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0页
第2页 / 共110页
第3页 / 共110页
第4页 / 共110页
第5页 / 共110页
第6页 / 共110页
第7页 / 共110页
第8页 / 共110页
第9页 / 共1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2019.112019.11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相关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第三章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第四章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2 第一章 绪论相关概念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3第一章 总论一、相关概念1、城市防灾:(1)在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城市防灾(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的概念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2)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讲,城市防灾是指城市应对广域性的重大灾害,在灾前预防、灾害抢救、灾后重建等各阶段中,应该进行的各项城市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及城市防救灾管理工作(规划防灾、工程防灾、管理防灾三种手段)。(3)城市规划是最有效的防灾手段。城市的建设用地选址、布局形态、交通系统、绿地生态、市政设施的规划都与城市的综合防灾密切联系。4第一章 总论一、相关概念2、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主要系统:(1)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国家级研究中心、研究机构为核心,联合大学团队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产学研一体化。包括城市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区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害应急预案、各单灾种(如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等)监测和预报系统、火灾监视与消防系统、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等。(2)防灾组织指挥系统防灾组织指挥系统:对应不同政体与政府组织形式。包括领导机构、咨询机构和指挥设施。(3)防灾专业设施系统防灾专业设施系统: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包括消防、防洪防涝、抗震防灾、防风防潮、人防等专业设施。(4)防灾生命线系统防灾生命线系统:支持组织指挥系统的实施,支持防灾专业设施效能的发挥,还是灾民生活的必备生存物质。包括交通运输系统、水供应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信息情报系统。(5)防灾支持系统防灾支持系统:在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等领域进行与综合防灾相关的建设。包括治安系统、储运系统、社会保障与福利系统、医疗救护系统、市政工程抢修系统、法律体系及宣传教育系统等。5第一章 总论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防灾研究、监测与预警系统防灾组织指挥系统防灾组织指挥系统防灾专业设施系统防灾专业设施系统防灾生命线系统防灾生命线系统防灾支持系统防灾支持系统城市综合防灾各主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6第一章 总论一、相关概念3、城市主要灾害源:(1)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2)其他致灾要素有:气象灾害(暴雨、冰雹、大雾、雪灾、沙尘暴、雷击、高温高湿等)、爆炸、泄漏、公害致灾(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事故、古建筑防灾、流行病灾、交通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7地震灾害8第一章 总论一、相关概念4、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与编制体系:(1)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一般由城市应急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编制体系包括: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等。从空间上,又分为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各企事业单位防灾规划、防灾空间与设施的紧急运营规划、防灾社区规划、家庭防灾计划等。9第一章 总论一、相关概念4、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与编制体系:(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一般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编制体系包括:从法定规划体系和空间层面来分,可以分为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市域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心城区)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城市综合防灾控制性详细规划防灾设施与空间规划设计10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一)安全都市:日本神户复兴计划(二)安全都市指导方针:亚洲地区都市减灾计划(三)安全都市体系:中国台湾地区(四)安全城市:中国大陆地区(一)减灾阶段(二)灾前准备阶段(三)紧急应变阶段(四)复原重建阶段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一)安全都市:日本神户复兴计划安全都市:是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调整开始,并落实到空间规划的层面,尤其是在遭受阪神大地震的重创后,根据此次灾害所得资料修正以往的调查资料,并对于整个城市规划系统提出修正,用过城市防灾规划与地区防灾系统的落实,以建立理想的安全都市。神户市以安全都市理念建立的安全防灾都市包含四个主要的方面:1.基本的考虑2.防灾生活圈规划3.防灾都市基盘4.防灾管理自主性生活圈的形成日常性灾害的调和市民、专业者、政府责任的分担近邻生活圈生活文化圈区域生活圈、并确立各生活圈内的指挥所及防救灾据点防灾绿轴防灾据点海陆空广域防灾据点体系都市生命线网络灾害预防计划灾时的救灾紧急应变计划救援复原、灾后的救援与重建计划防灾教育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二)安全都市指导方针:亚洲地区都市减灾计划亚洲都市减灾计划:针对安全都市指导方针作了一系列的案例研究,说明民众、校区、城市、政府机关和商业团体在遭受灾害前,如何建造一个安全都市。(三)安全都市体系: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都市防灾安全都市体系旨在建立一个安全都市为主要目标,其规划包含计划层面和执行层面,内容架构划分为四个向度,包括:都市防救灾基本计划都市防救灾实质规划都市基盘建设与防救灾整备安全都市防灾管理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震灾、水灾、火灾对策灾害前防灾计划灾害中应急对策灾害后整建复旧防救灾基本计划(中央主导)都市防灾/安全都市体系都市防灾基础(含工程设备)防灾据点及设施山坡、河岸防灾绿地轴交通网路及据点设施维生线系统与设施土木与建筑防灾既成都市新发展都市主要计划细部计划防灾系统规划都市计划书防灾作业充实防灾准备强化紧急应变充实救援与复旧防灾文化的传承都市计划防灾(含生活圈)都市防灾管理既成都市管理 图1 安全都市体系示意图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四)安全城市:中国大陆地区安全城市:是指对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情等具有有效的抵御能力,并能在环境、社会、人身健康等方面保持一种动态均衡和协调发展,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秩序、舒适生活空间和人身安全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安全城市”寻求从多目标角度解决城市安全问题,它强调在城市安全实现的过程中,也要保证城市其他目标的实现。强调从城市系统本身考虑城市安全问题的对策,注重城市自身安全能力的建设。城市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安全问题的解决也必须是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安全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安全危险(或事件)转移到作为承灾体的城市系统本身。“安全城市”的含义是,通过城市自身空间和组织结构的优化,从而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充满不确定性的针对城市安全的威胁。