喘,喉中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八)大肠湿热(八)大肠湿热 是湿热蕴结于大肠而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腹痛腹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九)大肠津亏(九)大肠津亏 是大肠津液亏损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大便干燥难解,口咽干燥而口臭,舌红少津脉细。(十)大肠结热 是邪热结于大肠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证候:大便干,腹痛腹胀拒按,身热口渴喜冷饮,日晡热甚,口舌生疮,尿赤舌红苔黄干而起刺,脉沉实兼滑。 三、脾胃病辩证三、脾胃病辩证 脾胃相表里,脾升胃降。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病有寒热虚实之分。 脾病-多虚,脾气脾阳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及气虚下陷。 胃病-多实,以受纳水谷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主。一、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表现: 脘腹痞胀、隐痛、喜按,食后胀甚,食少纳呆,或呕恶嗳气,大便溏薄脾胃气虚,纳化功能减退。 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缓弱气虚或气血两虚之象。 辨证要点: 脾气虚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加上一般气虚证。 二、 脾(胃)阳虚证 概念: 脾胃阳衰,失于温蕴,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 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攻伐药物,或脾胃素亏,久病失养,中阳渐衰。 表现: 1、脘腹冷痛绵绵,喜暖喜按,泛吐清水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口淡不渴,畏寒肢冷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脾胃阳衰,虚寒内生,寒凝津停。 2、食少纳呆,脘痞腹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脾胃气虚证。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加上脾胃气虚证。 三、脾虚气陷证 概念:脾气虚弱,以致升举无力、清阳下陷所表现的证候。也称中气下陷证。 成因: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也可因久泻久痢、孕育过多、产后失养所致。 表现:脘腹坠胀、眩晕耳鸣,便意频频,久泻久痢,肛门重坠,白浊或白带稠浊绵绵而下-脾气不升,清阳下陷。 胃、肾、子宫、直肠下垂-气虚升举无力。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脉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脘腹坠胀,久泻久痢,或脏器下垂,加上脾气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统血无力,以致血溢脉外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气,或劳倦过度伤脾,脾气虚弱加重而形成。 表现: 便血、吐血、尿血、齿衄、肌衄(紫癜)、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症,舌淡质稀-脾虚不能统血,血溢脉外。 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脉细弱-脾气虚证。 辨证要点:慢性出血症,加上脾气虚证。 五、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阻,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所产生的证候。 成因:过食肥甘生冷,寒湿内停,或气候阴冷潮湿、冒雨涉水,寒湿从外侵入中焦。 表现: 1、脘腹痞满胀痛,泛恶欲呕,纳呆便溏,尿少肢浮-纳运受阻,升降失司。 2、头身困重,或微恶寒,口淡不渴,身目色黄如烟熏(阴黄),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沉细-寒湿内盛。 辨证要点:脘腹胀痛,呕恶便溏,加上寒湿内盛见症。 六、湿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内蕴中焦,导致脾胃运化受阻所产生的证候。 成因:外感湿热之邪内入中焦,或嗜烟、酒、茶、肥甘厚味,湿热内生。 表现: 1、脘腹痞闷胀满,呕恶口苦,纳呆厌食,便溏不爽-纳运受阻,升降失司。 2、身热不扬或热势起伏,汗出而热不解,渴而饮水不多,小便短黄,身目色黄如橘皮(阳黄),或皮肤瘙痒、湿疹,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蕴。 辨证要点:脘腹痞胀,口苦厌食,加上湿热内蕴见症。 七、胃阴亏虚证 概念:胃阴不足,胃失和降,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热病后期或久病胃阴亏耗;过食辛辣温燥之品,胃热伤津;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损阴等。 表现: 1、胃脘隐隐灼痛,脘痞嘈杂,饥而不欲食,干呕呃逆-胃失濡润,纳降受阻。 2、口燥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少津,脉细数阴虚内热。 辨证要点:胃脘隐隐灼痛,饥而不欲食,加上一般阴虚见症。 八、寒凝胃脘证 概念:寒邪侵入胃脘,胃气凝滞而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寒邪犯胃证。 成因:外寒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从内生。 表现: 1、胃脘冷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痛剧,呕恶清涎,吐后痛减,或嗳气呃逆-寒凝胃脘,胃失和降。 2、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色青灰,舌淡苔白滑,脉弦紧-里寒证。 辨证要点:脘腹剧烈冷痛,呕吐清涎,加上里寒证。 九、胃火炽盛证 概念:胃中火热炽盛,而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实热证候。简称胃火证 成因:过食辛辣、温燥、肥腻之品,胃热内生;五志化火;外感热邪犯胃等。 表现: 1、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口臭-胃火壅滞、上薰,气血腐败。 2、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燥,脉滑数里热实证。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牙龈肿痛溃烂,加上里热实证的表现。 十、食滞胃脘证 概念:饮食停滞胃脘,导致胃气逆滞所表现的证候。简称食积证。 成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素体或病后胃气虚,饮食不当而成。 表现: 1、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噯腐吞酸,纳呆厌食,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觉舒食滞胃脘不化,胃失和降,胃气滞逆。 2、可兼肠鸣矢气、脐腹胀痛,泻下不爽臭如败卵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食积化腐,停滞肠道。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厌食,苔厚腻。 十一、胃脘气滞证 概念:邪气犯胃,致使胃腑气机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犯胃;食积不化,或寒邪入胃,皆可引起胃气通降不利。 表现: 脘腹痞满胀痛,或胁脘窜痛,噯气呃逆,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常因情绪舒畅或太息、嗳气而减轻,情绪不佳而加重,苔白脉弦-为胃腑气机郁滞之象。 辨证要点:胃脘胀痛或窜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四、肝与胆病辨证四、肝与胆病辨证 肝的主要生理: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开 窍于目。 肝病主要表现: 1、情志方面 2、血运方面 3、消化方面方面 4 、筋、爪、目及肝经分布部位 肝病辨证要点: 主证:胁痛 、眩晕 、抽搐 、出血 、目疾,少腹前 阴等病证 证型:虚证阴、血虚 实证气滞、 肝火、 阳亢、 湿热(一)肝气郁结(一)肝气郁结 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或胁下痞块或咽喉梗阻、妇女乳房胀痛、 痛经、月经不调、 脉弦肝气郁滞肝气郁滞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妇女更年期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妇女更年期 、肝病、肝病 、精、精神病前期神病前期逍遥散逍遥散(二)肝火上炎证(二)肝火上炎证 指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以头痛、烦躁、耳鸣、胁痛等及火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证候: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不寐或恶梦纷纭 ,耳鸣耳聋,衄血,脉弦数 辨证要点: 肝经循行部位(头目耳胁)的火热症状。(三)肝血虚证(三)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损,肝失濡养,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症候。 症候:目眩,视物模糊或夜盲,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 辨证要点:以筋脉、目、爪甲失于濡养的见症及血虚表现为辨证要点(四)肝阴虚证(四)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证候:头晕眼花,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辨证要点:以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的见症及阴虚内热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五)肝阳上亢(五)肝阳上亢 是指肝气亢奋,或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扰头目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急躁易怒,头胀痛,眩晕目胀或面部烘热,肝气亢奋 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实热证 多见于高血压、情志病症(六)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有肝阳上亢见症,突发动风,或猝中风(猝然昏倒,半身不遂)。