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漢語的詞序 主講教師:張其昀主講教師:張其昀主講教師:張其昀主講教師:張其昀 開 篇 漢語的詞在句中的次序比較固定,從古到今變化也比較小。主語在謂語之前,動詞在賓語之前,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這在甲骨文中即大致如此。比如:“商受年、“伐土方、“帝受授我又佑。但是,古代漢語也有少數特殊的詞序是現代漢語所沒有的。這些特殊的詞序實際上只存在於先秦以前的上古漢語裏,到漢代就已經從口語中逐漸消逝。但由於一些寫文章的人習慣於仿古,因此在歷代的古文中也经常出現。瞭解這些特殊詞序,對於閱讀古文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在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詞序是賓語在一定條件下要放到動詞之前。這種賓語前置並不是表達一定語氣的普通倒裝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裝,而是有一定語法條件的。可以說,倒裝是修辭廣義的問題,而前置是語法的問題。 賓語前置於動詞之前的條件通常有三種。 一、疑問代詞作賓語一、疑問代詞作賓語 上古漢語的疑問代詞“誰、“何、“奚、“安以及“焉等做賓語時必須放在動詞的前面。換言之,這些代詞做賓語而放在動詞後面的說法大多不成立。例如: 1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2敢問何謂也? 3公欲誰相? 4彼且奚適也? 5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三十章 6吾誰欺?欺天乎? 7直道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8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9方此時也,堯安在? 10大王來何操? 例1中的“誰敢怨就是“敢怨誰。例2中的“何謂就是“謂何。例3中的“相活用爲動詞,意爲“任命爲相;“誰相就是“相誰。論語義,例4中的“奚適就是“適奚。例5中的“安附就是“附安依靠在哪里。例6最有啓發性:“誰和“天都是“欺的賓語,但“誰是疑問代詞,故放在“欺的前面;“天是普通名詞,就放在“欺的後面。例7 “焉往 就是“往焉。例8“何俟就是“俟何等待什麽。例9“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例10“何操就是“操何拿的什麽。 假设動詞前面還有助動詞,賓語普通也要放在助動詞前面,上舉例1“誰就放在“敢的前面。但也有將前置賓語放在助動詞後面的,比如例3中的“欲就放在“誰的前面。 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的時候,也要放在介詞的前面。例如: 11焉用亡鄭以陪鄰? 12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13吾誰與爲親? 14許子奚爲不自織? 例11“用是介詞,它的賓語“焉前置;“焉用意思等於說“哪里犯得著。例12“以是介詞,其疑問代詞賓語“何前置;“何以意爲“憑什麽。“何以後來逐漸成爲凝固方式,在古文中經常出現。現代漢語書面語中,仍舊常用“何以,但意思已不是“以何,而是“爲什麽了。例13“誰與就是“與誰。例14“奚爲意爲“爲什麽。 假设動詞帶有雙賓語,而由疑問代詞充當間接賓語,那麽這個間接賓語通常也要放和到動詞前面。例如: 15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 16今尚書恣卒爲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 例15“誰屬國即“屬誰國,“屬帶有兩個賓語,“誰是間接賓語,“國是直接賓語;“屬誰國意爲“把國家託付給誰。例16“欲誰歸罪即“欲歸誰罪,意思等於說“欲歸罪於誰。 先秦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格式,不断爲後來寫古文的人所遵守。例如: 17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韓愈 18而今安在哉?蘇軾 19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范仲淹 20吾何以傳女曹哉? 汪琬 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則在上古漢語中是比較嚴格的,很少例外。只需“何如也常說成“如何,但這兩種格式在先秦就已經是凝固方式,意思已經不是“像什麽,而是“怎麽樣或“怎樣了。例如: 21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 22傷未及死,如何勿重? 23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4與不穀同好,如何? 例21和例22是詢問,例23和例24是商量可否,都不是“像什麽的意思。 古書上“如何又可以說成“假设何、“奈何。例如: 25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假设何? 26先生助之奈何? “如何、“假设何、“奈何的當中還可以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成爲“如何、“假设何、“奈 何的格式。這些格式的意思都是“對怎麽樣。例如: 27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8寇深矣,假设之何? 29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假设何? 