(如图2)一、安全城市理论与实践 图2 安全城市的概念框架图过程拓展灾种拓展强度拓展全程度全灾种全过程灾害防灾城市安全安全应急作为需要作为权利作为生活质量危险的集中地安全的庇护所宜居城市指标竞争力的体现存在发展前提城市安全思想经验理性社会理性工具理性安全城市含义意义多元目标能力建设综合手段安全标准实现途径规划编制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灾害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与灾害循环周期关系密切,可分为减灾阶段、灾前准备阶段、紧急应变阶段、复原重建阶段四个阶段。(如图3)(一)减灾阶段指灾害发生前一切关于预防灾害发生、减灾灾害强度及降低灾害造成损失的工作。本阶段工作包含:评估灾害发生原因、发生概率、灾害形态,评估灾害可能产生的损失与危害,及降低灾害发生概率或潜在的损害。执行的程序包含:灾害潜势分析;灾感度分析;灾害危险度评析;灾害境况模拟;减灾策略的评估与执行。(二)灾前准备阶段工作目标:在现行环境、体制、资源状况下,规划与设计面临灾害时能采取的相关处置作为。目的在于能于灾害发生前,借由事前的灾害境况模拟与处置程序的规划,将灾害造成的影响与损失降至最低。工作内容:灾害防救应变计划的研拟;灾害紧急应变演习与训练;防救灾资源与人员组织的规划与配置。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三)紧急应变阶段工作目的:在于如何快速有效地掌握即时资讯,如何提出警讯、传递与沟通,及如何因应实际灾害提供有效的配置救助人力与资源。主要工作内容包含:即时性的灾害资讯汇集、传递、沟通与评估;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置;相关人力资源的确认与掌握;救灾人力及资源配置;救灾资源的管理与配置;灾情回报与损失评估。(四)复原重建阶段工作目标:在于确认灾害损失,及如何有效地将灾害受体与先关人员组织复原,使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原有机能,并提高抗灾能力,以防止二次灾害的发生。工作内容:灾害损失评估;灾区环境消毒与整理;受灾户的安置与补助;公共设施复原或重建。二、灾害风险管理周期理论与实践平时灾前灾时灾后减灾准备应变复原灾难发生时间序列回馈1.城市防灾规划2.建筑结构强化3.交通设施整修4.综合管线强化5.地震火灾防止6.防洪水利设施强化7.山坡地防灾管理对策1.灾害防救中心组织规划2.防灾救援器材准备3.资讯通信器材准备4.防救灾相关单位的训练演习5.市民防救灾能力的提高6.民间志愿者团体的组织联系7.防救灾物资器材的储备1.紧急应变体系2.灾情收集通报公布系统3.避难疏散对策4.紧急抢救医疗体系5.警戒与交通管制6.紧急运输系统7.灾民临时安置对策8.罹难者处置对策9.废弃物与环境清理对策1.复原重建体系2.灾民生活安定对策3.心理复建对策4.住宅复原重建5.基础设施复建对策6.产业复原与振兴对策7.复原重建财政金融措施工作重点 图3 灾害风险管理内容框架示意图第二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相关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第一节概述1第二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主要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2第三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其他灾害防灾规划的关系3第四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关系4第五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关系5第一节概述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一)目标范围从目标角度: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在总体目标和长远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是要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的安全。但在阶段性、区域性的具体目标上,还是有所不同。(二)对策实施范围从对策角度: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对策类型包括空间型对策、管理型对策、法律型对策、经济金融保险型对策、宣传教育型对策等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是制定空间性防灾对策。两者在空间层面上有重叠,但是相对而言,两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核心是空间型防灾对策。工作重点:是制定各类防空空间设施的规划目标、原则、标准、用地布局、规模容量等。2.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核心是管理型对策,即各项防灾事务管理权力的整合。工作重点:是提出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规划目标和原则,明确划分各相关单位的责任和权力,制定高效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实施运作机制,协调各单项防灾规划的关系,整合各类防灾资源,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体制,全方位提升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3.各单项防灾规划的工作内容包括:工程技术型对策、空间型对策、以及部分管理型对策;以工程技术型对策为主,空间型对策为辅,管理型对策地方分量更轻。(三)资源整合范围资源整合的角度: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空间层面进行整合防救灾资源;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管理层面整合防救灾资源,包括空间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等,以提高城市整体应对各种灾害的综合能力。各单项防灾规划是从工程技术层面解决防灾问题。由此可见,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作用体现在对各类城市防救灾资源的全面整合上。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目标、对策、资源整合、实施保障方面。(如图4)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防灾目标防灾对策资源整合实施保障各单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图4 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示意图具体而言,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工作交叉点体现在防灾规划的目标、原则、基本标准、重要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灾害监测与预警、防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计划、资金、救灾物资等保障措施的实施方面。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针对的主要灾害类型是对城市有全局性、经常性影响的、高风险的重大灾害类型。城市主要影响灾种的确定,需要对城市所有的灾害类型的影响地域范围、发生频率、损失大小、持续时间等特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找出最主要的影响灾种类型,以及受这些灾种影响最严重的地域范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对灾种的分析,基本上是地震灾害的主要次生灾害类型的判断,以及地震及其主要次生灾害的影响范围。这些工作也是风险评估的主要工作内容,风险评估是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共同包括的内容,只是侧重点不同。(一)灾种选择与风险评估(二)对策的阶段性在灾害对策的阶段性方面,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灾前预防、灾种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三个阶段的对策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灾前的预防措施;其次是灾中的应急救援;再次是灾后的恢复重建。1.灾前预防阶段:需要对城市历史上发生过的历次重大灾害和其他地区的有重大影响的灾害事件进经验总结和教训分析,对现有城市防救灾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需要制定十分详细和周密的预防措施。2.灾中应急阶段:核心问题有:一是统一的防灾事务管理部门的成立,管理权力的集中、综合防灾管理制定的建立,灾前预防与灾中应急的良性对接是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能够顺利高效用实施的基础;二是应急预案侧重于灾时的应急救援,侧重于政府救援。3.灾后重建阶段: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是提出重建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以及重建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为代表的各单项防灾规划,其工作重心基本上都是灾前的预防阶段,灾中的应急救援主要依靠各单项灾种的应急预案,灾后的重建工作基本都没有涉及。