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心理学第九章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人际交往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一)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它通过遗一)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二)合群需要(沙赫特的恐惧研究);二)合群需要(沙赫特的恐惧研究); 三)自我肯定需要(库利的研究,镜像自我)。三)自我肯定需要(库利的研究,镜像自我)。第一节第一节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二、人际交往的理论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 1.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趋向;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趋向; 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19581958) 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他认为任何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他认为任何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一、人际沟通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广义的人际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广义的人际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相互作用过程。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1 1、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 2 2、需要满足的功能。、需要满足的功能。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1. 1.信息源(只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信息源(只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2. 2.信息(主要指信息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信息(主要指信息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 3.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 4.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 5.5.反馈(主要指对方对信息的了解程度);反馈(主要指对方对信息的了解程度); 6.6.障碍(例如缺乏共同的经验,语言不通等);障碍(例如缺乏共同的经验,语言不通等); 7.7.背景(主要指发生的情境)。背景(主要指发生的情境)。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1.言语沟通;言语沟通;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包括口语沟通和书面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包括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言语沟通; 1 1、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口头言语占多数;、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口头言语占多数; 2 2、间接沟通中,书面言语使用较多。、间接沟通中,书面言语使用较多。 2.2.非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势、音调、主要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势、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身体空间和表情等。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表情(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表情(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 2. 2.眼行为(目光接触帮助人进行更好的沟通);眼行为(目光接触帮助人进行更好的沟通); 3.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增强与别人交流的能力),身体语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增强与别人交流的能力),身体语言分为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言分为象征、说明、调节、情感表露。 4.4.服饰(传达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等线索);服饰(传达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等线索); 5.5.讲话风格(说话者的背景身份等信息);讲话风格(说话者的背景身份等信息); 6.6.人际空间(表达说话者的紧密、亲疏等关系)。人际空间(表达说话者的紧密、亲疏等关系)。 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每个人都倾向于喜欢与那些与我们具一)相似性与互补性(每个人都倾向于喜欢与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交流);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交流); 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成为知己)。第二节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莫雷诺,三、人际关系的测量(莫雷诺,19341934)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 二)社会测量实施的步骤;二)社会测量实施的步骤; 1 1、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 2 2、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1 1、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2 2、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体;3 3、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一)群体规范(主要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一)群体规范(主要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养儿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必须养儿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三)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处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处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 四)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四)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然会产生)。就确定了,领导也必然会产生)。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二、社会影响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1.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2. 2.社会惰化(当群体成员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中的每社会惰化(当群体成员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中的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个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二)去个体化二)去个体化 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目标与行动认同所取代,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目标与行动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 第三节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1.1.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中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中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2. 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压抑); 四)从众与服从四)从众与服从 1.1.从众(指个人的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从众(指个人的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 2.服从(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服从(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练习题练习题 1.1.支配型的男性常常喜欢娶小鸟伊人型的女性为妻,支配型的男性常常喜欢娶小鸟伊人型的女性为妻,这反映出人际吸引中的(这反映出人际吸引中的( ) A.A.相似性相似性 B.B.互补性互补性 C. C.接近性接近性 D.D.熟悉性熟悉性 2.2.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人付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成员每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称为(现象称为( ) A.A.