热极生风:高热与动风之象共见。血虚生风:手足蠕动,眩晕等动风表现和阴虚症状共见。(七)肝胆湿热(七)肝胆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1、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肝气失调 2、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外阴搔痒湿热证 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龙胆泻龙胆泻肝汤肝汤 黄疸: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黄疸: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 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八)寒凝肝脉(八)寒凝肝脉 指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前阴、巅顶等肝经经脉循行部位冷痛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又名肝寒证、肝经实寒证。 证候证候:少腹冷痛、牵引睾丸坠胀冷痛、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肾与膀胱 生理功能及病理联系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主水 肾主纳气 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病以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呼吸、水液代谢和骨、髓、脑、发、耳等功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 膀胱病以排尿异常为主要病理变化。一、肾阳虚证 概念:肾阳虚衰,其温煦、气化、生殖功能下降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命门火衰”)。 成因:素体阳虚,年高命门火衰,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腰为甚;性欲减退,男子阳萎、早泄,精冷不育,妇女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肾阳虚衰,温煦、生殖功能减退。 小便频数、清长或小便不利、癃闭,夜尿多,大便稀溏或五更泻-肾阳不足,气化无力 面色白或黧黑,神疲乏力,舌淡紫苔白滑,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阳气虚弱。 辨证要点:以腰膝冷痛,生殖功能下降,伴一般阳虚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二、肾气不固证 概念:指肾气亏虚,其藏精和摄尿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弱,房事过度,或久病劳损等。 临床表现:1、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男子滑精、早泄、白浊,女 子月经淋漓不尽、胎动易滑、带下清稀量多-肾气虚无力藏精,肾精过泄。 2、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遗尿,小便失禁-肾虚失摄,膀胱失约。 3、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气虚之 象。 辨证要点:以遗精、滑胎、带下和小便失摄症状为辨证要点。三、肾虚水泛证 概念:指肾阳虚衰,气化失权,水液泛滥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及肾,房劳伤肾,或素体阳虚,气化不及,津液内停。 临床表现:全身肌肤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腹部胀满,按之有波动干,叩之为浊音,小便不利-肾阳虚衰,气化不行,水液泛溢; 腰膝酸软冷痛,畏寒肢冷,心悸气短,咳喘痰鸣,面色 白或黧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肾阳虚证。 辨证要点:以水肿,腰以下为甚,小便不利,加上肾阳虚见症为辨证要点。四、肾不纳气证 概念:肾气虚衰,纳气无权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肺肾气虚证”)。 成因:久病咳喘,肺虚及肾;年老肾亏,或劳累太过,肾气耗伤。 临床表现:长期或反复发作咳喘,呼多吸少,气不接续,动则尤甚-肾虚不能纳气;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神疲自汗,声音低怯,舌淡苔白,脉弱-肾气虚; 若兼肾阴虚,则气短息促,颧红心烦,咽干舌红;兼肾阳虚脱,则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 辨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接续,伴一般肾虚见症为辨证要点。五、肾精不足证 概念:指肾精亏损,以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所表现的一类证候。 成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 临床表现: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萎软,智力低下和动作迟钝; 青壮年生殖功能减退,性功能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 成人早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眩晕健忘,发脱齿摇,神情痴呆,反应迟钝,两足痿软,肌肉松弛,颜面皱纹早现,舌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以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生殖机能低下及早衰为辨证要点。 六、肾阴虚证 概念:指肾阴亏损,导致相关组织器官失养,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先天禀赋不足;房事不节,阴精暗耗;虚劳久病、温热病后期伤阴。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健忘失眠,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男子遗精、早泄或阳强-肾脏阴精亏损,骨、脑、耳、阴器失养。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阴虚火旺。 辨证要点:以腰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伴一般阴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七、膀胱湿热证 概念:指湿热蕴结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而排尿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外感湿热之邪下注膀胱;饮食不节,湿热内生,蕴结膀胱。 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小便短黄、浑浊,或有砂石,尿血,小腹胀痛或腰腹相引而痛-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受阻。 发热,烦渴,身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蕴之象。 辨证要点:以尿频、尿急、尿痛,小腹胀痛加上一般湿热见症为辨证要点。 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与治法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防治原则原则一、养生与预防为主(一)(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1、调养正气、调养正气2、防止病邪的侵入防止病邪的侵入3、养身、养身(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1、早期诊断、治疗早期诊断、治疗2、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临床治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临床治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的根本原则。(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正治又称又称“逆治逆治” 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一致的情况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一致的情况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一致的情况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一致的情况下,逆着疾病征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下,逆着疾病征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下,逆着疾病征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下,逆着疾病征象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 如如如如“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 ”“ “虚者补之虚者补之虚者补之虚者补之” ”“ “实者实者实者实者泻之泻之泻之泻之” ”2、反治、反治又称又称“从治从治” 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相反的是指在疾病症状的性质与疾病本质相反的情况下,顺着其症状性质进行治疗的一种情况下,顺着其症状性质进行治疗的一种治疗法则。治疗法则。 如下:如下:热因热用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用于真寒假热证状的病证。用于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 状的病证。用于真热假寒证状的病证。