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平台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所有灾害信息的汇总整理、统计与分析,灾害的监测,预警的发布等。二是日常所有防灾规划的编制审批管理、防救灾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跟踪管理和日后的运营维护管理。三是灾种的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救灾命令的传达、救援物资设备和人员的调配、灾情信息的发布、救灾安置工作的进展、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等。(三)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平台(四)保障措施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其管理信息平台的建立,包括了所有灾种的信息和所有类别防灾规划的信息,是一个全覆盖的平台。各单项防灾规划:其管理信息平台只是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保障措施内容需要更为全面,需要为城市的综合防灾工作制定一个总体的保障制度体系,为各单项防灾规划的保障措施制定一个基本目标和原则。各单项防灾规划:就目前的规划实践来看,对这些内容不够重视,其分量还是偏弱,内容较少。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核心是空间型防灾对策;其工作重点是制定各类防灾空间设施的规划目标、原则、标准、用地布局、规模容量等。(如图5)这也是其与各单项防灾规划相交叉的地方。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目标与原则 标准风险评估与城市能力评价城市用地与规模设施布局实施计划与保障措施 图5 城市规划中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关系示意图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的空间型对策是制定各单项防灾规划的原则和对策框架,各单项防灾规划的空间型对策应以不违反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为原则。当然,各单项防灾规划的部分成果也是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础依据。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防灾规划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保证城市的总体安全,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两者在具体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城市防灾设防标准的确定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各单项防灾规划都要明确的主要规划内容之一。设防标准的确定是基于外部风险评价的影响,它不能仅仅才能够成本效益出发,而更多的是从城市自身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一)总体目标与防灾标准(二)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评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首要任务是要在城市面临的众多灾害类型中,得到城市的综合灾害风险图。多灾种的综合风险图是进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风险评估只需要针对单一灾种及其次生灾害进行评估,内容的广度上不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但是,深度上要比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深。城市防灾能力评价是指针对城市防灾救灾减灾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评价其在灾害来临时能够发挥出其应有能力的效果。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能力评价就是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价,需要评价城市中针对不同灾害类型的、在不同阶段使用的、不同部门的防灾救灾设施的效力情况。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三)城市用地安全与防灾分区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只是针对单一灾害类型及其主要次生灾害的防灾救灾设施。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中的城市防灾能力评价应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价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1.城市选址的安全性各单项防灾规划是从单灾种的风险角度,评判某地区的风险程度高低;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多灾种的角度,综合评判某地区的综合风险程度高低。城市规划对于土地的风险评估,是基于各单项灾种防治规划的风险评估的。城市选址总原则:实事求是、保证质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近远结合,立足迁建、兼顾发展,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效益。城市新城或城市新区选址一般会有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避开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城市新区的选址。(适用于:灾害危险程度很高,一旦发生灾害危险很大,用地防灾处理成本过高,且城市发展空间充裕的情况。)另一种方案是对于灾害易发地区进行防灾或减灾处理后进行城市新区建设。(适用于:灾害危险可以通过工程处理和防灾设施建设有效控制,防灾工程成本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2.灾害区划与防灾分区(1)灾害区划灾害区划的目的包括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强度、造成的损失等基本问题;灾害区划是进行各类防灾规划的基础。灾害区划包括单灾种区划和多灾种区划。单灾种区划的灾害类型包括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多灾种区划则包括了多种灾害类型。1)单灾种区划(以地震灾害为例)2)多灾种区划(199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根据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分析的10中气象灾害资料,首先通过春、夏、秋、冬各季主导气象灾害的频率分布,构成各季节气象灾害地域组合类型,再依据综合区划原则,确定出各季综合灾害区。)(2)防灾分区防灾分区是指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灾害分布特征、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条件等综合因素,对城市空间中的防救灾空间和减灾设施进行科学配置,把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灾单元。防灾分区是在灾害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得。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还需要根据不同灾害的区划结果,各单项防灾规划的防灾分区结果,综合考虑,进行城市的综合防灾分区工作。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四)重要防救灾公共设施与生命线系统管线设施城市中重要公共设施的安全优化,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各单项防灾规划是从单灾种的角度,考虑城市建筑包括重要公共设施的安全问题;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则需要从多灾种的角度出发,考虑重要公共设施的安全优化问题。1.城市重要公共设施的类型大量人群聚集和占用的设施:中小学校、大型的住宅公寓和办公建筑、体育场馆、剧院等。救灾设施:医院、消防、警局、应急指挥中心、政府机关等。重要的政府功能:中央、省级、市县级政府大楼等。有突出象征价值的代表性公共设施:与国家力量和价值紧密联系的著名构筑物和场所,国家和历史纪念碑、宗教机构、大众文化中心。重要的工业和商业设施:重要的制造工厂、金融区、炼油厂和银行。基础设施中的节点:大桥、机场、地铁站、海运港口、变电站、主要的道路交叉口。在网络中有特殊地位的建筑或其他结构设施:例如,在卫生系统中主要的研究性医院,区域医学中心或者跨越大湖、大河的连接不同区域的重要桥梁或隧道。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特别易损的结构和场地:包括位于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易发区、沿着飓风影响海岸布置或者毗邻固定的或可移动危险物质的结构设施等。存在较大内部危险的设施:固定位置的危险物质生产、储藏以及转移设施;核电站、大坝等。特别易损的公共设施:医院、保健疗养设施、护理场所、老年公寓、养老院、精神病治疗机构、残疾人学校和服务中心等。2.