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7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1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络学总论1讲课前需要澄清的问题一、经络到底是什么一、经络到底是什么经络是已知结构(神经说、血管神经说、体液神经递质说、筋膜说、交感神经敏感线说)经络是未知结构(经络生物膜假说、蛋白质电传感效应假说、“经络蛋白能带结构”假说)经络是无物质基础的神经感受2二、经络不是什么二、经络不是什么经络不等于神经经脉不等于血管3三、经络是如何发现的?4朝代朝代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汉代汉代晋代晋代明代明代现代现代书目灸经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五版教材经络数量11脉12正经、奇经八脉12正经、奇经八脉12正经、奇经八脉12正经、奇经八脉穴位数量01613493543615经络的发现针灸感应及临床实践总结(应在中而痛解)内景返观及自身体悟(周天运行)原始解剖生理实践(脉度、骨度灵枢平人绝谷)传统文化构架理论6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路径之意,是主干。络:网络、联络之意,是分支。经络的基本概念7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正经、奇经、经别络脉别络、浮络、孙络连属部分外连经筋、皮部,内络属脏腑十二经脉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属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系络8经络系统简图经脉和络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络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内外连属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部9十二经脉名称手足手足阴阳阴阳脏腑脏腑手足手足阴阳阴阳脏腑脏腑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10十二经脉分布前前缘缘后后缘缘后后缘缘内侧外侧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厥阴少阴1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头(面)手足胸腹(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121.1.四肢部:见上表四肢部:见上表2.2.头面部:阳明头面部:阳明面额面额( (前前) ) 少阳少阳-头侧头侧( (中中) ) 太阳太阳-面、头顶、后头面、头顶、后头( (后后) )分布规律1.1.相表里阴阳经在四肢交接相表里阴阳经在四肢交接2.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交接3.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交接规律133.躯干部:手三阳行于肩胛, 手三阴行于腋下。足阳明前,足少阳-侧(中),足太阳后。腹面:从内-外: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1415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续16奇经八脉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一、主要功能一、主要功能1. 1. 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17督脉:督脉:总督、统率总督、统率1.1.循行:循行:2.2.功能:功能:(1)(1)调节阳经气血调节阳经气血“阳脉之海阳脉之海”。(2) (2) 反映脑、髓、肾的功能。反映脑、髓、肾的功能。督脉1819任脉任脉:担任、妊养1.循行2.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调节月经,促进生殖功能,与妊娠有关。20冲脉冲脉:冲要1.循行部位2.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为血海” 。21带脉带脉:带脉:腰带腰带1.1.循行:约束冲任督三脉,横行腰腹,绕身循行:约束冲任督三脉,横行腰腹,绕身一周。一周。2.2.功能:约束纵行诸经,调节脉气;主司妇功能:约束纵行诸经,调节脉气;主司妇女带下。女带下。22跷脉、维脉阴阳跷脉功能: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阴阳维脉功能:维络诸阳诸阴23腧穴学概论24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向作用。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向作用。腧穴在腧穴在内经内经中又称作中又称作:“节节”、“会会”、“气穴气穴”、“气府气府”、“骨空骨空”等,俗称等,俗称“穴位穴位”。2526腧穴的分类腧穴的分类腧穴:腧穴: 十四经穴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 阿是穴阿是穴(一)经穴一)经穴 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 (十四十四经经) )的腧穴,总称的腧穴,总称“十四经穴十四经穴”,简称,简称“经穴经穴”。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针灸逢源记载记载361361穴,穴,一直延用至今。其中:双穴(十二经穴)一直延用至今。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309穴穴 单穴(任、督脉)单穴(任、督脉)5252穴穴2627( (二二) )经外奇穴经外奇穴 是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是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简称四经系统的穴位,简称“奇穴奇穴”。可作为经穴的补充。主治范围比可作为经穴的补充。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小儿疳积等。( (三三) )阿是穴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通常是指该处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灵枢灵枢经筋篇经筋篇:“以痛为腧以痛为腧”。2728分类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经经 穴穴有有 有有 有有局部作用局部作用循经治本经本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脏腑器官病 奇奇 穴穴无无有有 有有主要对某病有主要对某病有特效特效局部作用局部作用阿是穴阿是穴 无无无无 无无 治局部病变治局部病变 三类腧穴的特点三类腧穴的特点:28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1.1.