用于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塞因塞用: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用于真虚假实证通症状的病证用于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用通利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用通利药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病证状的病证(二)、(二)、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本缓急标标现象、邪气、症状、新病现象、邪气、症状、新病 本本本质、正气、病因、旧病本质、正气、病因、旧病1、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所患者生命或影响对本病的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暂时急救措施。采取的一种暂时急救措施。如:如: 多种原因大出血多种原因大出血 气随血脱危及气随血脱危及 生命生命 止血治标止血治标 争取时间争取时间2、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与急则治其标相对而言。是在病情不与急则治其标相对而言。是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急的情况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的一个原则。的一个原则。如:如: 肺阴虚肺阴虚 失滋润失滋润滋阴滋阴 阴虚咳嗽阴虚咳嗽 (本)(本) 润肺润肺 宣降失调咳嗽宣降失调咳嗽- (标)止咳(标)止咳3、标本同治、标本同治指标病与本病具重指标病与本病具重的情况下采取标本两治的一个原则。的情况下采取标本两治的一个原则。如:如: 实热内结实热内结本本泻泻 肠热津枯便秘肠热津枯便秘 标本同治标本同治 阴液受伤阴液受伤标标滋滋三、调整阴阳(一)损其偏盛热者寒之:实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热者寒之:实热证出现热象,用寒凉 药治疗。药治疗。寒者热之:实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寒者热之:实寒证出现寒象,用温热 药治疗。药治疗。(二)补其偏衰阴虚证补阴阳虚证补阳阴阳两虚阴阳双补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扶正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属于补法。用于体抗病能力。属于补法。用于 虚证(补气、阴、阳、血)虚证(补气、阴、阳、血)祛邪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属于泻法。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属于泻法。用于实证(发汗、攻下、清热、用于实证(发汗、攻下、清热、 消导、消导、活血、行气等)活血、行气等)正盛邪实正盛邪实祛邪为主祛邪为主正虚邪不重正虚邪不重扶正为主扶正为主正虚邪实相当正虚邪实相当祛邪扶正同施祛邪扶正同施 五、同病异治五、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同病异治同是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不同,同是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不同,人体反应有异,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人体反应有异,及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证候也不相同,治法也不一样。同,证候也不相同,治法也不一样。如如 同病同病 病邪性质病邪性质 治法有异治法有异 风寒犯肺型风寒犯肺型辛温散寒辛温散寒 宣肺止咳宣肺止咳咳嗽咳嗽 风热犯肺型风热犯肺型辛凉清热辛凉清热 化痰止咳化痰止咳 肺气虚型肺气虚型-补肺益气补肺益气 敛肺止敛肺止咳咳2、异病同治、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同一治法。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同一治法。如:病不同如:病不同 性质同性质同 治法同治法同 久痢、久泄久痢、久泄 脱肛脱肛 气虚气虚 -补中补中益气益气 胃下垂胃下垂 中气下陷中气下陷 子宫下垂子宫下垂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第二节第二节 治法治法治法包括治法包括治疗大法治疗大法和和具体治法具体治法。是治。是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疗疾病的各种方法。治疗大法治疗大法-八法:汗、吐、下、和、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温、清、补、消等具体治法具体治法-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法。一 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解除表证的一种治法.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六 清法运用寒凉的方药,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泻脏腑七 补法运用补养作用的方药,以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四)中药的煎服法 1、煎药法:这是指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1)煎药用具:砂锅,瓦罐最好,忌用铁,铜锅。 (2)煎药用水:新鲜洁净的水。 (3)煎煮火候:文火,武火之别。 (4)煎煮方法:1,先煎。矿物,介壳类,或需要减轻毒性的药物。2,后下。芳香类或特殊需要的药物。3,包煎。粉末,有毛或粘性强的药物。4,另煎。5,炀化。 2,服药法:主要指服药的时间和方法。(1)服药的时间:一般日一剂,分二,三次服。但也应该根据病情而定。(2)服药方法: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和常用的中药 一,解表药 凡是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根据表证的寒热,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本类药物多有辛味,主入膀胱经和肺经,多用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等表证。 使用解表药,除病证的寒热外,还需要根据体质,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不可久用或过量。阳虚自自汗,阴虚盗汗,呕吐,腹泻,出血,疮疡等当慎用。解表药也不应该久煎,以免降低药效。一,辛温解表药 本类药物多辛温,辛能行能散,温可散寒,故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又称发散风寒药。部分药物还有温通经脉,除湿止痛,透疹止痒等功效。 麻黄 性味归经:辛,温,微苦,归肺,膀胱经。 主要功效:1,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2,宣肺平喘: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都可用。寒证如小青龙汤,热证如麻杏石甘汤。3,利水消肿: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喘咳忌用,用量不可过大。 用法用量:一般用310克。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蜜,绒则宣肺平喘。 麻黄辛温发散善达肌表,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又为宣肺平喘良药,因通宣肺气而涌调水道,故能利水消肿。桂枝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1,辛温解表:治疗外感风寒表证。表实配麻黄,如麻黄汤;表虚配芍药,如桂枝汤。2,温通经脉:3,助阳化气:如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的水肿,如真武汤。 用法用量:一般310克,煎服。 使用注意:温热病,阴虚阳亢,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忌用。 麻黄辛甘温,能温通助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表,又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通阳化气利水。防风 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肺,甘经。 功效主治:1,辛温解表。如荆防败毒散。2,除湿止痛:治疗寒湿性关节疼痛。如九味羌活汤。3,祛风止痉:治风痰痹阻的口眼歪斜,破伤风等。4,透疹止痒:如消风散。荆芥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1,祛风解表:平性药,外感风寒,风热皆可。2,透疹止痒: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或疮疡初期有表证。3,散瘀止血:炒碳用,治疗各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解表透疹生用,止血炒碳用。羌活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肝,肾经。 功效主治:1,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祛风胜湿止痛:治疗风寒湿痹证,善治腰以上痹证。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 使用注意:阴虚燥热,血虚痹痛慎用。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 功效主治:1,散寒解表:治风寒表证而头身痛,如九味羌活汤;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汤。2,祛风止痛:多用于寒湿性疼痛。3,温肺化饮,通窍。用于风寒引动内饮,如小青龙汤。通窍如通关散。 用法用量:煎服,13克。 使用注意:用量过多,时间过长容易中毒,中毒症状可见头痛,呕吐,抽搐,甚至呼吸麻痹死亡。气虚多汗,阴虚阳亢,血虚头痛等忌用。二辛凉解表药三 辛凉解表药又叫发散风热药,本类药多辛,凉,发四汗作用比较缓和,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而邪五在卫分,某些药物还有透疹,解毒,清利咽喉,明目六等作用。七柴胡八 性味归经:微苦,微辛,微寒。归肝胆,脾胃,三九焦经。十 功效主治:1,疏散退热: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或少十一阳病证而见寒热往来。2,清利头目:3,利咽透疹。4,疏肝解郁。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5,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6,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鲜品1530克。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肝阳上亢,阴虚血燥,肝风内动,气机上逆则慎用。 