优化内涵提高城市重要目标安全性的途径很多,考虑应对多灾种的损害,要进行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从目标本身考虑:需要提高其工程结构的耐灾性;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应更加关注通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的方法来提高城市的耐灾性。1)以公共设施为例:设施多重化是公共设施优化的重要原则。城市的重要功能应由多种设施加以保障。同类设施的冗余配置和小型化也有利于安全的保障。设施安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减少处于危险中的重要元素的集中,由一个中心设施提供的服务同那些由几个小一点的设施提供的服务相比总是更加危险。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2)以生命线系统为例:城市生命线网络在自然灾害时易损,并影响广大地区。网络系统扩展得越大,易损性越大。(例如,城市供热管网按照热源与管网的关系可分为区域网络式与统一网络式两种形式。前者为单一热源与供热网络相连;后者为多个热源与网络相连,较前者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系统复杂。)(五)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就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的类型而言,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是一致的,都包括具体的规划实施行动计划、实施建议、以及涉及各部门协调的保障性措施。(例如,灾害的科学技术研究、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害相关知识的宣传语教育、避难技能的培训、灾害信息平台的建立、救灾物资的储备,以及储备设施的规划建设等)第二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主要专项防灾规划的关系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关系四、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关系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要点1.法规依据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建筑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等。其他依据还包括:省防震减灾条例、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省城市总体规划抗震防灾专业规划编制要点、城市总体规划等2.目标与原则编制城市防灾抗震减灾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采取合理可行的对策,尽可能地提高抗震防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震灾害的损失。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防御目标应根据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求确定,必要时还可区分近期与远期目标,并应达到以下基本防御目标: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3.主要内容防震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总则、震情形势和防震减灾规划总体目标、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防御、避震疏散、信息管理系统等。具体内容如下: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城市抗震防灾现状、易损性分析和防灾能力评价,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预测等。总体抗震要求: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减灾策略和对策、抗震设防标准和防御目标、城市抗震设施建设等。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建筑用地评价与要求:城市抗震环境综合评价,包括发震断裂、地震场地破坏效应的评价;抗震设防区划,包括城市用地的抗震适宜性分区和危险地段,不利地段的确定,提出用地布局要求等。重要建筑、超限建筑、新建工程建设、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基础设施规划的布局、建设与改造要求等。规划的实施和保障:包括防震减灾技术、信息、资金、物资等实施保障措施。(例如,武汉市抗震防灾规划(2010-2020)(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相互关系抗震防灾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现状抗震防灾能力评估、风险图绘制、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防灾分区的规划、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体系的布局、生命线系统、次生灾害的防治规划等。其中,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防灾分区、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的布局,次生灾害的防治、与抗震防灾规划中对应设施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1.防灾目标与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关于应对地震灾害的目标,应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本目标保持一致;两者在应对地震灾害的最终状态和效果上是统一的。关于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也应保持一致。2.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评价(1)风险评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风险评估是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找出对城市影响最大的若干灾害类型,以及城市中受灾害影响最重的若干地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主要是找出受地震而带来的主要次生灾害的类型,以及其空间分布特征。(2)城市防灾能力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城市防灾能力是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即汇集城市中所有的防灾救灾资源后,所能达到的减灾水平:包括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城市防灾能力主要是指应对地震及其主要次生灾害的能力。城市抗震防灾能力是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那些以地震为主要灾害类型的城市而言。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3.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来达到减灾的效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规划用地的选址,二是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1)城市规划用地的选址对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用地安全性评价需要考虑地震、洪水、火灾、地质灾害,以及其他主要灾害的影响,综合确定城市用地的安全性。对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则主要考虑地震灾害的影响。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用地安全性评价结果,是进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进行用地安全性评价的基础。(2)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主要是针对建成区中存在灾害隐患较大的地区,或者已经遭受严重灾害损失、频频受灾的地区。4.城市重要设施的防灾措施(1)重要防救灾公共设施的防灾措施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各类各等级建构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需要与抗震防灾规划中确定的标准一致。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2)避难场所与疏散通道的防灾措施对于建筑来说,一般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抗震处理:尽量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针对不同场地与地基,选择经济合适的抗震结构;建筑物平面布局中,长宽比例应适度,平面刚度应均匀,对建筑物应力集中的部位要在构造上加强;加强部件之间的联结,并使联结部位有较好的延性等。城市建筑的防灾措施除了抗震方面的考虑外,还包括防火、防空袭等方面的对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建筑防灾措施,其对策涉及的面要广泛;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在建筑抗震这一点上,其深度相对要深。