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实践和认识 第一节第一节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l一、认识论l1.认识论探讨的问题:一是世界能否被认识;二是人类认识世界一是世界能否被认识;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方式。 l2.2.认识论的两种类型认识论的两种类型l(1 1)唯物主义反映论:)唯物主义反映论:物质物质感觉感觉思想意识思想意识l(2 2)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感觉感觉物质物质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主要缺陷: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做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不懂得辩证法,把认识看做是一次完成的。2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3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对于世界可认识性的争论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二、实践及其基本形式l l1 1实践要素实践要素l l实践活动三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实践活动三要素: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l l2 2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基本特点 (1)(1)客观物质性客观物质性 (2)(2)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 (3)(3)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l l3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 (1)(1)生产实践(最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形式) (2)(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3)科学实验实践科学实验实践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l1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 (5)(5)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l2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分为两种情况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分为两种情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促: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l正确的认识对实践的积极促进作用: (1)(1)认识可以把握主客体规律,指导主体按客观规律从事活动。认识可以把握主客体规律,指导主体按客观规律从事活动。 (2)(2)认识可使主体确立适当的目标、方案和措施,对实践作出预认识可使主体确立适当的目标、方案和措施,对实践作出预测。测。 (3)(3)认识可使主体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使主体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最佳行为方式。 (4)(4)认识可使主体能够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可使主体能够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等。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等。 第二节第二节 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认识及其辩证发展过程l l一、认识及其本质一、认识及其本质l l1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l l(1)(1)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认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认识活动中的首要因素)l l认识主体认识主体: :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处于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社会的人。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处于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的社会的人。l l认识主体具有认识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性,其本质特性是等特性,其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和社会性和实践性实践性。l l(2)(2)认识的客体认识的客体l l认识客体认识客体: :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向,是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对象。客体具有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向,是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对象。客体具有客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性。等特性。l (3)(3)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l a a、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l b b、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l C C、是价值关系,即利用与被利用。、是价值关系,即利用与被利用。 l d d、是审美关系,即体验与被体验的关系。、是审美关系,即体验与被体验的关系。 l2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强调反映是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强调反映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反映。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反映。 (2)(2)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强调认识不是机械的一次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强调认识不是机械的一次完成的,而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系列能动飞跃的辩证运动过程。而是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一系列能动飞跃的辩证运动过程。二、认识的辩证运动二、认识的辩证运动 l l认识有两种形式:感性认识认识有两种形式: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l l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感性认识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实践l l1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l l(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性认识特点:关于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认识。感性认识特点:关于现象的、片面的、外部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征是直接性和具体性。感性认识的特征是直接性和具体性。l l(2)(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特点:关于本质、全面和内部的认识理性认识的特点:关于本质、全面和内部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l (3)(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l l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是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渗透。 l l(4) (4)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与途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与途径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途径。实践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途径。实践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1)(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意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意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伟大的意义,这是因为:更加伟大的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通过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需要理论的指导。l(2)(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与途径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与途径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条件:l l第一,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第一,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l l第二,将关于事物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制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第二,将关于事物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制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l l第三,用理论武装群众,才能使理论转化为群众从事实践活动的物质力量。第三,用理论武装群众,才能使理论转化为群众从事实践活动的物质力量。l l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l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途径。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途径。 实践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l l1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2)(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l l2 2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了解)统一(了解) 第三节第三节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真理及其检验标准l l一、真理及其客观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l l1. 1. 真理的定义: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定义:客观现象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l l2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 (1 1)真理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2 2)真理的本性。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真理的本性。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 (3 3)真理客观性的根源。真理的客观性根源于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真理客观性的根源。真理的客观性根源于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l l3 3主观真理论的错误主观真理论的错误 (1 1)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 (2 2)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 (3 3)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l l1 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l l(1) (1)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绝对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绝对的。 真理不断发展,日益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绝对的。真理不断发展,日益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绝对的。l l(2)(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从深度上看,受条件限制,往往只能认识某一层次,有待深化。从深度上看,受条件限制,往往只能认识某一层次,有待深化。 从广度上看,受条件限制,往往只能反映某一部分、有待扩展。从广度上看,受条件限制,往往只能反映某一部分、有待扩展。l2 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1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二者是同一客观真理二者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属性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属性 。 (2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渗透。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真理的发展总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真理的发展总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过程。证转化的过程。 三、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的检验标准l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l原因:(1)真理的本性决定实践标准的惟一性。 真理的本性,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2)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l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a、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标准能够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b、实践是发展的,实践最终总是能够对它作出检验。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l a、实践具有历史相对性,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l b、随着认识的发展,任何真理仍需接受新的实践检验。l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l四、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的发展,不仅是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而且还是通过认识领域内不同见真理的发展,不仅是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而且还是通过认识领域内不同见解的比较和争论,逐步克服谬误的过程。解的比较和争论,逐步克服谬误的过程。 l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l(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第四节第四节 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l一、价值及其特性l l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概念:实践的真理尺度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概念:实践的价值尺度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守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的、特定的实践目标。l l哲学上的哲学上的“ “价值价值” ”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客观性客观性 、主体性、主体性 (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多维(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多方面)性(多方面) l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第二,评价的结果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l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l1.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导向 l2.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人们对任何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观点的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误入歧途,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灾难与损失。l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 2.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和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