薄菏 性味归经:辛,凉,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1,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表证。2,清利头目:用于风热上攻的头痛目赤,口苦咽干。3,利咽透疹:用于咽喉疼痛,麻疹不透。4,疏肝解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鲜品,1530克。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体虚多汗不宜,阴虚血燥,肝阳上亢则忌用。葛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1,发表解肌:用于外感表证,头痛项强,如柴葛解肌汤。2,生津止渴:如治消渴病的玉泉丸。3,透发麻疹:升麻葛根汤。4,升阳止泻:用于热泻痢疾,用葛根芩连汤;脾虚久泻,用七味白术散。 用法用量:煎服,生津止渴,发表解肌当生用;脾虚泻泄应煨用。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经,肺经。 功效主治:1,疏散风热:用于外感表热证。2,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而头痛头晕。3,清热解毒:用治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桑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证。2,清肺润燥: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如清肺汤。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其它解表药物参书。二,祛风湿药 凡是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称为祛风湿药。本类药物多辛香走散,能祛除肌表,经络的风湿,还能通经络,止痹痛,强筋骨。因其温燥,故阴虚血亏则慎用。独活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1,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证。如独活寄生汤。2,散寒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阴虚及气血不足则慎用。秦艽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胃经。 功效主治:1,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手足不遂。2,清热除蒸:用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3,清热利湿:用于黄疸湿热。 用法用量;煎服,515克,不宜久煎。威灵仙 性味归经: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主治:1,祛风除湿:治疗风湿痹证,瘫痪,麻木等。2,通络止痛:跕打损伤所致疼痛。3,消水化痰;用于痰饮集聚。为治痰饮集聚要药。4,软坚消鲠: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治疗骨鲠可多用。 使用注意:本品耗伤气血,故气血不足则忌用。五加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证。2,强健筋骨:治疗肝肾不足而腰膝酸软,小儿行迟。3,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如五皮饮。 用法用量:煎服,515克,可浸酒和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则慎用,北五加用量不宜过大。 其它祛风湿药详见书114页表格。三,祛湿药 凡是具有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为祛湿药。有化湿燥湿,利水渗湿,清热利湿之分。本类药物多辛温,易耗伤阴液,故阴虚血燥慎用。 (一)化湿燥湿药:凡具有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祛湿药,因其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药。 脾恶湿喜芳香,湿浊中阻,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而致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泻,食少倦怠,故用本类药化湿健脾,和中开胃。此类药物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阴虚血燥及气虚证慎用,也不宜就煎。 藿香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1,化湿解暑:用于夏季的暑湿证。如藿香正气散。2,和中止呕:用于湿阻中焦的呕吐证。3,辛温解表:用于夏季冒暑。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慎用,胃热呕恶则慎用。 苍术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1,燥湿健脾:用于湿滞中焦。2,祛风除湿: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3,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4,养肝明目:用于夜盲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表虚多汗忌用。 (二)利水渗湿药 凡能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以治疗水湿内停的病证的药物为利水渗湿药。本类药物多甘淡,淡能渗能泄,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的功效。可治疗水湿停聚而致的水肿,小便不利。临床运用当根据病证加减,如兼表证加发汗药,脾肾阳虚加温阳药。气行则水行,故常加行气药。本类药易耗伤阴液,所以阴虚津亏则慎用。 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主治:1,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治寒,热,虚,实多种水肿。如五苓散,真武汤。2,补中健脾:用于脾虚诸证,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3,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等。如归脾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利水用茯苓皮,安神用茯神,健脾用茯苓。 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聚的各种水肿,如五苓散,还可用于泻泄,淋浊,带下等。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 使用注意:利尿作用比茯苓强,无水湿则忌用。 (三)清热利湿药 具有清热利湿功效,以清热利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为清热利湿药。主要用于湿热所致黄疸,热淋,血淋等。 茵陈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主治:1,利湿退黄:用于黄疸证,为治黄疸要药。2,除湿止痒:用于湿疹,湿疮,湿温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脾虚所致的萎黄忌用。 木通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心,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1,清热利湿:如八正散。2,清心除烦: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3,通经下乳:用于血瘀闭经,乳汁不通。4,用于湿热痹痛。 使用注意:关木通过量过久服用,可致肾脏损害,孕妇忌用。金钱草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1,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2,排石退黄:可用于石淋,热淋。为治疗石淋的要药。3,解毒消肿:用于痈,疮,肿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克。治疗疮疖,庁毒,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外敷。车前子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肾,肺,肠经。 功效主治:1,清热利湿: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2,渗湿止泻:用于暑湿泻泄。3,清肝明目:用于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咳嗽。 泽泻 性味归经:甘,咸,归肾,膀胱经。 功效主治:1,清热利湿。用于下焦湿浊。2,渗湿止泻。 使用注意:无湿热或肾虚滑精则忌用。四,清热药 凡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病证的药物为清热药。本类药多寒凉,临床当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可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清热明目,清虚热等。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过用易伤脾胃,故脾虚便溏则慎用。又苦燥伤阴,阴虚则慎用。(一)清热泻火药 此类药物多苦寒或甘寒,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来治疗气分实热证。另可治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 石膏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胃,肺经。 功效主治:1,清热泻火:用于气分实热证,为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如白虎汤,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2,滋阴降火:用于肺热喘咳,胃火牙痛。3,生津润燥:用于内热伤津,消渴病等。4,敛疮生肌: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0克。清热泻火生用,敛疮煅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慎用。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咸,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1,清热泻火:用于气分实热证。2,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生内热,骨蒸潮热。3,生津润燥:用于内热伤津,消渴病等。 用法:清热泻火生用;滋阴降火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慎用。 