避难场所与疏散通道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两者的差别就在于考虑的主要灾害类型不同。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而言,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的设置,需要考虑城市主要灾种的影响,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后,而后慎重确定。在避难场所的规划流程上,两者是相同的,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避难人口预测、潜在的避难用地资源调查与有效性评价、避难场所的等级划分、各等级避难场所服务半径的确定、确定人均避难用地指标、避难场所选址的确定。一、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3)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措施重要基础设施防灾措施的内容主要包括确定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找出各设施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提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建设和改造的抗震防灾要求和措施。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而言:基础设施的防灾措施则除了抗震外,还包括消防、防洪、防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对策。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而言:基础设施的防灾措施主要是针对抗震方面的要求。5.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在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的类型方面,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保持一致。就内容而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更为具体,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更为宏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一些原则性和框架性实施措施,也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实施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1.法规依据编制城市防洪规划除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还应同时执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一)城市水灾防治规划的内容要点2.目标与原则城市防洪规划应以流域防洪规划为依据,在流域防洪规划指导下开展,与流域防洪有关的城市上、下游治理方案应与流域防洪规划相一致;城市范围内的流域性工程应与流域性防洪规划相统一;城市范围内行洪河道的宽度等具体参数应根据流域防洪规划要求作进一步的比选、优化。城市防洪规划应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减灾方针。3.城市防洪规划的类型与主要内容城市防洪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确定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标准。确定城市用地防洪安全布局原则,明确城市防洪保护区和蓄滞洪区范围。确定城市防洪体系、制定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方案与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规划防江洪标准:确定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防江河洪水设施的规划标准;提出重点防护对象(区域)的确定及保护原则。分蓄洪区:提出城市附近分蓄洪区的位置选择、范围确定、容量要求和分泄洪工程设施规划技术要求;及分蓄洪区疏散避险系统规划技术要求;以及分蓄洪区的使用原则、分蓄洪区的土地利用与各类建筑工程管制要求。综合防治措施:提出受洪水威胁的城市中各类用地和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城市防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用地布局措施和工程技术准备措施;多江河城市,不同江河洪最不利遭遇时的频率组合,城市防洪与区域防洪相配合的基本措施等。(1)城市江河防洪规划(2)城市防山洪、防泥石流规划规划防山洪标准:确定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防山洪设施的规划标准;提出重点防护对象(区域)的确定及保护原则。防洪工程设施规划:提出城市防山洪工程设施。如水库工程、沟谷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1)山洪防治规划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泥石流防治:提出易受泥石流侵袭城市中各项用地布局要求及防止和治理泥石流的规划技术措施。2)泥石流防治规划(3)城市防潮规划规划防潮标准:确定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沿海防潮设施的规划防潮标准;提出重点防护对象(区域)的确定及保护原则。工程设施规划:提出沿海城市防潮工程设施。如海堤、护岸、防潮门、消浪设施等的规划基础要求等。综合防治措施:提出海潮与河洪最不利遭遇时,特别是天文潮、风暴潮与河洪同时发生情况下,城市防潮与防洪相配合的基础措施。(4)城市防涝规划规划排涝标准:确定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防涝设施的规划标准;提出重点防护对象(区域)的确定及保护原则。防涝工程设施规划:提出各类城市防涝工程设施的规划技术要求;提出上述设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及城市道路、公路、桥梁交叉的技术要求。综合防治措施:提出城市防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各类用地和设施的规划布局要求。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防洪规划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的确定、城市用地防洪安全布局、城市防洪体系、城市防洪工程措施等。(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相互关系1.防灾目标与标准城市防洪规划的基本目标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水灾防治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在防灾标准方面,城市防洪规划主要是指防洪排涝标准。城市防洪规划中确定的防洪标准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的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2.城市水灾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城市水灾风险评估是城市防洪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防洪规划中的防灾能力评价是评价城市现状应对水灾的能力,这也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城市综合防灾能力评价的重要组成内容。3.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1)城市用地防洪安全的空间布局城市用地的防洪安全空间布局,对城市防洪规划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都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的关系4.城市重要防灾设施系统在城市防洪规划方面,主要是指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施;这些设施是城市防洪规划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应对水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支撑手段。5.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在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方面,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都需要建立完善的、高效的水灾应急指挥和管理体系、救灾物资保障设施网络,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同时,大力开展防救灾方面的教育和演练,提高民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关系1.法规依据编制城市消防规划的法规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城镇公安消防站车辆配备标准、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以及城市道路交通、给水、电力等相关专业规划的规范。