社会助长社会助长 B.B.社会惰化社会惰化 C. C.群体极化群体极化 D.D.去个体化去个体化练习题练习题 3.3.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之为(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之为( ) A.A.社会惰化社会惰化 B.B.社会助长社会助长 C. C.社会干扰社会干扰 D.D.群体极化群体极化 4.4.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为其提供温暖、舒适、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为其提供温暖、舒适、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从产生行为动机食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从产生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看,这是一种(的心理需要看,这是一种( ) A.A.本能需要本能需要 B.B.交往需要交往需要 C. C.合群需要合群需要 D.D.自我肯定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第十章第十章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心理健康与压力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心理健康与挫折第四节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心理健康与挫折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一、科学的健康观念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协调一致,即知情意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2. 2.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3.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分级:心理健康水平分级: 1. 1.一般常态心理;一般常态心理; 2. 2.轻度失调心理;轻度失调心理; 3.3.严重病态心理。严重病态心理。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三)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1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 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3 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4 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5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心理健康与压力一、压力及其来源一、压力及其来源 一)、压力的概念(薛利的定义)一)、压力的概念(薛利的定义) 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二)、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 1. 1.躯体性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 2. 2.心理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 3.3.社会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 4.4.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心理健康与压力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一)压力下的生理反应; 1 1、警觉反应;、警觉反应; 2 2、抗拒反应;、抗拒反应; 3 3、衰竭反应。、衰竭反应。 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二)压力下的心理反应; 过度的压力和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过度的压力和影响智能,压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 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心理健康与压力 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一)影响压力的因素一)影响压力的因素 1. 1.经验;经验; 2. 2.准备状态;准备状态; 3.3.认知;认知; 4.4.性格;性格; 5.5.环境。环境。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心理健康与压力二)处理压力的方法二)处理压力的方法 第一阶段:冲击阶段,发生在压力来临之时;第一阶段:冲击阶段,发生在压力来临之时; 第二阶段:安定阶段;第二阶段:安定阶段; 第三阶段:解决阶段。第三阶段:解决阶段。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心理健康与挫折一、挫折的概念一、挫折的概念 指个体在通过目标的过程中越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指个体在通过目标的过程中越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绪反应。二、挫折的产生原因二、挫折的产生原因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心理健康与挫折三、挫折后的反应三、挫折后的反应 一)攻击行为;一)攻击行为; 二)冷漠;二)冷漠; 三)幻想;三)幻想; 四)心理防御机制;四)心理防御机制; 包括: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包括: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补偿、升华。 第三节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心理健康与挫折四、挫折的应对策略四、挫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挫折;一)正确认识挫折; 二)改变不合理观念;二)改变不合理观念; 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三)加强修养,勇于实践; 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四)优化自身人格品质。第四节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心理健康与焦虑一、焦虑的概念一、焦虑的概念 指受不合符现实或不合符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指受不合符现实或不合符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恐慌障碍;二)恐慌障碍; 三)恐惧症;三)恐惧症; 四)强迫症;四)强迫症; 五)创伤后应激症。五)创伤后应激症。第四节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心理健康与焦虑三、焦虑的应对策略三、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认清焦虑状况;一)认清焦虑状况; 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 三)学会放松自己;三)学会放松自己; 四)运用想象减轻焦虑;四)运用想象减轻焦虑; 五)进行理性思考;五)进行理性思考; 六)接受专业治疗。六)接受专业治疗。复习题复习题 1.1.受不合理现实或不合理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受不合理现实或不合理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称为(称为( ) A.A.压力压力 B.B.挫折挫折 C. C.焦虑障碍焦虑障碍 D.D.应激应激 2.2.有的同学面对失恋,能够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有的同学面对失恋,能够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就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方式来看,奋学习的动力,就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方式来看,这属于(这属于( ) A.A.否认否认 B.B.反向反向 C. C.文饰文饰 D.D.转移转移复习题复习题 3.3.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并无危险的情境下产生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并无危险的情境下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这属于焦虑障碍的哪种类型(极度强烈的害怕。这属于焦虑障碍的哪种类型( ) A.A.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 B.B.恐慌障碍恐慌障碍 C. C.恐惧症恐惧症 D.D.创伤后应激症创伤后应激症 4.4.有人常常没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有人常常没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什么焦虑障碍类型(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什么焦虑障碍类型( ) A.A.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 B.B.强迫症强迫症 C. C.创伤后应激症创伤后应激症 D.D.恐慌障碍恐慌障碍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毕生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儿童期的身心发展第三节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的发展第四节第四节 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传统的心理学观点(传统的心理学观点(P278P278) 毕生发展观的观点(毕生发展观的观点(P279P279)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关键期)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关键期)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华生的观点)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华生的观点) 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一)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二)纵向研究法(也就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二)纵向研究法(也就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三)群体序列研究法(横断研究法与纵向研究法的综合运用)。