栀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主治:1,泻火除烦:用于热病郁闷。2,清热利湿:用治湿热黄疸,膀胱湿热等。3,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出血,热毒疮疡。4,消肿止痛:外用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生用清热泻火,炒碳止血。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慎用。(二)清热解毒药 凡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治疗各种热毒,火毒证的药物称清热解毒药。本类药物大多寒凉,易伤脾胃,应中病即止。金银花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主治:1,清热解毒:用于各种疮痈疖肿。2,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4,清解暑热:如金银花露。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忌用。连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主治:1,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疮家之圣药”。2,消痈散结:治疗痈疮疖肿,癗疠痰核。3,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疽,气虚疮疡脓稀当慎用。蒲公英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1,清热解毒:用于内外热毒疮痈。擅消乳痈。2,利湿通淋:用于热淋,黄疸等。3,清肝明目:治疗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 使用注意:阴疽忌用,量大可致腹泻。白头翁 性味归经: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1,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2,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里急后重。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3,杀虫止痒:煎汤外洗可治阴痒带下。 使用注意:虚寒性泻泄慎用。(三)清热凉血药 凡是具有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血分热的药物为清热凉血药。本类药物多甘,苦,咸,寒,主入心,甘二经,部分药物还有滋阴生津作用。 生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1,清热凉血:用于热入营,血分,为清热凉血要药。2,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及阴虚内热 使用注意:脾虚食少,腹满便溏当慎用。牡丹皮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1,清热凉血:如犀角地黄汤。2,活血化瘀:用于瘀血内阻病证。 用法用量:清热凉血生用,活血化瘀炒用。 使用注意:孕妇,月经过多慎用。(四)清热燥湿药 具有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为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苦,寒,性燥伤阴,故脾胃虚寒,津伤阴亏当慎用。黄芩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脾,胆,大,小肠经。 功效主治:1,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暑温,湿热下痢,热淋等。2,泻火解毒:用治肺热咳嗽,痈肿疮毒。3,清热凉血:治疗血热出血证。4,清热安胎:治疗胎热而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清热生用,安胎炒用,止血碳炒。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慎用。黄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主治:1,清热燥湿:用于膀胱湿热,湿热带下,湿热淋证,黄疸等。2,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的疮疡。3,滋阴泻火:治疗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用法用量:310克,清热泻火燥湿当生用,滋阴退虚热应盐炙。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慎用。 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主治:1,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清热解毒:用于热病高热,疮疡等。3,清热泻火:用于心烦失眠,心肾不交,胃热盛等。4,泻火凉血:用于热证出血。 用法用量:清热燥湿,泻火当生用,清胃止呕姜炒,清肝胆火拌胆汁炒。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阴虚津伤则慎用。 黄芩,黄连,黄柏都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之功,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善治上焦,为治疗湿温,暑温,肺热咳嗽要药,还能泻火止血,清热安胎;黄连善清心火,中焦湿热,是治疗湿热泻痢,胃热呕吐的要药,又治火热炽盛,热毒疮疡;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为湿热带下,淋浊,黄疸之良药,又能清虚热,治疗阴虚火旺,骨蒸等。 (五)清解暑热药 凡是具有清解暑热功效,以清解暑热为主要作用,清解暑热或暑湿证的药物为清解暑热药。 菏叶 性味归经:苦凉,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1,清热解暑:用于暑热所致发热,头昏;暑湿所致呕吐,腹泻,神疲等。2,健脾升阳:用于脾虚所致阳气下陷。3,凉血止血:用于血热所致出血。 青蒿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主治:1,清热解暑:2,退热除蒸:用于热病伤阴,阴虚发热。3,清胆截疟:用于少阳病,疟疾。(六)清热明目药 具有清热明目功效,治疗目赤肿痛及目暗不明的药物为清热明目药。决明子 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主治:1,清热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等证。2,润肠通便:用于热结肠燥,大便秘结。谷精草 性味归经:辛,甘,凉,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1,疏散风热。2,明目退翳。(七)清虚热药:具有清虚热功效,主治虚热病证的药物称清虚热药。多归肝,肾经,适合于肝肾阴虚所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遗精盗汗等,也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 银柴胡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1,清虚热:用于阴虚内热证。1,清疳热:治疗疳积发热:地骨皮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主治;1,清虚热:用于阴虚发热。2,清肺降火:用于肺热咳嗽。3,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出血。五,消导药 凡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消导药或消食药。 本类药多甘平,归脾胃二经,具有消食导滞,健运脾胃功效。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主治:1,消食化积:用于肉食积滞。2,行气散瘀: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胁肋疼痛。3,治疗泻痢腹痛。鸡内金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 功效主治:1,消食健胃:用于饮食积滞,小儿疳积。2,涩精止遗:治疗肾气不固的遗精遗尿。3,化坚消石:用于结石癥块。六,催吐药 有催吐功效,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祛除胃内的宿食或毒物的药物为催吐药,或涌吐药。因容易伤及正气,故中病即止。 瓜蒂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胃经。 功效主治:1,催吐宿食:2。利湿退黄。七,泻下药 凡是能引起腹泻,或润肠通便,以促进排便的药物或使水饮外出的药物称泻下药。主要治疗便秘或水肿。根据作用特点,使用范围不同分为攻下药,润下药,逐水药。本类药药性猛烈,久病正虚,年老体弱慎用;妇女胎前产后,经期忌用。(一)攻下药 本类药多苦寒沉降,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清热泻火作用,可治疗热结便秘,火热上炎的里热证。常与行气药配伍。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主治:1,泻热通便: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秘结。2,凉血解毒:治疗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疮疡肿毒等。3,逐瘀通经:治疗瘀血证。4,清利湿热:治疗黄疸,淋证。 用法:泻下通便当生用或后下,酒军则活血作用强,大黄碳止血佳。芒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1,软坚泻下:用于大便燥结。2,清热解毒:治疗火毒上炎诸证。(二)润下药 多为植物种子,富含油脂,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合于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所致肠道津亏,阴血虚的便秘。火麻仁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大肠经。 功效主治:润肠通便:治疗津血不足的便秘。郁李仁 性味归经:辛,甘,苦,平,归脾,大,小肠经。 功效主治:1,润肠通便:1,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三)逐水药 本类药多苦,寒有毒,药性峻猛,具有强烈泻下作用,使体内积液从大便而出,部分药还有利尿作用,适合于邪实而正不虚证,年老体弱,孕妇忌用。大戟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主治:1,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2,消肿散结:用于痈疽肿毒,痰核等。八,祛痰止咳平喘药 凡能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或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为平喘药,但痰,咳,喘三证常相互影响。