远治作用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十四经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经脉所通,主治所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及。例如:例如: 上病下取: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头痛、头晕取太冲穴。取太冲穴。 下病上取: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取百会穴。2 2. .近近治治作作用用 全全身身所所有有腧腧穴穴,均均能能治治疗疗所所在在部部位位及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百会穴百会穴头痛头痛中脘穴中脘穴胃痛胃痛肾俞穴肾俞穴腰痛腰痛阿是穴阿是穴以痛为腧以痛为腧29303 .3 .特殊作用特殊作用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机体功能增强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恢复正常 如泄泻时针刺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天枢能止泻, 便秘时针刺则便秘时针刺则能通便能通便; 心动过速时针刺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内关能能减慢心率减慢心率, 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加快心率加快心率 。 相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 30特定穴特定穴特定穴特定穴(specific point) 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分为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31五输穴定义:五输穴(five Shu point) 即“井、荥、输、经、合”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用自然界的水流现象作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说明经气流注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十二原功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难经六十八难32原穴和络穴原穴和络穴原原穴穴:“原原”即即本本原原、原原气气之之意意,是是人人体体生生命命活活动动的的原原动动力力。原原穴穴是是脏脏腑腑原原气气经经过过和和留留止止的的部部位位,分分布布于于腕腕踝踝关关节节附附近近。 原原穴穴名名称称首首载载于于灵灵枢枢九九针针十十二二原原。 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因为脏腑的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治脏腑病变。治脏腑病变。络穴:络穴:络络”有联络的意思。络穴是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有联络的意思。络穴是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 名称首载于名称首载于灵枢灵枢经脉经脉篇。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十五络穴”。如肺经络穴如肺经络穴列缺。列缺。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33俞穴和募穴俞穴和募穴俞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而上下排列。背俞穴首见于背俞穴首见于灵枢灵枢背腧背腧。六脏六腑各有一相应。六脏六腑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共的背俞穴,共“十二十二背俞背俞”,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如如“肾俞肾俞”穴。穴。多用于治疗五脏病、慢性病、虚性病。多用于治疗五脏病、慢性病、虚性病。募募穴穴:“募募”,有有聚聚集集、汇汇合合之之意意。募募穴穴是是脏脏腑腑之之气气输输布布、汇汇集集于于胸胸腹腹部部的的腧腧穴穴。分分布布于于胸胸腹腹部部。始始见见于于素素问问奇奇病病论论。六六脏脏六六腑腑各各有有一一相相应的募穴,其部位都接近其相应的脏腑。应的募穴,其部位都接近其相应的脏腑。如肝的募穴如肝的募穴期门。期门。 多用于治疗六腑病、急性病、实性病。多用于治疗六腑病、急性病、实性病。34郄穴郄穴郄郄穴穴:“郄郄”与与“隙隙”通通,是是空空隙隙、间间隙隙的的意意思思,是是各各经经经经气气在在四四肢肢部部深深聚聚的的部部位位。郄郄穴穴大大多多分分布布于于四四肢肢肘肘膝膝关节以下。关节以下。其名称和位置首载于其名称和位置首载于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十十二二经经脉脉、阴阴阳阳蹻蹻脉脉和和阴阴阳阳维维脉脉各各有有一一郄郄穴穴,合合为十六郄穴。为十六郄穴。如肺经郄穴如肺经郄穴孔最。孔最。 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 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35八会穴八会穴八会穴:八会穴:“会会”,是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指脏、腑、气、,是聚会的意思。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分散在躯干部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它们是:和四肢部。它们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筋会阳陵,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悬中悬中) 。 八会穴首载于八会穴首载于难经难经四十五难四十五难。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有关的病变。治疗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有关的病变。36下合穴下合穴下合穴: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即六腑下合穴,是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三阳经的六个腧穴。