三)群体序列研究法(横断研究法与纵向研究法的综合运用)。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发展一、胎儿和新生儿发展 一)胎儿的身体发展一)胎儿的身体发展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生儿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1、形成速度很、形成速度很慢;慢;2 2、形成以后,不很稳定;、形成以后,不很稳定;3 3、不易分化。、不易分化。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二)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二)婴幼儿动作的发展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其各种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遵循三个原则:发展的重要基础,遵循三个原则:1 1、由上到下;、由上到下;2 2、由内到外;、由内到外;3 3、有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有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 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一)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婴幼儿最主要的感知觉是触觉、听觉和视觉)听觉和视觉) 二)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二)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1.感知运动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2.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 3.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4.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依恋行为;一)依恋行为; 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互相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互相双方通过互相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双方产生了互相的亲密感的关系。的亲密感的关系。 二)性别社会化;二)性别社会化; 1. 1.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没一个个体的早期经验都主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没一个个体的早期经验都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就成了培养子女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父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就成了培养子女的期望,而父母一般都带有社会普遍流行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期望,而父母一般都带有社会普遍流行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会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会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2. 2.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儿童早期,学校对个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在儿童早期,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幼儿园来实现的)。体社会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幼儿园来实现的)。第二节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儿童期的身心发展三)、道德判断的发展三)、道德判断的发展 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2-5岁);岁);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第二阶段:权威阶段(6-76-7、8 8岁);岁); 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8-108-10岁);岁); 第四阶段:公正阶段(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0-1210-12岁)岁)第三节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 一)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的发展一)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的发展 1.1.身高和体重(青少年时期是第二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身高和体重(青少年时期是第二次生长高峰,第一次生长高峰在高峰在1 1岁左右);岁左右); 2. 2.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的外在表现,也是青少年时期个第二性征(第二性征是性的外在表现,也是青少年时期个体身体外形的变化的重要标志);体身体外形的变化的重要标志); 二)性的发育与成熟二)性的发育与成熟 个体通常在青春期产生性机能,并在这一时期逐渐达到成熟。个体通常在青春期产生性机能,并在这一时期逐渐达到成熟。 第三节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二、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 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1. 1.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 2.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第四节第四节 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一、成年初期一、成年初期 一)求职与生活一)求职与生活 二)婚恋与生育二)婚恋与生育二、中年期二、中年期 一)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一)生理的变化及其适应 二)中年危机二)中年危机第四节第四节 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成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三、老年期三、老年期 一)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一)感知觉的进一步退化; 二)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二)身体机能和智力方面的变化特点; 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三)老年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四)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四)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特点; 五)面对死亡。五)面对死亡。复习题复习题 1.1.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四岁的丽丽知道明明是自己的哥哥,但却不知道自己是明明的妹妹,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思维具有自己是明明的妹妹,这种现象体现了儿童思维具有下列哪种特点(下列哪种特点( ) A.A.可逆性可逆性 B.B.不守恒性不守恒性 C. C.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性 D.D.守恒性守恒性 2.2.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 A.A.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B.B.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C. C.教育因素教育因素 D.D.个人努力个人努力复习题复习题 3.3.下列哪一项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高级认知活下列哪一项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动的基础( ) A.A.感知觉感知觉 B.B.记忆记忆 C. C.注意注意 D.D.思维思维 4.4.儿童开始认识到,只要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儿童开始认识到,只要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这个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处则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这个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处于(于( ) A.A.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B.B.权威阶段权威阶段 C. C.可逆性阶段可逆性阶段 D.D.公正阶段公正阶段YOUR TITLE GOES HEREYOUR TITLE GOES HEREYOUR SUBTOPIC GOES HEREYOUR SUBTOPIC GOES HERE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