按其药性和功效分为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止咳平喘药。 (一)清化痰热药 本类药多苦,寒,有清化痰热,润燥化痰的功效,主治痰热证,故称清热化痰药。 前胡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主治:1,清热化痰:用于痰热阻肺证。2,降气平喘:用治咳嗽喘促证。3,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麻疹初期不透。贝母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主治:1,清热化痰:用于痰热,燥热伤肺。2,解毒散结:治疗痈疽疮疡等。 使用注意:寒,湿痰不宜,反乌头。(二)温化寒痰药 本类药物多辛,苦,温,具有温肺化痰,燥湿化痰的功效,是治疗寒痰,痰湿的药物。故痰热,燥痰不宜。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1,温化寒痰:治疗寒痰,痰湿证。2,降逆止呕:是止呕要药,治疗胃气上逆的呕吐。3,消痞散结:治疗痰结之证。 使用注意:阴虚燥咳不用,反乌头。天南星 性 味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主治:1,温化寒痰。2,燥湿化痰。3,祛风止痉:用于风痰阻络,破伤风等。4,散结消肿:治疗痰湿凝结的肿块。(三)止咳平喘药 凡是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功效,以止咳平喘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本类药可治疗内伤,外感所致的喘证。杏仁 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1,止咳平喘:用于各种喘证。2,润肠通便:用于肠燥津亏的便秘。款冬花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1,止咳下气:2,润肺祛痰:治疗肺阴不足的干咳少痰。紫菀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经。 功效主治:1,祛痰止咳:2,润肺下气。桔梗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效主治:1,祛痰止咳:用于各种咳嗽证。2,宣肺利咽:治疗肺气不宣所致的声哑失音。3,消痈排脓:治疗肺痈。九,温里药 能温里散寒,温补阳气,治疗里寒证为主的药物,称温里药,也称祛寒药。本类药多辛,温,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部分药还有助阳,回阳作用。因其辛温,易耗伤阴液,故热证,阴虚证慎用。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 功效主治:1,温里助阳:用于阳虚诸证:2,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3,祛寒止痛:治疗寒痹。 使用注意:附子需要炮炙,先煎,以口无麻辣感为度。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肾,脾胃,心,肺经。 功效主治:1,温里散寒:用于里寒证。2,回阳通脉:3,温肺化饮:治疗寒饮伏肺。肉桂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归脾,肾,心,肝经。 功效主治:1,补火助阳:治疗肾阳虚证。2,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血滞的疼痛。3,温经通络:十,理气药 凡是以疏理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理气药或行气药。其中,性气力强的又称破气药。 本类药物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气虚则慎用。陈皮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主治:1,理气健脾和中:治疗脾胃气滞证:2,燥湿化痰:用于痰湿壅盛证。 枳实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1,破气消积:用于胃肠积滞。2,化痰散痞:治疗痰止胸脘。香附 性味归经:辛,微苦,甘,归肝,脾,三焦经。 功效主治:1,行气解郁:治疗肝气郁结证。2,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为调经止痛的主药。薤白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1,行气导滞。2,通阳散结:十一,理血药 凡是具有调理血液功能,以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的药物,称理血药。(一)活血药 凡有活血化瘀功能,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瘀血证的药物,为活血化瘀药,简称活血药。其中作用峻猛的为破血逐瘀药。 本类药物多辛,苦,主心,肝二经,入血分。根据作用强弱不同,有和血行血,活血化瘀,破血逐瘀之分。适合于一切瘀血证。气行则血行,故常加用行气药。因易耗血动血,故月经过多,孕娠当慎用。川芎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主治:1,行气活血:用于气滞血瘀证,为血中之气药,妇科活血调经的要药。2,祛风止痛:本品能活血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头痛不离川芎”;另可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丹参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1,活血通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2,祛瘀止痛:用于瘀血证引起的疼痛。3,凉血消肿:用于疮疡肿毒。4,清心除烦:治疗热扰心神而不安。 注意:反藜芦。红花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1,活血化瘀:用于瘀血内阻证。2,通络止痛:治疗心脉瘀阻的胸痹心痛。(二)止血药 凡是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血证的药物,称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之分。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主治:1,化瘀止血:用于各种出血证。2,消肿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为伤科要药。蒲黄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心包经。 功效主治:1,化瘀止血:治疗体内外各种血证。2利尿通淋:主治血淋。大蓟 性味归经:苦,甘,凉,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1,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2,散瘀解毒消痈:用于热毒疮疡。白及 性味归经:苦,甘,涩,微寒。归肺,甘,胃经。 功效主治:1,收敛止血:为收敛止血要药,治疗体内外出血证。2,消肿生肌:用于疮疡肿毒。艾叶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1,温经止血:治疗虚寒性出血,尤其治疗崩漏。2,散寒止痛:虚寒性腹痛。3,调经安胎:治疗虚寒性月经不调,胎动不安。4,祛湿止痒:用于带下病,湿疹等。十二,补益药 凡是具有补益作用,能够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为补益药或补虚药。虚则补之,临床分为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四类,常与健脾消食药合用,以促进运化。体无虚证,不可使用本类药。(一)补气药 具有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的药物为补气药。可治疗气虚,气陷,气脱,气失固摄等病证。最适合于肺气虚,脾气虚证。另补气药多雍滞,易致中满,常加用行气药。人参 性味归经:苦,微甘,微温,归心,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1,大补元气,固脱:可治疗气虚,气虚血瘀,气脱,气虚出血诸证。2,补脾益肺:为补脾益气的要药,能治疗肺气不足的咳嗽,气喘诸证。3,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气津两伤证,消渴等。4,安神益智:治疗心气不足的失眠,心悸,健忘等。 使用注意:本药助火敛邪,实热证忌用,反藜芦,畏五灵芝。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主治:1,补气升阳:用于脾虚,中气下陷证。2,益气固表:治疗表虚自汗,气虚外感。3,利水消肿:用于气虚水肿。4,益气固摄,行血:治疗气虚引起的出血或瘀血病证。5,托毒排脓:用于气血不足,疮疡久溃不愈。白术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1,益气健脾:为治疗脾虚诸证的要药。2,燥湿利水:用于脾虚水湿内盛。3,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4,益气安胎:用于脾虚气弱而胎动不安。甘草 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1,益气补中;用于中焦气虚。2,祛痰止咳:治疗痰多咳嗽。3,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物中毒。4,缓急止痛:5,调和诸药:(二)补血药 凡是具有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的药物为补血药。临床主要用于心,肝血虚诸证。常与补气,健脾药合用,本类药大多滋腻碍脾胃,故中焦湿阻,脘腹胀满不适合。 熟地黄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补血调经:用于血虚,月经不调,为补血要药。2,滋阴填髓:用于肾精不足,肝肾阴虚证。 当归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主治:1,补血调经:当归为补血要药,用于血虚,月经不调。2,活血止痛: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证。3,润肠通便:治疗阴血亏虚引起的便秘。何首乌 性味归经:甘,涩,微温,归心,肝,肾经。 功效主治:1,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能治疗阴血亏虚诸证,为治疗须发早白,早衰的要药。2,生首乌能润肠通便,解毒消痈,截疟。(三)补阴药 具有养阴生津功效,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要作用,治疗阴虚证的药物为补阴药或滋阴药。本类药适合于阴虚或阴虚生内热证,因甘寒滋腻,故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纳呆便溏不宜。 沙参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1,养阴清肺:用于燥热伤肺引起的干咳少痰,咽干等。2,益胃生津:治疗胃阴不足证。 