下合穴首见于下合穴首见于灵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邪气藏府病形。下合穴共六个,其中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即下合穴共六个,其中胃、胆、膀胱三腑的下合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大肠、小肠、三焦三腑在下肢则另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大肠、小肠、三焦三腑在下肢则另有合穴。大肠、小肠下合于胃经,三焦下合于膀胱经。有合穴。大肠、小肠下合于胃经,三焦下合于膀胱经。大肠大肠上巨虚,小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三焦下巨虚,三焦委阳委阳37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原称的八个腧穴。原称“交经八穴交经八穴”、“流注八穴流注八穴”和和“八脉八穴八脉八穴”。 如如“列缺列缺”通任脉,通任脉, “后溪后溪” 通督通督脉脉 八脉交会穴首见于窦汉卿八脉交会穴首见于窦汉卿针经指南针经指南。 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八脉交会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的上下。38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医学小学39腧穴定位法腧穴定位法腧穴定位法腧穴定位法(method of locating acupoint)(method of locating acupoint),又称取穴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 常用有三种方法:常用有三种方法:1.1.解剖标志取穴法:解剖标志取穴法:又称自然标志取穴法。又称自然标志取穴法。固定标志:如五官、指固定标志:如五官、指( (趾趾) )甲、乳头、肚脐、椎体棘突等甲、乳头、肚脐、椎体棘突等。如两眉头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背部的标志有:如两眉头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背部的标志有: 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活动标志:皮肤的皱襞、肌肉的隆起或凹陷、显露的肌腱及活动标志:皮肤的皱襞、肌肉的隆起或凹陷、显露的肌腱及某些间隙等。某些间隙等。如耳门、听宫、听会要张口取,下关要闭口取,如耳门、听宫、听会要张口取,下关要闭口取,阳溪要翘起大拇指等。阳溪要翘起大拇指等。40412.2.骨度分寸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为以骨节为标志,将人体各部分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一定的尺寸进行取穴的方法。 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 最早见于最早见于灵枢灵枢骨度骨度篇。篇。 取取用用时时,将将设设定定的的骨骨节节两两端端之之间间的的长长度度折折成成为为一一定定的的等等分分,每每一一等等分分为为一一寸寸。不不论论男男女女老老幼幼,肥肥瘦瘦高高矮矮,一一概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 4142部位部位起止点起止点折量寸折量寸度量法度量法说明明头部部前前发际正中至后正中至后发际正中正中12寸寸直直眉心至前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寸,大 椎穴至后椎穴至后发际3寸寸前前额两两发角之角之间耳后两乳突之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寸9寸寸横横横横用于量用于量头部的横寸部的横寸胸腹胸腹部部胸骨上胸骨上窝至胸至胸剑联合中点合中点胸胸剑联合中点合中点至至脐中中脐中至耻骨中至耻骨联合上合上缘9寸寸8寸寸5寸寸直直直直直直胸部与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算,每一肋骨折作一肋骨折作1.6寸寸两乳两乳头之之间8寸寸横横胸腹部取穴横寸。女性胸腹部取穴横寸。女性可用可用锁骨中骨中线代替代替背腰背腰部部大椎以下至尾骶大椎以下至尾骶肩胛骨内肩胛骨内缘之之间21椎椎6寸寸直直横横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作为定位定位标志。志。常用骨度分寸表4243部位部位起止点起止点折量寸折量寸度量法度量法说明说明身侧身侧部部腋以下至第腋以下至第1111肋端下方肋端下方第第1111肋端以下至股骨大转子高点肋端以下至股骨大转子高点1212寸寸9 9寸寸直直直直上肢上肢部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肘横纹至腕横纹9 9寸寸1212寸寸直直直直用于手三阴、手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三阳经的骨度分寸寸下肢下肢部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上缘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侧髁上缘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818寸寸1313寸寸直直直直股骨大转子高点至膝中股骨大转子高点至膝中膝中至外踝尖膝中至外踝尖外踝尖至足底外踝尖至足底1919寸寸1616寸寸3 3寸寸直直直直直直臀横纹至膝中,臀横纹至膝中,可作可作1414寸折量寸折量常用骨度分寸表434444453.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病人自身手指的宽度为标准来取穴的方法。以病人自身手指的宽度为标准来取穴的方法。中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中指屈曲时,中节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桡侧两端纹头之间为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拇指指关节的宽度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寸。作为寸。用于四肢部直寸取穴。用于四肢部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宽度为寸。又称四指的宽度为寸。又称“一夫法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腹部的横寸。用于下肢直寸,腹部的横寸。45跷脉、维脉阴阳跷脉功能: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阴阳维脉功能:维络诸阳诸阴46谢谢 谢谢 !47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