(一)城市消防规划的内容要点2.目标与原则城市消防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预防火灾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环境、增强城市的防灾救灾能力,增强市民的安全感。消防工作实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它说明了防火与灭火的辩证关系。3.主要内容城市消防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在收集整理城市各种基础资料,综合分析城市消防工作薄弱环节和火灾等灾害事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拟定城市防火灾的标准,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减少和防止火灾灾害;对各种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思考和预测等。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关系1.防灾目标与标准城市消防规划中的防火灾标准和消防设施的配置标准,也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防灾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消防标准是体现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相互关系2.城市火灾风险评估与城市防灾能力评价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安全评估):是指确定关于某个火灾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和某个个人、团体、社会或者环境的火灾风险水平的过程。火灾风险评估为城市消防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也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内容。城市建成区可分为三大类:城市重点消防地区、城市一般消防地区、防火隔离带及避难疏散场地。城市防灾能力:是指城市防火和灭火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重点火灾危险源的防护措施,消防站的布局等方面。城市消防能力是城市综合防灾能力的综合组成部分。3.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1)防火分区与防灾分区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关系(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相互关系在城市消防规划中,根据火灾风险评估划分出来的不同防火分区,制定的消防对策也不同。在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中,防灾分区的划分需要考虑防火分区的特点,同时根据不同防灾分区中的火灾特点,采取不同的防灾对策。(2)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场所和设施布局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的生产、储存、运输、装卸、供应场所和设施的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监督等方面的要求,且交通便利。(3)老旧地区的防火要求(4)地下空间的防火要求城市地下空间及人防工程的建设和综合利用,应符合消防安全的规定,建设相应的消防设施及制定安全保障措施;应建立人防与消防的战时通信联系;有条件的消防站,可结合大型地下空间及人防工程,建设地下消防车库。(5)避难疏散场地对城市消防规划而言,避难场所是要远离火灾危险源,火灾安全隐患极低,同时受火势辐射热损害较小的地方。对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而言,避难场所的设置需要结合包括火灾在内的城市主要灾种的影响。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的关系4.城市消防工程设施城市规划区内普通消防站的规划布局,一般情况下应以消防队接到触动指令后正常行车速度下5min内可以到达其服务区边缘为原则确定。一级普通消防站的服务区面积不应大于7k;二级普通消防站的服务区面积不应大于4k;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消防队接到出动指令后5min内可以到达其服务区边缘为原则,其服务区面积不应大于15k。消防站必须设置在交通方便,利于消防车迅速出发的地点,应设在服务区内适中位置和便于车辆迅速出动的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附近或主、次干道的临街地段。(1)消防站的选址与布局(2)消防供水设施城市消防供水设施包括城市给水系统中的水厂、给水管网、市政消防火栓(或消防水鹤)、消防水池、特定区域的消防独立供水设施,自然水体的消防取水点等。(3)消防车通道消防车通道应满足消防车辆安全、快捷通行的要求,遵循统一规划、快速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城市各级道路应建设成环状,尽可能减少尽端路的设置。5.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在保障措施方面,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消防规划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建立完善灾害信息平台。四、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关系(一)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内容要点1.法律依据2.目标与原则3.主要内容(二)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相互关系1.防灾目标与标准2.城市用地的防灾措施3.城市防灾工程设施4.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规划目标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三章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53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一、规划目标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能力。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市域范围内,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防灾问题,布局市域重要防灾空间设施和建立市域防灾管理联动机制。中心城区的城市防灾综合规划是指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科学分析灾害风险形势,评价城市现有综合防灾能力,制定适当规划对策措施,以降低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54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二、市域综合防灾规划1、主要内容(1)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收集自然地理环境资料、人工环境资料、历史灾害和救灾资料等。(2)风险评估:得出市域灾害风险图。(3)规划布局防灾空间与设施:市域防灾空间包括区域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铁路、航道、机场等;市域避难场所,如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大型绿地、农田等。市域防灾设施主要指市域生命线系统设施。如大型水厂、大型电厂、大型通讯基站、救灾物资储备库等。(4)制定区域救灾联动方案:包括人员与救灾设备的相互支援;灾害信息情报的互通有无;各行政区联合制定与实施区域性防灾方案措施。55日本神户市区域防灾据点的配置56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二、市域综合防灾规划2、重点内容(1)形成市域防灾交通网络:以区域的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区域交通轴,联系各防灾据点,保证防灾据点对外界多样化的交通联系手段,以及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灵活多样的交通手段。(2)规划设置市域防灾轴: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高效的防灾轴线网络,划分规模较大的防灾单元区块。由区域性交通网络、区域性绿带、河流等要素组成。(3)规划设置市域防灾据点:指能够开展重要防救灾活动的市域性城市公园等场所。功能包括救灾物资的转运、分配;支援部队的集结、宿营;器材储备;日常休憩等。一般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周边、交通枢纽地区布置。57神户市防灾绿地轴和防灾据点构成神户市震后重点整治的防灾轴5859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1、现状分析(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收集地震、地质、火灾、洪涝、气象灾害、海洋灾害资料。(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有条件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评价因子为网络性、均衡性、安全性。