使用注意:北沙参长于养阴润肺,南沙参长于清肺化痰,反藜芦。恶防己。 麦冬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主治:1,养阴润肺:用于燥热伤肺,肺阴不足。2,益胃生津:治疗胃阴不足,如中消。3,清心除烦:治疗阴虚火旺而致的心烦失眠。4,润肠通便;用于肠道津亏引起的大便秘结。枸杞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肺经。 功效主治:1,益精补肾:治疗肾精亏虚证。2,养肝明目:用于肝阴血亏虚的目暗不明。3,润肺止咳:治疗阴虚劳咳。(四)补阳药 具有温补阳气功效,以补助人体阳气为主要作用,治疗阳虚证的药物为补阳药,又叫壮阳药。适合于阳虚,阳脱诸证。因其温燥,故阴虚火旺不宜用。 鹿茸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补肾壮阳:治疗肾阳不足证。2,强筋健骨:治疗肝,肾不足的筋骨萎软。3,调冲任,固带脉:用于冲任虚寒,带脉不固的崩漏,带下过多。4,托疮毒:治疗阴疽久溃不敛。冬虫夏草 性味归经:甘,温,归肺,肾经。 功效主治:1,补肾壮阳:2,补肺止咳: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的久咳。杜仲 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补肾助阳:治疗阳虚证。2,强健筋骨: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3,补肾安胎:用于肾虚而胎动不安。淫羊藿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温肾壮阳:治疗阳虚不足。2,强健筋骨。3,祛风除湿:治疗风寒湿痹。十三,固涩药 具有收敛固涩功效,以敛耗散,固滑脱为主要作用,治疗多汗,遗泻滑脱,崩漏带下的药物,为固涩药或收涩药。(一)收敛止汗药 凡是具有止汗功效,以收敛止汗为主要作用,治疗异常出汗的药物为收敛止汗药。适合于气虚自汗或阴虚盗汗。五味子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心,肺,肾经。 功效主治:1,收敛固涩:用于阳虚自汗,肺虚久咳,遗精滑精,久泻等。2,生津止渴:治疗阴虚内热,热病伤阴等。3,宁心安神:治疗心阴血不足而失眠心悸。(二)涩肠止泻 以涩肠止泻为主要作用,治疗久泻滑脱的药物称涩肠止泻药。主要用于虚寒病证。乌梅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1,涩肠止泻:用于脾肾阳虚,久泻不止。2,敛肺止咳:治疗肺虚久咳。3,生津止渴:用于阴虚内热,热病伤阴。4,安蛔止痛:治疗蛔虫证。(三)涩精缩尿 凡是具有涩精缩尿功效,以涩精止遗,固涩小便为主要作用,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的药物称涩精缩尿药。多用于虚证。山茱萸 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收敛固涩:治疗遗精遗尿,滑精等。2,补益肝肾:用于肝肾不足证。桑螵蛸 性味归经:甘,咸,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主治:1,涩精缩尿:2,补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证。(四)固崩止带 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的药物为固崩止带药。适合于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崩漏,带下淋漓等证。海螵蛸 性味归经:咸,涩,微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主治:1,固精止带:用于肾虚带下清稀 滑精等。2,固崩止带:治疗冲任不固的崩漏。3,制酸止血:4,收湿敛疮:治疗湿疹湿疮。十四,平肝息风药 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功效,以平肝阳,息肝风,止抽搐为主要作用,来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药物为平肝息风药。天麻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效主治:1,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2,祛风通络:用于风寒湿痹。钩藤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心包经。 功效主治:1,息风止痉:用于肝热生风所致抽搐等。2,清热平肝:治疗肝火上炎证。全蝎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归肝经。 功效主治;1,息风止痉。2,通络止痛。3,攻毒散结。十五,安神药 具有安神定志功效,以镇惊,养心为主要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药物为安神药。有重镇安神和养心安神之分。龙骨 性味归经:甘,涩平,归心,肝,肾,大肠经。 功效主治:1,镇心安神:治疗心悸不安。2,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证。3,收敛固涩:用于遗精滑精,表虚自汗等。酸枣仁 性味归经:甘,酸,平,归心,肝,胆经。 功效主治:1,养心安神:适合于阴血不足的心悸失眠证。2,敛汗生津;用于自汗,盗汗,养阴等。远志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 功效主治:1,宁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多梦。2,化痰止咳:3,祛痰开窍:用于痰蒙清窍证。4,消痈散肿:治疗痈疽疮毒证。十六,开窍药 有开窍醒神功效,以通关开窍,醒脑复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为开窍药。因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开窍药。麝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主治:1,开窍醒神:各种原因引起的闭证神昏。2,活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疮疡肿毒。3,通络止痛:十七,祛虫药 有杀虫功效,以杀灭或麻痹寄生虫为主要作用,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药物为祛虫药。使君子 性味归经:甘,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1,祛虫杀虫:治疗蛔虫,蛲虫。2,健脾消积:十八,外用药 以体表为主要给药途径的药物称外用药。多用于外科病证,大多有毒,注意用量。 硫磺 性味归经: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功效主治:1,除湿杀虫:用于疥疮癣证等。2,温肾壮阳:治疗肾阳虚证。 雄黄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大肠,肝,胃经。 功效主治:1,解毒杀虫:2,祛痰止痉: 血竭 性味归经:甘,咸,平,归心,肝经。 功效主治:1,活血止痛:治疗跌打损伤所致疼痛。2生肌敛疮:用于痈疽疮庎,溃后不敛。3,收敛止血。治疗外伤或消化道出血。第九章第九章 方方 剂剂 方剂是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组方原则,将不同的药物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一)组方原则 1、君药: 在方剂中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君药。药力居方剂之首,每方必备。 2、臣药: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 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 二是佐制药 三是反佐药 4、使药: 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 二是调和药(二)组成变化 1、增减药味: 一种情况是佐使药的加减,适合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情;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这会使全方的根本功效发生改变。 2、增减药量 方剂的药物组成虽未发生变化,但用量的差别,会使其配伍关系,功用,主治不相同。 二、方剂的剂型 剂型是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1、汤剂:指药物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而成。 特点:吸收快,便于随证加减。 2、丸剂:是药物研成粉末,加适合的粘合剂制成的圆形固定剂。特点:吸收慢,药效持久,便于携带,多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3、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有内服,外用两种。特点:吸收快,便于携带。 4,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油煎熬去渣而成的剂型。也有内服和外用之分,便于携带。 5,丹剂:没有固定剂型,内用多为丸,散剂。外用多经煅烧而成。 6,酒剂:是药物用酒浸泡后去渣取液。 7,露剂:是用蒸馏法制成的气味芳香的水液。如金银花露。 8,冲剂:是将药材提取物加赋形剂或药物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特点:作用迅速,使用方便。三、方剂与治法三、方剂与治法 方从法出,方剂的选用要根据治疗方法;治疗方法需要方剂来体现。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一、解表剂 凡是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为解表剂。主要治疗表证或麻疹,疮疡初起。有辛温,辛凉之分。解表剂不可发汗太过,以免耗伤正气,也不可久煎。 麻麻 黄黄 汤汤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解: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而散风寒为臣,杏仁降肺气助平喘为佐,甘草缓中而制麻,桂发汗太过为使。 使用注意:本方对表虚有汗,新产妇,失血,失液,疮家等不宜用。 银翘散 组成: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菏 淡竹叶 生甘草 荆芥蕙 牛蒡子 淡豆鼓 芦根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解: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淡豆鼓,荆芥微温散表为臣,芦根,竹叶,桔梗,甘草清热生津,利咽为佐使药。二、治风剂二、治风剂 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的方剂,为治风剂。疏散外风分为祛风散邪和祛风除湿两大类。前则是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病证,后则是治疗风邪挟寒、湿的一种方法。内风有肝阳上亢生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之分,故治疗也有所不同。