二、否二、否认认句中代詞作賓語句中代詞作賓語 這一類賓語前置實際包含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能否认句,即必須有否认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认的無定代詞“莫。代詞賓語普通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认詞之後。例如: (13)假设不許君,將焉用之? (1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君和“子一類的詞雖然有一定的稱代作用,但並不是代詞,而是名詞,在否认句中是不能放在動詞之前的。古代漢語是不能出現“不君許、“不子知之類句子的。 运用否认副詞“弗、“勿的否认句普通是不帶賓語的;但假设出現賓語,而且又是代詞,同樣要前置。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例如: (15)大國亦弗之從而愛利。 (16)然民雖有聖知,弗敢我謀;勇力,弗敢我殺。 否认句代詞賓語前置的規律遠沒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嚴格。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否认句代詞賓語不前置的例子。例如: 17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8有事而不告我。 19夫不惡女乎? 20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下面兩個例子都引自,一個代詞賓語前置,一個代詞賓語後置,最能說明兩種情況並存的現象: 21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 22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這可以說明從先秦時代起,否认句中的代詞賓語就已經開始從前置向後置發展,因此出現兩種情況並存的現象。秦以後這種發展實際早已完成,但歷代古文仍舊是兩種情況並存。下面兩個例子都引自,代詞賓語的位置就不同: 23匈奴必以我爲大軍之誘,不我擊。 24漢果不擊我矣。 兩句中,代詞賓語“我一在動詞“擊之前,一在“擊之後。可以這樣認爲,漢以後的文章中,否认句中代詞賓語後置是反映了當時語言的實際情況。至於把代詞賓語仍舊放在動詞之前,則主要是爲了仿古。 下面再舉幾個漢以後,代詞賓語前置的例子: 25民缺乏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賈誼 26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27彼不我恩也。 柳宗元 28古之人不余欺也。 蘇軾 這種代詞賓語前置的現象也殘存在現代漢語從古代所吸收的成語中,例如“時不我待。 三、賓語用代詞複指三、賓語用代詞複指 有一類賓語,其前置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在前置的同時,還要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或“之複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1秉國之均,四方是維。 2 將虢是滅,何愛于虞? 3今吳是懼而城於郢。 4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5求,無乃爾是過與? 6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7我楚國之爲,豈爲一人行也! n n8 8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 n n 9 9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 例1“四方是維即“維保護四方。例2“將虢是滅即“將滅虢。例3“吳是懼即“懼吳。例4“異之問即“問異問其他問題,“由與求之問即“問由與求。例5“爾是過即“過爾批評他。例6“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例7“楚國之爲即“爲楚國;句中後面說“爲一人,無代詞“之,可資比較。例8“與是介詞,其賓語“戎狄前置而以“之 複指。例9“何後之有即“有何後。 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實際上是起了強調賓語的作用。初學古代漢語的人往往看不出這種格式裏代詞的複指作用,誤以爲前置的賓語是全句的主語,代詞“是或“之是另有所代;還能够誤以爲“是等於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之等於現代漢語的“的。這樣,就會把“吳是懼解釋成“吳國懼怕這個或“吳國是懼怕了,把“由與求之問解釋成“仲由與冉求的提問。這一點是要特別留意的。 在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再加上“惟唯,構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利用這些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加明顯。例如: 11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12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13父母唯其疾之憂。 14當臣之持竿臨河之時,心無雜慮,唯魚之慮。 “唯敵是求就是“求敵,“唯其疾之憂 就是“憂其疾,餘可類推。現代漢語從古代吸收的成語裏還有“唯命是聽、“唯利是圖等說法,就是這種語法格式的殘留。 除去“是和“之經常用來複指前置賓語之外,“焉字有時候也可以用來複指前置賓語。例如: 14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晉鄭焉依即“依晉鄭依托了晉國和鄭國。 