评估对象包括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个部分。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可利用资源、布局均衡性、交通可达性、安全性的评价。60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1、现状分析(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可达性、应急功能性、安全性进行评估。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服务半径进行评估。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便捷性、规模容量、安全性、服务范围进行评估。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规模容量、安全性进行评估。61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1、现状分析(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进行评估。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后续损害三类危害。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地质情况、与其他危险源距离、设施本身的建筑或工程结构性能质量等因素。62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城市灾种:收集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灾害资料。灾害评估因子:重大性、延续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城市灾害等级划分: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根据灾害预测、模拟、评估和空间栅格化赋值方法,绘制城市灾害风险图。(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目前已有TELES地震危害模拟系统。63城市灾害风险度评估流程(日本)*城市灾害源分析*城市总体易燃率*广域避难困难度*地质、地貌灾害涉及的区域城市防灾区划整备率广域避难困难区域率灾害源影响范围不燃区域率消防救援活动困难区域率道路堵塞确定率地质地貌特性临时避难困难区域率*地区内灾害源*地区内的易燃度*临时避难的困难度*地形资料收集、利用,图上计测航拍的活用,风险度综合评价地图、解说的做成城市总体层面的评估街区层面的评估64灾害风险度评估与城市规划(日本)灾害风险度评估城市防灾规划密集街区分析街区改造居民参与用地规划避难场所、路径建设城市防灾区划建设防灾中心建设城市总体层面街区层面65台湾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的风险评估表灾害项目总分计算方式=灾害历史分数*2+医疗院所受创程度*5+最大威胁*10+灾害可能性*766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主要由“点、线、面”构成。“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67防灾活动据点示意图68荆 江 大 堤69武汉市防灾分区划分图70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和分配。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质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二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m。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质供应、医疗消防等救灾设施。三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以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71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3)城市防灾轴规划:在灾前,防灾轴能提供灾害防护空间和生态调节空间;在灾时,能提供多种应急空间,例如灾时紧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物质储备、交通干道、救援通道、疏散通道、外援中转空间等。等级:可以分为防灾主轴和防灾次轴。防灾主轴宽度在30m以上,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通道。以重要河川、主要道路为轴心。防灾次轴宽度在24m以上,依靠城市次干道设置,支撑在中等规模街区层次上开展避难、消防等应急活动。类型:分为防灾绿轴、阻燃带。72日本神户市的防灾轴体系73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4、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1)城市疏散通道系统规划:类型:分为城市救灾干道、城市疏散主干道、城市疏散次干道、街区疏散通道。在总体规划阶段,以前三项为主。救灾干道是指在大灾、巨灾下需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输。有效宽度不小于15m。疏散主干道是指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质、器材和人员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7m。疏散次干道是指在中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所。有效宽度不小于4m。街区疏散通道指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m。规划要求:每个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救灾干道,绝大多数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疏散主干道。每个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保证有2条防灾疏散通道。74避难道路的有效宽度示意图75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4、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2)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规划:分类:中心避难场所、组团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面积在50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4m2,疏散半径为3km左右,功能较全的固定疏散场所。主要包括全市性公园,大型开放广场等。由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集中掌握使用。组团避难场所:面积在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疏散半径为2-3km左右。主要包括人员容置较多的较大型公园、广场、中高等院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灯。紧急避难场所:面积在0.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疏散半径为500m左右,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到中心避难场所去的中转地点。规模预测:根据避难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均避难用地指标,得到紧急避难场所用地规模和中长期避难场所的用地规模。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救灾备用地:在无法满足建设规模要求时,可以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布局规划。76北京中心城区已建地震及避难场所位置示意图77都江堰城区防灾空间系统图78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5、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1)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针对应急指挥设施、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治安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系统的防灾规划对策。主要分为空间性措施和管理型措施。在空间上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覆盖布局。在管理上,强化功能、加强管理,有效应用。(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针对供水、供电、通讯、燃气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重点在空间选址和布局上,强化提升设施的安全性。其次加强维护,强化配置,提升安全保障措施。