治风剂津液不足则慎用。 川芎茶调散 组成:川芎 荆芥 薄荷 羌活 白芷 细辛 防风 甘草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独活寄生汤 组成:独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白芍 川芎 地黄 杜仲 牛膝 人参 茯苓 甘草桂枝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补益肝肾,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消风散 组成:荆芥 防风 牛蒡子 蝉蜕 苍术 苦参 石膏 知母 当归 胡麻仁 生地 木通 甘草 功用: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风疹,湿疹。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 钩藤 石决明 栀子 黄芩 牛膝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茯神 功用: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三,祛湿剂 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的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为祛湿剂。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清热化湿,温阳化湿之别。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 紫苏 白术 白芷 茯苓 大腹皮 厚朴 半夏 陈皮 桔梗 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平胃散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困脾胃证。五苓散 组成:猪苓 茯苓 白术 泽泻 桂枝 功用:通阳化气,利水渗湿。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水湿内停。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 栀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四,清热剂 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物为主组成,治疗里热证的方剂为清热剂。有清卫分,营血分,清热解毒,清热解暑,清脏腑热,养阴清热等不同。白虎汤 组成:石膏 甘草 知母 梗米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清营汤 组成:犀角 生地 竹叶 玄参 麦冬 银花 连翘 黄连 丹参 功用:清营解毒,养阴透热。 主治:热入营血分。五味消毒饮 组成: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疮疡肿毒。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甘草 柴胡 生地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火上炎证,肝胆湿热下注证。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 鳖甲 生地 知母 丹皮 功用:养阴透热。 主治:热病后期,津液已伤,阴虚发热证。 五,和解剂 凡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寒热等作用,治疗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的方剂为和解剂。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证。逍遥散 组成;柴胡 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瘀脾弱证。六,消导剂 凡是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的作用,治疗食积的方剂为消导剂。保和丸 组成:山楂 神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八,泻下剂 凡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泻热通便,逐水攻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为泻下剂。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之分。对老年体弱,孕妇,产妇,病后体虚则当慎用。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 芒硝 枳实 厚朴 功用:竣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为治疗热结便秘,痞满燥实证的基础方。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 杏仁 芍药 枳实 厚朴 大黄 功用:润肠通便。 主治:肠燥津亏而便秘。九,化痰止咳平喘剂 凡是以祛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组成,具有祛痰止咳平喘作用,治疗咳嗽哮喘的方剂为化痰止咳平喘剂。有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肺化痰,温化寒痰之别。二陈汤 组成:法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咳嗽。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功用:温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寒饮客肺。定喘汤 组成:白果 麻黄 杏仁 苏子 半夏 款冬花 桑白皮 黄芩 甘草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痰热内蕴的哮喘。十,温里剂 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治疗脾胃虚寒,阴盛阳衰等里寒证的方剂,称温里剂。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分。理中丸 组成: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 功用: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四逆汤 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阴盛阳衰。十一,理气剂 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药物为理气剂。因其香燥,易耗气伤津,故对气虚,阴虚火旺则慎用。越鞠丸 组成:香附 苍术 神曲 川芎 栀子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郁证。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 陈皮 川芎 香附 枳壳 白芍 甘草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证。十二,理血剂 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调理血分的作用,治疗血分证的方剂,为理血剂。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桃仁 红花 柴胡 枳壳 甘草 桔梗 牛膝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瘀血证。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 当归 赤芍 地龙 川芎 桃仁 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祛瘀痛络。 主治:中风后遗证。小蓟饮子 组成:小蓟 生地 滑石 木通 蒲黄 藕节 竹叶 当归 山栀 甘草 功用: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下焦热结的血淋。十三,补益剂 凡是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为补益剂。第二节 常用腧穴 手太阴肺经:尺泽: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列缺:桡骨茎突上,头项求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第二掌骨桡侧中点,面口合谷收。曲池: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颊车:咀嚼是咬肌隆起处,治疗面部疾病。天枢:脐中旁开两寸,治疗肠道病变为主。足三里:膝眼下三寸,胫骨旁开一横指,治疗肠道病变和局部病证。 足太阴脾经:三阴交:内踝尖直上三寸,治疗脾,肝,肾的病变。 手少阴心经:神门:脘横纹尺侧上层0。5分,治疗心脏病变。 小肠经:后溪: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局部及其他病证。 膀胱经:委中:腘横纹正中,腰背委中求。承山:腓肠肌凹陷处,治疗局部及其他病变,善治痔疮。 肾经: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治疗肾脏病变。 心包经:内关:脘横纹上两寸,两肌腱之间,治疗心脏病变。 三焦经:外关:相对内关而言,在脘背,治疗热病头痛,局部曲伸不利等。 胆经:风池:枕骨下方凹陷处,治疗颈背病变为主。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治疗筋骨不利,胆经病证。 肝经: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治疗肝经病变。 督脉:百会:两耳尖连线中点,治疗头部病证为主。人中:人中沟处,可治疗昏迷,面瘫等。 任脉:关元:脐下三寸,治疗腹痛,生殖系统病变,补益作用。气海:脐下1。5分,治疗局部病证,补气作用强。 经外奇穴: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凹陷处,治疗有眼病变,面瘫等。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 甘草 茯苓 白术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 人参 当归 白术 甘草 陈皮 升麻 柴胡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证或气虚下陷证。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 白术 白扁豆 茯苓 苡仁 砂仁 山药 甘草 莲子肉 功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挟湿证。四物汤 组成: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功用:养血调经。 主治:血虚血瘀证。归脾汤 组成:黄芪 人参 白术 甘草 当归 龙眼肉 茯神 酸枣仁 木香 远志 大枣 生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