假设賓語本身就是代詞,一種情況是仍舊用這種語法格式強調賓語,只是用來複指的代詞普通只用“之,不用“是。例如: 15“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 16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 17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例15“我之謂即“謂我。例16“斯之謂即“謂斯。例17“是之亡即“亡是意爲“沒有這些了。 由這些格式构成的“是之謂、“此之謂已成爲一種凝固方式,在古文中很常見。運用這些格式,可以加強一定的語氣。例如: 18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19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另一種情況是不用複指代詞,直接把代詞賓語放到動詞之前,這個代詞賓語普通只限於“之和“是,其他代詞不多見。“之作賓語而直接放到動詞之前的,只出現在否认句中,前已述及。“是作賓語直接放到動詞之前的,例如: 20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21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是刈是濩就是“刈是濩是割它煮它,“寡人是問就是“寡人問是。 爲了強調賓語,用代詞“是、“之或“焉來複指而把它提早,這是古代漢語比較常見的一種語法手段。把這種句式譯成現代漢語時,複指的代詞“是、“之以及“焉就無法譯出來。至於賓語能否移到動詞之後,則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例如,“四方是維既可以譯成“四方都遭到保護,也可以譯成“保護四方;“ 將虢是滅既可以譯成“將要把虢國滅掉,也可以“將要滅掉虢國。 當然,假设動詞的賓語就是“之,那麽,它的前置也就不再能用“之 複指了。 上文提到的“是之謂和“此之謂是古文中常見的凝固格式。“是之謂、“此之謂的語法性質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動詞帶雙賓語結構,但翻譯的時候不一定譯成雙賓語結構,而可譯成主謂賓結構:“這就叫做。“此之謂還可以不帶其他賓語而單獨构成一個分句。例如: 22吾聞之,禹稱善人,不善人遠,此之謂也夫。 23詩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此之謂也。 “此之謂也作爲表示判斷的分句,可以譯成“說的就是這個,這正可證明“此之謂是“謂此的賓語前置方式,“此並不是分句的主語。 以上三種賓語前置的句式都是現代漢語所沒有的。 除賓語前置外,古代漢語表示行爲數量的詞序也和現代漢語不同。現代漢語表示行爲數量時,普通是把數詞和動量詞放在動詞之後如:“去三回、“看兩遍、“討論幾次。古代漢語有兩點不同:一是普通不用動量詞,二是數詞普通要放在動詞之前。例如: 1又與之戰,七遇皆北。 2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 3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 同上 5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 例1“七遇意爲“遭遇七次。例2“九設、“九拒意爲“設了九回、“抵擋了九回。例3“一反意爲“回去一次。例4“五就意爲“投靠五次。例5“一戰、“再戰、“三戰意爲“作戰一次、“作戰兩次、“作戰三次。 上古漢語中表示物量時,既可將數詞放到名詞前面,也可將數詞放到名詞後面。下面一例,兩種情況兼備: 6吏二縛一人詣王。 數詞“二置於“吏之後,而數詞“一則置於“人之前。 魏晉,特別是中古之後,動詞與有關數量動詞短語的位置幾乎是自在的。例如: 7謹追辭叩頭五百下,兩手自縛。 8彼常願欲共我一過交戰。 9且共汝輩赤腳入棘針地走四五遭,汝等能乎? 陶岳 10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杜甫詩 例7、例9的數量詞組“五百下和“四五遭分別放在動詞動詞性短語“叩頭和“走的後面,而例8、例10的數量詞組“一過和“幾回則分別放在動詞“交戰和“聞的前面。 從句子成分看,古代漢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數量的數詞,是作爲狀語來修飾動詞的。在強調某一行爲的數量時,可以改變句式,把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並在這個數詞前面用代詞“者字複指,使“者字前面的詞語成爲全句的主語,移到句尾的數詞就成了全句的謂語。 名詞 + 數詞 + 動詞 名詞 + 動詞 + 者 + 數詞 主+ 狀+ 謂 主 + 謂 例如: 1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 2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n n 表示動量的數詞從動詞前面的狀語表示動量的數詞從動詞前面的狀語 “ “三辭讓、三辭讓、“ “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三舉所佩玉玦以示之 變爲全句的謂語,自然變爲全句的謂語,自然就顯得突出而重要了。以上兩例譯成現代漢語可就顯得突出而重要了。以上兩例譯成現代漢語可以是以是“ “魯仲連辭讓多次、魯仲連辭讓多次、“ “舉起所佩帶的玉玦舉起所佩帶的玉玦 向向項羽項羽 表示好幾次表示好幾次 兩句中的兩句中的“ “三都只表示多數,三都只表示多數,不是實數不是實數 ,但古今的語法結構則大不一,但古今的語法結構則大不一样样。現代。現代漢語的動量詞普通是不能單獨作謂語的。漢語的動量詞普通是不能單獨作謂語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