79n n地下车行通道地下车行通道n n地下大型变电站地下大型变电站n n地下供水系统地下供水系统80n n地下变压器地下变压器n n油浸式地下变电所油浸式地下变电所n n玻璃钢管道玻璃钢管道81共同沟剖面图共同沟剖面图82共同沟剖面图共同沟剖面图83第三章 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三、城市综合防灾规划6、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1)城市危险源概念与分类:城市危险源是指在城市中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分为生产场所危险源和贮存区危险源两种。(2)城市危险源调查与评价:结合市域范围内各次生灾害源的区位、周边情况、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以及潜在的灾害损失程度,将规划区范围分为重点防范和一般防范两类地区。(3)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根据相应的行业设计规范进行布局规划,同时完善隔离带布局和建设管理,提高危险源单位的应急防护与紧急处置能力。84危险源布局示意图85868788899091规划目标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第四章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92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一、规划目标综合防灾控制引导是在局部地区对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要防灾空间和设施项目进行空间布局,安排社区级的防灾空间和设施,对各防灾分区中存在的防灾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下阶段的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提供防灾依据。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是针对具体的街区和场所等不同空间类型,通过详细分析其综合防灾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93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对于尚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综合防灾规划的相关内容应纳入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图则中,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成部门。对于已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区,则需要独立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补充内容。综合防灾控制引导的主要内容包括:1、灾害风险分析标出影响该规划区的主要灾害种类,影响的地域范围等。需收集的现状资料:规划区的位置规模、现状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用地性质、道路等级与宽度、建筑物层数、建筑密度、结构与材料、重要公共设施分布等人工建成环境条件;各街道设置及其行政区边界,人口数、人口年龄结构、弱势群体分布、商业企业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该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94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2、防灾空间结构规划标明规划区内防灾分区、防灾轴线、防灾据点的位置及其等级。防灾分区:标明各级防灾分区的界限、编号,注明各分区的主要风险类型;标明各分区中的防灾绿地、避难场所、临时急救医疗点、区内消防通道、对外交通性道路、四周道路、危险源、地下空间疏散路线、配套防灾设施项目等。3、防灾安全线的划定防灾安全线内的空间是有效的安全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综合防灾规划引导中的防灾安全线应属于强制性指标要求。防灾安全线的划设对象包括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避难场所、疏散通道、重要防救灾公共设施等。4、制定特定地区的防灾规划对策特定地区的类型包括密集型街区、老旧街区、弱势群体集中的街区、地下空间集中区、高层密集区、文教园区(大学城、幼托、中小学等)、山坡地社区、洪水淹没区、特殊性质的工业区(如化工园区等)。95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4、制定特定地区的防灾规划对策(1)密集型街区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历史街区和文保单位集中地区:建筑物加固、耐火处理、环境整治、消除危险源、拆除违章建筑、整治道路、增设消防水池,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制定抗震应急预案,等等。城中村和危旧房区域:有计划地改造或拆除,疏通并拓宽片区内部的道路,控制危险源的数量和分布,加强教育等。(2)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地下空间的开发应与城市的综合防灾系统、防空系统进行有机衔接,合理确定地下空间的位置、出入口、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疏散口位置和消防水源等。(3)特殊人群集聚地段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如外国人集中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福利设施、外来人流集散地段,应增加清晰可靠的引导标志体系和更为便利的无障碍通道体系。96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三、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重点介绍疏散通道、避难场所、防灾公园、防灾安全街区、防灾社区的规划1、疏散通道规划主要从安全性、有效性、可达性、效率性进行评估(1)安全性:街道高宽比、沿路建筑密度、危险源、地质情况、危险管道等。(2)有效性:高架路桥、广告牌、停车、变电箱、骑楼、植物等。(3)可达性:连接重要公共防救灾设施。(4)效率性:到达目标的路径长度、交通流量、速度等。(5)功能性:根据不同的灾害影响因子对道路的影响程度决定道路功能性。97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三、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2、避难场所规划主要从安全性、有效性、可达性、时效性、应急功能性进行评估(1)安全性:各种灾害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2)有效性:可容纳避难人数、开放空间比、可服务人口数。(3)可达性:便捷性、(通道的可)替代性、连接性、接近性、基础设施管道健全性、出入口数量、出入口有效宽度、接邻道路宽度、(空间的可)认知度。(4)时效性:与消防、医疗设施的最近距离等。(5)应急功能性:应急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98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三、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3、防灾公园规划主要从公园基地、避难安全性,紧急避难、救援活动支持功能、综合、效率的防救灾功能进行评估(1)安全性:各种灾害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2)有效性:可容纳避难人数、开放空间比、可服务人口数。(3)可达性:便捷性、(通道的可)替代性、连接性、接近性、基础设施管道健全性、出入口数量、出入口有效宽度、接邻道路宽度、(空间的可)认知度。(4)时效性:与消防、医疗设施的最近距离等。(5)应急功能性:应急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99日本大阪府防灾公园示意图100101第四章 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三、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3、防灾安全街区规划防灾安全街区是指在每一个防灾分区内,将与该分区内相关的防灾据点设施集中设置于一个街坊内,该街坊被称为“防灾安全街区”。主要针对缺乏防灾功能的密集型街区。应具备的功能:设置防灾指挥中心及地区行政中心;设置福利院、医疗设施等;设置防灾公园、广场、疏散道路等;设置储存仓库、耐震性贮水池等;设置市民交流场所。4、防灾社区规划防灾社区是与自然灾害共存,具有防救灾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它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参与对象,经由学习与行动的过程推动,着眼于灾前阶段的主动预防工作,进行灾害管理四个阶段相关工作的社区。防灾社区规划主要包括:灾前的准备与应变计划;灾时的应变互助计划;灾后恢复重建的参与计划;防灾社区规划实施的推动策略。102火车站街区的防灾安全街区规划示意图密集型地区防灾安全街区规划示意图103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避难疏散场地避难疏散场地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控制范围控制范围消防站消防站消防栓消防栓疏散通道疏散通道 防洪堤防洪堤104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平面图105上海世博会岸线安全设施图106上海世博会安全模块及安全设施布局图107上海世博会救援通道组织图 108上海世博会疏散线路和场地组织图109谢谢!110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